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孩子的生命

12-19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游戏教学越来越流行。幼儿园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教必须保证幼儿游戏的自主、自愿、自由的基本特点。你觉得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游戏——孩子的生命》,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游戏——孩子的生命》,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古往今来,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没有不做游戏的孩子,也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孩子,孩子们离不开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花儿离不开太阳。于是,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呼吁:“母亲啊,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吧,父亲啊,保卫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宣言:“……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代……”,于是,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可见,游戏已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

一、游戏可满足孩子生理发展需要,促进其健康成长

由于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孩子们在生理上要求不断地变换姿势。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长时间呆坐不动或保持同一动作、姿势,会使他们疲劳和厌烦,通过游戏可改善孩子的心态,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地变换姿势,开心地多次重复自己感兴趣的动作,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在自由、开心的游戏中,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整到了最佳水平,从而避免厌烦和疲劳,使躯体感到舒适和愉快。通过“猫咪睡觉我不吵”、“老鹰抓小鸡”、“捞鱼”等游戏,发展了孩子们爬、慢走、跑、跳、钻等基本动作和技能,锻炼了孩子肌肉的活动能力,促进了四肢的协调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游戏可满足孩子认知发展的需要,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与好奇,这种兴趣与好奇是理解环境、接纳环境、影响环境的表现,游戏可满足孩子们这种认知发展上的需要,在游戏中孩子可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游戏中扩展和加深了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通过“玩滑梯”、“搭积木”等游戏,在嘻笑中体验着高低变换,在摆弄中感受着球体与圆的区别。再如,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医生的耐心、病人的痛苦、老人的苍老,在稚童口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通过生动具体的游戏行为,感知和建构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发展了智力。

三、游戏可满足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孩子人际发展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途径。“母子游戏”是成人与孩子最初交往的典型形式,在与成人共同的游戏中,孩子可以体验到成人的爱,形成对成人进一步的信任与依恋。“过家家”则完全是发生在孩子们中间的角色游戏,在当妈妈、当爸爸、当孩子的感觉中形成了一个小集体的共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相互配合,发展了同伴之间团结友好的关系。通过游戏使孩子们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和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逐渐掌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促进了互相谦让、协调、合作等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游戏可满足孩子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促进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发展

游戏对于孩子不仅仅是好玩,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孩子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或人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如孩子利用游戏材料做出了成果时,会产生自豪感,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果失败了,在游戏中也不会产生任何负担,不会造成任何损失,可以重玩。因此,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可以使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

综上所述,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发动了游戏,游戏又使各种需要 得到了满足,需要的满足带又来了快乐,快乐作为强化剂使孩子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与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儿童去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讲,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游戏是生命的本质——在观察中解读幼儿的自然游戏行为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并不只限于传统的游戏时间。就如同前文中的怡怡和展展,在午餐的瞬间,就完成了一次令人忍俊不禁的游戏交往——虽然,在鸡翅和白菜豆腐交换的过程中,怡怡显得那么霸道,但展展却是那么心甘情愿。再看加餐时两个孩子的举动,怡怡笑眯眯地蹲在展展面前,展展心领神会地把小饼干喂到怡怡嘴里,此刻,展展和怡怡就是娃娃家中的一对“父女”。而当怡怡自己伸手去拿展展的小饼干时,角色一下子就变了,展展立马就用手护住了自己的小饼干……当我看到这里时,不禁莞尔一笑: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似乎有一些孩子天生就是领导者,而另一些则是跟随者,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天生热爱游戏,并能在游戏中自觉地维护自己的角色地位。无论何时何地,游戏都可以发生,在这个充满幻境与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随意出入。在成人眼里,游戏意味着休闲,而对孩子而言,游戏却是工作,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群体的怡怡,利用她与生俱来的“游戏力”——一种自信,一种活力,或者说是一种游戏的情趣,吸引了众多的渴望游戏却又缺乏“游戏力”的小“粉丝”,自然地成为这一个游戏群体的中心。展展们跟着怡怡,忠实地听从怡怡的安排,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着游戏的乐趣。我想,在怡怡一口一口地喂展展吃蛋糕时,展展的心里是甜蜜的,他享受着奇妙的游戏情境。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孩子之间,发生作用的,往往不是什么教育法则,而是游戏中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当这些笑脸出现时,矛盾和冲突往往都能得到较好的化解。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把教育这样复杂的事情简化成条条框框的要求,却忽略了教育过程中情感的力量。怡怡喜欢吃鸡翅而不爱吃白菜豆腐,改变这种饮食习惯单靠教师的说教和要求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记得以前中班的子豪,几乎不吃一点蔬菜,老师盯着他,要求他吃,他也知道吃蔬菜有好处,可就是咽不下去,硬吃的结果,就是把之前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吐出来。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旁边的小朋友拿错了阿姨特意为子豪打的汤(汤多而菜少),两人互不相让,最后两人用猜拳的方式决定,还互比谁吃得干净,子豪居然破天荒地把所有的蔬菜全吃下去了。这或许就是游戏的魅力——没有“强迫吃”的压力,只有“我要赢”的游戏动力,心理上的放松,使得子豪完成了之前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这一次的经历,也让子豪树立了一种信心:细嚼慢咽,蔬菜是能咽下去的。于是,每次午餐,我都会在子豪面前无声而夸张地做出咀嚼下咽的口型,子豪立刻就会回以无声的“O—K一”,夹一筷蔬菜在嘴里,慢慢地咀嚼,慢慢地咽下去,我再给他一个夸张的笑脸……午餐时段,就成为我们两个人心领神会的游戏时间。为人师者,要与孩子共同成长,这种成长,不仅在于掌握教育的方法,还在于,用我们的心去感悟、体验生命的乐趣与活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换一种心态,尝试去和孩子游戏。

