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生活不只是分数,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快乐地活着

幼儿园老师给家长道歉 快乐的幼儿园教案 12-08

作为80后段的小学生活,如大家所想,并没有培训、奥数之类,但我的小学并不轻松。

数学91分,老妈从接到我就一直在骂,算常事罢。那时,候没有现在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要注意讲话方式等,反正就是骂呗,再遇上其他什么事,就要做好合格的“出气筒”,顶嘴在我家妥妥就是被打压,有理无理反正不能顶嘴,这叫“家教”。

小学我也学过奥数,老妈买了本奥林匹克数学题,估计想着我自学成才,好在没现在这种氛围,折磨了一段时间后,也不知道扔哪儿去了。

那会儿,小学五年级就是毕业班,想起来是比现在毕业班的孩子轻松。印象中除了阴冷潮湿的厂房做教室,唯有食堂草莓味的甜筒值得纪念(呃,和现在的不一样哈,尽管5毛,也得省几天的饭钱);还有出班报(看过现在的什么手抄报,还是我们那会儿专业啊,超恩正的卡纸、米尺,设计主题,排版,自己写文章……);然后好像就都是悲剧的事,比如年级大型舞蹈排演,被out;号鼓队进不去,腰鼓队节奏不对也进不去,后来进了交警队,大暑的时候陪交警叔叔站岗(那时候,是那种毫无遮挡的马路中间有个圆盘的那种岗哦,然后中暑倒了);因为数学烂,整天被数学老师往shi里骂;对了,还早恋了,喜欢的是班上成绩最好的男生~~

30岁的再回顾,当时再惨的事,好像都是美好的,只是真的会唏嘘,没有现在宣扬的父母陪伴,没有游玩,真的会羡慕现在孩子,或者大城市孩子享受到的资源。还记得,小时候跟老妈说,我要学琴,老妈没好气地回我,先把学习搞好再说,要学舞,只能偷偷蹭一场学校里的兴趣班,结果还被老妈揪出来。

孩子,是的哦,我羡慕你们,也许你们现在无法感知资源带来的价值,而于我的学习生涯中,身边的同学、朋友已经因为资源差距拉大。有些结果,不到最后,你得到的不会是答案,时间是我们的朋友,相信时间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变化。

我们这一代爱的缺失太多,甚至于不会表达爱这个东西。而现在的父母,都已经愈发重视“爱、沟通、交流”,承受教育观念的各种冲击,在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这个群体也在成长,在父母不断跟自己说“静待花开”的时候,孩子,请你也给父母一些时间。

经历一番波折,进了初中。我那一届,实行对口直升,小学对初中,天了噜,搬家都搬走了,居然还让我去原来小学对口的初中就读,想上家附近的初中还要交借读费,还有天理么。后来怎么解决的呢?带着个小板凳,到教育局长家里坐了两天……

进入初中,学校里的孩子都属于一流小学的,成绩自然是优异的,曾经洋霍洋霍的我突然就灭了,本来数学就不好,初一更是惨上加惨,那段毫无存在感的日子,也不知道是怎么撑过来的,老妈连“畜生”这样的词都骂过,常挂在嘴边的无非就是“这样的成绩对得起他们”么,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上课有没有好好听”这类的话,辅导那是不存在哒,就是熬啊熬,曾经有好几个瞬间,真想过一跳了之的想法,可能是因为家是二楼,后来弃了,不过那时候邻居都说我妈管我管得太狠。

后来初二,因为数学,有一回被老师揪耳朵揪到出血,直接拎到教室外面。但,认真说,没觉得老师狠,心里知道老师训得对,然后基于老师的淫威,好好做题,哪怕不会做,从做题写的字,完全能看出,态度大转变。对错、是非,尽管年少,想必还是有的。

我真的无法去深究,每段悲剧背后,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在我十多年的学生生涯里,有暴力、冷漠、怒骂等,每个阶段都有质疑自己在这个社会存在意义的时刻,但不知为什么,总是难以真正抛下这个世界。

我还是舍不得家人吧,如果真的离开,他们会痛苦度过余生,这应该是自私,可是我本身就讨厌自私的人,我不愿意最后我变成我讨厌的那种人。

人无完人,父母不是,老师不是,社会不是,我也不是,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更好一些,如果不能更好,我还是想看看,这样的我,在这个社会会生存到什么地步,20岁的时候,回忆10岁,30岁的时候,回忆20岁,40岁的时候,我还会回忆30岁,我想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偶尔再思考,性格论、环境论、教育论等,回看自己,似乎每当我绝望之时,给予我支持力量的,多是自小有过的阅读,探险类的书中,多有对生命的思考,西方经典作品中,多有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战争的、革命的,多是绝望之时,内心深处对生、对美的渴望。

