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教学方式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而教育笔记可以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水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教育笔记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活动后的反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那天,我组织一个手工活动《我们小手拉小手》,活动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学习运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国娃娃手拉手的形象。

活动一开始,为引起幼儿的兴趣,我放了一下碟片给幼儿看,孩子们都在聚精会神地看,看完碟片后,我问幼儿:“你们愿不愿意把世界各国的小朋友一起手拉手的样子剪下来呀?”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愿意。

于是我开始教小朋友折的方法,示范剪了两张,方法看似简单。

之后,我便要幼儿自己开始画,并折剪,我也在旁边巡回指导。

可是,我发现许多幼儿虽然会画,也会折,但剪的却是乱七八糟,一塌糊涂,有的没有头,有的把手剪掉了,有的两只脚连在一块儿,只有几个年龄稍大点的幼儿剪的还算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我的心里非常的烦燥。

整个活动,我没有很好地完成原定的活动标。

课后,我认真思索,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我又重新探索,一步一步地来完成这个纸工。

终于,我发现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出现在折的方法上,我教幼儿折了三折,导致纸太厚,幼儿因为力气太小,剪不动过于折厚了的纸,其实折两下也可以完成,而且更容易。

唉!我这是舍易求难啊,我根本就没站在幼儿的立场上为孩子们想。

于是我利用空余时间,用简易的方法教幼儿折剪,果真,孩子们剪得相当不错,我看着孩子们的作品,开心地笑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失败后的反思


组织小班角色游戏时,我在“娃娃家”投放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有煤气灶、锅、铲、杯子、碗、盘子、衣服、梳子、电吹风、剪刀、衣架、洗衣机、热水器等。游戏前,我特地向孩子们提出要求:“要爱惜玩具,不争抢,玩后要把玩具放回原处。”孩子们都响亮地回答:“知道了。”可是,游戏还没开始,孩子们就乱了套了,琳琳和娜娜像拉大锯似的抢着锅子,娜娜说:“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琳琳说:“我是妈妈,我才能煮饭。”琛琛哭着跑过来:“老师,明明抢我的手机,不让我当爸爸。”明明争辩着:“他是弟弟,我才是爸爸,弟弟不能全手机。”琪琪和诗诗为抢电吹风也吵了起来……游戏无法进行下去了。

我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材料,目的是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发展,但结果是幼儿对玩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却无法开展下去。问题正是出在我没有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小班幼儿模仿和从众心理强,看到同伴玩什么也要跟着玩什么,所以会出现争抢角色、争抢玩具的现象。可见只投放种类多样,但数量只有一套的玩具是无法使游戏顺利开展有了前车之鉴,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在每个“娃娃家”投放了两套及以上的玩具。孩子手头都有玩具了,争抢现象确实少了很多。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只见每个“娃娃家”的桌子上都堆满了碗、盘子、勺子等,地上也放着菜篮子、洗菜盆等。峰峰从菜篮里拿了一个萝卜,望着满桌子的东西不知道往哪儿放,最后干脆掀开锅盖把萝卜放在锅里;宁宁拿起所有瓶瓶罐罐全往锅里扔……又乱了套了。

投放数量充足、种类多样的玩具减少了争执和冲突,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究其原因还是我对小班幼儿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游戏内容相对单纯,因而玩具多了反而影响游戏的开展,而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玩具操作上。,那么,如何科学地为小班的角色游戏投放玩具材料呢?经过几次尝试,我逐渐明白:同一主题的材料应多套,但种类数量不能过多,应根据阶段分层次投放玩具。游戏初期的玩具种类一般以四五种为宜,相同材料以两套为宜。随着游戏开展的需要和孩子经验的丰富,可逐步增加玩具的种类和数量,以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丰富游戏内容。

一次数学活动后的反思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前几天的数学活动:认识正方体。因为它给了我不少的启发。

活动开始时,我由图形引入。因为常见图形对于大班小朋友来说已经很简单了,作为已有经验,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我着重请小朋友说一说正方形的特点,他们很积极,回答的小朋友很多。出示正方体时,有的小朋友能说出正方体;有的小朋友则说是“正方形的盒子”,也对。紧接着开始分组讨论,数一数正方形的面与边,测量一下正方形的边得到什么结论。孩子们拿着发给他们的材料,有的在操作,有的则“跑题”了,于是我参与其中。

