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游戏过程,把握介入时机

12-19

迄今为止,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多以游戏为主。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小朋友手眼脑协调能力更加和谐。教师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你收集了哪些有趣好玩的幼儿园游戏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关注游戏过程,把握介入时机》,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导读:既然区域活动是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操作,那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否可以彻底放手了吗?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理解,因为无论从教师的职责,还是幼儿活动发展的实际需要上讲,教师都无法摆脱自己教育指导的义务和责任。

《纲要》提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性和自信性……”。而区域活动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使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以自己适合的方式和步调进行活动,使其个性与创造能力得以主动、充分的发展。

既然区域活动是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操作,那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否可以彻底放手了吗?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理解,因为无论从教师的职责,还是幼儿活动发展的实际需要上讲,教师都无法摆脱自己教育指导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感觉,教师过多限制或放弃指导,都不利于幼儿个性健康良好的发展,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懂得什么时候教,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要懂得运用技术手段帮助幼儿同化知识,懂得必要时作出支持,由此可见,教师应如何与幼儿发生互动,应采取何种策略,无疑将影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

一、尊重幼儿想法,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幼儿园设置区域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幼儿能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幼儿经过这一历程,促成其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发展,这是区域活动设置的最根本的出发点。

因此,在指导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任何自主活动的想法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要相信幼儿的能力和知识经验,相信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内在理性,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展现,对幼儿的愿望和努力要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在晨间活动中,我们提供了材料“回行针”,目的是为了发展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及参加探索活动的兴趣,把材料直接投放到了区角,希望幼儿能自己动手探索出方法。可是一周后发现幼儿对此并不感兴趣,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并没有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幼儿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观察了解到幼儿在操作时只是觉得材料很好看,摆弄时也是无意识、无目的。于是我有意识地在展板上穿了二串回形针,幼儿发现这个东西原来可以穿成项链,一下来了许多的幼儿进行操作。在这个活动中以情景暗示的方式支持幼儿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内部动力,从而主动、自愿的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既尊重了幼儿的想法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后来的活动中,很多幼儿都发现了其他玩法,我都在赞扬的同时,激发他再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串回形针。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从不感兴趣到乐此不疲,教师费了一番心思,为幼儿操作的成果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并积极协助,通过提出问题,支持幼儿探索出许多串回形针的方法。

二、捕捉教育契机,促进幼儿独立创造

在区域活动中要想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幼儿、观察幼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有目的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谈话、讨论,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

1、及时利用幼儿突发事件。

一次,在泥工组在进行活动,轩轩突然把大米和黄豆等材料撒了一地时,孩子们都跑来向我告状,对于这一突发事件我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教育时机,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轩轩的身上,如何把幼儿的思路引导到解决“地上”的问题?于是我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有的幼儿提议大家一起捡,虽然这个方法并不好但有许多孩子都支持,只有让他们试试才能体会。于是我和孩子一起蹲下来捡大米,一会有的孩子喊“捡的累死了,还有这么多”,这时,我有意识的让孩子们休息一会儿,一起商量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时孩子想到了使用工具,最后教师和幼儿共同打扫了教室,并在结束后讨论中,生成了一个“清洁角”,根据幼儿的要求摆放了抹布、扫帚、小盆等物品。虽然解决问题花了较长的时间,教室打扫地也不干净,但是通过这个活动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还促使了活动的延伸。

2、及时捕捉幼儿奇特想法。

有时幼儿的一个小小的想法会产生意外的效果。可往往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这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做个有心人,能抓住闪光点,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那么幼儿的能力会得到很快的提升。

3、及时关注幼儿热门话题。

当“神六”上天时,幼儿间所关注的话题就围绕如此了。有的讲述着神六的壮观,有的讲述着神六英雄的事迹,于是我提议,一起收集神六资料布置“新闻栏”。于是孩子们带来了报纸上的简报,贴的墙上满满的,还有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制作了壮观的神六。顿时“新闻区”沸腾了,孩子们都对卫星发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英雄们产生了极大的敬佩,个个都争当宇航员。就这样简简单单的提议,确让孩子对科技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够等多方面都有了锻炼。

所以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活动线索,捕捉教育契机,促使活动的延伸,并生成出新的活动内容,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

三、真诚平等对待、促进幼儿共同成长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所以,个别化教育是区域活动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区域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幼儿,他们对区域活动中某些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拒绝参与。对待这样的幼儿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对他们的活动给予积极的应答和支持,采用多种方式给他们以关爱和指导,使他们和其他幼儿一样都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

我班有位小朋友,他个性很强,很有主见不愿意参加区域活动,虽然时有活动动机,但并不十分稳定,容易受干扰而发生动摇,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座位上,既不和其他幼儿游戏,也不去参加其他的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是以朋友的身份带领他游戏,逐渐消除他的抵触心理。然后再对他进行个别教育,教他一些游戏技能,以一种信任、支持的态度感染他,使他感到安全、自在,在情绪上稳定了,从而逐步对活动感兴趣,愿意主动地参加活动,达到了共同成长的目的。

总之,在整个区域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或者是伙伴,并不是在区域内指手画脚,三令五申的命令者。我们通过活动让幼儿自己做主人,自己设计管理自己的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样的环境幼儿玩的开心、学得轻松,没有任何压力,无论是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很大提高,最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教师能这样轻松指导何乐而不为呢?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把握的原则


(一)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秉持“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幼儿游戏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游戏,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幼儿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彰显自由、和谐和创造的“游戏精神”。也就是说,教师的介人要保证游戏开始的自发自主,游戏过程的自娱自乐,游戏规则的自我制定与自觉遵守,游戏材料的自由选择与自在操作,游戏伙伴的自由组合与相互合作等,最终使游戏主体在自由和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案例:“料理台”游戏

恺恺正独自忙着配菜,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塑料筐、碟、盘等用具,盛器里有蛋、面包、果冻、饮料等,教师见状就对他说:“你今天准备在料理台做什么,等会儿我来看你。”恺恺愣了一下,重新回到料理台张罗起来。不一会儿,恺恺忙完了料理台的工作,只见他手拿一只咖啡壶当喇叭,爬上了原本放塑料筐的空架子,大声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好吃的冰淇淋啊!”“快来吃,快来买,巧克力冰淇淋啊!”教师见状,说:“你在做什么?”他回答:“开巧克力冰淇淋店。”“有什么好吃的冰淇淋,要这样招揽顾客?”看他坐在高高的架子上,教师就一边和他说着话,一边示意他下来,但他没有听从教师的劝告,仍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游戏。过了一会儿他笑着对教师说:“我是在学昨天听到的故事里小狐狸卖东西的样子,你要吃冰淇淋吗?”教师听了他的话,略作停顿后说:“那好,我就来做你的第一位顾客。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冰淇淋可以让我买来尝尝的?”恺恺纵身跳下,热情地替教师拿巧克力冰淇淋。

