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对大学生的这一项抽样调查调查,反映的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即学生们是否应该做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于这个问题,基础教育已经在尝试着回答。比如,有的小学布置给学生的假期作业是,回家做一道菜,并记录做菜的过程,开学用图文的形式进行展示。学校希望用这种做法,引导学生做一定家务,参与家庭的建设,了解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
但是,在有家长、学生赞同的同时,这种做法同样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反对,在家长看来,孩子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家务没必要让孩子做,孩子也做不好,而且做一次家务难道就能了解父母的艰辛?在学生看来,好不容易一个假期,还要把做菜作为家庭作业,觉得有些形式主义。
家长对孩子的爱护,学生对家务的如此理解,由此使得今天大多数学生从小就与家务不沾边,在一些家庭条件不错、请有保姆的家庭,学生们就更与锅灶无缘。
当然,做不做家务,其实与学生的人格、与对父母的感情,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与家庭条件、孩子的兴趣有关系。人们从学生很少做家务中,看到的是今天整个家庭教育的迷失,不做家务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面。有的人士甚至担忧,从来不做家务的孩子,被教育“今后一辈子也不做家务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会对劳动产生尊卑等级意识,会在潜意识中不喜欢从事服务他人的工作,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可以说,在应试教育体系中,今天的家庭对孩子成才的要求,已经完全模式化,几乎每个家庭都以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准,却忽视了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个体的健康发展,通过接受教育,让他们对生活热爱、对人生充满责任。很多时候,不少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之后,才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笔者看来,做家务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教育的一项内容。学校与家长没有必要刻意通过布置孩子家务来进行教育,而应该让孩子们在共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首先,要弄清楚他生气的原因。孩子生气的时候,很多家长急于平息孩子的情绪,急于灭火,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长期被压抑,会感到很愤怒,所以容易“老生气”。
比如孩子正高高兴兴地玩着一只氢气球,不小心手一松气球飘上了天,孩子放声大哭,孩子一哭,家长就会马上劝慰:别哭别哭,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就是了!但是孩子还是会哭,家长也会跟着生气了:告诉你给你再买了,你怎么还哭?!
其实失去一件心爱的东西,孩子的情绪是正常反应,也应该得到释放,但是家长不接纳他的情绪,反而不允许他的情绪得以释放,他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他并非想要一个新的气球,而是他的情绪应该得到家长的接纳并理解。如果他哭了,家长不仅允许他哭,还会跟他共情:气球飞走了
,你是不是很伤心、很失望啊?他会觉得你理解他了,哭一会也就没事了。
但是如果你不让他的情绪释放,情绪就会形成结,老堵在他的心上,他当然要“老生气”了。
其次,家长要注意生气是不是他获得利益的方式。
有很多家长溺爱孩子,看不得孩子生气受委屈,孩子在解读了这个信息之后,便会利用“生气”来要挟家长,让家长妥协。
比如上了小学的孩子应该有一定的自立能力,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间等,但是他一生气,家长就心疼了,马上妥协,替他干他应该干的家务。这种模式会惯坏孩子。
他在该负的责任面前容易形成用情绪来控制他人的相处模式,但是大多数的人不会买账,他在团队中很容易失去支持而成为孤家寡人。
如果孩子用“生气”来获利,家长要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原则与立场,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应负的责任,一定要让他自己做、自己负责,要温柔而坚定地坚持,长时间地坚持,孩子就会放弃用情绪来控制他人的模式。
接纳情绪,温柔而坚定地守住原则与底线,这样的孩子才会接纳他人的情绪、有共情能力,而且不会用情绪控制他人,才能够发展出与他人相处的健康的相处模式,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是孩子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只有教师在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还不够,还需要家长的共同协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是幼儿成长这部车子的两个轮子,只有双方方向相同,步调一致,才能推动车子顺利前进。
