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游戏成为幼儿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园的管理者对幼儿游戏需持有比较科学和客观的态度。如果你是一名幼师,你会开展什么幼儿园游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游戏化教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编导语:游戏是美丽的梦想,是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兴味盎然的活动,没有功利,没有强加的任务,有的是孩子全身心的放松与参与。也正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喜欢,无形中就提高了孩子参与语言活动的机会。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幼儿在游戏时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更好地去展示自己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注意游戏前的引发

首先要从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开放的、自主的环境,并注重环境的暗示性。如,所有的工具:剪刀、服装等都贴上标签,摆放在架子上。有利于幼儿自己取用;提供适当的场地。其次,注意材料提供上的层次和创造性,尽可能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让幼儿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幼儿的游戏主要还是依据他们的现实生活,只要有“典型情景”,幼儿就会进入游戏的世界。如看到一只布娃娃,幼儿精神世界的妈妈角色就激活了,特别是女孩儿就会产生佯装成人照顾孩子的愿望;有白大褂和听诊器就自然联想到医生。因此,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图片观察、让幼儿与父母交谈、或者亲身体验成人的工作等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观察

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因此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非常重要。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根本没有观察的意识;也有些教师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幼儿游戏,但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么样观察还不太清楚,于是就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其实,我们只要反复地去尝试,在幼儿每次游戏时都进行认真地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从中分析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情况,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这样就能更好地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

作为一名好教师,不但是幼儿的老师,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去成为幼儿的朋友、游戏的伙伴。这不仅会使幼儿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亲近,把自己的想法、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告诉老师,更有利于教师根据幼儿的个性、性格及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适合本班幼儿的游戏内容,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要善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幼儿的大脑皮层处于受刺激、兴奋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心理、语言、形体等各方面首先进入角色,将游离在角色之外的幼儿吸引进来。游戏是美丽的梦想,是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兴味盎然的活动,没有功利,没有强加的任务,有的是孩子全身心的放松与参与。教师游戏化的语言,有可能让更多的孩子懂得交流,愿意合作,乐于说话;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会觉得那是为了学习而游戏,他们会很高兴地认为那是为完成游戏而学习。在这样的思想趋动下,孩子的投入是实实在在的,体验更是真真切切的。那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体验不言而喻。不是生硬的说“你怎么不玩的啊……”而使用亲切、自然的话语如“我们一起去参观……”“我跟你一起来……”等言语。

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主要以观察为主,尊重个体在游戏能力上表现出的差异,尊重并认可幼儿的发现,尽可能多的鼓励、肯定幼儿的活动,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适时的以角色的身份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以角色的身份、启发性的语言、有目的地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让课堂游戏化的英语教学


才貌双全的“紫薇”要和淘气可爱的“小燕子”比人气,总是差一大截,因为“小燕子”给我们带来欢笑,我们需要“欢笑”。

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如梦似幻,曾在2002年度,占尽了我们的眼球。魔术经久不衰,因为我们向往“神秘”。

在如同绷紧的弦一般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总要找个空闲,与友小聚,甚至赖个床,因为我们需要“轻松”。

一根牛皮筋、一片树叶、甚至一团泥巴,可以让八九岁的男生女生留恋半天,因为孩子喜欢“玩乐”。

情节永远不切实际,结局大多美满团圆的卡通片对孩子有致命的吸引力,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动画,因为他们充满“幻想”,喜欢“美好”。

生活如果没有了“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生活将是苍白的。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同样我们也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没有了上述这些,我们的教育将是无力的。

如何在教育中添加“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等调味品?我觉得,让课堂游戏化是关键。

游戏在英语课上的重要性都快比得上水之于鱼了,很难想象四十分钟一堂课,如果没有了游戏,该怎么继续。不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在游戏中学习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低年级学生好动又好胜,游戏能让他们在动身体的同时动脑,并且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也会有失败的经历。好的游戏能让一堂平凡的英语课亮起来!

