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游戏让小朋友能够在轻松自在的游戏教学氛围中,快乐学习成长。幼儿教育应该以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为主,一切以幼儿为中心。那么,有哪些值得参考的幼儿园游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还给孩子自由的蓝天”,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有人说,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世纪,但更有人预言,在即将面临的对世纪,人类将会有更大突破,会有更多,更深的发明创造。面对如此的挑战,人们不仅会问:人类的潜能到底有多少?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念,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将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江泽民同志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了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幼儿创新教育也被提上了议程。

那么对现行的教育又应如何去评价呢?由于过去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同步化、标准化、反映在教学工作中是“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这就使得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展,极大地限制或压抑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使得一些有才华人也被扼杀在了摇篮里,难以脱颖而出。以下是两个教学实例。

教学实例1:

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位幼儿按照教师的示范画,画好了一个人的脸谱后,就把整个脸涂上了绿色,教师马上资问;“你见过谁的脸是绿色的?没看见老师涂的是红色的吗?”幼儿惊慌地说:“我妈妈一生气,脸就发青。’担再看看教师严肃的脸,幼儿茫然地点点头,表面看来这是教师要求幼儿学习范画,遵循常规,殊不知却扼杀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教学实例2:

在一次年终考核幼儿素质时,老师担心班上有几位调皮捣蛋的幼儿会在考核时不注意听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故意捣蛋。结果在抽查时,这些令老师无比头痛的孩子表现出乎意料,回答的头头是道,使考核组的老师又饶有兴趣地对他们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让整个考核过程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老师的担心已显的多余了。

这件事,足以引起每个幼儿老师的沉思:无论是家长和老师,一般把听话、守规矩。文静作为儿童的美德;而把好动、顽皮的幼儿作为坏儿童的标准去衡量。故此他们的思维便成为定势:把奖励表扬的机会都给了听话、服从老师的幼儿;而把各种约束和措施落在那些试图独立,并坚持自己见解、调皮好动的幼儿身上。倘若一味地用这种思维定势去教育孩子,那么“创造教育”怎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又怎能真正得到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或错误,但幼儿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教师轻易地包办代替,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幼儿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闭锁,泯灭童真。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追求整齐划~。

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发现性学习,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幼儿通过自身探索性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幼儿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因此在科学启蒙教育中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活动环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抓住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意识。

1、心理学家认为:三----六岁幼儿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与神秘。这时孩子的好奇心开始萌发,想弄懂一切问题,无数的“为什么”就挂在了他的嘴边。正是这种好奇心唤起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要爱护和教育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并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善问的思维品质。此外,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认真解答,还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思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因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正如爱因斯担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时,我们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情景引导。针对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及知识积累的状况,我们选择一些能引起幼儿兴趣、激发热情的事物为支点,让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如画的自然风光都成为幼儿脑海中美丽动人故事的“火种”,燃起想象的火花。

(2)注重游戏活动。幼儿阶段的游戏活动是儿童期最有效、最省时、最廉价的想象教育。在游戏中,他们大脑兴奋,想象力丰富,无拘无束,河、水、泥等都是好道具。

(3)注重艺术教育的熏陶。通过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美丽的色彩,刺激幼儿大脑兴奋,打开想象的闸门。如在音乐欣赏过后,给幼儿留几个问题: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起了什么?这些小问题对幼儿想象的训练大有好处。

2、唤起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的创新意识萌芽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教育中、游戏中,让他们在这种激情的驱动下自觉思维,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积极性一般取决于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及教师的鼓励帮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多安排一些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操作实验活动例如:认识物体的浮沉,在活动一开始,就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地在水中玩,看什么东西会浮上来,什么东西会沉下去,从而激发幼儿从事活动的兴趣;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再鼓励幼儿想办法使浮的东西沉下去,沉的东西浮上来,进一步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必要时,教师再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幼儿因获得成功而积极性更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3、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可由于孩子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无意识,可能十分荒唐,但也有可能是灵感闪现的时机,作为成人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避免出现如:压制提问“你怎么问题那么多”“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等等,对孩子的提问,教师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已去寻找答案,更可以引导孩子从多角度思考回答,在回答孩子问题的过程中来激发幼儿创新的灵感。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才可能产生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意识应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事物有好奇心(2)求知欲强(3)有丰富的想象力(4)不服输,不甘心落后,富有挑战性。

因而我们认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必须要从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入手,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抓起,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

(二)营造氛围,激活幼儿创新思维

1、在游戏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幼儿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实践基础上的。于是,我们试着从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性游戏等方面让幼儿体验快乐,让“快乐之花”在小朋友心中开放,让孩子在愉快、自主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亲身感受自己的力量、同伴的帮助、朋友的支持,体验到成功离不开朋友、有趣的游戏离不开新奇,创新游戏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甜蜜,孩子们在无数次的活动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创新水平正逐渐提高,给游戏注入了新的生机。

1、为此,我们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入手,挖掘幼儿内在的创造潜能,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为使幼儿获得更直接、更具体的游戏素材,我们加大了教育的信息量,把教育空间延伸到公园,商场,闹市区等,及时把幼儿有创意的作品介绍给大家,欣赏平行班幼儿的作品。在丰富多样的参观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技能提高了,建构思路拓宽了,建构时能心中有物,物有所指,为使幼儿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我们注重为幼儿提供激发想象的环境,提供小组活动的机会,正面强化幼儿的创新举动,将幼儿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每一个幼儿的积极参与上,注重训练幼儿的迁移、转换能力,使幼儿产生富有迂回变化的思路,从而有了革新和创造。

