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师的事情,家长也要重视起来

04-20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师的事情,家长也要重视起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开学在即,幼师将回到教育的一线战场,现在的孩子教育普遍滞后,为什么?因为对孩子可以说是无条件投降。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一闹什么都要满足。这也是幼师很头疼的事情,特别在独生子家庭,孩子在家只要一闹就可以得到满足。这个习惯如果带到幼儿园,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建议:

对于孩子,尤其是性格养成期的幼儿,他要想得到什么,就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达到,从而满足。让孩子知道做什么都要有代价。从而训练孩子的忍耐力。而且在家里也必须这样。

孩子教育要从人格教育开始。现在的孩子智力都很好。不用担心,但让人担心的就是孩子们忍耐力不行。想什么,就要马上让家长得到什么,自己不想动,什么都靠家长。想过没有,你还年轻,能满足孩子。当你老了那一天,中国正处于养老形社会,孩子会给你什么?所以,忍耐力教育是必行的。

忍耐力教育是一种生存教育。首先,做家长的要有很好心理承受力。因为孩子一开始对忍耐都是很厌烦的。比如,孩子吃饭看电视,饭也不好好地吃,你说:”宝宝,吃完饭再看电视,怎么样?“孩子会说:”我不!“再坚持,孩子会号,一家人都嫌烦,都说:”顺了他的意,让他安静会。“是不是。所以,要训练孩子前提就是家长不怕孩子哭。

忍耐力训练是有技巧的,强硬地执行是不行的。先从孩子有兴趣的地方开始。比如,孩子喜欢家长陪着出去玩。你给他设定一个条件,当你干了什么什么以后,大人会带你去的。开始,他想急切地去,但你坚持必须完成条件。一次两次下来,只要家长坚持,孩子自然会败下阵来听你的。但前提是你一定要说话算话。

慢慢把这种训练融合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孩子想看动画片,你说:”行,不过要吃了饭才行。“孩子自然会听。形成让他明白,做什么都要等一下。有什么事都要有代价。

其实,在幼儿教育这个方面,幼师有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的。如果只是幼儿园单方面努力,而家庭方面随意放纵的话,对于孩子,对于幼师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给家长:生活不只是分数,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快乐地活着


作为80后段的小学生活,如大家所想,并没有培训、奥数之类,但我的小学并不轻松。

数学91分,老妈从接到我就一直在骂,算常事罢。那时,候没有现在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要注意讲话方式等,反正就是骂呗,再遇上其他什么事,就要做好合格的“出气筒”,顶嘴在我家妥妥就是被打压,有理无理反正不能顶嘴,这叫“家教”。

小学我也学过奥数,老妈买了本奥林匹克数学题,估计想着我自学成才,好在没现在这种氛围,折磨了一段时间后,也不知道扔哪儿去了。

那会儿,小学五年级就是毕业班,想起来是比现在毕业班的孩子轻松。印象中除了阴冷潮湿的厂房做教室,唯有食堂草莓味的甜筒值得纪念(呃,和现在的不一样哈,尽管5毛,也得省几天的饭钱);还有出班报(看过现在的什么手抄报,还是我们那会儿专业啊,超恩正的卡纸、米尺,设计主题,排版,自己写文章……);然后好像就都是悲剧的事,比如年级大型舞蹈排演,被out;号鼓队进不去,腰鼓队节奏不对也进不去,后来进了交警队,大暑的时候陪交警叔叔站岗(那时候,是那种毫无遮挡的马路中间有个圆盘的那种岗哦,然后中暑倒了);因为数学烂,整天被数学老师往shi里骂;对了,还早恋了,喜欢的是班上成绩最好的男生~~

30岁的再回顾,当时再惨的事,好像都是美好的,只是真的会唏嘘,没有现在宣扬的父母陪伴,没有游玩,真的会羡慕现在孩子,或者大城市孩子享受到的资源。还记得,小时候跟老妈说,我要学琴,老妈没好气地回我,先把学习搞好再说,要学舞,只能偷偷蹭一场学校里的兴趣班,结果还被老妈揪出来。

孩子,是的哦,我羡慕你们,也许你们现在无法感知资源带来的价值,而于我的学习生涯中,身边的同学、朋友已经因为资源差距拉大。有些结果,不到最后,你得到的不会是答案,时间是我们的朋友,相信时间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变化。

