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是娇嫩的、易碎的,稍不留神,就会从过分的要求中逃走,从粗暴的呵斥中消失。孩子们的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是需要成人精心呵护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叹孩子心太难懂,那么,请来听听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孩子心灵的亲密朋友”李一卉,让我们跟着她的点评,走进孩子的童心吧。
CASE 1
凳子都穿了鞋子
幼儿园放假了,阳阳和爸爸到叔叔家玩,他发现,叔叔书房里的凳子脚都套着套子,就兴奋地对爸爸说:“爸爸,叔叔家的凳子都穿了鞋子!”爸爸纠正说:“你胡说什么呀,这明明是椅套嘛。”阳阳不解地走开了。
专家点评: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眼里,任何事物都能激发他无穷的想像力。椅套和鞋子是完全不相干的东西,阳阳却把它们想像在了一起,这种奇怪的想像正是孩子眼中的世界。爸爸纠正阳阳的想像性表述,是因为爸爸没有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而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阳阳提出以上有趣的问题时,爸爸可以鼓励并引导他弄清楚,叔叔家的凳子为什么穿“鞋子”?这样,既促进了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又教给了孩子生活常识。
CASE 2
惠惠的声音太小了
惠惠是一个胆小的女孩。有一次,老师请她到台上给大家讲故事,她一开口下面的同学就示意声音太小,结果她的声音不但没变大反而更小了。老师俯下身子轻轻地在她的耳边说:“老师和你一起来讲。”很意外,惠惠的声音大起来了,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同学们静静地听着。她的声音越来越大,老师的声音渐渐地小下去。
专家点评:这位老师做得非常棒!用积极的行为帮助孩子学会把关注力放在自己的内在,而不是外界。人有时候会缺乏安全感,进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是这样。为了让这种情绪能够得到缓解,需要家长或老师陪伴着孩子来一起面对这种情绪。这样,孩子的不安全感和不良的情绪就能有效缓解。
CASE 3
妈妈是个坏妈妈
晚餐时,为了鼓励桐桐吃得快又好,妈妈表示要带他晚餐后去散步。后来,妈妈忙着收拾屋子,便忘了这一承诺。当晚上睡觉时,桐桐的情绪有了异样的波动,不愿意睡觉。桐桐平时可是个乖孩子,今天怎么了?妈妈很纳闷。桐桐还说:“妈妈是一个坏妈妈。”这让妈妈很生气,于是打了桐桐的小PP。
专家点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得到家长的尊重。当孩子的情绪有异样波动时,家长先不要生气,而要探究其中的原因,平静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桐桐为什么觉得妈妈是坏妈妈呢?妈妈想当好妈妈,能告诉妈妈桐桐为什么这么想吗?”与孩子交往时,家长不要为了让孩子听话而轻易给孩子承诺。如果承诺了,就一定要履行承诺。如果没有履行承诺,家长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更认同自己的父母,有了好的行为模板,学会做错事情要向他人道歉,同时也让孩子学会接纳和包容他人。
CASE 4
老师不让我脱鞋
班上组织舞蹈活动时,翔翔还在外面玩。这时孩子们进舞蹈室时都把小鞋摆在室外。翔翔玩够了进来的时候,老师把他领到队里,让他参与活动。可翔翔却一个劲地往外走,老师只好把门关上,没让他出去。翔翔回家却跟妈妈说:“上舞蹈课时,别的小朋友都脱掉了鞋子,老师不让我脱。”
专家点评:老师忽略了翔翔要求自己跟别人平等的心理要求。老师以为翔翔还想出去玩,而翔翔是想出去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把鞋子放到室外。作为家长和老师,首先要懂得这个阶段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他们更多地是直接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翔翔一个劲地往外走,其实是想用行动来表示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把鞋子摆在教室外面。
专家建议
用心感受孩子的内心
每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学龄前的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家长和老师都是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陪伴者,一定要了解这个时期儿童的一些心理特点,并顺应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
1.首先一定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与他(她)共同面对所遇到的人和事。在陪伴中,细心观察孩子。
