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好习惯的养成,让5加2不再等于0

06-13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园共育:好习惯的养成,让5加2不再等于0”,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5+2=0”代表着什么?

数学意义上的5加2等于几,恐怕连幼儿园的孩子都清楚。但是教育学上目前有一种“5+2=0”的说法,恐怕很多家长还不清楚。

这里所说的“5”是指五天的学校教育,“2”是指星期六与星期日这两天的家庭教育。教育学上的“5+2=0”意思是说,孩子在幼儿园五天里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和两天在家庭所受的不良影响相抵消了。

不可否认,这样绝对的说法似乎有些偏激,但这样的说法却也明确指出了幼儿受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学校教育冲击的力度之大。

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

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研究结果显示,3岁开始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期,如果“5+2=0”的无效教育一直持续,很难想象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

长大后,也许你的孩子会很好、也许你的孩子也很会看人说话、也许你的孩子很适应“社会的一套”……众多的也许中,也许我们唯独缺少一个消极设想。而这个在我们众人眼中可能是万分之一的“误差”,对我们每个个体家庭来讲,那就是百分之一百的后悔与无奈。M.yjS21.cOM

一位姓蒋的教授这样总结:人的一生必须要喝两杯水,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今天的家长们几乎都选择给孩子提前喝那杯“甜水”。这种先甜后苦的教育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任,是“好心”做出的“错事”。

教育不单单是在幼儿园里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相信每个家庭和社会都想培养出合格的人,优秀的人才,那就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这样就会为孩子创造出一个更加优良的成长环境,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园共育:七个方法 帮孩子养成不迟到的好习惯!


1、教孩子认识时钟,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

有意识地说一些关于与时间赛跑的故事,做关于时间的游戏,让孩子们感知时间的存在意识。

2、让孩子找到迟到的自身原因

比如是因为我起得太晚,而并不是因为妈妈喊的太迟,或者爸爸的车开的太慢。这样才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

3、培养孩子早睡的习惯

很多小朋友睡懒觉是因为晚上睡得太迟,所以培养早睡习惯刻不容缓。8点半就可以上床了,给她读一本睡前故事有助于她睡眠。

4、提前为孩子准备好第二天的物品

当晚将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要带去幼儿园的东西准备好,这样可以节省早晨的时间。有的孩子习惯早晨去厕所,其实是很浪费时间,所以不如将时间调整到晚上来。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早点出门。

5、允许孩子有一点点的赖床时间

毕竟立即清醒对大人来说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但你必须得把“叫醒服务”提前到五分钟,否则也是来不及的!

6、尝试不同的方法

以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来吸引孩子起床。或者放点轻缓的音乐也是不错的办法。

7、 给孩子一点小甜头吧

比如说能够按时起床的话,妈妈就答应给你做甜甜圈,或者去买你喜欢吃的火腿面包。没有小朋友会抵御美食的诱惑。

孩子进入幼儿园,作息一定要慢慢规律起来。良好的作息时间,对孩子建立秩序感,培养规则意识很重要。小朋友慢慢有了这些概念,才会有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才会有调理。

希望家长们不要忽视小孩迟到的事情,这对他品格和习惯会造成一定影响。在这方面严格要求孩子,你将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家园共育知识:让老师不再做唐僧


家园共育知识:让老师不再做唐僧

作为幼儿教师的你,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啰嗦可以说是老师的通病,其实,我们理解您,因为“啰嗦”也是您的用心良苦啊,谁让幼儿老师们面对的是一群不大点儿的小孩子啊。教师语言啰嗦,也许是以下情况:

怕孩子听不懂或记不住鉴于幼儿园孩子的年龄以及许多老师总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组织活动,缺乏考虑孩子的感受,同样的内容经常反复强调,说话形式也较随意,下面是一段老师与幼儿的对话: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幼:折纸。师:折的是什么呢?幼:青蛙。师:你们喜欢吗?幼:喜欢。师:你们想折吗?幼:想折。师:好,那么学习折纸的时候能在下面随便说话吗?幼:不能。师:不用的纸屑能随便仍在地上吗?幼:不能师:那么纸屑应该扔到哪里呢?幼:垃圾桶里。师:下面看谁做得好,就请他来给大家发纸。

老师您真是辛苦了,但是也许孩子的感受却是:我早就知道啦!每次都说,烦死啦!

