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就非得让着吗?

11-04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孩子小就非得让着吗?”,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孩子小就非得让着吗?隔壁有一小妹妹,非常的可爱,每天只要起床就会来我家,要不就会叫xx去她家玩,反正只要是xx在我家她就在我家,xx去她家她就在她家,除了带出去玩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基本上都在一起玩,xx小朋友也非常的高兴。因为有玩伴了,虽然年龄小,但是总比没有小朋友玩要好啊。

妹妹现在才一岁半不到,还不会说话,但是大人说什么事情基本上都能听的懂了。因为她家的地方大一些,玩的地方也宽畅,所以小朋友的奶奶基本上都是把xx叫到她家去玩,我们家都是门对门,说近一点就像一栋房子的两间房间一样,说话做事都能听见也能看见。所以天天在她家带着我也不怕xx调皮。不过总的来说xx小朋友还是挺听话的。

刚开始还玩的挺愉快的,可是时间久了,小矛盾也出来了。可能是因为新鲜,也肯能是因为我们家没有她家的玩具,所以xx去了她家基本上都是玩她的玩具,可是现在每天我都听见小朋友总在大喊大叫,有时候我也听见小朋友的奶奶说:xx,妹妹还小,你让着妹妹一点,不要逗妹妹哭。我听见后就赶紧去她们家看看,经常都是xx拿着她的玩具在玩,而小朋友总是在一边非要玩不可。然后我看见了就说:xx啊,妹妹还小,你让着她一点啊,不要逗妹妹哭。xx听了后就说:妈妈,我想要玩玩具,可是妹妹总是不让我玩。我说:那你就换个玩具吧。xx:可是我换个玩具她还是要抢啊,我刚才拿着那个,她要我已经还给她了,现在我拿了这个她又要。可是我也想玩啊。那什么都给她了,我玩什么啊?

因为是在别人家,所以我也真不知道怎么说,我只能能xx说:那是妹妹的东西啊,她要你就只能给她玩。于是xx说:那我就不和她玩了。总是爱抢东西。然后xx就回家了。可是xx回来了,小妹妹也跟着过来,到我家也一样,只要xx手上拿着什么总是想要。到了家后,xx就会跟我说:妈妈,那现在是我的东西了啊,她还是要抢啊,那怎么办?我说:你拿一个东西给妹妹玩吧,跟妹妹一起玩吧。我们要一起分享,这样才好玩。

xx说:她不给我玩我就不跟她玩。看见如此我也知道其实这样没办法说法孩子。我想就算别人家的孩子,我也应该好好的跟她讲讲道理,不能因为小就什么事情都得让着。这样会让xx觉得自己受委屈了。

昨天xx在家里写作业,妹妹也过来要抢。我赶紧从书柜里面拿了本书和笔给她,可是她不要,还是要xx手上的,于是我就试着和妹妹讲道理,我说:这样不可以哦,姐姐在写作业,你写你自己的,不可以抢姐姐的东西。小妹妹听了后好像知道点什么,有点似懂非懂的感觉。不过暂时不闹了,不过一会又开始了,于是我开始复制这句话告诉她,她又能保持一小会。可能是孩子想了解一下如果我闹会怎么样?也许是因为孩子的定力不够,反正只要我说就可以保持一小会.

我想孩子其实不是不懂,也不是因为小就喜欢,而且因为大人总是说要让着小的,所以孩子心里总觉得因为每次都会有人让着所以就每次都这样做。其实只要你跟她讲道理,孩子再小说多了还是会懂的,也不会闹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和孩子玩游戏,该“让”着他(她)吗?


最近,宝宝村的一户“村民”的家中出现了关于育儿的意见分歧。原因是在与孩子进行比赛类游戏时,父母究竟该不该故意让孩子赢。

妈妈觉得孩子还小,玩游戏只是为了让他开心,所以故意输掉比赛并没有什么大碍。而爸爸则坚持认为那是一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不可取的。只有明白了胜负的代价,他在日后的成长中才可做到能屈能伸,宠物不惊。

那么,究竟哪一方的观点更有道理呢?一起来听听宝宝村育儿专家的说法吧。

不要为了让孩子获胜而改变游戏规则。因为即使是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也能够分辨得出自己在哪些本不该赢的活动中赢了。如果故意改变游戏规则让宝宝赢,会让他觉得赢要比公平竞赛更好、更重要,而这恰恰是你所不希望教给他的。