我们这一代爱的缺失太多,甚至于不会表达爱这个东西。而现在的父母,都已经愈发重视“爱、沟通、交流”,承受教育观念的各种冲击,在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这个群体也在成长,在父母不断跟自己说“静待花开”的时候,孩子,请你也给父母一些时间。

经历一番波折,进了初中。我那一届,实行对口直升,小学对初中,天了噜,搬家都搬走了,居然还让我去原来小学对口的初中就读,想上家附近的初中还要交借读费,还有天理么。后来怎么解决的呢?带着个小板凳,到教育局长家里坐了两天……

进入初中,学校里的孩子都属于一流小学的,成绩自然是优异的,曾经洋霍洋霍的我突然就灭了,本来数学就不好,初一更是惨上加惨,那段毫无存在感的日子,也不知道是怎么撑过来的,老妈连“畜生”这样的词都骂过,常挂在嘴边的无非就是“这样的成绩对得起他们”么,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上课有没有好好听”这类的话,辅导那是不存在哒,就是熬啊熬,曾经有好几个瞬间,真想过一跳了之的想法,可能是因为家是二楼,后来弃了,不过那时候邻居都说我妈管我管得太狠。

后来初二,因为数学,有一回被老师揪耳朵揪到出血,直接拎到教室外面。但,认真说,没觉得老师狠,心里知道老师训得对,然后基于老师的淫威,好好做题,哪怕不会做,从做题写的字,完全能看出,态度大转变。对错、是非,尽管年少,想必还是有的。

我真的无法去深究,每段悲剧背后,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在我十多年的学生生涯里,有暴力、冷漠、怒骂等,每个阶段都有质疑自己在这个社会存在意义的时刻,但不知为什么,总是难以真正抛下这个世界。

我还是舍不得家人吧,如果真的离开,他们会痛苦度过余生,这应该是自私,可是我本身就讨厌自私的人,我不愿意最后我变成我讨厌的那种人。

人无完人,父母不是,老师不是,社会不是,我也不是,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更好一些,如果不能更好,我还是想看看,这样的我,在这个社会会生存到什么地步,20岁的时候,回忆10岁,30岁的时候,回忆20岁,40岁的时候,我还会回忆30岁,我想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偶尔再思考,性格论、环境论、教育论等,回看自己,似乎每当我绝望之时,给予我支持力量的,多是自小有过的阅读,探险类的书中,多有对生命的思考,西方经典作品中,多有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战争的、革命的,多是绝望之时,内心深处对生、对美的渴望。

孩子们,或许,你们可以试试,如你们这般年级,你们最无法释怀的,大概是外人的无法理解,试着看看书,会给你打开另外一个世界。而人生总有失意或者绝望,把这段路程,看成升级打怪,想必你会开心好多,你可是打怪的那个人哦。

后来,进入高中,也终于懂了,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攀登的高峰,高一多少门课来着,我足足呆滞了一年。

座位从前到后(学霸、学渣的座位顺序,你们懂的),经历过上学一年,班主任都不知道班上有我这个人,经历过和班上男生斗嘴仗然后被泼水,经历过语文老师表示本来觉得是好苗子后来不管我了,经历过过生日爸妈都忘了自己买了鸡大腿犒劳自己,但也经历过偷偷听音乐的课间,经历过买泰坦尼克号的电影票后来请不了假送给数学老师,经历过赖着同桌要在她家睡午觉结果聒噪得害她睡不了……人么,总是会清醒的,混沌到高一结束,快分科的时候,终于觉得这样不行了,请了半个多月,在家啃书做题,最后按分数排序选了历史、地理。

后面的高中两年生活,除了所在班级老被讲是全年级22个班里最差的之外,好像也算顺利,现在回忆起来,也都是开心的,例如单独在其他班级之外,我们班前面有个小竹林,午休可以偷偷在教室里打乒乓球,班上同学都很喜欢唱歌。

尽管高中生活,诚然如大家所说县中确实苦,曾经跟南京爸爸妈妈说,我们正常一周休息三小时,每天晚自习到10点半,但我们真的觉得这种苦是应该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起码对于我们机会、资源相对少很多的县中孩子来说,这是我们应该历练的。

