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以上幼儿有行为攻击倾向

10-03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90%以上幼儿有行为攻击倾向”,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类处理“攻击”黄女士33岁公务员儿子长得人高马大,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平时调皮又捣蛋,总喜欢惹别人。每次去学校领他总是让我头很大,因为常常会有小朋友睁着一双无邪的眼睛来告状说儿子欺负他们,对于他这个好“攻击他人”的恶习我一度无计可施,只会回家狠狠地批评,有时实在气不过就会打他。但这个办法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他后来变得越来越老油条,一副很无所谓的样子,真让我气不打一处来。后来有一次听到儿子对奶奶说:“妈妈不讲理,自己常欺负我却要我别欺负小朋友。我只是想和他们好又不是要欺负他们。”听到这句“无忌童言”后我开始反省自己一贯的教育方法,觉得应该和他多沟通沟通。此后,我就会问他和小朋友打闹的原因,再根据原因的分类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他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但没有掌握分寸,这样我就会劝他做事“温柔”一点,想和小朋友友好只要用嘴巴说就可以了,不要用手去抓或推;有时是他真的会欺负小女孩,这样我就会让他知道这不是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情,儿子虽然才一年级,但非常崇拜男子汉的品格,用“男子汉不会哭”、“男子汉不欺负人”这样的话激励常常挺有用。实习生顾筝起码不要护短陈先生38岁职员我小时候也经常和小朋友打架,但是并没有见到什么犯罪倾向。所以,对于孩子之间偶尔的侵犯行为,我也不是特别重视,但如果这类侵犯变成了经常性,并带有报复性和恶意的时候,我会出面严教,家长要做的第一条就是不能护短。有一次,儿子和他的同桌闹了一次小矛盾,本来也没什么大问题,可第二天同桌的家长就来了,说我儿子把他的孩子打得出了鼻血,染红了衣服之类的。据我对孩子的了解,这都不太可能。不过我还是义正辞严地批评了他,打架

总是不对的,不分谁先动手。这是孩子第一次出现这类情况,我要把它遏制在萌芽中。而对方家长的做法,我不太赞同,这样只会助长孩子的嚣张气焰,他会利用家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家长帮他赢了这场小小的打架,却输掉更多有利于他成长的机会。晨报记者周思立反击也要批评方女士40岁教师女儿还在读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有一次在外面玩得晚了,回家以后特别乖。没过多久一个小男孩的家长来告状,说我女儿把石头丢在她儿子的头上,擦破了皮。我一问,女儿很不情愿地说,是那些小男孩朝她扔黄沙,她一边逃一边捡了块石头扔过去,打中了别人的头。那小男孩也承认是他们先扔黄沙的。我仍然严肃地让女儿赔礼道歉,然后一直训到她承认错误,保证不再犯了。我觉得不能因为自己孩子先受欺负就纵容她的打人行为,毕竟用石头打破了别人的头可不是小事。再说,从小就让她明白以暴易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晨报记者常煜华家长要以身作则李女士36岁财务孩子有攻击性应该不是天生的,可能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我发现,这类经常性侵犯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到了来自父母的不良影响。我朋友家的孩子就是一例。平时,朋友的脾气很不好,在生活中常常与人发生冲突,为了一些小事就争执不休,就走道里那一小块地方他们家也和邻居吵了不知道多少次,甚至还动手。平时教育孩子,也是棍棒相加,打骂的教育手段为主。这些事情都给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现在他的孩子也是个火爆脾气,在和同学的交往中,一有不顺心或不如意,也会不自然地用起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随着老师和其他孩子家长告状数YjS21.COm

越来越多,朋友也开始反思自己,我们都说这样的脾气早就应该改正了,上梁不正下梁歪。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1岁宝宝的行为标志攻击


一岁的宝宝偶尔会用拳头和牙齿跟爸爸妈妈或其他小朋友“交流”,这是许多妈妈的烦恼,生怕孩子长大会变得很暴力。然而专家解释:一岁左右的宝宝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很正常,应该辨证的看待这些行为:一方面,这种行为只是孩子发育到这个年龄的标志,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时期,爸爸妈妈不必过于担心。另一方面,虽然这是孩子必经的一个过程,但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做正确的指导,孩子很可能会养成打人的坏习惯。

