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中老师的指导

12-19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在幼儿教学的比例越来越重。游戏让小朋友能够在轻松自在的游戏教学氛围中,快乐学习成长。教师要注重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和室内活动区的创设。生活中你有收集经典的幼儿园游戏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色游戏中老师的指导,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游戏中,不能任由幼儿无目的地游戏,教师应该指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情节,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否能逼真地扮演角色,游戏的内容是否丰富,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幼儿的创造性如何。根据幼儿开展游戏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指导。

1、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

教师可以加入游戏,担任游戏中的某一角色,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角色的扮演取得发言权、管理权和评议权,以便指导游戏的开展,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如:在玩“点心店”游戏中,教师担任副经理,可以给“经理”示范如何管理整个店的工作。也可以副经理的身份指挥店员进行工作,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根据游戏情况,教师可以担任卫生检查员,表扬点心店的卫生工作。教师还可以顾客的身份来点心店用餐,提高“招待员”招待顾客的服务质量,以顾客身份询问是否有新品种的点心,启发点心制作师创造出新品点心。总之,教师担任角色,同幼儿一起玩,可以调动幼儿玩游戏的创造性,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发展游戏的情节。

2、材料的提供与指导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和制作玩具,丰富游戏的开展。如:玩“点心店”游戏,结合幼儿在点心店、面包店的参观,找来盒子等,做一台烘烤面包、蛋糕的烤箱,这样游戏又深入了一步,反映出现代电器化的特点;也可以根据店内的需要,协助幼儿自制电话、收银机;还可以根据秋天的季节特征,引导幼儿自带各种豆类等材料,制作各种豆类糕点。这样,游戏的情节得到了发展,幼儿玩游戏的积极性就更为高涨。

3、语言的提示与指导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示、建议等方式予以指导。如“点心店”游戏,糕点制作多了,可以推销员身份建议经理把糕点送到商店出售。有时,可以启发提示幼儿将各个主题游戏互相联系,以丰富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情节,使游戏进行得更加生动活泼。如:提醒点心店的招待员等去医院检查身体,建议将多的糕点送给娃娃家品尝等。

4、游戏与思想品德培养

教师要注意在游戏中加强幼儿思想品德的培养。角色游戏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教师要指导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对待集体、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如:“点心店”的职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招待员”对顾客要耐心、和蔼、有礼貌;“点心师”要认真干活、制作点心时不能离开岗位等。同时,在游戏中要加强个别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对胆小的幼儿,可以鼓励他担任一些角色;对做事不认真的幼儿,可以要他担任点心店内的清洁员,要求他整理碗筷等物品,从而培养他认真工作的态度与习惯。

角色游戏有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部分,教师应对游戏的全过程加强指导,只有如此,才能使角色游戏在幼儿的健康成长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角色游戏中的介入与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它的不确定性使很多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常常处于“如何判断”与“如何应变”的紧张状态。尽管教师已能够掌握一些开展角色游戏的方法,但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往往不能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在实践工作中我感到,阻碍游戏作用充分发挥和教师指导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教师的表现过于“强势”

所谓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表现过于“强势”,就是教师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色看待幼儿的游戏,通常表现为“我想”“我要”“我可以”等。

娃娃家的游戏指导

小班娃娃家的妈妈正兴致勃勃地抱着娃娃喂饭,不断重复着把饭送入娃娃口中的动作。A老师走到妈妈旁边,问妈妈:“给娃娃吃什么菜?”妈妈摇摇头说:“给她吃饭。”接着,妈妈继续喂饭。 A老师又说:“蔬菜营养好,可以给娃娃多吃一些蔬菜。”教师话音未落,只见妈妈把娃娃往小床上一放,说了句“吃好了”,就自己“走出门外”了。A老师有些失望。

A教师的“强势”指导削弱了幼儿的“玩”意。教师引导“妈妈”给娃娃吃蔬菜,想教育小班幼儿“样样蔬菜都爱吃”的意愿是好的,但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很重要,不能为了自己“强势”的教育目标而忽视幼儿的游戏性。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强势”指导,只能阻碍幼儿的身心发展,阻碍教师游戏指导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表现过于“弱势”

所谓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表现过于“弱势”,是指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对游戏内涵的理解、对游戏内涵的挖掘等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

娃娃家的游戏讲评

D老师在进行小班角色游戏讲评中,运用小班“情景再现”游戏讲评的方法,请娃娃家的妈妈讲讲在娃娃家做了什么事。妈妈很会表达,通过“动作”再现其照顾娃娃、洗衣烫衣、打扫房间等情节,当她讲到用抹布擦厨房时,D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关注点,继续进行预设的其他话题。

在教研活动中,大家一致认为,既然娃娃家的“妈妈”已经讲到用抹布擦厨房的情节,教师不妨在厨房现场,根据幼儿的动作而生发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擦厨房,可以擦厨房的哪些地方,用什么来擦,厨房的油烟从哪里来的,妈妈烧菜油烟很大怎么办等。当然,这些问题也要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来引发幼儿深入讨论。通过讲讲、做做自然而然地将生活经验、游戏动作等融入其中,对丰富幼儿的游戏动作和体验有很大帮助,可惜教师错过了这一教育契机。类似的情况在实践中还有很多,教师常常会留下很多“遗憾”。游戏讲评的“有效生发、逐步深入”,实际上是对教师能否捕捉游戏中的价值和“亮点”的考验,也是减少教师游戏中“弱势”表现的重要方法。

专家点评:

角色游戏是幼儿百玩不厌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发现离开教师的视线,幼儿依然会全情投入、乐此不疲。面对如此让幼儿心仪的过程,教师该如何和幼儿一起共享游戏的快乐呢?四位教师分别从不同角度与我们分享了共享游戏、推进游戏的妙招。