2、在平时有些孩子喜爱动手剪贴,在秋天拾落叶的活动中,教师有意引导幼儿用落叶变成各种形态,孩子会用树叶联想,剪贴成各种千姿百态的小动物,他们也会把这些树叶变成小动物形态联想编成不同的童话故事,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当然,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牛顿一样,在与树叶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们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时时做有心人,随时在联想,最终看到有趣的变化,这就是孩子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在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地滋长着牛顿式的创新智慧,长大形成习惯,一旦事物之间通过联想而挂起钩来,一种创意在联想中产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讲究创新方法是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基的,为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三)积极参与,获取创新的成功感

1、孩子的创新却比成年人甚至科学家的创新更加可贵,正如蚂蚁负重与人的负重相比一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每个孩子都经常实践创新,而成年人却偶尔为之。这充分表明,虽然孩子的创新能力很弱,但他们从事创新的潜质却十分巨大。儿童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努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

2、科学家、发明家与常人的最大区别,可能就在于这双“发现”的眼睛。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地上,亿万人都看到了,但都熟视无睹。唯有牛顿发现了,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是否曾如此教导我们的孩子去注意去发现?尝试教育让孩子“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目的之一是让幼儿在创设好的探索环境里主动参加尝试活动,自己去发现问题。例如,幼儿练习爬的体育活动,使用尝试教学方法,教师课前为幼儿创设了平地、斜坡,山洞等环境,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的第一个发现是:幼儿通过随意地在平地上练习爬,发现爬是有很多种方法的;第二个发现是:通过在彩布盖下来回快速的爬以及在各种障碍物上爬,发现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方法爬,这样才会安全。在这样的尝试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能为幼儿创设好探索的环境,做好活动前的准备,重视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再尝试,再发现,因此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在尝试活动中也就认真地观察,高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老师,长此训练,幼儿逐渐地都能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事实上,善于发现才会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会善于研究,有研究才会有“创新”。

3、我们知道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超越活动,孩子在完成活动的同时也达到了超越的目的。例如:“运沙”活动,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一个用桶运的方法后,鼓励幼儿通过实践得到更多的方法:用袋装、用盒装、用杯子装入等,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否定了费时费力的方法,有的幼儿提出远距离运沙可用车运载等方法,这已远远超越了“运沙”这一活动简单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再探索,再创造精神,让幼儿形成创新意识。

4、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一个幼儿都是创造之人。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注重幼儿的再创造,让他们通过参与创造活动来展示创新才能,体验创新的快乐,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教师要积极提供幼儿创新素质发展的这一“土壤”和“气候”条件,让幼儿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宽松、民主、活跃的环境和氛围中,真正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如,在教室墙壁的一处设置“创作园地”,这样可激发幼儿创造动机和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环境布置,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活动室作品以及墙壁的利用要尽可能以孩子的作品为主要内容,这样可以起到激发幼儿创新热情的作用。

(四)开拓视野,捕捉创新火花。

1、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也无从发展。即使智商很高,也可能不会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各种时机引导幼儿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从城市的发展变化,建筑、交通等设施,农村的田野风光,了解花卉树木的生长特性等。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室内,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教师们可运用组合法,培养孩子创新。如运用“可乐”瓶通过不同的组合,变换多种造型,创造出一种新事物。同样是一套积木,教师要求幼儿每次组合新的不同建筑。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创造出新的“产品”的乐趣。

3、想象是创新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1)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

(2)提供给幼儿游戏的材料应是半成品的,能激发幼儿创新灵感,半成品的游戏材料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重新去组合,拼装新物体,可供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余地较大,并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不断激发出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从而使幼儿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在开发幼儿创新潜能的过程中,我们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对他们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哪怕是还很幼稚,也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为了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我们组织开展了家园小制作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玩具,如有一名幼儿与教师一起合作,利用吃剩下的薯片罐和橡皮筋,根据力学原理做了一个“橡皮筋动力旋转飞机”。这件既可以玩又具有一定科学原理的小制作,充分展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不可否认,当今的幼教事业地位与日俱增。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创新,在创新中游戏”的教育新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我们还应倡导合作游戏活动,这就是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让不同智慧和思维方式的幼儿在一起学习是很好的,会形成一种团体创新动力,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请把游戏还给孩子


请把游戏还给孩子

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学前教育“把游戏还给孩子”试点扩大到7所幼儿园,通过示范性幼儿园带头,鼓励让幼儿多玩游戏,让学前教育去“小学化”。

看到这则消息,记者感触良多。对“80后”“90后”来说,尽管步入社会后的竞争压力很大,然而谈及幼儿园上学经历,尽情地玩耍、两小无猜的友谊,跳皮筋、翻绳、老鹰抓小鸡等简单的游戏……这些都成为他们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

而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不少家长[微博]共识。年幼的孩子过早承受起“功利化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的痛楚。现如今,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学龄前认字过百、入幼前数字加减……一批又一批孩子快乐的童年蒙上了阴影。

更有甚者,不满周岁的孩子也已踏上学习之路,各地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早教机构,动辄上万的早教费在“肥”了早教机构的同时,对孩子成长到底有多大作用仍是待解之谜。

众所周知,对呀呀学语的幼儿来说,玩乐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天性,也最符合其成长规律。

多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少了健康的运动游戏,孩子就会不游戏了?答案是否定的。

与传统游戏渐行渐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电子娃娃。一些教育工作者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该玩什么,有的一天就抱着IPad、Iphone等高科技设备玩电子游戏,不仅对视力不好,而且缺乏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