游戏情节的展开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原本的“料理台”游戏变成了“巧克力冰淇淋店”游戏。这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限制幼儿的游戏行为还是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面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教师第二次介入游戏,用扮演角色的方法参与游戏,通过和幼儿对话了解游戏开展的过程,尊重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和“游戏精神”,积极投入游戏过程中“生成”的情境,鼓励和帮助幼儿自主游戏,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二)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

教师介人幼儿游戏时应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变化多端,教师要认真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有效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幼儿一般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游戏进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幼儿会放弃游戏。教师要静观其变,留给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当然,一旦发现幼儿因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而即将放弃游戏时,教师必须介人。此外,在游戏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对幼儿构成危险时,教师必须立即介人;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也必须立即作出回应。

案例:超市营业员

中班角色游戏开始好一会儿了,教师发现“超市”里的三个营业员站在“超市”门口无所事事,眼睛看着娃娃家,手里一直无意识地拨弄着小玩具,而“超市”里的物品倒是琳琅满目,于是教师走进了“超市”。

教师问:“营业员,你们站在门口看什么呀?”幼儿回答说:“娃娃家很热闹,我们这里没人来,不好玩。”教师又问:“怎么会没人来呢?”幼儿回答说:“爸爸妈妈都不来买东西……他们大概太忙了。”教师说:“哦,原来是这样。那要是他们的娃娃吃完牛奶怎么办呢?”幼儿说:“我们送货上门好了。”教师说:“送货?不错。怎么送?”三个幼儿热烈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儿,一幼儿找来一辆手推车,装上货物就出发了。他一边走一边喊:“我给娃娃送牛奶来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营业员”因没有对应的“顾客”玩伴而无法深入展开游戏,便立即引导幼儿讨论和想象,使游戏情节有了突破,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观察对教师介入的作用。

(三)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例如在案例“料理台”中,教师就采用了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次和第二次,教师采用直接介入,增强了幼儿游戏的有意性。第三次,教师则通过间接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介人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使幼儿破解难题,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

案例:点心店里的小水壶

玩点心店游戏的几个幼儿围坐在桌子边捏橡皮泥,教师在一旁观察了许久,发现幼儿什么也没捏出来。有的幼儿开始不耐烦了,流露出沮丧的情绪。这时,教师坐了下来。

教师说:“我帮你们捏把水壶好吗?”幼儿立刻说:“好。”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幼儿边听边模仿,不一会儿,“水壶”就捏好了,幼儿高兴地玩起了点心店游戏。

几天后,幼儿又玩点心店游戏了,他们依旧要教师捏水壶。这时,教师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正在默默地捏橡皮泥的幼儿,并鼓励幼儿:“每个人都试一试,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教师在旁边仔细观察幼儿的动作,在幼儿碰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果然不出所料,幼儿自己捏出了一把把水壶。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幼儿细小动作发展还不够灵敏,在水壶造型方面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教师通过技艺性帮助给幼儿游戏带来了很大的支持。但第二次游戏时,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幼儿摆脱依赖,大胆尝试,并将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有机结合,促进幼儿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当然,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有的教师介入频率很高,但幼儿的游戏热情未必很高。教师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干扰、转移或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幼儿的自信心,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采用以上灵活、有效的支持性策略,适度介入,使游戏成为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

如何介入幼儿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常常需要幼师的介入,适当引导幼儿探索,激发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游戏向更高一级水平发展,提高幼儿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相反,若幼师在不适合的时间、不适合的场合介入幼儿游戏活动,很可能会影响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甚至阻碍幼儿探索新的发现。那么,幼儿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

一、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幼儿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幼儿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幼儿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幼儿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指幼儿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幼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幼儿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幼儿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例如,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些硬纸壳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拖鞋及其它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幼儿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又如,幼儿教师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幼儿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孩子们便又活跃了起来。

(二)交叉式介入法。 指当幼儿有幼儿教师参与的需要或幼儿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幼儿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幼儿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幼儿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幼儿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店里很忙,邀请幼儿教师来帮忙,幼儿教师可扮作服务人员介入到中间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又如,有一幼儿钻在用纸箱做的火车头里面,想玩开火车的游戏,但就是没有“旅客”游戏无法进行,幼儿教师扮作“旅客”加入进去,并告诉幼儿我要到天安门去,找谁买票,这名孩子赶紧找来伙伴,扮作售票员,开始玩了起来。幼儿教师和幼儿都感觉玩得很快乐时,幼儿教师就隐退了。在一边静心观察,关键时刻再登场,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餐厅里有人正在切菜,幼儿教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幼儿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是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三)垂直介入法。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幼儿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幼儿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幼儿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幼儿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为作具体的指导。

(一)语言指导。

1.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做出明确的行为判断。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幼儿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幼儿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己经污染的水。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幼儿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幼儿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例如,幼儿教师为大班的孩子讲完了孟良崮战役中活捉张灵甫的故事后,一部分孩子就提议要玩打仗的游戏,用一块泡沫板做成孟良崮的山顶,然后一部分幼儿扮成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一名幼儿扮成张灵甫,游戏便有声有色地开始了,幼儿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这些孩子肯动脑筋,并提出希望,希望孩子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又如,在一次体育游戏中,两队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后,再投3个球,然后返回看哪队先胜,有的孩子就能严格遵守规则,投篮不满3个就不返回,坚持投满3个,不中再投,幼儿教师对孩子这种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坚持性给予高度赞扬,强化了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指幼儿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做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幼儿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幼儿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科学角内,幼儿教师放上了放大镜,孩子又活跃起来。“小小舞台”里,幼儿教师及时投放了魔术箱、帽子等,孩子由原来单纯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样也更丰富了。

3.场地布置:幼儿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幼儿教师希望减少跑及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吵闹的和安静的要分开。再如,如果有的区角内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孩子们一起规划、设计、安排场地。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幼儿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幼儿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幼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在游戏时间里,幼儿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外,也应提供开展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角色游戏中的介入与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它的不确定性使很多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常常处于“如何判断”与“如何应变”的紧张状态。尽管教师已能够掌握一些开展角色游戏的方法,但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往往不能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在实践工作中我感到,阻碍游戏作用充分发挥和教师指导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教师的表现过于“强势”

所谓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表现过于“强势”,就是教师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色看待幼儿的游戏,通常表现为“我想”“我要”“我可以”等。