首先,教师要学会跟在幼儿身后一起做游戏。《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中,教师没有刻意制订游戏目标,更没有在游戏中强势地指挥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自编、自导、自演每一天的游戏情节。于是,就有了“守株待兔的警察”等情节,让我们在忍俊不禁中意识到,其实这就是幼儿的“原有经验”,这里蕴藏着太多的教育契机。

其次,教师要允许幼儿在游戏中自主驾驭材料。很多教师认为只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才能让幼儿玩出高水平。《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收获。教师鼓励幼儿根据需要不断地、创造性地选择材料,仔细研读幼儿的每一个替代物。只要幼儿认同,便能从中解读他的替代水平,这也反映着教师的专业水平。

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后分享交流的作用。对幼儿来说,游戏结束后的分享是快乐的延续。《角色游戏中的分享交流》告诉我们,聪明的教师会选择做一名忠实而又快乐的听众,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与他们同在;聪明的教师还会充分把握这一集体教育活动的契机,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激发同伴思考和争议,以有效梳理、传递、拓展、提升幼儿的新经验。

最后,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落实回应教育。当幼儿能玩、会玩时,就给予充分的认同与宽容;当幼儿缺乏道具时,找一些材料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与支持;当游戏主题低迷时,试探性地诱发一些新情节……其实,回应的时机与方法还有很多,提供适宜的回应考验着教师的智慧。

(上海市幼儿游戏教育研究所 徐则民)

角色游戏中的随机教育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角色游戏中的随机教育》,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角色游戏中的随机教育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在做游戏过程中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创造性的反映幼儿生活。但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进行随机教育,引导游戏继续开展下去。

一、当游戏内容贫乏时,需要老师画龙点睛地启发、诱导,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地活动。

当幼儿在玩商店游戏时,只知道等待“客人”上门来买东西,没有新的内容时,老师以“客人”地身份出现,买了很多东西,拿也拿不下。从这里就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商店”的“工作人员”能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

二、当角色之间有冲突时,老师要及时调节,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娃娃家”游戏中,当“客人”去“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坚持不让他进门,但“客人”非要挤进去,这样他们两个人挣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就以“奶奶”的身份加入了游戏,让“主人”说一说,为什么不让“客人”进来。原来“娃娃家”有许多“客人”,家里比较拥挤,都坐不下了,“客人”听后说:“我等会儿再来”。就这样冲突平息了,游戏又顺利的开展下去了。

三、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提高幼儿对做游戏的积极性。

如在小菜场游戏中,单一的买卖活动使幼儿对游戏兴趣低落,没有人想去小菜市场上班了。我以“经理”的身份和“工作人员”开了个会,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不同的蔬菜,丰富“菜篮子”工程,扩大了经营范围,“工作人员”也不再没事可干,游戏又热火朝天的开展下去了。

四、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教师要根据游戏过程不断的创新游戏情节,提高幼儿积极性。

如在点心店的游戏中,由于幼儿平时对社会接触不多,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很难深入开展。于是我就把点心店关了,和幼儿一起讨论他们喜欢吃什么东西?到什么地方去吃?就这样“肯德基”点心店就应运而生了,幼儿看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乐意参加。

教师要积极参与幼儿 的游戏活动,很好的容入游戏当中,及时、有效的把握幼儿的心理和表情,去了解孩子们心理在想什么,然后掌握适当的时机随机的介入孩子们的游戏,控制游戏节奏,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使角色游戏顺利开展,达到开展游戏活动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虎头蛇尾,草草结束。因此随机教育就要求教师要及时的发现问题,了解原因,解决问题。

如何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创造性反映幼儿的生活。但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进行一些随机教育。引导游戏继续开展下去。

1当游戏的内容缺乏的时候,需要老师画龙点睛的启发、诱导,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活动。

当幼儿在万玩商店的游戏时,只指导等待“客人”上门来买东西。没有新的内容时,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出现,买很多的东西,拿也拿不动,从这里据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以后商店的“工作人员”就多了“送货上门”这一服务内容。

2、当角色之间有冲突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调节,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当“客人”去“主人”家里做客时,“主人”坚持不让“客人”进门,原因是家里的客人太多了,但是“客人”一定要挤进去,这样他们两个人就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就以“奶奶”的身份加入游戏,让“主人”说一说为什么不让他进门,原来“娃娃家”里的“客人”已经很多了,家里比较拥挤,都坐不下了。“客人”听了以后,说“好,那我等等再来”。就这样平息了这场风波,游戏又顺利的进行下去。

3、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的主体,提高幼儿对游戏积极性。

在小菜场的游戏中,单一的买卖活动使幼儿对游戏兴趣低落,没有人想去小菜场上班了。老师就以“经理”的身份和“工作人员”开了个会,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出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丰富了菜篮子工程和经营范围,“工作人员”也不会没事可干了,游戏又热火朝天的继续下去了。

4、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教师要根据游戏的过程不断的创新游戏的情节,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在点心店的游戏中,幼儿平时缺乏对社会接触不多,生活经验少,不够丰富。于是游戏就很难开展。我就决定把点心店关了。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你们喜欢吃什么、到什么地方去吃?这样一家“肯德基”店就应运而生了。幼儿看见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都很开心,也乐意去参加。

教师要积极的参加幼儿的游戏活动,很好的溶入游戏中去。及时、有效的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心理,去了解幼儿的心理在想什么,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游戏中去,控制游戏的节奏,对孩子进行教育,使角色游戏顺利开展,达到开展游戏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虎头蛇尾,草草结束。因此随机教育要求教师及时的发现问题,了解原因,解决问题。