所幸的是,教育部门已看到了问题症结,正着力破解“重学习,轻游乐”“传统游戏冷、电子游戏热”的幼儿教育怪圈。孩子健康成长,是政府、社会、家长共同的心愿,也是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期待有关部门决心能再大一些,步子能迈得更宽一些,也期待更多学校、家长,能参与到“把游戏还给孩子”活动中来。

我国积累下来的传统游戏不在少数,只要加以现代开发,受到小朋友的欢迎是肯定的,记者曾采访的一个幼儿园利用3年时间就搜集了121种民间游戏,并形成了教材,在体育课和课余时间推广,孩子们乐在其中。

所以,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不妨让孩子回归传统游戏开始,从回归简单开始,从远离电子游戏开始,三五玩伴、一张废纸、一个沙包……无需多大投入,孩子照样可以享受简单快乐。

把真游戏还给孩子


“闭上嘴巴管住手,睁大眼睛竖起耳”“把真游戏还给孩子”这是“安吉游戏”对教师的要求。5月16日—5月18日有幸参加了由丽水学院组织的“幼儿园自主游戏培训”专题讲座学习,与会代表聆听了安吉县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程学琴科长和安吉县实验幼儿园章洁园长的专题报告。回想2013年曾跟随“丽水市首届学前教育教研员工作室”的学员们到安吉一起亲临观摩“安吉游戏”,两次的近距离接触,它带给我们这些幼儿园老师许多震撼和思考!

程学琴科长和章洁园长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了安吉县的幼教发展近况和目标、对于《指南》认识、实施方式及收获,分享了大量基层一线的教学视频和实例,让在座的专家和老师们身临其境,深入体验安吉幼儿园游戏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特色,开拓视野。

感悟一:从系列专题讲座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安吉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魅力。她们将本土户外游戏作为非正规性体育活动,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土现有的自然资源制成各类游戏材料,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自主游戏,形式灵活多样,游戏过程中融合了本土游戏的“趣”,挖掘利用了“户外场地、器械的隐性资源”,对幼儿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感悟二:当今,中国的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幼儿的游戏活动越来越少,儿童游戏的权利被严重剥夺,存在着“游戏儿童”的现象。随着《指南》的颁布实施,新一轮幼教改革席卷全国,其中“安吉”现象引发的改革风暴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了幼儿园的活动形态和课程样式,“安吉游戏”给了孩子充分自主和创造的空间,孩子们玩得是那样酣畅淋漓,在充满野趣的游戏中促进了孩子们的发展,安吉幼儿园被业界誉为“中国的瑞杰欧”。

感悟三:“安吉游戏”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那时我们可以无拘无束的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玩儿泥巴,正是这些看似随意的游戏,让童年给我们留下了美丽的回忆。在安吉,大自然就是孩子们取之不竭的游戏材料宝库,这些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变身成了床、面包机、自由部落、航海员的瞭望镜……孩子们是快乐的、自由的、每一个游戏都是孩子内心感受的表达、都是孩子童真的反映。孩子们无时无刻都在经历着种种考验和挑战,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在一次次尝试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感悟四:安吉幼儿园的老师们,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观察和记录,他们不需要教会孩子如何玩,或者介入孩子之间,只需要站在边上,看着孩子。“安吉游戏”精神倡导——幼儿教师,请管住你的手和嘴,用心、用眼睛去观察孩子。

带给我们的反思:我们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有安吉的影子,但是还有差距,我们给孩子的限制是不是太多了呢?我们到底给了孩子什么,孩子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老师在孩子游戏中是否太过“忙碌”,是否无形之中打扰了孩子们的游戏?能否把真游戏还给孩子,让自由的游戏点亮孩子的生命,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还孩子一片自由的游戏天地


在角色游戏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呢?这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贯彻《指南》中,我们打破以往教师主导孩子游戏,孩子们只是按照老师的意图被动地游戏的做法,把幼儿推在台前,自己退后,不急于“介入”“帮助”,观察幼儿游戏,读懂幼儿的游戏行为,等待幼儿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提升,给予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空间,还孩子一片自由的游戏天地。

一、美食店

今天有5、6个小朋友都来到了美食店游戏,3个小朋友都在做点心,1个小朋友做收银员,1个小朋友在吆喝着卖点心。可是唯独缺了个服务员,斌斌跑过来和我说,美食店里谁也不想做服务员,在我的协调之下,小宇被“分配”当起了收银员。可是,事与愿违,他始终不喜欢自己的角色,对游戏也不感兴趣,最后还是离开了美食店。

分析:

今天在美食店出现的情况,虽然在平时也出现过,但也有可能这次美食店的人员协商能力普遍不强。虽然在我的引导之下最后小宇小朋友被安排当起了服务员,可由于幼儿对自己的角色不满意,也就不愿意再兢兢业业地坚守岗位,游戏也就玩不起来。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游戏结束的时候让幼儿讨论“如果在一个游戏区中,没有服务员或者大家都想当收银员、厨师……怎么办?”小朋友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可以轮流当,有的说可以交换,今天你来做服务员,明天他来做厨师。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希望以后的游戏中幼儿遇到此类问题能够自己解决。

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切不可把幼儿框起来,要相信幼儿,要大胆地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探索。但是,要把握好“放”的度,全“放”了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放”,在“放”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困惑、需要。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要做的是观察、解读,然后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产生困难时,教师最好进行间接地参与指导或以角色身份的口吻去引导启发幼儿,或是在游戏活动前,教师可以先征求幼儿的意见,问他们想玩什么游戏,定什么内容,有什么角色等,同时让幼儿自由寻找伙伴,合作展开游戏,共同商讨游戏内容。这样才有助于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作用。

