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好习惯的养成,让5加2不再等于0

家园共育 幼儿好习惯故事 06-13

5+2=0”代表着什么?

数学意义上的5加2等于几,恐怕连幼儿园的孩子都清楚。但是教育学上目前有一种“5+2=0”的说法,恐怕很多家长还不清楚。

这里所说的“5”是指五天的学校教育,“2”是指星期六与星期日这两天的家庭教育。教育学上的“5+2=0”意思是说,孩子在幼儿园五天里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和两天在家庭所受的不良影响相抵消了。

不可否认,这样绝对的说法似乎有些偏激,但这样的说法却也明确指出了幼儿受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学校教育冲击的力度之大。

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

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研究结果显示,3岁开始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期,如果“5+2=0”的无效教育一直持续,很难想象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

长大后,也许你的孩子会很好、也许你的孩子也很会看人说话、也许你的孩子很适应“社会的一套”……众多的也许中,也许我们唯独缺少一个消极设想。而这个在我们众人眼中可能是万分之一的“误差”,对我们每个个体家庭来讲,那就是百分之一百的后悔与无奈。

一位姓蒋的教授这样总结:人的一生必须要喝两杯水,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今天的家长们几乎都选择给孩子提前喝那杯“甜水”。这种先甜后苦的教育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任,是“好心”做出的“错事”。

教育不单单是在幼儿园里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相信每个家庭和社会都想培养出合格的人,优秀的人才,那就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这样就会为孩子创造出一个更加优良的成长环境,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m.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2020家园共育,改掉不良的习惯


要让一个孩子的各种习惯有所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的耐心的引导,有了良好的习惯,在知识获取与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也会有更多的进步。所以,要培养他喜欢体育活动,对体育活动有兴趣,也就有必要改掉这些不良的习惯。

针对上次的情况,我小米的家长取得了联系,有了进一步的沟通,谈话主要有一下几个内容。

1.疼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绝对不可以宠溺,不要什么事情都顺着他的意思,要让他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做事情有条理,有始有终。

2.卫生习惯的培养,例如:擦鼻涕的餐巾纸不要随便乱丢在地上,不要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3.小米有轻度肥胖的症状,在饮食方面应该更合理,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因为甲流的影响,本班放假9天,在这一段时间中,小米有一点进步了。

仍然是学习韵律操的时候,我说“全体起立”,他也站了起来,并且来到了空地上,我放音乐,他站在后面看了一会,也许是被其他幼儿高涨的情绪感染了,他也跟着做了起来,虽然动作十分的笨拙,节拍也不对,但是他主动跟着音乐做起来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放学的时候,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的奶奶,奶奶说,放假的时候在家里一直教育他,看到有进步心里很开心,以后一定会更加支持老师的工作,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但是,对于轻度肥胖的问题一直比较担心,因为小米只喜欢吃荤菜,不要吃水果与蔬菜,也不肯锻炼,实在是伤脑筋。

肥胖对于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对于小米的这个问题,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也是可以慢慢改善的,针对他的特殊情况,在体育游戏与体育活动的时候,适当的加强对他的锻炼。

让孩子养成八个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

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并把新问题带到课堂上,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听老师讲解。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2.课后复习“温故而知新”是复习的目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艾宾浩斯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复习其实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巩固所学知识。3.独立解决问题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帮助时,家长千万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热情地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也不能包办,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让孩子在家长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只要尝到胜利的喜悦,孩子便会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挑战。4.认真书写书写并非只是形式,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书写认真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5.记笔记并事后整理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6.主动学习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练习本、试卷上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题汇编、错别字举例的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同类错误。7.积极阅读、写作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积极阅读,广泛吸收课外知识。家长可以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为孩子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记得让孩子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也要勤于写作,写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之类。这个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8.有条理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同理,如果做作业时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肯定就高不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培养,订要求订计划,勤检查严督促,直到孩子的良好习惯渐渐养成。

家园共育知识:让老师不再做唐僧


家园共育知识:让老师不再做唐僧

作为幼儿教师的你,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啰嗦可以说是老师的通病,其实,我们理解您,因为“啰嗦”也是您的用心良苦啊,谁让幼儿老师们面对的是一群不大点儿的小孩子啊。教师语言啰嗦,也许是以下情况:

怕孩子听不懂或记不住鉴于幼儿园孩子的年龄以及许多老师总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组织活动,缺乏考虑孩子的感受,同样的内容经常反复强调,说话形式也较随意,下面是一段老师与幼儿的对话: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幼:折纸。师:折的是什么呢?幼:青蛙。师:你们喜欢吗?幼:喜欢。师:你们想折吗?幼:想折。师:好,那么学习折纸的时候能在下面随便说话吗?幼:不能。师:不用的纸屑能随便仍在地上吗?幼:不能师:那么纸屑应该扔到哪里呢?幼:垃圾桶里。师:下面看谁做得好,就请他来给大家发纸。

老师您真是辛苦了,但是也许孩子的感受却是:我早就知道啦!每次都说,烦死啦!

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虽然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之前都会写教案,但有时缺乏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如,在小班游戏“小白兔运萝卜”中,要求孩子从桌子下爬过去运萝卜,而老师却将装萝卜的筐随意地放在桌子旁,孩子不用从桌子下爬过一眼就能看见萝卜。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萝卜吸引了,于是就忘了老师的要求,果然,有些幼儿没从桌子下爬过而是直接跑到筐前。

老师只好不停地用语言提醒幼儿:“你怎么没有从桌子下爬过去呢?一定要从桌子下爬过去!”这样不仅造成语言啰嗦,而且使活动环节拖沓。

【建议】如何让语言不再啰嗦

老师应备好课,认真推敲每一句教学语言

备好课包括“背教材”和“背幼儿”两个方面,对教材要吃透,对幼儿要充分了解,做的有的放矢。对教材中的每一句话要认真推敲、仔细琢磨。对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如,材料的摆放、使用、整理等。

针对以上案例,体育活动的游戏规则和要求必须在活动前交代清楚,老师对每个细节的处理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如果老师在活动前考虑到小班孩子在活动时不应看到教具这一细节,就会选择将萝卜筐放在一个幼儿看不到的地方,比如桌子通道的另一头,还要从语气上特别强调从“山洞爬过去运萝卜”的要求,以避免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也避免老师的啰嗦语言的出现。

分清必要的重复和不必要的重复

必要的重复,即有意义的重复,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而另一种就是无意义的重复了。教师应该了解孩子,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语言。

如,面对小班幼儿,在教洗手的时候,可以将洗手步骤分解,用重复性的语言,边讲解,边练习。这样的语言重复是必要的。

而中大班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较强,老师在交代一些规则或要求时,就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多说,老师可以语言简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

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1.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2.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3.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罪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