操作结束后,我采用分组记录在黑板上。小朋友似乎很明白我的做法,我没有过多的提醒,他们就很自然很主动的告诉我他们组的结果。之后,我想请小朋友总结一下正方体的特点。本以为我又要一段话的引导,但事实却不是:刘嘉明首先举手告诉我:黑板上有一个正方形,而这个(正方体)有好多个正方形。我问他有多少个正方形?他想了一会儿后告诉我说:有六个;孙好好紧接着举手,我什么也没有说让好好说:黑板上的正方形拿不出来,是画在黑板上的,但你手里这个(正方体)却可以托在手里,是可以拿出来的。我告诉了他们正方形是平面的正方体是立体的。我又问小朋友:“正方体还有什么特点?”这是我第一次提问。看见方晰好像要举手但却没有举起来。我拿起正方体,用手故意摸着边儿。赵方晰举手了:正方体有好多条边,正方形只有……四条。我问小朋友“还有吗?”本以为没有了就想进行总结。但张笑举手了。她说“正方体有好多个角,正方形只有四个。”我很惊讶她能想到角的问题。然后我鼓励小朋友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了。之后我进行总结。

开始说正方体的特征开始,我就没有说很多的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小朋友在说。通过实践操作,他们找到了相应的话题。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也引起了他们内心的活动,他们真的在思考,并不断的把他们思考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老师的介入或者说老师只是一个维持秩序者。他们像是一个发布会,他们是主体,他们引导着这一话题的继续。所以我得到一个启发:让小朋友融入这个主题,融入这个环境,让他们感兴趣从而他们会主动的去做、去思考这个活动。变主题为他们,或者直白一点说:在活动中,让小朋友多说、多做、多发表意见。

小朋友在动手操作中,既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更锻炼了其思维。他们会在有意间进行思考,面对眼前的各种材料,他们会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然后会试探性的拿起尺子或木棍或纸条,对正方形进行测量。无论他们怎么量都必须先经过大脑思考,或者应该说是边操作边思考,进行探索研究。思维有了一定的顺序,对自己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慢慢进入老师预设的领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总结,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小朋友的语言不会很逻辑,他们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他们语言表现的差别其实就是他们思维不同的结果。所以先思维后语言。在请小朋友回答问题是,我常提醒他们先用小脑袋想好了,在举手回答问题,这样一提醒,小朋友都能先认真思考,语言确定后他们就会比以前更有信心的举手。通常此时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和自信。通过探索,使他们有了思考的对象,语言的载体;通过探索,实际操作,使他们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然后进行表述。

孩子“惹祸”后的反思


在主要教育活动中要尊重理解幼儿,但在小事上,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也绝不能把新生尊重理解幼儿扔在了脑后。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惹祸”的事时有发生。不是洒了饭,就是碰翻了椅子,或是弄坏了玩具,要不就是你抓了我,我推了你。作为教师如何对待、如何解决呢?我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下午,小朋友们正在喝水,忽听“当啷”一声,原来是于滨豪不小心把保温桶的龙头碰掉了,水立刻像喷泉一样涌出来。于滨豪用双手堵在了开关上,一双紧张惊恐的目光看了我一下。

我的头“轰”地一下子。看!把孩子吓成什么样了,我赶紧跑几步来到水桶前,蹲下身,捡起龙头,冲干净,拧在了开关的空洞上,接着我边给于滨豪擦手,边说:“你真勇敢,知道不浪费水,可是下次不能这样了,如果水烫会把小手烫坏的。”于滨豪看到我没批语评他,反而还表扬了他,紧张的目光没有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件事从发生到结束,全过程也就是两三钟的时间,可它却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我们当教师的,每天都能遇到孩子“惹祸”的事情,教师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这直接关系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于滨豪事件是我亲眼目睹,他并非故意,我能原谅他,并妥善地进行了处理,但是假如不是我亲眼所见,于滨豪本是个淘气的孩子,把水龙头碰掉了,批语评的话我是否会脱口而出呢?如果批评了无辜的于滨豪,那么他就被冤枉了,这无疑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在主要教育活动中要尊重理解幼儿,但在小事上,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也绝不能把新生尊重理解幼儿扔在了脑后。