2.放低身份,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所看,想他所想,用心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探索世界、了解人类和自然的好奇心,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将主观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3.尊重孩子,以身示范,做出表率,让孩子有好的认同模板,并给孩子适度自由成长的空间。
4.在陪伴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等能力。并且学会用生动、形象、活泼的方式(如:自编故事、做游戏等)让孩子适应家庭条规和社会规范。
记者手记
童心≠成人心
呵护童心的前提是了解童心。童心与成人心是不一样的。在童心的世界里没有规则,没有框框套套,没有任何关联的事物都可以想像在一起。我们家长习惯于用成人心来看待孩子的言行,这必然会导致读不懂孩子的心。因为读不懂而加以纠正或打击童心,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也许你一句不经意的批评,扼杀了一位天才的成长。
童心是需要鼓励的,哪怕是一句简短的话,像案例二中一句“老师和你一起来讲”,也许可以令孩子终生难忘。童心也渴望平等,不是成人的世界才讲平等,孩子的世界也需要平等。
这是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男孩。6岁的小瑞恩读小学一年级时,听老师讲述非洲的生活状况: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
老师说:“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他们:一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60分就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两块钱能买一条毯子,70加元(约合380元人民币)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
瑞恩深受震惊。他想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不过,他的妈妈并没有直接给他这笔钱,也没有把这个想法当成小孩子头脑一时发热的冲动。妈妈对瑞恩说:“家里一时拿不出70加元。你要捐70加元是好事,但是你需要付出劳动。”妈妈让他自己来挣这笔钱,妈妈说:“孩子你要多干一些活,多承担一些家务,慢慢地积攒,积攒到一定时候,就能够有这些钱了。”瑞恩说:“好,我一定多干活。”
于是瑞恩开始承担正常家务之外的更多的事。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小时地毯挣了两块钱;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赚到第二个两块钱;他还要一大早爬起来帮爷爷拣松果;帮邻居拣暴风雪后的树枝……
瑞恩坚持了4个月,终于攒够了70加元,交给了相关的国际组织。
然而,工作人员告诉他:“70加元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
小小年纪的瑞恩没有放弃,他开始继续努力。一年多以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终于筹集了足够的钱,在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
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因为还有更多的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瑞恩决定攒钱买一台钻井机,以便更快地挖更多的水井,让每一个非洲人都喝上洁净的水成了瑞恩的梦想。他真的坚持了下去。
瑞恩的故事被登在了报纸上。于是,5年后,这当初是一个6岁孩子的梦想竟成为千百人参加进来的一项事业。2001年3月,一个名为“瑞恩的井”的基金会正式成立。如今,基金会筹款已达近百万加元,为非洲国家建造了30多口井。这个普通的男孩,也被评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爱和帮助他人。
我很感动的是瑞恩母亲的做法,她呵护与珍惜了瑞恩的爱心,使瑞恩实现了他的如此感人而美丽的梦想。
瑞恩成了名人后,他的父母也控制了很多活动,不让孩子在荣誉光环之下飘飘然,让孩子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所以瑞恩虽然成了世界的一个小名人,但依然过着一份童真的生活。我想这就是他伟大的妈妈赋予他的。
自尊心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一个人的尊严如果备受践踏,就难以正常的心态面对人与事,更难以抬头面对人生。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自尊心也在慢慢的建立过程中。幼儿自尊心的建立需要家长的小心呵护。而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1.漠视孩子的隐私。
孩子也有自己的秘密,这代表着孩子正在长大,正在具备独立处理一些事情的能力。而往往很多家长都没有看到这一点,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理所当然应该了解孩子的全部。殊不知,这样漠视孩子的隐私,对孩子的自尊心以至人格都是一种伤害。孩子拥有和成人一样的自尊心,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有人将您的隐私公之于众,您会怎么想?漠视孩子的隐私,不仅不利于孩子与父母感情的培养,如果发展过激,还可能造成更深的矛盾,不利于孩子接下来的教育。
