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教育也能形像化、生动化、智慧化

11-06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道理教育也能形像化、生动化、智慧化》,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道理教育也能形像化、生动化、智慧化尽管月结忙得要像要飞起来,可是同事凑到一起还是叽歪不止。东家小孩还不会走路妈妈到处求医,西家小孩那么大了还不会自已嘘尿尿妈妈气得屁股打得啪啪响,南家孩子玩具满天飞郁闷得妈妈不再买玩具回家、甚至连旧玩具都收起来,北家孩子一点都没有礼貌、独点意识很强......

都是些熟悉的字眼与场景,已经过去的、正在经历的、即将发生的......

在xx的教育方面,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迟钝的妈妈。从xx的出生开始,大到医院安排,小到奶瓶准备,一一全是朋友的帮助、提醒与安排。后来,随着xx的成长,我仍摆脱不了一种茫然感,生病了、生长发育了,每一个都是惊奇,每一种都是惊讶,每一次都要询问。随着时间的推移,xx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我能一手安排主导的东西越来越少......

或许是看到了我的茫然与无助,姐寄来了xx的第一套绘本。很详细与全面的一套绘本,包含了上厕所、吃饭、收拾玩具等一系列。

每次晚饭后或睡觉前,我们都与xx窝在一起,先念叨书本该怎么拿怎么翻,再接着讲小熊与他朋友们的故事。

再后来,姐告诉我可以用动画辅助教育的方式来告诉xx一些基本常识或生活习惯,于是,我又给xx找一系列的相关动画教育片,好好说话不生气、一次只吃一个...YJs21.coM

刚开始时并没效果,xx爸开始怀疑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太早。直到忽然有一天,与xx一起洗枣吃,xx主动拿了一个准备送给奶奶,边拿边问,“妈妈,好东西要一起分享呀?”这时我才知,原来xx是记得那些我们反复提醒的事情的,只是毕竟太小,善忘是他们的天性。从那开始,当一些生活小习惯xx没做好时,我们都持不责备,只是反复提醒与鼓励,小熊是怎么做的,巧虎是怎么说的,xx也可以做得很好。日积月累,xx的进步明显,尽管有时候仍旧没有收拾好玩具就想出去玩、仍旧没洗手就跑到饭桌边来,只是这些,在我们的稍微提醒后,他就会记起来,“喔,还没有洗手呢!”

有次,xx爸故意不提醒他,待他坐上饭桌了,xx爸说,叫妈妈吃饭呀!xx很开心的说,“好呀,只是我们还没洗手呢!走呀,去洗手!”

生活总是晃悠着的,而细节的点滴需要我们用心去打点,有时会想,人生充满智慧,或许宝的教育也不例外!换个方式,或许,前方就是惊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幼儿自立和社会化


宝宝出生后,就在不断地学习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为了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和自我帮助的技巧,宝宝需要许多帮助和指导。当宝宝学会走路后,你可以每天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培养他良好的习惯,例如让他协助你摆桌子、扫扫地。通过帮助父母做家务,他会逐渐懂得责任与义务,懂得尊敬他人及他人的劳动成果。

良好行为举止的习惯是生理成熟和重复训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宝宝表现出良好行为前,你应该反复地对他进行言传身教。最终,只要跟他说一两遍,他就可以回忆并再现学过的良好行为。

家长应该教育宝宝怎样与别人打交道,告诉宝宝哪些行为会被社会接受。父母应给宝宝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与家庭以外的人接触,并尝试建立友谊。

同情是对他人产生怜悯之心并能够理解他人感情的一种情感。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同情心。例如,当你的宝宝还是婴儿时,他在看到或听到别的婴儿啼哭时也会哭。当然。同情心的具体表现形式会随发展阶段不同而有差异。

对于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早期儿童来说,他会为其他人的疼痛而感到痛苦。所以,他会试图去主动帮助他人,此时他们普遍的反应是寻找自己的妈妈,并让妈妈去帮忙。2-3岁的宝宝,开始认识到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是与他没有联系的另一个人。到4、5岁时,宝宝会开始出现一种另外一种同情心,例如,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家长的责骂,他会为小朋友感到困窘,也能感受到朋友所经历的痛苦。