游戏的安排应讲究一个“适”字,适时、适式、适度。

一.适时

组织游戏,要看准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安排合适的游戏形式。

1.让学生从思想上尽快进入英语课堂,游戏导入是个相当快揭、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安排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point, look and say, flash and say等操作简单,但具有检查性质的游戏。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情感上也得到了体验,而从这些旧知识的复习中,我们自然过度到新知识的传授,温故知新,以旧带新,一举两得。

2.在复习巩固阶段,最忌讳的是机械的操练。游戏能使复习变得生动。比如我们学了一系列水果以后,安排老师拿一个水果,学生说出来这样的环节,反复几次,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减弱,。这时,我们安排游戏Who is missing? Who is fast? Magic eyes等,学生的积极性就立刻恢复,一只只小手又会争先恐后地举起。

3.当学生的脸上闪过“无聊”“困惑”的痕迹时,游戏可解“燃眉之急”。高年级的学生面临着背单词,记单词的难题。如果不讲究方法地死记硬背,不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弱。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促使他们主动背单词,一定对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单词接龙、吊死鬼、寻找共同点等游戏,不仅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而且能提高他们课后记单词的兴趣。

二.适式

有些游戏的可用性很强,像copy不走样等游戏,无论什么内容,都能套用。但有些游戏,却不是什么内容都合适的。作为教师要学会使用最恰当的游戏。Flash and guess这样的游戏仅适合单词教学,而不适合巩固句型。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游戏的口味也不同,我们要学会投其所好。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趣味性强点的,像copy不走样,high voice and low voice能引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探索型的游戏,比如bingo,加减运算对抗赛就很受他们的欢迎。

三.适度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游戏以前,我们必须指定相应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过程就会很“乱”,有规则才能“活而有序”。当学生的“玩性”到五、六成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就该结束了。因为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刚进入游戏状态,熟悉游戏规则,结束游戏,一来扫兴,二来游戏的“运用语言”的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会越来越无聊,下次再玩这类游戏就没有了热情。

游戏的组织,还要讲究一个“变”字----以不变应万变。

一、巧设陷阱

同一个游戏“发口令,做动作”,我们一般都是自己怎么发,学生怎么做,最多让一个学生发,其他学生做,偶尔做做反口令,分组进行比赛。做多了,学生的好奇心没有了,游戏就变成了机械的操练。如果设几个陷阱,真有“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的效果。趣味性的调节就是教师在做动作的时候,可以先慢慢的好象在做“坐下”的动作,眼神一定要是那种坏坏的笑,突然变成“起立”,让学生产生和教师斗下去的欲望。”师生成了“敌人”,而游戏就成了战争。把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边做动作边说,动作和口令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在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二、变换速度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渐熟练,训练的速度逐渐加快,这不但适合学习的规律,还使原本枯燥的操练重新显出生气,学生逐渐减淡的新奇感又被吊起。

三、奖励机制的运用

在教育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表扬和激励对学生起的作用比批评更大。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的探索精神更易发挥,更容易学会原本以为很难学的东西。我常常习惯于口头表扬,认为给学生物质奖励会使他们变得功利,但在同事们的感染下,偶尔尝试奖励,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激励效果。去年,我用小五星激励学生,常常搞得自己整个黄昏剪五角星,有时,一节课奖多了,自己还有点心疼,最重要的是用多了学生还不稀罕了。我们可以尝试用加分,且分值有区别,加分要敏感,时时注意给学生以表扬,让学生得到成功的认可。这样一来,不但让自己得到解脱,更使奖励更具可变性。

四、以人为本

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在游戏中,教师的神态、语态、眼神、动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用主持人一般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召唤。我相信教师只有投入情感,学生才会给以相应的回报!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一丝疲倦的时候,一个小游戏会赶走疲倦,让我们放松那根崩紧的弦新振作精神。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一点枯燥的时候,一个小游戏会把欢笑带来,当笑声充满教室,我们的心也跟着飞舞起来。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几分沉闷的时候,一个小游戏让我们的脑袋重新思考,手脑并用,边玩乐边学习。 在小学英语课堂里,游戏的魅力是无穷的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回顾我们所进行的探索研究历程,如果按游戏在教学中的成分及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辅助期,在这一阶段,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

第二阶段为组合期。在这一阶段,教育目标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阶段游戏仍然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次数仍然由教师统一安排。

第三阶段为融合期。这一阶段游戏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 教师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

第四阶段为整合期。这一阶段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还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

我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7”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制游戏时,我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二、灵活指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

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我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 幼儿的游戏为准则。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我主要以观察为主,并与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我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幼儿的游戏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份,主要包括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份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仅构成了游戏的前提条件,而且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见,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想像、思维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儿在以“秋天的颜色”为主题的教学游戏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能从山林、湖水联想到大海,从小草、枫叶、菊花联想到松树,进而仿编诗歌。因此,我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份,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份,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像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份,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