确实,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效互补都会显得苍白。所以,在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方面,家长应该利用血缘亲情、朝夕相处和具有针对性的优势,帮助孩子更好地将幼儿园学习到的良好习惯保持下去。
新的学期开始了,一起来看看孩子的哪些习惯是需要家长着重培养起来的呢?幼儿园大中小班习惯培养一览来啦!小班习惯
能够自己进餐,专心吃完自己的饭菜。
不乱扔垃圾。
能够穿脱简单的衣服。
一起游戏时遵守规则,不大喊大叫。
集体活动时不推、不挤别的小朋友。
不打人不骂人。
能够记住老师和好朋友的名字。
学会排队等待。
饭前、便后、手脏时能主动洗手。
学会漱口。
大小便能基本自理,能及时跟老师说出大小便的要求。
能够主动与老师、长辈问好、说再见。
不把玩具、用品等放入口中。
得到别人帮助主动说谢谢。
有自己喜欢探究的事物。
小班时期孩子的习惯培养特点:
随着自我意识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这些3岁多的孩子越来越“自信”,他们越来越强调“我自己来!”这标志着孩子自我意识及独立意识的萌发和增强,家长可以抓住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同时,3-4岁的孩子具有了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情心和合作意识也有所发展了,还会为自己做错事、说错话而感到害羞。孩子性格中的缺点也开始展现出来了,如他们会非常霸道地对待其他小朋友、拒绝分享等等。
因此,家长们应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培养起孩子基本的是非观念。
中班习惯
学会收拾自己的用品、玩具。
能够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分清正反、左右。
不挑食、少吃零食。
爱惜书本、玩具。
能够认真听讲,听懂老师的要求。
知道正确的读写姿势。
每天至少读一本绘本。
能够简短地讲出小故事。
愿意帮助别人。
懂得好朋友之间的分享。
不欺负别人,也懂得保护自己不被欺负。
能够自然、流畅地在集体中讲话。
外出时懂得独自行动很危险,不掉队。
能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和家庭地址。
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掌握洗手、洗脸的正确方法。
饭后刷牙。
不吃小摊食品。
中班时期孩子的习惯培养特点:
4—5岁幼儿在生理上又进一步成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延长了,家长应当给孩子营造读书、学习的氛围和空间,用陪伴而不打扰的方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更好地发展思维。
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孩子们在游戏中逐渐结成同龄人的伙伴关系。当然,这时的同伴关系还只是最初级的,结伴对象很不稳定,成人的影响仍然远远大于小朋友的影响。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社交发展的关键期,给孩子用更多的机会和小朋友相处,让孩子从中得到锻炼,更好地融入集体中。
开学在即,幼师将回到教育的一线战场,现在的孩子教育普遍滞后,为什么?因为对孩子可以说是无条件投降。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一闹什么都要满足。这也是幼师很头疼的事情,特别在独生子家庭,孩子在家只要一闹就可以得到满足。这个习惯如果带到幼儿园,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建议:对于孩子,尤其是性格养成期的幼儿,他要想得到什么,就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达到,从而满足。让孩子知道做什么都要有代价。从而训练孩子的忍耐力。而且在家里也必须这样。
孩子教育要从人格教育开始。现在的孩子智力都很好。不用担心,但让人担心的就是孩子们忍耐力不行。想什么,就要马上让家长得到什么,自己不想动,什么都靠家长。想过没有,你还年轻,能满足孩子。当你老了那一天,中国正处于养老形社会,孩子会给你什么?所以,忍耐力教育是必行的。
忍耐力教育是一种生存教育。首先,做家长的要有很好心理承受力。因为孩子一开始对忍耐都是很厌烦的。比如,孩子吃饭看电视,饭也不好好地吃,你说:”宝宝,吃完饭再看电视,怎么样?“孩子会说:”我不!“再坚持,孩子会号,一家人都嫌烦,都说:”顺了他的意,让他安静会。“是不是。所以,要训练孩子前提就是家长不怕孩子哭。
忍耐力训练是有技巧的,强硬地执行是不行的。先从孩子有兴趣的地方开始。比如,孩子喜欢家长陪着出去玩。你给他设定一个条件,当你干了什么什么以后,大人会带你去的。开始,他想急切地去,但你坚持必须完成条件。一次两次下来,只要家长坚持,孩子自然会败下阵来听你的。但前提是你一定要说话算话。
慢慢把这种训练融合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孩子想看动画片,你说:”行,不过要吃了饭才行。“孩子自然会听。形成让他明白,做什么都要等一下。有什么事都要有代价。
其实,在幼儿教育这个方面,幼师有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的。如果只是幼儿园单方面努力,而家庭方面随意放纵的话,对于孩子,对于幼师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