通过让宝宝了解他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你可以帮助宝宝发展同情心。在解决问题和危机的过程中,父母起着重要作用。在给宝宝提供可依赖、可预知并充满爱意的环境的同时,也为宝宝发展信任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宝宝会在信任感的基础上,学习建立牢固的友谊。当然,也不要忘记告诉宝宝潜在的危险,比如应该怎样对待陌生人等。

顾明远:教育现代化不是“西化”


专家:顾明远/北师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近年来,全球化逐渐成为一个热词,一种趋势。过去,我们主要讲经济全球化,其实,全球化也深刻地影响到文化教育。全球化所包含的国际性和开放性,正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现象,它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的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遍全世界。大量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会议,学者间往来的各种信件、资料的交换,都促进了国际间教育文化的交流。

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还表现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缺乏信息交流,就会使我们的教育停步不前,使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没有这种国际化的人才,我们很难去跟别人竞争。日本早在1984年教育报告中提出要培养国际日本人,韩国也早已提出教育国际化的问题。

但我想强调一点,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教育现代化不等于教育西方化,教育全球化也并不是一体化。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在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

当前,我国处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口资源大国迈进的历史转折点。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不能不将之纳入到全球化的轨道,继续解放思想,加强开放的力度,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同时,应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的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有中国特色又兼具全球化特征的教育现代化。

男孩女性化现象日益普遍


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奶油了,扭扭捏捏,甚至行为举止都有女性化的倾向,活脱脱一个“贾宝玉”。这些颠覆传统男子汉的形象对一个男孩来说,这可不是件好事。为此,徐峰老师专门就性别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发文呼吁:拯救男孩!

现状调查——

男孩女性化现象日益普遍

徐峰老师在研究时发现,男孩子女性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中越来越普遍,比例在逐年增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教育和考核标准有缺陷,多数幼儿园和中小学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乖乖的遵守纪律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男生,这是对孩子性别认识的一个误导。另外,目前,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过高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尤其明显。

现象解读——

性别弄不清,后果很严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周振基指出,性角色错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诊治,最后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这样的男孩,长大了也不能承担“风雨一肩挑”的男人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英语中,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分别表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它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它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的。

出谋划策——

让“贾宝玉”坚强起来

根据调查结果,徐峰认为,要给学生送上“明性片”,开展小学生的性别健康教育,这应该是个整体工程,必须注意调动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形成良好的统一的教育氛围,才能奏效。

A.家长可以这么做

1.给予承认和赞赏。家长首先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或者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

2.树立榜样引导。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3.适当奖励和惩罚。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对孩子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

对已经有性别认同混淆或行为偏差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不能简单地训斥,使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是犯罪感。家长要多抽出时间,帮助孩子矫正这种不适宜的行为,甚至要做出示范行为引导孩子矫偏,循循善诱对孩子进行引导。

B.学校可以这么做

1.创设有利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其主要形式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性别态度和认知观念。培养男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的性别角色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强化。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如把“勇敢”、“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又如通过音乐学科的唱歌教学,区分男女同学的音乐表演的动作,让男生在音乐表现方面有小男子汉的气质。

3.关注教师的自身心理健康。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参加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将性别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家庭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


每个家庭中父母的身体素质、文化素养、职业、性格、兴趣爱好等都是不同的,在这样的家庭里孕育并成长起来的孩子深深打着父母的烙印,也使得每个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所以,家庭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试图把统一的家庭教育模式推广到千千万万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很可能是行不通的。

“个性”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个性”就是个人在气质、性格、智能结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的倾向性和稳定特征。那么,个性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让孩子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特征,究竟来自先天遗传?还是来自后天环境呢?