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虽然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之前都会写教案,但有时缺乏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如,在小班游戏“小白兔运萝卜”中,要求孩子从桌子下爬过去运萝卜,而老师却将装萝卜的筐随意地放在桌子旁,孩子不用从桌子下爬过一眼就能看见萝卜。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萝卜吸引了,于是就忘了老师的要求,果然,有些幼儿没从桌子下爬过而是直接跑到筐前。

老师只好不停地用语言提醒幼儿:“你怎么没有从桌子下爬过去呢?一定要从桌子下爬过去!”这样不仅造成语言啰嗦,而且使活动环节拖沓。

【建议】如何让语言不再啰嗦

老师应备好课,认真推敲每一句教学语言

备好课包括“背教材”和“背幼儿”两个方面,对教材要吃透,对幼儿要充分了解,做的有的放矢。对教材中的每一句话要认真推敲、仔细琢磨。对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如,材料的摆放、使用、整理等。

针对以上案例,体育活动的游戏规则和要求必须在活动前交代清楚,老师对每个细节的处理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如果老师在活动前考虑到小班孩子在活动时不应看到教具这一细节,就会选择将萝卜筐放在一个幼儿看不到的地方,比如桌子通道的另一头,还要从语气上特别强调从“山洞爬过去运萝卜”的要求,以避免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也避免老师的啰嗦语言的出现。

分清必要的重复和不必要的重复

必要的重复,即有意义的重复,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而另一种就是无意义的重复了。教师应该了解孩子,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语言。

如,面对小班幼儿,在教洗手的时候,可以将洗手步骤分解,用重复性的语言,边讲解,边练习。这样的语言重复是必要的。

而中大班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较强,老师在交代一些规则或要求时,就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多说,老师可以语言简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的工具“间谍”何时丢掉?


近几年来,家园共育的社会呼声极高,但何时开始,间谍(录音笔)潜入到了幼儿园呢?

曾听一位园长朋友说:见过一个现象,3岁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出于担心,便买了一支录音笔放在孩子身上。一个信任极度缺失的环境,把家长逼成“特务”,让教育蒙羞,这是社会的悲哀和不幸。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离开父母羽翼保护的幼儿,在幼儿园是否得到细致周到的呵护,始终牵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幼儿园“谍战剧”的怪象,应该让我们深刻反思和梳理信任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

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对幼儿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好的幼儿教师就是好的幼儿教育,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也就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

做好危机公关建立长效回应机制。幼儿园要及时回应社会关注,开诚布公,做好舆论引导,当出现诸如幼儿体罚事件、流行性疾病、食物中毒、误服药物等舆论比较关注的问题时,要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幼儿园各部门各负责人要明确自己的相关责任,迅速整理相关信息,上报有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避免社会和家长因对事件不了解而产生误解;组织部分家长参与到事件的处理中,将社会舆论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积极向媒体开诚布公,积极宣传正能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注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理解。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从而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化解信任危机。

教师不仅要使孩子“亲其师,信其道”,也要使家长“亲孩子之师,信孩子之道”,成功地发挥“家园共育”的合力。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就愿意和老师进行沟通,也更能理解老师的工作,家长与教师之间和谐包容的关系就会“水到渠成”。

除了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定期家访,还可以创新沟通方式,如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家长进课堂等活动;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群,时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

加强幼儿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除了师资力量的重点打造之外,结合幼儿教育阶段孩子性格以及发展的特殊性,相关教育机构还应对其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以及探索。幼儿时期是个性品格的塑造时期,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情况和性格特点创新幼儿教育方式,给予幼儿安全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信任危机。

政府要加强幼儿教育的管理。加强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相关的法律条文较为有限, 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律法规约束,导致幼儿教育发展中办学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强、乱收费、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教师素质低等问题的出现。政府要全面系统分析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法律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幼师从业门槛,加强教育培训,有效保障幼儿教育质量, 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延续。目前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信任危机必须引起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针对出现的问题,深刻剖析,有效应对,共同努力,驱散幼儿教育中的“雾霾”,还孩子一个干净、友爱、欢乐、温暖、灿烂的童年。

2020家园共育,改掉不良的习惯


要让一个孩子的各种习惯有所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的耐心的引导,有了良好的习惯,在知识获取与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也会有更多的进步。所以,要培养他喜欢体育活动,对体育活动有兴趣,也就有必要改掉这些不良的习惯。

