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孩子撒谎

10-30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看待孩子撒谎”,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怎样看待孩子撒谎一直来**还算是比较诚实的,我甚至经常拿他的一些例子来跟亲朋好友说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每天吃晚饭,他经常跟我讨价还价“再吃10口就不吃了”,有时候我会同意但是必须是大大的10口,哪怕我在看不见的地方,他也会老老实实地吃一口数一口,不会跳数也不会小口小口的;还有就是回家上楼,他累的时候就会要我背他到3楼再他自己爬到6楼,有时候我忘记了楼层过头了,他就会喊“妈妈,到3楼了”,他就会自动下来的。

但是,上礼拜六早上,他起得比上学时候还早,而我自己眼睛都还睁不开,我就偷懒给他一瓶牛奶一个牛角面包先充饥,自己再回到床上眯会儿。等我起来的时候,他的牛奶还剩了一点,但是面包没了。他跟我说面包全部吃完了,牛奶是喝不下了。但是后来我不小心在垃圾桶里发现了那个面包,只被咬过一口,上面用一张纸盖住。我问他为什么要骗妈妈,他说是就这么说了一下。因为我要做早饭去了,就跟他说了几句诸如“会撒谎的宝宝不是好宝宝”“妈妈不喜欢不诚实的宝宝”就完了。但是等他爸爸起来后,我跟他爸爸说起这个事,没想到他爸爸非常认真,问他知不知道错在哪儿了,他就很小声地说“我忘记给妈妈吃了。”他爸爸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教训了他,当时**含着眼泪可怜巴巴地望着我,但是我没做声,我知道他爸爸是对的,是想把他的这坏毛病扼杀在摇篮里。

或许小朋友都会偶尔“撒谎”,比如明明是他弄坏了东西,他说不是他弄坏的,还会栽赃旁边的小朋友;比如跟一个小朋友玩着玩着,闹不开心了,就会跑来向大人慌报说人家怎么他了,等等。这些大人一般都不会太在意,比较常见,也可见小孩子的机灵与可爱。但是,我觉得等到他稍微大了一点,懂得道理的时候,如果刻意去制造假象,编制谎言的话,那还是要引起重视的,他说过一回,大人不当回事,就会有第二回、第三回。。。。Yjs21.cOM

真想对**说“爸爸妈妈有时候虽然很严厉,很狠心,那是因为爸爸妈妈希望你成为一个正直的、勇敢承担后果的男子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告状你怎样看待


人是生活在社会里,而不是在真空中。因此,当孩子从家庭进入社会后如何为人处事,将是一大课题。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孩子由于长期在家中倍受父母长辈的痛爱,或多或少地处于优越地位,因其智力正处于发育和开发时期,小脑袋中只有优越环境条件下的为人处事的概念。当孩子刚离开父母的襁褓,学会走路,独立玩耍,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走出了原先狭小的、简单的空间,生活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与外界同龄的朋友有了接触和交流的天地。然而许多前所未遇的矛盾就接踵而来,习惯于被父母保护的孩子感到自己正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环境中。因此遇到与小朋友发生纠纷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向大人或自己的父母告状,其目的是求得保护和帮助。这时作为父母首先要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让孩子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讲清楚,然后对孩子进行疏导。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方法,要善于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建立与他人共享欢乐的意识。千万不能听到孩子告状就愤怒地谴责他人或责骂孩子的玩伴,小题大做和冲动都会强化孩子的告状行为,使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

较大年龄的孩子告状,大多数是由于孩子在家中养尊处优,受父母的宠爱,长期处于以我为中心的地位。当与他人交往时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因为同伴不可能像父母及长辈那样以他为中心,而产生了委屈、吃亏感。因此希望借助于父母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中心地位。当然,也确有孩子被人欺侮而正常的告状行为。因此家长在处理时,切记要理智行事,不可粗鲁,应对当事人的父母陈述自己的观点,讲清道理,给孩子和他人都留下好的印象,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分析事情的原因,既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也不能不批评自己的孩子,要帮助孩子协调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善于与他人合作。