浅谈音乐游戏教学中音乐的解读


音乐游戏是指在音乐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相融合,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活动。从音乐游戏的定义可以看出,音乐游戏与一般的游戏有所不同,其以游戏为手段,以音乐为灵魂,教师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幼儿体验音乐节奏和情境,感受音乐艺术和内涵,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

音乐游戏中音乐是游戏的指挥棒,游戏情节、发展都融合在不同的乐句之中,幼儿在音乐中游戏,体验到更多的是音乐的旋律、节奏的变化。作为老师在音乐游戏活动前,对于即将教学的音乐需要进行细致地解读,无论是音乐的整体风格、音乐的结构,还是音乐的节奏等都需要进行多方面分析,将音乐解读成幼儿更容易理解的游戏传递给幼儿,幼儿才更能够更自由、自主地表现音乐、玩游戏。

音乐从哪里开始解读呢?

首先,解读音乐的风格、结构。

当一段音乐作为主题游戏的音乐时,我们就需要解读这段音乐的风格,它是适合玩情境类的音乐游戏还是适合玩模仿类的音乐游戏?其实,这也就是为音乐配故事、拟定游戏玩法的过程。

1.需要一个故事。

无论是哪一种游戏,都需要创编出与音乐风格贴切的、幼儿熟悉喜欢的故事,并根据乐句分配好幼儿熟悉的角色,角色之间交流、互动以及矛盾冲突都体现在乐句里。故事可以是动画片中的情景再现,也可以是幼儿熟悉的动物组合的新故事,比如《土耳其进行曲》,音乐游戏定位“猫和老鼠”的故事情境就充满了趣味性,乐曲中的乐句对应工整,并重复有规律,相同旋律高低变化的演奏风格成为形成故事的主要情境:“猫”做一个动作,“小老鼠”就模仿一个动作。且音乐转换明显,“猫”和“老鼠”的角色分配明确,幼儿游戏时,能够有控制地表现自己的角色。

同一段音乐,也可以创设出多种不同的音乐情境,玩出不同的游戏。小班《小兔和狼》的音乐游戏,第一段明快的音乐可以解读成是小兔子一蹦一跳地出来玩,而第二段低沉的音乐是狼的出现。换一个情境:那就是小朋友在快乐地做包子,大胖猪来偷吃包子。再换个情境:小小理发师一下一下地剪头发,理发师犯困了,剪出了糟糕的发型。感受到节奏的变化,每一个幼儿都会有自己的情境故事。

模仿类的音乐游戏模仿的是幼儿熟悉的生活片段,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一次劳动过程或者是游戏过程的浓缩,比如选取《玩具兵进行曲》剪辑的三段体表现擀面、包饺子、煮饺子的过程等,选取《巡逻兵进行曲》两段体表现开碰碰车、撞碰碰车的场景。

2.需要一些角色。

音乐游戏中的角色通常都是老师和幼儿在感受音乐后,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本就是没有形的东西,而里面的角色更是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所以,只有幼儿熟悉的的角色,他们在音乐中才能更好地玩,更好地诠释。众多熟悉的小动物是幼儿音乐游戏中的常客,动画片中的朋友、玩具伙伴也都常常来客串到我们的游戏中,就连生活中熟悉的劳动场景也会在音乐游戏中再现。

音乐中游戏的开展也应符合幼儿的认知,是幼儿可以想象到的情节或者是幼儿能够理解的片段。比如:机灵的小兔能够逃脱大灰狼的追击,小老鼠和TOM猫永远都有做不玩的游戏。

3.需要游戏玩法。

音乐游戏也和其他游戏一样,有一定的游戏玩法和游戏规则,是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发展身心。比如发展空间和时间意识,幼儿在第一个乐句(一个八拍),八步走到一个自己的朋友身边,第二个乐句(一个八拍),再用八步走到自己原来的位置。比如体验重音和节拍的游戏,可以玩“拍皮球”,“拍”的小朋友在重音处拍球,做“皮球”的小朋友在轻音处跳起。这类游戏不一定需要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是其音乐与游戏形式的巧妙融合也很能激起幼儿的共鸣。

其次,解读音乐的整体节奏。

音乐节奏决定着音乐游戏的情境内容,它是一个音乐游戏的基调。节奏欢快的音乐可用快乐或可爱来诠释,舒缓的音乐通常用抒情等来解读。我们在鼓励幼儿进行音乐游戏时,就要让幼儿感受到音乐的节奏,辨别自己所表现出的身体语言是否适合这个音乐的节奏。