但,这种认知,倒很少听现在的家长说起,多宣扬的快乐教育,每每听到总觉得不是那么对味。我支持快乐学习,我相信社会各界在做的努力,会让这种快乐成为可能,一定有一种方式,会让枯燥的学校变得越发趣味横生,但学习本身,对学习者要求的坚持,就是一种实打实的“苦”,而这种苦,是需要我们直面,坦然接受,才得以品味苦中的乐。

进入大学,又是折磨,这种折磨怎么形容呢,文科生学计算机,想着要坚强着进去,结果变成颓了两年,那个环境,很难有老师、同学感同身受,帮助一起度过,补考、重修,然后听大学老师讲苏北孩子后劲不足,看新闻说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那个时候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倒是忘得差不多了,大学生活印象最深的,却是和生死相关:

同系的一个学生,作弊被抓,跳湖自尽;

其他院系的一个学生,查出来脑肿瘤,一个月后走了;

快毕业的时候,接到消息,远在北京上学的初中同学,因为父母不同意回江苏工作,跳楼自尽;

前两例,暂且不议。而我的初中同学,不见许多年,但还记得她是个多优秀的女孩,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喜欢帮助别人,我还记得高中迎新晚会,我在体育馆远远看她站在舞台中央,婉婉清唱,而生死一线,不容我不理解。我常常会想,她最后一刻是怎么想的呢,她这些年又是怎样的经历,那么爱笑的她为何也选择这样一条路。

孩子,每个人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不是判官,也许他们的选择,我们也无法轻言对错。但我总觉得,有一个问题很重要,你的内心深处,究竟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想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大约是从小受到的教育,相信内驱力对个人的影响,尽管原生家庭、周边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但既然成长本就是试炼,自身的信念会帮助我们,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那问题就真的只有一个,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走怎样一条路,成长过程中你一定会得到答案,但你也得学会给自己时间,让自己长大。

孩子,我该这么称呼你们么?

30岁,我只是个2岁小孩的妈妈,十多年前,享受这你们现在这般的成长,也经受着你们现在这般的委屈,十多年后,我会和你们的父母一样,倾听我的孩子如你们这般成长,而他也许会和我一样,和你们一样,有徘徊彷徨。

也许就因为我距离你们、距离你们的父母都不算很远,而我回首这30年,我的经历、心路,倒也如一个个故事一般,有可说的,有你们可听的。

甚至我也在那个边缘徘徊过,那根弦如果真的崩了,真的也就没有现在的这个我了,而现在的我,也并非你们所想的那么强大,30往40的这条路,很多人说,大约是人生最苦的路了,家庭、工作、父母、孩子,远比学习更累,大约只有“兵荒马乱”可以形容,你们的父母正在这样。

但我想,唯有真实经历可以证明一些,我们会嗤之以鼻的“心灵鸡汤”。

事情发生后,也许你们不知道,很多的文章,都在批判着现行的制度,拷问着你们的父母,而我,只想对你们说说话。

说这么多,其实不过一句——生活不只是“分数”,还有升级打怪!

育儿知识: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教育


旗龙是我们班上比较听老师话的小男生,平时也喜欢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近因为家里有事,跟着爷爷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等再次回到幼儿园时,我发现旗龙变了,变得不再听话了,坐的时间也没有那么长了,还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吃手指、跷二郎腿以及午饭过后不出去散步而是躲在厕所和其他小朋友打闹,当时说了管事,可一会就又恢复原。

为了让旗龙变回以前的乖宝宝,我找到了他的妈妈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回老家的这段时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所以少了很多约束,爷爷又很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才养成了现在这些坏习惯。家长听后也很着急,询问老师现在该怎么办?通过商量,我们采取了家园共育的教育方式。

在家里,父母找爷爷交谈,让爷爷认识到这样放任下去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然后统一战线,严格要求,做得好有奖励,做的不好则批评,再者父母不再包办所有,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幼儿园老师则在他的周围安排几个常规习惯好的幼儿,带动旗龙向好的方向发展,平时活动课上老师多关注他,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指出来,帮助他一起改正。

经过大家一段时间的努力,旗龙又变回以前的样子了。而且变得更加懂事了。家长也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也深刻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无小事,孩子成长路上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作为家长,是否走进幼儿教育误区?