英国妈妈怎样看待孩子价值观


好朋友晓聪在英国留学,前不久回国探亲,硬是拉着我在她家住了几天。正巧,她的表姐也带着儿子顶顶过来玩。这天,顶顶跟晓聪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回来时,我们给他买的玩具枪没了,手上却多了一个用布缝的小沙包。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和邻居家小朋友交换了。还没等我们说话,他妈妈的训斥便劈头盖脸地落下来:“你怎么这么傻啊?好好的玩具枪去换人家一个小沙包,真是笨死了……”看着顶顶一张委屈而无辜的脸,我和晓聪也一脸无奈。

等表姐走后,晓聪给我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我留学期间,曾受雇到一个当地家庭,给女主人教中文。主人家有一个很可爱的女儿叫艾玛。有一天,我正和女主人在家里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文地闲聊,艾玛回来了。她一边跑,一边很开心地对着妈妈大喊:‘妈妈,妈妈,你看,我今天得了一个好东西!’女主人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张手工做的卡片,上面画着简单的画,还有几行歪歪扭扭的字。我问艾玛,这是谁送给你的啊?没想到艾玛说:‘这不是别人送的,是我用妈妈送我的那顶帽子和小朋友交换的。’我心里一惊,下意识地担心:这下艾玛肯定要挨骂了,那顶帽子我见过,非常精美,听说是花了不菲的价格买下来的,艾玛居然用它去换了一张不起眼的小卡片……唉,这个傻丫头!就在我心里暗暗为艾玛不值和担心时,女主人却亲了亲艾玛的额头,对她说:‘小宝贝,这卡片真不错!这一定是那个小朋友很珍贵的东西吧?’艾玛仰着头:‘妈妈,你怎么知道的?对啊,这是她最珍贵的东西呢!所以,我也愿意拿我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你送的那顶帽子,去和她交换,这样才算公平。妈妈,你说对不对?’女主人说:‘嗯,小宝贝,你做得对!所以,你要将这张卡片好好珍藏哦!’”

听了晓聪的讲述,我很受触动。是啊,也许从价格上来看,一张卡片和一顶帽子、一个沙包和玩具枪无法划上等号。但孩子纯洁的心灵并不是以物质为标准论轻重的,在他们看来,这些小玩意儿有着同样珍贵的意义和价值。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您身边,您会像英国妈妈一样理解孩子独特的“价值观”,包容孩子的纯真的童心吗?当孩子能把一张手工卡片看得和精美帽子一样重要时,他长大后便能在困难时不忘施舍他人,危难时不忘帮助他人,甚至在父母老去时,对他们的尊敬、关爱和依赖仍一如当初。这些,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为人处世的标准吗?您又如何能在孩子年幼时就将他的纯真和善良狠狠抹杀呢?

在中国,特别是在一些深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家庭里,当孩子做出一些在家长看来不可取甚至不可思议的选择、决定或者行为的时候,家长往往以过来人自居,对孩子抱怨、责备或训斥,而不去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或愿望,扼杀了孩子最珍贵的童心和智慧。有感于这两个事例的鲜明对比,现在就让我们都学学这位英国妈妈吧,别用成人的思维去限制或打压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善意地给出点评和建议,一切以保存孩子珍贵纯洁的心灵为原则。这样,孩子才能从我们的身上深刻地理解“价值”的意义。

家长怎样正确看待孩子的发问


家长怎样正确看待孩子的发问

成长中的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心,他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来问爸爸妈妈,有的问题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面对孩子的喋喋不休的提问,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父母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经常会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家长十分为难。有些问题说浅了会误导孩子,说深了又会引出一大堆新的问题。无暇回答时,更是烦不胜烦。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孩子喋喋不休的提问呢?