二、小银行

小晨和愫愫结伴想去美食店买东西吃,她们来到取款机前,却看到了空空的盒子,互相说着:哎呀,银行里没有钱。“张老师,银行里没有钱。”愫愫很认真地看着我,似乎在寻求帮助。“那怎么办,要不然你们假装手里有钱,或者想个其他的办法。”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把问题抛给她们。两个人无奈地看着我,又跑了回去。看她们没有想到方法,于是我介入了游戏。“要不然你们找找有什么能够替代钱的呢?”“用这个当钱吧。”小晨突然看到了玩具柜里的雪花片,说着便搬了出来。

分析:

教师和幼儿共同准备和收集的游戏材料是开展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游戏就是在使用玩具中展开的。由于材料的缺乏,幼儿对游戏产生了困惑。一开始,幼儿并没有想到有效的办法,在老师的暗示下,幼儿有了用雪花片替代钱币的想法,既方便了幼儿游戏,也丰富了游戏材料。中班幼儿对数已经有了认识,因此他们可以通过以物品进行钱币替代的方法,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教师和幼儿共同来收集一些“以物代物”的材料,如牙膏盒、纸盒、药盒、糖果盒、各种瓶瓶罐罐等,非常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幼儿的想象是很宽泛的,它们比现成的玩具更能使幼儿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激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想象。

三、图书馆

一次自主游戏时,小材和小慧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来到图书馆,每人手里拿一本书在安静的翻阅,谁也没有干扰谁,就是那么认真的阅读。等他们看完后,互相问了句:你看了什么书?然后两个人轮流讲述自己看的书,虽然语言组织能力不是太好,但却是很认真地在述说,基本上能听出书中大概的内容,说得很是精彩,充满童趣。

分析:

幼儿阅读图书是自由选择、没有成人的陪伴讲述,孩子们只能通过自己观察图书上的画面来猜测想象发生什么事,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画面上的内容。如果不是观察他们游戏,还真不知道平时不太爱表达的他们也能讲出那么精彩的内容。

幼儿游戏的时候教师是有多重身份的,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等,虽然是放手让幼儿游戏,但也要掌控着一切,不能认为放手了就是不理会幼儿,随幼儿怎么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得到了解放,自由的选择游戏,自主的探索游戏玩法。可是幼儿解放了,教师却没有解放,教师还是要时刻的观察每个幼儿游戏,了解教师“放手”后幼儿是怎么游戏的,从中感知每个幼儿的特性以及他在游戏中的水平,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把游戏还给孩子——听李老师角色游戏有感


游戏是幼儿快乐而自主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语言,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游戏的进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完善语言的最佳手段。在李老师的角色游戏里,孩子们有着充分的交流机会,她把游戏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有机会说、敢说、爱说、会说。

一、创设说的机会

无论是游戏开头还是结束后的讲评,李老师都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在游戏的开始,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及角色的分配等,都交于幼儿讨论决定,让幼儿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仔细倾听同伴的意见,在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达到统一。游戏后,老师让幼儿说说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趣事和问题,为幼儿自由说话提供了充分的机会。除此以外,李老师还非常善于运用随机评议的方法,灵活地抓住游戏中有意义的小事,及时地加以肯定,如当点心店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要买一送一”、“我们要免费为警察送点心”,教师在讲评时抓住了这个点,让幼儿从中学到了如何把“生意”做好,如何关心别人,遇到问题多动脑等良好的品质。老师的随机评议,变点滴小事为有意义的事,闪光点转眼变成闪光面,给全体幼儿以良好影响。

二、引导幼儿敢说

我们班有个别幼儿内向胆小,不敢在集体面前发言,与小朋友的游戏交往中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面对这些幼儿的情况,作为年轻教师常常会忽略他们,注意不到应多提供机会让他们在集体面前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通过各种方式接近幼儿,和他们进行语言沟通,使他们逐渐产生想说的愿望。而李老师总在角色游戏中为他们提供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请较胆小的幼儿回答,如,请他们介绍今天玩了什么角色,是怎么玩的,并给予正面的引导及鼓励。

三、培养幼儿爱说

游戏中要使幼儿爱说,就要让他们有话可说。丰富的生活印象和知识经验是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李老师很注意开阔孩子的眼界,她组织他们多观察、体验生活,扩大视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孩子对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了解,增长人际关系的交往知识,为顺利开展角色游戏奠定基础。同时,李老师在游戏中善于发现,及时鼓励引导幼儿,让他们越来越想说,越来越爱说。

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一脉相承,再次强调了幼儿的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而大力推动了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对幼儿园如何开展游戏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现例举如下。

困惑一:游戏到底要不要教

在观摩幼儿园游戏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教师在努力地帮助孩子们还原真实生活,教幼儿游戏。比如,在医院游戏中,他们告诉幼儿,医院要分“挂号部”“门诊部”“注射室”“手术室”等;看病时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针应该怎么打,盐水应该怎么挂……当我问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而不放手让幼儿自己玩时,教师们感到十分困惑:我们也想让幼儿自主地玩,不要教,可孩子们的游戏常常让人感觉玩得不够“好”,玩得不够“透”,难道我们不该引导一下吗?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幼儿游戏真的需要教吗?