角色游戏中的点滴体会


导读: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

众所周知“幼儿的生活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在角色游戏中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予以指导教育这便是最重要的任务。下面我就谈谈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我们都承认“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那么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老师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我认为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戏中孩子们也需要老师,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在这方面顺应了孩子的需求,整个角色游戏就会变得相当活跃,孩子们会在游戏中大胆地反映出很多很多内容。我们曾在餐厅这个主题中小朋友就先后玩出了:点心店、小吃店,民俗风味店等。在最原始的只知道买与卖的关系中,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又根据我班的主题活动进行调查家乡的美食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又自创了一个加工厂和成品买卖部,扩大了原有的经营范畴,延伸了新的游戏内容。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幼儿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是他们一日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刻了。然而,角色游戏仅仅作为幼儿的随意游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角色游戏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尊重幼儿五个“自由”的同时,老师应该把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计划时时刻刻装在脑子里,并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意识、情感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特点来有目的的教育。

那么以下谈谈我在角色游戏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允许幼儿自由选择

只有出自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我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前,首先是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恰当的措施给幼儿适当的帮助,或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以前我也曾以导演的身份去控制游戏,生怕幼儿玩不好。这样反而剥夺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打断幼儿游戏的思路,造成游戏的停顿。但现在我先观察孩子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中我发现幼儿获得了自由选择的快乐。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时,我们应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明确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使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另外,教师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可以自主考虑可以玩什么,在哪儿玩,和谁一起玩。这为孩子选择玩具材料,寻找游戏伙伴,选择场所,分配角色,商量玩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坚持分层次指导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大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则以创造为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教师通过细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与幼儿在游戏中建立了友好平等的关系,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应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当发现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幼儿需求时,可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活动得既高兴又有意义?以便激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对游戏质量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这样做,往往在指导角色游戏时表现出很明显的盲目性、随意性,如:到了“娃娃家”就“嘟嘟嘟”敲门进去,问:“谁是爸爸?谁是妈妈?你们在干什么?”进了理发店便喊:“理发员,快给我来理发……。”每个区域都是走马观花般地进行指导,没有重点,没有观察作铺垫,这样的指导也就成了无的放矢。恰当的指导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当然随机指导很重要),并注意游戏常规、语言交往、知识技能、创造性和坚持性的全方位指导,如此才能有效地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适时给予随机指导

在角色游戏中,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要在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影响带动幼儿的游戏,使教师的意图自然地转变为幼儿自己的意愿。要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进程,协调幼儿间的相互关系,不可用“你必须这样做”等命令式、控制式的语言,抑制幼儿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我们中有些教师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玩,随孩子怎样玩都没关系,成人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因为成人的指导会影响孩子游戏的正常开展。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少干预是正确的,但少干预并非说就不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幼儿进行随机指导,不但不会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比如教师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就可丰富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教师参与到年龄小、能力弱、胆子小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能帮助这些幼儿增强角色意识,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应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

四、及时调整游戏角色

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撇开自己,扮演角色,这要求达到一定的心理水平,既了解和认识成人的行动,能脱离成人行动进行概括,把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组合。能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扮演新形象。在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儿童常扮演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物。游戏的实质在于扮演某个角色,创造新地位。如果是自己,那就不是角色游戏了。例如:幼儿扮演“妈妈”,可能是因为妈妈可以指挥家中其他成员。幼儿扮演“医生”,可能是因为喜欢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幼儿所扮演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典型言语和行为,是以幼儿自己的标准选择的。例如:“医生”只是问“病人”“哪里不舒服?”然后就什么也不问了。拿起听诊器听一会,一句话“拿药去,吃了就好了。”“病人”一走,看病就结束了。而“病人”也不会对此提出异议,拿了药心满意足地走了。在现实生活中看病的许多细节,如:问病人的具体情况、各种检查、关照病人的注意事项等都被省略了。这里表现的是概括化了的人物形象及主要活动过程,这与角色游戏的象征性特点是一致的,概括化了的角色就是现实人物的象征性代表。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他们在角色游戏时往往长时间地充当同一个角色。如:当“运输工人”的幼儿老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调整角色,如可建议幼儿去当“医生”,坐在医院里为病人看病开药。

总之,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

角色游戏中的分享交流


角色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每当游戏结束时总会有幼儿感到意犹未尽、留有遗憾。于是,教师和幼儿围坐在一起分享交流游戏中的事就成为必须的环节。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不仅要做一名忠实而快乐的听众,还要注意运用一些技巧。

创设氛围,让幼儿愿意说游戏中的事

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愿意来说说游戏中的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善于在集体面前表达,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请幼儿交流游戏时常常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大声告诉大家,今天你是谁?”教师确定的语气可以鼓励幼儿勇敢地站起来回答。有的幼儿说:“我是娃娃家里的爸爸。”大家就会有礼貌地和他打招呼:“爸爸好!”爸爸也会有礼貌地回应:“大家好!”这样既强化了幼儿的角色意识,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幼儿讲礼貌的习惯,更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表达。

游戏中教师还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有韵味、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作为分享交流的引子,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小班我们选取了“开火车”这首民间童谣,通过简单的一问一答,幼儿和教师每次都乐此不疲地沉浸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忘记了紧张和胆怯,都期盼着教师的火车能开到自己这里来;幼儿的角色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他们开始大胆尝试把自己在游戏中快乐的事讲给大家听。

共享情感,让幼儿畅谈游戏中的事

1.共同回忆,梳理生活中的经验

幼儿会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真实地反映到游戏中去,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游戏丰富而精彩,教师要在分享交流中运用对话、提问、讨论等方法将幼儿的经验加以梳理,并清晰地呈现给大家,帮助幼儿积累有价值的经验。