孩子们,或许,你们可以试试,如你们这般年级,你们最无法释怀的,大概是外人的无法理解,试着看看书,会给你打开另外一个世界。而人生总有失意或者绝望,把这段路程,看成升级打怪,想必你会开心好多,你可是打怪的那个人哦。

后来,进入高中,也终于懂了,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攀登的高峰,高一多少门课来着,我足足呆滞了一年。

座位从前到后(学霸、学渣的座位顺序,你们懂的),经历过上学一年,班主任都不知道班上有我这个人,经历过和班上男生斗嘴仗然后被泼水,经历过语文老师表示本来觉得是好苗子后来不管我了,经历过过生日爸妈都忘了自己买了鸡大腿犒劳自己,但也经历过偷偷听音乐的课间,经历过买泰坦尼克号的电影票后来请不了假送给数学老师,经历过赖着同桌要在她家睡午觉结果聒噪得害她睡不了……人么,总是会清醒的,混沌到高一结束,快分科的时候,终于觉得这样不行了,请了半个多月,在家啃书做题,最后按分数排序选了历史、地理。

后面的高中两年生活,除了所在班级老被讲是全年级22个班里最差的之外,好像也算顺利,现在回忆起来,也都是开心的,例如单独在其他班级之外,我们班前面有个小竹林,午休可以偷偷在教室里打乒乓球,班上同学都很喜欢唱歌。

尽管高中生活,诚然如大家所说县中确实苦,曾经跟南京爸爸妈妈说,我们正常一周休息三小时,每天晚自习到10点半,但我们真的觉得这种苦是应该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起码对于我们机会、资源相对少很多的县中孩子来说,这是我们应该历练的。

但,这种认知,倒很少听现在的家长说起,多宣扬的快乐教育,每每听到总觉得不是那么对味。我支持快乐学习,我相信社会各界在做的努力,会让这种快乐成为可能,一定有一种方式,会让枯燥的学校变得越发趣味横生,但学习本身,对学习者要求的坚持,就是一种实打实的“苦”,而这种苦,是需要我们直面,坦然接受,才得以品味苦中的乐。

进入大学,又是折磨,这种折磨怎么形容呢,文科生学计算机,想着要坚强着进去,结果变成颓了两年,那个环境,很难有老师、同学感同身受,帮助一起度过,补考、重修,然后听大学老师讲苏北孩子后劲不足,看新闻说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那个时候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倒是忘得差不多了,大学生活印象最深的,却是和生死相关:

同系的一个学生,作弊被抓,跳湖自尽;

其他院系的一个学生,查出来脑肿瘤,一个月后走了;

快毕业的时候,接到消息,远在北京上学的初中同学,因为父母不同意回江苏工作,跳楼自尽;

前两例,暂且不议。而我的初中同学,不见许多年,但还记得她是个多优秀的女孩,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喜欢帮助别人,我还记得高中迎新晚会,我在体育馆远远看她站在舞台中央,婉婉清唱,而生死一线,不容我不理解。我常常会想,她最后一刻是怎么想的呢,她这些年又是怎样的经历,那么爱笑的她为何也选择这样一条路。

孩子,每个人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不是判官,也许他们的选择,我们也无法轻言对错。但我总觉得,有一个问题很重要,你的内心深处,究竟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想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大约是从小受到的教育,相信内驱力对个人的影响,尽管原生家庭、周边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但既然成长本就是试炼,自身的信念会帮助我们,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那问题就真的只有一个,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走怎样一条路,成长过程中你一定会得到答案,但你也得学会给自己时间,让自己长大。

孩子,我该这么称呼你们么?

30岁,我只是个2岁小孩的妈妈,十多年前,享受这你们现在这般的成长,也经受着你们现在这般的委屈,十多年后,我会和你们的父母一样,倾听我的孩子如你们这般成长,而他也许会和我一样,和你们一样,有徘徊彷徨。

也许就因为我距离你们、距离你们的父母都不算很远,而我回首这30年,我的经历、心路,倒也如一个个故事一般,有可说的,有你们可听的。

甚至我也在那个边缘徘徊过,那根弦如果真的崩了,真的也就没有现在的这个我了,而现在的我,也并非你们所想的那么强大,30往40的这条路,很多人说,大约是人生最苦的路了,家庭、工作、父母、孩子,远比学习更累,大约只有“兵荒马乱”可以形容,你们的父母正在这样。