主题:

家长们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误区

误区一:

重视智力开发,轻视情商培养

【家长提问】

孩子回家后,家长应该问点啥?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向孩子仔细询问白天的各种情况,有时问多了孩子就表现得很不耐烦,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幼儿园的事。现在孩子上幼儿园已经两年了,回到家经常问什么都问不出来。作为家长,我感到非常苦恼。家长应该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记者调查】

多数家长关注学习

忽略情感和社交

每到幼儿园放学时间,看到孩子开开心心地走出校园是家长们最期盼的事。见到“久别”了一整天的孩子,家长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各方面的情况。于是,很多家长都会利用回家路上的时间对孩子一天的生活“刨根问底”。“宝贝,今天在幼儿园吃饭好不好?吃得饱不饱?”“今天老师都教给你什么知识?”“来,把老师教的唐诗给妈妈背一遍好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几乎成了大多数家长与孩子每天必不可少的“亲子交流”。

不久前,记者在河西区一所国办幼儿园门口随机采访了几位幼儿家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乎每位家长都会在放学后的第一时间,向孩子询问幼儿园的情况。其中,家长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在幼儿园的吃饭、午睡和学习情况。例如:“吃得好不好?饱不饱?”“有没有受到同学欺负?”“老师都教了什么本领?”等问题,是大多数家长们询问最多的。然而,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尽管父母们心情迫切,可孩子面对家长没完没了地提问,经常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特别是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就答,不感兴趣的问题干脆拒绝回答或者回答得心不在焉。

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态度和社交感受。只有少数几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会首先询问孩子是否过得开心,让孩子主动讲些幼儿园中的趣事。“每天回家,我都会问孩子今天和谁做游戏,有没有结交新伙伴之类的话题。我只关心孩子是否快乐,其他的都不是最关键的。”一位家长这样对记者说。

【专家解答】

孩子感兴趣才愿多交流

白燕:在和孩子聊天中,家长应该多涉及孩子的同龄伙伴,聊孩子觉得有趣的游戏,关注孩子与伙伴和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此外,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家长的提问方式也需要有所转变。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家长应该多使用开放性语言,给孩子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机会,多问些“为什么”而不是只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封闭性语言。这样的交流不仅能够增强亲子关系,也能够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

张佳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每天都能接触到许多家长。“重智力、轻情商”是大多数家长的育儿误区。其实,孩子在幼儿阶段身体、语言、思维、个性和社交能力需要和谐发展。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变化,鼓励孩子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提高情商;在与老师的游戏中拓展创造力;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树立自信。

误区二:

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

【家长提问】

面对孩子,家长应该怎样“放手”?

孩子上幼儿园一年多了,依然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孩子平时在家自理能力较差,脾气也不太好,我总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或者因为不合群受到欺负。虽然也很想“放手”,但看着孩子哭闹,做家长的总是狠不下心。我们该怎么办?

【记者调查】

溺爱过头:苦了家长难了老师

如今,越来越多的“80后”独生子女当上了家长。这些“独一代”家长自身的很多个性特点,也影响了他们对“独二代”的教育观念。比起父辈,“独一代”对于子女的关注度更加集中。

近日,记者走访了本市多所幼儿园,了解到很多幼儿教师面对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过分干预感到“苦不堪言”。不少老师坦言,一些家长的溺爱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幼儿园的正常管理和教学。

“前不久幼儿园组织春游,有的家长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就自驾私家车跟随。孩子游览到哪里,家长就跟到哪里。最终,春游活动还未结束,家长就因为担心孩子体力不支,提前把孩子接走了。”采访中,一位幼儿园老师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幼儿园司空见惯。这位老师还风趣地表示,她曾听到过一种叫做“5+2=0”的说法,意思是孩子在幼儿园经过五天的培养,由于周末两天在家受到家长的过度纵容和溺爱,结果让五天的教育成果荡然无存。“尽管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也多少反映出家长与幼儿园在合作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与不和谐。”这位老师说。

【专家解答】

给孩子独立感知世界的权利

白燕:幼儿是通过看、听、摸等感官刺激来认识和感知世界,并通过自我教育实现成长的。因此,家长需要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又有利于培养塑造孩子坚强、独立的人格和创新、开拓的能力。通过家长“包办”培养出来的孩子,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孟新:幼儿脱离家长,在集体生活中遇到不适应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家长应正视这种现象,并引导和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而不是一味地迁就、纵容孩子。如果家长凡事都替孩子代劳,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亲身参与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家长应该相信幼儿园,放心把孩子交给教师,并且和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放手让老师照顾孩子。此外,家长也应该更相信自己的孩子,信任他有能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张佳莹:目前,很多家长在与幼儿园的配合上存在一些误区。他们将教育的全部责任都寄托于幼儿园和教师,而恰恰忽视了家庭教育这个“重镇”。对于幼儿来说,家长的言传身教更加能够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性格的形成。如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背道而驰,教师对幼儿各种行为的培养,在家庭中得不到良好的衔接和延续,那么教育成果就无法在孩子身上显现。因此,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应达成一致,家长与老师需要建立起积极、互助的合作关系,形成“家园协作”的合力,共同推动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误区三:

重视知识教育,轻视习惯教育

【家长提问】

有必要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吗?