娃娃家的游戏指导

小班娃娃家的妈妈正兴致勃勃地抱着娃娃喂饭,不断重复着把饭送入娃娃口中的动作。A老师走到妈妈旁边,问妈妈:“给娃娃吃什么菜?”妈妈摇摇头说:“给她吃饭。”接着,妈妈继续喂饭。 A老师又说:“蔬菜营养好,可以给娃娃多吃一些蔬菜。”教师话音未落,只见妈妈把娃娃往小床上一放,说了句“吃好了”,就自己“走出门外”了。A老师有些失望。

A教师的“强势”指导削弱了幼儿的“玩”意。教师引导“妈妈”给娃娃吃蔬菜,想教育小班幼儿“样样蔬菜都爱吃”的意愿是好的,但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很重要,不能为了自己“强势”的教育目标而忽视幼儿的游戏性。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强势”指导,只能阻碍幼儿的身心发展,阻碍教师游戏指导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表现过于“弱势”

所谓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表现过于“弱势”,是指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对游戏内涵的理解、对游戏内涵的挖掘等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

娃娃家的游戏讲评

D老师在进行小班角色游戏讲评中,运用小班“情景再现”游戏讲评的方法,请娃娃家的妈妈讲讲在娃娃家做了什么事。妈妈很会表达,通过“动作”再现其照顾娃娃、洗衣烫衣、打扫房间等情节,当她讲到用抹布擦厨房时,D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关注点,继续进行预设的其他话题。

在教研活动中,大家一致认为,既然娃娃家的“妈妈”已经讲到用抹布擦厨房的情节,教师不妨在厨房现场,根据幼儿的动作而生发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擦厨房,可以擦厨房的哪些地方,用什么来擦,厨房的油烟从哪里来的,妈妈烧菜油烟很大怎么办等。当然,这些问题也要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来引发幼儿深入讨论。通过讲讲、做做自然而然地将生活经验、游戏动作等融入其中,对丰富幼儿的游戏动作和体验有很大帮助,可惜教师错过了这一教育契机。类似的情况在实践中还有很多,教师常常会留下很多“遗憾”。游戏讲评的“有效生发、逐步深入”,实际上是对教师能否捕捉游戏中的价值和“亮点”的考验,也是减少教师游戏中“弱势”表现的重要方法。

专家点评:

角色游戏是幼儿百玩不厌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发现离开教师的视线,幼儿依然会全情投入、乐此不疲。面对如此让幼儿心仪的过程,教师该如何和幼儿一起共享游戏的快乐呢?四位教师分别从不同角度与我们分享了共享游戏、推进游戏的妙招。

首先,教师要学会跟在幼儿身后一起做游戏。《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中,教师没有刻意制订游戏目标,更没有在游戏中强势地指挥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自编、自导、自演每一天的游戏情节。于是,就有了“守株待兔的警察”等情节,让我们在忍俊不禁中意识到,其实这就是幼儿的“原有经验”,这里蕴藏着太多的教育契机。

其次,教师要允许幼儿在游戏中自主驾驭材料。很多教师认为只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才能让幼儿玩出高水平。《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收获。教师鼓励幼儿根据需要不断地、创造性地选择材料,仔细研读幼儿的每一个替代物。只要幼儿认同,便能从中解读他的替代水平,这也反映着教师的专业水平。

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后分享交流的作用。对幼儿来说,游戏结束后的分享是快乐的延续。《角色游戏中的分享交流》告诉我们,聪明的教师会选择做一名忠实而又快乐的听众,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与他们同在;聪明的教师还会充分把握这一集体教育活动的契机,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激发同伴思考和争议,以有效梳理、传递、拓展、提升幼儿的新经验。

最后,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落实回应教育。当幼儿能玩、会玩时,就给予充分的认同与宽容;当幼儿缺乏道具时,找一些材料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与支持;当游戏主题低迷时,试探性地诱发一些新情节……其实,回应的时机与方法还有很多,提供适宜的回应考验着教师的智慧。

(上海市幼儿游戏教育研究所 徐则民)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等,教师正确有效地介入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利于凸显游戏的价值并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分析,能够了解我国学者对教师介人幼儿游戏的研究现状,更加有针对性地为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提供参考。

一、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研究现状

游戏是幼儿的重要活动,是幼儿表达和表现自我的方式和途径,对幼儿发展十分重要。教师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积极有效地参与和指导幼儿游戏,可帮助幼儿主动性、社会性的发展。

(一)介入时机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首先涉及到选取介人时机的问题。只有当教师选取最适当的参与幼儿游戏活动的时机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活动目的。一些学者就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做了探讨。金锦秀总结出六种情况需要教师及时介人,即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有求助需求、探索兴趣即将消失、“认知结”出现、幼儿的角色游戏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时或因材料安全险情即将出现时;陈瑜认为幼儿难以将游戏顺利进行或在游戏中出现不良的因素时、幼儿主动寻求教师帮助时则是教师需要介入游戏的时机;承志琴认为在角色游戏中,当幼儿的行为产生冲突而自行不得解决、个别幼儿出现一些新行为时,或者因幼儿的沟通、交流、交往方面出现问题而不得自行解决时,当幼儿的行为不符或长时间脱离了角色时,当幼儿的游戏很无聊,情节长时间得不到发展时,以及幼儿的行为不安全时,教师都可以以角色身份介入。

尽管各位学者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大都强调要以观察为先导,不盲目介人,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找准介人契机,大致上都可以从幼儿、教师、活动本身三方面来分析,从幼儿的角度来说,当幼儿探索兴趣消失、遭遇游戏困境时可介人;从教师角度来说,当幼儿主动求助或游戏活动严重偏离教学设计时需介入游戏活动。从活动本身的角度来说,当游戏活动不自然顺畅、出现超出规则的行为方式或出现危险因素时则需要教师及时介入,但无论哪种情况下的教师介入都应该是以不阻碍幼儿愉悦的游戏性体验的获得为前提和基础。

(二)介入方式与方法

诸多学者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与方法都进行了相关论述,例如,刘秀娟认为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有:平行介入法、垂直介入法、角色介入法、强化介入法、情境介入法等;包红英认为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有.材料介入法、设疑介入法、情景介入法和规则介入法;吕秀英将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分为平行式介人法、交叉式介入法、垂直式介人法;介人方法主要分为语言指导(发问、提示、鼓励与赞扬)和行为指导(身体语言、提供材料、场地布置、动作示范)。陈琦认为应该根据游戏内容选择介人方式,如语言提示、行为暗示、环境的隐性介人、直接干预。陈美菊认为要融合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等多种形式,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发挥互补优势。

