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把游戏性因素和教育性因素进行融合。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小朋友手眼脑协调能力更加和谐。教师要注重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和室内活动区的创设。作为幼教,你会怎么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按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判断一个孩子的活动是不是具有游戏的性质,不是看活动的内容(他在做什么),也不是看活动的形式(他是以什么方式做的),关键是揣摩他在内心体验。在游戏的心理体验中最根本的特征是自由感,它表现为活动完全出于游戏者的内在动机,既不受外在要求控制,也不受外部奖赏诱导,且意识到游戏只是一种好像的真实,玩玩而已,旁人大可不必当真。于是,“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用什么来玩”等一切都随游戏者自己的意愿而定。正是这种自由,让人感到轻松、愉悦,让人投入极大的热情,让人在随心所欲中变换花样,玩出智慧,玩出新意。

丁丁是不是在游戏?仅“话题”文字所示,还很难作出准确判断。在此就本案例中所提供的线索谈几点看法。

首先,医院游戏是丁丁自己选择的,但是角色是教师建议的。我们知道凡合作游戏必然会有角色分配乃至角色纠纷,协商的结果都应当满足游戏者的意愿,不如愿者往往宁愿退出游戏。我们主张让幼儿自己选择或协商角色的分配,但不否认必要时教师可以提建议,问题是教师的“动员”对丁丁是否具有“批示”性,丁丁的行为是否迫于权威;或者教师是否已将她的要求转化为丁丁的需要,成为其意愿而被欣然接受,这一点很关键。

其次,不敢苟同的是教师对丁丁角色干预的出发点。实际上幼儿的“调皮”和“自控能力差”,往往表现在受教师高控制的他律行为中,而在游戏活动中,孩子却往往乐意执行规则,愿意放弃冲动,这是一种出于内部动机的自我控制因为只有当行为是自主的时候,才具有自觉性。以控制“调皮”和加强“自控能力”来作为干预游戏的理由,似乎是以外在目的控制游戏者的行为,这势必使幼儿的游戏自主性大大降低,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培养幼儿意志力的目的。

第三,游戏虽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却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照搬。孩子们往往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反映生活,因此游戏只是一种假想的非真实的装扮行为,完全不必苛责游戏行为与生活原型是否一致。随着孩子经验的丰富和认知的发展,这种一致性会自然加强。所以,“坚守岗位”不该是成人对幼儿游戏的强制性要求。

第四,丁丁的“坚守岗位”是出于对活动的专注与热情而表现出的极大自制力,还是为追求教师表扬(外部奖赏)的一种目的性行为,或是迫于教师权威的一种无奈。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说明“挂号工作”已经成为他感兴趣的意愿行为,他正耐心地等待着“病人”的到来(一般小年龄的孩子比较难做到,如果长时间没有“病人”来,一定会转移角色)。如果是后两种情况,那么丁丁的行为则不是游戏。看来,“话题”文字所提示的确实是后者,因为“丁丁显得无所事事”。但要准确判断的话,还应提示丁丁无所事事的客观事实。

总之,游戏是一项参与性和自主性很强的活动,这种参与性和自主性是一种心理体验,仅靠表面的观察有时很难判断。活动的性质是不是游戏需要综合分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游戏是游戏者按自己的意愿去行动的,任何干预应以不违背游戏者的意愿为前提,否则,游戏将不成其为游戏。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对游戏的指导应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


朱老师:

您好!很高兴就您提出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看得出来,您非常重视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您的游戏指导策略是将教学要求融入幼儿的游戏环境,以实游戏的教育功能,于是您为烧烤店定了价目表。您的出发点很好,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反而使幼儿对本来喜欢的游戏主题不再感兴趣了。实际上,这里涉及的是教师如何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游戏的问题,我尝试结合案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1.理解幼儿的游戏:发展,还是教育

尽管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但是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仍然应当有所作为。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往往出于教育的日的而过于作为,总是将自己的意图强加于幼儿,致使幼儿的游戏行为与教师的指导意图产生矛盾,终不能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就如本案例中,您投放价目表的目的是要求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计算,结果使幼儿因这个不得不执行的规则而远离了这一游戏主题。

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幼儿的游戏。

首先,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活动。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游戏水平与幼儿的发展水平是相同步的。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表现,所以游戏让幼儿体验到一种胜任感和控制感。幼儿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某一种游戏行为,就是这个道理,这种重复对他们的发展很重要,客观上起到了巩固已有经验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游戏中加入了必须让幼儿付出较大意志努力才能学会一些什么的要求,那么幼儿就体验不到游戏的乐趣了。这时,他们就会回避和放。

其次,幼儿在游戏中能小步递进地自我发展。幼儿对游戏行为的重复不是无限的,当某种行为重复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就会不满足于原来的行为,而要变换花样地来玩了。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这种变换了花样的玩法,往往略高于原来的行为水平,这个“略高于”就是儿童自己创造的最近发展区,他们最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发展。也正因为这个略高于原来水平的游戏行为是幼儿自己创造的,而不是教师创造的,所以幼儿很容易胜任。

