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家长要学会放手孩子入托初期的适应期,一般都认为是孩子的适应过程,其实专业的老师都知道,这种适应期是三个方面的:孩子、家长和老师。
孩子需要适应期,很容易理解,老师需要有一个和宝宝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过程,也容易理解,那么家长为什么也有适应期呢?
这里所指的家长是指带养宝宝的人,她可能从宝宝出生一直带到宝宝入托,在此期间和宝宝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影不离。一旦宝宝上了托班,便有失去一样随身物品的感觉,每天好像掉了什么东西,很不习惯。于是宝宝不在身边的时候,脑海里总牵挂着,担心宝宝的冷暖和饥饱,担心宝宝的情绪。此时家长已经不知不觉有了焦虑情绪。
家长如果能正确理解这种适应期,相信老师会照顾好宝宝,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适应新环境,有坚定的信念让宝宝去经受这种必要的锻炼,那么这种适应期就会顺利度过。
有的家长喜欢躲在教室外面偷偷地观察孩子的情况,这样做对孩子是不利的,因为孩子迟早会发现那一双熟悉的眼睛(孩子尤其是不会说话的孩子心灵感应的能力特别强),一旦发现,孩子对班级活动就会失去兴趣,便会不停地寻找,找不到就会哭。如果长期有一双眼睛在悄悄观察她,可能会引起孩子心理焦虑甚至会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
请相信孩子有无限的潜能,请相信老师有无限的爱心。因为这是让宝宝健康成长的唯一的选择。
育儿观念:我家的家教家风
一个好的家教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家教中。我们家四世同堂,我奶奶快80岁了还经常帮我带儿子接送上下学。在家中我婆婆和奶奶的关系一直很好,我婆婆进家门30多年了从来没和奶奶吵过架,我嫁到家也七年了,同样也没和我婆婆吵过架。我们家从不会相互指责、斥骂,更多展现在我们家的是更理性的一面。我家的家风和家教可以概括为“孝、俭、勤”三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孝,在我眼里,父母都很孝顺,我婆婆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帮我照顾孩子。我奶奶在xx园区叔叔家,我婆婆几乎每周都要去叔叔家看望奶奶,会给奶奶带上自己做的可口的饭菜,帮奶奶剪指甲,掏耳朵。奶奶和婆婆是互敬互爱。老家有事情婆婆回去处理,奶奶就会过来帮我们照顾孩子,一位快八十岁的老人心态非常好,我想这和家教也有很大关系吧。
俭,在我们父母这一辈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公公婆婆都是比较节俭的人,一辈子省吃俭用的。婆婆在这生活经常对我们说要节俭,不能浪费水电煤气等。洗过衣服的水留下来浇花、拖地、冲洗马桶,婆婆看电视也不开灯。小时候我儿子柴畅的衣服都是左邻右舍给的,婆婆说小孩子一把屎一把尿,不要穿的太好,孩子长的快,不需要买衣服,找找邻居的就足够可以了。奶奶更会过日子就连菜汤都要留着不舍得丢掉。在节俭这方面我们晚辈就做的不如长辈了,我们要像长辈学习也给我们的孩子今后树立一个好榜样。
勤就是勤奋,勤快不怕吃苦。婆婆是最勤快的人了在我家。在乡下老家婆婆一个人种了七八亩地都是她一个人忙碌着。来到xx后婆婆特别不习惯清闲的日子,就在我们小区外后面的空地上开辟了一片地,种了很多蔬菜。婆婆每天五点就起床打扫卫生收拾房间,帮我们把饭菜做好。婆婆经常对我们说,做人要勤快,教育我们在工作中不要偷懒,少说话多做事。我儿子在婆婆身上学到了点勤奋的精神,婆婆在家做饭时,柴畅会帮着摘菜,包水饺时小家伙会擀皮,还帮助奶奶洗碗。我们家也特别喜欢乐于助人,在老家农村十里八村一提到我们家,邻居们都会夸赞,在xx邻居家有困难,我们也经常乐于帮助,婆婆常常帮别人义务照看孩子。
家庭中的家风、家教好。孩子才会茁长成长,如果家风、家教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现在的父母大多数忙于自己的工作,越来越不注重家教对孩子的影响了,只觉得孩子在学校学习就足够了,自己却不管孩子,任由他们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孩子怎么能号得了呢?说起来也惭愧,我就是这样的人,平时太忙于工作,孩子没太多精力管教,要不是婆婆一直在关心着、管教儿子,真不知孩子会如何。以后我们年轻父母也要多多参与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生活中去。
实事求是,吃亏是福,乐学苦干,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
首先看看我们的家长怎么叫孩子起床!