但我想,唯有真实经历可以证明一些,我们会嗤之以鼻的“心灵鸡汤”。

事情发生后,也许你们不知道,很多的文章,都在批判着现行的制度,拷问着你们的父母,而我,只想对你们说说话。

说这么多,其实不过一句——生活不只是“分数”,还有升级打怪!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生活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对大学生的这一项抽样调查调查,反映的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即学生们是否应该做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于这个问题,基础教育已经在尝试着回答。比如,有的小学布置给学生的假期作业是,回家做一道菜,并记录做菜的过程,开学用图文的形式进行展示。学校希望用这种做法,引导学生做一定家务,参与家庭的建设,了解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

但是,在有家长、学生赞同的同时,这种做法同样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反对,在家长看来,孩子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家务没必要让孩子做,孩子也做不好,而且做一次家务难道就能了解父母的艰辛?在学生看来,好不容易一个假期,还要把做菜作为家庭作业,觉得有些形式主义。

家长对孩子的爱护,学生对家务的如此理解,由此使得今天大多数学生从小就与家务不沾边,在一些家庭条件不错、请有保姆的家庭,学生们就更与锅灶无缘。

当然,做不做家务,其实与学生的人格、与对父母的感情,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与家庭条件、孩子的兴趣有关系。人们从学生很少做家务中,看到的是今天整个家庭教育的迷失,不做家务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面。有的人士甚至担忧,从来不做家务的孩子,被教育“今后一辈子也不做家务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会对劳动产生尊卑等级意识,会在潜意识中不喜欢从事服务他人的工作,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可以说,在应试教育体系中,今天的家庭对孩子成才的要求,已经完全模式化,几乎每个家庭都以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准,却忽视了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个体的健康发展,通过接受教育,让他们对生活热爱、对人生充满责任。很多时候,不少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之后,才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笔者看来,做家务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教育的一项内容。学校与家长没有必要刻意通过布置孩子家务来进行教育,而应该让孩子们在共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家长要注意生气是不是孩子获得利益的方式


首先,要弄清楚他生气的原因。孩子生气的时候,很多家长急于平息孩子的情绪,急于灭火,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长期被压抑,会感到很愤怒,所以容易“老生气”。

比如孩子正高高兴兴地玩着一只氢气球,不小心手一松气球飘上了天,孩子放声大哭,孩子一哭,家长就会马上劝慰:别哭别哭,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就是了!但是孩子还是会哭,家长也会跟着生气了:告诉你给你再买了,你怎么还哭?!

其实失去一件心爱的东西,孩子的情绪是正常反应,也应该得到释放,但是家长不接纳他的情绪,反而不允许他的情绪得以释放,他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他并非想要一个新的气球,而是他的情绪应该得到家长的接纳并理解。如果他哭了,家长不仅允许他哭,还会跟他共情:气球飞走了

,你是不是很伤心、很失望啊?他会觉得你理解他了,哭一会也就没事了。

但是如果你不让他的情绪释放,情绪就会形成结,老堵在他的心上,他当然要“老生气”了。

其次,家长要注意生气是不是他获得利益的方式。

有很多家长溺爱孩子,看不得孩子生气受委屈,孩子在解读了这个信息之后,便会利用“生气”来要挟家长,让家长妥协。

比如上了小学的孩子应该有一定的自立能力,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间等,但是他一生气,家长就心疼了,马上妥协,替他干他应该干的家务。这种模式会惯坏孩子。

他在该负的责任面前容易形成用情绪来控制他人的相处模式,但是大多数的人不会买账,他在团队中很容易失去支持而成为孤家寡人。

如果孩子用“生气”来获利,家长要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原则与立场,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应负的责任,一定要让他自己做、自己负责,要温柔而坚定地坚持,长时间地坚持,孩子就会放弃用情绪来控制他人的模式。

接纳情绪,温柔而坚定地守住原则与底线,这样的孩子才会接纳他人的情绪、有共情能力,而且不会用情绪控制他人,才能够发展出与他人相处的健康的相处模式,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家园共育:孩子的哪些习惯是需要家长着重培养的?


幼儿园是孩子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只有教师在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还不够,还需要家长的共同协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是幼儿成长这部车子的两个轮子,只有双方方向相同,步调一致,才能推动车子顺利前进。

确实,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效互补都会显得苍白。所以,在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方面,家长应该利用血缘亲情、朝夕相处和具有针对性的优势,帮助孩子更好地将幼儿园学习到的良好习惯保持下去。

新的学期开始了,一起来看看孩子的哪些习惯是需要家长着重培养起来的呢?幼儿园大中小班习惯培养一览来啦!