输掉几局游戏,反而会更有助于他学会如何大度地去比赛。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赢而修改游戏规则。你可以试着跟他玩一些他能公平获胜的游戏。比如扔骰子猜数字,因为在这个游戏中,他和爸爸妈妈赢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不过,在和孩子一起下棋、玩牌时,家长可以放低自己的水平 (和孩子处于同一个等级),让孩子多赢几次。并且在游戏后告诉他赢的原因是什么、那些帮助他获胜的技巧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等。因为通常来说,家长和孩子一起 下棋、玩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习棋艺、牌艺。而对孩子来说,在下棋、玩牌中赢了会增加他的兴趣和自信心。当然,随着孩子下棋、玩牌技能的不断提高,家 长也应逐步加大孩子获胜的难度,不要总让孩子胜。在孩子输棋时,你可以教给他失败时应有的气度,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一切都 应该建立在不改变游戏规则的基础上。

除此之外,你们还可以玩一些需要一起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协作性游戏。例如你们俩一起各显其能,看看谁能让气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这不仅会教给孩子团队协作的精神,而且还有助于他认识到自己不用“赢”也能完成一些事情。

让幼儿多识字就聪明吗?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识字多,就能成为“神童”。于是,在学前期,就把许多语文书拿来,拼命教儿童识字。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随着大脑神经及知识经验的日趋发展,幼儿开始能够认识一些最基本的常用字,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日、月、山、石等。但在学前期,究竟识多少字好,心理学的研究尚无定论。一般应根据不同孩子本身的智力、所处环境及教育条件而定。然而,多识字并不等于聪明,例如,有的家长教孩子在幼儿阶段学习了几百甚至上千个字,但是,到了小学仍然没有什么长足的进步。因此,只注意机械地认字,忘记了听、说、练的培养。结果,这样孩子有时看图说话的能力反而不及其他同伴。

幼儿期间,教孩子学习一些常用字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教授只是为了让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与思维能力,即提高智力水平。有了这种智力,有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孩子识字不是很多,却能后来居上,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

孩子自立,长大就注定要忙碌吗?


孩子自立,长大就注定要忙碌吗?xx真是妈妈的好帮手。现在已经能做很多的事情了,扫地,拖地,有时候自己的小公仔玩具也是自己洗,妈妈做好饭,xx就会把碗摆好,再帮每个人的饭装好,吃完后再把碗收起来。每次妈妈去晾衣服,xx就会帮着把干的衣服收下来一件一件挂到衣柜里去、妈妈去买菜的时候她会把妈妈挑好的菜拿去打价钱,xx妈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可是xx爸却不这么人为,他觉得是xx妈太懒,什么活都指使孩子去做,孩子这么小就要承受着做家务的活,觉得xx妈不称职,说现在就让孩子做这些,难道想让孩子以后是做这些事情吗?如果不是,为什么要让她学呢?然后会说谁家的小孩到六七岁了还要妈妈帮着穿衣吃饭,他觉得孩子就应该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有时候还为这些事情吵架过。有时候xx妈也想,孩子太小了,为这些事情去吵架,那就不用她做吧,可是现在正是孩子愿意动手的时候,而且也是叛逆期,你越是不让她做,她反而要哭闹,所以我就干脆不管,她爱做就做吧。

今天婆婆打电话过来,她很担心xx的水痘,虽然xx爸跟她说已经好了,没什么事情了,xx奶奶还是不放心。然后继续问xx的现状,我说xx现在挺好的,说话除了太长的不会以外,基本上都会说了,可以跟大人们聊天沟通了。而且xx现在很自立,会自己穿衣服裤子,每天都帮我端碗装饭等,还没有等我说完,xx奶奶就说,现在孩子还太小,不要让她就学着自立,太早自立不好。

接下来婆婆也没有说什么了,我知道她可能有很多话要说,但是碍着面子没有说,毕竟是婆媳,有的话婆婆是不会说的,即使她有她的想法。还有就是她从来没有带过xx。我也知道她想说什么,她的观点跟xx爸是一样的。xx爸也当着我的面跟xx奶奶电话说过。

