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该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在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同时,我们发现,家长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但作为农村幼儿园来说,多数家长的观念还存在着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园探索出了许多“家园合作”的方法,并在不断实践改正。
一、设立“家长园地”,帮助家长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
我们在每个活动室门口的墙壁上,都设立了“家长园地”,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孩子和家长的具体情况布置园地的内容,主要向家长介绍课改信息、成功的家庭教育以及老师的教学心得等。让家长了解班级的教育教学情况,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同时部分家长不好意思当面向老师提意见和建议,便利用接送孩子时,粘贴在“家长园地”里,对家园合作教育孩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邀请专家做“家庭教育讲座”。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做“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传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解决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以及教育孩子的奥秘在哪里等,每次都会让家长和老师受益匪浅。
三、邀请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在各个主题活动中,我们会发动家长与孩子共同搜集图片、资料,并邀请不同的家长参与活动,有医生、银行服务员、饭店服务员等,让孩子们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这不仅让孩子感到新鲜,同时也拓宽了活动内容,家长对这一举措感触很深,也很赞同,也意识到了教育孩子是一项艰巨又光荣的任务。
四、充分利用《幼儿成长记录》。
教师在幼儿园细致观察孩子,把孩子的点点滴滴、精彩瞬间和不良习惯记录下来,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同时家长也把孩子在家的爱好和表现,进行记录,寻找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这种方法也赢得了家长的普遍好评。
作为80后段的小学生活,如大家所想,并没有培训、奥数之类,但我的小学并不轻松。
数学91分,老妈从接到我就一直在骂,算常事罢。那时,候没有现在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要注意讲话方式等,反正就是骂呗,再遇上其他什么事,就要做好合格的“出气筒”,顶嘴在我家妥妥就是被打压,有理无理反正不能顶嘴,这叫“家教”。
小学我也学过奥数,老妈买了本奥林匹克数学题,估计想着我自学成才,好在没现在这种氛围,折磨了一段时间后,也不知道扔哪儿去了。
那会儿,小学五年级就是毕业班,想起来是比现在毕业班的孩子轻松。印象中除了阴冷潮湿的厂房做教室,唯有食堂草莓味的甜筒值得纪念(呃,和现在的不一样哈,尽管5毛,也得省几天的饭钱);还有出班报(看过现在的什么手抄报,还是我们那会儿专业啊,超恩正的卡纸、米尺,设计主题,排版,自己写文章……);然后好像就都是悲剧的事,比如年级大型舞蹈排演,被out;号鼓队进不去,腰鼓队节奏不对也进不去,后来进了交警队,大暑的时候陪交警叔叔站岗(那时候,是那种毫无遮挡的马路中间有个圆盘的那种岗哦,然后中暑倒了);因为数学烂,整天被数学老师往shi里骂;对了,还早恋了,喜欢的是班上成绩最好的男生~~
30岁的再回顾,当时再惨的事,好像都是美好的,只是真的会唏嘘,没有现在宣扬的父母陪伴,没有游玩,真的会羡慕现在孩子,或者大城市孩子享受到的资源。还记得,小时候跟老妈说,我要学琴,老妈没好气地回我,先把学习搞好再说,要学舞,只能偷偷蹭一场学校里的兴趣班,结果还被老妈揪出来。
孩子,是的哦,我羡慕你们,也许你们现在无法感知资源带来的价值,而于我的学习生涯中,身边的同学、朋友已经因为资源差距拉大。有些结果,不到最后,你得到的不会是答案,时间是我们的朋友,相信时间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变化。
我们这一代爱的缺失太多,甚至于不会表达爱这个东西。而现在的父母,都已经愈发重视“爱、沟通、交流”,承受教育观念的各种冲击,在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这个群体也在成长,在父母不断跟自己说“静待花开”的时候,孩子,请你也给父母一些时间。
经历一番波折,进了初中。我那一届,实行对口直升,小学对初中,天了噜,搬家都搬走了,居然还让我去原来小学对口的初中就读,想上家附近的初中还要交借读费,还有天理么。后来怎么解决的呢?带着个小板凳,到教育局长家里坐了两天……
进入初中,学校里的孩子都属于一流小学的,成绩自然是优异的,曾经洋霍洋霍的我突然就灭了,本来数学就不好,初一更是惨上加惨,那段毫无存在感的日子,也不知道是怎么撑过来的,老妈连“畜生”这样的词都骂过,常挂在嘴边的无非就是“这样的成绩对得起他们”么,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上课有没有好好听”这类的话,辅导那是不存在哒,就是熬啊熬,曾经有好几个瞬间,真想过一跳了之的想法,可能是因为家是二楼,后来弃了,不过那时候邻居都说我妈管我管得太狠。