据纽约大学20世纪中期一项长达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人的气质特点——如“活动量、节律性、趋避性(对新刺激是趋近还是回避)、适应性、反应阈(什么程度的刺激量才能引起反应)、反应强度、情绪本质(通常是愉快友善的还是相反)、注意力分散度、坚持性”等

,主要受先天因素影响,从出生到成年变化不大。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发现,一些被认为是先天遗传的气质特点,可以从胎儿期的母体影响得到解释。比如说,孕妇恐惧或过于激动会引起大量释放神经介质儿茶酚胺,导致胎儿缺血缺氧窘迫惊惧,经常如此就会妨碍孩子形成“安乐型”气质。与此相反,孕妇安详的情绪;愉快地说话和唱歌;轻柔的抚摸胎儿;适当且未被污染的饮食……却有助于孩子形成“安乐型”气质。

这些发现给我们的启发是:先天的概念应分为“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环境”两部分,单从孕妇的心情对胎儿气质的影响来看,胎教就值得尝试——但需要非常慎重,应尽量采用天然的、非器具的方式,以确保胎儿的安全。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除了先天形成的气质,个性的其他方面,如性格、智能结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等,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更大。

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孩子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塑的——不是被父母有意塑造,就是被环境无意塑造。与其把跟孩子命运相关的个性塑造交给祸福难测的偶然性,不如用科学方法和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

形成理想个性的三个途径

A:利用母体对胎儿的影响,孕育一个安乐型气质的孩子。

孕妇要做“理想型母亲”。只要你没选择终止怀孕,就应满怀欣喜地期待小生命的孕育和降生。婷儿的妈妈是从孕前就开始学习优生优育优教的知识,有意给胎儿创造理想的生长环境。孕妇通过合理的营养;安详的情绪;愉快的歌声、笑声、说话声;轻柔的抚摸等自然的胎教方法,有助于胎儿形成“安乐型”气质。

丈夫要想方设法让孕妇保持好心情。做不到这一点的话

,以后会很麻烦。韩国有位儿童心理科医生,小儿子是好养育的“安乐型”气质,大儿子却是典型的“磨娘精”,敏感、多疑、退缩、挑剔……为什么同父同母的孩子天生气质却截然相反呢?因为母亲两次怀孕时的处境和心情完全不同。第一次怀孕时,准妈妈正在繁忙劳累的实习期,她从上司和丈夫那里得不到任何照顾,整个孕期多次陷于绝望、焦虑、愤怒和失望的情绪之中,多年后想到当时的情景,还忍不住激动和愤怒。这些强烈的负面情绪会引起血管收缩,让当年的胎儿反复陷入缺血缺氧的窘迫惊惶之中。一有新信息就让胎儿陷入难受,自然会形成敏感、多疑、退缩、挑剔的反应模式。后来这个妈妈想了很多办法,才让这个“磨娘精”变成了快乐的小学生。另外,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布列瑟顿研究发现,婴儿的情绪类型在1岁前有很大的变动空间。天生的“磨娘精”也有可能被“及时而亲切的照料”改变成一个“安乐型”的孩子。

气质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艺术化应对“爱问宝宝”


新手爸妈们经常被小朋友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难倒,不知道如何应对:“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为什么照相机会照相?”“世界上有多少个星球?”……专家提醒家长:不恰当地回答孩子的提问,不仅让孩子遗憾地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还有可能打击孩子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从而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记者观察:

孩子爱发问,家长常犯难

每个家长可能都遇到过“爱问宝宝”,成长中的孩子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常常揪住每一个他能想到的问题问个不停。孩子的提问是张口就来的,但提供适合的答案就没那么容易了。近日出版的《小豆丁大问题》一书提出这样一个现象,生活中很多家长都被孩子的提问给“难”倒了,而家长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的反应则不一而足:

回避:一时不知如何面对——“妈妈,为什么你的‘奶袋袋’那么大,而我的是平的呢?”“妈妈,为什么你的屁股出血了?”被女儿问到这些问题,阿清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好,生怕女儿“变早熟”,赶紧转移话题:“等你长大就知道了。”要不就是“这些问题小孩不用管”。阿清私下里赶紧把自己的一干卫生用品藏好,生怕又被女儿“逮到”。

担心:“你的情人是谁呀?”——“我家小孙女才两岁,整天围着电视看个不停,而且连国家主席、总理是谁都知道了。可她也在电视里知道了‘情人节’,问我说,‘奶奶,今天是情人节,你的情人是谁呀?’搞得人哭笑不得。”谈到小孙女的“火爆提问”,陈奶奶感到很担心。“孩子这么小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会不会是早熟啊?”