具体从角色游戏来说,每个主题都有一个从新鲜到熟悉再到玩腻的过程,每个具体的游戏行为也有个从生疏到熟练再到不满足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在这个主题中幼儿自己能创造出多少新的玩法,新玩法不尽,该游戏的兴趣就不止。相反,如果某个游戏已经玩不出新花样了,那么这个游戏就逐步被幼儿放弃了。烧烤店刚开始的玩法是“不管小客人吃多少都只要付1元钱”,后来就有了新的玩法——根据价目表付钱。只可惜这个新的更高水平的行为,不是幼儿在不满足于原来水平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因此不一定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而烧烤的食品诸如鱼、鸡翅、玉米、年糕等如果做得过于逼真而固定的话,也会限制幼儿变换新玩法的空间。

理解了幼儿游戏的两个特点,我们就能端正对游戏指导的一个态度,那就是关注发展,而不是教育。具体地说,教师首先要关注幼儿是如何游戏的,而不是首先思考我们想让幼儿如何游戏。

2.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支持,还是要求

正因为游戏既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也是幼儿不断自我挑战已有水平的过程,所以游戏可以成为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发展现状以及发展需求的窗口,这就为教师介入和指导游戏提供了依据,而关键是如何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信息。

烧烤店刚开张时,幼儿可喜欢了,说明这个主题与幼儿的生活经验非常贴近。但我想问的是,您感到“无论吃多少都是1元”的玩法“太简单了”,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幼儿在游戏中曾提出过异议,或者有过想要改变此规则的想法,或者买卖的兴趣开始下降。如果是,您确实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投放价目表的问题。如果不是,而且幼儿还在热衷于1元钱的买卖行为的话,那您不必着急。或许从计算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为对大班幼儿确实是太简单了,但是从游戏的角度来看,就未必了。因为这一买卖行为的游戏过程不只体现了计算,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的话,或许对幼儿还有其他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呢,比如买卖中产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常识问题,只要幼儿还在兴致勃勃地玩,就说明这个行为对他们仍有发展上的挑战。

我们看到,当烧烤店投放价目表后,您的观察非常仔细,所以才发现了幼儿“不会算价钱”的问题,您也一定发现了谁的计算能力更强或更弱一些。其实,您还需要对幼儿“不会算价钱”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分析,看其难度所在,那样才能根据幼儿游戏行为所体现的发展水平给予适宜的支持。

从案例可以看出,价目表对烧烤店的老板是一种挑战,老板的计算能力必须高于顾客,他要算出总价,顾客只需付钱。这张价目表上的价格虽然只是1元和2元,但实际上已经不是简单的加法了,每个顾客都在给老板出一道道需要连加的应用题,甚至单价的出现,还带来了倍数的问题,所以没有一定计算应用能力的幼儿就不敢当老板了。案例中的老板琪琪计算处于简单加法水平,且计算速度较慢,对辰辰要买3个鸡翅需要多少钱的难题,她不会用2乘以3计算,也没有3个2连加的策略,这就遇到了尴尬。但我们发现她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智,以限卖的方式回应顾客,或推荐顾客买的东西都是便于她计算的,如推荐1元商品。这里提示我们:对琪琪而言,或许加数全部为1的价目表是比较合理的;如果琪琪代表的只是一种水平,还有比琪琪更高或更低水平的,那么价目表可以有多种,取决于在烧烤店游戏的老板的选择。

总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应当是一种支持,而不是要求。

3.在幼儿的游戏中验证:问题的求解

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您还会在游戏中遇到类似幼儿为什么对某个游戏主题不感兴趣的问题,其实您只要将求解的过程作为您自己的一种研究,通过反思性实践的过程,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您可以这样做。一方面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做出一种假设性的判断,就像您已经做的那样。另一方面您得反省一下自己,在为幼儿创设的这个游戏环境中是否有过多限制性的行为要求,而导致了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比如材料不具有可转换性),或者附加了需要幼儿付出较大意志努力的学习行为(外在要求高于现有水平),然后去除任何限制,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意识到可以随便怎么玩。这时,您可根据您的假设进行试探性介入,同时再进一步观察,看看游戏发生了哪些变化,所有的答案都在其中。

仍以烧烤店为例。去除一些限制,如果您提供的只是空白的价目表,您或许会发现,有时幼儿会使用价目表,有时幼儿不使用;不同幼儿写出的价格五花八门,有的价目表便于计算,幼儿会根据价目表买卖,不同计算能力的幼儿在游戏中能相互模仿学习,如当幼儿要算出3个2元的鸡翅膀要多少钱时,聪明的老板会说2加2等于4,再加2等于6,这一计算方法实际上会影响其他幼儿;有的价目表计算难度很大,但算价钱却只是一种假装行为,对错无所谓,就像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给病人测出的体温说是100度一样。

如果您提供的食品没有那么逼真而是更多替代物,或许您会发现,烧烤店里随时会变化花样地卖出新的品种,甚至可能将烧烤店变成火锅店又变成点心店,从这些变换的花样中,幼儿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映得淋漓尽致。

如果幼儿游戏中所用的“钱”具有更大的可获得性,您或许会发现,有的幼儿“嫌贵”只是不愿去烧烤店游戏的托词,因为幼儿一般不会因商店里的东西“贵”而放弃游戏,游戏毕竟是一种假装行为;有的幼儿“嫌贵”则可能是因为“钱”的数量受制于可选择的消费机会(比如游戏中还有除了烧烤店之外的其他买卖需要用钱),那说明该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经济意识。

给幼儿的自由度越大,您在游戏中的发现越多,您对幼儿游戏行为也就越来越懂。一般来说,游戏中的幼儿会将玩法的难度调节到自己胜任的程度,您只需支持与配合他们的行为,必要时提供材料或建议即可。教师不用太介意游戏中的错误,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不必像在课堂上那样担心对错,这就给了您了解幼儿真实水平的机会,给了您游戏之后进行教学的依据。