其实不光是xx爸跟xx奶奶有这样的想法。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当时xx妈的奶奶也是这样说的,xx妈的三姑从小就不会烧炉子,xx妈的奶奶担心以后怎么办,结果xx妈的三姑根本就不用烧炉子,担心xx妈不会干农活,可是xx妈也不用去干农活了,xx妈的大姑从小就是家里的劳动主要成员,结婚成家后还是操心的命。

xx妈的奶奶也说过,还是不用学会,学会了就要做,一辈子不会就一辈子不用做,你不会没有人会说什么,但是你会不做的话每个人都会说的。

育儿观念:别处处让着孩子


育儿观念:别处处让着孩子

宋xx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当她讲到“如何促进孩子的情感发育”时,让我感觉到身为幼儿老师职责的重大与光荣。

随着421型家庭的增多,孩子理所当然的变成了家里的掌上明珠。孩子说的话就是圣旨,家长们也习惯了对孩子处处谦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母爱,父爱的温暖。久而久之,孩子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我就应该吃最好的,我就应该玩我最喜欢的,我就应该是这个家庭的核心……

生活中充斥着这样的场景。公共汽车上,坦然的坐在座位上的是孩子,母亲却在旁边毫无怨言的垂手站立;饭桌上,最好吃的饭菜孩子一伸手就拉到了面前,家长也就自觉的缩回了伸向那菜的筷子;电视机前,妈妈正在饶有兴致的看电视剧,孩子进来了,不由分说的换成了动画片……这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也许有些家长已经习惯了,习惯了“处处让着孩子”。

其实,一个孩子站一路或坐一路对他的身体发育可以说是毫无影响的,但养成贪婪、自私的习惯却是贻害无穷的。

孩子变得贪婪起来,谦让的想法少了。一旦要让他做出一些让步,他就会感到十分委屈,一旦不能受到特别的照顾,他就会感到受到了冷落,他对被关注的要求大大提高,也就非常容易产生挫败感。

一个爱子心切的母亲为了满足五岁的儿子的愿望,在寒冬腊月,跑遍了整个北京城去买香蕉,当母亲说想吃一口香蕉时,儿子却一把抢过香蕉说“这是我的,你不能吃。”

这就是你那捧在手心里的宝贝!这就是你那用一切温暖培育出来的花朵!母亲掩面而泣,但她是否知道,孩子这么自私都是她长期自我牺牲,处处让着他的结果。孩子已经习惯了接受照顾,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已经习惯了母亲的谦让,孩子已经认为那才是最合理的。

让孩子学会分享,让孩子学会关心,让孩子从小就在爱和贪欲之间做出明确的选择。孩子学会了爱,第一个爱的会是我们,孩子学会了贪婪,第一个伤害的也会是我们。这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给予孩子过多的关注,也无需处处让着他,要让他们从小树立起平等的意识。所以,当孩子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说“妈妈,你吃一个”的时候,请接受它。

孩子做错了就一定要“骂”吗


孩子做错了就一定要“骂”吗

赵忠心

赵老师:您好!

我家孩子三周八个月,上幼儿园一年了。可是有个问题我和幼儿园的老师看法不一致,那就是孩子做错了事就一定要“骂”他吗?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孩子犯了错,我们从来就是以说道理的方法来引导。比如他不吃饭了,我们就比着他的个头跟他说:“不吃就不长个子了,宝宝以后就只能这么高了。”然后他就会吃了。

可是,幼儿园的方法是“骂”孩子。老师给我的意见说我们的孩子很爱哭,“平时在家有不对的要多“说说”(骂)他,不然以后咋进入社会?你看其他的孩子都不像他那样。”

孩子挨老师“骂”当然会哭。我是不主张“骂”孩子的,但是他在幼儿园又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我也跟老师交流过,说我们家是以引导为主,他很少挨骂。

可我就不知道为啥其他的孩子就不哭呢?是他们被骂惯了就无所谓了?还是我的孩子太弱了?用老师的话就是他脸皮太薄了?

赵教授回答:

这位家长:您好!