后来初二,因为数学,有一回被老师揪耳朵揪到出血,直接拎到教室外面。但,认真说,没觉得老师狠,心里知道老师训得对,然后基于老师的淫威,好好做题,哪怕不会做,从做题写的字,完全能看出,态度大转变。对错、是非,尽管年少,想必还是有的。
我真的无法去深究,每段悲剧背后,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在我十多年的学生生涯里,有暴力、冷漠、怒骂等,每个阶段都有质疑自己在这个社会存在意义的时刻,但不知为什么,总是难以真正抛下这个世界。
我还是舍不得家人吧,如果真的离开,他们会痛苦度过余生,这应该是自私,可是我本身就讨厌自私的人,我不愿意最后我变成我讨厌的那种人。
人无完人,父母不是,老师不是,社会不是,我也不是,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更好一些,如果不能更好,我还是想看看,这样的我,在这个社会会生存到什么地步,20岁的时候,回忆10岁,30岁的时候,回忆20岁,40岁的时候,我还会回忆30岁,我想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偶尔再思考,性格论、环境论、教育论等,回看自己,似乎每当我绝望之时,给予我支持力量的,多是自小有过的阅读,探险类的书中,多有对生命的思考,西方经典作品中,多有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战争的、革命的,多是绝望之时,内心深处对生、对美的渴望。
孩子们,或许,你们可以试试,如你们这般年级,你们最无法释怀的,大概是外人的无法理解,试着看看书,会给你打开另外一个世界。而人生总有失意或者绝望,把这段路程,看成升级打怪,想必你会开心好多,你可是打怪的那个人哦。
后来,进入高中,也终于懂了,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攀登的高峰,高一多少门课来着,我足足呆滞了一年。
座位从前到后(学霸、学渣的座位顺序,你们懂的),经历过上学一年,班主任都不知道班上有我这个人,经历过和班上男生斗嘴仗然后被泼水,经历过语文老师表示本来觉得是好苗子后来不管我了,经历过过生日爸妈都忘了自己买了鸡大腿犒劳自己,但也经历过偷偷听音乐的课间,经历过买泰坦尼克号的电影票后来请不了假送给数学老师,经历过赖着同桌要在她家睡午觉结果聒噪得害她睡不了……人么,总是会清醒的,混沌到高一结束,快分科的时候,终于觉得这样不行了,请了半个多月,在家啃书做题,最后按分数排序选了历史、地理。
后面的高中两年生活,除了所在班级老被讲是全年级22个班里最差的之外,好像也算顺利,现在回忆起来,也都是开心的,例如单独在其他班级之外,我们班前面有个小竹林,午休可以偷偷在教室里打乒乓球,班上同学都很喜欢唱歌。
尽管高中生活,诚然如大家所说县中确实苦,曾经跟南京爸爸妈妈说,我们正常一周休息三小时,每天晚自习到10点半,但我们真的觉得这种苦是应该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起码对于我们机会、资源相对少很多的县中孩子来说,这是我们应该历练的。
但,这种认知,倒很少听现在的家长说起,多宣扬的快乐教育,每每听到总觉得不是那么对味。我支持快乐学习,我相信社会各界在做的努力,会让这种快乐成为可能,一定有一种方式,会让枯燥的学校变得越发趣味横生,但学习本身,对学习者要求的坚持,就是一种实打实的“苦”,而这种苦,是需要我们直面,坦然接受,才得以品味苦中的乐。
进入大学,又是折磨,这种折磨怎么形容呢,文科生学计算机,想着要坚强着进去,结果变成颓了两年,那个环境,很难有老师、同学感同身受,帮助一起度过,补考、重修,然后听大学老师讲苏北孩子后劲不足,看新闻说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那个时候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倒是忘得差不多了,大学生活印象最深的,却是和生死相关:
同系的一个学生,作弊被抓,跳湖自尽;
其他院系的一个学生,查出来脑肿瘤,一个月后走了;
快毕业的时候,接到消息,远在北京上学的初中同学,因为父母不同意回江苏工作,跳楼自尽;
前两例,暂且不议。而我的初中同学,不见许多年,但还记得她是个多优秀的女孩,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喜欢帮助别人,我还记得高中迎新晚会,我在体育馆远远看她站在舞台中央,婉婉清唱,而生死一线,不容我不理解。我常常会想,她最后一刻是怎么想的呢,她这些年又是怎样的经历,那么爱笑的她为何也选择这样一条路。
孩子,每个人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不是判官,也许他们的选择,我们也无法轻言对错。但我总觉得,有一个问题很重要,你的内心深处,究竟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想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大约是从小受到的教育,相信内驱力对个人的影响,尽管原生家庭、周边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但既然成长本就是试炼,自身的信念会帮助我们,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那问题就真的只有一个,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走怎样一条路,成长过程中你一定会得到答案,但你也得学会给自己时间,让自己长大。
孩子,我该这么称呼你们么?