怡怡和展展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似乎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表面上,怡怡决定着一切,展展只是一个默默的跟随者;而实际上,离不开两人游戏伙伴关系的却是怡怡。“站队风波”中老师的介入和然然的出现,令怡怡和展展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展展不再完全依赖怡怡,并渐渐地有了新的朋友,而怡怡却显得有些无奈,再怎样努力,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展展投入到新的游戏群体之中。事实上,幼儿间的游戏交往是一个双方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愿望,释放自己的情绪。就像展展,从一个不愿意、或者说没有能力主动发起游戏的孩子,逐渐在跟随怡怡的过程中学会游戏,并最终得到完全的释放,自如地投入到属于他自己的游戏之中。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了游戏的本质,正如杜威所言:“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通过游戏,孩子一边探索着世界,一边尝试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能力,最终变得越来越自信和成熟。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仔细地观察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游戏表现,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心中的喜悦、好奇、疑虑、失望甚至悲伤或恐惧……我们需要在和孩子的互动中“翻译”孩子的表现,穿透表面发现并满足孩子的深层需求,在游戏中激发孩子的天赋潜能,成就健康人格。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掌握这项特别的技能——游戏,降低自己的身份,加入孩子的世界,他们认为怎么玩最有趣,我们就怎么玩。譬如,让一个顽皮的托班孩子乖乖回到自己座位的最好办法,就是假装去抢他的座位,而游戏的胜利者永远是孩子;譬如,总有孩子不爱吃蔬菜,与其居高临下用老师的身份硬逼着孩子吃,不如坐在孩子身边用游戏的方式逗着孩子吃;譬如,总有孩子因害怕摔跤而不敢踩高跷,与其不停地鼓励孩子要勇敢,不如由老师用一种好玩的方式假装摔倒,让孩子以咯咯笑的方式来释放他们对踩高跷的恐惧感,逐渐引导他们去尝试……和孩子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嵌入更多的游戏元素,我们会发现,游戏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

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而我们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让这个游戏世界得以实现和日趋完善。在一次幼儿创造性游戏活动展评中,我有幸作为评委,换了一个角度,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幼儿游戏中呈现的情境,游戏组织者对创造性游戏的独特见解,给了我很大的冲击。精彩纷呈的游戏犹如一顿丰盛的大餐,让我在学习之余对创造性游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本次游戏展评所透出的游戏信息的思考。

有创意的教师才能带出有创意的孩子——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我们一直提倡在游戏中进行退位指导和隐性指导,但这也使得有的教师因误解而游离于孩子的游戏之外。而一个游戏是否玩得开来,能否将游戏的价值进行提升,教师的引导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1.开始部分的引导

游戏的开始是否能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否体现出游戏的主旨,能否引发孩子游戏的愿望,教师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甚至会影响整个游戏的进程。

有创意的教师有很多种方式来开启整个游戏:用游戏的方式直接将孩子带人角色情境,如直接带孩子开着车进入“停车场”游戏;用角色身份开门见山地进入游戏情境,如教师以导游身份展开混龄游戏“娃娃游北京”;用问题情境引导孩子进入游戏,如把猫妈妈的来信作为“贝贝秀”游戏的一个引子……不管用什么方式,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师引导语简短精练,直接切入重点,把大部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自由发挥。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1)观察者:有创意的教师能及时“发现”。