华东师范大学 华爱华

按年龄进行亲子游戏


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乐趣;对父母而言,游戏则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最佳形式。为了支持孩子的游戏活动,父母除了准备游戏场地与空间,以及提供合适的、丰富的游戏材料(包括玩具)之外,更应该设计各种方式融入到不同年龄段宝宝的游戏过程中去。

周岁以内的宝宝

不到1岁的宝宝基本上属于“无能力”的被动状态,还不知道怎么做游戏。在他们眼里,父母或许就是一个大玩具。适合这些宝宝的游戏,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应该简单为好。

推荐游戏:

1、模仿声音

宝宝无意中做了一个类似拍手的动作,父母马上紧跟着做一个拍手动作,然后宝宝又会模仿大人,继续学着做下去。

2、躲猫猫

父母先和宝宝脸对脸玩一会,把宝宝逗乐了,然后故意躲到一边,宝宝就会探头探脑地寻找,父母再躲到另一边,宝宝又会跟过来。

3、共享玩具

父母也可以借助一些色彩鲜艳或带有声音的玩具和宝宝一起玩,如动物摇铃、拨浪鼓、彩色积木,这些玩具都有利于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4、亲水游戏

父母在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可以适当延长一点时间,与宝宝一起嬉水和做“亲水游戏”,也很有趣。

2~3岁的宝宝

等孩子长到二、三岁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稳稳当当地走路,活动能力也大为增强,可以自己发起游戏了。

推荐游戏:

1、角色游戏

此时的孩子非常乐意假想很多角色,此时大人要配合他愉快地完成游戏。譬如,当孩子举着玩具枪跑过来,嘴上喊着“不许动”时,父母只能举起双手,扮成俘虏;当他们改换成拿着玩具针筒,一脸严肃地要给你打针时,父母也只好乖乖地坐下来当病人。

2、猜谜语、问答

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互相猜谜语、玩一问一答的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父母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一旦与孩子开始玩了,就要玩到使孩子觉得满意为止,不能因为自己感到厌烦了,就单方面终止游戏。要做孩子游戏的忠实合作者,但不要特意讨好孩子,不能一味地顺从他们。

3、户外游戏

父母还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宝宝与同龄人一起玩,并允许他们去户外玩各种各样的运动游戏。

3~4岁及更大的宝宝

到了孩子三、四岁或更大,他们越来越喜欢和小伙伴们在一起,一般不爱跟父母玩游戏。所以,父母最好退居二线,成为游戏的旁观者。此时,你可以成为孩子最可靠的监护人。比如在玩追逐游戏时,有的孩子眼看就要被追上了,一时情急之下,很可能从高处跳下来。父母就得想方设法防止类似的危险因素,还有就是要考虑各种玩具的安全问题。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很可能发生玩不下去的情况。比如在玩“兵捉贼”游戏时,两个孩子都想当警察,都不愿装扮小偷角色,双方一旦僵持,游戏就没法继续了。再比如孩子们爱玩的游戏不不一致,意见不统一,结果都不知道该玩什么好了。这时候父母不宜直接给孩子出主意,而是该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孩子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父母还要培养孩子在游戏结束后,自己动手收拾玩具、整理现场的良好习惯。

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


下面是“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案分类: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活动教案

表现内容:区域游戏和活动划分好以后,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游戏。

设计区域活动

【教案设计】

区域活动时间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时间,区域活动的设置改变了原有的游戏模式,游戏改为认为创设自然情景,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同时使游戏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主题,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充分自主小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由于我们班孩子人数少,年龄小,动手操作能力相对中大班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共开设的区域有:搭建区、操作区、阅读区、美工区、自然角,小吃车。

按区域设计游戏

一、积木区

目标:

1、在搬运搭建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

2、学会合作和谦让

3、发展孩子的结构能力

材料:

1、成品积木:雪花片、塑料拼插积木、穿线球等。

2、自制积木:废旧的易拉罐、奶盒、纸盒等。

3、教师和幼儿搭好的图形样品。

游戏规则:

1、制作进去卡和小脚丫进行人数的限制

2、张贴游戏规则的简笔画,让孩子学习画中的小朋友做到不打闹,不争抢。

二、操作区

目标:

1、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2、认识颜色和作物。

3、锻炼孩子的耐心。

材料:

1、纽扣和衣服扣口

2、黄豆,红豆,黑豆,绿豆,纸杯,勺子,摁扣,扣板(捡豆乐)

3、教师自制小动物纸箱和不同颜色的纸团(小动物吃果子)

规则:

1、捡豆子一次只能捡一个豆子和一种颜色的豆子

2、区域外也设置的小脚丫和进去卡,限制人数

三、自然角

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

2、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和热爱劳动的思想

材料:

1、各种植物、花卉

规则:

1、一天适量的浇一次水

2、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

四、阅读区

目标:

1、养成物归原处的良好习惯

2、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读书经验

材料:

各种各样的图书,贴好标志的书架和图书

规则:

1、正确安静认真地看书

2、爱护图书

3、图书要放在相同标志的书架上

五、美工区

目标:

1、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2、认识图形和颜色

3、使用胶棒和双面胶

4、会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形并用其进行装饰

材料:

胶棒、双面胶、橡皮泥,蜡笔、彩笔、概轮廓、彩色A4纸,废旧的瓶子、糕盘和石头穿线板、线、剪好的纸屑

【指导要点】

1、会正确使用材料进行活动

2、活动过程中注意卫生

更多小班游戏教案分享给大家。

关于“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小班语言游戏活动按指令活动


小班语言游戏活动按指令活动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在游戏中体验按指令活动的愉快,培养注意倾听的态度和习惯,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按指令活动教案吧。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还不习惯于听他人的指令集体行动,因而让孩子通过游戏活动积累有关“只有听得清,才能做得对,玩得开心”的经验是必要的。从情感入手,培养孩子养成注意倾听的态度、习惯也是可行的。本活动的内容编排思路是:指令的语句由短到长,语速由慢到快,指令所包含的信息量由少到多。要求孩子完成的动作由小到大,游戏时的环境干扰因素由少到多。这样的编排意图旨在使孩子有意控制的时间增加,有意记忆的信息量不断扩大。活动设计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激发孩子倾听的兴趣,体会儿歌的意义,乐意跟着学念。同时结合体育活动、认识季节的活动及相关的数学活动开展游戏,综合地完成教育目标。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体验按指令活动的愉快。

2.培养注意倾听的态度和习惯。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草地、路、蚂蚁洞。

2.录音“小鸟的叫声”,树叶、沙袋等。

活动过程

一、室内听指令动作

1.引发倾听兴趣。

放录音“小鸟的叫声”,设问:听听是什么声音,你是用什么来听的?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突出耳朵能听的主题,并提出以听为要求的游戏规则。强调听得清楚,听完整个游戏会玩得开心。)

2.听指令动作。

(1)脸部动作:A翘起嘴巴,做只小猪;B捏下鼻子,做只狐狸;C一眼睁,一眼闭,做只调皮的小猴子。

(说明,开始语速可慢些,接下来可快一些并变换指令,例如:拉拉小耳朵,捏捏小鼻子,梳梳黑头发,拍拍小嘴巴。)

小结:玩得开心吗?为什么开心?因为你们听得仔细做得对。老师念儿歌:“小耳朵,真正灵,听得清,做得对,我们玩得真开心。”

(2)手指动作:A变把手枪“嗒嗒嗒嗒”;B变架相机“喀嚓,喀嚓”;C变把小锤“丁冬,丁冬”。

小结:小耳朵,真正灵,听得清,做得对,我们玩得真开心。

(3)身体动作:A站起来,转个圈;B做只母鸡,拍拍翅膀,下个蛋;C做只青蛙,呱呱跳,去抓花蝴蝶;D打鼓、敲锣、吹喇叭、放鞭炮。

(说明:要求听完指令后,再用动作表现每一个指令,教师可以示范。视实际情况,指令可以反复。可用儿歌小结,并引导幼儿跟着念。)

二、室外听指令动作

1.小兔子捡落叶。

教师可先念儿歌:小兔子,蹦蹦跳,跳到树下捡落叶,一只小兔捡一片,许多小兔捡许多。

(说明:捡完以后可检查一下是否按指令捡了一片树叶,渗透"1"和“许多”数概念。

2.小蚂蚁搬豆。

在预先布置的场景中听指令动作:(1)小蚂蚁,快快爬;(2)小蚂蚁,慢慢爬;(3)小蚂蚁,去搬豆。一只蚂蚁搬一粒,搬进洞里放放好。

(说明:游戏可变换指令重复进行。)

活动反思

蚂蚁搬豆这个环节不到位。这个环节原来是可以让孩子有多次活动机会的,但在具体操作时,感觉成了蜻蜓点水,一略而过,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其实这是一个幼儿理解1和许多的概念,又是动作技能练习的很好环境,老师可以让孩子们搬着豆豆走过对应的各种不同的路后,从各个洞口钻进蚂蚁的家,直观地观察一粒一粒小豆是怎么形成许多,再以蚂蚁搬家的形式让孩子观察到许多又是怎样变成一粒一粒的过程,同时还可让孩子走另外一条路回家等方法,让孩子的各种动作技能得到发展。

自己的游戏自己做


如果不管孩子玩什么你都在身边陪着,就忽略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一个重要能力:独自做游戏,独处的能力!

一位母亲写信跟我说:“我的女儿莫娜总不让我闲着。她让我陪她看图画书,给玩具动物园安装护栏,玩捉迷藏。她画画的时候,我也要在旁边看着。以前这没什么,但现在我有了第二个孩子,加上还要做家务,忙得不可开交。莫娜还不断地火上浇油。她总是哭闹:‘妈妈,你到底什么时候和我一起玩呀?’而且她变得越来越逆反,咬人、抓人、打人成了家常便饭,自己呆不了5分钟就要缠着别人和她一起玩。我觉得压力大极了。”

为什么这对母女和谐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我们不该把它仅仅归于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孩子的结果。那么对于这种习惯以自己为中心,总要别人陪伴的孩子,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要想避免娇惯,最保险的途径是要教会孩子怎么玩耍。懂得怎么玩的孩子通常能够在大人不在的情况下,还能自娱自乐,而且不会要求时时刻刻作中心人物,能够自己打发时间。那么我们应当怎么样教孩子?教他们做什么样的游戏?难道孩子们不会自己学做游戏吗?