抓狂:马不停蹄找答案——“我快让孩子给累坏了。”Rock说,现在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应付孩子的提问。“儿子虽然刚满四周岁,可是几乎所有他看见的东西他都要问个子丑寅卯出来,比如‘为什么我不能去女厕所?’‘为什么汽车能跑?’‘我能不能去太空’等等。”

“每次儿子一问问题,我就恨不得立刻变成他的google,给他最及时周到的资讯。所以真是累啊,每次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我都赶紧去帮儿子找答案,然后绘声绘色地转述给他。我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爸爸。只是有时候觉得被那些应接不暇的新知识搞得有点抓狂了。”

不耐烦:“孩子真罗嗦”——面对女儿“为什么我没有小鸡鸡?”的问题,黄先生觉得难以回答,可女儿又偏偏一再追问,黄先生只好说:“女孩子不能问这个问题。没有就是没有,有什么好问的,真罗嗦。”

不经心:不假思索给答案——很多女孩子都喜欢“打听”生孩子的问题,尤其喜欢打听生孩子是否很痛的问题。遇到这个问题,至今还“心有余悸”的程蓝不假思索地对孩子讲出了当时的感受:“那滋味,真是别提了。等到那时候你就知道了。简直疼死了。”

专家意见:

艺术化应对“爱问宝宝”

面对一直问个不停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郑福明表示:“心理学研究表明,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好奇、好问,不满足一知半解,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方式。家长应该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不同的生活,关心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并且有问必答,满足孩子的智力需求。”专家认为,“只要你是一位谦虚好学、头脑灵活、充满童真、愿意用心与孩子沟通的好爸爸好妈妈,自然能成为百问不倒的醒目父母。”专家建议家长艺术化地应对孩子的提问:

接纳孩子的问题

孩子经常提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的问题,只是一笑置之、敷衍了事或粗暴制止,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再问了,这将导致其智慧的萌芽逐渐枯萎。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烦躁和训斥孩子。如果以不耐烦的态度去打发孩子的问题,只会更加刺激他的“求知欲”,让孩子陷入另一种不恰当的求解方式。

“如果父母正忙于做事,可以告诉孩子‘过一会儿告诉你’;或暂时放下自己正在做的事,给孩子解答。”

回答问题不需“包办”

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审、儿童文学作家刘小玲认为,家长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地以“帮助孩子解答问题”为荣。“我儿子现在上初中了,他小时候就非常爱问问题,那时候我就觉得,‘当家长的一定要帮助孩子解答问题’,所以不停地、细致地帮儿子找答案。可是现在我儿子发现他自己的自学能力明显不如班里的很多同学,我们一起分析了原因,觉得这跟我一直帮他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一定要警惕好心办了坏事。帮孩子细心找答案就是这样的情况。”刘小玲认为,非常细致的知识,父母也不一定知道,家长可以间接引导孩子到书本里寻找知识,帮助孩子从小养成查字典、看书的习惯,这样将来遇到疑难问题就知道如何自己去找答案了。

变晦涩为生动

回答孩子的提问,要有“把晦涩变生动”的艺术。父母如果从自己的角度,而非根据孩子的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来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往往听不懂。因此,父母应尽量运用明白易懂的语言,以拟人、比喻、观察实物、实际操作及列举生活中实例的方式加以回答。

比如回答“为什么我没有小鸡鸡”的问题时,家长可以把女孩子的特有身体器官称作“小平平”,告诉孩子“小鸡鸡”和“小平平”都是身体里很隐私的部分,不可以露出来让别人看到,也不可以偷看别人的。