在小医院的游戏中,生病的“妈妈”在“爸爸”的精心照顾下终于康复出院,“爸爸”在分享交流中积极发言,与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照顾“妈妈”的。为了进一步梳理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问:“如果得了感冒怎么办?”“去看医生。”“要打针、吃药。”“多喝水,病会好得快一点。”……显然幼儿都有得感冒的生活经历,教师继续问:“你们愿意生病吗?”幼儿个个摇头:“生病很难过,我不想生病。”“感冒了鼻子会透不过气来。”“生病就不能来幼儿园了。”教师追问:“大家都不想生病,你们有预防感冒的好方法吗?”这下引发了幼儿的讨论:“要多喝白开水。”“多吃蔬菜,身体就能健康。”“吃大蒜头预防感冒。”“睡觉时盖好被子,不能着凉。”“要运动,多运动就不会生病了。”瞧!幼儿的生活经验也很丰富,为了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教师小结:“原来有这么多好方法可以预防感冒。生病是一件苦恼的事,我们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要注意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还要每天要早点睡觉,充分的休息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

2.共享快乐,传播新的游戏经验

大剧院的演员们在准备童话剧《小兔乖乖》,剧中有兔妈妈、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和大灰狼5个角色,当幼儿各自选好自己喜欢的角色后,却发现少了位演兔子的演员,于是大家分头去娃娃家、医院、餐厅招演员,可是没有同伴愿意来,大家为缺少一位演员而烦恼……突然,小航说:“我来做兔妈妈,今天只有长耳朵和短尾巴两个孩子。”“好啊!”小航的建议得到了同伴的认可,演出顺利进行。

在分享交流中,教师愉快地告诉大家:“今天我到大剧院看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去看了吗?”有幼儿得意地说:“我去看表演了。”“你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吗?”教师继续问。幼儿议论纷纷:“今天演员表演得很认真。”“小演员在表演前有自我介绍。”“今天只有长耳朵和短尾巴,没看到红眼睛。”……“咦?红眼晴怎么不见了?请小演员上来说说吧。”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小演员们早已迫不及待了,他们滔滔不绝地把今天如何解决“缺少一个演员”的问题描述了一遍,幼儿个个睁大眼睛仔细聆听,对他们表示赞同。教师最后总结:“大剧院里的演员真了不起,他们遇到困难没有放弃,还想到用一个好办法来解决,今天的演出也很成功,我们为他们鼓掌。”教师通过渲染气氛,为幼儿的分享交流创设了条件;通过支持和肯定幼儿的游戏,有效传播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大型建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


建构游戏是一种幼儿利用各种建构材料,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意愿进行构思与构造,表现出一定的事物形态,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大型建构游戏是建构游戏中的一种,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想象力,而且能帮助幼儿感知形体、对称等概念,培养幼儿坚持、细致、耐心等学习品质。大型建构游戏场地大,参与人数多,建构材料复杂,相比班级建构游戏区,它会给幼儿带来更大的挑战,也使教师在指导时面临更大的困难。

通过对一次中班大型建构游戏的观察,笔者发现,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存在场地规划不合理、介入过于频繁、给幼儿游戏的时间不够充分等问题。笔者将围绕这些问题,管窥幼儿大型建构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现状,并对教师如何更好地指导提出建议。

场景一

游戏前,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幻灯片上埃菲尔铁塔的外形,讨论“塔”怎样才能搭得高,可幼儿的兴趣似乎根本不在观察“塔”的外形上,只听晨晨兴奋地叫道:“这个是埃菲尔铁塔,我在书里看到过。”接着,活动室里炸开了锅。教师有点不知所措,最后不得不自己总结出“下面要搭得宽,上面要搭得窄”的结论。

教师将游戏安排在操场上进行,但并未划分区域,操场一侧堆放着大型积木。教师将幼儿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5人),要求幼儿分组搭建。被分在同一组的幼儿未经商讨、计划便开始搭建。尽管操场很大,但幼儿全都挤在不足操场1/4的区域进行搭建,有的幼儿不小心撞倒了其他幼儿的搭建物。很多幼儿似乎忘了“塔”这一主题,豆豆那组的幼儿像砌墙似的一味垒高,而不顾根基是否稳固,很快搭建物就倒塌了;小乐那组的幼儿想到哪儿搭到哪儿,没有计划,没有目的,最后搭出的“塔”也是头重脚轻的。

问题分析与建议

1.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增强建构游戏的计划性

这次搭建游戏的主题是“塔”,教师希望幼儿通过该游戏获得“上小下大可使建筑物更加稳固”的经验,提升建构技能。可在实际搭建中,幼儿纷纷按照自己的想象搭建,搭建物的形状也千姿百态,除了有上小下大的A型(如图1),还出现了上大下小的T型(如图2)和上下一般大的H型(如图3)。

幼儿的前期经验会直接影响其建构,出现上述情况的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幼儿有关“塔”的前期经验不足。中班幼儿的生活经历非常有限,他们大多只在书本里见过塔,因此很难理解为什么“上小下大”的结构可以增强稳定性。为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实地观察塔的构造,在班级环境中有意识地投放各种塔的图片,因为“下面要搭得宽,上面要搭得窄”这一结论需要在观察、对比多幅不同塔的图片后得出。

幼儿的搭建分有意搭建和无意搭建,幼儿无意搭建时就会搭到哪里算哪里,其搭建物往往也与搭建主题相背离。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幼儿分组,但组内幼儿没有协商、沟通,导致搭建过程漫无目的。教师应在搭建前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商讨、计划,通过绘画的方式设计出所要搭建的“塔”,并协商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如某某负责搭建楼梯,某某负责搭建塔底,某某负责搭建外围的道路……明确搭什么、怎么搭的问题。

2.合理创设游戏环境,投放多样化的建构材料

此次大型建构游戏在宽敞的户外进行,但幼儿仍然出现了一些纠纷。其实这些纠纷的产生都跟环境创设不合理有关。合理创设环境,将环境作为教育的手段与资源,将有效地帮助幼儿建立游戏常规,保证幼儿愉快、顺利地开展游戏。[1]

首先,可以利用地线、标示牌等直观的图示和标记向幼儿提示进入大型建构区的常规要求。如用地线画出运输积木的专门通道,提示幼儿要绕道行走;在相应的位置放置标示牌,提示幼儿在游戏中不要干扰他人,等等。同时,可将相同类型的积木用不同颜色的篮筐装好后分放在场地的不同区域,确保幼儿就近取用。