我儿子今年就要上小学了,因为不想让他早早地套上学习的“枷锁”,幼儿园期间我们没有给孩子在任何学习班报名,但是看着身边的孩子都在学英语、学心算,又很担心孩子上小学后被落下。我们有必要给孩子报名补习小学一年级课程吗?

【记者调查】

“幼小衔接”班很贵很火爆

本市小学入学招生工作已经结束。由于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幼小衔接”班,利用暑假给孩子“恶补”拼音、珠心算、英语等知识,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生角色。

近日记者以孩子家长的身份走进一家“幼小衔接”培训机构,发现前来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通过走访记者发现,“幼小衔接”班的报名非常火爆。数学、拼音、英语、识字是每个“幼小衔接”班共有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些培训机构加入了舞蹈、唱歌、跆拳道等兴趣课程。培训时间30至45天。而培训费用从数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对于孩子来说,小学入学可不是一件简单事,我看比中考、高考还重要。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可能有今后的成绩。再说现在的孩子都是提前学,谁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另一家培训机构,已经为孩子办好了“幼小衔接”班报名手续的李女士告诉记者。

虽然市教委曾三令五申,严禁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并下发通知要求,幼儿园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要注重幼儿的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注重对幼儿情感、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杜绝在课程设置上受市场利益驱动的影响和片面迎合家长的要求,灌输知识。但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过分强调“知识教育”、“识字教育”的情况。“不少家长总会抱怨:我们交了钱送孩子来到幼儿园,你们什么都不教,我们的钱不是白花了吗?”一位幼儿园园长无奈地说。

【专家观点】

学前教育注重习惯养成与能力培养

孟新: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所谓学前教育不是“提前教育”,家长提倡教育,不能只注重孩子会说多少个英语单词,认识多少个汉字。对于0至6岁的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习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张佳莹:提到“幼小衔接”,其实在幼儿园的大班中,我们已经在这方面给予孩子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此外,幼儿园还会安排一系列“走进小学”、“我要上学了”等主题教育活动,都是以“幼小衔接”为前提,家长们没有必要再为孩子报名培训。

误区四

重视知名国办园,轻视民办幼儿园

【家长提问】

如何为孩子选择幼儿园?

我的孩子明年就要上幼儿园了,家门口有一所民办幼儿园和一所国办幼儿园,可心里总觉得“民办园”不如“国办园”正规。而要是选“国办园”的话,应该选个知名度更高的。现在全家人都在犹豫,不知道该为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

【记者调查】

家长重新审视民办园

“总觉得民办园与国办园相比不太正规,不知道民办园是不是都有资质?”“民办园能不能招来好老师,民办园的老师都受过专业培训吗?”“民办园的饮食卫生、安保措施到位吗?”提起民办幼儿园,不少家长都表示“心里没底”。采访中,虽然不少家长表示,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会首选国办幼儿园,但是随着《天津市民办一类幼儿园设置标准(试行)》和《天津市民办二类幼儿园设置标准(试行)》、《天津市民办学前教育服务点设置标准(试行)》的正式实行,本市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等都在向更加规范化迈进。目前,面对国办园的“一位难求”,一些家长开始重新审视民办园。

家住南开区西湖道附近的孙先生今年就为女儿在一家民办幼儿园报了名。“我提前考察了这所离家最近的幼儿园,虽然是民办性质,但是幼儿园的整体水平不错,已经达到一级园的标准,而且每个月的费用不到1500元,我们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更重要的是离家很近,方便我们家长接送。”孙先生说。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家长都比较看重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认为只有装修漂亮,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幼儿园才是一流的幼儿园。而且在幼儿园的选择上,即使路途遥远,价格昂贵,也是“非名园不选”。