小班习惯

能够自己进餐,专心吃完自己的饭菜。

不乱扔垃圾。

能够穿脱简单的衣服。

一起游戏时遵守规则,不大喊大叫。

集体活动时不推、不挤别的小朋友。

不打人不骂人。

能够记住老师和好朋友的名字。

学会排队等待。

饭前、便后、手脏时能主动洗手。

学会漱口。

大小便能基本自理,能及时跟老师说出大小便的要求。

能够主动与老师、长辈问好、说再见。

不把玩具、用品等放入口中。

得到别人帮助主动说谢谢。

有自己喜欢探究的事物。

小班时期孩子的习惯培养特点:

随着自我意识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这些3岁多的孩子越来越“自信”,他们越来越强调“我自己来!”这标志着孩子自我意识及独立意识的萌发和增强,家长可以抓住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同时,3-4岁的孩子具有了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情心和合作意识也有所发展了,还会为自己做错事、说错话而感到害羞。孩子性格中的缺点也开始展现出来了,如他们会非常霸道地对待其他小朋友、拒绝分享等等。

因此,家长们应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培养起孩子基本的是非观念。

中班习惯

学会收拾自己的用品、玩具。

能够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分清正反、左右。

不挑食、少吃零食。

爱惜书本、玩具。

能够认真听讲,听懂老师的要求。

知道正确的读写姿势。

每天至少读一本绘本。

能够简短地讲出小故事。

愿意帮助别人。

懂得好朋友之间的分享。

不欺负别人,也懂得保护自己不被欺负。

能够自然、流畅地在集体中讲话。

外出时懂得独自行动很危险,不掉队。

能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和家庭地址。

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掌握洗手、洗脸的正确方法。

饭后刷牙。

不吃小摊食品。

中班时期孩子的习惯培养特点:

4—5岁幼儿在生理上又进一步成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延长了,家长应当给孩子营造读书、学习的氛围和空间,用陪伴而不打扰的方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更好地发展思维。

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孩子们在游戏中逐渐结成同龄人的伙伴关系。当然,这时的同伴关系还只是最初级的,结伴对象很不稳定,成人的影响仍然远远大于小朋友的影响。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社交发展的关键期,给孩子用更多的机会和小朋友相处,让孩子从中得到锻炼,更好地融入集体中。

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师的事情,家长也要重视起来


开学在即,幼师将回到教育的一线战场,现在的孩子教育普遍滞后,为什么?因为对孩子可以说是无条件投降。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一闹什么都要满足。这也是幼师很头疼的事情,特别在独生子家庭,孩子在家只要一闹就可以得到满足。这个习惯如果带到幼儿园,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建议:

对于孩子,尤其是性格养成期的幼儿,他要想得到什么,就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达到,从而满足。让孩子知道做什么都要有代价。从而训练孩子的忍耐力。而且在家里也必须这样。

孩子教育要从人格教育开始。现在的孩子智力都很好。不用担心,但让人担心的就是孩子们忍耐力不行。想什么,就要马上让家长得到什么,自己不想动,什么都靠家长。想过没有,你还年轻,能满足孩子。当你老了那一天,中国正处于养老形社会,孩子会给你什么?所以,忍耐力教育是必行的。

忍耐力教育是一种生存教育。首先,做家长的要有很好心理承受力。因为孩子一开始对忍耐都是很厌烦的。比如,孩子吃饭看电视,饭也不好好地吃,你说:”宝宝,吃完饭再看电视,怎么样?“孩子会说:”我不!“再坚持,孩子会号,一家人都嫌烦,都说:”顺了他的意,让他安静会。“是不是。所以,要训练孩子前提就是家长不怕孩子哭。

忍耐力训练是有技巧的,强硬地执行是不行的。先从孩子有兴趣的地方开始。比如,孩子喜欢家长陪着出去玩。你给他设定一个条件,当你干了什么什么以后,大人会带你去的。开始,他想急切地去,但你坚持必须完成条件。一次两次下来,只要家长坚持,孩子自然会败下阵来听你的。但前提是你一定要说话算话。

慢慢把这种训练融合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孩子想看动画片,你说:”行,不过要吃了饭才行。“孩子自然会听。形成让他明白,做什么都要等一下。有什么事都要有代价。

其实,在幼儿教育这个方面,幼师有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的。如果只是幼儿园单方面努力,而家庭方面随意放纵的话,对于孩子,对于幼师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