其次,根据已有的空间设置,合理安排幼儿人数。例如,可以将户外游戏场地划分为几块开放式区域,区域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每个区域人数相对固定。

最后,通过投放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帮助幼儿建立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联结。案例中选用的大型积木由各种几何形状构成(如图4),包括各种单元积木、正方体、斜坡、圆柱体、棱柱、三角体、拱门、长条板等。虽然材料的类型比较丰富,但缺乏辅助材料。一般而言,材料越具体、越形象,越有利于丰富幼儿建构游戏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建构游戏的主题投放相应的辅助材料,例如围绕“塔”的搭建,教师可以投放适当的人形玩具、小旗子、路标牌、轿车和卡车模型等。

在搭建中,大部分幼儿只用到了平铺、垒高、加宽、延长等简单的建构技能,只有少数幼儿用到了围合、架空和模式等建构技能。由于没有专门运输积木的通道,很多幼儿为了“抄近路”就从搭建小组间狭窄的空隙搬运材料,而教师也没有加以制止和提醒,只顾“巡视”正在搭建的幼儿是否出现问题。飞飞正在将积木围成一个圆圈,在圆圈中心用长方体积木不断垒高,可正当他想要尝试搭建心目中的“塔”时,教师走过来对他说:“你看底部是不是不够稳固呢?我们在这里加些木块,让它更稳固些。”边说边在圆圈内塞上积木。可飞飞似乎并不认可,之后在搭建中也没有表现得像起初那样兴致勃勃。

各个小组的搭建物越来越大,幼儿能够自由活动的范围却在逐渐变小。阿磊沉浸在搭建中,一起身弄倒了天天刚刚搭建好的“塔”,天天嘟着小嘴正想说些什么,教师就急忙走过来说:“阿磊,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快向天天道歉!”阿磊听了显得很委屈,憋了好一会儿才轻声说出“对不起”。

问题分析与建议

1.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提升幼儿建构技能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会表现出不同的建构水平和特点。一般来说,小班幼儿能用垒高、平铺、围合、加宽、延长等基本技能建构造型简单的物体形象;中、大班幼儿能综合运用架空、模式、表征、插接、镶嵌、编织、黏合、旋转、桥式、塔式以及各式排列、组合、穿套等技能建构较复杂、精细、匀称的物体形象。[3]可见,案例中多数幼儿只表现出小班幼儿的建构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投放材料隐性地帮助幼儿提升建构技能。例如,投放不同颜色的积木,引导幼儿运用模式技能;投放辅助材料,引导幼儿利用建构物开展象征性游戏,以提升表征技能,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一些言语指导,如“我们给小房子加个屋顶”(架空);“我们把相同颜色的积木放在一起”(模式);“给你的建构物取个名吧”(表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建构技能是建构游戏的基础,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载体,但是我们要鼓励幼儿自主表现,不可一味强调建构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幼儿的想象及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2.把握介入时机,用“引”而不用“教”

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方式一定要有助于保持儿童的参与度、有助于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有助于吸引儿童重回游戏中来”。[4]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介入指导。而案例中,教师往往在幼儿还未出现问题时就介入指导,且过于频繁。教师的指导方式也存在问题,大多只是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而没有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不仅没有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反而削弱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由于大型建构游戏相较其他建构游戏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因此教师应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误,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例如,教师发现幼儿搭建的“塔”很不稳固时可以说:“这里好像轻轻一碰就会倒的样子。”从而启发幼儿思考塔的稳定性问题。又如,教师发现个别幼儿搭建完后显得无所事事时可以提问:“这里没有楼梯怎么上去呢?”以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进一步丰富搭建内容。

3.提示游戏规则,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纠纷

案例中,很多幼儿在运输积木时为了“抄近路”常常撞倒他人的搭建物,从而引发纠纷,而教师只是要求幼儿讲和道歉,这种简单的解决方式可能会导致幼儿之间的纠纷升级和幼儿的内心不服。

在大型建构游戏中,引发幼儿纠纷的因素很多,可能是争抢游戏材料,可能是损坏了别人的作品,也可能是无意碰撞或误解。在解决幼儿游戏中出现的纠纷时,教师要尽可能做到“不越权”,引导幼儿自己寻找解决纠纷的方法:一是静观其变,尽量让幼儿自己解决;二是让幼儿明确规则,鼓励幼儿运用规则解决纠纷;三是让幼儿“自食其果”,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四是鼓励沟通,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情绪,而不仅仅靠哭泣或拳头;五是及时强化,肯定和鼓励幼儿表现出的宽容、忍让、谦和、分享等良好行为。[5]

场景三

建构游戏接近尾声,飞飞和仔仔两组幼儿搭的“塔”已基本成型,教师让飞飞和仔仔将搭建物连接起来。等飞飞和仔仔连接好后,教师便“下令”停止游戏。而此时大部分幼儿都还在搭建中,他们的搭建物也基本看不出有“塔”的形状。教师请幼儿与各自的搭建物合影留念,这时悠悠还在继续搭建,迟迟不肯停下来。教师就对悠悠说:“我们要收拾积木,准备回班里了哦。”悠悠很不情愿地停了下来。合影完后,教师督促幼儿整理材料,接着组织幼儿回到班里,没有立即安排分享环节。

问题分析与建议

1.适时结束,游戏时间要尽量保证

在游戏中,教师以少数表现突出的幼儿完成建构任务的时间为结束时间,强行让大部分幼儿停止搭建,导致幼儿很不情愿地中断游戏。

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要寻找适当的时机,在幼儿的兴致还没完全消退时结束游戏,这样可让幼儿保持对游戏的兴趣,并为下次游戏的开展埋下伏笔。同时,教师也要依据情况灵活安排,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尽可能让大部分幼儿都能基本完成搭建任务。