另外,专家指出:对待一岁“暴力”宝宝,只有先应该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

武力背后鲜为人知故事

孩子也和大人一样,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岁左右的孩子还不会为自己解释,所以对“他为什么要咬人?”一直让我们困惑。现在让我们一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不得不动用“武力”解决问题。

贫乏的语言表达能力

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一岁的孩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也正是因为他不会说话,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达,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时,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诉他“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他就不会把怒火发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他正在学习自卫

有时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种自卫,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宝宝决不会容忍自己被欺负,他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

口腔发育的需要

专家解释说,一岁左右的宝宝,口腔内牙齿、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育,他很喜欢把东西放到嘴里咬,可以帮他缓解口腔发育给他带来的不适。另外宝宝在学习说话的时候,也很喜欢把能抓到的东西放到口中,当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这仅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好像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得到准确的认识。

孩子的因果试验

很多爸爸妈妈都想知道,为什么一旦孩子们和玩具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可怕的哭闹声,为什么他们每个人拿到自己的玩具还不能安静呢?答案很简单,宝宝在玩耍的过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带给他乐趣之外,还意外的发现他的行为可以带来不同的后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会有事发生”。所以他总是不断尝试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事物。

孩子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不少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暴力倾向,比如在幼儿园欺负其他小朋友,有时候家长说几句,孩子就会动起手来,尤其是男孩子,喜欢学习武打片里面的各种动作,面对这个情况,父母应该如何面对呢?

有的家长甚至反映自己的孩子已经开始有暴力倾向了,比如喜欢拿玩具金箍棒打小朋友,甚至打家长,就算是半开玩笑,有时也会伤到人。晓晓的妈妈就反映说孩子现在特别喜欢挥舞奥特曼式拳脚。对于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不妨尝试采取如下措施:

1.接受孩子的先天气质并予以因势利导

如果说这些孩子有暴力倾向的话,其家长不妨这样去理解:孩子喜欢强权而怪异的形象是他们想要打败自己心中的怪兽。如胆怯、退缩、依赖等人类的弱点,而绝不是想把自己练就出来的勇气用在欺负别人身上。但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性急、冒失。对胆汁质的儿童,应注意不要轻易去激怒他们,要设法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培养他们习惯于安静和平衡地做事。同时,要给予更多的活动机会与任务,宣泄他们过盛的精力,并使他们养成扎实、专一、耐心、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

2.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社会化的教育

要经常通过讲故事、具体交往事件向孩子传递社会所认可的习俗规范,培养孩子的价值观;让孩子明白如果伤害了别人,就得不到小朋友的友谊,别人就不再愿意和他玩儿,妈妈也会不高兴。这样,能培养孩子对他人的情感。切忌对这样的孩子用生冷而强硬的态度来惩罚他。因为这种高度聪明而自尊的孩子一旦得不到对他个性上的接受,就可能会埋下反他人、反社会的种子,以后会把进取心转化成为攻击性。

3.经常为孩子设置满足他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情境

经常与孩子做各种游戏进行交流,如讲故事、做手工、玩智力游戏等。用大人的聪明智慧来提取孩子的智力——经常带孩子出门观察自然界,自然界中有更多的谜底等着你聪明的孩子去揭开,这样孩子的成长就不会仅限于动画片给予的想象空间了。

父母慢慢引导是最好的办法,避免孩子看到暴力画面,家庭环境也很重要,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和谐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成长。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来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不了时,就变得焦虑起来;或者是因为小朋友们本身所有的性格,比如:有的小朋友比较任性、有的小朋友还处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等。这时候幼儿就会采取打人、咬人、踢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把东西扔在地上等攻击性行为,这不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现之一。

二、案例描述

轩轩小朋友,男孩,年龄班中班。轩轩生性活泼好动,比较任性,容易生气。他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在家就是一个“小少爷”,以自我为中心,爱表现自己。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