教师为什么会常常觉得幼儿的游戏玩得不够“好”,玩得不够“透”,而需要教呢?我觉得这与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游戏的本质有关系。有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那么幼儿的游戏就应该反映生活、再现生活。否则,教师就会觉得幼儿违反常理,就要去纠正,并教给幼儿“正确的玩法”。然而,游戏到底是什么?众所周知,游戏虽然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同于生活,是儿童对生活的虚拟反映,或者也可以说是其对生活非常幼稚的认识。比如说医院游戏,人们看病的程序应该是“挂号一门诊一配药一打针”。这是谁的经验?是成人的经验,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挂号看不了病。但是,据调查,幼儿对医院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打针”。所以,孩子玩医院游戏时,绝不会想到扮演病人先去挂号,他们肯定先抢针筒、白大褂,争做医生。那么,当孩子们都成为“医生”百无聊赖时,情况会怎样呢?这时,如果教师放手,幼儿的游戏会出现多种可能。比如,“医生”会自己给自己打针,那么他同时也在体验病人的角色了;两个“医生”会互相给对方打针,那么角色的分化就自然产生了。如果孩子们商量着到娃娃家去邀请爸爸或妈妈来做病人,或者他们去抱个娃娃来做病人,那么游戏情节便自然展开了。这样开展的游戏,显然和教师教给他们要怎么做医生、怎么去看病不一样。在有些教师看来这似乎不符合现实生活,孩子们玩得不够好、不够透,但他们是在真正自主地游戏,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而不只是在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实现教师的意图。

如此说来,孩子的游戏不必教。首先,如果孩子不会玩,说明他们还不具备相关经验,那为什么非要他们玩这个游戏呢?其次,如果孩子的游戏行为和成人的经验或者和生活常理不一致,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只是“玩”。教师须知,这种不成熟的表现才是孩子对生活的“真”体验。

因此,在游戏中教师最需要做的不是去设定幼儿应该怎么玩,然后去教,而是用好奇心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孩子们究竟想干什么?他们是如何做的?他们在其中发展了吗?发展了什么?就像在医院游戏中,孩子们虽然没有学会医院看病“应该有的”一般流程,但是他们在吵吵闹闹中分出了医生和护士,他们主动出击去娃娃家找病人,这其中不是发展了解决矛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了吗?在游戏中,教师应重视幼儿自发产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弃让幼儿得到“应该有的”学习与发展的念头。

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放弃“应该是这样”的理念,让孩子玩符合他们自身逻辑的游戏。

困惑二:游戏需不需要预设

如果说,游戏是孩子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动,那么游戏还需要教师预设吗?很多教师感到很困惑:如果游戏不需要预设,那么我该如何投放游戏材料呢?需要创设医院、娃娃家等区角环境吗?美工区、数学角的活动算不算游戏呢?

教师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困惑?据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们混淆了教学与游戏的概念。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目的明确、流程清晰,教师对儿童在其中的学习与发展有针对性的期待。其成效也是显性的。

但是,游戏中快乐是目的,学习并不是儿童追求的目标,而是其附加值。为了玩,孩子会努力地尝试把珠子等串起来做成“妈妈”的项链,会为了买“菜”而设法分清1元还是5元钱币,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但又具有不确定性的学习机会。也就是说,今天,孩子想到扮演妈妈了,就可能会涉及对人物关系、装饰打扮等方面的学习;明天,如果这个“妈妈”对一辆自行车有了兴致,那么她可能会骑着车到处学习绕障碍而忘了还有个娃娃躺在家里。如果教师对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强烈的目标预设,就一定会想着控制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期望。比如说,教师创设娃娃家时,如果预设的是让孩子能学会扮演爸爸妈妈,模仿爸爸妈妈买菜烧饭、照顾娃娃,那么对于孩子骑着车到处溜达就一定会不满,认为他偏离了游戏主题,轻者可能会诱导孩子回来继续扮演好爸爸妈妈,重者可能会认为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不好,没有学会如何做爸爸妈妈,没有坚守岗位等,从而加以批评、指责。同理,在美工区、数学角,如果教师投放了玻璃弹珠后规定孩子只能练习“夹”,那么孩子一旦玩“打弹子”就会被认为是“违反规则”。如此,幼儿只能算是在完成“个别化”或“小组式”的作业,难以感觉到游戏的自由和快乐。

要解决这个困惑,关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教师须知,孩子在游戏中从事的活动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要去学、去做、去尝试的,而不是由教师设定好的。孩子的游戏不是为了实现教师的预设意图,不是为了得到教师的“你今天玩得真好”的表扬。

笔者认为,在游戏中,教师的重点是为孩子创设游戏的条件。教师要明白创设条件只是为了给予孩子可能发展的机会。比如说,教师创设医院、娃娃家等,不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做医生、做爸爸妈妈,而是给予他们模仿、扮演、体验社会角色的机会;教师创设美工区、图书角,也不是为了教会孩子制作一只企鹅或看懂某一本书,而是让他们有动手动脑或养成专心做事习惯的机会。在机会面前,孩子们想如何学习和发展,则应该由他们自主决定。比如,他想在娃娃家扮演爸爸还是扮演狗得由他自己决定,她想在美工区画一只蚂蚁还是折一只鸟也由她自己决定。这期间孩子都在学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孩子扮演爸爸是对社会角色的认知,而扮演狗则表达了他对一种动物的认识。孩子无论画蚂蚁还是折鸟都会经历探究的过程。

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最重要的是——降低预设期待,允许孩子在游戏中有自己独特的表现。

困惑三:教师如何进行指导

幼儿的游戏无需预设、不必教,那么教师面对孩子们丰富的游戏、多样的行为、多元的发展,可以怎么做呢?

