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如何教育调皮幼儿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王。全家都以孩子为中心,势必养成孩子的惟我独尊,调皮、任性就悄
然形成了。特别是到了幼儿园以后,有的幼儿就是不知天高地厚。是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常常会
听到老师说:某某太调皮了,实在没办法!谁有高见,教教我吧!确实如此,每位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
孩子,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那么,采取
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孩子,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
一、换个口气、相信孩子
我常听同事们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我一听到这种话,
就想到我们班的小调皮“常常批评”而没有效果,是的,同样的“台词”在批评孩子,没有效果也就理所
当然了。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从而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磊磊小朋友喜欢抢同
伴的玩具,教师常用“磊磊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鹏鹏真不错,从
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磊磊也能和鹏鹏一样。”磊磊听到这些话后,
感到老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有一学者去美国视察回来,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美国幼儿教师骂人方式实在非常高明,绝对
不像我们某些老师只会大吼大叫。他们常常自己先蹲下去,和孩子的眼睛齐高,然后慢慢地牵起小孩子
的手。开始温柔的说话。这时,小孩子对老师的这种姿势,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而新奇,对于老师说的内
容自然会听得很清楚。”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发挥效果,主要是“这一蹲”,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教师和
幼儿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心理上使幼儿和教师贴得更近了。作为教师,更应该改变自己的态度,尤其对于
调皮儿童,更应该亲近他们,交流时和他的视线处在同一高度,他们会觉得教师是多么的亲切可爱,自然
而然地,你训戒他的话也就很容易听进去了。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
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
了事,便知道会被老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老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
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
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
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二、多鼓励、少批评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
心理。比如,有些调皮孩子,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
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
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尽
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孩子,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
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我班有一个“调皮大王”上课时经常不举手突然提问题,打断老师的话,造
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虽经多方教育但收效甚微。我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他有较强的表现欲,但由于不
善于控制自己,常常事与愿违。于是,我便在一次早谈“守纪律的好孩子”活动中,在全班幼儿面前表
扬了他,并对他提出了要求:“你很聪明,反应快,老师很喜欢你;如果你能当个守纪律的好孩子,老
师讲完后再举手提问题,老师就更喜欢你了。”此后,他真的改掉了这一坏毛病。我因而在区角活动或
午餐后请他当“图书管理员”,他认真负责,坚持到底,小朋友对他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使他体
验到了战胜自我的愉快。从这以后,他在区角活动或午餐后再也不到处乱跑,到处捣蛋了。可见,适时
地给调皮的孩子一些鼓励,很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家园配合,统一教育策略
孩子就像是一个家庭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家庭,很容易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因此,对于调皮儿童
的教育,我们更应注重家园联系这一重要的环节。从家庭入手,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家长的素质,以
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通过家访、家长问卷以及电话联系等多种渠道,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调皮孩
子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优势互补,形成最佳合力。调皮的孩子大多精力充沛,在家中无
法完全“渲泄”,因而显得特别顽皮。有的连睡觉时都在被窝里玩玩具,家长烦恼不已。其实调皮孩子
他们渴望能多与人交往,但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却无人作伴,与其玩耍。于是他们在家时就会倾其所
有的玩具拨弄不停,借此“渲泄”。所以,我们建议家长应多带孩子到户外,让他们尽情玩耍,通常会
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平时在家中,也可让他们多做些安静的活动。如拼图、画画、手工制作、听故事
、看图书等,通过动静结合,引起孩子的兴趣,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在家庭访问中,经常可听到孩子的家长说:“孩子年纪这么小,有时说他也听不懂,气不过,就只
好揍他了。”这时,我们告诉家长,打孩子并非一种好的管教方式。孩子在挨过一次打后如果再犯同样
的错误,就再打得重一点,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不但使孩子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还很可能演变
成孩子对父母管教的反抗或顶嘴。我们建设家长采取“冷处理”、精神鼓励等方法,以取得家园教育方
法的一致与默契,并且及时地互相反馈幼儿在家在园的情况,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经过
一段时间的家园共同配合教育,大多数“调皮”孩子的行为习惯及多方面的表现,都有明显的进步。
以上的几点方法是借鉴,也是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教
育调皮孩子的策略,为培养好下一代,我们共同努力吧!
