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说:“现在的孩子真累呀。”是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每天都让孩子们参加各种学习班,使孩子没有了玩的时间。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玩,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孩子正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来学习的,如我们常会看见孩子玩的捉迷藏、玩水、玩沙土、过家家、涂涂画画等游戏,他们从这些游戏中学到很多的经验和能力。但有些家长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的玩,认为孩子的玩是没有明确目的、随意、闲散的事,孩子在玩的时候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家长的这种态度,说明他们不了解孩子应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家长如何关注、支持、引导和帮助孩子玩好,对促进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为孩子创造玩的条件
玩是孩子的权利,玩是孩子发展的需要,孩子是在玩中学习的。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创造玩的条件,给孩子充分玩的机会和时间,并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等。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喜欢玩的活动以跑、跳、爬、玩球、做手工民间游戏等居多。家长不必非买一些高档玩具,可利用当地自然、文化、生活资源,给孩子提供丰富安全和可操作的玩具材料;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如土、水、棍;家庭废旧材料;民间故事、民谣、图书和游戏等,与孩子一起讲故事、说儿歌、看图书、玩游戏等,引导孩子开展语言、阅读和游戏活动;和孩子一起用各种材料自制玩具,促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各种材料的来源、功能,性质和变化,并学习用这些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等。
二、做孩子的平等玩伴
有研究显示,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长参加孩子玩的最佳方法是做一个平等的伙伴,而让孩子做主导者。家长要做的只是体力上的帮助、充当伙伴、提供建议、支持鼓励他。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己很忙,不可能老陪着孩子玩。其实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既不耽误家长干活、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一起玩的实例。如带孩子一起下地.家长忙着农活,孩子则可在一旁捉蝴蝶、毛毛虫,看生长的茄子等,时不时和孩子交流一下他们的发现;爸爸修自行车时,孩子在一边看,对玩坏的玩具也模仿着卸开玩具的螺丝,探索里边的结构;家长洗衣服,孩子就在家长的周围玩“吹泡泡”,大些的孩子还可以帮家长晾衣服等。家长们应相信,和孩子一起玩,分享孩子玩的乐趣,可以增进亲子感情,满足孩子安全与爱的需要,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家长要注意的是,给予孩子的建议、提问、引导都要以孩子是否需要,是否愿意接受为准。因为玩对孩子自己来说具有开拓性和试验性,他们不需要也不愿让别人教他如何做。如果家长坚持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就会破坏了他们的学习进程。
三、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越来越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需要同伴的友谊,需要同伴之间的互相学习,需要在和同伴一起玩的过程中,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学习与人交流和合作。家长要提供这样的机会,并且引导孩子在和小朋友玩时互相学习,学会听小朋友的意见,如当孩子捏搓有些干燥的橡皮泥而捏不动时,家长可以问“这泥怎么捏不动了呢?”“你看看小明是怎么弄软的?”如果孩子愿意接受,告诉他“小明是用水把泥弄软,你试试这个方法好不用”等,启发他模仿同伴,向小朋友表明自己的想法等,让他在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共享、交流、关心、合作,遇到困难时共同想办法解决。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越多,越有利于它社会能力的发展。
同时,要关注、观察孩子在玩中表现出的喜怒哀乐。孩子在玩中常常表现他的快乐、被爱和爱的需要说明孩子的心态平和而愉快,偶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愿望并反对家长的要求,这是他有社会化行为的正常表现,要耐心地引导,并帮助孩子坚持把一件事做完,这是孩子学习成功的重要品质。让我们尊重孩子玩的权利,与孩子共享玩的快乐。
育儿观念::爱的分享
这几天在电视里看到有几个孩子由于想不通而跳楼自杀的事件,一个是我们旁边小区的十六岁初中学生;另两个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看到电视里的报道我的心是沉重的,真的为他们感到惋惜,正值风华正茂让人羡慕的年龄,却这样放弃了生的权力。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感到痛心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在我小的时候,没有吃没有穿,生活很艰苦,有许多孩子由于营养不良得了小儿麻痹症,但幸福感却很强,而现在的孩子有吃有穿的幸福感却下降了,总是说压力太大。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易中天一段话让我有些顿悟,他说:“显然,金牌,不该是体育的目的:诺奖,也不该是教育的目标。发展体育运动,应该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发展教育事业,则应该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远比奥运金牌重要;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才是教育的头等大事。盯着这奖那奖不放,把能不能得奖看做成败的标准,恰恰证明中国教育出了严重问题。什么问题?丢掉了根本,搞坏了脑子”。
分析现在的家长从小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在小的时候就设置了远大目标,但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人,这就是现实!