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做游戏

的确有的孩子似乎完全可以自己玩儿,他无非需要:1、有个人在近处看着他;2、有几件新鲜的、还没有让他研究得一清二楚的玩具;3、偶尔有大人和他说几句话。

但是我们不要以为满足这三个条件就像说出来那么简单:这三个看似并不苛刻的条件其实包含很多微妙的心理。陪伴一两岁的孩子几乎得寸步不离,爸爸或妈妈要想离开屋子得事先向宝宝报告,而且要在宝宝因害怕而抗议或大哭大闹之前回来。刚开始宝宝等不上半分钟就“打雷下雨!”父母说一句“我马上就回来”没有多大用处。孩子如果觉得不安全的话,他总是竖着耳朵听爸爸妈妈在隔壁干什么,满脑袋的问号,不会把心思放在玩游戏上。父母因而要跟孩子建立一种默契:尽管爸爸妈妈暂时不在我身边,但是只要我需要他们,他们会在我受到伤害或感到害怕之前赶到。这种信赖感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

要想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玩儿,对玩具也有要求。孩子一旦对玩具了解得一清二楚,就会对玩具失去兴趣,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孩子们在玩玩具的时候总是有两个目的:发现新的事物和验证现有的经验。比如说:今天是不是还能把不同的小积木正确地放到空格里?孩子所感兴趣的玩具通常是既给他们带来历险的乐趣,有新鲜感,同时还要给他们熟悉的安全感。另外玩具的数量也很重要,如果给孩子一大堆玩具,很难让孩子学会专注和珍惜。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丢下这些东西,闹着找爸爸妈妈。

一个孩子做游戏也要休息,在他“辛辛苦苦”玩了很长时间之后,父母要抚摸孩子几下,说几句鼓励的话。

当家长满足以上所提到的几个条件后,很多孩子就会心满意足,不再哭闹。但是还是有很多孩子要求更多:大人必须要坐在他们旁边,要跟着一起玩。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说:“我教你用积木搭一座大楼,你看我怎么做。”或者“我建一个房子,你把它推倒”。(这样孩子会很快习惯破坏者的角色,会形成攻击性性格!)最好的方法是说:“我放一块儿积木,你放一块儿,我们轮流来盖房子”。直到孩子有兴趣自己来搭积木,这时你就可以走开,忙自己的事情。当然,之后免不了要提建议、鼓励、赞叹一下孩子的作品。这样大人就可以慢慢地从孩子的游戏中抽出身来,孩子也会习惯自己做游戏。

通常,孩子们最初玩游戏的时候显得动作不灵活,因为他们没能摸到游戏的门道,所以他们会很快碰到问题。因此在孩子接触一个新玩具或者新游戏的时候,我们应当在旁边陪伴,这样我们就能及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总把自己当作诸葛亮,好像事事都比孩子明白得多,而应该多引导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能力感到骄傲。

被娇惯的孩子可以让大人变成游戏专家,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一步一步地让孩子学会自己玩游戏。邻居家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是一个好外援,父母可以邀请这样的孩子到家里做客。大一点的孩子有时可以暂时降低一下游戏水平,给小弟弟小妹妹展示一下他们的游戏技巧。这样孩子不但可以慢慢学会不缠着父母,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

当孩子用过激方式吸引你们的注意时

需要大人时时陪伴的孩子,一旦觉得无聊,就会马上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会通过扔盘子、扔碗、哭闹、打爸爸妈妈来抗议。在这种情况下,你有两个办法来解决问题:你必须教会孩子游戏,让他学会对其他事情感兴趣。并且当他想引起你注意时,你要尽可能快地做出反应。我们怎样才能对哭闹、扔东西、乱跑做出有效反应呢?办法是有的:在以上三种情况下,孩子无非都是想引起你的关注。我们如果做出很激烈的反应,比如说骂孩子,或者大声呵斥制止,这些都是错误的反应。因为孩子正好达到了他们的目的,我们开始关注他们,以他们为中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很平淡地做出反应,甚至要不以为然。这样孩子会觉得这种行为没有效果,他们就会慢慢放弃这些手段。

打大人:当孩子打你的时候,不要表示出你很疼。因为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刺激的事。你能做的是把脸躲到孩子打不到的地方,告诉他你不喜欢他这样做,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尤其是爸爸,可以让孩子拿他们的小拳头打你的腹部。如果你收紧腹肌,就不会感到疼痛,你可以向孩子展示,他的力量不足以让你疼痛。孩子就会主动放弃这种带有攻击性的尝试。

扔盘子:当孩子把盘子丢在地上,你骂他或者警告他,作用都不大,你不要忘记孩子需要的是关注。因此你要对他的行为显得不以为然,把他手边的东西拿开,随便给他一个任务:“把果酱递给我”,或“到厨房给我取一个勺子”。总之,你可以让孩子做点事情,而不是惩罚他们,这样就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当他完成任务时,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孩子就既得到了一定的关注(积极的关注),父母也可以在这种关注中不至于被动。

到处乱跑:孩子跑到你看不见的地方,无非是想通过让你找不到他们而担心、着急,来确认父母的关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办法:在外边,你一定要牢牢抓住孩子的手。在家里,你要把门锁好,这样孩子就不至于跑出去。孩子乱跑的时候,不要试图去追着他们跑。如果孩子有这种倾向,你可以有意识地和他玩追逐的游戏。因为孩子乱跑,证明他们有能量,你就可以通过活动量比较大的游戏来消耗这种能量。