对待个别学生可以严格要求,但严格应建立在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的基础上,也所谓叫严而有格。
改变不了别人,咱就改变自己。心里宽容些,心情愉快些,看这些调皮捣蛋的也变成可爱的了
育儿观念:是的,孩子不坏
为了活跃学生增添生活色彩,又能教导、启发学生。在午托或课后时间,安排时间让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孩子不坏》。
看了电影《孩子不坏》,其实这些孩子,要的就是关怀、爱、温暖。很简单的东西,但他们就是没有。误入歧途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里缺乏温暖,小小心灵受伤无数,尤其是对父母从失望到绝望到恨之入骨甚至不共戴天,又求助无门,那种痛苦的煎熬只好透过另一个管道来发泄。很奇怪的就是,接触了黑暗,利用黑暗来平衡心理的伤痛,往往就是绝路的开始。孩子会变坏,家庭和父母的关系都是源头,父母爱孩子天下每个父母都知道,但是执行起来的过程中,有那麽多的干扰和影响,正因如此父母要守着一个正确管教孩子的方法是不容易的。
从电影中学生们深深地被主人公所打动。即使输了,我们一点也不气馁。因为我们学会了看好的一面,再坏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再好的事也有坏的一面,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正如电影中刘老师所说的,自己变化了怪社会怪父母,他们可以代我们挨鞭坐牢吗?怨恨父母其实是在惩罚自己,自己的前途自己负责。只要没有放弃自己,这个社会也不会放弃你。
我想告诉大家:是的,孩子不坏。只要没有放弃你所相信的,不管什么事一定可以获胜!
班上调皮的孩子较多,有个别幼儿非常任性,为此我们两位老师也很烦恼。晚上,在看掌通家园的时候,我注意到这样一篇文章,里面介绍的一些对策非常实用。不光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些策略,对待宝宝任性家长同样也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秘诀一:读懂孩子的心
有时候孩子任性发脾气,有他的道理,我们需要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秘诀二:不给孩子把任性当作要挟父母的机会
很多家长只要孩子一哭闹就会心软,就百依百顺,他要什么都会尽量满足他,尤其是家里的老人。等到孩子掌握了任性哭闹这个要挟大人的“法宝”,而无休止地恶性发展下去时,再想办法解决就很难了。所以在开初狠狠心,不迁就孩子,防患于未然。
秘诀三:以合理的方式满足孩子的要求
适时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是预防孩子任性的一个方法。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定要讲究条件,对于不能或不该满足的需要一定要坚守原则,毫不妥协。
秘诀四:给孩子创造集体生活的机会
集体活动有一定的规范,让孩子到伙伴中去,到集体中去,是破除自我中心最好的方法。
秘诀五:孩子任性时不予理睬
有时孩子胡闹是为了吸引他人的关注,这时一旦对孩子给予批评呵斥,恰好满足了被关注的愿望,于是孩子学会用任性来引起成人的关注。因此,不予理睬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等孩子终止任性行为的时候再给予关注。
秘诀六: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
育儿观念:孩子的教育该怎么协调
今天孩子来幼儿园的时候,告诉我在家里的时候爸爸打妈妈了。我问孩子是什么回事?孩子就说我不乖。我又问那妈妈在干什么?孩子说妈妈要帮我,爸爸生气了对妈妈说了再帮我要打妈妈了……听了孩子的讲述。我明白了,可能是孩子做错了事情,妈妈护着这孩子,爸爸不允许孩子妈妈帮着孩子就引起了矛盾。在很多的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有一个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其他的长辈就护着他,帮着他,哄着他,这样一来孩子就使着性子的大声哭闹根本就听不见家长的一言半语了。
那么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
个人认为:父母在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是同盟。可以有差异,但是不可以将差异变成对立。这里的差异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高低而已,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极端
家长之间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不是对抗。孩子如果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话,孩子就会形成不同于家长的个性,取长补短。
重要的帮助孩子解决而不是强调对错。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育儿观念:让孩子们自己讲