游戏中,教师大都采用拍照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游戏观察,过后再展示照片并调整。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适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引导幼儿调整,点燃游戏创造的火花。如表演游戏“白雪公主”中,负责场景的孩子因搭建物体色彩搭配的问题而出现争抢现象,教师敏锐地用建筑师的身份介入游戏,及时引导孩子们解决,引发了孩子们对搭建城堡更深层次的探索。

(2)协助者:有创意的教师能协助孩子提升游戏价值。

游戏“贝贝秀”中,教师一直是孩子服装创意的协助者,从孩子们随意地剪、贴,到有目的地剪和有序地粘贴,孩子们的服装成品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建构游戏“我眼中的恐龙园”,教师的有意识引导,把孩子随意搭建的小花、恐龙、建筑物,规划成了错落有致、富有建筑美感的恐龙园。

幼儿游戏不是教师计划中的演出,孩子们随时都会有新的内容增加或兴趣点的转移,有创意的教师往往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协助幼儿推动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在游戏“娃娃游北京”中,教师最初只提供了故宫、长城等几个经典景点的游戏场景,随着孩子在“游玩”过程中假想拍照等情节的出现,教师及时提供了照相机、野餐垫子、篮子等物品,引导孩子们开始“景点摄影”“野餐”等新的游戏。游戏“停车场”,从搭建平面的停车场,发现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停车需要,转而引领孩子们自发地讨论,用问题情境把孩子们引向搭建立体停车场的更高游戏层次。

3.游戏评价中的指导

有创意的教师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如照片记录、过程录像、评选、作品(服装)展示等等。这种基于幼儿游戏真实记录的评价,能够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和同伴游戏的真实状态,也更能激起孩子们对游戏深入开展的再讨论,便于大家总结经验,发现新的游戏增长点。

材料是游戏的支撑——多元化、合理化的材料投放是游戏的基础

开展创造性游戏,材料提供是整个游戏开展的支撑,材料提供得恰当,幼儿游戏的质量相对就高,成就感就强。如建构游戏“家乡的路”,教师提供的彩色插塑、塑料屋顶、轨道等辅料,无论在色彩还是构建方式上都非常适合搭建建筑物,使得游戏虽然偏离了“路”的主题,但是幼儿搭建的成品质量较高。那么,怎样的材料才是适合孩子的?或者说,如何为幼儿游戏提供适合的材料呢?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当的材料

如中班游戏“我眼中的恐龙园”,提供多种小型插塑;大班游戏“白雪公主”,提供大型插塑和多种几何形木块;中小班混龄游戏“家乡的路”,既提供大型屋顶、轨道等辅料,又提供色彩鲜艳的小型插塑。这样,不管从手部肌肉发育还是认知、能力等方面,都照顾到孩子的年龄特点。

2.了解孩子的能力,提供有挑战性可操作性的材料

游戏“王府井美食一条街”是在该园幼儿平时区域活动中制作过饺子、面条、糖葫芦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教师在材料柜中投放了所有的制作原料,幼儿可根据原有的经验进行适当的选择。这个游戏如果放到其他没有基础的幼儿园进行就比较难开展。游戏“开汽车”对于各年龄段孩子来说都比较熟悉,教师就在车厢设计上动脑筋,设计成4节游览车,必须4人合作,还要兼顾能力比较弱的孩子的位置,富有挑战性,很好地调动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3.巧妙设计材料,解决游戏难点

剧场游戏“快乐游常州”,教师投放了做成盒子形状的活动大书,幼儿可以参照图片进行讲述,观众可以边看画面边听,甚至可以自己上去讲。教师的设计将比较难开展的环节变成孩子平时的看图讲述,非常适合幼儿的能力。不同难度的大书,孩子们几乎都能够上去讲一段,获得了很多幼儿的喜爱,改变了平时剧场比较冷清的局面。

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创设游戏平台——游戏的主动性掌握在孩子的手中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真正地将游戏还给孩子,但也始终摆脱不了对幼儿游戏的高操控。我们希望游戏是有序的,于是游戏环节被固定;我们希望游戏是热闹的,于是游戏场景被排练……让游戏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游戏,我们应该认识到,游戏中的教师就如同是仆人,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游戏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孩子手中。

将主动权还给孩子,就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考量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的玩法和评价,而所有的设置与选择都必须建立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否则,我们认为有趣的游戏,幼儿无动于衷;我们创设的高雅情境,幼儿无所适从;我们提供的丰富材料,幼儿无从下手……以下是老师们对于表演游戏“小红帽”的点滴感悟。

感悟一

这次游戏,从成人的角度看也许不那么成功,甚至有点“乱糟糟”的,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学习的过程。没有“乱”的过程,怎么会有成功的教育?