去海边可以进行的游戏


阳光、沙滩和海浪,是大多数人幻想中旅行必备的东西。孩子能够在沙滩上随意奔跑,也可以迎向海浪。但是,有时候孩子难免会感觉到厌倦,这时候简单有趣的沙滩游戏就可以帮助孩子恢复快乐能量。

1.沙滩保龄球

保龄球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款游戏。找一块平整的沙滩,用湿润的沙子填满塑料杯,然后把它倒扣在沙子上,拔出瓶子,就出现了一个瓶子的形状。重复十次这样的行动,使“沙子杯”排列成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就跟保龄球场馆里的一样。

在沙滩上画两条直线,然后每个人用球打,看看谁打到的瓶子最多。不过,比较麻烦的是,总需要一个人在旁边及时的建造出更多的“沙杯”。因此,可以在玩游戏之前多弄几组。

2.城堡战争

用沙子建造城堡是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游戏,进行城堡战争需要两个队伍进行,但是人数不用均分。每队要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堆砌自己的城堡,然后要和别人的距离保持至少5米。每个团队必须把“国旗”插在城堡上,没有国旗的话可以采用小木棍来替代。

当城堡完成后,每个团队都要去试图去拔下其他城堡上的旗子,还要保护好自己的旗帜,拿到对方旗帜的队伍即为胜利方。如果一起玩的人比较多的话,可以分成几个队,最后看谁拔的旗帜多,谁就是胜利方。

3.井字游戏

在沙滩上还可以进行井字游戏。用小木棍在沙滩上画一个网格,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注。按照正常规定的井字,哪个人的符号先连成一条线,哪个人就赢了。除了井字游戏,爸爸妈妈还可以进行游戏延伸扩展,五子棋就是难度高一点的井字游戏。

去海边进行游戏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好孩子的安全问题,这才是最关键的。

中班体育游戏爬行动物表演


中班体育游戏爬行动物表演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教学意图,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尝试边爬边顶球前进,调节肢体协调活动的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爬行动物表演教案吧。

教学意图:

幼儿由于动作和语言在发展,生活范围扩大,独立性增长,他们有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为此设计了此次活动《爬行动物表演》。通过体育游戏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身体的适应能力、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以及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心情。

教学目标:

1. 尝试边爬边顶球前进。

2. 调节肢体协调活动的能力。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教学准备:

垫子,气球,球门若干。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教师与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小乌龟地上爬,毛毛虫叶上爬,小猴子树上爬,小蛇本领大,树上地上都能爬。

二、情景导入提问:今天小动物们要开表演会了,小乌龟来了,毛毛虫也来了,他们是怎么爬的呢?

师小结:小乌龟和毛毛虫爬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来看看他们爬行的方法。

三、学爬行

1、提问:小乌龟是怎么爬的?毛毛虫是怎么爬的呢?(教师请个别幼儿师范)师小结:小乌龟的爬行方法是手膝着地,慢慢地往前爬,毛毛虫的爬行方法是手部和腹部着地,向前蠕动。

2、幼儿自由学小乌龟和毛毛虫爬,教师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学小乌龟和毛毛虫爬行。

3、提醒运动量大的幼儿及时休息。

四、爬行动物表演会

1、师:小动物们表演会开始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教师讲解玩法和规则:幼儿分成8组,在四条路的两端分别排队站好,从起点出发,沿着路边爬边顶球前进,顶球又快又稳的小组获胜。

2、教师请个别幼儿示范,讲解注意事项,提醒幼儿注意速度太快皮球滚跑。

3、重复游戏。

五、放松部分

1、提问:今天哪组小朋友获得了第一名?

师小结:请大家下次玩的时候注意顶球的方法和力度要控制好,其他小朋友要加油哦!

2、整理器材回教室。

教学反思:

幼儿体育运动游戏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追、跑、跳、丢及攀爬,任何一种教学都有其目的,幼儿体育游戏是以幼儿为对象施于运动、游戏,并引导其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自然的游戏活动中,启发儿童内在潜能,促进儿童身体、社会、认知等层面的发展。让幼儿能有体力应付日常生活之所需。在生活、学习、游戏中能自觉地遵守各项规则,会学着互相合作,有一定的责任感。大班儿童,往往能连续做一种游戏达40-50分钟,对于有爱好的竞赛性游戏,有时甚至还可能更长。

总之,教师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孩子就能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起行动来做亲子游戏


全家来个大扫除吧!在劳动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还能加深亲子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有了这个计划,先别忙着干,由于宝宝的能力有限,为了不让他干得太盲目和太累,全家人应该一起开个“策划会”,一家三口人坐下来先分清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在讨论中尽量各抒己见和相互支持,对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出预测,使孩子对完成所选择的任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现在是否可以开始干活了,先别急,工具还没准备好呢!等各自挑选了必须的工具,如墩布、吸尘器、簸箕、笤帚等,也不迟啊!

打铁要趁热,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开始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吧!