针对上次的情况,我小米的家长取得了联系,有了进一步的沟通,谈话主要有一下几个内容。

1.疼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绝对不可以宠溺,不要什么事情都顺着他的意思,要让他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做事情有条理,有始有终。

2.卫生习惯的培养,例如:擦鼻涕的餐巾纸不要随便乱丢在地上,不要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3.小米有轻度肥胖的症状,在饮食方面应该更合理,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因为甲流的影响,本班放假9天,在这一段时间中,小米有一点进步了。

仍然是学习韵律操的时候,我说“全体起立”,他也站了起来,并且来到了空地上,我放音乐,他站在后面看了一会,也许是被其他幼儿高涨的情绪感染了,他也跟着做了起来,虽然动作十分的笨拙,节拍也不对,但是他主动跟着音乐做起来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放学的时候,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的奶奶,奶奶说,放假的时候在家里一直教育他,看到有进步心里很开心,以后一定会更加支持老师的工作,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但是,对于轻度肥胖的问题一直比较担心,因为小米只喜欢吃荤菜,不要吃水果与蔬菜,也不肯锻炼,实在是伤脑筋。

肥胖对于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对于小米的这个问题,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也是可以慢慢改善的,针对他的特殊情况,在体育游戏与体育活动的时候,适当的加强对他的锻炼。

家园共育:不能纵容孩子的假期坏习惯


家园共育:不能纵容孩子的假期坏习惯

暑假到了,孩子们离开了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回归家庭生活后,代为看护的大多为老人,很容易溺爱孩子,渐渐地孩子们就会养出一些坏习惯!等到开学在纠正,真的要费很大的力气,不如从一开始就杜绝这些坏习惯产生的可能!

1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吃饭、游戏、学习什么都跟着乱。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结束,还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又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非常折腾。

对策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假期里可以没有规矩。比如睡懒觉,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2吃零食

放假在家,各种零食随手可得。吃多了零食,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而且,吃太多零食,热能转变为脂肪,堆积在大脑组织中,导致神经网络发育不良,也会使智力水平降低。

对策

当然可以让孩子吃一点零食,这也是生活乐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议好一个比较合理的饮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点什么东西、吃多少,别人给零食时怎么处理等等。

3看电视

看电视其实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会太过分迷恋电视节目的。把看电视排在假期坏习惯的第三位,纯粹是因为这是一件孩子常常想做而遭到父母禁止、因此发生许多冲突的事情。此外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上网,做父母的可能还会担心他“沉迷于网络”甚至“染上网瘾”。

对策

看电视太多会影响视力、会变笨、坐太久活动不够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讲讲,相比简单粗暴地“不许你看电视”而言,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他“谈判”,得出一个大家相对来说比较能够认可的方案,因为是他亲自参与制定的,他就会有意愿去遵守。给孩子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电视!”“你怎么又在上网?”

4“宅”在家

老是窝在家里,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容易发胖不说,精神状态也不会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样子。当然这其中也有家长的原因,怕孩子因为天气太热而中暑,就不让孩子出门了,其实做好完善的防暑措施,孩子还是不会出现问题的。

对策

周末早晨天气不太热的时候,父母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连逛街也算是一项“运动”。父母要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注意不要给他太多“不可以”,手、脸、衣服、鞋子弄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时候让他尽兴,不要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5两面派

说到老人带孩子可能会过分溺爱,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一些坏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这些看护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会察言观色的,容易变成小小“两面派”。事实上这种不一致会给孩子造成混乱的感觉,对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长很不利。

对策

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稳主意,然后尽量和其他看护人沟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开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把孩子在这一天里的表现说一说,评议评议,不是开“批斗大会”,只是把事情拿出来让大家知道,让一切都变得公开、透明。当然,着重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6依赖心

本来在幼儿园里已经会自己吃饭、上厕所、收拾东西了,待在家里,在老人照管的情况下,又变得事事依赖。这些“退化”行为,对孩子可没有好处。

对策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他独立完成。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是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家长要有耐心,可以陪伴他,但要让他自己慢慢做,传递给他的信息是:“你可以做好哦,我相信你。”对大一点的孩子,甚至反过来,还可以让他帮大人一点忙,他会因为自己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而感到很自豪。