幼教随笔:一次数学活动后的反思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前几天的数学活动:认识正方体。因为它给了我不少的启发。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前几天的数学活动:认识正方体。因为它给了我不少的启发。

活动开始时,我由图形引入。因为常见图形对于大班小朋友来说已经很简单了,作为已有经验,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我着重请小朋友说一说正方形的特点,他们很积极,回答的小朋友很多。出示正方体时,有的小朋友能说出正方体;有的小朋友则说是“正方形的盒子”,也对。紧接着开始分组讨论,数一数正方形的面与边,测量一下正方形的边得到什么结论。孩子们拿着发给他们的材料,有的在操作,有的则“跑题”了,于是我参与其中。

操作结束后,我采用分组记录在黑板上。小朋友似乎很明白我的做法,我没有过多的提醒,他们就很自然很主动的告诉我他们组的结果。之后,我想请小朋友总结一下正方体的特点。本以为我又要一段话的引导,但事实却不是:刘嘉明首先举手告诉我:黑板上有一个正方形,而这个(正方体)有好多个正方形。我问他有多少个正方形?他想了一会儿后告诉我说:有六个;孙好好紧接着举手,我什么也没有说让好好说:黑板上的正方形拿不出来,是画在黑板上的,但你手里这个(正方体)却可以托在手里,是可以拿出来的。我告诉了他们正方形是平面的正方体是立体的。我又问小朋友:“正方体还有什么特点?”这是我第一次提问。看见方晰好像要举手但却没有举起来。我拿起正方体,用手故意摸着边儿。赵方晰举手了:正方体有好多条边,正方形只有……四条。我问小朋友“还有吗?”本以为没有了就想进行总结。但张笑举手了。她说“正方体有好多个角,正方形只有四个。”我很惊讶她能想到角的问题。然后我鼓励小朋友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了。之后我进行总结。

从开始说正方体的特征开始,我就没有说很多的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小朋友在说。通过实践操作,他们找到了相应的话题。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也引起了他们内心的活动,他们真的在思考,并不断的把他们思考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老师的介入或者说老师只是一个维持秩序者。他们像是一个发布会,他们是主体,他们引导着这一话题的继续。所以我得到一个启发:让小朋友融入这个主题,融入这个环境,让他们感兴趣从而他们会主动的去做、去思考这个活动。变主题为他们,或者直白一点说:在活动中,让小朋友多说、多做、多发表意见。

小朋友在动手操作中,既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更锻炼了其思维。他们会在有意间进行思考,面对眼前的各种材料,他们会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然后会试探性的拿起尺子或木棍或纸条,对正方形进行测量。无论他们怎么量都必须先经过大脑思考,或者应该说是边操作边思考,进行探索研究。思维有了一定的顺序,对自己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慢慢进入老师预设的领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总结,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小朋友的语言不会很逻辑,他们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他们语言表现的差别其实就是他们思维不同的结果。所以先思维后语言。在请小朋友回答问题是,我常提醒他们先用小脑袋想好了,在举手回答问题,这样一提醒,小朋友都能先认真思考,语言确定后他们就会比以前更有信心的举手。通常此时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和自信。通过探索,使他们有了思考的对象,语言的载体;通过探索,实际操作,使他们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然后进行表述。

幼教随笔:孩子“惹祸”后的反思


在主要教育活动中要尊重理解幼儿,但在小事上,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也绝不能把新生尊重理解幼儿扔在了脑后。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惹祸”的事时有发生。不是洒了饭,就是碰翻了椅子,或是弄坏了玩具,要不就是你抓了我,我推了你。作为教师如何对待、如何解决呢?我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下午,小朋友们正在喝水,忽听“当啷”一声,原来是于滨豪不小心把保温桶的龙头碰掉了,水立刻像喷泉一样涌出来。于滨豪用双手堵在了开关上,一双紧张惊恐的目光看了我一下。