2.不顾场合地批评孩子。
一些父母在外人面前喝斥、辱骂孩子,认为这样更能让孩子长记性。也许事后孩子是变聪明了,但是内心已经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对孩子不分场合地批评,不仅严重挫伤孩子在同伴中的地位,给他造成失落感。而且也容易激起孩子对父母的埋怨,甚至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变得敏感多疑。恰当的做法是“对孩子要关起门来批评,敞开门来表扬”。
3.将孩子与其他人作比较。
的确,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错的,但是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有差别时,又难免在心里进行比较。甚至有些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讲“你看隔壁的某某,就不像你这么调皮”或者“人家的钢琴弹得多棒啊,你怎么连人家的一半都不如!”试想一下,孩子听到这样的话该多么伤心,自己的爸爸妈妈难道是在嫌弃自己吗?难道已经不喜欢自己了吗?这种比较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影响到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4.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沟通要从心开始,很多家长忽视了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无视幼儿个人表达的需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样做,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对孩子的自尊心也是一种打击。日久之后,孩子会慢慢丧失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能力,慢慢隐藏起自己来。作为父母,应该及时听取孩子的意见,从内心尊重孩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
5.随意辱骂孩子。
很多父母都会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批评孩子,更有甚者,会使用过激的词语来辱骂孩子。“你真是个笨蛋”或者“你这只笨猪”等等恶劣的词语,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让孩子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所以,当孩子做了错事时,父母最好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信服,而不是通过这种辱骂来发泄心中的怒气。要知道,辱骂对孩子的成长只能起到消极的作用,而且也会让父母的威信扫地。
6.对孩子期望过高。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情况,而是过高地估计幼儿的能力和水平,对幼儿提出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和高标准。却不知这样做:一方面会使幼儿产生畏惧心理,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一要求而主动放弃,既不利于幼儿自尊心及自我评价感的提高,同时又阻碍了其意志力的培养。
强强的眼睛还没完全恢复好,但比以前好许多了,壮就跟上病了。从上周四晚开始,壮出现了多个不舒服的症状,先是吃了东西就吐,再就是肚子一阵阵的疼,还偶尔的低烧,嗓子红,流鼻涕,以至昨天开始的咳嗽,这是最最让我头疼的了,越是怕越是来,最终还是咳嗽了。
昨天早上送强壮入园后,刚过8:00,王老师打来电话,说实话,上班时间,一看到老师的电话,真能吓一身鸡皮疙瘩,可怕有什么用,孩子不出问题,老师哪有空打电话吓唬我们玩呀!王老师说壮又吐了,还是接走吧。我当时的反应就是,接壮的话,强强一定得一起接出来
,强强还从来没有自己在园里呆过呢!没想到我到了幼儿园后,谭老师说,我已经跟强强商量过了,强强自己在这儿,你接壮壮走就行了。真的吗?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跟强强确认后,我领着壮壮忐忑不安的走了。
要是换做壮壮,我不会这样不安,以前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都是一起接走的,再说,强强不舒服的时候,我单独送过壮壮入园,但当壮不舒服的时候,我一次也没商量通强强,于是两个人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强强不舒服,壮自己入园,壮不舒服时,两人一起休息,这也是我心里的一个小疙瘩,总不能永远这样下去呀!制定好的“政策”,得两个孩子一起执行呀,再说不能因为哪个好说话就那样,不好说话的就顺着他,这样做实在不合适,我在尝试着和强强商量,一次次的都没成功,没想到老师的几句话把这件事就搞定了,我还真有些担心,万一我领着壮走后,强强再难过的哭怎么办?哈哈,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强强的表现很给力哟!