分析现在的孩子,由于只生一个,怎么看都是宝,经常听到大人讲得一句话:怎么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孩子在众多亲人的溺爱下,孩子往往只考虑到自己,一个人将好吃的、好玩的独占了,不会想到要孝敬长辈。遇事只要稍不称心,就觉得身边的人都欠他的,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很多家庭把孩子看作第一位,这样是不正确的。只有和谐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和谐的家庭是一家人一定要有时间在一起。情感是一定要足够多的接触才能产生的。
我们幼儿园选择了“关心周围世界”,做为我们的课题进行研究,我觉得非常的有意义有研究价值,现在的社会真的需要我们去关心,懂得关心的人才会懂得爱;懂得分享;懂得感恩。那些自杀的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爱只有恨才会走极端的,如果我们经常给予他们爱的分享教育,可能他们就不会干傻事了。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我的身边都是一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我希望通过我们幼儿园关心课题的研究,能让孩子们懂得爱,懂得珍惜生命。这是我的愿望。
一、爱是需要分享的
案例一:下午的时候,我组织小朋友在操场上进行户外活动,孩子们有的滑滑梯;有的骑木马;还有的玩自制玩具,玩的可高兴了。只有妮妮小朋友(2岁半)愁眉苦脸的骑在木马上,为什么呢?我走近一看才知道,原来她手里拿着沙包、辫子和飞盘(这些自制玩具是小朋友家里带来的)不肯撒手给别的小朋友玩,因为这是她带来的,但是又想玩木马,两只手用来拿自制玩具了,木马因此也玩不起来,当我走到她身边时,她把手里的自制玩具交给我:“老师,你帮我看着。”我说:给别的小朋友玩吧?她说:“不可以,这是我的”。我说:“你给别的小朋友玩,小朋友会感谢你,而且你还能用腾出的手来玩你喜欢的木马。这样不是更好吗”?她这才同意。我表扬了她。
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自发生成的,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怎样做。让分享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对自己所喜欢的物品所表现出的占有欲是此年龄段孩子固有的特征。教师要保证每次的分享不是在成人的强求和专制下进行的。要努力做到,用快乐的情绪真实地和孩子分享,对孩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孩子慢慢习惯并乐意分享。
二、在分享中懂得爱
案例二:菲菲小朋友(2岁半)带来了一套扫地的玩具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和菲菲一起合作,教班级里的孩子如何将碎纸屑扫进垃圾桶,对于托班的宝宝,他们特别喜欢玩这个扫地的工作,当他们用迷你型的扫帚把托盘里的纸屑扫的干干净净,倒进迷你型的垃圾桶时都咧开了小嘴特别的开心。这时我就会问孩子们,这个玩具真好玩,是谁让我们玩的这么开心的呀?他们都会回答我:“是菲菲”,我说:“那么我们每次玩好后都去谢谢菲菲小朋友好吗?告诉她你玩的很开心。”孩子们去说时,菲菲脸上也洋溢着快乐的笑脸。
给孩子的心灵插上爱心和分享的翅膀,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分享、会生活、会学习的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让孩子在吃点心和饭后吃水果时,有意识的轮流引导孩子将饼干、水果分发给小朋友,告诉孩子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分享,还尝试着让孩子把好的、大的先给别人吃,而在接受时鼓励别的孩子别忘了说“谢谢!”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分享,同时也在无形中让孩子学习了礼貌待人。
三、分享是双向的
其实,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也是一个学习者,我知道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和孩子一道共同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在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要做到如此,就必须不断地学习,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褒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俗话说得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境况、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世界在每一个人的眼中所呈现的样貌、所展示的色彩,也就不尽相同,因而每一个人对于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看法,就再正常不过了。使我们每个人变得开朗、开放、开明,去创造一个宽厚、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对于人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宁静的心绪,对于我们的修身和养心,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加油的,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育儿观念:自私的爱
秋季运动会开如期开展了,天气晴朗,特别适合开展运动会。我班上大部分家长都来参加了,我感到很欣慰,说明还是很配合老师工作,关心小孩的,这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小班第一个项目是皮球接力赛。按照事先整顿好的队伍,我们进行了4场比赛,第6场是决赛,家长很配合,秩序很好,偏偏这个时候,XXX的妈妈跑来要求我让XX多参加比赛,决赛一定要参加。谁先出场我已经全部安排好了,如果让XX出场多了,别的小孩就会没机会上场,我跟她解释了很多,她却不听,硬是把一个家长没来参加的小孩拉出队伍,换上她家XX,对这个举动我很是反感,我继续跟她说明情况,她好像没听见一样,一心指挥她儿子比赛,我对这种无理的家长很是无语。只好取消了比赛,拉着队伍,带着我班所有的小孩离开了赛场,因为比赛也快结束了,又太热,小孩受不了。虽然事后她特意跟我说,她是想让她儿子多锻炼,可是,我觉得这家长太自私,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别人的孩子也需要机会。如果都这么自私,孩子都会跟着变得自私,还要学校教育干吗?自私的爱。