要说我这个妈,可以算是伶牙俐齿一类,说起大道理那是一套一套的。不过小时候的我可是没见过什么大阵仗的人,在人前讲话也是笨嘴拙舌那种。还记得我上初中一年级时,学校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我的文章有幸被选上代表年级在全校师生面前演讲。上台之前练了多少遍那就不用说了,可到了当口,看着台底下黑压压的一片脑袋还是紧张得忘了词。因为想不起来要说的话,我只好一遍一遍重复上一句,重复到第三遍的时候,下面是一阵哄堂大笑。小时候糟心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能在众人面前讲话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两个儿子成长在美国,要说美国的初级教育比较重视孩子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比起刻板的老师前面讲,学生手背后脚并齐,竖着耳朵听的教学方式的确是开放了很多,但孩子好像还是没有很多机会站在大家面前讲。
从小儿子上小学开始,我就在家上班。之前家里一直有阿姨看着孩子。所以我的两个儿子放学后从没有去过AfterSchool,放暑假也没去过夏令营。孩子小还没什么,反正就在家混呗。到大儿子上初中了,看看周围别人家的孩子,还没到暑假就开始争相报名参加各种课外班,夏令营了。虽然多数也是因为父母上班没办法,但孩子去这些暑期学校确实也学了不少东西。即便是一个抠门的妈,我也不能耽误孩子学文化。想来想去,干脆咱自己在家学。我让两个孩子那年暑假每个星期自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Topic,然后上网做相关的研究,学明白了,再做成TTP。周六晚上把家里的大电视作为投影屏,人站在前面给我和先生做Presentation。两个孩子年纪不大,一个十二,一个才七岁,但让我惊讶的是他们不仅选的主题挺有意思,而且也基本上都能讲清楚。哥哥讲了汽车的构造和原理;讲了美国关于走失儿童的历史,以及由此采取的措施;讲了关于股票的基本知识;还讲了防晒油的分类,用途以及对皮肤的伤害。弟弟讲了我们的太阳系,讲了恐龙的起源和灭绝;讲了蚊子为什么会盯人,什么样的人更招蚊子等等等等。每个星期两个孩子都非常兴奋的分享自己要讲的主题,周六讲的时候更是迫不及待的要上去表现。一个暑假下来不仅他们俩,连我和先生都长了不少知识。
转眼过了一年,大儿子七年级的暑假又到了。他老妈还是一如既往的节省,所以暑期夏令营是不去的。自己在家学在家讲也一样能增长不少知识,不过这次我灵机一动想到应该邀请两个儿子的朋友们一起来讲。和几家的妈妈们一商量,得到大力支持,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活动。就这样五家人六个男孩子每个周六晚饭后就凑到一起。孩子们每个星期自己先在家准备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到了周六晚上从年龄最小的开始讲。这六个男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14,性格不同,水平也不一样,但却各有特点,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没有的优势,所以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互相学习。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的上去讲,爹妈们围坐在下面听,还时不时的提些问题或者意见。开始的两三次,虽然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准备,但还是有不少问题。有的孩子的TTP做的太花哨了,根本看不清上面的字是什么;有的孩子的TTP上内容太多了,完全成了一篇文章;有的孩子很紧张,磕磕绊绊的讲不清楚;有的孩子一边讲一边晃,看得人头直晕。。。当然至于眼神和听众的交流,语速的快慢,口齿的清晰程度等等,更都是以后需要逐渐要求提高的。不过孩子们自己选的内容却是丰富多彩的:航天飞船,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选举机制,枪的由来,梵高,可口可乐的发展历史,红绿灯的变迁,如何辨认有毒的蘑菇,关于golf球运动的基本知识等等等等,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每次聚会的时候,一个孩子在上面讲,不仅其他的孩子听得津津有味,就连大人有时也会很热切的加入讨论,补充更多的信息。六个星期之后,所有的孩子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TTP做得花哨的变的更务实了;内容过多的变得简单并且突出主题了;讲话紧张的完全流利自如了;晃来晃去的也可以站稳脚跟了。一个暑假下来,几个孩子不仅学了不少东西,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个周六晚上都是一个PlayDate。讲完讲座,六个人就可以混在一起疯玩儿了。
让孩子们自己讲的活动还在继续,虽然开学了,但妈妈们认为这么好的活动不应该停止,所以由每个星期改为每个月,讲的内容也从自由选题偶尔改成统一命题。老妈们希望在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中,孩子们逐渐做到能学,能讲,更能思考。但这会不会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呢?那只能留给时间来回答了。