2.及时分享,分享内容要就事论事

案例中,教师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搭建成果无可厚非,及时督促幼儿整理也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在很多幼儿还只搭建到一半时就拆除他们的搭建物显然是不合理的。

有效的评价、总结既是对幼儿游戏的认可,有助于幼儿提炼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也是为了让幼儿对下次游戏充满期待。在这个环节中,“什么时候分享”“分享什么”“怎样分享”是关键。

首先是要解决“什么时候分享”的问题。分享环节不一定要安排在游戏刚刚结束时,可灵活安排在餐前、午睡前、离园前等过渡环节。但在本案例中,由于大部分幼儿尚未完成搭建工作,幼儿又具有具象思维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进行分享会更有利于幼儿回忆和总结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和提升游戏经验。当然,通过拍照保留幼儿的搭建物,然后灵活安排在其他时段进行分享,也是可以的。

其次是要解决“分享什么”和“怎样分享”的问题。分享的内容要就事论事,包括分工合作、技能掌握、材料运用、游戏常规等方面。分享方式可以是集体的、小组的,也可以是个别的。在分享时,幼儿可以相互交流游戏经验。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交流:“搭建的塔容易倒塌的问题解决了吗?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你们小组的搭建任务完成得怎样?与同伴合作搭建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交流,帮助幼儿提炼出有益的游戏经验,以推动幼儿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在分享游戏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对下次游戏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还想增加哪些搭建材料或辅助材料?”以帮助幼儿拓宽思路,逐渐丰富游戏场景、材料、主题、情节,从而使幼儿对下次游戏充满期待。

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


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是幼儿在游戏情节需要时产生的一种“以物代物”的自发行为。用以装扮行为的替代物一般有:形状和功能相似的物品、形状不同功能相似的物品、多功能物品等。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逐渐从“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转向“联合游戏”,幼儿开始有了交往和沟通的愿望,并出现了较之小班幼儿更多的替代行为。通过以下案例,我们可以了解中班幼儿的替代行为水平及其背后蕴涵的教育价值。

百宝箱里的双面胶

一天,医院里来了一位病人,医生诊断后决定给病人吊盐水。医生请病人躺到病床上,拿起盐水瓶皮管上的针头插到病人的手上,但医生马上发现皮管和针头不能固定,一会儿就会脱落。于是,医生从百宝箱里找出一卷白色双面胶,剪下两段,用双面胶将皮管和手贴在一起,让病人安心地躺着吊盐水。

这是幼儿使用百宝箱中材料的一个瞬间行为,看似不经意,却表明幼儿在“吊盐水”情景中发生困难时,会自发地寻求替代物解决问题,将游戏情节继续下去。幼儿用白色双面胶替代吊针时用的白色胶布,两者形状相似、功能相近,是“相似物替代”的水平。从幼儿自身的游戏水平看,这名幼儿是新来的插班生,以前玩角色游戏的机会较少,又刚刚开始接触中班的角色游戏,从中可以发现,幼儿已经开始有“以物代物”的行为意识,并会寻找形状和功能相似的替代物。

娃娃腿上的绷带

医院里有位医生在病床前照顾小娃娃,她用滴管给娃娃点了眼药水,并拿来一根毛茛绑在娃娃的腿上,一会儿又拿来另一根毛茛绑在娃娃的另一条腿上。我问医生:“娃娃腿上为什么要绑东西?”医生回答:“她的腿受伤了,我要给她包起来。”我意识到,这是医生在给娃娃进行包扎。

替代行为再一次出现在医院。我并没有在医院里投放包扎用的绷带、胶布等物品,这反而促使幼儿寻找替代物来完成给娃娃“包扎伤口”的行为。替代物“毛莨”和被替代物“绷带”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有包扎功能,因此,幼儿已经达到“形状不同功能相似物替代”的水平。从幼儿自身的游戏水平来看,她已经多次担任医生和护士的角色,当没有病人时,会自己构思“给娃娃看病”的情节,角色水平相对较高。在游戏中,她并不需要寻找形状特别逼真的替代物,而是慢慢考虑功能相似的替代物。

娃娃家里的“百变发夹”

娃娃家的妈妈抱着一个娃娃来到浴室,准备给娃娃洗澡。突然,她将梳妆台前的一筐发夹全部倒进浴盆,并用泡泡浴棉使劲搅拌这些发夹,然后把娃娃放进浴盆洗澡,并用毛巾时不时沾沾这些发夹,一边洗一边冲。不一会儿,娃娃家的爸爸从浴盆里拿出了一包发夹,将它们放在饮料杯里,并在上面铺上彩色的皱纸,插上吸管,端到客厅的餐桌上。我问爸爸:“这是什么饮料啊?”爸爸回答:“是水果饮料。”

从成人的角度看,幼儿将一筐发夹倒进浴盆是一种捣乱行为,但如果耐心地看下去,会发现这完全是幼儿一种更高水平的替代行为。“妈妈”将“发夹”替代成泡澡时所需的“泡泡浴液”,“搅拌”的动作表示幼儿在稀释“浴液”;“爸爸”把这些“发夹”变成饮料中的“水果果粒”,不同于平时单单用皱纸冲出来的饮料。将发夹替代成另一种游戏中所需要的情景材料,这是幼儿发散性思维的体现。两名幼儿的替代行为已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多功能物替代,即替代物与被替代物的形状和功能无显著关联,一物可以多种替代,替代物的范围逐渐扩大了。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解读与分析,我认为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替代行为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同幼儿,珍惜幼儿的替代行为。每一次替代行为都来之不易,它是幼儿思考和再建构的过程。教师要用心捕捉这些瞬间,珍惜替代行为,并认可他们的情节。二是要引导幼儿,传递幼儿的替代经验。替代行为是幼儿自发产生的行为,面对这些精彩瞬间,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将这些经验进行传递和分享,让游戏中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让游戏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三是要支持幼儿,投放适宜的替代材料。权衡好低结构材料和高结构材料的比例十分重要,这会留给幼儿更多新情节的延伸空间,如中班投放材料时高结构材料的数量可以少一些,低结构材料的种类可以多一些。

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角色游戏


教师应如何指导幼儿更好地进行角色游戏呢?