弄清孩子想知道什么

孩子对未知世界总是怀有强烈的探知欲,提问就是其中一种反应。之所以问题稀奇古怪,是由于孩子年幼,思维和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提出一个有效地问题来获得他要的答案。因此父母应该先确认孩子到底想问什么,或设置一个类似或接近答案的问题来帮助孩子确定。例如当孩子对母鸡伏在草堆上的行为感到疑惑时,父母可以问他“你想知道鸡蛋是从哪里来的?”或“你想问鸡在那里呆着干什么?”以这种方式来锁定孩子的疑惑,回答起来就有的放矢了。

回答问题实话实说

许多父母都忌讳回答一些敏感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性。殊不知这样会造成孩子错误的认知,影响他长大后的思维。其实孩子对事物的了解只需要一个雏形,父母只需用适合他年龄的词语,简单回答就可以了。譬如父母在亲吻被孩子看见,他也许会问:“爸爸你在做什么?”父亲可以大大方方跟孩子说:“爸爸喜欢妈妈,所以吻吻她。爸爸也同样喜欢宝宝。”说完也在孩子脸上亲一下,让孩子明白亲吻是一种爱的表现,而不是什么丑恶的事。这既简单而诚实地解答了孩子的问题,又避免了尴尬,孩子也能接受。

答不上怎么办

遇到回答不上的问题,父母千万不要胡乱解释或搪塞了事。先承认自己不知道,然后引导孩子和自己一起去寻找答案,或者参阅一些相关书籍,或者向别人请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孩子明白,个人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也有不懂的时候。二是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诚实品质。三是告诉孩子,了解事物的途径有多样性,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学习。

善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爱提问是好现象,说明孩子具有学习意识。父母一定要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问题。无论孩子的问题让你多么心烦,也不要有厌恶的言行,这样会挫伤孩子的探知欲,甚至使他们丧失进取心。确实很忙时,可以告诉孩子:“妈现在很忙,等妈妈忙完了再回答你的问题好吗?”要知道,大人们回答问题的方式、语言甚至技巧,将会对孩子今后如何学习、智力开发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怎样看待宝宝的吃手行为


小宝宝出生后,都不同程度的有一个习惯,就是“吃手”,对这一现象,妈妈们意见不一。有的妈妈说:“俗话说‘小孩手上三斤蜜’!非得都吃完了才不吃手。”有的妈妈说“那是老观点了,不科学,吃手多脏啊,会拉肚子的!”“是啊,要赶紧纠正了,你看俊俊已经4岁了,还在吃手,现在都长出龅牙了……”到底谁对呢?

宝宝认识这个世界,首先是通过嘴开始的,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因此宝宝常会用嘴来吃手、啃玩具、咬衣角。从一开始吸吮整个手,到灵巧地吸吮某个手指,这说明:孩子大脑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促进大脑、手和眼的协调能力。对于2~3个月的宝宝来说,吃手标志着宝宝的心理发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手指功能的分化和初期的手眼协调阶段,是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家长应该为他高兴才对呢!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吃活动是婴儿期获得满足的最佳、最主要途径。2~3个月宝宝正处于口唇快感期,如果吸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其身心发展,长大以后,很容易出现咬指甲、吸烟等不良习惯,甚至容易产生脾气暴躁、心理焦虑、对人缺乏信任感等现象。家长若能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当宝宝感到不安、烦躁、紧张时,吃手会镇静宝宝的情绪。有的宝宝在浅睡状态时,会用吮手指来寻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总之,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一种心理需求和一过性行为,是宝宝一种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在正常发育情况下,宝宝不会养成吃手的习惯,家长不必担心,也无需设法阻止。

虽然吃手是孩子的学习行为,但当孩子吃手时,家长还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要注意孩子的手与玩具的卫生。家长要勤为孩子洗手,把玩具进行消毒处理,使孩子吃得“卫生”,避免传染病;防止异物伤害孩子。孩子能够到的地方,不要放钮扣、豆子等可能放入口中引起气管或食管异物的小物品,玩具等也要无锐角、边,否则会伤害孩子;注意“孤独”引起的吃手行为。有时家长忽视与婴儿的交流,孩子会由于缺少爱抚,以吃手的方式自我慰藉,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表明孩子感到孤独,需要与大人交流,应引起家长的注意。