第一种类型:包办一切
现象:父母一早起来做早饭、准备衣物、准备书包、反复提醒时间,以及这一天在学校要注意的事情。
后果:孩子从来不着急,反正如果耽误一会儿,父母会想办法(出租车是最好的选择)。致使孩子过于依赖父母,没有独立性。
对策:应把责任交给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第二种类型:预留时间太短
现象:为了让孩子多睡一会儿,直到最后时刻才叫醒孩子。孩子常常埋怨:“早干什么去了,要是迟到你和老师说去!”
后果:身体没有完全醒来,造成一天精神不好。同时,这样的孩子不会承担责任,致使责任心不强。
对策:用闹钟分清责任,把责任交还给孩子。
第三种类型:时间上欺骗
现象:7:00起床6:30开始叫孩子,孩子知道规律后会自己给自己留时间。明明是6。30,父母却说成已经6;50。这种欺骗没有一点儿作用。
后果: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情拖拖拉拉。
对策:实事求是,并且相信孩子的自我控制力。给孩子“一杯清水”,而不是“一杯充满泡沫的啤酒”,逐步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第三种类型;恐吓唠叨制造噪音
现象:“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看老师怎么收拾你!”、“你怎么总是这样!”、“怎么这么不懂事!”…………
后果:轻则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重则孩子对父母的权威提出质疑,会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身心有极大伤害。
对策:多半这样的家长不是合格的家长,亲子关系比较糟糕。这样的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管教方式。
叫孩子起床的正确步骤:
1.拉开窗帘,让阳光近来(光线刺激唤醒眼睛)
2.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降低温度唤醒身体)
3.坐在床边,盯孩子一分钟(享受人生幸福时刻孩子浅意识会知道享受“爱”
4.抚摩孩子(抚摩孩子头、后背、四肢“幸福感”+“爱心”唤醒皮肤)
5.语言表达(“早安,7点了,该起床了”时间要准确,不欺骗孩子)
6.允许讨价还价(“再睡5分钟”让孩子感到占便宜说话算数提前约定,有奖有罚)
7.自己承担后果(“再睡5分钟”违反约定,不再提醒,承担后果起床是责任心的培养)
8.随着孩子长大,逐步养成孩子自己起床的习惯
给起床——“上个高度”
很多孩子能自己起床,只是家长从来没有给他机会....
晚上我下班把xx从他同学家接了回来,我心里还惦记着xx留堂的事。而xx却像往常一样,回到家写作业前吃点水果。说真的若不是xx同学妈妈说了这事,我还真看不出他在学校受过罚。等了半天,也没见xx主动要跟我说的样子。我心里还想,留堂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是正常不过的事,家长也不能想得太多,但我又不想失掉一个可以引导xx的机会。于是我没话找话说:“xx,今天在学校过得怎样?学习愉快吗?”xx漫不经心的说:“一般般呀!没什么特别。”哦!我听了故意说:“可妈妈今天就过得不怎么愉快了。”xx听了,身子立马向我*来问道:“妈妈为什么不愉快呢?是不是做错什么事了?”我说:“是的,因为我们之前经常一下班就都走人了,现老板就规定,从今天起,都要延迟一个小时才能回家。”xx听了问道:“是因为你们不听话,老板生气了吗?”我说是呀!若以前我们轮流值班时,都自觉点,现也不至于大家天天都要延迟了。xx:“那看来妈妈的工作跟我们学习一样。今天也因为我没提前把课文背熟,被老师留堂了。”小样,终于引蛇出洞了。于是我接着问,那你被留过堂后,是怎么想的?xx:“以后得改,把书本复习好,不能再受罚了。”是吗?那你想好具体要怎样做了吗?xx:“我们校长说了,玩时得先把学习做好,我以后就像校长说的那样做。”说完没得有我说话的机会,就自觉地要求去写作业,并且写作业时速度比往常快了点。看来受了点罚,还有点长进了。
xx近段时间学习上有点放松,做作业时,我几乎放手没陪。但孩子要适应这个状态,还需要一点时间,自觉学习对于xx来说,还意识不强,但我没有过多的时间,并且我认为孩子的学习不能全依赖家长的旁敲。所以我认为这次的留堂对xx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反会让xx明白,学习上虽然妈妈不怎么严管了,但若自己放松,学校那关过不了。