方案一:灰尘不见了

背景

房间大部分家具落满灰尘,急需清理,其中以客厅为积尘之最。

策划

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比较,确认哪些家具脏了,知道为什么要擦。父母也可以“旁若无人”地大声讨论要做的事,自然引导孩子入境“游戏”。

过程

寻找目标:“宝宝快来看一看,房间里哪儿脏了?什么该擦了?”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孩子主动发现该做的事,引导孩子迈出“有所为”的第一步。可视孩子的年龄,进行引导,如歪头看看、手指抹抹等。

交流信息:亲子间相互交换自己所搜集的情报:如桌子该擦了,因为有脏印儿了;柜子该擦了,因为都能划出道道了;茶几该擦了……通过交流扩大儿童的关注范围。

讨论分工:“妈妈一个人擦,得干很长时间。我们一起动手,一会儿就干完。宝宝会擦吗?你能擦哪儿?”鼓励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身体高度和应付能力的擦拭对象。引导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成人认为孩子的选择不妥,最好不要简单拒绝,在不构成安全隐患的前提下,给孩子留下选择的空间,便是给了孩子主动发展的可能。

各司其职:每个家庭成员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擦拭自己分管的责任区。劳动的过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并注意运用语言及身体动作感染和鼓励孩子做好、做完一件事,保持持久的愉快情绪。

快乐分享

*夸夸我自己:引导孩子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分享合作的快乐。“看,爸爸真棒,把高高的卧室柜擦得这么亮。”妈妈也可以自我介绍:“电视柜上的土真多,我用了两块抹布才擦干净。”

*发现变化:“快看,宝宝真了不起。原来这块抹布是白白的,现在白抹布抓到了这么多的尘土。”

建议:这类家务清洁工作不宜在任务太重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以免孩子烦躁与产生反感,避免孩子对劳动产生负担沉重的消极体验。可视孩子的年龄,在参与清洁的活动中,做出有弹性的调整。如孩子认领很多任务,但实际又可能完不成,父母可以以游戏的口吻介入协助。“我们来啦!我们帮你来啦!”在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过程中,使孩子获得亲情支持。

方案二:帮助妈妈洗衣服

背景

该洗衣服了,可以在收集衣物、晾晒小件物品和涂抹衣领净等环节让宝宝介入。

过程

*收集洗涤对象:交给宝宝一个洗衣袋(或塑料袋、纸袋),请孩子看看找找,哪儿有脏衣服,把它放在袋子里,送到指定的地方。

*分类:父母可以直接提出分类要求,把外衣放在一起,内衣放在一起。教孩子学会分辨哪些是外衣,那些是衬衣。如果孩子稍大些,也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一次洗不了这么多,要分开洗,可以怎么分?如果孩子提出的分类标准有一定的道理,父母要尽可能接受,培养孩子主动想办法、动脑筋做事的习惯与意识。

*观察洗涤过程:父母边做边向孩子讲授相关的简单常识。如局部涂抹衣领净时,可介绍这种洗涤剂的特殊作用,甚至可以让孩子抹一抹,体验除污效果,培养孩子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如果是机洗,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对电器与安全方面的认知经验的积累,要清楚地告诉孩子,电源不能乱动,什么地方可以动,什么地方不能动,为什么,强化儿童的自护意识。

*晾晒衣服:晾晒小件衣物时,可让孩子帮忙从洗净的衣物中取出小件物品,并找到合适的地方晾晒。还可以帮妈妈数一数,今天洗了多少件衣服?宝宝几件?爸爸几件?妈妈几件?谁的多?为什么?

建议:

不要嫌孩子碍手碍脚或帮倒忙,要珍惜失败在孩子积累经验中的特殊价值。

方案三:看,柜子多整齐

背景

孩子的柜子里东西杂乱,图书堆放在一起,找件东西很难。

过程

*提出问题:用对比的方法,让孩子通过看,发现问题。“宝宝帮妈妈把发夹从抽屉里拿来。”(妈妈的东西放得井井有条,寻找起来非常方便。)“宝宝,妈妈也给你梳理一下头发,去把小发带拿来吧!”发在宝宝柜子里,由于杂乱,找不到,从而引发思考。

*解决问题:“为什么找不到要找的东西?你觉得东西怎样放才好找?让我们试试吧!妈妈是这样做的。”带着孩子看一看成人的书柜、物品柜,并随意说出该柜中某件物品,让孩子找出来,引导孩子体验有序摆放与分类带来的方便。

*应用操作:若孩子较大,可以任其自主决定摆放方法。若孩子较小,可以提出,小小的建议,如变形蛋、弹力球、昆虫模型等很细小的东西,建议其放置在小的盒子内,其他则可顺其偏爱。如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可通过日后孩子使用过程中的不便,引导其逐步调整。

建议:

指导孩子的分类摆放不要操之过急,要学会等待,给孩子留下自己作决定的空间与权力。孩子对物品摆放的策略,源于生活中的需要与经验。成人包办,优点是见效快,缺憾是当孩子不知其所以然时,就难以在养成好的习惯的同时,提高认知水平,成为生活中的智者。

指导幼儿开展自主游戏的五大行动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游戏材料,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才有可能使儿童真正产生兴趣性和自主感体验。因此,我们尝试在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角色选择、主题确定、讲评表达等五个方面积极建构五大“自主”行动,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一、自主建构——我的地盘我做主

在创设游戏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空间场地的使用权交给幼儿,让他们在游戏前自己规划、安排场地。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游戏顺利开展,而且能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发展幼儿合理利用空间的能力。

1.固定式游戏环境的建构。幼儿园借助教室角落、走廊等空间创设了相对同定的游戏环境。这种环境为幼儿开展游戏提供了保障,节约了时间,但现成的游戏环境扼杀了幼儿动手动脑的机会。因此,教师可建议幼儿创造性地建构部分游戏环境。如,对于已经创设好的“照相馆”,幼儿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营造新的氛围,增设大头贴、摄像机等新的设备,制作不同风格的画布作为拍摄背景等。