在区角活动时,老师是按组来请小朋友去选区角游戏的,坐的好的小朋友就先被请到去玩,每次等其他小组都选好之后,轩轩所在的那组才会被请去选区角活动,因为每次都是最后被请到,轩轩想玩的下棋区总是已经客满了,老师规定的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玩,他就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到下棋区对一个比较弱小的男孩说到:“我要玩下棋,你让开,你去玩别的。”说着,他又把棋都弄乱了。他见那个男孩还坐在椅子上不动,他就用手推了那个男孩,把他推倒在地上,于是小男孩就哭了。而轩轩就好像不关他的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跟其他小朋友下起棋来。

在排队洗手时,洗手池边已经有很多小朋友,轩轩就是硬挤进去,用力把两边的小朋友拉出来,嘴里说着:“我先,我先。”其他小朋友也不服气说:“是我们先到的你干吗插队,到后面去,不然我们告老师去。”接下来他们就开始争吵起来,你推我,我拉你。

做早操时间,轩轩就乱站,做操时踢到了前面小朋友的脚,对不起也不说一声,还偷偷的笑。排队回教室时和其他小朋友推来推去,把一个小朋友推在了台阶上,结果那个小朋友的腰肿起来了,几天不能来幼儿园只能躺在床上。

轩轩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一不小心就撞到其他小朋友,有时他是故意去碰碰小朋友,一天下来会招惹很多小朋友,教室里就听见小朋友:“老师,轩轩他打我;老师,轩轩抢我的玩具。”轩轩小朋友每天因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会被小朋友告状好几次,但他自己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三、案例分析

1、家长对幼儿的溺爱

轩轩的父母是生意人,他们忙于工作很少陪轩轩。轩轩一直以来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而且他又是独生子,整个家庭都是围着他在转,爷爷奶奶对他是百依百顺,父母对他更是溺爱,他要买什么就去买什么,不管适不适合价格贵不贵,先满足他的需求再说,以此来弥补他们对轩轩的愧疚。从而使他知道了只要我喜欢的东西爸爸妈妈一定会帮我买来,正因为父母对他的宠爱和放纵,导致了轩轩为所欲为,稍有不如意就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他心中不满的情绪。

2、家长对幼儿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直灌输着家长。父母对孩子有这样的期望当然也是好的,有哪位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事业有成呢?但是他们往往会疏忽了孩子的感受,他们从小就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像轩轩小朋友的家长就对轩轩期望很高,有时放学回家就听见轩轩的奶奶在说:“我们家轩轩很乖的,很听话,明天还要去学跆拳道,下午要去学画画。”父母觉得这样对轩轩是好的,希望他能培养各种兴趣。在幼儿园的画画课上,我不看见轩轩会认真的画图,而是在玩蜡笔把好好的蜡笔都弄断,还要弄其他小朋友的,可见他对画画并不感兴趣。父母在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的情况下就给他报班,这等于是在逼他做不喜欢的事,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但他又不敢对父母说,这样长期下来压力就越来越大,他就会通过打人等一些攻击性行为来发泄心中的怒气。

3、电视的影响,模仿能力

伴随着电视传媒进入千家万户,幼儿在电视机面前的时间越来越多,电视对幼儿的影响不可忽视,现在很多的动画片都是带有打斗的行为,但孩子们并不懂,他们只是觉得这样打打闹闹很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了一些不好的榜样。和同龄孩子一样,轩轩也特别迷恋奥特曼,好动的轩轩常常模仿其暴力行为手舞足蹈,嘴里还不断发出“嗬,哈”的声音,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性格不适宜看这类带有武力的动画片,但孩子喜欢也没办法,为了满足孩子,就带着孩子去买奥特曼粘胶纸、VCD带子、图书、塑料奥特曼模型、卡片等。幼儿的模仿不仅仅来自电视,还存在于同伴之间,还有他所处的环境。让幼儿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很难的,但让他学一个坏习惯是很容易的,他一看就会。