关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多是以游戏支持性的角色介入的,即一般认为教师介入会对幼儿游戏产生积极影响。就介入方式而言,无论是平行介入法、角色介入法还是情景介入法,都是以内部干预的方式介人,也就是说是以游戏中的某个角色身份去参与游戏,并通过运用角色去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垂直介入法、交叉式介入法、直接干预、规则介入法等方式则属于外部干预,是以游戏之外的身份如旁观者、“现实代言人”来介入。无论是内部干预还是外部干预,教师都通过运用口头语言和肢体动作以及借用外界物质材料来完成介入过程。

(三)介入频率

介入频率是指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次数多少。金圣悠认为“介入频率的高低可以影响教师对介入时机的把握,提高频率的介入会缩短教师对游戏进行观察和判断的时间,因此教师对介入时机的判断就会出现偏差”,此外,介入频率的高低还显示了教师对介入行为的态度。方深认为教师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游戏发展、幼儿的游戏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现实情形中,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频率过高,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对游戏活动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教师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去介入游戏,主动且高频率的介入行为会致使教师对恰当的介入游戏时机的判断出现误差,和游戏活动的最佳效果并不总是成正比,因此教师应该控制介人幼儿游戏的频率,避免高频次的介入行为,而影响教师介入频率高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与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有关。总之,过分高强度的介入频率并不利于游戏活动的展开,教师的介入频率应适度,把握最佳的介入时机和方式。

(四)介入策略

除了关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和方式的研究,部分学者也探讨了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通过对已有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对介入策略的研究主要从教师层面来分析。

从教师角度来说,在教师实施介入行为之前,要对设计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有清晰明了的认知,部分学者就此做出了探讨。李宪勇认为教师要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教师介入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更大发展为目的,要转变教师的角色,也要科学观察和解读孩子的游戏行为,从而发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以及游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陈美菊认为教师介入过程中要秉承“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的原则、“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陈琦认为教师要细致观察,判断幼儿的介入需求,并且观察幼儿反馈能够及时退出游戏。严英认为教师可以运用间接的语言提示幼儿,也可借助材料提供。另外,有学者根据教师的年龄给予不同的指导策略。金锦秀认为青年教师更注重幼儿实际困难的解决,多运用指令性的指导策略,其次是询问式,中年教师指导策略的频率比青年教师稍多,更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

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关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主要是首先要深入透彻观察幼儿的整个游戏活动,能解读幼儿游戏行为,不盲目直接介入,要在熟知游戏现状的基础上把握准确的介入时机,以最恰当地方式介入游戏,并且能够在游戏得以顺利进行下去且幼儿的反馈良好时及时退出游戏。在过程中,教师的介入方式大都是交叉式的,以语言提示介人为主。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研究趋势

关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方式的研究是在认为成人介入游戏对幼儿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之上展开的,认为游戏可以增强幼儿对游戏的专注力、兴趣,提升游戏的结构化程度,但是也应看到成人介入幼儿游戏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譬如会抑制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游戏的能力,不得不屈从于教师的过度介入而进行所谓的“老师的游戏”,因此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要以一分为二的态度去看待,既要看到教师的介入对推动游戏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考虑到不恰当的介人对游戏及幼儿发展的消极影响。

虽然对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已有研究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总的来说,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的研究范围还是略窄,已有研究主要是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具体介入时机、介入方式及介入策略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也多是以一线幼儿教师对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为主,从经验的角度提出相关的看法。笔者以为,在研究方法的选用上,可增加问卷调查法及观察法等,例如:研究不同类型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方式、频率的区别,如在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方式是以角色介入和情境介入法为主等,而在建构游戏中则更多地运用直接介入法。

此外,由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频率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当教师工作量大、教学经验不足时则更易出现高频率盲目地介入行为,为此,可以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通过提高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使游戏中的师生互动更加和谐、科学合理。就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目的而言,作为教师应该分清自身介入幼儿游戏的出发点是什么,不仅要关注幼儿表面可视化的游戏行为,也要能够体察到幼儿的情感需要,兼顾幼儿的认知、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需要,游戏应该是能够给幼儿带来快乐感和愉悦感的活动,要避免因过度追求认知目标而忽略幼儿自身的需要,要始终以幼儿的需要作为介入行为的重要前提,切实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

三、小结

总之,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对幼儿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时机介入幼儿的游戏,都应该是以不阻碍孩子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的获得为前提,掌握正确的介入时机,运用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与手段,对游戏进行有效介入,提升游戏活动的效果。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与方法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就是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我认为:

一、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例如,教师提供了一些硬纸壳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拖鞋及其它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又如,教师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孩子们便又活跃了起来。

(二)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果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店里很忙,邀请教师来帮忙,教师可扮作服务人员介入到中间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又如,有一幼儿钻在用纸箱做的火车头里面,想玩开火车的游戏,但就是没有“旅客”游戏无法进行,教师扮作“旅客”加入进去,并告诉幼儿我要到天安门去,找谁买票,这名孩子赶紧找来伙伴,扮作售票员,开始玩了起来。教师和幼儿都感觉玩得很快乐时,教师就隐退了。在一边静心观察,关键时刻再登场,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餐厅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是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三)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为作具体的指导。

(一)语言指导。

1.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己经污染的水。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画、剪、捏、缝等熟菜加工车间便热火朝天地开起来了。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例如,教师为大班的孩子讲完了孟良崮战役中活捉张灵甫的故事后,一部分孩子就提议要玩打仗的游戏,用一块泡沫板做成孟良崮的山顶,然后一部分幼儿扮成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一名幼儿扮成张灵甫,游戏便有声有色地开始了,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这些孩子肯动脑筋,并提出希望,希望孩子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又如,在一次体育游戏中,两队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后,再投3个球,然后返回看哪队先胜,有的孩子就能严格遵守规则,投篮不满3个就不返回,坚持投满3个,不中再投,教师对孩子这种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坚持性给予高度赞扬,强化了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科学角内,教师放上了放大镜,孩子又活跃起来。“小小舞台”里,教师及时投放了魔术箱、帽子等,孩子由原来单纯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样也更丰富了。

3.场地布置: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减少跑及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吵闹的和安静的要分开。再如,如果有的区角内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孩子们一起规划、设计、安排场地。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在游戏时间里,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外,也应提供开展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把握游戏中的“学习”契机


“游戏”和“学习”是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可是在很多成人眼里,“游戏”和“学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殊不知在幼儿的游戏中存在着大量的“学习”契机,幼儿在游戏中同样可以学到很多……