30岁,我只是个2岁小孩的妈妈,十多年前,享受这你们现在这般的成长,也经受着你们现在这般的委屈,十多年后,我会和你们的父母一样,倾听我的孩子如你们这般成长,而他也许会和我一样,和你们一样,有徘徊彷徨。
也许就因为我距离你们、距离你们的父母都不算很远,而我回首这30年,我的经历、心路,倒也如一个个故事一般,有可说的,有你们可听的。
甚至我也在那个边缘徘徊过,那根弦如果真的崩了,真的也就没有现在的这个我了,而现在的我,也并非你们所想的那么强大,30往40的这条路,很多人说,大约是人生最苦的路了,家庭、工作、父母、孩子,远比学习更累,大约只有“兵荒马乱”可以形容,你们的父母正在这样。
但我想,唯有真实经历可以证明一些,我们会嗤之以鼻的“心灵鸡汤”。
事情发生后,也许你们不知道,很多的文章,都在批判着现行的制度,拷问着你们的父母,而我,只想对你们说说话。
说这么多,其实不过一句——生活不只是“分数”,还有升级打怪!
家庭教育也很重要—记儿子家长开放日有感
上周五是儿子班里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上学的路上,他还不停地提醒我:“妈妈,今天你要来听我上课的噢,老师说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来的,你一定要来啊!”“知道了,只要你不像昨天那样犯错误,乖一点,妈妈就来。”一提到昨天的错误(把班里自然角种的花给摘掉了一朵),在家里我已经对他念叨了一晚上了,因此他忙不迭地说:“知道了,知道了!”
一到幼儿园,忙完自己的事,我匆匆地赶到儿子的班级,有些遗憾的是第一个教学活动刚刚结束,他们正准备吃餐点,儿子看到我大声的说:“妈妈,刚刚张唯贤的妈妈给我们上课了,还做了一个飞机,你看!”说着,像献宝似的拿出了手工,在我面前飞来飞去。原来今天他们的家长开放日其实是家长助教活动,由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做老师上课,孩子们觉得特别新奇、激动、开心,学习积极性也特别高。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沈一凡的妈妈讲的关于奥运的相关知识,听着“妈妈老师”的提问,儿子有些知识一知半解,有些一问三不知,让我顿觉惭愧,奥运会是我国的大事,与之相关的体育知识、地理知识、人文知识也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慢慢地灌输给孩子,丰富其知识面,开阔眼界。看来这方面我作为母亲做得还不够,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家庭教育也很重要,作为老师自己深知其中的道理,还经常向自己班的家长宣传,但轮到自己就……哎,真是汗颜!
相信很多有小宝宝的家庭中父母都会碰到这种问题。孩子跌倒,家长要不要扶起?这个问题确实困扰了一些家长。我的答案是要看情况。且听我细细说来:
孩子跌倒在地,有的并不严重,有的跌得比较严重,所以要根据情况来对待。
一、孩子跌得不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完全可以自己站起来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呢:“摔一跤没关系的,快点自己起来。”如果是个男孩子的话,爸爸妈妈还可能会加一句:“你是个男子汉,摔一跤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快起来。”这两种话听起来好象都没有错,因为孩子跌得并不严重呀!但是仔细想想,当我这样去对孩子说的时候,孩子会有什么感觉呢?他会感到你没有理解他跌倒后那种伤心的感受。虽然他可以自己起来。但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一句温和而关心的话。
正确的做法是:
“宝贝,你跌倒了,告诉妈妈你现在怎么样了?痛吗?”先问问孩子的感受,孩子瞬间就会感到妈妈是关心自己的。然后再看看孩子的身体,有没有受伤。如果看到孩子跌得并不严重,只是轻微的跌倒后,妈妈再对孩子说:
“宝宝不用担心,走路跌倒没有关系的,以后走路的时候眼睛看着脚下的路,慢慢走。”
“来,自己站起来试试,我们继续走。”
如果孩子不想站起来的话,我们再继续鼓励他:
“妈妈相信你能自己站起来的。”
然后微笑地看着孩子等他自己站起来。
二、孩子跌得比较严重。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父母不要表现出过于担心,因为你的焦虑心情会影响到孩子。他会认为自己真的是跌得很严重了,站不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对孩子的跌倒表示同情:“宝贝跌倒了,让妈妈看看好吗?”如果是腿受伤了,就不要求孩子自己站起来了。这个时候可以问问孩子:“你需要我的帮助吗?要妈妈扶你起来吗?”有的孩子很坚强,他不需要妈妈扶,想要自己站起来,那么,我们就先让孩子试试。如果孩子真的感到很痛了,那么妈妈再把孩子扶起来。只有等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再去帮助孩子。
在孩子跌倒后,大多数父母都想培养孩子坚强的品质。让孩子自己站起来。但我们要考虑到在培养孩子品质的同时,不要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是冷漠的。这样的话,孩子以后也会模仿你的样子对他人的痛楚表现出冷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