4、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

轩轩一直被小朋友排斥,他不懂得怎样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从小轩轩就很少去接触大自然,父母也没时间带他去逛逛超市,去公园玩玩,去亲戚家跑跑,平时都由爷爷奶奶带着,他们年纪大了,考虑到轩轩的安全问题,放学回家后就让他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玩具,几乎是不让他出去的。他们限制了轩轩的自由,使他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也很少接触一些同龄的孩子,他的交往能力就会不断地下降,而他的攻击性行为更使得其他小朋友不愿接纳他,不愿和他成为好朋友,常常在教室里看到他独自一人坐在椅子上玩玩具。有时看到轩轩一个人我就走过去问他:“轩轩,你怎么一个人啊?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低着头跟我说:“老师,不是我不想跟他们玩,是他们不让我跟他们一起玩,我只能一个人玩了。”看得出轩轩是很想和其他小朋友玩的,但由于他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他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才能使得其他小朋友喜欢他,接纳他。

四、指导策略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往往在听到老师说:“今天你家孩子把班里的小朋友打了。”回到家家长也不会向孩子了解情况,直接对孩子进行惩罚,指责或是打骂。这样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在家长身上学到了,做错事是可以通过打骂等行为来解决的。要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首先家长要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在被告知轩轩打了小朋友之后,父母要向老师询问情况,了解事情的原因,不能因为他很难管教就用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教会他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双休日父母要尽可能的放下工作来陪轩轩,多带他出去感受大自然,比如:带他去游乐场,因为那里可以接触到很多的小朋友,能使他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有所增长,还能培养他活泼开朗的性格。还可以去动物园,让他与小动物亲密接触,帮小动物们喂东西吃,激发他的爱。或者可以带他去同事、亲戚家适应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

2、家长要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轩轩有强烈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缺乏父母的关爱也是原因之一。平时他只感受到爷爷奶奶对他的爱,很少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轩轩内心的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要宣泄心中的不满,从而导致了他的攻击性行为。轩轩需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孩子,与他谈谈心里话,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问问他在幼儿园的生活快不快乐?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轩轩肯定很乐意说说幼儿园的事情。在进行一番交流之后,他内心的一些不良情绪也能得以释放,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父母也可以陪他一起看电视,去书店一起挑一些书,买回来一起看,看电视看书都是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快乐的。但父母也要注意到电视的内容,要避免与孩子看一些打斗有暴力行为的电视,挑选书籍也是一样,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书,要有一定的教育价值,避免孩子模仿不良的行为。

3、通过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之间地交往

轩轩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技能不是很强,为使他与小朋友之间的同伴关系更好,老师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游戏来改善同伴间的关系。建筑性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注意力集中程度、耐性与坚持性,轩轩可以参与到这类游戏中去,让他与其他几个小朋友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在这期间轩轩可能会想要放弃,老师可在一旁关注他、鼓励他坚持游戏,在作品快完成时,他常常会因为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出现破坏性行为,老师要及时提醒孩子有意识地将攻击性行为加以约束和控制。或是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老师可以特定他来当一次警察、解放军,因为在小朋友的眼里,警察叔叔、解放军都是很勇敢的人,还喜欢帮助别人,而且他们很遵守规则。让轩轩扮演正面的角色还可以让他扮演被攻击的对象,让他体验被攻击的不愉快,痛苦的情绪,领悟到伤害别人的危害,学习理解别人。规则性游戏对攻击性行为幼儿的难度较大,他们常常因为破坏规则而遭到同伴的排斥,所以老师可以带幼儿先观察学习规则、掌握规则后再加入游戏。老师在让他参加游戏之前先跟他讲清楚游戏规则,再引导孩子参加下棋、夹弹子等有固定规则的游戏,帮助轩轩克服“自我中心”的意识,有效提高交往能力。

攻击性行为在当今社会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值得教师与家长去关注的,因为这关系到小孩今后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认为老师与家长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是要有好的态度、好的方法,不能盲目的去批评或是打骂,这样反而让幼儿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案例中的轩轩通过老师与家长的教育,他的攻击性行为逐渐地在减少,与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他在不断地努力。所以,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老师要更有耐心,同时家长也不可忽视,要做到家园合作,共同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探究宝宝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


看到宝宝做出攻击性动作,如打、踢、咬或是抓,爸爸妈妈吃惊不小,“啊,羊羔变狼崽了?!”