7人来疯

自己在家的时候好好的,一旦带出去,到了人多的场合,就变得任性起来。要么疯得不得了,大喊大叫的,或者对人不太有礼貌,不让别人好好说话;要么就表现得很“拗”,一定要这样那样,不然就撒娇耍赖发脾气;或者有很强的表现欲,什么事情都要“我来我来!”尤其是在有其他小朋友的场合,一定要大家都注意他、说他最好。

对策

“人来疯”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受到的关注不够多,如果父母平时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孩子内心就会很安稳,不需要在特殊场合来获取额外的关注。不过即便如此,遇到人多热闹的场合,小孩子变得兴奋,也是常有的事,父母只需要用平静的口吻简单地告诉他“要讲礼貌”、“不要打扰到其他人”等等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在人多的场合过分训斥孩子,这会很伤他的自尊心,切忌切忌!

8臭脾气

作息紊乱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能晒到太阳的时间少了。光照不足不仅不利于钙质吸收,还会引起抑郁症状。你可别奇怪家里的小朋友怎么状态不佳、脾气臭臭呢!没准就是抑郁的表现。而孩子通常觉得“我辛苦了一个学期,假期就应该放松”,不仅在家为所欲为,连脾气都见长了。

对策

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就会遵守规矩,在家就肆无忌惮。是因为家更让他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不见得是坏事。但也需要给他建立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这样他才能更自如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太过放任,反而会使他缺乏安全感,茫然不知所措。

假期安全,注意事项

不让孩子独自在家,不让孩子攀爬阳台、门窗或其他高处;

教育孩子不玩家中的插座、开关、打火机、尖锐或易吞服的物品;

家中的药品要妥善保管,煤气阀门要及时关闭,热水瓶要放在孩子不易碰到的地方;

孩子外出要有家长或监护人陪同,不离开成人的视线;

教育幼儿乘坐公交或私家车时,尤其上下车时注意交通安全;

让孩子牢记一个联系电话,万一发生意外可以立即拨打。

家园共育:让”不要“远离你的孩子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岁的朵朵在里面跑东跑西,闹的妈妈很是心烦,妈妈大声的训斥她:“不要乱跑!”

饭桌上,3岁半的皮皮总是不好好吃饭,吃几口就去玩他的玩具,无论妈妈怎么说他也不听,爸爸冲皮皮吼到:“不要玩了!”

滔滔跟着妈妈出去,过马路的时候淘气的滔滔不好好走人行横道,睁开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中间去,妈妈急的大喊:“不要在马路中间走!”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米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吃饼干,爸爸回来看见了,对小米说:“不要吃那么多饼干!”

冬天的早晨,爱美的萱萱在衣服外面套上了意见蓬蓬纱的裙子,当她走出来的时候,妈妈大声告诉她:“不要这么穿!”

……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而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孩子的“离经判道”经常惹得大人对他们大吼:“不要… ”孩子对我们的阻止又是什么态度呢?从父母反反复复说“不要”的情况来看,效果几乎等于零。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请您现在按照我说的做:请闭上眼睛,听我说,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当我跟你说“不要想老虎”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老虎。相信您也是的。这事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约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接受我们的指令,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的。

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的告诉孩子“要……”比如:

我们对着超市里乱跑的朵朵说:“跟在妈妈的手推车后面走”。

对不好好吃饭的皮皮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收拾完就没饭吃了。”

对不好好走路的滔滔说:“跟在妈妈身边,要走人行横道。”

对饭前吃很多小饼干的小米说:“先去洗洗手,等着妈妈做熟饭就可以吃饭了”。

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练习,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说才会使孩子听进去。

“不要打小妹妹!”

“不要总是开关电灯!”

“不要爬到窗户上去!”

“不要动,你会把碗摔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可以这样说:

“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小妹妹。”

“谢谢你帮我们打开电灯,这样我们就能看清了。”

“到这里来玩,这里宽敞多了”

“小心拿着,轻轻地放在桌子上。”

当然,这些答案只是提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出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让孩子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如果肯定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就会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回应,处于第一方抗期的孩子就不会处处和我们作对,他们似乎变得很顺从。这事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我们不是命令、限制他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家里也不会再“狼烟四起”,气氛会变得更加平静和谐。改变说话的方式,让“不要”远离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提醒: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用“不要”制止他们是没有效果。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你不要做…”他就会感到迷茫和失望,会心生逆反。不如直接告诉他,你可以做什么事情,给他们指明做事的方向。所以,让3岁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家园共育策略