您提出的问题,我感到为难。原因是你提出的问题中一个概念很模糊,我不知道如何理解。那就是“骂”。

“骂”这词的本意是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现在,很多孩子把家长或老师正当的批评也称作“骂”,成年人也有这么表述的。一说“被骂”,使人觉得事情是很严重的。但你仔细盘问,原来是比较严厉的、不爱听的批评,笼而统之为“骂”。

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表述“批评”这个概念?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容易产生歧义,使人误解。

我猜测,你在问题中说到的“骂”肯定是比较严肃的批评。要是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你的孩子的话,你也就不会找我咨询了,直接找他们的园长解决,把“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你孩子”的老师开除就是了,“赢家”肯定是非你莫属。

从你的提问中看到,你并没有完全跟老师闹崩,老师还建议你在家孩子有做的不对的要“说说”他,并不是要你“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你孩子”。由此,我可以断定:你所说的“骂”就是不敷衍、比较严肃的“批评”。

我建议家长,最好使用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表述问题,免得引起听者的误解。

我赞成你们做家长采用说服教育的做法。对小孩子,就是要用管教小孩子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家长是很耐心的,给孩子讲道理,结合孩子的切身利益讲道理。像你们给孩子,讲不好好吃饭,“个子就长不高”,这样结合孩子的切身利益说服教育,这很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如果再加上“长不高,就跑不快,排队就排不到前边,就拿不到高处的东西等等”,可能教育的效果更好。这样引导孩子,孩子一般会接受的。

对小孩子,我主张还是要多“哄”。不能像对待大人一样简单,是就是,非就非,长篇大论也不适合。小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靠臆测,靠猜想,要试着用多种的、适合孩子个性特征的方式方法去开导孩子。因为孩子往往不大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理由,教育者不能武断。

老师可能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会有些简单化的现象。家长可以跟老师多沟通,促使老师改正。家长觉得老师管理教育简单化,这跟孩子太多也有直接的关系。

孩子在家里,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有时间、有耐心讲那么多的道理。在幼儿园里,面对那么多的孩子,必须要求孩子做到令行禁止,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到“整齐划一”,这是集体生活所必须。出现了问题,像在家里那样,一个一个地有长时间、耐心地讲道理,那是不大可能的。这就是班级教育、教学的局限。也正是班级教育、教学有这种局限性,才有家庭个别教育、教学配合的必要性。

说个不好听的话,如果一个家庭像过去那样有三个五个、七个八个孩子,家长同样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耐心去讲那么多的道理。是不是这个情况,请孩子的父母问问孩子的爷爷奶奶就知道了。现在,很多的家庭不就是绝无仅有的这一个吗?您说是不是?

所以说,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管理教育要比家庭里更为严格一些,家长应该理解。老师管理严格一些,也有利于孩子将来融入集体生活。

对小孩子,批评太多了,也就是您说的“骂”得太多了,是不好,有可能会无意之中伤害孩子,或使孩子变得满不在乎,进而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刀枪不入。

但是,对孩子从来就不批评,舍不得批评,只是一味地“哄”,我也是不赞成的。就像有人鼓吹的“赏识教育”,无原则地表扬,孩子怎么做都是好,都是棒,都是“安抚”。那样,孩子就总也学不会客观地自我评价,将来进入社会,会觉得人人都故意跟他过不去,甚至有可能会发生精神疾病。那样也不好,使孩子变得特别的脆弱,一批评就哭鼻子。“将来怎么进入社会?”我觉得老师这句话诘问得很对,值得家长深思。

您想啊,现在的社会竞争有多么激烈,就业有多难,现实生活有多残酷,家长们想必都亲身体验过了。如果我们的孩子从未被否定、拒绝、批评过,没有这个经历,经不起风雨,将来到社会上,一旦被否定、拒绝、批评,比如找不到工作,待业,被用人单位批评或者辞退,孩子会受得了吗?难道家长还要到用人单位质问人家为什么不录取你的儿子?用人单位批评以至辞退你的儿子,你也不能找人家单位的领导算账吧?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会有磕磕绊绊,谁也不会总是那样一帆风顺。家长得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我感觉,现在的孩子普遍都很脆弱,经不起一点儿批评,更不能忍受委屈。因不能忍受批评跳楼自杀、报复杀人,这类事屡有发生,这总不能说是正常的现象。

恕我直言,老师反映你家的孩子“很爱哭”,就跟你们做家长的娇惯、“护犊子”,从来就舍不得“批评”孩子,使得你的孩子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很值得你们家长反省、纠正。