中午接强强的时候,老师说,强强自己在园里吃的也好,玩的也好,表现特别棒。也许就是这几句话,当昨晚回到家里,我和他商量今天只送他自己入园的时候,他竟有些小激动的答应了,呕耶!
晚上上床后,我对他的表现小小的总结了一下,强强觉得很受用哟!“强强,妈妈得好好表扬一下你了,你不知道你今天做的有多棒。”小家伙仰起小脸,一脸甜蜜的望着我,等我往下说。“今天上午妈妈接壮壮时还有些担心,怕强强不高兴呢,妈妈得上班,不能看着你们,你们只能跟姥姥、姥爷,可姥爷、姥姥的身体不好,强壮很明白,这可怎么办呢?愁死我了。没想到我到了幼儿园后,强强竟已经和老师商量好了,自己呆在那儿,等妈妈中午接,我真的好高兴呀!我高兴是因为,别看这是件小事,但这是强强的一个大进步,你看以前强强从来做不到这一点,这次做到了,你说是不是个大进步?”强强很认真的、很用力的点了点头。“妈妈觉得强强还能做的更好,好比说明天吧,强强要是现自己再去幼儿园,那又将是强强更大的一次进步。壮壮不去是因为不舒服,强强在家的话,不光有可能被壮壮传染,还有可能学不到好多知识,再有就是没有了那么多小朋友,壮又不能和你玩,在家多没意思呀。”“妈妈,我明白了,明天我自己去幼儿园。”“好啊,明天你高高兴兴的去,中午妈妈还去接好不好?”“好的。”上午,壮壮和姥姥在楼下玩,看到园里的孩子出来活动了,他们就跑到园围墙外面去看强强,强强看到有人来看他,更加起劲了,玩的很高兴。
中午又被我“狠狠得”表扬了一顿。
我瞅强强高兴的时候,又对他说了,强强还有再进步的空间,那就是若以后再有这样的事,强强要是能在园里睡午觉,等下午下班后,和所有的小伙伴一起接那就更棒了。强强看到我这样的说法
自尊与生活中的欢乐和成功密切相关,但它出自何处呢?许多人认为,自尊是没有办法预测的,它是慈爱的爸妈精心照料而出现下意识的副产品。有关性理论和儿童发展研究的专家发现,某些办法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将促孩子的高自尊。
爸妈如何帮助孩子增强自尊心呢?根据爸妈和专业人员积累的经验,以下我介绍17种办法。
1、给予孩子恰当爱
无论孩子多么淘气,都要使他懂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可被爸妈接受的。家庭应成为爱的可依赖的加油站,孩子感受到的信息应当是:即使您没打扫房间,成绩不太好,诸如引类爸妈仍旧爱您。您如何才能既表达了爱又纠正了他怕不妥行为呢?心理治疗家归结为:善于发现孩子做得对的地方。根据这办法应当对孩子说,"很愿看到您铺的床,杰尼,现如今我期待您做的是,把您的桌子收拾和同样整齐。
2、负责任地表达愤怒
孩子做错事时,爸妈应说明自己的感受,并以1种关心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结构是:"当您做某某事时,感到如何如何。"不应说,"您这个坏孩子!"或"您这么笨!"而应当说,"当您把玩具扔到小妹妹床上时我感到很生气,那样做会碰伤他的"爸妈所传达的信息是对某特殊行为的感受,而不是对孩子价值的判断。
3、提出符合孩子心理的明确要求
让孩子晓得您期待他做不同的事情,给他机会懂得另种行为,1种正确行为。这种要求可紧随爸妈对他行为的感受之后。比如,"您不该把玩具扔到小妹妹床上,在她不睡觉时,人可以和她1起玩您的小火车。"明确要求使孩子不必猜测您到底要他做神马,也给他1个"取胜"的机会。所谓取胜是指使爸妈高兴或成功地完成某事的经历。
4、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感情、思想是想法是值得重视的,这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尊。"主动听"是专家的另1推荐,它要求您对孩子的话作出反应,以此来表明您已经听取了孩子的想法,并且理解他。
5、认真对待孩子的不良情感
认真对待孩子胆怯、不安或其它消极情感,不要拒绝他或让他自己去解决。
6、证实孩子的存在
小坎弗尔德您在为妈妈的话担心忧,"我本来不想生您,这样就没有您了。"这1信息,特别是再重复,就会使孩子感到爸妈不需要他,因而降低他生存的价值。对于孩子来说,绝不能提起,哪怕是开玩笑,您期待他从未出生,他是个负担,等等。相反,要想办法强化孩子在家庭中地位,庆贺他的存在,特别是孩子感到不需要他时,要格外,强调这点。
7、在日常的生活中找寻要赞赏的东西
孩子"坏"时期待受到注意,孩子"好"时期待得到赞同,这不但能增强自尊,而且承认他所做在正是您欣赏的事情才能提高他的自我价值,即使这些事情是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1部分。以下活动有利于提醒孩子他是可爱的,有能力的。
8、安排时间单独与孩子在1起
某些爸妈工作很忙,时间十分宝贵。尽管如此,专家们认为能抽时间单独与孩子相处十分重要。确保这点的最好办法是将其分必要。同孩子1起玩耍时遵守他的规则,不要超出他们的水平。对于感到孤独的孩子,特别要花费专门的时间和他在1起。
九:允许孩子自己做事
爸妈总认为代替孩子做艰难的事是对孩子的帮助。实际上这等于告诉孩子他不行,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孩子需要刺激和挑战,要给他们机会去解决问题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当他们需要帮助时,指导和协助他们去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取而代之。