首先,要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则游戏内容充实新颖。为此,教师要丰富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内容。如带领幼儿外出游览或参观时,有意识地指引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作用、车辆与行人应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同时,还要指导家长组织好幼儿的家庭生活,使幼儿在家里也能获得可以理解的、广泛的生活经验。当然,幼儿获得的生活印象及知识,老师不要急于要求他反映到游戏中去,而是要让其经过自己的转化,自然地迁移到游戏中。

其次,要帮助幼儿学会扮演和选择游戏的角色。

三岁左右的小班幼儿玩角色游戏,往往只热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并不明确自己所担任角色的职责,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和指导,他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一角色。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还时常会忘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教师随时用游戏的口吻给予提醒。如一个当售货员的小朋友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教师可以顾客的身份到商店买东西,找回售货员并说:“售货员可不能离开柜台呀!顾客买东西,售货员要接待。”有时教师也可直接向幼儿提出角色,让幼儿自行选择角色。

第三,要在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表现,适时教育。

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深入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观察游戏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并给予适宜的帮助或指导,以促进游戏的发展。如小班幼儿自我调节活动的能力较差,往往长时间地重复一种工作,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观察时发现这一情况,要及时帮助幼儿调配活动。二是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第四,要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教师以角色身份参加到游戏中去,既可为幼儿增添游戏情趣,又能增进师生友谊,便于指导游戏和了解幼儿,促进游戏向深层次发展。教师可根据指导游戏的需要扮演角色。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当配角,也可以不固定在一个角色上,以便于指导。当然,必要时也可当主角,如当娃娃家的“妈妈”,让“爸爸”去买菜,让“姐姐”去洗衣,自己则看娃娃、喂娃娃吃饭、哄娃娃睡觉等。由于教师担任主角,使幼儿都明确了各自的角色职责,游戏的内容也丰富了。

一个好的角色游戏,一般要有良好的开端、有趣的过程、愉快的结尾和再做游戏的愿望。因此,教师应掌握好时机,在幼儿的游戏兴致尚未低落时愉快地结束游戏,使幼儿保持继续游戏的积极性。当然,有时幼儿也会自动结束游戏,转向另一个游戏。总之,要使幼儿自然、从容、愉快地结束游戏。

谈谈角色游戏讲评指导的体会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谈谈角色游戏讲评指导的体会》,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在幼儿园整个教育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在进行角色游戏指导时我常常思考:怎样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怎样让每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实践中,我觉得游戏讲评是很重要的,做好每一次角色游戏的评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游戏讲评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学会观察,善于分析,是游戏讲评的关键。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观察什么呢?也许有的老师说,游戏有什么好观察的,他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玩得高兴就行了。其实,观察的东西还真多:孩子在游戏中是积极主动地玩,还是消极被动地玩;是创造性地、独立地玩,还是模仿他人,跟着他人玩;和同伴相处的关系如何?动手操作能力怎样?对待玩具和同伴的态度怎样?语言交往能力如何?角色意识,角色间的关系,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怎样等等,这些都是观察的对象。游戏中我通过不断地对幼儿进行观察,然后分析他们游戏的经验、能力、态度,寻找他们在游戏中的反应和需要,再进行调整,或调节游戏或运用有效的指导方法,使幼儿在每次的游戏中都所发展,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

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观察呢?我觉得:

观察幼儿的游戏,首先要有耐心,要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在游戏指导中,观察幼儿的行为是很重要的,幼儿游戏的行为有时是无声的,但从无声的动作中可以看到幼儿的内在思想、情感的流露,所以更需要老师的耐心观察,从而发现 幼儿游戏的能力。那天游戏一开始,我发现医院的医生张曼妮打开几只空瓶,手里拿着牙签坐下来,叫到:“验血了,谁来验血?看看你有没有贫血,快来,一会我就要走了。”原来前几天,幼儿园小朋友体检验血色素。当每个孩子都有验血的经验,他们似乎对验血这段生活经验产生了兴趣,果然很多人去验血。“请你们大家排好队。”为了观察游戏,我也排了队。轮到我验血时,我说:“医生,我很害怕!”“不用怕,你那天不是很勇敢吗,我会轻轻的。”原来他那天也看到我色素检查。她边说边用棉花擦手指,再用牙签头扎一上手指,学着医生的样子把血注进小瓶,最后拿一小块棉花压在我的手指上并示意我捏住。我连忙问:“我贫血吗?”她拿起小瓶在一块镜子下看了看说:“很好,没有贫血。不过,还是不能挑食,要多吃菜和水果。”看来,这个医生还当得不错。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幼儿对什么印象深刻就会反应什么。但幼儿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同一个经验,由于幼儿体验的不同,游戏表现也就不同,有的幼儿无动于衷,有的幼儿跃跃欲试,有的幼儿大显身手,有的幼儿只是跟从别人,如果老师没有耐心地认真地观察,去参与游戏,也许指导就流于形式,因为游戏中曼妮小朋友模仿医生擦试棉花、扎针等动作十分逼真,尽管如何进行色素的评定她只是随便做做,而缺少正确的方法,但这只能说明缺乏相应的经验,我没有向幼儿说明验证血色素,因为它需要科学的方法。我参与游戏,扮演角色,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幼儿的游戏,为以后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经验,也为更好的进行讲评,给她最大的鼓励。