感悟二

其实这次表演游戏,我完全可以让其看起来井井有条,但这并不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宗旨。在新《纲要》实施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用十几年前的游戏模式来展现孩子们的活动吗?

感悟三

游戏不是“表演”,不是为了让观看的人满意,而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演”的乐趣。受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表演能力弱,协调能力差,但这些并不影响他们表演的热情,还是顺利地表演完了故事,这就足够了。

感悟四

游戏“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孩子们“乱”了之后,老师也“乱”了。孩子们的“乱”在若干次游戏后肯定会有改观,但教师“怕乱”的观念却将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的确,让游戏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游戏,游戏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孩子自己,游戏表面上的“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怕乱”的观念。

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会体验到不一样的教育心态,会感受到游戏“乱”中蕴含的成长,感受到孩子的快乐!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和孩子们一起发起游戏,发掘游戏的过程,体验游戏的成功,我们会感受到游戏在孩子生活中的价值。我想,展评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等奖、二等奖,而更多是对游戏活动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层面的价值提升。

游戏是孩子的“工作”


不少家长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认为游戏和玩耍不是重要的事情,甚至是有害无利的,并把这种观点带到早期教育中。因此,有的家长把早期教育理解为对孩子进行早期知识技能的训练。

其实,多年的早期教育实践和研究已经证明,提前开始的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并不能给予孩子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挑战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而其所造成的短期危害是使幼儿过度紧张、厌食、头晕及耳鸣等症状,长期危害是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伤害。究其原因,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的心理生理发育和认知的规律。

许多研究证明,由婴幼儿自定前进步伐,自我控制的游戏是他们学习与发展的最佳途径;游戏是幼年时期重要的任务,缺少游戏的机会和经验,将影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游戏还是婴幼儿理解世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游戏对于成人而言,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和娱乐,但游戏对于婴幼儿来说,却是他们的“工作”,是他们生活中的正经事。为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我们做家长的应该保障婴幼儿游戏的权利。

游戏对孩子的力量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是游戏、游戏,再游戏!日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专家、早教专家玛思博士为上海家长解读了一次“游戏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我们工作都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玩?”“为了照顾孩子,是不是应该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里,做‘全职妈妈’?三年的‘全职妈妈’界限是否科学?”不少家长抱怨时间少,又担心照顾孩子不够。

但玛思博士对年轻家长强调:全世界的爸爸妈妈都越来越忙,美国很多妈妈生完孩子6周后就去工作,这并不是家长的错,但工作再忙,也能挤出时间陪孩子,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变成游戏!

“生活用品是最好、最廉价的游戏道具。”玛思博士表示,廉价的纸盒并不比昂贵的玩具差,评价玩具好坏的并不是价格,而是用处。锅碗瓢盆就是最好的音乐道具。孩子通过敲击可以了解声音的大小、节奏,甚至为自己创作出一段不错的音乐,充满成就感。

此外,把宝宝整个身体放在卷起来的毛巾上,就可以训练他的平衡感;一面镜子和一支口红可以帮助宝宝认识自我,比如:把口红涂在宝宝的鼻尖上,当宝宝在镜中看见自己,并试图抹去口红时,孩子就会意识到原来镜子中的宝宝就是他自己。

自主游戏让孩子快乐游戏


自主游戏 让孩子快乐游戏

【内容摘要】: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在社会性发展中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抓住孩子的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适当的游戏环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不应该过多,幼儿参加的不仅仅是原本意义上的表演和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按照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尽情享受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为此,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同伴,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孩子们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关键词】:自由、自主、开,

角色游戏中,幼儿教师很容易忽视幼儿的主体性,表现为教师事事包办代替,超出“主导”他畴。即由教师确定主题,分配好角色,讲解各角色的玩法、规则,而在游戏开展的过程过多干涉,让幼儿的思维随教师走。结果,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小到发挥,这样忽视幼儿主体性的活动,达不到其教育的作用,那如何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贯穿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动手、动脑,幼儿以游戏的权利,促使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同时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大多数老师怕烦、怕出事故、怕麻烦等,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权利。我们对照平时的工作,我们认识到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还要继续努力专研业务知识,继续学习理论知识,让理论联系实际,使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那么要想开展好游戏,作为教师在游戏中是创设者、观察者、支持者、参与者,我们如何实时的介入和开展游戏活动呢?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同时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