一段音乐的节奏,我们通常在前奏中就能感受得到,因而,前奏是提醒幼儿进入游戏的状态,它让幼儿能够以正确的节奏,正确的时间准确地表现音乐。前奏长短要适宜,应该让幼儿有一个适应的调节状态的时间,对于小班幼儿,如果能够在前奏时配合着节奏加上合适的语言提醒,那幼儿就更容易准确地感受音乐的开始。比如这样的提醒“准备开始”“我们出发了”等。

音乐中的节奏和游戏的玩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和幼儿拟定游戏玩法时,应该遵循从单一玩法到多种玩法,从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加沃特舞曲》的游戏中有一群活泼、可爱的毛毛虫,首次游戏时,毛毛虫只是在每个乐句的句末吃一口树叶,再次游戏时,毛毛虫就有了在乐句中扭动身体、走动选择,句末吃树叶的情境了,这是因为幼儿对于乐句的节奏能够准确地把握。

再次,解读音乐中乐句。

乐句的感受我们很难用语言和幼儿讲解,乐句长短、变化只有在充分地倾听中才能让幼儿体验到,因而要为幼儿留出充分地倾听音乐的机会。我们在解读音乐的乐句时,会发现有旋律相似的乐句,这样的乐句在游戏时,可以解读成同一角色的重复动作、同一角色不同动作、不同角色分组出现等多种形式。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相似乐句的差别,乐句长短上有差别,需要用合理情节来过渡;旋律有变化,需要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来区分。《拉德斯基进行曲》中开始部分的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前半句相似,后半句有变化。游戏中的幼儿角色是手持小旗的小海军,幼儿在第一句踏步,后半句举出了小旗,而第二乐句的相同部分是踏步,后半句是小旗左右舞动。乐句不同,他们的表现方法也有了变化。

浅谈幼儿体育游戏


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可知,个性心理表现为:幼儿大多活泼爱动,尤其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做到不知疲倦,容易产生兴奋,但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游戏活动的自觉性、持久性受到兴趣支配,意志行为很少起作用。动作概念的形成主要是靠直观形象,而不是抽象逻辑,体育游戏时喜欢具有情节性、故事性的内容,喜欢在音乐伴奏下做韵律性、节奏性动作。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喜欢模仿动物行走、跳跃、爬行、攀越等动作,等等。

2趣味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激发幼儿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手段,其内容和形式与幼儿生理特征紧密联系,它的娱乐性和竞技性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心理需要,它对幼儿生长发育、心身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起到积极作用。

2.1趣味体育游戏可增强幼儿的机体健康

趣味体育游戏是以体育运动为基础,采用游戏的形式,将人体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动结合在一起,并根据幼儿教育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拟定特定的故事情节和竞技性比赛规则创编的,兼具运动性和趣味性。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能使身体各部位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各种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使幼儿的体质不断增强。单纯的体育锻炼枯燥无谓,重复的动作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体育游戏将运动与游戏相结合,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能引发幼儿参加游戏的欲望,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从而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2.2趣味体育游戏可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

幼儿成长不仅需要机体发育完善,更需要接受外部知识信息。幼儿的大多自然和社会知识来源于对事物的感知,趣味体育游戏根据特定需要创设环境,设置情境,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主动参与游戏,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思维活动的条件,通过参加体育游戏活动,让他们在玩乐中接受新知识,吸取新信息,不断储存积累知识技能经验,丰富对事物的感知,逐渐完善感知观察能力、表象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幼儿认知能力提升的保证。同时,通过体育游戏,使幼儿具备正常的智力,积极愉快的情绪,活泼开朗的性格。

2.3趣味体育游戏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从难易角度考虑,体育游戏的开发应用要始终坚持突出幼儿主体性,让幼儿处于主动地位,积极、独立完成游戏,这就要求体育游戏简单易学,易于开展。

3.2趣味游戏开发应用要符合幼儿认知能力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幼儿认知世界的有效途径,游戏的开发应用不能脱离幼儿认知水平。

感知觉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幼儿来说,通过阅读图书、成人讲述深刻认识事物是不现实的,幼儿是用形象、声音、色彩以及动作来进行思考的。一般能引起幼儿兴趣的事物都是符合幼儿心理认知水平的,过高或过低于幼儿心理认知水平的事物都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因而也不容易引起幼儿的感知注意。例如,用图片教幼儿认识兔子的特征,远不如让幼儿去看或去摸兔子,由成人直接教给幼儿知识,幼儿缺少感官的直接接触,而幼儿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则会产生较好的效果。所以,开发应用体育游戏要考虑幼儿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要让幼儿动用各种感官参与,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以便幼儿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性,促进感知能力的提高。