孩子到了3~4岁还吸吮手指,则是一种倒退的行为表现。当孩子焦虑和紧张时便会倒退回婴儿时期,用吸吮来满足口腔的欲望,以减少其内心的忧虑。在这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原因:孩子的身体问题是孩子体内缺少微量元素,象锌、铁等;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孩子心理不健康,表现为压抑、焦虑、强制、逆反等;孩子感觉无聊时也会吃手指;孩子的好奇心养成吃手的嗜好。对于已有这种不良习惯的孩子,家长在家里要注意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纠正:首先要带孩子进行微量元素检查,若是因缺少微量元素引起就要及时补铁锌类微量元素;请心理医生看看是否有心理上的毛病,若有问题的话,就要进行心理治疗;对吃手的孩子不能采取强硬措施,任何形式的打骂或惩罚都无效,且带来副作用。要以鼓励的方式来促进孩子改掉坏习惯;口头表扬:当发现孩子吃手时,你要提醒他,“好孩子是不吃手的。”他若把手放下不吃,就要表扬他;物质奖励:当孩子在大人的提醒下不吃手,最好的促进作用是以物质刺激来鼓励他要除掉坏习惯的勇气,一般来说,这种方式比较奏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吃手的时候,以某种特别引人注目的事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的心思想着另一有趣的事,而停止吃手;要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象画画、写字、弹琴、下棋、做游戏和其他体育活动等。让孩子把精力投入到这些有趣的活动中,而将吃手的嗜好逐渐淡忘。

吃手会影响孩子的齿型发育?0~3岁宝宝吃手,父母不必太过担忧!3岁之前,宝宝正处于乳牙的初步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宝宝的吃手行为,还不至于对宝宝日后的齿型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每个人都有第二次的长牙机会,即便乳牙长得参差不齐,只要长恒齿时多加注意,还是有机会长出一口漂亮的恒齿来的。但是,乳牙若发育不良,还是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后遗症,所以,父母最好能让宝宝在3岁前改掉吃手的毛病,确保日后的牙齿健康。3~4岁是宝宝牙床发育的关键期,吮吸手指的动作可能会导致恒齿前倾。因此,如果3~4岁的宝宝过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导致恒齿的齿型缺陷,父母除了用各种方法来协助宝宝改掉恶习外,也可以每天用手指有意识地为宝宝做牙齿按摩。按摩的方法是,用食指朝宝宝吃手时手指的反方向,做缓慢的按压动作,并注意确保成人的手部清洁。

最后让我们来做个测试,针对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有这种危险和倾向: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害怕父母减少对他的爱;父母之间的感情出现不和谐的表现;家中发生了较大的变故,例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父母对孩子吸吮手指过于紧张,过于夸大;孩子初入幼儿园等陌生环境;与孩子同龄的小伙伴比较少;在幼儿园或者在家受到了不该得到的批评或委屈;孩子由爷爷奶奶带大,长期与父母不见面。如果上述10条中有超过一半的现象,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更为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尽快纠正宝宝的“吮指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如何面对孩子的撒谎


如何面对孩子的撒谎

生活中常常会碰到孩子撒谎的现象,尽管经常说,不能撒谎,不要撒谎,可不是就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孩子就真的养成了不撒谎的好习惯了。当然,孩子的性格是各异的,就象有的孩子不会撒谎,有的孩子却撒了谎都不脸红;有的孩子撒谎是属偶然性的,有的孩子却是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面对生活、工作中的这种情况,要如何正确对待呢?回顾一些成长足迹,总结一些工作经验,觉得不妨试试如下一些方式:

一、让孩子了解撒谎的坏处

可以通过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孩子了解撒谎的坏处。其实“狼来了”的故事真的是很经典,这样的故事要多讲一些,并且适时的提醒说谎的坏处。

二、了解孩子撒谎的真正原因

撒谎其实并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源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或是受到影响,或是为了逃避责任,或是为了一份“好心”……其实有时往往就是身边的大人让孩子在无形中学会了撒谎,从他第一次尝到“甜头”开始,他便开始学习撒谎,所以,决不能让孩子以撒谎形成习惯,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那么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要树立良好榜样

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人要做到不说假话,说出的话,作出的承诺一定要实现。坚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如果说过的话不兑现,那么很可能孩子也会跟着你说谎的。

四、耐心对待、及时表扬,帮助孩子远离撒谎

当面对孩子的撒谎,不要只是一味的责备,先要找出撒谎的根源,寻找说服教育的方法。可以用形象的例子让他了解撒谎的不良后果。当孩子有了点滴进步时,要及时表扬给予一定的信任,让他觉得诚实可信的人在朋友心中是多么重要和高尚。那么相信,他会逐渐的跟撒谎说BYE—BYE的。