我的头“轰”地一下子。看!把孩子吓成什么样了,我赶紧跑几步来到水桶前,蹲下身,捡起龙头,冲干净,拧在了开关的空洞上,接着我边给于滨豪擦手,边说:“你真勇敢,知道不浪费水,可是下次不能这样了,如果水烫会把小手烫坏的。”于滨豪看到我没批语评他,反而还表扬了他,紧张的目光没有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件事从发生到结束,全过程也就是两三钟的时间,可它却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我们当教师的,每天都能遇到孩子“惹祸”的事情,教师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这直接关系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于滨豪事件是我亲眼目睹,他并非故意,我能原谅他,并妥善地进行了处理,但是假如不是我亲眼所见,于滨豪本是个淘气的孩子,把水龙头碰掉了,批语评的话我是否会脱口而出呢?如果批评了无辜的于滨豪,那么他就被冤枉了,这无疑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在主要教育活动中要尊重理解幼儿,但在小事上,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也绝不能把新生尊重理解幼儿扔在了脑后。

教育随笔:幼儿“聊天”后的反思


今天集体活动是社会活动《超市购物》,活动开始时我出示了一张超市的图片请小朋友讲一讲“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超市”“那你们都去过哪里的超市?”就在这时,雅涵转过头开始和邻座的诗雨小朋友讲个不停:“我去过……”“我也去过……”为了不打断课堂,我走到他俩的身边,轻轻地拍了拍她俩的肩膀,示意她们别讲话,认真听课。她们当时是不说话了,可是一分钟之后,雅涵又开始和诗雨聊起天来,越聊越有劲,不仅影响我的教学进度,也影响旁边的幼儿。于是我点名提示了她们安静,这次诗雨不说了,静下心来开始听课,可是没多久雅涵又开始讲话了,不过这次她没找诗雨聊,而是转向了另外一边的元杰。

雅涵她这次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聊天话题里,根本不在跟着我的教学进度走,我一边上课,一边想怎样才能把这这个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我这里来。于是,我请雅涵来回答我的问题:“请你说一说刚刚我们说到超市一般都会有哪些区?”,过了好久,她也没有回答上来。于是,我又问她旁边的元杰:“元杰,请你说说,你来帮帮她。”元杰刚刚和雅涵在聊天也没有听课,当然也回答不上来。我接着请其他幼儿来帮助他们。“你们现在都知道了吗?为什么刚才不知道呢?”雅涵说:“我没有在听老师说话。”“对呀!只要你认真听老师说话,就一定能回答老师的问题。”我最后把雅涵的座位调到了我跟前:“你跟老师坐得近一点,就肯定能听清楚老师说的话。”接下来的时间,他们都没有在聊天了,我也密切的观察着他们,监督他们。

雅涵这个小朋友的自控力比较差的孩子。所以,一遇到新鲜的事情,她就喜欢叽叽喳喳讲个不停,每当教学活动开始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他孩子也会出现。其实,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也会遇到这种问题,常常让我们很烦恼,老师在上面讲,幼儿在下面讲,聊起天来声音还特别大都能盖过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其原因可能是:一是幼儿自控力差、缺乏规则意识,二是对教师的活动不感兴趣。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轻轻走到幼儿身边,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提醒他们要注意听课。或者巧妙的把爱说话的孩子调个座位,把他安排在离自己近的位置。还可以多请这些孩子回答为题。同时,我们要不断的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声训斥讲话的孩子,不仅会破坏课堂气氛,打断教学的连贯性,也会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对于个别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教师要在活动前提醒他,鼓励他遵守规则,活动后给予一些奖励进行正强化。只要教师的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做到有效的教育。

认真组织幼儿的餐后活动


每天的午餐后都是自由活动,对于这宝贵的自由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

他们可以玩自己带来的各种玩具、书籍,或者与自己的好朋友围在一起做喜欢的游戏。

老师则是幼儿的支持、合作、引导者,仔细观察每个孩子,适当地介入,确保活动的有序和安全。

怎样让孩子们喜欢餐后活动,并且能保证幼儿安全、顺利进行餐后活动,我们为此思索着,觉得可以遵循以下几方面来组织幼儿的餐后活动。

1、组织活动时,首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餐后活动时,幼儿自由活动空间大了,但安全的责任也更大了,这就要求老师要保证每位幼儿在自己的视线内活动,既让幼儿玩的开心,又能保证幼儿的安全。

2、尊重孩子的兴趣。

每天组织活动之前,老师要从幼儿喜欢参加的活动出发,尊重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组织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活动要丰富,避免单调、乏味。