爱人者才能被人爱,就如同想得到他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一样的相同道理。当然,想要孩子喜欢你,爱你,那你就先要喜欢他们,爱他们。

也许每一位家长都会说,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许多家长的做法却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爱,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孩子与家长在对爱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家长所有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对孩子的爱,因此往往不太注重方式,方法。而孩子由于年龄尚小,还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更注重表达的方式,这样一来,当父母的爱变成一种简单不加修饰的说教时,孩子往往就容易产生对抗的情绪。当然,这种逆反心理的累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那么,怎样正确的向孩子表达爱呢?要向孩子传达爱的最好方法是把自己变成孩子,而不是总是居高临下摆出家长的作风。

美国有位博士说,你应该准备一张每日爱的检查表:

1、告诉您的每一个孩子“我爱你”。

2、通过温和的触觉来传达您对孩子的爱意。

3、关心您的孩子的行踪,注意到他们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出去。

4、告诉您的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注意到您的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6、问孩子对您的意见。

7、耐心而且彻底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8、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可以委与适当的重任。

9、因势利导,让孩子建立自信心。

10、尊重孩子的人格。那位博士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三种规则:

第一、留出时间。每一天至少留出15分钟来和孩子一起度过:坐在地板上和您初学走路的宝宝一去玩;或和您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游戏;或帮助您6-12岁的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或与您更大的孩子一起去买一张激光唱碟。

一定要记住,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即使是发现孩子的错误也应该本着研讨的精神与孩子分辨道理,倾听他们的回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进步成长。

第二、充分施展语言的力量。应该知道自己对孩子所说话的分量。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候情绪激动的对您说:“我很生气,老师今天对我大叫!”这时候您不要上来就说:“你又犯什么错了?”相反,您应该设法澄清这件事,“老师对你大叫?那一顶是她已经无法忍受了。”这句话将来会起到魔术般的奇迹,孩子会感到他被理解和被爱,知道您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现在您能赶大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了。一旦打开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渠道,那种令人困窘的情况就会随之消失,您与孩子之间的传达和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孩子也会打开接受忠告的大门。

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对您表达一种感受,您应该以同样的心情回应。比如孩子跑回家对您说:“我的球队今天赢了!”这时您可以不要说:“去把外套挂起来!”或者“作业做了吗?”

相反,应该以一个问题的回应来说:“你们球队得分多少?”您的问题暗示了“我听到了你所说的事情,我对此感兴趣,想知道得更多一些。”这重沟通技巧是以兴趣向孩子展示了您对他的爱。

第三、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做为家长,您可以限制孩子的行为,但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情绪。当您不能按照孩子的意愿给他买一辆价格昂贵的电动小汽车时,孩子会对您发脾气,甚至会以哭闹来要挟您。您可以不给他买那辆小汽车,但您不能不让他发脾气。因为对于还没有思想能力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正当的要求,他可以不假思索地提出来,而作为家长就要考虑诸多因素。因此,您应该在孩子哭闹过后再耐心解释为什么不能买

5个简单方法让宝宝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只有礼貌待人,他人才会礼貌待我们。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宝宝懂礼貌、上进的好习惯。

1、有礼貌

礼貌是人际关系的桥梁,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只要有礼貌,一切都好办!而有礼貌的习惯更常见于日常生活之中,比如会问早道好、见到亲友能主动打招呼,或是将“请”“谢谢”“对不起”时常挂在嘴边。

说给孩子听

在宝宝六七个月大时,就能听懂大人的语言,只是还没有说的能力。但是,家长不要认为因为孩子还不会说话,就不重视语言礼节。语言能力是由听说发展到读写,因此在听懂大人语言后就开始发生作用。所以,不要忽略怀中小宝宝的感受力,他此时就对礼貌的言谈有了感受能力。

家人互动有礼

许多家长在外会以礼待人,但在家中却往往用命令的口气指使家人,而幼儿第一个接触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因此,即使在家里,即便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应该持有礼貌的态度,要知道,生活互动细节会在无形中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

在家中建立了有礼貌的互动模式后,家长更要以身教示范,并非只和孩子互动时有礼貌。此外,当家长带着孩子拜访亲友时,也要主动和亲友打招呼,并且鼓励孩子向大家问好。

2、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包含许多内容,比如自己完成事情、不带给他人麻烦、接纳别人和轮流等待,而有礼貌的好习惯也是尊重。对孩子来说,尊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父母更应该协助孩子从生活中许多小事做起,让孩子成为懂得尊重别人的小天使。