浅谈游戏的运用


导读: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警惕性,我们经常玩《老鹰捉小鸡》和《小兔子乖乖》的游戏。游戏简单明了,幼儿玩而不腻。

游戏是幼教的最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着用。但是游戏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呢?是不是所有活动都滥用游戏呢?我认为游戏可灵活运用。有时适度而止,有时可运用多种游戏来明辨同一个事理,有时还可以用老游戏变成新玩法来达到活动目的。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警惕性,我们经常玩《老鹰捉小鸡》和《小兔子乖乖》的游戏。游戏简单明了,幼儿玩而不腻。但是有时为了培养幼儿的跑、跳、爬、钻以及平衡能力,我们经常要进行一些体育游戏。这些游戏基本上都在户外完成。在户外活动空间开阔,幼儿活动起来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幼儿运动量大,热量大减导致体力下降。这时老师需控制幼儿游戏,即适度而止。教育幼儿要诚实,我们经常利用情境表演游戏《狼来了》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通过游戏,使幼儿明白了经常说慌的人最终会象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一样被狼吃掉,而诚实可信的人会象那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样最终被当选为国王。孩子们从这潜移默化的情境中体验到诚信的可贵。这也正是游戏的升华。

培养幼儿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们要让幼儿明白齐心协力的含义。运用游戏,《拔萝卜》和《小蚂蚁运大饼》,幼儿通过参与玩不同的游戏,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在某些活动过程中玩游戏,刚开始玩时,幼儿兴趣浓厚,但玩了几遍下来,他们就感到厌倦了。这时老师可考虑把老游戏变成新玩法了。比喻说玩《开火车》的游戏吧。刚开始幼儿们跟着音乐边唱边跑,火车头司机还用手比划着握方向盘。幼儿们玩得很开心。但几遍过后,孩子们就你推我拉地捣乱。看到这个情况老师就把游戏的难度加深,花样变多。如同样是玩开火车的游戏,但在游戏中设置红、绿灯,让幼儿遵守交通规则。还有让幼儿说出火车开往的地点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武汉、南昌)等地,让幼儿从玩新游戏中了解许多地理和社会知识。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总之,游戏在活动过程中运用要适时适度,游戏的内容要与活动的目标一致。游戏的具体操作要适合各年龄特点,这样游戏才能为完成教育目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浅谈结构游戏的作用


导读:结构游戏就是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各种积木、积塑、金属结构材料、泥、沙、雪等),通过双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了按照自己的设想构成物件,需要不懈地、持久地努力;需要克服困难。

结构游戏就是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各种积木、积塑、金属结构材料、泥、沙、雪等),通过双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了按照自己的设想构成物件,需要不懈地、持久地努力;需要克服困难。无论是个别进行构建还是合作进行构建,对于幼儿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学会物件用完后归放原处、学会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合作、学会协商等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结构游戏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结构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并能迁移到其它各类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中。

教师可从中班开始,适当增加结构游戏的份量,特别是克服了以前每班结构材料类多量少的弊端,他们主要集中选用积木,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地对幼儿进行大型建构活动的指导,把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结构技能的提高放在同等的位置。一段时间下来,由此教师并会发现:幼儿无论是结构技能还是游戏的坚持性和兴趣大大提高。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通过建立适当的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结构游戏中,幼儿争吵的焦点,往往是为了争夺材料。这时,教师可对使用材料做出以下的要求:

(一)按需取材,不能一下盲目地先占有很多材料

当自己需要的材料不够,又寻找无着时,也不能任意取走他人的材料,而应与同伴协商,经过同意后,才能取走材料。而且,要让幼儿明白,协商不等于强索,协商不可能时,要另外设法解决。

(二)拿材料是轻拿轻放,学会爱惜材料

建立好常规后,幼儿有了行为的准则,在材料使用中的争执少了,协商和谦让的气氛浓了,偶尔有幼儿违反常规,同伴就会用行为准则去衡量他的行为,让他自己觉得不好意思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它如收放材料,游戏人数也一一做了规定。如教师给每种积木都做了标记,以便幼儿分门别类地收放材料。到中班后期,幼儿还能根据下大上小,楼梯形交叉堆放等比较稳的道理来堆放积木,这样堆放的积木分类明显,而且美观,不易倒塌。