【专家观点】

就近选择适合孩子的幼儿园

白燕:目前本市幼儿园以国办为主,但是正规的民办幼儿园发展良好。一些民办幼儿园成立时间不长,却拥有自己独特的办园理念,并引进了多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创新性和开放性更强。建议家长在选择幼儿园之前,要进行认真的实地考察,看清办园资质,多听听入园孩子和家长的评价,对于具有办园许可证,达标的规范民办幼儿园,家长们不应放弃选择。

孟新: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应遵循“就近”原则,幼儿园舍近求远非常不可取。如果距离家太远,路途中的不安全因素就会增加,孩子年纪太小也容易产生疲劳。考虑到天津目前绝大部分幼儿园在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上的差距并不大,家长们舍近求远的做法往往得不偿失。此外,无论是选择国办园还是民办园,家长们都应考察一下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是否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选择幼儿园,适合最重要。

家长应重视孩子性别教育


因长期和女性相处、玩耍,重庆市九龙坡区9岁儿童海海(化名)近来产生了当女孩的强烈愿望,并常偷偷作女孩子装扮,被医院诊断为系因性别教育不足导致的心理问题。对此专家提醒,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性别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海海的母亲李女士表示,因孩子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海海平时多和妈妈、外婆等女性亲属生活,在学校也大多和女孩子玩耍。近来,李女士发现儿子经常使用自己的化妆品,有时还偷偷将自己打扮成女孩子,并称不愿当男孩。经劝阻无效后,李女士只得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梅其霞教授对海海进行检查后表示,海海因长期生活在女性环境中,受女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了心理疾病,但目前还未发展成为易性癖,只需合理引导便可以恢复正常。

梅其霞教授提醒家长,此类心理疾病不可轻视,一旦治疗不及时,孩子的性心理身份或性别意识可能严重倾倒,在成人之后发展为易性癖,届时将很难治疗。因此,家长平时应多注意孩子的性别教育,有意引导孩子和同性朋友交往。一旦孩子出现与性别相反的言行举止,应尽快带孩子就诊,以帮助其消除心理问题。

育儿观念: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教育


旗龙是我们班上比较听老师话的小男生,平时也喜欢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近因为家里有事,跟着爷爷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等再次回到幼儿园时,我发现旗龙变了,变得不再听话了,坐的时间也没有那么长了,还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吃手指、跷二郎腿以及午饭过后不出去散步而是躲在厕所和其他小朋友打闹,当时说了管事,可一会就又恢复原。

为了让旗龙变回以前的乖宝宝,我找到了他的妈妈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回老家的这段时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所以少了很多约束,爷爷又很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才养成了现在这些坏习惯。家长听后也很着急,询问老师现在该怎么办?通过商量,我们采取了家园共育的教育方式。

在家里,父母找爷爷交谈,让爷爷认识到这样放任下去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然后统一战线,严格要求,做得好有奖励,做的不好则批评,再者父母不再包办所有,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幼儿园老师则在他的周围安排几个常规习惯好的幼儿,带动旗龙向好的方向发展,平时活动课上老师多关注他,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指出来,帮助他一起改正。

经过大家一段时间的努力,旗龙又变回以前的样子了。而且变得更加懂事了。家长也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也深刻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无小事,孩子成长路上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重视幼儿的情感教育


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幼儿认识并体验高兴、喜欢、害怕、吃惊、热情、厌恶、气愤、好奇等各种情绪和情感,鼓励幼儿把内心的全部体验表达出来。

除了关心亲人之外,家长还要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还可以利用游戏启发孩子的同情心。

平平从幼儿园回到家,要把刚学会的儿歌念给妈妈听,妈妈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并邀请全家人一起专心地听,听完之后热烈鼓掌。平平十分开心,他主动帮妈妈搬椅子,拿筷子。

亮亮从幼儿园回到家,兴奋地对爸爸说:“我得到小红花了!”爸爸正在看书,头也没抬,淡淡地说了一声“好”,亮亮失望地坐在小椅子上,一下子没了精神。

平平妈妈的热情使平平"受关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积极情绪立即成为他为妈妈做事的动力。亮亮爸爸的冷淡使亮亮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使他无精打彩。可见,幼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绪控制的。因此,幼儿情感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行为训练的过程。

3-6岁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容易变化等特点,情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幼儿逐步做到情绪稳定积极,情绪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幼儿情感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多利用大自然、生活情境和艺术作品对幼儿进行熏陶。除了渗透和熏陶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专门的游戏活动进行培养。