教育孩子不要绝对化,要全面,不能片面;要和谐,要多种方式方法并举,该用什么教育方法就用什么教育方法。任何的教育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都是有局限性的,单纯依靠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就说是人们常用的“讲道理说服教育”是有效果,但也不能一味地使用,滥用也会失效。适当的批评还是不能完全否定的,间或的惩罚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家长该心硬一点儿还得硬一点儿,不能总是“心慈面软”。过于心慈面软不见得是好事。那样会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过于“脆弱”。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接受批评、否定的承受力,这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和心理素质。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在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你就可以经常发现孩子让父母“丢人”的情况,特别是周围的眼光都聚集到你和孩子身上的时候,不少家长真希望地上有一个洞的。那孩子都做了什么?无非是当众哭闹了,或你说的孩子不听和执行,或说了让你下不来台的话,或和其他孩子表现不一致,或做了不符合成人道德观念的事情,等等。而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只是自己的孩子表现的不如别人孩子“好”,有些家长就感觉丢人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根源何在?为什么家长非常在意孩子在外面的表现,难道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如果孩子得到“赞许”和羡慕的眼光,就算孩子做错了,父母也是感觉挣得了脸面。而当父母觉得孩子犯错误,或得到鄙视的眼光,就不管孩子做的是否正确和恰当,立刻感觉到自己丢人了!为什么这样,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根本就不看问题的实质,仅把孩子的表现,当成自己荣耀与耻辱的象征。

前几天,我应几个家长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儿童教育中心的体验课,有一件趣事是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的。当我掐点带着孩子赶到的时候,活动即将开始,可是场面上极其混乱。4岁左右的孩子们在教室里面大呼小叫地玩耍,当给孩子发完坐垫、老师准备开始的时候,许多孩子还不能安静下来。于是,老师开始利用“木头人”的游戏,收拢孩子,可依然有几个孩子满场飞,当然这也包括我的女儿,呵呵。

看到我女儿拿着垫子在地上玩,时不时还招呼几个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赶紧坐好,说老师马上要讲故事了。此时大家认为我XXX会怎么做?我当时是什么也没有做,只在旁观。而其他几位家长,按捺不住了,马上劝说自己的孩子踏实下来。而当老师真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开头不久,所有的孩子都安静下来,能仔细听故事了。

今天在这里,我不想说老师的控制力能力问题,也不说其方法是否得体和恰当,我只想说的是:假若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听从老师的话,已经坐好的了,老师说“请小朋友安静下来”,并且老师的眼光无数次扫过你不踏实的孩子,其他家长也蔑视看你和欣赏看自己孩子的时候,你会脸红,感到丢人吗?会去强制自己孩子安静下来?还是先带孩子出门?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简单的,从孩子的认知和道德上看,孩子们也是没有问题的。理论上,当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是比较拘谨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能在几分钟内适应。所以,孩子不是通过是相对安静和审慎,就是通过大声说话、捣乱来排泄自己的恐惧。如果带孩子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上课,家长是应该提前半小时左右,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场地和结识其他孩子。

比较特殊的是,孩子遇到陌生环境,若有几个孩子是熟识的,则环境影响大为下降,孩子们反而会快速适应环境,并主动去发现、利用环境进行游戏。如果此时老师讲的没有趣味性,或想加以约束的话,孩子不仅“听”不到,还会认为这是非常好玩的事。此时家长想强行制止,是很有问题的,孩子可能变本加厉,或是影响到心情,导致后面的课几乎没有心思去听。所以,此时老师就显得很关键了,需要利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抓住孩子的心。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事例,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某男孩平时几乎不喜欢吃零食,某天看到另外一个女孩在吃零食,去要对方未给。于是这男孩就打了女孩几下,结果女孩反被其父母认为这个女孩小气,搞得男孩的父母难看死了,当着众人的面训斥男孩丢人!可问题是,这男孩的父母为什么感觉丢人?就是因为自己孩子打人,且对方孩子挨打,感觉自己没有教养好?