在游戏人数方面,教师在用入区卡限制人数之外,还利用入区登记表登记幼儿玩的次数,以便掌握幼儿玩的情况。针对有的幼儿喜欢去结构区,有的不喜欢就很少去:男孩子喜欢玩,大部分女孩子不喜欢玩的情况,那经常就要在活动前作出一定的规定,如:每名幼儿不能两天玩同一活动区,有时特别规定女孩子去结构区,并请几名能力较强的男孩子和她们一起玩,让他们互相学习,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此提高他们的兴趣。

解决了材料和人数等问题,幼儿从结构游戏中获得的是比较愉快的经验,从而更加吸引他们参与游戏。而幼儿在不断的控制自己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也养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

二、通过观察与适时引导,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按照自己的设想构成物件,需要克服困难和不懈、持久地努力。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材料不足、结构技能的局限、同伴之间的矛盾,致使游戏出现停顿,玩不下去的情况,甚至有的幼儿因而放弃继续游戏。为了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教师坚持从兴趣入手,利用各种手段以期达到目的。

(一)抓住幼儿的闪光之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在活动初期,教师主要创设条件,让幼儿有尝试、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由拼搭结构物体,在拼拼搭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搭的东西像桥、房子、花坛……这时,教师大加赞赏,会使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油然而生,游戏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游戏水平也随之上升。

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老师的鼓励和赞赏就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提高自信心。如我在实习时遇到的有一名幼儿性格孤僻、胆小、不合群,有一次我的指导老师偶尔发现他搭的汽车造型独特、优美,特意在游戏结束时表扬了他,让他觉得特别高兴。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创造的车辆多达三十几种,被孩子们称为“汽车大王”,大概几十年后他就是真的汽车大王也说不定。

(二)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能帮助幼儿坚持游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幼儿准备搭一座天文馆。大的框架搭好了,但是总觉的不象天文馆,有的幼儿因为想不出办法就去别的地方玩去了。这时,一直在旁边静静观察的老师走过去,提示他们:“我们班上有哪些东西是和天文知识有关的?”这一下,幼儿茅塞顿开,有的跑到科学区拿来了地球仪放在屋顶做天文馆的标记,把高倍望远镜放在天文馆的平台上;有的去图书区找来几本介绍天文知识的图书。这样一来,天文馆就象模象样了,幼儿也有了继续玩下去的兴趣。类似的经验多了,幼儿就会迁移到其它建构活动中去,如住宅花园出现了绿色植物和玩具小汽车;立交桥上有了花坛;桥下有了自折的纸船……

(三)创设条件,帮助幼儿体验成功

对幼儿来说,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持续游戏的最好催化剂,教师必须有意识创设条件给幼儿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搭建自己的幼儿园时,幼儿开始搭的是普通的三层楼,看不出什么特征。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园的房子和别的房子有什么最明显的不一样。马上有幼儿反应过来,幼儿园的房子是有一个高高的房顶的。孩子们在讨论中得到启发,再经过尝试果然获得成功。于是兴趣来了,幼儿园的滑滑梯,幼儿园的操场等。搭了一个又一个。幼儿就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中延续了游戏的时间,培养了坚持性,有时超过一个小时还意犹为尽。

三、通过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的消极行为,则会被同伴厌恶和拒绝。所以,帮助幼儿增强合作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需要合作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大型的结构活动,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首先,教师应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幼儿在游戏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从制定计划,如何分工入手帮助幼儿,让幼儿形成整体意识,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如中班学生进行结构活动时,教师帮助幼儿进行详细分工,让幼儿增强活动的目的性。迁移到其他非班级组织的主题活动时,幼儿就会不知不觉地运用以前的经验,进行分工协作。

再次,好的评价,也往往能获得实际的教育效果。如:有一次游戏讲评时,指导老师指着游乐场的造型问:“这么好的游乐场,是谁搭的?”一下举起了八只小手,教师指着其中一名幼儿问:“是你搭的吗?”“不,我搭的是围墙。”教师又依次问其他幼儿,他们分别说:“我搭的是大门”,“我搭的是滑滑梯”,“我是专门帮他们找材料的”。老师听完说:“怪不得搭的这么出色,原来是你们分工合作的,好啊。”短短的一个评价过程,没有空泛的说教,却使全体幼儿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一个较抽象的道理。

通过结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时顺利进行结构游戏的保证。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这一点,抓住结构游戏的特点,合理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应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更要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这样,才会发挥游戏的实际效能。