笔者曾与教师们一起研讨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天,两个孩子在娃娃家非常投入地游戏,他们一起买菜、烧饭、照顾娃娃。后来,他们想出给娃娃过生日的情节,一起去蛋糕店买来生日蛋糕,打算召集很多人为娃娃庆祝生日。正当教师满心欢喜期待游戏出现新的高潮的时候,这两个孩子忽然被桌上的一副飞行棋吸引了,他们放下“蛋糕”开始下起棋来,完全把生日这事抛到了脑后。于是,教师纠结起来:是提醒他们回到游戏中呢,还是让他们尽情下棋?面对这个情景,参与话题讨论的教师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提醒,因为“促进孩子发展”是教师的责任,在这个情境中,继续玩生日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另一派则认为,游戏应该是孩子自主的活动,所以当孩子兴趣转移的时候应该允许孩子进行当下更感兴趣的活动,因为下棋也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这个话题貌似在讨论教师的指导策略,实际上是在讨论教师在游戏中应承担的角色,或者说是在讨论教师与孩子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儿童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是更让教师喜欢、接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成长.做一些“促进”孩子成长的事是很多教师认为应该承担的责任。于是,“干预”甚至是隐形的“命令”等都会成为教师的指导策略,这非但没有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令孩子失去游戏的快乐。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到底进行了怎样的指导,而在于教师以怎样的角色进行指导。笔者认为,教师把自己定位于“合作者”和“支持者”而非“指导者”,更利于孩子游戏的开展。因为“合作”和“支持”是从满足孩子游戏愿望,让孩子快乐游戏的层面出发的,而“指导”和“促进”则会让教师不知不觉地对孩子的游戏加以控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指导转化为“建议”.供幼儿参考,幼儿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比如说,到底要不要继续庆祝生日呢?教师只要提醒“刚才你们不是打算开生日会吗”就可以了。至于到底开还是不开,由孩子自己决定。

所以,把游戏还给孩子最可贵的是——放低姿态,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

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著名经济学者于光远先生在一份题词中写过六句话:“玩是人生的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于光远先生针对成人休闲文化说的这六句话,其原则也基本适于幼儿创新教育研究。我的专题研究已半年多,经过各种游戏活动,我得出以下结论:创新教育作为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需要走出“成人化”的思维误区,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让他们充分游戏,快乐学习;使孩子们主要通过游戏来了解自然、探索社会、体验人生,同时在游戏里学习认知、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和合作,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宗旨。正如前面所说那样,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启发培养幼儿“再次发现”的自主探索、好奇求新的创造意识,以及综合重组、建构知识和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幼儿的游戏中要注意:1、首先,耐心倾听孩子提问。例如,孩子会问:“小蜘蛛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粘丝织网?”“眼泪是什么做成的?”“萤火虫会亮,这是为什么?”“信鸽放飞后怎么能回家?”“雷电是怎么回事?”……对于孩子的提问,教师应耐心倾听,有些问题难以回答,不必立即答复,不妨说:“我也不知道,但我们一定会发现这是怎么回事。”然后和孩子一起想方设法,寻找答案。这样就能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的动力。2、其次,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成人大都有“立盼回音”的急性病,一旦发问,就想让孩子立即回答出来,不大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如果成人向孩子发问后,能耐心等候三四秒钟或者数分钟,他们的回答一定会更具体,更有条理性,更有创造性。3、再次,要以指点为主,而不要说教。孩子从游戏中得来的对自然界的印象,比从大人那里或书本教导中得来的对自然界的印象要生动、深刻得多。例如,使孩子懂得为什么饭前要洗手,只要让孩子看看显微镜下的脏手;烧一壶开水,就足以演示水的汽化;盛一碗水,敲一下碗边,碗中的水面的波纹,可比拟声波。类似的简单指点还有很多,这样的游戏比枯燥的说教更能令孩子理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例如:制造船模,观察航行速度与船的关系;种植花木,认识水和阳光对植物的作用;垒砌微型摩天楼,了解建筑设计与稳定性的联系,等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游戏与幼儿自由说话


二十一世纪,是个充满竞争、交流、合作的社会。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必需掌握如何去充分表达自己,如何去顺利地与别人交际的技能。而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期正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幼儿园的语言启蒙教育便笼罩上了耀眼的光环。同时,美国著名教育家玫琳?凯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儿童的世纪。这又充分告诉我们,新世纪的学前教育完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孩子在教育中应是自由、愉快的。语言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在本学期教研工作中,如何引导幼儿自由说话,成为我们的探讨点。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活动,我将就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说话的体会,加以总结,与大家研究分享。

一、游戏本身的性质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幼儿自由说话提供了机会。

新版《纲要》中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源于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的这种观念,近几年来已经普遍地为我国幼教工作者所接受。可以说,儿童的语言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而游戏,这一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正提供了这样的活动环境。它以其自发性、自由性、愉悦性和假想性,深受幼儿喜爱。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幼儿处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这使儿童会主动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材料交互作用,自然地开口说话,表达情绪或进行交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同时,游戏过程的本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儿童在游戏过程中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并随时会出现儿童与成人,与游戏伙伴间的双向互动过程。这无疑是与一种“人”的环境的交互作用。

另外,游戏活动本身的进行、深入,又不断使幼儿有丰富的谈话内容,或不断调整、重组语言结构,使自己可以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相应的语言反应。在调整过程中,幼儿有“顿悟”,有“错位”,也有“创造”。在尝试中适时调整语言策略,掌握、更多的说话技巧。

简言之,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练习说话技巧的好机会。而让幼儿有说话的机会则正是引导幼儿自由说话的先决条件。在我们班的每次区角活动中,都充分证明这一点:即使最腼腆的幼儿也会自觉地与环境互动,运用语言与别的幼儿交往,表现出其最自然的一面。

二、在游戏中,细心观察,加强幼儿自由说话的实践。

游戏中的幼儿,总在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合作。语言作为其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自始至终伴随其中。这不失为幼儿进行自由说话实践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