孩子调皮捣蛋真的是非常常见,老师们坐在一起聊天,经常会不约而同地谈论起自己班里让人感到束手无策的“调皮”孩子,而且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每个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几个让老师头疼的“调皮”孩子。
这些“调皮”孩子的问题行为很多:与同伴打架,争抢玩具;上课不专心听讲,过分好动;乱发脾气,攻击性强,损坏东西等。老师为此大伤脑筋,有时好言相劝,有时厉声呵斥,有时甚至还来点惩罚手段,但收效总不大。
对此,我也翻阅了很多书籍、资料,寻找教育这些“调皮”孩子的对策,现将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与同伴分享。
一、正确看待幼儿的“调皮”行为
对于“调皮”幼儿,不少老师往往把他们的淘气、打闹、喜欢搞“恶作剧”等行为看成是有意破坏、捣乱,并随意扣上“坏孩子”的帽子,这势必给幼儿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不难看出,“调皮”幼儿的许多行为与普通幼儿的表现并没什么两样,只是程度上更强烈一些;许多“调皮”行为还蕴涵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好玩、好动、好问是探索求知的表现,不听话往往反映出孩子有主见,好争斗则体现出孩子有进取心等。只是当这些表现不分场合、时间或者强度过大时,就需要我们理智地对待,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教育。
二、区别对待,多给“调皮”幼儿一份关爱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过分调皮的孩子被盛怒之下的老师动用了消极的教育方式孤立他们。实践证明,被成人或集体厌弃的幼儿常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这样只会造成恶性循环,离我们预期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远。要知道,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时时关注调皮孩子的言行,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宽容他的幼稚无知,尊重他的个性特点?甚至允许他暂时犯一些错误。我曾教过一个叫洋洋的男孩,他很喜欢捣乱,活动时常常打打闹闹,攻击性很强。经了解,他母亲改嫁,父亲常年工作在外,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因此,我像母亲一样去关心他,与他亲近,使他感到“老师是爱我的”,这样他就愿意向我敞开心扉,让我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因此,当“调皮”幼儿的行为出现问题时,老师首先要冷静,然后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分别对待。如果是幼儿正常的年龄特征表现,比如,幼儿以为好玩而为之的“恶作剧”应给予理解与引导;如果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就应做好家长工作,如建议家长采取“冷处理”、精神鼓励等方法,对于“霸道”的幼儿,可用榜样说服法、诱导法等等。
三、防患于未然,多用暗示的方法,引导幼儿自觉改正
有的幼儿表面上对自己的问题行为表现得满不在乎,但他的内心是隐藏着要求改进的愿望的。因此,当孩子的调皮行为刚冒头或出现反复时,老师要用摇头、眼神暗示其停止。如在上课时,当调皮幼儿用手戳别的小朋友时,老师可以用眼神暗示或走到他跟前将他的手放回腿上,以此让幼儿自己意识到不对,并能自觉改正。又如在区角活动时,老师看到有些幼儿随意走动、捣乱,可以问幼儿:你在玩游戏吗?你想扮演谁?你会玩益智区的棋吗?然后根据他的愿望安排到相应的活动区活动。
四、让幼儿在感受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孩子感受行为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明辨是非,自觉纠正。
五、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挖掘“调皮”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调皮”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有主见、较聪明等等,教师要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比如,有一个男孩,上课时经常不举手就突然提问题,打断老师的话,造成课堂秩序混乱。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有较强的表现欲,就是不善于控制自己誉于是我便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并对他提出了要求:“你很聪明,反应快,老师喜欢你,如果你能守纪律,等老师讲完了再举手提问题,老师就更喜欢你了。”结果他真改掉了这一毛病。由于他自制力较差,以后,我又有意让他在活动区里当“交警”值班,他认真负责,坚持到底,小朋友对他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而使他体验到了战胜自我的愉快,越变越好。