游戏是最好的思维训练

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活动。通过游戏唤起幼儿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念,从认知活动而言,游戏是同化的过程。幼儿玩游戏越多,他们智力会发展更好一些。

现在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太多,他们更关注孩子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这几乎是所有老师都面临的困境。“北师大刘焱教授认为,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幸福的童年、该年龄应有的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幼儿园游戏一方面要服务于教育目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仅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更应是贯穿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所有过程。这样才能给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童年、快乐童年和成长童年。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因此幼儿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游戏的魅力主要不是“好玩”,而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与发挥,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发生在同一活动过程中,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幼儿的学习游戏化,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与好感,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日有长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增长知识,就好象春风化雨般使草木生机盎然。

自主、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各种游戏时,要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突发事件所包含的教育价值,积极引导,把握时机,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游戏要结束,要提醒孩子整理好玩具,让孩子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另外,在游戏时要有良好的常规,制定好游戏规则,使幼儿在宽松、愉快、团结的氛围中进行游戏活动。(例如:一次户外活动时,大家兴高采烈的玩“赶小猪”,玩了一会儿,只见操场上有的孩子的“小猪”(纸球)已经散了,操场上满的的报纸。我的手一拍,看看谁的小手真能干,收的既快又整洁。我的话音刚落,大家一会儿的功夫,纷纷喊道:我是第一名。)

精心创设游戏活动环境

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教师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如果时间太短幼儿游戏不能尽兴,时间太长幼儿会对游戏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游戏时间的度。

准备足够的游戏材料。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探索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活动区中为幼儿准备许多半成品的材料,有各种质地不同的纸类材料(白纸、腊光纸、皱纹纸、信封),白纸可以画画、折纸。腊光纸色泽艳丽,可以折各种小动物,也可以作为剪纸的材料。皱纹纸可以做小花、拉花、还可以搓成纸球等。形状各异的纸盒(包装盒、药盒、化妆盒),可以做家具、汽车、玩具等。插塑玩具,木制玩具,美工材料(笔、油泥、剪刀等),可以让幼儿动手捏、搓、团、揉做成各种小动物和各种形状物品。用剪刀可以剪窗花、动物轮廓等等。

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

游戏是幼儿的第一需要,为幼儿的游戏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给孩子带来快乐。如户外活动、餐前、餐后、离园前后等,此时,幼儿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气氛宽松愉悦,从而能调节幼儿在各项集体规则活动后产生的疲劳,在心理上获得放松。在自由游戏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做游戏活动的旁观者。

当孩子们在寻找游戏材料,创造游戏主题时,教师应该沉默,不主动发表建议,要相信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让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因为,在孩子们心理,教师总是对的,教师的话总是应该听的,教师的发言会打断孩子们的游戏思路,扼杀幼儿的创造灵感。不管孩子们想出来的游戏多么的幼稚或游戏主题的选择多么的盲目,教师就是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去体验快乐、体验失败,教师做幼儿自主游戏的旁观者、支持者。

做游戏活动的合作者。

当孩子们分配角色,安排任务时,教师应作为游戏中的一员,服从游戏组织者的分配,教师是作为幼儿的游戏合作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教师的童心、童趣会使幼儿倍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以合作的身份参与游戏也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幼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

做游戏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班里的欣欣小朋友胆子小,不爱表现,每次开展角色游戏时只抱布娃娃。于是,我鼓励她说:“欣欣,你是娃娃的妈妈吧娃娃肚子饿了,你给她喂点吃的。”引导她带娃娃上超市买,或到饮食店里吃。这样,明确了她当妈妈的角色,也调动了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个体差异的随机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

游戏对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表现为肌肉的控制力,身体、动作的平衡力和协调力等。这种能力的发展正是在游戏活动中给以实现的。如在体育游戏中“小动物运粮食”中,让孩子过山洞、走小桥、爬小山等。发展了孩子的钻、爬、平衡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肌肉的发展。总之,幼儿的运动能力伴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总之,游戏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能活动经验与同伴的语言交流。因为孩子的语言发展的关键在于使他们有机会给予表达。同伴之间交流相互表白。如:在角色游戏中,以不同的身份相互对话,模仿了医生、营业员、老板、警察等各种角色的对话,也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及完整的将话说完成的语言能力。难免在游戏时表述不清楚或口字不清晰。可让孩子在不断的游戏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开展游戏时要给孩子创造自由、自主、开放的游戏氛围,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与举动,让他们玩出新花样。促使每个幼儿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发动了游戏,自主游戏又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需要的满足又带来了快乐,快乐作为强化剂促进孩子去游戏,所以,孩子能在自主游戏中快乐成长!