当然,教育孩子是需要循循善诱的,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以正确的方式和一颗热情的心,那么结局总应该是美好的。

孩子撒谎如何教育


很多父母会把“说谎”和“坏孩子”联系在一起。可是殊不知孩子说谎背后的原因才是父母真正要处理的问题。不要轻易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划等号,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恩典,只有说教和一味的纠正,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对。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之前,先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

英国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宝宝最早6个月大时就会开始骗人。“假哭是最早出现的欺骗方法之一。即使一切正常,宝宝也会以这种方法博取注意。他们会暂停看看母亲有无反应,再决定是否继续假哭。这种现象显示,宝宝能够分辨什么行为可以奏效。”宝宝很快就会发现,假哭与装笑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8个月大的婴儿会运用难度更高的欺骗技巧,例如掩饰父母禁止的活动,或设法分散父母的注意力。

两岁的幼儿可能使用更迂回的技巧,例如父母准备施加薄惩时,虚张声势。行为专家发现,简单的骗术有助于宝宝在稍大时学习如何编造更复杂的谎言。

当家长第一次听到从孩子口中说出和事实不相符的话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会‘说谎’了呢?从哪里学的?”紧接着,怒气冲冲地质问孩子。且慢,家长在责怪孩子之前,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孩子的话和事实不相符,有其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原因,也会受到家长无意识的“榜样”或者不当教养方式的影响。“育儿”先得“育己”,在给幼儿贴“说谎”标签前,家长要走进、了解孩子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同时,对我们的教养方式要善于总结、反思和适时改变。

孩子说谎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原因一:不明就里

小于3岁的幼儿,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物关系等概念比较模糊,经常说了“假话”自己不知道,比如他们可能把以前统称“昨天”。

原因二:逃避惩罚

多数情况下,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惩罚,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淘气惹祸了怕家长责罚。

原因三:模仿大人

孩子有时会看到父母或者电视上有撒谎的镜头,他们抑制不住好奇心,跟着学。

原因四:获得认同

有的孩子想象力丰富,描述事情时,常常掺杂着自己想象的场景、人物,说得绘声绘色,炫耀自己。

原因五:表示对抗

还有的孩子说谎,与父母干涉过多有关,比如孩子做作业时,一会叫他喝水,一会叫他吃点心,孩子很不耐烦,随口说“不渴、不饿”,以表示对抗。

那么如何应对孩子爱说谎呢?

1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说谎往往并不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父母不要轻易将孩子的说谎行为与孩子的品质划等号,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一次谎言就给孩子定性,给宝贝贴上“小骗子”、“谎话专家”、“吹牛大王”等标签。这样做不但对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了强化的坏作用,可能会促使孩子今后更加努力地说谎。

2

帮助孩子区分现实和想象

孩子说谎并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龄小、想像力、创造力丰富的孩子更易进行想象型撒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诉孩子什么是发生的,什么是想像的,让孩子逐渐把现实和想像区分开来。

3

证实孩子是否在说谎

当父母怀疑自己的孩子说谎时,应该首先进行仔细的调查、了解,搞清楚孩子是不是真的在说谎,因为有的时候父母的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搞清事情真相就鲁莽行事,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4

弄清孩子说谎的原因

当孩子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订立更实际的规则;假如是孩子可以做得到且愿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说谎了。另外,有些孩子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换句话说,父母平日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5

将计就计,将谎言转化为智慧

可能妈妈们没有想到,在孩子的谎言背后还孕育着智慧种子吧!对孩子而言,说谎,尤其是幻想性说谎是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最好见证。

只要妈妈根据孩子说谎的情况分别对待,并进行恰当引导,孩子的说谎就不再是令妈妈头痛的问题。相反,利用孩子的说谎行为,妈妈可以培养出一个更加充满想像力与创造力的聪慧孩子。

6

将责罚变得更策略些

当孩子做错事,为逃避责罚而说谎的时候,妈妈不要如临大敌般地对待他们。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不见得能立竿见影地改变孩子的说谎行为,相反还可能让孩子更加依赖说谎来逃避责罚。