尊重孩子

父母常会不自觉地犯一些小错误,如在穿衣服时,问孩子要穿什么颜色,可是当孩子回答后,父母却不予采纳,甚至质疑“为什么要穿那个颜色”。既然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力,就要接纳他的意见,这是最简单的尊重。只要孩子的行为举止不是离经叛道,父母就应在合理的范围内接纳并且尊重他的做法和意见,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在心里会形成自信,有了自信后才能够尊重自己,进而尊重他人。

轮流等待

在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不尊重他人的做法就是抢玩具,因此,学会轮流等待也是学会尊重他人的关键。当孩子出现抢夺他人玩具的情况时,父母一定要马上制止,比如可以明确告诉他:“这是小明的玩具,如果你也想玩,先问小明能不能借给你。”或是让孩子在一旁等待,等到小明不玩了,再去借来玩。

3、物归原处

物归原处看似简单,却是许多成人也做不到的好习惯。比如自己从书架上把书取下阅读后,就随手放在茶几上;喝完水,杯子也随手放在餐桌上。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不会将玩具收好,却忘了自己也有同样的小毛病。

清楚规划收纳空间

要孩子将东西放回原位,首先要规划出清楚的收纳空间,并且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就该放在某个地方。比如跟孩子说“玩具的家在这里,你每天都会回家,所以也要让玩具回自己的家!”

从孩子自己的东西做起

要孩子学会物归原处,应从他自己的东西着手,比如衣服、玩具、鞋子等。首先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放在哪里,由他自己拿出来,这样他才知道要放回哪里去。可以在孩子放玩具的收纳箱外贴上玩具的图样或颜色标记,或者在衣柜外贴上衣服的图样,这样孩子便能清楚了解物品摆放的位置。

给孩子机会

当孩子刚一开始把玩具摆放回去时,可能不会放得很整齐,家长一定要包容这样的情况,一步一步慢慢引导,不要因为孩子没放好就责骂,应该先鼓励他“放”的动作,然后才要求“放好”。聪明的家长不妨花点心思,比如将放玩具的箱子以颜色区分开来,请孩子依颜色把玩具摆放在应有的位置,或是在鞋柜上贴两个可爱的小脚丫等。

4、自动自发

如果你是个凡事都会帮孩子做好的家长,那就不用期待孩子有一天会自己做好份内的事!要求孩子自动自发的首要之务,就是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亲自”完成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这样他才不会养成过分的依赖感。

规律的生活作息

要孩子自动自发完成某些事,就要先为他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比如12点吃午饭、下午1点午睡、下午3点玩玩具等。在每件事要进行之前,要先跟孩子预告,比如:“再过5分钟,我们就要吃饭了。”如果孩子还小,可以用音乐的方式提醒,比如:“听到音乐响,我们就要收玩具啦!”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日后他才会自动去做下一步的动作。

耐心和鼓励

这种自动自发的习惯可能从2岁开始培养,一直到孩子五六岁甚至年龄更大时才会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家长耐心的支持与鼓励。在观察到孩子自动自发完成某些事之后,就给予口头鼓励,甚至累积到某种程度时,也可给孩子一些物品上的奖励,这些都是增强良好行为的有效方式。

5、阅读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阅读也是生活中的好习惯之一,而视每个人的兴趣而定。不过,阅读有助刺激思考,许多绘本的主题和孩子的生活有关,可让孩子从生活中获取经验,并且从绘本中引发思考,进而练习思考能力。因此,阅读绝不仅仅是咀嚼文字而已,确实还能提升生活能力。

带着孩子一起看

从宝宝7个月大开始,父母就可带着他一起读绘本,即使他看不懂文字,对于图像的意涵了解也有限,但是父母能像播报员一样,在绘本里头看到什么就说给孩子听,特别是在他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东西,在绘本上看过后,现实生活中也能接触到,就可提醒孩子之前在绘本上看过,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通过绘本思考

当孩子有了语言能力后,不妨通过绘本抛出一些小问题来问他,例如“你觉得小红帽接下来会怎么做”或“如果小红帽没有听大野狼的话,你觉得会怎么样”等。凡是类似这种开放式的问题,都能让孩子练习思考,不用担心问题太难,因为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而孩子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却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好习惯的养成,让5加2不再等于0》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