浅谈表演游戏的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一、善于发现和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出发点,而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但是表演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而且决定着表演游戏的发展方向。然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经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倾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发现其关注点。冬天,幼儿之间有关“小动物都到哪里去了?”的议论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的引导和支持下,一个以幼儿自编小动物过冬的故事为内容的系列表演活动——《挖洞的故事》开展起来。我还组织一些能引起幼儿共同兴趣的参观或观察活动,引发出表演活动,如《小蝌蚪找妈妈》系列表演活动,就是从春天观察小蝌蚪后开展起来的。

二、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通过和幼儿讨论,我了解幼儿的计划、愿望和经验,以便在游戏中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当《挖洞的故事》编好后,我们一起讨论:利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做什么?幼儿提出做壁板、做头饰、做道具进行表演等主张。

讨论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把活动引向深入的作用。幼儿尝试用单一材料制作道具表演《挖洞的故事》后,下一步是扩展有关小动物过冬的知识经验,还是继续表演故事呢?我决定听孩子的。讨论结果,他们提出要用更多的材料制作道具,活动便向探索用不同材料制作道具的方向发展下去。

讨论上一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作为下一次活动的出发点。在第一次《小蝌蚪找妈妈》的表演活动中,幼儿搞不清青蛙产卵后是否还要孵卵,这个问题就成为第二次活动的主要议题。通过讨论,幼儿得出青蛙只是产卵并不孵卵的结论,还想出在纸条上点黑点拴在腰上表演青蛙产卵过程的方法。

另外,我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记录幼儿的讨论情况,随后,再共同分享记录结果。如把幼儿编的《挖洞的故事》记录下来再读给幼儿听,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关系。而记录幼儿下次活动所需材料、分工、方法等建议,则使幼儿理解大家的主意可以汇成一个完整的计划。

三、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当准备对幼儿的反应做出反馈时,必须明白这不是让幼儿简单地掌握某些事实或某种知识,而是支持和帮助幼儿继续主动去探索和表达。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求成。在表演《挖洞的故事》过程中,幼儿第一次用多种材料制作道具,原定用来做洞的纸箱,在加工时被幼儿割成一块块碎纸板,没有一个孩子达到预期的目的,活动在看似不成功的情况下结束了。但是,下一次活动中,幼儿仍提出要用纸箱做洞,只是纸箱不能乱割,否则就站不住,没法用了。这说明幼儿从自己亲身尝试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有效的指导时机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是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可以是获得成功体验后表达或与大家分享感受时。

四、采取适宜的指导措施

教师的指导不应是借助规则对幼儿进行控制,而就百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指导策略效果良好。

⒈启发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

当幼儿的活动需要我们做出反馈时,提问是了解情况,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的有效方法。但是,提问应具有启发性,以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如“你们的洞做得真好,可小动物住在哪里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出幼儿建造小动物的家的行为。而“××觉得一个人做不完那么大的洞,怎么办?”则使幼儿产生了合作的要求,他们把各自的作品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道具。

⒉让幼儿在做中发现问题。

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引导他们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促进发展。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杨杨用细纸条做洞,我没有急于评价她的作品,而是引导她假装小鼹鼠在上面爬一爬感觉一下,结果她自己发现了洞太窄的问题,改用宽纸重新做。假如她不是亲自体验,就无法直接认识这种空间关系,也不会主动去修改作品。

⒊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

教师并不是活动中惟一的指导者,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依依做了一个很小的洞。于是,我请来全体小朋友一起站在她的洞上,孩子们纷纷提出“洞太小”,“太挤了”。依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又投入到扩建洞的工作中。可见,此时同伴的作用要胜于老师的说教。教师在利用这种教育资源时不要怕乱,不要怕幼儿之间会产生冲突,要认识到,正是幼儿之间这种沟通、交流、冲突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促进的机会。

综上所述,是开展科研课题以来的一些心得,希望通过教师的正确的指导策略,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的表演游戏活动。

浅谈游戏与小班美术教学的优化结合


导读: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

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大多赞成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主张以游戏为载体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幼儿园的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的学习活动。游戏的价值在于幼儿通过游戏实现了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它具有顺应幼儿发展的价值;教学的价值则在于将幼儿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它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但是它们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使游戏与教学得到优化结合,充分认识游戏和教学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及其价值,并根据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等因素来确定教育方案的价值趋向。在这学期,我将游戏与小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了优化结合的尝试,有了以下一些心得。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熊猫吹泡泡"、"小鸭游泳"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绒线"、"画气球"、"捏糖葫芦"等等。同时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所以教师在选择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教材时一定要注意以上两点。