娃娃家里故事多

教室里的娃娃家每天都吸引着很多幼儿,可在成人眼里,这不就是模仿生活场景摆弄锅碗瓢盆吗?但在幼儿的眼里,这里每天演绎的则是不同的有趣的事情。

一天,娃娃家里特别热闹。我仔细一瞧:娃娃家正有两对“新人”在举行“集体婚礼”。女孩们套上公主裙,男孩们打上领结,他们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乘着“出租车”高高兴兴地要去喝喜酒,一路上热闹极了,旁边还有人不停地喊着“噼——啪——”,模仿着鞭炮声。到了酒店,他们又请出“小司仪”来主持“婚礼”,新郎和新娘手牵手走在红色地毯(泡沫板)上……

转身一看,今天娃娃家还有许多令我意外的事情发生着。瞧!大肚子阿姨去医院生宝宝,妈妈喂小宝宝喝奶,妈妈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幼儿园,今天是幼儿园的家长接待日……在层出不穷的情节中,我还听到游戏中幼儿间的议论:“大肚子阿姨很累,可她的先生在家里什么事情也不做!”“今天妈妈给小宝宝喂了很多奶粉,小宝宝吃得太多了,不舒服!”“我们去旅游了,孩子该由谁管呢?”游戏中幼儿始终忙碌着,开心着……

我总是喜欢静下心来看娃娃家的游戏。原因之一,在这个主题里,我能看到幼儿模仿成人的各种生活,特别是一些他们经历过的热闹场面,如喝喜酒、开生日派对、去医院探望小宝宝等,他们兴趣盎然地演绎着生活中经历过的“重大”事件。原因之二,在这个主题里,我能充分感受到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小A妈妈只会守在灶台前,小B妈妈则想着法子领着一家子出门,小C妈妈的眼里只有娃娃,而小D妈妈则调兵遣将,把家里人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作为教师,我全身心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一边观察游戏、分析幼儿不同层次的水平,一边则对幼儿自编、自导、自演的各个情节进行价值判断。有的情节有趣又有创意(如遛狗、旅游、结婚),我会积极投入,享受其中的乐趣;而有的情节充满人文情怀,极具内涵,我则有意识地通过教育来推动幼儿的发展。就拿“大肚子阿姨要生孩子”这一情节来说吧,我不仅理解并支持幼儿的游戏内容,还特意结合“我爱我家”的主题给幼儿观看了关于“大肚子阿姨”的视频,他们在真实的镜头前看着“大肚子阿姨”笨拙的身体,深深体会到了母亲孕育孩子时的艰辛;而故事《我来了》,则让幼儿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了解家人如何“迎接”自己的到来,大大激发了幼儿爱妈妈、爱家人的情感。

游戏中,幼儿快乐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愿,无拘无束地反映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正是这自发、自主的活动充满了教育的契机,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和捕捉这些契机,从游戏中生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幼儿的“学”和“玩”同样快乐。

小超市

“小超市”是近阶段游戏中最火热的一个内容。每天都有许多人去超市买东西,出来时“顾客”总是大包小包,提也提不动。几乎每天游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超市里的物品就已经“一抢而空”。随着游戏的开展,幼儿收集来的物品越来越多,超市的规模逐渐扩大,但游戏中的问题居然也越来越多。原来,超市物品的摆放凌乱,“营业员”随心所欲喊出价格,都是造成幼儿间争吵的原因。

作为教师细细品味着其间从高潮到低谷的变化过程,不难发现:其实,超市先前的“火爆”源于幼儿对买卖过程的热衷,他们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拎篮子”“取物品”“刷条形码”“付钱”“使用收银机”“收钱”等一系列动作。可随着游戏一天天的开展,幼儿开始不满足这些“机械化”的动作,他们的兴趣点逐渐发生转移,我听到了幼儿之间这样的对话:“为什么收他2元,却收我5元?”“怎么没有小孩儿的洗头膏?”“你算错了,只要3元就够了!”……

针对游戏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有意识地结合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以帮助幼儿解决矛盾,使幼儿产生继续游戏的兴趣。

“带孩子们去超市吧!”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还真管用!在观察超市布局并与超市工作人员对话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超市物品摆放的方法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等,丰富了“开超市”的相关经验。不仅如此,我还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在个别操作时,逐步建立起类别的概念。为了帮助超市营业员精确地计算商品的价格,我还特意拍摄了马路边“2元店”的录像,看了录像后幼儿也倡议将我们“小超市”里所有物品的价格都定为2元,这下许多幼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样的价格计算会容易得多!

“小超市”游戏在教师的协助下又有了新的起色。这天,游戏中还生成了新的内容——“配菜中心”。幼儿将超市中的各种菜配放在一起,成为一盘盘“半成品菜”,看,有“番茄炒蛋”“炒青菜”“凉拌黄瓜”等好多家常菜。没过几天,“配菜中心”的菜肴就朝着“创意菜”方向发展了,“黄瓜炒青菜”“排骨烧黄瓜”……应有尽有。终于有一天,孩子们创造的“鱼炒青菜”引来了争议。超市工作人员觉得吃鱼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青菜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所以将两种营养丰富的食物放在一起炒,一定会使营养价值翻倍!可真的是这样吗?

此刻,在我看来,又寻找到了教育契机,这天,我挑起事端:“鱼是荤菜,青菜是蔬菜,这两样东西能放在一起烧吗?”“不能!”有不少幼儿斩钉截铁地回答。可也有幼儿思索片刻后说道:“竹笋烤肉,不就是荤菜和蔬菜烧在一起吗?”“我还吃过芹菜炒肉丝!”“还有卷心菜炒香肠。”……

“你们家里常常会把哪些蔬菜和哪些荤菜烧在一起呢?这些菜肴又有什么营养呢?”我仔细倾听着幼儿的表达,并抛出这样的问题,旨在将游戏中的矛盾转化为教育内容,真正推动幼儿的发展。

其实,“玩”可以让幼儿获得各种体验,而关注“玩”中的各种教育契机,将之转化为幼儿“学”的内容,可以让幼儿获得更自主、更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捕捉,让“玩”和“学”一同充实幼儿的生活。

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现状


自主游戏一直是幼儿园游戏领域的热议话题,大量研究表明,教师适宜的介入能够推动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游戏中介入的有效性便成为教师指导游戏的核心。教师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介入状况以及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究竟如何呢?研究者以南京市某民办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该幼儿园共有大中小9个班,每个班都会在上午开展自主游戏,研究者共收集了96个观察案例,结合对教师的访谈等,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自主游戏介入之教师方面