孩子们的好奇心很强,喜欢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应该尽量让餐后活动多样化。

比如带孩子到户外散步、让孩子分享自己带来的玩具、组织孩子到隔班教室讲故事、欣赏有趣的动画片等等。

4、选择一些适宜的活动,但不要过于激烈,因为餐后不适宜进行激烈的活动,而且太激烈的活动会影响到孩子午睡。

总之,我们要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学习,认真组织深受幼儿喜爱的餐后活动,从而真正发挥自由活动的作用。

教育笔记:快乐的餐后活动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一个班两位老师的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基本上是独立带上午班或下午班,而幼儿餐后的这段时间正是两个老师交接班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餐后活动,是指从第一个幼儿用完餐到全体幼儿进行午睡前大这段时间所展开的活动。这时既要管理好幼儿进餐情况,还要照顾个别进餐能力差的幼儿,同时又要照顾饭吃得快的幼儿活动,处理他们的纠纷,那么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将会在此时发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能全面照看到幼儿,我们一般采用利于组织的、安静的餐后活动:如请吃完的幼儿把椅子搬出来,坐在走廊上,老师发一张纸给幼儿绘画或折纸,或者让每人拿一本图书看,这样形式单一,幼儿往往兴趣不高。时间稍一长,幼儿就有些坐不住了

,有的干脆结伴在走廊上打闹、相互追跑。如何要精心组织好饭后这个环节活动的科学性,也是需要我们老师多花心思的。

首先在选择活动时,要考虑到餐后不适宜进行剧烈的活动,太剧烈的活动会影响到孩子午睡和身体的不适,所以我们的餐后活动应选择一些适宜、幅度小的活动,不要过于剧烈。教师作为支持者、参与者,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在餐后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我们要从幼儿的聊天谈话中巧妙地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以便及时地寻找新的餐后活动,改变活动方式以及活动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临时发现,同时又可以代表很多孩子的意愿。比如我上午组织了一个科学活动“有趣的镜子”,我发现孩子对于镜子非常感兴趣,我就鼓励他们在餐后活动时可以再继续玩。那天先用完餐的孩子们就拿着镜子坐到走廊上玩镜子,玩着玩着就发现了墙上的光斑。于是用手摆弄着镜子的角度,光斑在墙上也随之发生了各种变化。后面来的小朋友也都各自拿一面镜子,利用光线将镜面折射在墙上,几个光斑相互追逐着。接着越来越多的小朋友用完餐后,都加入了追光斑的游戏中,走廊上变得拥挤,我就鼓励大家一起来到了门口的操场上,找到光点将镜面对着教学楼的外墙上,只见墙上出现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光斑,有高的,有底的。小朋友一边摆弄着镜了一边寻找着自己的光斑,大家玩的可开心了。

游戏是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小朋友用餐的速度有先后,所以游戏的组织就不是很方便,但是如果由孩子自己来组织的话就不一样了,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她们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会制定简单的游戏规则了,所以可以鼓励支持能力强的幼儿自己组织游戏。如:今天餐后小朋友向往常一样将椅子搬到走廊上,有的看书,有的折纸,有的观察植物角的植物,还有几个小朋友在相互追逐。李景萱拉住正在跑的悦悦

,对着他说:“我们一起来玩捉小鱼的游戏吧!是用英文唱的,我从英语课上刚学来的。”“来,沈星和刘宁悦来当渔网,其他小鱼排好队从这里钻过。”听到可以玩游戏,几个小朋友们都自觉的排成一队,李景萱一边唱着英文歌一边用手指挥着“小鱼”一个个钻过。后面用完餐的小朋友如果想玩游戏加入队伍当中就可以参加,几圈过后有几个小朋友说也想当渔网,她就制定了一个规则:“等会儿,被捉住的人当渔网吧!捉住两个了就换渔网。”有了新的规则后小朋友玩得更开心了。参加“网小鱼”游戏的人越来越多,又有更多的小朋友想当渔网了,她就又换了一种玩法,她说:“那我们就多几个渔网吧,三个渔网排成一排,小鱼们就从下面钻过。”这是一个完全由幼儿自发的游戏,就有她们自己感兴趣的点在,所以都能自觉得遵守规则,整个活动小朋友们玩得井然有序。此外最常用的还有一些民间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

相信《活动后的反思》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餐后活动的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