开发孩子右脑的小游戏


游戏一:我和皮球做朋友

玩法1:妈妈双脚分开当球门,爸爸、宝宝轮流左脚来射门,比一比谁的命中率高。

2:爸爸、妈妈和宝宝轮流左右手拍球。可以提出不同的指令,如:“把球拍得最高”或“把球拍得最低”。

3:将球用绳子固定在比宝宝高出10~20厘米处,请宝宝双脚向上跳,用头顶球,顶到的计数,积累到一定的数字奖励一张贴纸。

4:宝宝按照指令左右脚配合拨动地上的球,或往前或往左、右走,最后把球送回指定的“家”。

5:地上摆好4~8个绒毛玩具,爸爸、妈妈和宝宝比赛,左手对准目标滚动小球,玩具倒下的最多为胜。

提示:这种球类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在四肢运动与脑神经系统反复作用过程中,促进大脑皮层和神经细胞的发展。

游戏二:会滚动的箱子

玩法:把家里买回来的电视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纸皮包装箱留下,让宝宝钻进去缩紧身体,然后滚动纸皮箱子,宝宝会乐不可支。为了避免伤着宝宝,爸爸妈妈最好在每次滚动箱子之前大声问他:“准备好了吗?”确定他做好了准备才开始,滚动的幅度也可以根据宝宝的适应情况而调整。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可以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感,也能发展宝宝的右脑功能。

游戏三: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玩法:给宝宝看一张图片,上面有动物、食物、用品等。让宝贝指出哪些是食物,哪些是用品。然后再换另一张,上面比第一张有增有减,让宝贝说说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提示:左脑的记忆为“背记能力”,遗忘率很大,而右脑的记忆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它包含有形状认识力和类型识别力。3岁以上的宝宝已经有了形象记忆和类型识别的基础,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进行记忆训练游戏。

游戏四: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编成歌曲,和宝宝边唱边玩。比如,刷牙、洗脸、吃饭,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和我们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编在一起来唱: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能发展宝宝的节奏感和创造能力。

游戏五:猜一猜,找一找

玩法:爸爸妈妈准备几幅虚线图,让宝宝猜一猜是什么,然后再做连线练习,看看猜得对不对;也可以让宝贝找一找隐藏起来的图形,如:蝴蝶隐藏在蝴蝶花中,让他找找,画面上有几只小蝴蝶,几朵蝴蝶花;或把一张复杂的图片给宝贝看,里面有人物、动物和色彩的变化,先让他看整体,再把局部给他看,让他说说这是整体的哪一部分。

提示:这种借助图式思考的游戏适合4岁以上的宝宝玩。在大脑的认识功能中,先着眼局部后顾及整体是左脑功能,而先认识整体再类推局部是右脑功能。图式思考游戏可使左右脑功能更加协调地沟通。

游戏刺激游戏是自由、轻松、愉快的活动,宝宝特别喜欢。只有在游戏中宝宝才能主动地、自觉地接受教育,所以爸爸妈妈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采用各类游戏的形式对宝宝进行开发右脑的训练。

训练孩子感觉的亲子游戏


有的家长会问,我的孩子还小,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有办法预防吗?这里,我向各位家长推荐一组亲子游戏,既能起到预防作用,也能让你和你的孩子玩得很高兴。

(一)泥土游戏

玩法:

1.将泥土或沙土放置在大盆子或大塑胶布上面,孩子必须能整个身体进入其中,并且全身各部分能接触泥土和沙土,尤其是手。让孩子用手做泥球或捏成各种形状,注意观察孩子对各种材料接触时的反应。

2.如果孩子还可以接受,不妨增加泥土及沙土的数量,使孩子的身体接触面更大些。

3.可以改用其他接触物,如纸、树叶、涂料、米、豆等,强化孩子触觉识别力,以促进其感觉。

延伸活动:父母也可以在户外游戏时,让孩子在沙地、泥浆、草地、碎石子地上做游戏。

(二)用身体作画

玩法:

1.将大画布或塑胶布铺在地上,涂料散在旁边,孩子可以用跪坐、俯卧或者躺的方式,把这些涂料用手或身体在画布上自由涂画。

2.也可以将画布挂在墙上,孩子可以将涂料抹在身体或手上,再用手涂抹,或用身体撞擦在画廊上。

3.触觉敏感的孩子开始时会有些紧张,可以鼓励他们从手指开始,逐渐扩大至手腕、手臂、脚掌再到臀部和身体。

4.自闭儿常对某种颜色特别排斥或喜爱,不用紧张,让他们自发地进行调节,慢慢地,他们也会逐渐适应的。

提示:这种游戏不但可以训练触觉,对增强手脚的协调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塑胶粒游戏