聪明的妈妈可以利用孩子的这次错误做点别的文章,既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又不失时机地利用说谎行为开发孩子的智力。比如,妈妈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孩子的错误,温和地提醒孩子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再给他们提出要求:你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弥补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免于惩罚,比如编一个自己想像的故事等。

7

给孩子一次设法补救的机会

如果孩子发生行为性说谎,妈妈一定要相信孩子会改正错误,并可给孩子提供一个设想补救方案并实施方案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让小孩自省,同时也可通过给予孩子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养成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

比如,孩子拿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妈妈可以让孩子自己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错误?聪明的孩子可能会想出很多方案,如把玩具还给人家并道歉;

把玩具还给人家的同时,把自己的玩具借给人家玩;把玩具先还给人家,然后再与人家商量,说服小朋友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一会儿等。

8

如果你明知孩子说谎,不要对他一再追问

其实,父母是希望能够再给孩子一次说实话的机会,结果反倒又给了孩子一次说谎的机会。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问孩子;当父母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够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问题。

总之,不要向对你说谎的孩子提问题。否则,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谎言遮掩他先前的谎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内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与其这样,还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断,告诉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9

告诉孩子你知道他说谎

很多孩子在说谎之前根本就没想他们还能说点别的理由。因此,父母可以先发制人:“我知道,如果我问你,你肯定不想对我说实话。不过,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更好的说法。准备好了吗?我要问了。”

然后向孩子提出问题。这种做法好处: 一、它给孩子时间去决定是张口就说谎呢还是说些其他的;二、它避免了相互争执激烈化;三、既然父母允许孩子说谎了,有了心理准备,那么父母就不会生气或者烦躁不安了。

10

可以让孩子也尝尝谎言的滋味

比如,孩子想去看电影,父母答应他了。可是一会儿父母又不承认了,孩子就会问为什么爸爸妈妈说谎。这时候,父母可以很轻松地告诉他:“我认为有没有说实话并不重要。也许刚才我是顺口说‘好吧’,但是并不真的说明就得带你去。

我感觉你在家里愿意我们用这种方式和你说话,你也这样对待我们。你是在告诉我“我”必须说实话吗?但是,说不说实话对你就不重要了吗?这样做公平吗?”听完这样的一番话,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

如何看待孩子


如何看待孩子

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首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孩子(这里指的是婴儿期的孩子,下同)。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许就不是问题,或者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了。

传统意义上,我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

说实话,我感觉,作为一个普通人,把这个问题当做问题,并且真正思考过的人应该不多。就我的观察,大部分父母、爷爷奶奶,从他们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孩子的认知就是:什么也不懂的、什么也做不了的、离开大人无法存活的宝贝疙瘩。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虚弱的易受伤害的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附属物——是的,是一个“物”,而不是“人”。在这样的潜意识认知下,对孩子施加的爱,必然是有失偏颇的。这块不是我想阐述的重点,就不展开了。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呢?

从我所接触的儿童教育家的观点来看,虽然就其细节有诸多差异之处,但在对待孩子的原则态度上,基本还是一致的,也是我所认可的。

首先,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品。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应当和我们对待任何一个普通成年人一样的态度,对他有礼貌、尊重他的独立人格、充分考虑他可能有的感受。

其次,孩子是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既然是人,就有独立意志。的确,孩子很小,离开我们无法过活,但这绝不表明我们可以随意地支配孩子或者代他做出决策。我们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决定孩子的成长环境,但是我们应当避免过渡干扰孩子的成长,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他,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最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们的私有品。这就要求我们划清与孩子的界限,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自从孩子切断了脐带以后,就跟母亲永远地分开,再也不可能重新结合。所以,无论爱有多深,都要将自己和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那种“融为一体”的爱,我觉得,对自己是危险的,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以上三个认识,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执行起来,比较难。需要我们做父母的,从自身做起,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让自己重新成长,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这几天下班回家后,总是听到婆婆说,**今天在小区里玩,又被小朋友打了,当时我不以为然,因为小孩子她们都还很小很单纯,又不是故意去打对方,也就不当回事,说说就过了,而且老公也跟我说过这事,应该也是婆婆跟她说的!这点可以理解。