给孩子思考空间

面对比较难回答的问题,父母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去回答,太复杂的答案小朋友未必明白,还不如给孩子点想象空间,允许他们做一次天马行空的回答。有时则可鼓励孩子在自己的不断操作中寻求答案。

“小朋友最喜欢帮家长解决问题了。”专家建议家长可以适当地反问孩子。当孩子问“为什么”时,反问“你觉得为什么?”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反问时要启发、引导,问题的难度要适宜。还可以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叙述所见所闻。

培养孩子的“世界化”眼光


培养孩子的“世界化”眼光老妈来了之后,我发现和老人相处的不易。墨守成规,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哪怕做个菜,没吃过的都不肯吃,什么做法不对啦,别人都不这样做啦。她那处不这样吃啦。往往让我很憋屈的同时,也感到老人的可怜,这60多来年来第一次离家,走到这么远的地方,在她心中一直是很遥远的地方,如今她亲身来了,可是她没有像孩子那样的好奇探索,而是固守她的习惯。哪怕在这小小的地方,就感觉走到了天边。

社会飞速发展,新的事物不断涌现,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在当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可不想让我的孩子只是眼光短浅,了解异国文化风情,从小培养孩子的“世界化”眼光非常有必要。

这套放眼看世界儿童绘本有4册,讲述了分别来自日本、美国、塞内加尔和印度的4个孩子上学路上发生的故事,展现了这些国家的风情和文化。我收到的是美国这册。

xx宝拿到书会立即翻看,他翻到了他喜欢的地方,因为这个地图,我煞有介事地说上网查找下地图,之后又用笔在下面添加上一个南极洲,告诉他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我们生活在亚洲的中国。他则关心的是从这里到哪里是坐航还是坐飞机的问题。并为此不停发挥想像,怎么过去。

万圣节,这个值得和孩子说道一下,在西方,这是孩子们最喜欢节日之一。南瓜灯,鬼怪,讨要糖果,都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说到要糖果,xx宝是两眼放光的。引到我们中国自己的节日,孩子很容易理解,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呵呵,孩子对吃的总是最清楚记忆最深的。

大字不识几个的孩子,看起书来的认真劲儿不比我们差。这样的绘本很适合亲子阅读。孩子看图,我们讲字,也让我重新很细节地看到这个国家的风俗人情和文化,和孩子一起学习是很快乐的事。

小豆包记录:情绪化


给爱着急易失控打孩子的父母阅读

有人说我情绪化,所以分析一下自己吧!

当今社会流行缺陷管理,这种管理理论被推行到工作中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顾客对服务者的满意度。所谓缺陷管理,就是在做成一件事后,不去论功行赏,而是只找不足,仔细分析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改进,讨论自己究竟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更完美。

那么,如果把缺陷管理用在自我管理上呢?

我们每天都在管理着自己的方方面面,有人把自己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人却把自己管理得乱七八糟!我呢,基本居中,在生活上我可以做到井井有条;在工作上有时井井有条,有时乱七八糟;惟独在感情上,我却把自己管理得乱七八糟,别误会,

不是作风乱,这‘乱’指的是自己的思绪和考虑感情问题的思路较乱。

先分析自己的生活管理。早睡早起身体好,我基本遵循着这个原则,正因为自己的身体不好,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多吃蔬菜和水果,不吃反季节蔬果,当然还有尽量心境平和,不生气!

至于工作,我是个敬业的人,做起事来仔细认真,能够把事情做得很漂亮,很出色。出身于手术室,所以有着雷厉风行的特点,当然现在已经快变蜗牛了,毕竟心脏不好,只得减慢速度,求稳求精了!有时也有工作特别多的时候,那时的我看起来会有些忙乱,但不要担心,因为我心中有数,头脑始终清醒呀!

说到感情,我可就完了!从小接受的教育太单纯太善良,初中时,已经开始有孩子读黄色杂志,而我却只感受着《海的女儿》带给我的伤感!狡诈,罪恶这样的词语,我几乎闻所未闻。一直活在美好的童话世界里,直到有一天,灾难降临,我才有所思考,以前的自己是否太单纯?