1.教师介入的身份以教育者居多96份观察记录的统计数据发现,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身份可以分为:教育者、游戏者和交叉者。教育者是指以教师的身份直接介入幼儿自主游戏,帮助或引导幼儿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或是帮助幼儿增进对规则的认识。游戏者的身份是指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间接参与幼儿的角色游戏,通过与幼儿的平等交流、合作来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或者引导幼儿解决出现的问题。交叉者的身份是指教师的指导兼具教育者和游戏者的双重身份,教师运用包含游戏情境的语言对幼儿游戏进行干预与指导。这三种身份在游戏中包含的比例并不相同,据调查结果显示:教育者身份介入的比例最高,为80%;其次为游戏者,15%;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交叉者,很难把控,类似于“教育者”的替代品,因此在指导游戏时不多见,仅为5%。

2.教师的介入方式以语言(口语)指导为主观察数据显示,教师的介入方式存在语言类指导、动作类指导和语言结合动作类指导等三类。语言类指导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介入幼儿的游戏;动作类指导是指教师以纯动作形式介入;语言结合动作类指导是指教师采用的方式是动作和语言相伴而行。教师在介入方式的类型上存在不同:据调查结果显示,语言类是教师在介入游戏时极为常用的方式,占83%。可能因为口头上的指导较为简洁、高效,能将教师的想法直接传达给幼儿。其次是语言结合动作类指导,占15%;纯动作类的介人较少,多出现在整理玩具方面,只占到2%。研究者又进一步对语言类指导方式和语言结合动作的指导方式进行了探究,发现教师使用口语指导时主要采用的是指令性语言,而在动作方面主要采用是阻止性动作。

3.教师介人的内容以“常规要求”居多研究者对搜集到的96个案例进行仔细研读后,发现教师介入游戏后的内容情况主要围绕以下五方面:玩具摆放及规则要求、丰富游戏情节、了解游戏情况、评价幼儿行为和关注认知方面,据调查结果显示,介入内容主要以玩具摆放及规则要求占据最多,为57%,其次为丰富游戏情节,占据25%,了解游戏情况占到8%,评价幼儿行为和关注认知方面占到5%,可见教师对强调常规方面甚为关注,其次才是关注游戏本身。

如果把幼儿的游戏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话,那么教师的每一次介入都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它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存在推动和阻碍两方面的可能性。只有探究教师介入行为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才能对教师介入的性质给予较为客观的定性,因此,研究者又对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行为对幼儿游戏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二)自主游戏介入之幼儿及游戏反应方面

1.教师的“教育者身份”更多引发幼儿的服从性反应

通过研究观察案例,研究者发现,幼儿反应存在三种类型:积极反应、服从性反应和无反应。积极反应是指幼儿对教师的指导充满兴趣,能够和教师进行对话,讨论。服从性反应是指幼儿只是遵照教师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活动。无反应是指幼儿对教师的介入充耳不闻,不予理睬。

当教师以“教育者”身份介入游戏时,往往采用的是不容商量的口吻和阻止的动作,他给予了幼儿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因此幼儿往往会默默无闻地按照要求来做,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改写自己的“游戏剧本”,表现出“服从性反应”。而当在教师以“游戏者身份”介入的时候,幼儿往往将教师看成游戏中的一个角色,他们反馈较多的是以游戏情景为主的行为反应,“积极反应”出现的次数最高。

2.“指令性语言”和“阻止类动作”形成了以“老师的游戏”为主的势头

当教师介入后,幼儿游戏走向可分为以下种类:以“老师的游戏”为主(以老师的要求意愿进行游戏)、以“幼儿的游戏”为主(仍继续自己的游戏)、以“共同建构的游戏”为主(在双方积极互动下开展了更丰富的游戏)。当教师采用指令性语言介入时,幼儿更倾向于服从教师的指导,游戏发展的方向也都顺应教师的意愿。而当教师在介入前充分观察当前的游戏情况,介入时以一位游戏者、形象化的身份介入,运用平等的方式和幼儿交流互动,幼儿就更能够发挥主体的积极性,游戏也就在教师的启发和幼儿的呼应下,两个主体的积极交流互动下,建构起更丰富的情节。

3.教师的“规则性要求”导致游戏的中断研究游戏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会发现不同的介人内容,幼儿的游戏会分为以下几部分:按照要求继续游戏、游戏受到中断、不受干扰,继续游戏和开展了更丰富的游戏,教师不同的介入内容与游戏的流畅性之间存在的一定的联系。当教师的关注内容围绕游戏情节时,游戏也就更易丰富地开展,得到延续。而当教师关注的内容在常规要求时,也极易造成游戏中断。当教师的关注点在于游戏内容时,气氛就相对缓和,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围绕游戏情节进行,教师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能更加投入到游戏中去,进而开展了更丰富的游戏;而当教师强调规则要求时,常常以保证安全或是强调规则为由,及时阻止幼儿当前的行为,忽略游戏的情节发展和幼儿的情绪反应,且对介入时机把握的不够恰当以及介人方式的不合理,使教师忽略了当前游戏的情节和幼儿的情绪反应,极容易导致游戏中断。

在现实生活中之中,教师的介入身份、介入方式和介入内容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当教师以教育者身份介人的时候,关注内容更多在于强调玩具摆放及规则要求,且更多地使用指令性语言和阻止类动作,在这类介入内容和介入方式下,幼儿多半是无回应或是消极回应,游戏的流畅性也受到了中断;而当教师以游戏者身份介入的时候,关注内容更多在于丰富游戏的情节,且较多地运用游戏化的语言动作来配合自身角色身份,进而更容易促进游戏情节地发展。

基于幼儿游戏中常见问题的介入策略吴彩霞(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幼儿自主游戏发展会有不同水平,发生各种不同的状况,当幼儿游戏进行得比较顺畅、正常时,成人是不需要介入的。那么哪些状况才是“不正常”的,需要教师怎样介入呢?