六、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玩乐和“发泄”的机会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而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和玩具、学具,让幼儿有东西可玩、可操作,这样,他手里有。事”干,就不会到处乱跑了。“调皮”幼儿往往精力过剩,我们应创造条件,允许幼儿把剩余精力“发泄”出来,如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允许他们跑、跳,带他们玩一些活动强度较大的游戏等。对于那些聪明、“鬼点子”的调皮幼儿,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努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一些过分调皮的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当然也不会在短时问内消失,有时情况有了好转,过一阵子又会出现反复,如果一时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对待“调皮”孩子,教师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一时改不了的要耐心等待,积极引导,要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孩子总有变好的一天;而暂时改变了的要注意巩固,不断强化。只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最终总会收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育儿心得:我们该怎么面对调皮的孩子
孩子调皮捣蛋真的是非常常见,老师们坐在一起聊天,经常会不约而同地谈论起自己班里让人感到束手无策的“调皮”孩子,而且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每个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几个让老师头疼的“调皮”孩子。
这些“调皮”孩子的问题行为很多:与同伴打架,争抢玩具;上课不专心听讲,过分好动;乱发脾气,攻击性强,损坏东西等。老师为此大伤脑筋,有时好言相劝,有时厉声呵斥,有时甚至还来点惩罚手段,但收效总不大。
对此,我也翻阅了很多书籍、资料,寻找教育这些“调皮”孩子的对策,现将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与同伴分享。
一、正确看待幼儿的“调皮”行为
对于“调皮”幼儿,不少老师往往把他们的淘气、打闹、喜欢搞“恶作剧”等行为看成是有意破坏、捣乱,并随意扣上“坏孩子”的帽子,这势必给幼儿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不难看出,“调皮”幼儿的许多行为与普通幼儿的表现并没什么两样,只是程度上更强烈一些;许多“调皮”行为还蕴涵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好玩、好动、好问是探索求知的表现,不听话往往反映出孩子有主见,好争斗则体现出孩子有进取心等。只是当这些表现不分场合、时间或者强度过大时,就需要我们理智地对待,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教育。
二、区别对待。多给“调皮”幼儿一份关爱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过分调皮的孩子被盛怒之下的老师动用了消极的教育方式――孤立他们。实践证明,被成人或集体厌弃的幼儿常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这样只会造成恶性循环,离我们预期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远。要知道,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时时关注调皮孩子的言行,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宽容他的幼稚无知,尊重他的个性特点・甚至允许他暂时犯一些错误。我曾教过一个叫洋洋的男孩,他很喜欢捣乱,活动时常常打打闹闹,攻击性很强。经了解,他母亲改嫁,父亲常年工作在外,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因此,我像母亲一样去关心他,与他亲近,使他感到“老师是爱我的”,这样他就愿意向我敞开心扉,让我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因此,当“调皮”幼儿的行为出现问题时,老师首先要冷静,然后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分别对待。如果是幼儿正常的年龄特征表现,比如,幼儿以为好玩而为之的“恶作剧”应给予理解与引导;如果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就应做好家长工作,如建议家长采取“冷处理”、精神鼓励等方法,对于“霸道”的幼儿,可用榜样说服法、诱导法等等。