同学们对我的评论是幼稚,不知为什么,我怎么就长不大了?我可已经是一个3岁半孩子的妈妈了!

对自己开始进行缺陷管理吧!

来分析自己的不足,我的不足基本是在性格上,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人说,我这样的性格注定了我的悲剧!是啊,不足如下:

A:情绪化。在工作中我能够忍耐,不喜怒形于色,宽容的对待每一个顾客,每一个同事,但对待自己喜欢或是喜欢自己的人却不能做到这一点,高兴和生气会随时显露在自己的话语之中。对待这个缺点,我只能学会克制,因为即使再亲的人,也要有距离,没有了距离也就没有了美感,没有了空间就会造成压迫和窒息,所以,我要控制再控制,不光是留空间给别人,更重要的是留空间给自己,只有具备了空间,才会拥有自由飞翔的领域。

B:单纯幼稚。考虑问题怎可以如此简单,世界上的事情大多很复杂,所以只用简单幼稚的思考方式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无法应付复杂纷繁的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待这个缺点,我要三思而后行,尽量避免一时冲动所带来的行动,放慢再放慢,有什么可着急的?想一想,明天再处理那件事情也未尝不可吗!

C:其它。或许我还有很多缺点,慢慢发掘吧,既然实施缺陷管理,那么我就经常思考自己的不足吧!

如果你发现了我的什么缺点,一定要告诉我呀!

只怕那八个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分析得再多,也是枉然!

你离“怪兽家长”有多远?莫让教育快餐化


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别成为“怪兽家长”

前有“虎妈”,后有“狼爸”,又见“鹰爸”“羊爸”……在家庭教育“专家”层出不穷,以各种极端话题占据媒体版面的当下,不少家长很容易被这类新闻的奇特性抓住眼球,又被夸大的效果吸引、打动,视他们为榜样,照搬和模仿各种理念和办法。但是,家长们要知道,孩子只有一次成长经历,家教不是试验,而应该重视教育的延续性和针对性。

“虎妈”“狼爸”“鹰爸”渐次登场

在“虎妈狼爸”引爆家庭教育之争后,“鹰爸”又横空出世。不久前,网上一段“4岁孩子在-13℃暴雪中裸跑”的视频,又一次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

这位被媒体称为“鹰爸”的父亲叫何烈胜,由于儿子多多是个早产儿,出生时严重天生不足,并伴有左脑室出血、脑蛋白密度低下、血管瘤等多项并发症。为了让羸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何烈胜为多多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包括智能、体能、情商、胆商等各个方面,体能方面的功课尤为“严苛”。比如每天3公里快走慢跑,爬绳荡桥,练习滑轮车、踏板车,这中间还穿插着各种特长训练,如武术、冬泳、跆拳道等。“经过强化训练,多多身体指标达到同龄孩子水平,智商超过200。”“鹰爸”得意地说。据他所说,为了这次雪地裸跑,事先做了三个月的准备,再加上从小的体能积累,完全有一个循序的过程,不是贸然为之。

然而,对于“鹰爸”的“鹰式教育”,多多的爷爷直言不讳:“我有反感。”春节期间,老人看到这段视频,当时就掉泪了。“孩子这么小,为何要折磨孩子?”对于多多的未来,“鹰式教育”的最终成效,老人看着远处奔跑的孙子,既心疼又欢喜,“毕竟他才这么点大,现在能看出什么呢?现在说他是‘超能儿童’这种满口话,太早啦!”