2.非固定式游戏环境的建构。幼儿园因场地小无法将游戏环境事先设置好,需要幼儿在每次游戏前自主选择游戏场地,规划游戏环境,这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创设、建构游戏环境的机会。如,有的幼儿将“娃娃家”设置在午睡室内,借助小床作沙发,借助整理箱作桌子。

3.半固定式游戏环境的建构。幼儿园根据场地情况设置部分游戏标记牌或背景,这种半同定的环境设置给了幼儿再次建构新环境的机会。如“点心店”的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性地将桌子拼成了方形、U行等不同造型,营造了不同的游戏格局。

二、自主选择——我的角色我做主

幼儿是借助游戏角色来体验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游戏角色的分配、安排时,应注重让幼儿自己做主,自主选择,去尝试、体验不同角色带来的快乐。

1.邀请式。在每个游戏区中只安排一个主要角色,其他角色则由主要角色邀请加入,如“娃娃家”只设置“爸爸”角色,“妈妈”和“宝宝”则由“爸爸”去邀请。这种邀请式选择角色的方式给了幼儿更多的自主权,让幼儿有了体验多种角色的机会。

2.轮流式。为了体现游戏角色的公正公平,教师可采用轮流方式来安排幼儿角色,如按小组或按学号轮流。这种轮流选择角色的方式可以让每个幼儿有不同的角色体验,增进幼儿对每个游戏区的了解,也会让幼儿在每个游戏区中有创新的玩法。

3.插牌式。幼儿采用插牌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区,这种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但是,有的幼儿在插排时会有偏区现象,无形中影响了幼儿参与其他游戏的机会。因此,幼儿插牌时教师要根据其平时插牌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和引导,鼓励幼儿在多个游戏区中游戏。

三、自主操作——我的材料我做主

为了让儿童在游戏中有充分、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教师应把所需要的游戏材料都呈现给儿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游戏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操作游戏材料。

1.可替代式材料。可替代式材料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游戏中幼儿可以进行以物代物。如,教师提供各种色彩、形状不同的泡沫、海绵、纸板。游戏中,幼儿根据需要将绿色长条形海绵替代成黄瓜、丝瓜,将白色圆形泡沫替代成土豆、鸡蛋、汤团、年糕:将咖啡色纸板替代成巧克力、饼干等。尽管这些材料不十分逼真,但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

2.半成品式材料。半成品式材料是具有组合功能的材料,便于幼儿根据游戏需要自主操作。如“理发店”中,教师提供了浴帽和彩色纸条,幼儿可将彩色纸条粘贴在浴帽上做成各种色彩的假发套;“点心店”中,教师提供了红色皱纹纸、海绵和彩线,幼儿将海绵放于红色皱纹纸中卷成火腿肠。这种半成品材料给了幼儿更多创造性操作材料的机会。

3.一物多用式材料。一物多用式材料具有多种功能,可让幼儿在多个游戏中创造性使用。如,各种色彩的纱巾,“小舞台”的演员可以将其当做跳舞的道具,“娃娃家”的妈妈可以用作娃娃的被子。一物多用有助于幼儿开拓材料的功能,发挥材料的价值。

四、自主策划——我的主题我做主

为了凸显幼儿的自主性,教师不可包办、导演、指挥幼儿的游戏,而应放手让孩子去确定、策划游戏内容,还游戏于自然、真实的面目。

1.自主确定游戏主题。教师可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等选择和确定游戏主题。如,幼儿对生活中的“奶茶屋”“蛋糕店”非常喜欢,教师可抓住这一兴趣点,引导幼儿开展相关的游戏活动。积极鼓励幼儿自主策划游戏流程,设计海报、宣传广告,以及收集、制作游戏材料等。

2.自主设计游戏情节。在游戏情节的丰富上,教师应鼓励孩子自主策划。如,“娃娃家”中大多孩子都喜欢待在“家”里摆弄厨房用具,招待客人。于是,教师鼓励幼儿自主商讨,引导幼儿创新游戏情节,结果,幼儿提出还可外出旅行、拍照、观看表演、为娃娃庆祝生日等游戏内容,有效地推动了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3.自主制定游戏规则。适当的游戏规则是幼儿游戏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可让幼儿自主制定或修订游戏规则。如,“旅行团”游戏中每次游戏人数多,在工作人员只有一人的情况下显得混乱、拥挤。为此,工作人员用立体三角撑牌表示“报名中”“旅游中”“休息中”的标记,并限定每次的报名人数。这一规则的修订,让“旅行团”游戏井然有序。

五、自主表达—一我的讲评我做主

在游戏讲评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幼儿是游戏评价的主体,鼓励幼儿自主交流分享游戏中的快乐与困惑,让幼儿在讲评活动中体验自主表达、评价的快乐。

1.讲评的对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表达、分享。如,借助图表自主讲评,教师设计游戏记录表,让幼儿在游戏中或结束前用最简洁的符号记录游戏中的开心事或困难事,为幼儿表达提供素材。又如,借助照片自主讲评。幼儿受语言表达能力限制,常常对游戏情况表达不清。教师可随时用相机记录幼儿游戏过程,然后让幼儿借助照片内容有针对性地表达分享。

2.讲评的重点以提升为关键。在游戏讲评环节,教师应把讲评重点聚焦在幼儿发展上,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以解决问题、提升经验为主的讲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就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以关注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的讲评,教师可围绕幼儿在行为习惯,同伴交往,材料使用等方面进行讲评。

相信《按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关于旅行去的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