(一)将“没有进入的游戏”引向深入

有些孩子在游戏中总是处于游离状态,他们不能专注于游戏,总是在教室或户外漫无目的地闲逛或做着其他事情,他的行为还不能称之为游戏。这样的孩子需要教师有更强的耐心,按照孩子的水平,给出一些建议,引发游戏,让他们逐渐进入游戏。

1.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进入游戏刚入园的幼儿或能力较弱的孩子,自主游戏时由于自主权完全给了他们,而他们却不知道如何与材料互动,更不知道怎样与同伴互动,甚至遇到问题也不会请求帮助。对于这些尚未能进入游戏的孩子,老师应随时准备介入,当他们在这个环境中游刃有余时,老师再往外缘转移。

(1)提供点子引发游戏。对于还不能进入游戏的孩子要多关注,有必要时提供一些点子。当幼儿面对一些材料不知如何下手时,老师也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介人其中,并且与他们分享游戏玩法。老师可以借由自己的行为与存在,强调游戏的诸多可能性并加强互动与角色扮演。这样介入的结果可能会产生平行游戏或合作扮演游戏,从而在团体游戏生活中给这些能力弱的孩子一个位置。

(2)及时回应保护萌芽。一些能力弱的孩子往往也是些比较安静的孩子,在老师的眼中容易变成“隐形人”,老师一定要多关注这些孩子,帮助他们将心中的想法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从而进入游戏。

2.帮助“到处闲逛的孩子”专注游戏班上总有一些到处闲逛的孩子,有的是因为没有游戏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的是因为没有坚持性,玩一会儿之后就游离于集体之外;有的甚至会搞一些破坏,损坏别人的玩具。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要观察其兴趣点,适时介入,以让其进人游戏,专注于游戏。

(1)帮助计划。有些孩子一时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游戏时间面对材料不知如何选择、如何游戏,老师在观察发现孩子兴趣点的前提下可以给孩子适当提示,以帮助他们确定游戏计划。比如:老师发现明明最喜欢乐高玩具,游戏时间到了,便走近他,问:“明明,你今天打算用乐高积木拼什么呢?”明明看着玩具不说话,显然他还是不能够明晰自己想要拼什么,老师继续问:“我想拼一个火车,但是不知道怎么拼。你可以帮助我吗?”明明听到老师这样问,眼睛一亮说:“我会拼呀。”“好呀,那我一会来看哦。”于是,明明进入拼火车阶段,老师便退出了。后来,明明不仅拼出了火车,还找来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玩具,邀请他们乘上火车去北京玩。他的游戏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起来,老师及时退出之后,游戏的自主权又还给了他,他便又创作了更多的作品,生发了更多游戏情节。

(2)给其任务。有些孩子是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的,但玩一会儿就随处闲逛,我采取给其任务的方法,引导其专注于游戏。比如:小致是一个不能专注于游戏的孩子,今天照样如此,他玩了一会儿剪纸之后又开始在教室里到处奔跑,影响别的孩子。我叫住他:“小致,我知道你最喜欢剪纸,你能剪一个你最拿手的东西给我看看吗?”他一听说:“行啊,我会剪三角形。”于是,一会儿他真的剪了一个三角形给我。我夸奖他剪得好并且进一步给任务:“你能再剪一个大一些的三角形吗?”“能啊。”在我一次次更高要求的任务提醒下,他剪了各种不一样的三角形。后来,他又剪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就这样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直到游戏时间结束了,他还在乐此不疲地剪着。

3.帮助“霸占玩具的孩子”深入游戏常常有些孩子在游戏中总喜欢霸占玩具,他们喜欢将一些玩具捧在手里,什么也不做,不仅自己不能进人游戏,还惹得其他孩子也因为不能拿到需要的玩具而无法游戏,如何引导这些孩子进入游戏呢?

(1)故作无理。《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一书中讲到两个孩子同抢一张娃娃床,两个都嚷着:“我先拿的!”这时,他们的老师丹尼斯走过来,没有立刻拿走玩具,而是仅仅说了一句:“如果你们不能好好玩,我就把它收走。”老师采取的方法乍看有些不讲理,还有些霸道,但他是直接将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了两个孩子,让孩子之间自己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就能再次获得娃娃床。当我们发现总是想霸占玩具的孩子时不妨学习丹尼斯老师,通过“故作无理”来帮助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并形成解决自己冲突的能力,让这些孩子尽快走出争抢玩具、霸占玩具的误区,真正进入游戏。

(2)故意忽略。儿童遇到问题时常常会报告老师,为了让那些为玩具而争吵的孩子学会自主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常常采取“故意忽略”的方法,将问题完全甩给孩子。比如:雨后带孩子们到操场玩轮胎,孩子们因为干湿轮胎选择产生了争执,而我也只是耸耸肩表示我也没办法。于是,他们开始想办法,有的干脆玩湿轮胎,看到水在轮胎里转来转去很是开心;有的用猜拳的办法和同伴轮流玩轮胎;有的两人一起合作玩轮胎;有的跑到远处银杏树下找到了干轮胎……游戏结束分享时,他们不仅分享了好多玩法,还分享了与同伴合作玩轮胎的过程,玩得不亦乐乎!

儿童有一种学习的内在动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以能启发思维的方式帮助其参与游戏、努力解决问题,为儿童获得游戏的成功提供支持、搭建支架。帮助其进行游戏计划、给其挑战性的任务、让其自行解决问题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儿童进入游戏之后,教师便可以放手,让儿童自己规划。在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儿童会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乐于游戏。

(二)让“混乱失控的游戏”趋向秩序在游戏中,有时儿童的行为处于危险的冒险行为的边缘,可能导致身体伤害或情感伤害。要解决这种混乱失控的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这群儿童的个性特点,采取一些介入的技巧和策略,让儿童平静下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当儿童打闹时巧妙叫停

儿童打闹,使教室变得混乱失控时,老师要及时介入,对打闹行为“叫停”。当然这种“叫停”并不是简单地将儿童分开或将玩具拿走或责令打闹双方坐到那里静一静甚至结束游戏等。而应当采取一些智慧的具有建设性的能促进儿童游戏发展、提升游戏质量的策略,使混乱得到改善。

(1)转移注意法。分类游戏中,儿童忽然想起将分类盒作为投掷目标,比赛谁能将分类用的小兔玩具扔进盒子里,而当一些小兔被反弹出来时,游戏演变成了打闹。此时老师走进来,用“介绍彩色小兔不同玩法”的方式使儿童冷静下来,对他们提出更进一步具有挑战性的分类任务。如果判断此时投掷游戏成了儿童的兴趣所在,则可以提供沙包或者柔软的小球让儿童到户外或者教室的其他地方玩耍。教师的做法成功地转移了儿童的注意,没有中断游戏,而是让儿童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继续他们的游戏。

(2)幽默应对法。一位男老师观察孩子游戏时,发现两个孩子正在打架,而且这种打架并不是游戏角色的模仿,而是发生了肢体冲突,伤害危险随时可能发生。此时,他走过去大喝一声:“你们有本事,就跟大块头打!”然后就张牙舞爪地扑上去,交战的双方先是一愣,继而掉转枪口,一致对他,然后他就装出惊慌逃跑的样子,两个孩子都哈哈大笑,不再打架,然后手拉手去玩别的游戏了。老师的幽默,使游戏的现状得到改善。