温柔“羊爸”练就剑桥女儿

相比成功教子的“虎妈”“狼爸”“鹰爸”,以平等温和对待孩子而得名的“羊爸”也时有出现。

不久前,广州女孩王立衡被全球最顶尖的名校剑桥大学录取。2009年,这个女孩为逃避学数理化而远赴英国继续她的高中学业。她说,除了适合自己的英国高考制度,父母对她的教育方式也是她在学业上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从小到大,爸妈从来不监督我做作业,从没有打骂过我。偶尔也会跟我说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大、清华来刺激我,除此之外,不会再给我施加任何压力。学习方面的决定,都由我自己做主,他们无条件地支持。”

对于“虎妈”、“狼爸”的做法,王立衡的父亲王晓华持鲜明的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不人道的教育方式终会害了孩子,他对王立衡采取的是“羊爸”式的教育。他举了个例子,阐释了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

“立衡喜欢摄影,刚转学去英国的时候她发现学校开了摄影课,就想选。我不赞同,但孩子执意要选这门课,我没有再反对,尊重了她的意见。”一年后,女儿决定不再续选摄影课,因为这门课实在太耗精力了,直接影响了她的学业。“事后,立衡向我承认,她当初的选课决定是错误的,但她认为哪怕是错误的决定,也应该由自己亲自作出,久而久之,她的决策能力会越来越好。我认为,家长的权威不是靠强制性的命令来树立的,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允许她犯错。孩子一意孤行碰壁后自然会觉得家长作为长者,生活经验更丰富,慢慢地,她就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家长。”

“怪兽家长”应该认真反思

“虎妈”、“狼爸”、“鹰爸”,做父母的变狼变虎变鹰变怪兽,走进华人家长圈。屈颖妍这位香港妈妈当初为了孩子的教育,辞掉了当地一杂志社副总编的职务,当上了全职妈妈。每天下午4点,她曾和全香港的母亲一起变身为“怪兽家长”。“怪兽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精通琴棋书画、七八种外语,拥有十八般武艺,获得了一屋子证书……

对此深有体会的屈颖妍花了一年的时间写出《怪兽家长》,数月内在香港再版9次,受邀到香港几十所学校做讲座,在香港掀起一股“怪兽家长”反思潮。很多家长拿着这本书,照镜子般对照自己的行为,自问“我今天是怪兽吗?”

据屈颖妍的描述,香港的家长“像怪兽一样逼迫孩子学习”,奥数、语法、英语、音乐、美术、跆拳道……为了孩子进名校、升学,很多家长至少提前三年做准备。“一个小学生平均要参加6种课外培训。奥数、英语、游泳、钢琴、画画,还要学第二外语,比如日语、西班牙语。香港报纸曾报道过,一个8岁的小孩同时上了15个培训班。香港的小学生下午三四点放学后不会直接回家,而是先去上培训班。晚上七八点才回家,回到家还要做功课、练琴……到了周末就更严重,会有一整天的课外兴趣班在等着他们。”

屈颖妍写了一篇文章《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在她看来,教育长跑,何必赢在起跑线上。有家长称,《怪兽家长》像一剂凉茶,让家长在快要把孩子“处决”的边缘,悬崖勒马。

“人到成年后会有很多忧虑,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童年,如果童年都不快乐,以后即使一生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也不会得到幸福。”屈颖妍说,她想通过写书、开讲座,告诉大家:“很多人都在走的路,可能并不适合你的孩子。”

切勿使家庭教育快餐化

“虎妈”成新闻热点的时候,家长们效仿逼着孩子去学钢琴、舞蹈;当“狼爸”占据媒体版面的时候,家长们从床头柜里翻出棍棒,开始信奉“不打不成器”的观念;现在,看到“鹰爸”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又觉得也有道理,于是扒光孩子的衣服,让他站在门口让冷风吹一吹……

在家庭教育“专家”层出不穷的当下,许多教育专家认为,每个家庭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但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父母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不同、孩子的个性不同,适合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家庭、另一个孩子,不要轻易把某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变为一种模式。因为教育需要长期性、延续性,更重要的是有科学性、针对性。

专家们建议,家长们首先要认识自己,认识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家教方法。如果实在找不到适合的办法,那么还是遵从最通行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多多交流,切忌宠溺,严格有度……其次,找到正确方法之后,还要坚持下去,不要轻易受到其他家教方法的影响,切勿因为自己的意志薄弱和思维混乱,让孩子无所适从,成不了“虎”“鹰”反受累。

相信《道理教育也能形像化、生动化、智慧化》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