十:尊重孩子的物品
爸妈经常控制着送给孩子的玩具和书。比如,是您,而不是孩子决定神马时候放弃某件物品。您可能认为某件玩具和书已经不适合孩子了,但实际上他仍旧需要它,甚至这种喜爱持续几年!因此,处置某件孩子的物品时,1定要先问问他本人。
十1: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身体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粉刺、肥胖或雀斑等现像时,爸妈应帮他解除精神负担。告诉他身体不过是个包装,真正的才能在内部————精神的实质。让他们了解您的理解,使他们懂得不应太在意自己的身体和相貌。这些问题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可以控制。
十二:当孩子贬低自己时爸妈要进行干预
孩子贬低自己时是在传达1种有关自尊的信息。这时爸妈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他的爱,认真听他说,再告诉他您的意见。比如,您孩子说"我真笨,神马都做不好。"您可以作出反应,"您认为您笨,我可不这么想。只不过您需要更多时间练习拼写。我晓得您很聪明,还记得您是怎么修玩具卡车的吗?那可是需要创造力的。"
十三: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您的爱
从爸妈那里得到的拥抱和轻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1位家庭治疗师萨特认为:"孩子对非语言的表达十分敏感。"她还警告说,当您生气时,应避免接触孩子,您可能想表达爱抚,却不幸将气恼转输给孩子。
十四:面对面同孩子说话
不要总是站着,居高临下地说话,这不但使孩子感到他很小,而且也增加了您与孩子间的距离。1旦有可能就弯下腰或坐下说话,达到眼神的联络。这也是1种更亲密的交流。
十五:避免含混的信息
爸妈言行不1、前后有别就出现了含混的信息。比如,口里说"我爱您",可看上去很严厉、不愉快;或是告诉孩子晚上害怕时找妈妈,可当她这样做时又不高兴。专家提出为避免含混的信息,应注意以下几点:诚实{不要说不生气实际上在生气};要求孩子的行为自己首先要做到;遵守协定和诺言;明确提出要求和规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非语言的表达或体语与说出来的话相符。
十六:分享感情
当爸妈和孩子1起分享某种感情时———哪怕是脆弱的1面———也是在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的经历和感情。当爸妈回忆往事;幸福或可怕的时刻,如何相遇以及童年的故事时,孩子会逐渐了解爸妈是神马样的人。1同回顾家庭的历史,也可以使孩子为自己的根感到骄傲。
十七:注意孩子的独特之处
发现孩子的特点并加以引导————即使他们经常偏离自己应属于的模式。比如,1个敏感的、富有诗意的男孩,可能成为很有创造性、擅长自我表达的人;1个特别高的女孩,可能转向新的正确的引导能发挥孩子的潜力。
孩子的四种心理需要
一、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得到别人的赞赏;
3、被接受、被尊重;
4、在家里有地位。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
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二、四种不适当行为
1、引起注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2、报复
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3、争权力
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4、自暴自弃
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普遍现象|家长半引导、半强迫
“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赶快说阿姨好呀!”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场所与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导、半强迫地要他们手中或怀里的幼儿跟熟人打招呼。
比较不怕生的孩子,总还顺着大人,腼腆的轻声说:“阿姨好。”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就抿着嘴、边往后缩边打量似的看着我,不说就是不说。站在一旁的大人也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忍不住开始以责备的口吻说着:“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之类的话。