2.当儿童大声说话时智慧减噪

儿童在教室里游戏常常因为一些比较兴奋的动作而笑得很大声或者说话声音很大,此时,这些声音俨然成了噪音,影响到教室里的其他人,此时教师可以介人以使教室保持相对安静。

(1)给出建议。老师可以说:“呀,你们说话的声音太大了,这里不太合适,你们是否可以找个更合适的地方玩呢?”儿童会根据老师的建议到室外或其他地方去玩,那样他们可以既满足自己的兴奋又不影响到他人。

(2)表达感受。老师可以说:“呀,你们声音太大了,我的耳朵已经吃不消了。”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孩子们会体会老师的感受,然后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顾及别人的感受。

(3)动作暗示。此时老师可以什么也不说,只是做一个摇手的动作或者将手指放在嘴边轻声的“嘘——”,孩子们就会马上明白,然后降低分贝。

3.当儿童有危险行为时坚定制止

儿童游戏时偶尔会用一些有安全隐患的材料,致使游戏可能出现一些危险。教师可以建议儿童更换游戏材料,更好的方法是表达自己对他们游戏的担心,然后让儿童自己想出如何重新选择比较安全的游戏材料。

有时儿童也会因为好奇,想冒险玩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游戏,老师可以观察其行为能力,然后判断是否介入。必要时,教师就要介人向他表达担心,让其判断如何处理“冒险”与“危险”的关系,避免事故发生。

总之,当游戏陷入混乱失控状态时,教师要冷静观察,以有助于提升游戏质量、促进儿童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方式介人。此时老师是一个中介斡旋者的角色,不过,这种斡旋应该是支持式力量而不是影响式力量,不能总是采取压制的方式让儿童迫于权威而暂时停止冲突,而应该帮助儿童找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式。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儿童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做到不中断游戏,不阻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状况是多种多样的,老师介入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当时的需要。儿童游戏时,教师需要仔细观察,然后现场做出决策。不断分析游戏情形,并尝试不同的介入方式。有些方法可单独使用,有的可以综合运用。

无论介入与否,无论如何介入,我们都必须牢记:游戏所有权是儿童的,游戏故事线的发展也应由儿童决定,教师介入不能剥夺儿童的游戏权利,要保持他们的主动性。我们要做到谨慎介入,及时退出。现场介入还要和后续的干预相结合,以取得长期的效果。

教师介入幼儿个体游戏的方式与方法


导读:在游戏时间里,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外,也应提供开展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就是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我认为:

一、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例如,教师提供了一些硬纸壳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拖鞋及其它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又如,教师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孩子们便又活跃了起来。

(二)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果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店里很忙,邀请教师来帮忙,教师可扮作服务人员介入到中间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又如,有一幼儿钻在用纸箱做的火车头里面,想玩开火车的游戏,但就是没有“旅客”游戏无法进行,教师扮作“旅客”加入进去,并告诉幼儿我要到天安门去,找谁买票,这名孩子赶紧找来伙伴,扮作售票员,开始玩了起来。教师和幼儿都感觉玩得很快乐时,教师就隐退了。在一边静心观察,关键时刻再登场,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餐厅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是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三)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为作具体的指导。

(一)语言指导。

1.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己经污染的水。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画、剪、捏、缝等熟菜加工车间便热火朝天地开起来了。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例如,教师为大班的孩子讲完了孟良崮战役中活捉张灵甫的故事后,一部分孩子就提议要玩打仗的游戏,用一块泡沫板做成孟良崮的山顶,然后一部分幼儿扮成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一名幼儿扮成张灵甫,游戏便有声有色地开始了,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这些孩子肯动脑筋,并提出希望,希望孩子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又如,在一次体育游戏中,两队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后,再投3个球,然后返回看哪队先胜,有的孩子就能严格遵守规则,投篮不满3个就不返回,坚持投满3个,不中再投,教师对孩子这种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坚持性给予高度赞扬,强化了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科学角内,教师放上了放大镜,孩子又活跃起来。“小小舞台”里,教师及时投放了魔术箱、帽子等,孩子由原来单纯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样也更丰富了。

3.场地布置: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减少跑及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吵闹的和安静的要分开。再如,如果有的区角内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孩子们一起规划、设计、安排场地。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在游戏时间里,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外,也应提供开展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关注游戏“升级”的信号


打开百度搜索“升级”的含义,发现升级后面可以搭配很多词语,如:升级专家、升级单板机、升级保姆,等等,而我所关注的是玩游戏时,单个幼儿或群体对游戏升级所发出的信号。经过观察,我发现孩子对游戏有“升级”需求的时候,首先会发出一些信号。如果不从专业的角度或没有用心去理解,一些有意义的游戏前兆可能就会被扼杀。

回想这一个星期以来的区域游戏,生活区发出了“强烈的升级信号”,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班的生活区有四种材料,分别是夹子和动物底板;大嘴娃娃、蚕豆、勺子;各种各样的药瓶(盖子与瓶分开摆放在篮子里);毛线和罐子。前三种是旧材料,后一种是新材料,很多幼儿争着去玩喂娃娃这个老游戏,两个大嘴娃娃根本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他们为何会如此喜欢玩这个老游戏呢?

我仔细观察了几次,发现小班孩子内心的角色需求已经表露了出来,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喂娃娃吃饭。如,幼儿喂了一会儿,说:“宝宝你生病了,妈妈去给你买药。”于是会对正在玩“给小瓶盖盖子”游戏的同伴说:“我要买瓶药,我孩子病了!”他有需求可并不代表别的孩子有需求,所以,这时幼儿之间可能会出现争吵、抢材料的现象。当然,也有的幼儿学会了相互配合。比如,当有同伴买药的时候,负责卖药的幼儿(正在玩瓶子)会问:“你的钱呢?”而此时需要买药的孩子会很配合地付钱,其实他是用豆子当做钱,而他的同伴也就很配合地收款了。

通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孩子在玩老游戏的时候,会根据已有的旧材料和经验进行游戏小细节的创生,比如:“妈妈给你买药去!”“我给你钱!”“我要一杯奶茶!”等细节,都反映出孩子们已经发出了对老游戏进行升级的信号。

于是,我开始思考:孩子的争吵、抢材料并不一定是坏事,当矛盾出现的时候,也有可能是他们发出了游戏升级的信号。在孩子创生的新游戏得到同伴配合顺利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思考:是不是需要帮助他们把游戏再提升,创设更多的游戏背景或提供一些材料?这样的游戏信号是单个孩子发出的还是大部分孩子?如果很多孩子发出的,那就是他们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许是情感、交往、模仿等方面发出了一些需求升级信号。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关注游戏过程,把握介入时机》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角色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