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亲子教育)

04-06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当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亲子教育)》,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星期天的中午,妈妈为小小做了一桌丰盛的午餐,小小吃得津津有味。吃饱喝足之后,正当准备午睡之际,小小发现了放在椅子上的红枣莲子羹,执意要喝。妈妈想起本来是收起来的,不知道什么打了个岔,就放在椅子上了。今天早饭的时候,大家都是喝的红枣莲子羹,小小帮着给每个人发了一袋。在莲子羹大的包装袋里,配了许多小包的白糖,小小撕开白糖的纸袋,在自己的碗里放了两袋,结果甜极了。不过,在他撕纸包的时候,弄撒了许多白糖。妈妈非常不耐烦的收拾,训斥了小小两句。现在,他肯定是想起了早上的甜味,还要喝红枣莲子羹。妈妈说:“你刚吃完午饭,肚子里都没有空了,睡完觉再喝好不好?”小小不肯,大叫:“我喝得下,我就要现在喝。”劝了半天,小小坚持要喝,用嘴咬袋子,想把它咬开。妈妈被逼无奈,只好给他冲。在妈妈去厨房拿碗的时候,小小自己撕开了白糖的纸袋,还和早上一样,撒了一桌一地。妈妈忍无可忍,抬起手给了小小一巴掌,正好打在了小小的背上,小小莫名其妙地看着妈妈,妈妈问:“我打你了吗?”“没有。”妈妈又气又恨,“我刚才打你的背了,知道为什么打你吗?”“不知道。”“你又把糖撒了,早上你撒过一次了,是不是?”小小茫然地看着妈妈,不知道做了什么错事。

终于把莲子羹冲好了,小小又开始叫:“太烫了,我着急吃。”“等一会就凉了。”“我不,我现在要吃!”妈妈没办法,又往里面兑冷水,等调得不凉不热,小小吃了一口,说了一句:“妈妈,我不吃了,我吃不下。”妈妈再也憋不住了,狠很地给了小小几下,打得小小哇哇直哭,还觉得不解气。

分析:

看着孩子渐渐长大是父母最大的喜悦和乐趣。笑、翻身、爬、坐、走、说话、跑,逐渐从一个软软的、只会哭的小婴儿长成了“小人”。但是,随着孩子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他逐渐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父母会觉得孩子没有以前好摆弄,不听话了。虽然各种传媒都主张不体罚孩子,但是做父母的有时难免要用武力“教训”一下孩子。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妈妈实在是忍无可忍。可是,对3岁前的孩子来讲,就像小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挨打,甚至妈妈打他都不知道。在这种状况下,很明显,打孩子并没有多大用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家长发泄心中的怨气。

那么,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首先,要防患于未然。

上面的案例,其实可以不发生的,就是因为妈妈忘了把东西收起来了,而孩子又没有太强自制力。如果小小没有看到莲子羹,这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很难奢望2、3岁的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应该防患于未然,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不希望他玩的东西收起来,尽量减少发生冲突的机会。

其次,冲突发生后,要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从各个方面考虑是孩子的行为确实需要管教还是由于自己本身的状态去管教孩子。

不知家长想过没有,对于同样的情况,有时会感到怒气冲天,甚至会打孩子,有时就会觉得不是什么大事。仔细分析,下述情况对家长采取的解决冲突的方式有很大影响:

1、身体状态:在健康的状态下,家长易于采用劝说、诱导、鼓励等方式;如果身体不适、生病,更易于不耐烦、发怒或诉助武力来解决与孩子的冲突。、

2、情绪状态:在较好的情绪状态下,家长易于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寻求和平的解决方式;如果处于悲伤、愤怒等情绪中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当家长行为不妥时的处理案例


事件回放

在某幼儿园,两个要好的小女孩玩耍时,笑笑不小心用指甲将丽丽的前胸划破。傍晚丽丽妈来接时看到女儿在哭,简单询问女儿后,就冲向笑笑,大声斥责:“你这样对我女儿,我也让你试试。”并在笑笑的胸前留下了划痕。事件发生在一瞬间,教师未来得及制止。园长闻讯后迅速赶来,先和教师一起安抚两个女孩和在场幼儿,防止孩子们受到刺激和惊吓,并将丽丽妈请到办公室里谈话。

园长对丽丽妈妈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你作为成年人,出手伤害幼小的孩子是很不妥的!“丽丽妈则认为自己蛮有理:“我的孩子吃了亏,我这样做是为了教育那个孩子,平时我没让自己的孩子去打人,但别人伤了她,她只会哭不会保护自己,这样下去不是永远都吃亏吗?哪个孩子的父母不心疼呀?”园长承认了园方工作存在的失误并进一步说明情况:“两个孩子平时特别要好,笑笑不是故意伤害你的女儿,是在追逐玩耍时不小心划破她的。然后客观地指出这与成年人出手打伤孩子完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你想过吗,你的言行不仅伤害了笑笑,而且对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你是笑笑的父母,你能容忍别人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儿吗?像你这样保护女儿,她还能有朋友吗?还能有机会面对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吗?园长的一席话,使丽丽妈彻底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一时失态的严重后果,并主动征求园长的意见,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