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

宝宝多是在感觉不安全的时候才会做出攻击行为。最常见的是和其他的宝宝抢玩具。一个还没学会与他人分享的孩子,语言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对玩伴的踢和打,来夺回自己的玩具。

攻击行为给宝宝带来的害处

宝宝大发脾气基本上是针对爸爸妈妈的,而攻击性行为会指向任何一个在宝宝看来是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虽然宝宝是因为一时失去控制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但是,这并不代表攻击他人是被允许的。

如果一个孩子养成了为了维护自己而攻击他人的习惯,他很快就会让同伴及其家长反感。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愿意跟他玩,其他孩子的父母不让他们的孩子跟你家孩子接近,这时候你就要引起重视了。这种状况的长久影响倒不在攻击性本身,而是孩子社交机会的丧失,还有孩子自我形象的毁灭。

遭伙伴排斥,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这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使他变得自卑而孤僻。这可太糟糕了。

爸爸妈妈不能采用“鸵鸟政策”

有攻击行为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交往的时候,需要大人的陪伴,帮助他学习用他人能接受的行为举止和言语跟小朋友相处,发展良好的社交活动,学习社交技能。

不过,宝宝的社会性行为是需要时间来练习的,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宝宝足够的时间。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在我们班里,有个叫果果的小男孩,经常会把他旁边上小朋友弄哭,如:在活动区中,他想要别人的玩具,别人不给,他就直接把人打哭;在盥洗室喝水时,他会乱跑乱跳,故意撞伤他人;午点取水果时,他会把前面的女孩推到,然后哈哈大笑,做手工时,他会拿着剪刀威胁旁边的小朋友说:把你的鼻子剪掉……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像果果这样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摔打东西等行为。幼儿的这些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有时就发生在一瞬间,在其他幼儿和教师毫无防范的状态下,突如其来的就发生了!在教师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就有幼儿受伤了!这一系列的行为,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针对这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教师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父母不恰当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可以抑制非攻击型幼儿的攻击行为,但对于攻击型幼儿,不仅不能起到抑制作用,还会加重其攻击性行为。那些具有攻击性,又时常受到家长惩罚的幼儿具有更大的攻击性。父母的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性榜样的性质。

2、模仿。模仿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幼儿喜欢模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模仿成人的语言、动作、为人处事的方式等。过多的电视暴力严重的影响幼儿心理和行为方式,他们将暴力看做是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可以接受的和有效地途径。果果的爸爸就经常殴打他的妈妈,为他树立了坏榜样。使他认为处理人际间冲突的方式就是攻击,所以,他也常常攻击女孩子。

3、强化。在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如果家长或教师不及时加以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侵犯行为。如当一名幼儿抢了另一名幼儿的玩具时,受害者若退缩或沉默,教师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那么这个进攻者以后就还会采取这种办法去对付这个受害者以及其他幼儿。

4、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一组实验说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受挫折有关:一组儿童被领到一个放满了诱人玩具的房间里,但有钢丝网隔着而不能接触到这些玩具,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直到过了很长时间才被允许玩这些玩具。另一组儿童是高高兴兴的直接玩玩具。结果是那是遭受到挫折的儿童,接触这些玩具时非常有破坏性,他们摔、扔、踩玩具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不仅会对他人和幼儿自己造成伤害事件,而且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地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要及时的制止。那么,应对幼儿的攻击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1、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前文提到的果果,我们发现他的攻击性行为后,及时了解他的家庭状况以及他在家里的表现,看他是如何与家人相处的。同时把果果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并了解爸爸妈妈在教育方面有没有不合理的做法,引起妈妈对果果这方面的重视。

2、净化幼儿身边的环境。幼儿的模仿力是很强的,在遇到困难或冲突时,幼儿有可能模仿现实生活中或电视上的暴力榜样,而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从幼儿的周边环境中,找出那些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不惩罚幼儿,不责骂幼儿!