1、多创造讨论交谈的机会,鼓励幼儿在共同游戏中充分进行自由交往语言的实践。

在游戏的开始,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及角色的分配等,都可交于幼儿讨论决定。让幼儿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仔细倾听同伴的意见,在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达到统一。如在美工角的活动,材料充足,并且幼儿的美工水平不断提高。完全可让幼儿讨论决定玩什么,选什么样的材料。而各角色游戏区也都让幼儿自己去商谈角色分配,使每个孩子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另外,增加各游戏区间的互动,让幼儿有更多交谈机会。各游戏区间存在着一定的“业务往来”,势必会更多地发生交流。这样,孩子说话的范围会得以扩展,自由说话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再者,鼓励幼儿将幼儿园、家庭及社会活动中习得的词汇、语句加以运用、练习,转化为幼儿本身的积极词汇,发展幼儿自由说话的水平。如在快餐城中,幼儿进入角色后,会运用“欢迎光临”等餐饮服务的用语。有的“服务员”还会推荐水果拼盘,告诉你拼盘“美味可口,很鲜艳”等。这都是一种对习得的语言符号的强化运用。

2、细心发现游戏中常独自言语的幼儿,正确引导,促使其自由说话行为加强。

独自言语常常发生在幼儿初期,独自游戏阶段中。但在大班幼儿中,由于缺乏自信,或性格使然,也常常会遇到爱独自游戏独自说话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发现后,应先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耐心地与其交流,再扩展孩子说的话,加强其说话行为,如可引导鼓励幼儿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等,并帮助他推广给别的孩子,增加其自信心,策略地为其扩大交往,扩大说话范围打下基础。

3、教师在指导中,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游戏纵深发展,引发幼儿说话。

幼儿在其游戏过程中,常常由于经验的缺乏,会出现一些“瓶颈现象”,即游戏老是重复到一定程度,便停滞不前。这时,孩子往往会放弃游戏,或一言不发地处于一种等待之中。老师必需及时介入,通过提问或提议,引发孩子再次发言,讨论,并逐步将游戏推向更高的层次水平。我班的超市,在学期中就常常出现这些问题,我向“售货员”、“服务员”提出“为什么不能便宜些呢?”的问题。孩子们商量后,决定“一块钱”可以买两样。这一“举措”果然使“生意”好起来。幼儿的很多行为、语言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会报答我们一个惊喜。

三、在平时的正规性的语言活动中,从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广而浅”,多角度地确定儿童语言的教育内容,使幼儿有话可说。

正规性的语言活动中,可以使幼儿习得运用更多的口语词汇、语句,使幼儿的语言表达更加趋于完善。同时,也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语言交往更加丰富。

第一角度:选择幼儿自我认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为幼儿语言教育内容。

如谈话:“我爱去的地方、我喜欢的动画片”等。这些来自于幼儿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内容是孩子相当熟悉的,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能让幼儿在回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处理有关信息,加以整理组织成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同时又引导儿童对自身及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

第二角度: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社会信息为语言教育内容

如让幼儿认识一些交通标志,结合看图讲述,谈论希望工程等。诸如此类的内容都让幼儿感到新奇,孩子们极愿表达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常常为之此发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这类语言活动不仅使儿童的语言得到发展并使其社会性情感得到完善。

第三角度:选择幼儿可接受的科技发展信息为语言教育内容

综合组织幼儿可感受的、可理解的科技发展信息,深入浅出地予以引导,并为幼儿的语言发展及其他多方面发展服务。“最寒冷的南极”“家用电器”“取暖工具”等等,这类语言教育内容有较大的信息量,不仅使幼儿的语言表述、运用的量大大增加,而且对思维的加工、概括十分明显。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整合有效发展。

自由说话是语言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当语言综合水平得以提高,幼儿自由说话才会跨上新台阶。无论是在游戏中,还是在正规性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及生活活动等等方面,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只要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多种形式的说话机会,并加以合理引导,定能培育出“敢说”,“乐说”,“会说”的新世纪儿童!

自由是幼儿游戏的起点


话题中提到的幼儿游戏过程,表现出幼儿由内部动机的驱使而产生的独立自主的活动。从幼儿的表现中我们看到,孩子自己选择了适宜的材料,创造了自己的玩法,与同伴有了交流和沟通,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快乐。而案例中的教师希望幼儿在活动时按照规则游戏,保持活动室的整洁和玩具材料的完好,虽然无可厚非,但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即自主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而不是教师。玩不玩游戏,玩什么主题都应由幼儿自己决定,尤其是选择什么样的游戏材料更是如此。因此,案例中的结局——“幼儿只好乖乖地将鸡蛋壳放了回去,脸上显出无奈的表情”也就不足为奇。很明显,幼儿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也就失去了游戏的积极性,这也印证了那句话,“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哪里终结”。

幼儿园的活动区只是一个空间规划的概念,设置活动区的目的是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操作材料,作用于环境,通过游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同时也实现它的教育功能。《解读》一书将游戏材料界定为用于幼儿游戏的一切物品,包括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制作的玩具,以及任何日常物品或自然材料。

长期以来,很多幼儿教师为了让活动区配合五大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大都绞尽脑汁,对活动区玩具材料进行了高结构化的设计,即在材料上附加特定任务,幼儿必须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幼儿在活动区操作这些材料时,经常会感到单调和枯燥,对教师花很大精力设计出来的这些材料,总是不喜欢。所以,话题中教师的做法极容易让活动区游戏失去本身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失去对活动区游戏的兴趣。