说实话,这男孩的父母是挺丢人的,只不过这个“人”,不是孩子丢到,是父母自己丢的。当问起男孩为什么打人,回答也简单,就是“饿了”!而男孩为什么饿,因为是男孩中午11点半吃的午饭,而事发时间是7点,孩子不饿真是见鬼了。虽然那个女孩不会分享有一定问题,但这么长的时间,男孩父母没有注意孩子需要进食,是不是问题更大呢?所以,孩子出问题了,就应该找问题的根源,而不要看表象。

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其天性的自然体现,成人的道德观在他们那里,是说不通的。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最基本需求,怎么还能要求孩子展现优良的精神?这个例子和我XXX亲自经历的实例,是很相像的,对家长而言,都是比较“丢人”的。但两个例子比较大的区别是,前者家长可以暂时旁观,因为孩子没有什么错误,而后者则必须向孩子承认错误了,说责任都是自己的,没有照顾好孩子是很丢人的事情。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求孩子向对方道歉。

所以,通过上面两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看待孩子的表现,不能是站在自己的“脸面”立场上。许多时候,家长一定要敢于“丢人”,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当家长认同孩子的情绪,很多事情就可以进行教育的了。而家长感觉“丢不起人”的时候,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都会失去耐心。当然,当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就需要及时制止,一是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二是让孩子明白界线在什么地方。

不能否认,现在的父母压力比较大,自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于是,不少就把希望寄托给孩子,给他们最好的教育,甚至从怀孕时就开始胎教,出生后进行双语教育,然后是无数的兴趣班,结果是想让孩子事事都做到最好。但这样的苛刻教育,促使孩子产生不现实的完美心理,对自我的价值心存疑惑。如果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做事生怕自己给父母“丢人”,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

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就是孩子,你不能总是用成人的视角来判断孩子。对孩子而言,成长和学习是第一位,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成人眼中的“问题”也是非常正常的,家长不也是从这个过程中过来的吗?所以,当你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和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别担心自己已“丢人”了。否则的话,家长就被“耻辱”蒙住了眼睛,失去观察孩子背后原因的机会。

最后,我XXX稍微总结一下,当一个家长,遇到孩子让自己“丢人”的时候,其实不是坏事。一方面,很多父母感觉“丢人”,实际上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正常和充满活力、探索的表现,也充分说明你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你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做一些预防,让孩子学会快速适应和正确应对。而另外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说明家长有忽视孩子的地方,或是自己教育不到位了,让你知道问题所在。(作者:XXX,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家庭作业该让孩子独立完成吗


家庭作业该让孩子独立完成吗xx小朋友已经上大班了,再过一年就要上小学了,所有的幼儿园都会开始让孩子接触写一些作业,为上小学打好基础。xx她们也不列外,每天都会有一点作业带回来,有时候是写字,有时候是算术,还有时候是英语,不过都是写两三行,只是有时候加起来却也有点多。

每天放学后我就会要求xx小朋友先把作业写完,再去玩,要养成一个习惯,免得等到大了后总是拖拖拉拉的。可是xx每次写作业都会要求,妈妈你陪我一起吧,妈妈,你教我怎么写吧,我不会,妈妈这里怎么填啊......

有时候我会告诉她怎么写怎么算,可是经常这样了,我就想了,既然学校布置了作业,应该都是她已经学过了的,没有教的不可能会让她去写啊,她怎么每次回来都是问这里怎么写那里怎么写呢?虽然说在幼儿园只是让她过过集体生活,没有想让她真的学什么东西,但是转念又一想,如果老师上课的时候她不听,等到回家后再来问父母,虽然我们都懂,但是会不会让她觉得就是不听老师讲课也可以呢?反正在家里也能够学会,自己不懂可以问爸爸妈妈。这样会不会让她成为一种习惯呢?

人有时候纠结的很,一方面怕不陪她不教她会让她觉得父母不关心她,让她变得冷漠,另一方面又会觉得,陪着她,教他会让她觉得上课听不听讲都无所谓,实在是难办的很,突然间觉得教育的责任好大啊!一不小心就容易把孩子推上与理想相反的路上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可是我觉得心里的健康更为重要,各位爸爸妈妈,当你们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呢?

你会让你家孩子给你挣面子吗


在亲子关系中,由于双方身体、心理力量的不对等,很多时候,是我们为了自己的便利、面子等外在的东西,忽视、压制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教育始于孩子为难我们的时候,淡定地、勇敢地拥抱那个在大庭广众下让我们感到“丢脸”的孩子吧!