3、消极强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给其他幼儿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且,如果不加干预的话,事态发展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教师是一定要干预的。但是,有很多攻击性行为,正是因为教师不恰当的干预和关注,反而得到了强化,所以,教师在干预时,需要讲究策略。如果果每次发生攻击性行为,我们都会制止,但效果却不佳。后来,我们便采取消极强化的方式,将果果带走,但尽量少和他进行目光交流,并避免与他交谈。让他知道,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并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

4、尊重与关爱幼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遭受到批评、得不到该得到的东西、游戏时遇到困难、受到冷落等等,都是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感受、愿望和需要,尊重他们,听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尽可能排除让他们受到挫折的因素,对于幼儿的额不合理要求要心平气和的讲道理。

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萌芽的时期。幼儿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但是又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于是便容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有些幼儿则是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攻击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加强引导,纠正幼儿的错误认识,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坦然对待一岁宝宝的攻击行为


一岁的宝宝偶尔会用拳头和牙齿跟爸爸妈妈或其他小朋友“交流”,许多妈妈生怕孩子长大会变得很暴力。其实一岁左右的宝宝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很正常,应该辨证的看待这些行为:一方面,这种行为只是孩子发育到这个年龄的标志,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时期,爸爸妈妈不必过于担心。另一方面,虽然这是孩子必经的一个过程,但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做正确的指导,孩子很可能会养成打人的坏习惯。

对待一岁“暴力”宝宝,只有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也和大人一样,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岁左右的孩子还不会为自己解释,所以对“他为什么要咬人?”一直让我们困惑。现在让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让宝宝不得不动用“武力”解决问题。

语言表达贫乏

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一岁的孩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也正是因为他不会说话,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达,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时,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诉他“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他就不会把怒火发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宝宝的自卫

有时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种自卫,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宝宝决不会容忍自己被欺负,他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

口腔在发育

一岁左右的宝宝,口腔内牙齿、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育,他很喜欢把东西放到嘴里咬,可以帮他缓解口腔发育给他带来的不适。另外宝宝在学习说话的时候,也很喜欢把能抓到的东西放到口中,当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这仅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好像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得到准确的认识。

宝宝的尝试

很多爸爸妈妈都想知道,为什么一旦孩子们和玩具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可怕的哭闹声,为什么他们每个人拿到自己的玩具还不能安静呢?答案很简单,宝宝在玩耍的过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带给他乐趣之外,还意外的发现他的行为可以带来不同的后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会有事发生”。所以他总是不断尝试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事物。

宝宝的空间感

一岁左右的宝宝,不能准确的把握空间关系。所以他经常会发现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挤到一个小空间里。出于一种条件反射,他会不自觉地推开挡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对身边的小朋友采取武力进攻的方式。这样就可以确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了。

宝宝情绪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选择自己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比如在他饿了、累了、尿布湿了时,他的心情就会很糟糕,这时候最容易出现孩子之间互相打闹。另外,一岁的孩子正在学习各项技能的时候,当他遭遇失败时心情会跟着变坏,打人的行为就很容易出现了。

如何正确对待宝宝的攻击行为?

对宝宝来说,打人和咬人只是他认识周围事物的一种平常的方式。所以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停止这种行为。而你所要做的是保证孩子的安全,让他在这些攻击行为中免受伤害。

1、对宝宝的行为说“不”

当宝宝行为可能发生危险时,你应该及时制止他。用最简单的语言清楚、严肃(但不是威胁)地告诉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会受伤的。然后用把宝宝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个动画片。除此之外,在宝宝烦躁想攻击别人的时候,可以为宝宝提供其他选择,比如给他一个枕头,让他随便处置,还可以教她使劲跺脚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教会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气了可以到你身边寻求帮助。