既然游戏的特征在于它一方面要服务于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又要使儿童得到满足和快乐,我认为不妨尝试两种途径,增加游戏的自由,提高幼儿的兴趣。

途径1:降低材料的结构化程度

高结构材料封闭性强,需要幼儿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操作,很容易让幼儿失去游戏兴趣;而低结构材料开放性强,无固定玩法,目标隐蔽,对幼儿来讲自主的空间大,可以玩出花样,生发出更多、更综合的教育效果,更容易被幼儿喜欢和接受。如果话题中的教师在小餐厅少投放一些封闭性材料,多投放一些开放性材料,并且根据活动区的容纳量尽量多地增加材料数量,让幼儿玩得更开放,游戏兴趣持续得更久。

途径2:实现活动区材料的共享

所谓的活动区材料共享就是指教师在活动区游戏时间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幼儿可根据游戏的需要从任何区域选择玩具材料。

为了便于幼儿取放玩具,教师应把相互关联、种类近似的活动区安排在相邻位置。而教师在指导时,更多要做的是在活动区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行为,揣测幼儿的心理,了解幼儿的需要,不受区域的限制帮助他们选择更适合自己游戏的材料,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和满足,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班级活动区材料的共享好处多多,但很多年轻教师难免会出现案例中提到的担心,即“不规定材料的游戏区域,活动室一会儿就乱糟糟,没法收拾”。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必须包括学习规则和遵守规则。”那么,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规则?由谁来制定游戏规则?

由教师制定规则,幼儿被动执行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教师制定规则的出发点经常是为了方便班级管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会少一些,所以我建议,收拾玩具的规则应该由全班幼儿协商制定,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幼儿会更容易认同,游戏时也会更加自觉地遵守。如果出现了违反规则的现象,影响了班级游戏的正常开展,那么教师可就出现的问题及时让幼儿讨论如果不妥善管理玩具、不按规定收放玩具,会给游戏造成影响及不便,使幼儿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对幼儿活动自由的再思考


导读:幼儿需要宽松的环境,自主的活动,自由的表达。但如果离开了老师的引导,这种“自由”就有可能变成一种无序的,盲目的,原因的活动。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享受自由是幼儿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给幼儿以自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由精神与意识的确立,当然,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发展幼儿自由精神和意志的意识和策略。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教师在对待幼儿的活动中的自由问题上,存在着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1、活动中的自由缺少教育目标的导向。当今,为幼儿“松绑”给幼儿以活动的自由,似乎已经成为教师日常的教育观念。但实际的情况是,不少教师常常被“自由”的表象所迷惑,总觉得“自由”就是教师少加干涉,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在散步时,我们班的幼儿发现了一只毛毛虫在地上爬着,许多幼儿都被毛毛虫吸引住了,我为了尊重幼儿的意愿,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任小朋友自由观看,结果场面一片混乱,最终把毛毛虫给踩死了。可以想象,经过刚才的一阵嘻闹,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的,表面上老师给了幼儿活动的自由,但缺少了目标意识的约束,教育的价值不是什么?伊。谢。科恩曾说:“如果我们在沙漠中解放一个人,而那个人无所追求,他的自由有什么价值?自由必须有目标,行动才能有意义,幼儿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2、环境中的自由缺失教育价值的赋予。幼儿的活动和认识在自身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可见,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性环境对幼儿发展是何等的重要,应该说,在活动环境的创设中,不少的幼儿园给幼儿创造了自由选择,主动活动的机会与条件,但对环境应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发挥应有的效用,还存大较大的盲目性,比如,各种活动区域中活动材料的投放缺乏科学的指导,随意性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或看到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些操作材料单调且反复使用。幼儿早就失去了兴趣,有些教师不管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把各种操作材料一股脑儿地全摆出来,使幼儿在操作时无所适从,甚至无目的摆弄,争抢,反而影响了幼儿对材料的感知和操作,环境缺失了价值,这对幼儿的自由有何等价值?

3、实施中的自由缺乏教育指导的策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提供幼儿自由表现,自由表达和创的机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教师知道创设幼儿自由学习空间的重要,但究竟如何实施却心中无数,很难把握一个“度”,比如,有的教师认为,强调纪律的约束就会限制幼儿的自由,因此在日常活动中,尤其在幼儿自由游戏中。放任自流的现象时有产生,幼儿的规则意识浅簿,而对于该如何来帮幼儿建立发展性常规,却知之甚少,缺乏应对的教育策略。

由此可见,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自由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推动和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也可能妨碍和影响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关键是我们的幼教工作者该如何科学地把握,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探索。

1、正确把握自由的本质内涵。给幼儿自由是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参与,允许幼儿将内在的信息与外在的信息广泛交流,享受思想和操作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等于放纵,而是一一定规则基础上的自主,也只有在一定的规范下,幼儿才能有序地,有效地进行瞬息万变由的学习和活动。

2、充分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规矩”该如何建立,则是一门学问,作为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应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善于运用环球的暗示作用,通过环境发挥“说话”的功能。

3、不断提高教师技能。幼儿需要宽松的环境,自主的活动,自由的表达。但如果离开了老师的引导,这种“自由”就有可能变成一种无序的,盲目的,原因的活动。因此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显得成为得尤为得要,比如,主囝处理好幼儿自由与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的关系,教师在赋予幼儿自由的同时,要以一定的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行为,逐步发展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能力,其次,教师要尊重幼儿个性发展,允许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和幼儿共同建立发展性常规,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幼儿支持性的指导等等。才能将外在的要求和规则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觉的要求,逐渐实现幼儿的自律、自控和自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还给孩子自由的蓝天》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