三、防患于未然,多用暗示的方法,引导幼儿自觉改正
有的幼儿表面上对自己的问题行为表现得满不在乎,但他的内心是隐藏着要求改进的愿望的。因此,当孩子的调皮行为刚冒头或出现反复时,老师要用摇头、眼神暗示其停止。如在上课时,当调皮幼儿用手戳别的小朋友时,老师可以用眼神暗示或走到他跟前将他的手放回腿上,以此让幼儿自己意识到不对,并能自觉改正。又如在区角活动时,老师看到有些幼儿随意走动、捣乱,可以问幼儿:你在玩游戏吗?你想扮演谁?你会玩益智区的棋吗?然后根据他的愿望安排到相应的活动区活动。
四、让幼儿在感受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孩子感受行为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明辨是非,自觉纠正。比如,我班的小辉,今年六岁了,有一天早上,他妈妈送他来的时候,悄悄拿出一辆玩具小汽车对我说:“这是昨天放学回家时,我发现孩子拿的,我很生气,给小辉讲了很多道理,可他就是不听,原因是他太喜欢了,没办法,只好瞒着他拿来了。”我没有马上收回玩具,而是耐心做好了她的工作。然后,我有意把小辉每天都玩的变形玩具藏了起来。果然,下午区角活动时,小辉一打开箱子就发现变形玩具不见了,他急得到处找,找不到就跑来报告了:“老师,班里的变形玩具不见了!”我假装惊讶地说:“是吗?是不是哪个小朋友太喜欢了,就拿回家去玩了,这样别的小朋友不能玩了,多着急呀。”我接着又说:“刚才有的小朋友来说,他喜欢玩的玩具小汽车也不见了,不过,老师知道,拿玩具的小朋友明天肯定会送回来的,不然,喜欢玩这些玩具的小朋友发现玩具没有了该多难过呀。”第二天,小辉主动送还了玩具,以后再也没有随意拿走东西。就这样,我以“遗失”变形玩具为契机,让幼儿体验了自己的不良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愉快,并主动自觉地改正了错误。
五、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挖掘“调皮”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调皮”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有主见、较聪明等等,教师要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比如,我班有个叫尚尚的男孩,上课时经常不举手就突然提问题,打断老师的话,造成课堂秩序混乱。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有较强的表现欲,就是不善于控制自己誉于是我便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并对他提出了要求:“你很聪明,反应快,老师喜欢你,如果你能守纪律,等老师讲完了再举手提问题,老师就更喜欢你了。”结果他真改掉了这一毛病。由于他自制力较差,以后,我又有意让他在活动区里当“交警”值班,他认真负责,坚持到底,小朋友对他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而使他体验到了战胜自我的愉快,越变越好。
六、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玩乐和“发泄”的机会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而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和玩具、学具,让幼儿有东西可玩、可操作,这样,他手里有。事”干,就不会到处乱跑了。“调皮”幼儿往往精力过剩,我们应创造条件,允许幼儿把剩余精力“发泄”出来,如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允许他们跑、跳,带他们玩一些活动强度较大的游戏等。对于那些聪明、“鬼点子”的调皮幼儿,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努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一些过分调皮的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当然也不会在短时问内消失,有时情况有了好转,过一阵子又会出现反复,如果一时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对待“调皮”孩子,教师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一时改不了的要耐心等待,积极引导,要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孩子总有变好的一天;而暂时改变了的要注意巩固,不断强化。只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最终总会收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