可今天,晚饭过后,婆婆竟然很正经的跟我说:都是你要我不要教她摔倒了,不能打地板,碰到桌子了,也不能打桌子,等等这些!这的确是我要求的,看吧,现在你小孩出去被人打了都不会还手的,就站在那里被人打,要不就是哭一下,说这话时我当时急了,我回了一句,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教小孩呢?是不是让她当时就对小朋友还手,还是也去打别人一下呢?可这样最终你又得到了什么呀!小孩幼小的心灵,给她一片纯净的空间不好吗?为什么要把大人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孩子呢?等那一天,她明白了懂事了,就是分清事非的。不是吗?

过了一会后,我又**爸爸在讨论这个问题,可爸爸也是认为,小孩应该学会反击,不能总是忍让,出去会被人打的,就这个事,我们谈了好一阵子,但是最终观点还是不一致,我不赞同爸爸的观点,我觉得小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她是在一天天的成长,看到的听到的一般都会储存在她的大脑中,让她自己去分辨,当然我们要把生活好的一面传送给她,让她知道生活中还是很美好,很善良的,至于生活的反面让她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去了解。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想复杂了,孩子哪会想到这么多呀,也许她根本就不认为是小朋友打她,还觉得是是在和她玩的呢?对吧,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不能让小孩从小就存有报复心理,与人和为善呀,只有这样,孩子以后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宽!

如何看待乖孩子


如何看待乖孩子

赵忠心

家长们在一起,常常是这样评价孩子:这个孩子很“乖”,讨人喜欢;那个孩子很不“乖”,经常惹家长生气,令人讨厌。培养一个讨人喜欢的“乖孩子”,是许多家长追求的培养目标。

难道“乖孩子”就是绝对的好孩子吗?

何为“乖”?一般是指小孩子不闹,不烦人,比较懂事。说白了,“乖”就是听话,顺从,驯良,不违逆大人的意愿和意志。

我们并不笼统地否定孩子要“乖”,否定孩子听话、顺从,而一味地鼓动孩子不把家长放在眼里,专门跟家长对着干。不能说“越是不听话,就越是好孩子”。更不能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听话的儿童是问题儿童。”

因为大人们的话,并不都是错误的,大人们的意愿和意志也不都是没有道理的。小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大人的话,该听从的,还是要听从;大人的意愿和意志,该服从的,还是应当服从。因为大人们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家长都是关心、爱护孩子的,说的和做的一般都是为了孩子好。

问题是,有的家长,把这个“乖”字理解得太绝对化了。家长的话,不管是否正确,合理与否,必须绝对听从;家长的意愿和意志,事无巨细,必须绝对服从。孩子在大人面前,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为被人支配的“木偶”。孩子自己不能有任何的独立意识,对家长要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唯命是从,不能有任何的违逆。如果“胆敢”违逆,特别是当众让家长丢了面子,便要遭受严厉的惩戒,甚至吃“皮肉之苦”。

这样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势必会成为毫无个性,唯唯诺诺,俯首帖耳,言听计从,毫无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能力,缺乏自主、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有什么作为?

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很难有立足的能力,更不用说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决不会跳跃。”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培养造就服服贴贴的、不扰乱他们安宁的“顺民”,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宣扬“父为子纲”。

所谓“父为子纲”,就是家长要支配子女,子女要绝对遵从家长。如古代家训中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若以父母之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孝之子。”“子孙受长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那时候,父母似乎就是真理的化身,父母的话就是法律,子女不能违抗。父母批评训斥子女,不管对不对,只能绝对服从,不能分辨是非曲直。

鲁迅先生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当今做父母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有出息的人。果真如此,就不应当过分强调“听话”,“顺从”,“驯良”,要孩子做“乖孩子”。

而是要放开孩子的手脚和头脑,给孩子以自主的权力和机会,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处理、解决得好,当然皆大欢喜;即或是错了,也无大碍,错误和挫折会使人变得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失败的教训同样也有价值。

孩子早晚要离开家庭、父母,走上社会,独立面对生活,自主进行判断和选择。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免得将来孩子到了社会上束手无策、寸步难行。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怎样看待孩子撒谎》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