下面结合幼儿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些常用方法和游戏活动:

1.丰富幼儿的情绪情感认识和体验,并学会用恰当方式表达出来。

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幼儿认识并体验高兴、喜欢、害怕、吃惊、悲伤、厌恶、气愤、好奇等各种情绪和情感,鼓励幼儿把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父母要学会在孩子面前准确地表达各种情绪,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如对孩子说:“你真乖,妈妈很爱你。”“你现在不听话,爸爸生气了。”“奶奶生病了,妈妈心里很难过。”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认识情感,父母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游戏,下面是一些可供参考的形式。

情感图片排队

目的:帮助幼儿认识各种基本情感:快乐、悲哀、生气、害怕、厌恶、激动等。

材料:若干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图片,每种图片能表现出一种基本情感。

过程:

①把图片摆在桌子上,和孩子讨论图片上的人的情绪和情感。

②让幼儿找出哪张图片的人是生气的、悲哀的、高兴的等;让他们把所有类似情绪的图片放在一起。

③让幼儿把3张或3张以上的图片按情感强弱的程度排列,例如快乐、比较快乐、很快乐。

半边脸

目的:帮助幼儿认识情感并使幼儿理解他人的情感。

材料:若干从杂志上剪下来的面部图片;硬纸板、胶水。

过程:

①把图片粘在硬纸板上,再把每张脸剪成两半。

②让幼儿看每幅图片的一半,然后让他猜那个人是什么情感;再让他看另一半,看看孩子的理解是否准确;最后把两个半边脸拼到一块。

情感之声

目的:帮助幼儿理解情感并清楚地意识到别人的情感。

材料:录音机、“情感之声”磁带。

过程:

①录下幼儿表达不同情感的声音,如气愤的吼叫、悲哀的哭泣、快乐的大笑等。也可以录下用不同情感表达的同样一句话,如“喂,你瞧。”“他过来了。”

②让幼儿判断每种声音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好吃的先给他们吃,好玩的先给他们玩,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不会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自私冷漠。因此,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是当今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家长来说,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很难谈得上如何关心别人。

我们来看婷婷父母的做法。从婷婷2岁开始,父母就要求她在吃东西的时候,第一口必须是爸爸或妈妈先吃,如吃苹果时要求女儿:“婷婷,让妈妈先咬一口。”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吃东西时要想着父母吃了没有,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等婷婷3岁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们都发现她比别的孩子更有同情心,更懂事。

我们来看另一位母亲如何成功地对4岁的儿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她儿子有一个坏习惯,总是只穿着袜子满屋乱跑,打过骂过都不解决问题。有一天,小家伙又把袜子踩得脏脏的,坐在地上玩玩具。妈妈压抑住心中的怒火,装做没看见。她来到孩子身边,微笑着说:“孩子,玩啥呢?让妈妈看看。”边说边蹲下身子,突然她痛苦地呻吟起来,做出很难受的样子边捶背边叹气。儿子吓了一跳:“妈妈怎么了?”“唉,妈妈今天累坏了,腰酸腿疼。”“我给你捶捶。”儿子站起身来。就在他伸腿的一刹那妈妈瞪大眼睛轻声说:“儿子,你的袜子怎么这么脏?这下妈妈又要累坏了。”儿子吃了一惊,迅速收回双脚,怯怯地看着妈妈,妈妈继续装着很难过地说道:“再累也不能让我的好儿子穿脏袜子呀。唉,要是儿子爱妈妈一点,我也可以少累点呀!”孩子一下子扑到妈妈怀里:“我要爱妈妈,我不累妈妈了,再也不穿着袜子到处乱跑了!”从此以后,这个孩子真的没有再穿着袜子在地上乱跑了。情感教育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除了关心父母之外,家长还要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如在路上看到一个更小的孩子在哭,可以启发孩子:“小弟弟很伤心,你怎么安慰他呀?”碰到他人乞讨,让孩子给一些零钱。家长还可以利用游戏启发孩子的同情心。

你生病了吗

目的:体验并表达不幸,学会关心和安慰别人。

过程:

①请孩子在小被子上躺下,让他假装生病,回想自己生病的情形并表现出来。

②父母和其他家人轮流用温柔的态度和轻轻的动作做一些照顾病人的事情,询问孩子的感受,并安慰他。

③换父母或其他家人假装生病,让幼儿进行安慰和照顾。

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则让他们轮流扮演生病者和安慰者效果更好。

3.初步萌发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包括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等,例如在集体生活中的快乐、劳动之后的高兴等。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例如发现问题时的惊讶、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和欣慰等。美感是对美的体验,既包括对自然景色、艺术作品的喜爱,也包括对脏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

例如,有个大班的老师为了让孩子辨别乐音和噪音,培养美感,在一次上课时,准备了两盘录音带,一盘事先录上美妙的音乐,另一盘则即时录制噪音。“请小朋友把椅子搬到老师这儿来。”老师站在已经开始录音的录音机旁边对孩子们说。于是,讲话的声音、椅子碰地的声音、椅子碰桌子的声音都录在了磁带上。待孩子们坐好后,老师便把一段美妙的音乐放出来。当孩子们正陶醉时,改放刚录制的嘈杂的声音。听着,听着,孩子们捂上了耳朵。于是,老师又放了一段优美的音乐,孩子们捂着耳朵的手又放下来了,脸上露出了笑容。然后,老师让孩子们谈谈刚才的感受……从此,班上的喊叫声、吵闹声少了很多。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通过直接对比,使孩子对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验。这种对比的方法家长也可以借鉴。

幼儿教育:家长如何“帮忙”幼儿园作业


现在许多幼儿园都会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这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家长帮助下,用孩子的表达方式完成的作业。幼儿园的家庭作业不但包括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的书面作业,也包括动手操作、亲子体验的实践活动。面对孩子带回来的五花八门的家庭作业,爸爸妈妈们会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今天就来告诉爸爸妈妈怎样做好幼儿园的家庭作业。

作业需要家长的重视

案例一:

徐妈妈的女儿在幼儿园大班,他们班是示范班,各类活动较别的班多,徐妈妈想这正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因此,从思想、行动上特别配合园里老师安排的各项活动,当好孩子的园外辅导员。

有一次,老师安排拿鸡蛋到幼儿园观察,早晨太忙徐妈妈忘记带了。徐妈妈当时想埋怨女儿,自己的事怎么不记得,但是还是忍住了。徐妈妈带着女儿又骑车回家去取。路上,徐妈妈告诉女儿,以后自己的事自己要记住。那天晚上回家,徐妈妈的女儿说老师夸奖她完成了家庭作业。

启示:

有的家长对幼儿园的“家庭作业”,没有足够的重视。其实幼儿园的很多作业都是为了让家长帮助孩子在完成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动手,同时进行亲子沟通,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因此,家长不能忽视幼儿园作业,仅仅把它当成一件小事。

分割线

培养孩子的兴趣

案例二:

佳佳3岁刚入园时,佳佳妈妈很配合幼儿园做家庭作业,有趣的作业佳佳和妈妈都很喜欢做。后来作业难度加大了,如写字算术等,佳佳不太感兴趣,做得很不情愿,自从有了写字作业,佳佳每天的笑容都没有了,总喊累。佳佳妈妈有时候着急了就打她的手背。佳佳妈妈很苦恼,到底怎样的家庭作业才适合孩子。

启示:

爸爸妈妈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分析一下幼儿园的作业有没有超出孩子的能力。如果的确难度过大,家长要及时和老师沟通或者向园方反映,毕竟幼儿园的孩子应该快乐成长,过重的学习负担可能会抹杀孩子将来的学习兴趣。

如果不是难度过大,而是孩子本身排斥学习,那么家长就需要科学的引导,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孩子对认知的兴趣,从而培养孩子对作业的热情。

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案例三:

飞飞的美术作业,妈妈总是让他独立完成,如果作业太大,妈妈会给他分两到三次来完成,妈妈只在旁边进行指点和鼓励。飞飞妈经常看到其他孩子的作品虽然漂亮,但是根本不像一个三四岁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

飞飞妈认为就算孩子画得不够漂亮,那是他自己一点点完成的,对建立孩子的信心有帮助。每次飞飞妈都会告诉飞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虽然做作业时,有时飞飞也会感觉到累,但每次完成作业以后飞飞都会很骄傲!

启示:

家庭作业虽然需要家长从旁协助,但并不意味着家长要要包办代替。如果爸爸妈妈能循序渐进的协助孩子完成,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也真正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能力。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师的事情,家长也要重视起来》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