提示1:不要逼孩子给你挣面子

这样的场景我们一定都不陌生:一群孩子玩耍时,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得到了大人们的赞美,于是另外的孩子的父母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唱歌,大部分孩子依照大人意愿进行“表演”,把轻松的聚会弄成了歌咏比赛。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也许因为情绪不佳,也许出于叛逆心理,也许想去玩更有意思的游戏,总之就是不唱。“快唱一个,不然妈妈不高兴了”,“你这个胆小鬼,一点用都没有”,“这孩子就是这么上不了正席”……父母数落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表演了,自己家的如果不这样,就会被认为是笨、不会唱。事实是,没有人关心你的孩子会不会唱歌,你跨不过去的只是自己的面子。恐怕世界上只有人类这种会思考的动物,有着如此强烈却往往不自知的攀比心,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因为这常常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然而,你的作品是否优秀,与他是不是给你长面子,其实是两回事。优秀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宽泛,倘若完全按照世俗的模式来套用,优秀指向的是将来升官发财,然而,是否当众表演唱歌,能不能在一群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机灵与可爱,其实与升官发财没有半点关系。如果父母眼里的优秀标准,就是孩子能够在每一次父母自己需要面子的时候为自己挣到面子,这个孩子长大不一定优秀,倒是一定会变成表演型人格,失去自我,成全他人。ONE

提示2: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

如果说,以上好面子伤孩子的事例是显浅的,另外一种则躲藏得更深,那就是非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有一位母亲讲了自己的故事:女儿小小刚上幼儿园时,班主任是位年轻的幼师,有热情没经验。一天放学,她把我单独留下,当着小小的面说,今天小小在幼儿园犯错误,老师批评她,她说了一句非常恐怖的话“小朋友可以打老师”,老师问她谁说的,她说是妈妈说的。老师脸上那种“你是怎么做家长的”的责怪表情,让我十分委屈,于是我严厉地问小小:“妈妈是这么教你的吗?”小小玩弄着自己的小手指,低头轻声说,“妈妈没有说”。我松了一口气,像得了尚方宝剑似地与小老师理论起来。回到家,我的气还没有完全消,于是给一位朋友打电话。可是电话那头的朋友听完后,对我一通批评:“你为什么要把她陷于当场对质的境地呢?这对小孩子是很不公平的。我觉得,你当时想到的只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你女儿的感受。”原本准备收获安慰的我,握着电话愣在那儿。那天一晚上自己都没睡好,越想越有点后怕了。这位母亲当着老师的面揭穿女儿的谎言,其实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当然,她可以牵强地将此解释为:应该教育孩子要诚实,而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关键点,是与诚实无关的。

首先,因为老师缺乏经验,对孩子进行了诱导。“谁教你的?”当她这样严厉地质问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时,孩子会本能地想要保护自己,只能搬出妈妈,这个世界上她最信任的人,来抵抗老师的强势,安抚自己此时此刻的孤独与无助。可惜,妈妈并没有与她站在一个阵营,而是为了自己的清白,迅速地倒向老师的阵营,严厉地批评她、质问她,辜负了她的信任。TWO

提示3:克制爱的占有,培养爱的能力

每位母亲都喜欢说,孩子是第一位的,就像恋爱中的人常常说“我爱你胜过爱自己”,然而真正做到将孩子的感受放置于第一,靠的不是爱与本能,而是克制与培养。“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面子?”是每一位母亲必须时常追问自己的话题。常常有性情温和、不擅争抢的小孩,回到家被妈妈数落得狗血淋头:“他抢你的玩具,你干嘛不抢回来”、“他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你这个怂包”。

仔细想想,究竟是孩子在群体中被抢了玩具,被打了一下受伤害深,还是面对家长粗暴的责怪,受伤害深?当然,我们都会将这样的教育归结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因为爱你,所以心急如焚,所以口不择言。可这真的是因为爱吗?以成人的理智与智商,果真会觉得一个从小能抢赢玩具的人,长大就能成为马云、乔布斯?没有父母弱智如此,我们的愤怒只是因为“没用的”孩子伤了我们的面子。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每个孩子都会想办法,依据自己的特点与脾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父母的作用,并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孩童的世界复杂化,分为朋友与敌人,坏人与好人,欺负与被欺负,而是默默观察,先鼓励再指导。

结语

孩子不是一枚胸针或一副耳环,他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成就谁的成就感,更不是为谁争光,淡定地面对孩子为我们“丢脸”的时刻,是父母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喜欢《孩子小就非得让着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