若要问当今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父母最重视教育,答案一定是中国。但同样是家庭教育,教育理念、水平却各不相同,教育效果更是大相径庭。笔者作为一名教师,有点滴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环境创设很重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时间最长的环境。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家庭收入的增加、物质条件的丰富,如果单从物质条件来说,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但这只是片面的。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爸爸爱妈妈。”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良好的家庭氛围、精神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担当;一个奋进的家庭状态能让孩子有更大的动力。儿歌《我有一个家》唱出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幼有尊,崇尚孝道,夫妻之间恩爱甜蜜,互敬互爱,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精神上是富足的,人格上是健全的。
二、榜样是最好的教育
光说不练假把式,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真可谓费劲了口舌,可有时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何呢?孩子的反驳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你总是让我这样做、不能这样做,可你呢?你自己做到了吗?一个问题把家长问得哑口无言。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身先士卒,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一点至关重要,尤其是对语言与理解能力发展较低的小孩子。学校里教给孩子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而家长在外出游玩时,大喊大叫、随口吐痰、随手扔垃圾,孩子提醒制止时,家长二话不说直接拉起孩子就走,或是训斥孩子多管闲事,或是百般为自己辩解,就是不肯弯腰去捡拾垃圾,失去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更是孩子对规则的默然;晚饭过后,家长命令孩子去书房读书,自己却窝在沙发里玩手机,没有亲子共读可言的同时,孩子的心态也变得浮躁起来。过马路时,当家长上演“中国式过马路”、跨栏比赛的时候,跟在身后的孩子也是竞相模仿、以此为荣,文明意识更是无从谈起。相反,如果家长做到处处模范、时时榜样,这样细节教育下的孩子一定是不一样的。
三、孩子的成长不能缺席
有人戏言说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这句话听起来可笑,但不是危言耸听。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的确存在一些误区的。
误区一: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情。我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好的条件,上好学校、选好班级、老师、买好东西,这就足够了,至于学习做人那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观点,也是一种可怕的想法。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责任,缺一不可,不要等到孩子这颗树苗长歪后才后悔莫及,孩子成长不可倒退。
误区二:孩子的教育是母亲的事情。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教育孩子父亲母亲都不能缺席,只有这样孩子的成长才算完整。父亲的教育作用甚至要强于母亲,尤其是对于男孩子而言。有调查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长大以后更有出息。所以,在家庭教育问题上,谁都不能偷懒。
四、鸡汤之外再来点鸡肋
中国的家长最爱孩子,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飞了,唯恐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所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奖励教育、真善美教育,百般呵护,对于假恶丑则是极力躲避,唯恐伤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孩子的成长道路太过顺利,对社会万象缺乏客观的认识,对欺骗缺乏应有的防范,这才有大学生被骗致死的惨剧发生。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精神上是缺钙的。
孩子迟早都要离开家庭的港湾,离开父母的怀抱,他们不是风筝,父母也不是手里那根坚实的风筝线,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假恶丑,作为父母要告诉孩子:这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但这是极少数,不是生活的全部,更多的还是正能量、真善美。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社会、客观分析问题、认真寻找策略,毕竟孩子要长大、要独立。鸡汤虽好,但如果贪杯就会营养过剩产生副作用,适时来点鸡肋、挫折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好父母教养好子女,好家教铸就好未来!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观念:家长应把握好爱的尺度》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