每回听见大人这样说孩子,总觉得好不忍心。每个人曾经是小孩,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成人失望。而这种种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大人们“高高在上”,而自己是这么矮小之下,被揪出来。
剖析|小小孩也需要被尊重
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揪出来批判,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幼儿)就能承受呢?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疑的、高高在上的,在众目睽睽下,责备那身高不到大人一半的幼儿呢?或许其中重要关键就是,我们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小小的身躯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所以,我们的话不会让孩子受伤。就算受伤,也是一点点罢了。也或许我们这样的自信,相信小小孩就是要以较严厉的话语来教导,正应了那句俗话“棒下出孝子”!
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接把孩子贴上“没礼貌、太吵、不听话……”的标签,“警惕孩子”的目的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但是,羞愧有用吗?
受伤的心|以羞愧为手段来教养幼儿,会有什么问题呢?
一、言语暴力带来伤害
在以羞愧为手段,所遇见的第一个现象,是语言的暴力。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真是没有礼貌、你将来完蛋了、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你真麻烦、真丢脸……”的语言,也就理所当然!这类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
二、忽略孩子与生俱来的“安检雷达”
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记得,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三、罪恶感的产生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当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这锅里有什么?去试探我这样做,他是不是就会这样反应?这种种试探的结果,却也可能打破某样东西,或惹毛了哪个人,与成人的意愿和秩序相悖。于是,孩子会愧疚自己让大人生气,把“自己不好”这样的罪恶感,加诸在自己身上。
如何做|从被尊重中学会有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以正向、有尊严的、又有意愿的学会和人打招呼?首先我们必须带领孩子认识的是:什么是礼貌?“礼貌”不是只有外在形式的执行,重点其实是在感受的交流。所以我们要以“感受性”为中心,来引导幼儿学习礼貌。比如说,以感受,来理解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的感觉(是不好意思、害怕);以感受,来说明友善的向他人问好,那是一种关心,别人会多么开心,而自己也会因为这友善的交流,感到温情。
以友善的感受交流为基础的认知,会自然的带领幼儿学会尊重他人。所以说,最重要的关键,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
实例|以我在书店看到的场景为例:
有位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着说:“你的娃娃好可爱。”王阿姨又断断续续地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好可爱,小涵再见。”妈妈说:“跟王阿姨说再见,今天很高兴遇见王阿姨。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然后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这个成功的打招呼例子里,仔细去分析,你会发现那一来一往间都以感受的交流为中心,所以充满了友善和尊重。
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因为她了解孩子会害羞;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因为她明白自己得先伸出友谊的手;她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因为她尊重孩子必先观察她的需要。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跟智慧: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