其次观察幼儿的游戏还要尊重幼儿的情感特点,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它。如:在一次游戏中,庄浩铎小朋友在娃娃家当哥哥,只见他把所有的娃娃家东西全倒在地上,把桌子、椅子全打翻,手里拿着筷子、盘子跳着、敲着、比划着,表现异常激动,我上前责问:“刚才好好的家,怎么变成这样?你在忙什么?”他抬头哈哈地说:“吴老师,我刚刚不小心,打开煤气时,漏气引起了着火,我在叫大家来帮忙呢!”经他一说,我才看明白,于是也跟着忙扑火呢。幼儿的游戏不是四平八稳的,往往在游戏中有的孩子会借题发挥。幼儿的兴奋与想象是联系在一起的,毫不掩饰,他们怎么想就怎么做。如果我不从浩铎游戏想象的角度去考虑,他的异常表现的确是“疯”,然而,当一了解他行动的“动机”来由,就会被他的行为所理解,在“乱”中引发情节,这乱不是坏事,而是教师指导的最好契机,因此,观察了解游戏过程,也是教师进行自 我调节指导行为的过程。教师面对孩子乱的游戏时只有冷静,才能进行更好的指导。在讲评时,幼儿对怎样在家更好地注意防火安全和着火了该怎么办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二.及时地灵活地捕捉游戏中良好的点点滴滴,让它在评价中得到升华。

在和孩子游戏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很容易地发现到许多幼儿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及时地将这些闪光点在游戏中点点滴滴地在游戏讲评时将它“发扬光大”,将它肯定,那么,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刻意去学习吗?一次游戏时,庄泽弘小朋友故意摔跤坐在地上,我走过去说:“哟,疼吗?有位小弟弟摔倒了。”听到这话的惟惟跑来看了看:“看,脚都流血了,快我送你去医院,我是司机哪。”泽弘听了这话,便假装爬不起来,于是惟惟又去请来许多人帮忙,看到他们互相帮助的情景,我感到游戏的教育契机蕴含的内容可真多。讲评时,我充分肯定了幼儿的这种行为,使大家也深受感染。

有人说失败与成功只差一步之远,这话不无道理。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很丰富的,但在活动中,有的幼儿往往会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成功的机会,教师的细心观察,及时的进行帮助,能给幼儿心理的带来希望。在一次的游戏中,我发现宗杰小朋友手里拿着一个药瓶,在医院里走来走去,还紧紧地皱着眉头,我走过去问:“你是医院的谁呀?”“我是配药的医生”“你是不是有困难,需要我帮忙吗?”“我想做些药,可我不会做。”

“做什么药?为什么要做药?”“我要做一些水果药,香蕉味,苹果味,西瓜味,各种水果味,小孩吃了不会觉得苦。”“真是好主意,想怎么做呢?让我来帮你。”“我们就在瓶子外面贴上哪种水果就是哪种药。“真是好主意。”我给他准备了纸和笔,与他一起做完香蕉后对他说:“香蕉药做好了,其他水果你自己来吧。”他乐意的做开了。对幼儿在游戏中的每个新的想法,教师给予鼓励支持,这并不难,难的是老师如何了解孩子,捕捉孩子的想法和需要。我从宗杰小朋友的不开心行为中发现他的需要,了解他的想法,并通过材料的支持帮助和他一起玩,满足他的游戏和心理的需求,而且在讲评中,充分肯定了他独特的创造能力,给他予鼓励。

三.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讲评,感受游戏的乐趣。

幼儿在游戏中认认真真地扮演角色,认认真真地模仿角色的劳动,游戏结束讲评时,能走上前来以角色的身份向同伴把自己如何扮演角色的事情告诉大家,这样,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和不开心,他们所说的快乐或不开心的事情都是同同伴间进行游戏产生的。如:“我今天玩的不开心,因为**同我起玩玩具店,可是他老跑到别处去,只有我一人在玩。”又如“我今天玩的很开心,因为我生病了**还照顾我,给我吃鸡汤又带我上医院。”通过分享游戏的事情,让大家对角色身份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通过讲述既发展了口语表达,又能达到相互启发、交流的目的。

四.充分讨论,积极回应,让游戏讲评成为解决矛盾、提高游戏水平的阶梯。 随着经验的积累,幼儿的事非观念、主见都得到逐步增强,我充分地利用游戏的讲评组织幼儿对游戏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幼儿在讨论中在争执中寻求答案。记得一次坐车的游戏中,有位妈妈抱孩子上车,有一位脚受伤的人,车上有老人还有小孩,他们一起去游戏玩,由于司机紧急刹车,结果出事了,翻车了,大家都受伤到医院去,许多人都手断脚断了,于是医生都在忙着接,但由于经验不足,他们只是用绳子在手上或脚上一绑,结果是松了又松。在游戏讲评时,大家对怎样绑绳和接断手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有的说,接手的绳子要粗一点;有的说,接手时手上要先抹药;有的说,我们就是不会打结。。。。。。。对幼儿的讨论,我并不急于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回家与家人一起看书或请教医生。第二天,有幼儿来告诉我,接手时要用一个板把它固定,这样就会更快的好起来。有的幼儿说,要多喝骨头汤才会更快好起来;还有许多幼儿来告诉我他已经学会了用绳子打结了。

幼儿的集思广益,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不需要教师的单纯灌输,而喜欢在游戏中自己尝试,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认识的知识,只是周围生活中最粗浅的,所以有时无法直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游戏结束的讲评正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好机会,把从孩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再放回到幼儿中去,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同伴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幼儿不会觉得负担,又可以在大家争论的基础上积极思维,不但提高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从孩子的游戏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许多东西,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只要我们仔细地去观察,并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了,让幼儿去解决、去观察周围的事和物,那么这样的游戏会越玩越丰富,越玩越有创造,只有从孩子中来的东西,孩子才乐于接受,并把所有吸收的知识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出来。

幼儿园游戏《角色游戏中老师的指导》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角色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