目的:可强化孩子手指末梢的触觉刺激,强化触觉的辨识力。

玩法:

1.盆中放进塑胶粒、木屑或纸片,也可以用混杂的方式,让幼儿用手在其中翻动、抓推,要避免盒内的刺激硬物造成孩子手指的疼痛,以免产生排斥情绪。可以让孩子双手伸入其中搅动,或用脚踏、臀部坐进去,家长要详细观察他身体各部位的反应。

2.混合越多的东西,在游戏时会产生更多的声音,也能增强孩子游玩的兴趣。

3.注意强化手指灵活性的引导。

延伸活动:也可以用面粉、纸屑、豆类等不同质感的东西,以增强孩子对不同物品的适应能力。

(四)抓痒痒

玩法:

1.让孩子躺在软垫上,家长在他的腋下、胸口搔痒,根据孩子的反应来控制用力的大小及刺激的强度。

2.了解孩子敏感的部位,如果是一些他人常接触的部位,也需要很强刺激的话,则需改变和适应。

3.可以边做游戏边跟孩子说话或听音乐,安抚他的情绪,以调整触觉对他身体的影响。

提示:抓痒时,也可以告诉孩子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增加他的词汇量和活动兴趣。

(五)麻布刷身

玩法:

1.家长用干麻布以中度力量刷孩子的手臂、足部、胸部和背部。

2.对反应敏感的孩子不要太用力,帮助他慢慢适应;对反应迟钝的孩子则可用力些,以活化其神经的触觉接受。

3.可以边做过讲故事或听音乐,使孩子不至于太紧张,并保持轻松快乐的气氛。

延伸活动:也可以使用其他工具,例如扇子、羽毛、电动按摩器等。

(六)冰袋游戏

玩法:

1.用冰袋来“测试”一下孩子的表面肌肤,看看他的反应如何。孩子有时由于冰袋刺激太强,不愿别人碰他,宁可自己来做,这时,你不妨让他自己先试试看。

2.可以换成热水或冷水,看看他的反应。

延伸活动:可以用小石头或细石袋,或各种软硬东西来做“接触”游戏,训练孩子正常的适应能力。

(七)梳头游戏

玩法:

1.用梳子的尖端刺激孩子的头皮,并且顺其势梳头。

2.可以在示范一次后,让孩子自己动手,这对手的精细动作发展和对自身形象的了解都有帮助。

3.可以“发现”孩子特别敏感的部位。

延伸活动:可以尝试用木梳子、羽毛、毛巾等代替,或进行洗头、刷手掌及脚掌的游戏,以强化孩子的触觉。

(八)吹风机游戏

玩法:

1.先告诉孩子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再用凉风吹这些部位,问问他有什么感觉。

2.换成热风,但注意不要灼痛孩子,让孩子讲讲各部位的感受。

3.敏感的孩子通常在脸部和头颈肌肉上会有强烈的反应,不要直吹这些部位。

4.可以和孩子边做游戏边听音乐,化解他的紧张感。

提示:热风、凉风可以随时切换,并观察孩子的感觉,也可以在皮肤上加上一张薄纸,以减轻风的强度。

(九)戏水

玩法:

1.让孩子在浴盆中戏水。触觉敏感过强的孩子,一般都有怕水的倾向,但水的温度、力量强度变化大,如运用恰当,能较容易突破孩子的心理障碍。

2.可用莲蓬头喷射孩子身体各部位,也可以让孩子浸泡在浴池中。

3.水的温度可用冷、温、热三种,让孩子分别试一试。

延伸玩法:可以让孩子边戏水边刷身体,效果更佳。戏水游戏也可以作为学习游戏前的准备。

(十)与毛巾共舞

玩法:

1.将孩子包在大毛巾里,采取俯卧姿态,由父母两人各拉毛巾一边,前后甩动。

2.孩子也可以采用仰卧姿态,增加不同的感觉和趣味性。

3.注意孩子觉得不舒服或害怕时,应立刻中止。

延伸活动:可以在前后摆动之际,引导孩子向固定目标投球或将东西投入指定的箱子内。

(十一)空中飞行

玩法:

1.由父母两人,一人抓住孩子的脚,一人抓住孩子的手,将孩子的身体抬高后进行左右和上下的摇摇和晃动。

2.孩子可以分别用仰卧或俯卧的姿势进行游戏。

3.注意孩子肌肉紧张的情况,不宜勉强进行;如果孩子感到不适,应立刻停止。

延伸活动:可以改成父母各握孩子的同侧手和脚,进行前后左右上下的摇动。摇动时可以配合音乐的节奏或一、二、三的口令来增加趣味性。

(十二)直线运动

玩法:

1.在地上用胶布贴成一直线,让孩子双脚前后相接,先用左脚跟接右脚尖,右脚跟再接左脚尖交互前进。双手摊平,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2.也可以用脚尖着地前进。前进的路线可以直用转弯、斜角前进或圆弧形前进。

延伸活动:作直线运动时,孩子手上可拿各种东西,例如捧住八分满的水杯,练习如何保持平衡。

正确引导孩子的游戏


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给与儿童完整与和谐的生活,给与儿童自由与创造的生活。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唯有游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儿童的生活,有灵性的生活;唯有游戏的儿童才是真正的儿童,有灵性的儿童。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力是现代早期教育促进儿童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策略。游戏如此重要,那么在幼儿园中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孩子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积极为孩子创造游戏的条件。它包括为孩子提供足够丰富的玩具材料,为孩子创设足够宽敞的游戏场地,这些是物质方面的准备。在精神方面,教师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游戏环境,形成愉悦的精神氛围,让孩子乐于参加,急于参加,并能很快地融入到游戏的情境中来。

二是在游戏中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当孩子参加游戏时,可能由于经验或其他因素的制约,无法很顺利地进行游戏,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孩子进行游戏时,教师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孩子,并根据游戏内容的不同,孩子情况的不同给予适当的指导。游戏的教育指导策略可以有:以教师自身为影响的媒介,以活动材料为影响媒介,以孩子的活动同伴为影响媒介,以规则为影响媒介。教师要灵活、综合的运用多种媒介、多种方法对孩子施加影响,以进行指导。

再就是教师在为孩子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把握游戏的难易度。由于孩子年龄不同,经验不同,在为孩子选择、制定游戏时要特别注意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游戏。同时还要留给孩子自由选择游戏的时间,因为自选游戏是孩子充分发挥自主性的游戏,要保证孩子每天自选游戏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

还儿童以游戏的生活,让儿童找回童年的幸福与快乐!

请把游戏还给孩子


请把游戏还给孩子

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学前教育“把游戏还给孩子”试点扩大到7所幼儿园,通过示范性幼儿园带头,鼓励让幼儿多玩游戏,让学前教育去“小学化”。

看到这则消息,记者感触良多。对“80后”“90后”来说,尽管步入社会后的竞争压力很大,然而谈及幼儿园上学经历,尽情地玩耍、两小无猜的友谊,跳皮筋、翻绳、老鹰抓小鸡等简单的游戏……这些都成为他们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

而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不少家长[微博]共识。年幼的孩子过早承受起“功利化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的痛楚。现如今,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学龄前认字过百、入幼前数字加减……一批又一批孩子快乐的童年蒙上了阴影。

更有甚者,不满周岁的孩子也已踏上学习之路,各地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早教机构,动辄上万的早教费在“肥”了早教机构的同时,对孩子成长到底有多大作用仍是待解之谜。

众所周知,对呀呀学语的幼儿来说,玩乐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天性,也最符合其成长规律。

多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少了健康的运动游戏,孩子就会不游戏了?答案是否定的。

与传统游戏渐行渐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电子娃娃。一些教育工作者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该玩什么,有的一天就抱着IPad、Iphone等高科技设备玩电子游戏,不仅对视力不好,而且缺乏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

所幸的是,教育部门已看到了问题症结,正着力破解“重学习,轻游乐”“传统游戏冷、电子游戏热”的幼儿教育怪圈。孩子健康成长,是政府、社会、家长共同的心愿,也是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期待有关部门决心能再大一些,步子能迈得更宽一些,也期待更多学校、家长,能参与到“把游戏还给孩子”活动中来。

我国积累下来的传统游戏不在少数,只要加以现代开发,受到小朋友的欢迎是肯定的,记者曾采访的一个幼儿园利用3年时间就搜集了121种民间游戏,并形成了教材,在体育课和课余时间推广,孩子们乐在其中。

所以,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不妨让孩子回归传统游戏开始,从回归简单开始,从远离电子游戏开始,三五玩伴、一张废纸、一个沙包……无需多大投入,孩子照样可以享受简单快乐。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游戏——孩子的生命》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