二.优化美术活动的物质环境

要使游戏与美术教学优化结合,就要优化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弹子让幼儿滚画等。如在喷画活动"放烟火"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装有水粉颜料的喷壶,幼儿只需轻轻一喷,纸上便会散开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又如在印章画"小兔的新衣"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切成各种图形的蔬菜(胡萝卜、藕)等等,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衣服形的纸上,一件件漂亮的新衣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为小兔做新衣,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美术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小班幼儿更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

1.以游戏的口吻导题,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折纸贴画"屋顶"的开始部分,我给幼儿讲了一个故事:"前几天下大雨,大风刮走了小兔家的屋顶,小兔多伤心啊。"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引起了幼儿对小兔的同情,纷纷表示要为小兔"盖新房"。这时教师就可以教幼儿用正方形的纸对角折成三角形,贴在小兔的屋子上,小兔的新房就这样造好了。还有在绘画活动中"帮妈妈绕绒线"中,我在活动的开始,就和幼儿一起玩绕绒线的模仿游戏,在体验绕绒线的手臂绕环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绒线",学习画圆圈线。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2.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在剪纸"雪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把小纸条变成一片片的小雪花,然后将小雪花放在一起,和幼儿一起玩下雪的游戏,并让幼儿在捡雪花的游戏中巩固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此外还可以让幼儿进行一些玩色游戏:如让幼儿在纸上拓印桔子后添加上眼睛、嘴巴、手、脚就变成了一个个小朋友。又如用弹子蘸上颜色,放在纸盒里进行滚画,不一会儿便会变出一块块漂亮的花手帕。还有和幼儿一起玩吹泡泡,让幼儿在开心之余再进行泡泡画。即用吸管蘸了加入洗洁精的颜料后,对着白纸吹泡泡,泡泡破了但却在纸上留下了美丽的痕迹。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教师指导时应注意语言的游戏性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直线教师可以说"开火车",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火车。有一次在"把大狮子关起来"这一绘画活动中,陆嘉琪小朋友画了几笔便拿着画纸跑上来说:"老师,我不画了!"对此我没有用强硬的口气让她下去继续作画,而是对他说:"琪琪,你看你的笼子有这么大的洞洞,大狮子一定会从这里逃走的,多危险啊!快把笼子关关紧,别让大狮子跑出来。"陆嘉琪听了赶紧下去又认真地画了起来。还有一次在涂色活动"苹果"中,季朝阳随手拿起一支黑笔涂了起来,我走过去对他说:"你的苹果是不是坏了呀?坏苹果吃了可会肚子痛的哦。"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连忙又发了一张纸给他:"画一只吃了身体健康的红苹果好吗?"他立即边唱苹果歌,边带劲地涂了起来。

一学期下来,幼儿通过各种有趣的美术游戏,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动,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与美术教学的优化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浅谈角色游戏的组织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角色游戏的组织》,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这种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那么,这样组织角色游戏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初浅看法:

一、游戏前,教师是游戏的设计者。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好模仿,通过参观成人劳动,总想在游戏中得到体验。例如:我园开设了午餐,我带领幼儿参观食堂里叔叔、阿姨的工作,使幼儿对食堂有一较完整的印象。在游戏时,我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幼儿和角色,幼儿扮演的角色,内容也很丰富,而且对工作认真负责。游戏中幼儿想象力丰富,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游戏中,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

游戏中,教师根据游戏的需要,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以丰富游戏的内容,减轻游戏的难度。教师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调动幼儿游戏的兴趣,叫司以一个角色的身份出现,幼儿易于接受教师成为游戏的伙伴,为幼儿所喜爱、所接纳;二是有利于调动幼儿游戏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幼儿求异思维,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克服了过去不动脑筋求助于教师或频繁的告状现象,而是自己想办法去处理、去解决;三是教师充当一个角色,身临其境,易于发现问题,真切的了解 幼儿所想,有利于切中要害,适时对游戏进行指导。

三、游戏后,教师是游戏的评估者。

游戏结束的评价是教师领导游戏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对幼儿的游戏情况一定要进行正确的评价,教师先组织幼儿在自己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结,让幼儿进行评价,使幼儿在玩游戏过程注意观察玩得好的地方,以及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可以提高游戏水平,而教师对幼儿游戏评价的指导思想关系到游戏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游戏后,教师给幼儿肯定优点,指出方向,做到既准确、又具体,使幼儿的游戏水平进一步提高。

喜欢《浅谈游戏化教学》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教学化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