2、别让宝宝从攻击中获得任何好处

宝宝并不是故意选择使用武力争夺玩具,而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或是生理特征。一旦他从这种行为中获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他就可能把攻击别人和取得玩具联系起来。也就越来越喜欢用攻击的方式和人交流。

3、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宝宝

当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时,最好给受伤的宝宝更多关注:吻一吻受伤一方的小伤口,询问他有没有问题。然后,用坚定的语气对欺负人的宝宝说:“不许咬人。咬人会让别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别人咬然后又去咬别人的话,千万不要惩罚孩子。

4、多称赞孩子的好行为

当孩子没有依靠攻击而解决问题时,你应该多多鼓励他的这些行为,让他能意识到这才是对的。比如你可以表扬他的行为“你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你是个好孩子。”

5、做孩子的好榜样

和孩子玩的时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对他说“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家伙的脚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里,那么他就会很自然地尝试对别人这样做。

6、温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说话等等。这时需要你为他提供一些温柔的积极的安慰,以防止他变得暴躁。比如一个舒服的温水浴。孩子在洗澡时可以忘记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会让他对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7、给孩子们更大的活动空间

如果孩子像大海里的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对他们的互相攻击的行为产生惊讶了。因为这是必然的结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动的空间过于狭小。

重要提示:爸爸妈妈不能做的三件事

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除了上面叙述的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的事之外,还有些事是我们不能做的:

不要训斥打人的宝宝:宝宝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你突如其来的训斥只会让他感到莫名其妙。

不要因为孩子打人,就让他也尝尝挨打的滋味:孩子不会理解你的用意,他只会觉得你是在伤害他,最坏的结果可能让孩子不再信任你。

不要鼓励孩子报复打他的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过来去报复犯人”,那么最终的结果是“犯人”会越来越多。

女孩有哪些行为优势


众所周知,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初中,女孩的学习成绩往往比男孩好;在同一班级中,名列前茅的,较多是女生。尤其是语文、外语和音乐等学科的成绩,女孩更为突出。并且,女孩的品德评分也常常比男孩好,她们比较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本整洁,字迹端正清楚。她们较少调皮捣蛋,集体观念较强,同老师也较为接近。所以评选先进时,女孩的比例常常高于男孩。

在家庭中,女孩也比较听话,愿意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会照顾弟妹,还会体贴父母。而且她们比较注意仪态和环境的整洁,比较爱惜自己的文具、玩具和书籍,不大闯祸。所以,常常给人以较为懂事的良好印象。

同时,儿童期的行为问题,女孩确实也比男孩少得多。比如,有一类儿童行为问题,叫做儿童多动症,有该症的儿童的主要行为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动作过多。但他们的智力并不比别人差,然而由于未专心听课,又没有认真做作业和复习功课,成绩往往不佳。并且,原先学的还没有掌握好,新的知识就更难以学好,这样便造成了“继发性”的学习困难。据国内调查资料表明,这类行为问题并不少见,估计占学龄儿童的3~5%。有趣的是,许多地区的调查结果,无一例外地证明儿童多动症是男孩远多于女孩。

国外有一种称为“儿童心理指导所”的机构,它是由儿科、精神科、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工作者共同主持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存在某些行为问题,便可带领小孩去这种机构,让专家们检查、诊断、治疗或提供咨询。法国巴黎有一所著名的儿童心理指导所,曾报行1971~1980年在他们那里就诊过的6000余名儿童的资料,其中包括许多种类的行为问题,比如神经质、贪食、异食、厌食、夜惊、梦魇、遗尿、口吃、缄默、咬指甲、面肌抽动、说谎、逃学、打架、多动症、强迫行为以及癔症等。并按照他们的就诊原因──行为问题,作了性别比较。发现只有癔症一项,是女孩较多,其余的行为问题都是以男孩为多。尤其是口吃、遗尿、说谎、逃学、打架、面肌抽动和多动症等,男孩所占的比例更为突出。由此可见,尽管社会“”重男轻女”的流毒还存在,然而,人们还不得不承认儿童期的行为表现,是女孩占据了优势。

喜欢《90%以上幼儿有行为攻击倾向》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行为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