紧接着教师打电话告知笑笑家长事情发生的经过,先让他们放心,再上门家访。笑笑的父母十分通情达理,不仅没有责怪教师反而安慰她们。随教师回到幼儿园后,他们积极配合园方安抚女儿,对笑笑解释说:“阿姨不是成心的,大人犯了错想改正,小朋友也要原谅她。他们说,很心疼自己的女儿,但理智的态度应是防止矛盾升级和事态扩大,以免孩子们再受伤害。

当幼儿园规矩与家规冲突时


通常,孩子到了3、4岁该进入幼儿园学习了,但不久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常常拿幼儿园的规矩来对付他们。进幼儿园后,孩子们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占绝对的、无可比拟的地位。家长们惊奇地发现:原本不听话的孩子,去了幼儿园后,一下子变得懂事了,凡事言必称“我们老师说……”。儿童教育专家指出,使孩子社会化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任务,它要教导并且不断督促孩子按规矩办事,从而帮助孩子日后很好地进入社会。

家长会碰到这样的困惑:万一幼儿园的规矩和家里的规矩发生冲突该怎么办呢?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应配合幼儿园为孩子立规矩。调查显示,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是不会对规矩灵活运用的,对他们来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其他可以选择。有人曾作过调查:让3岁以下(含3岁)的孩子根据颜色来区分物体,结果只有3岁的孩子完成任务,接着当要求3岁的孩子按照形状来区分物体时,结果他们仍然以颜色来划分区别。只有到了4岁以后,孩子才能逐步改变认知的角度,对事物的判断具有灵活性。

家长必须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幼儿园不允许孩子带食物人园,家长就不必再为此犯规。甚至连糖果都不要让孩子带进幼儿园。

家长必须弄清,家庭规矩与幼儿园规矩冲突在哪里。例如,晚上有父母需要看的电视节目,孩子跑来关掉电视,他们会说:“现在该休息了,幼儿园老师说晚上不要看电视,早点睡觉。”这时家长应告诉孩子,规矩对成人和孩子是不同的。儿童教育专家重申,家长必须和幼儿园齐心协力,根据幼儿园的要求,让孩子按规矩办事。

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这会帮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并且自律自己的行动。规矩为孩子们更好地走向世界作好准备。

父母必看:孩子犯错时,家长该怎么与孩子交谈?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家长这时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家长不妨可以一试。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然后问他:“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

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经典八问: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做到了这些,相信孩子的问题就被你解决掉了。

育儿心得:如何看待小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育儿心得:如何看待小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工作一直是我们老师的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很多孩子由老人带、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小班幼儿入园不适应状况呈现出很多状况。而哭闹是小班幼儿入园最常见的外显现象之一。我们要从小班幼儿初入园的哭闹现象入手,分析了解了哭闹的原因,就能从中解决、缓解幼儿哭闹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的顺利过渡。

一、现象描述小班新生入园是其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一个新的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其外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的哭闹现象。

1.持续型哭闹有的妈妈早上送来宝宝园后即偷偷走掉了。宝宝在发现妈妈离开后立即开始哭闹,要找妈妈。教师百般哄劝均无效。午睡时宝宝在床上哭着睡着了,醒来后继续哭,直到晚上妈妈来接才停止哭闹。

2.间歇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幼儿园很乖,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午餐时,宝宝突然哭着要妈妈。老师去哄他,宝宝不哭了。到了睡觉的时间,宝宝又坐在自己的床上哭了起来,怎么都不睡觉。老师把他带出来,他不哭了。下午吃点心时,宝宝又看着点心哭着要妈妈。

3.感染型哭闹有的宝宝早上来园后很平静地跟妈妈说再见,后来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跟着老师做游戏。旁边的小小一直在哭。一开始宝宝看着小小脸上的神情也变了样。不一会他也张开嘴巴哭着要妈妈了。

4.分离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教室后,发现家长有要走的趋势,立刻大哭向门口跑去,被老师拦住了。所以宝宝就一直在教室里哭着跳着。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存在持续型哭闹、间歇型哭闹、感性型哭闹和分离型哭闹四种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一)小班新生幼儿的年龄特点

1.心理依恋性较强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幼儿来园的哭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2.情绪化,易受感染小班幼儿较情绪化,因此其情绪易受他人影响,也特别容易转移。因此一些不哭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哭闹后很快就哭了起来,一些本来哭的幼儿也会因为其他注意力的分散而很快转移注意力,不哭了。

3.自我中心小班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他人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同伴在,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

相信《当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亲子教育)》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