育儿观:家长们请慎用“反语”在幼儿的心中,成人是伟大的,家长的话被孩子奉为真理和“金科玉律”,加上孩子本身判断能力低弱的年龄特点,很多时候,成人们说什么,他们就会去做什么,全不顾话语的真正含义,是褒是贬。而在生活中我们的家长总是改不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常常不经意的抛出一些话中带话、拐弯抹角的语句,说着孩子听不懂的“反语”。由于孩子无法真正理解,很多时候孩子总会做出和成人意思大相径庭的行为,孩子的错误惹恼了我们,家长不禁发出了“这孩子怎么这样不听话”的疑惑。可是作为成人,我们是否有思考过自己的行为是否准确、恰当呢?孩子如此直白的去领会成人的语言,难道不是他们单纯、率直的真实写照吗?只能说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方式出现了偏差。如何提高成人育儿行为的准确性,让孩子明了的理解成人,这就要求我们家长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还应慎用“反语”,更不能将话藏在“反语”中来刺激孩子,给他们带来身心上的不悦!曾经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孩子正和小伙伴们欢快地跑着,这时孩子已经是满头大汗,小脸涨的通红,可孩子全没休息的意思,还是一个劲地飞奔着。妈妈叫住了孩子,孩子听后来到了妈妈身边,妈妈一边给孩子擦汗,一边训斥着孩子:“跑得这么热,等下你再去跑啊!再把衣服给跑湿!”孩子听了***话一脸茫然,此时旁边的小伙伴在孩子身边来回穿梭着,孩子看后,也忍不住又加入了奔跑中。家长见状,又气又笑,可这能怪谁呢?只能怪她把话说错了,话语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制止效果,更是误导了孩子的判断,原本一句简单地提醒:“跑累了,应该休息了,不然要生病的”却夹杂了成人的个人情绪,成为了一句“反语。面对一群经验贫乏,天真无邪的孩子,语言应是直白的传意渠道,容不得有半点转弯抹角和含沙射影。孩子们年龄小,他们好动、好奇、好模仿,却又缺乏判断力,对于成人所说的一些“反语”,他们非但不能理解,反而认为这是成人要他们做的,并且去有意的模仿,以至于在和别的幼儿交往中,也会学着成人的样说一些“反语”去挖苦别人,这就影响了孩子为人处事的方式。另外,即使孩子领会了成人的“反语”,孩子也会觉得成人在“讽刺”他们,进而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活动积极性,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家长在教育幼儿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以正面教育为主,切不可说一些幼儿听不懂的“反语”,若“反语”已经出口,就要及时向幼儿解释清楚,消除不良影响。同时我们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立教,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榜样。孩子的视听是明亮、真实的,他们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修饰什么,作为家长我们给他们的也应是简单、准确、真实的。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各位家长请你们慎用“反语”,多给孩子一些简单和真实的空间!
每一个孩子在12岁以前都是具备情感灵心的,他们还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情感灵心。什么是情感灵心?你可曾发现孩子无故大哭,没完没了的大哭?那是孩子在发展自己的情感灵心。曾经在一个偏远的农村,那里的人们经常对孩子说吓唬的语言。
“你要是再哭我就把你卖给别人!”
“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就把你人到外面去!”
是的,这样的语言,我们都知道不好,可是怎么不好呢?那些言语的言外之意就是:我是没有感情的人,孩子,你要学会按我的方式生活。卢安克说:“你们为什么要那样对孩子说话,就是为了让他们不哭,让他们乖些吗?可是那样你就伤害了孩子的情感灵心,那以后等你老了,孩子拿什么来爱你?”。
在坚硬的,没有感情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定是一个没有心的机器人。在生活中,你常常见到没有爱的人吗?他们视万物为草芥,没有真实的情感,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这样的孩子从小一定生存在那样的环境中。
严厉的打骂、挖苦、责备会给孩子带来缺少情感的世界,然而过度的溺爱也会造就坚硬、缺少情感的孩子。因为溺爱就是不懂得尊重孩子,所有的爱都是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你见过农村的老人是怎样与孩子打招呼的吗?他们从来都不要求孩子先向自己打招呼,也不用粗鄙的言语去逗弄孩子。他们把对孩子的爱,可以说是对世界的爱都掏出来,用脸来表达心的微笑。“额娃亲滴很!”试试,也学着我们先辈的样子来几个这样的微笑,看看是不是大不相同!
孩子在有情感的世界中,获得情感灵心!孩子将成为有情感的、有爱的性情中人。我曾听到一些年轻的妈妈们说,她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给孩子打招呼。那是因为她们还不理解社会是教育孩子的大环境,而社会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创设。当我们充满爱意地向你身边的孩子真切的交流时,你就是给自己的孩子上了最重要的一课,而当你不断地将这样的行为内化后,自己的情感灵心也会大大的发展,你会发现爱意充满了自己,胸间的心热情澎湃!
培养一个孝顺的儿女,仅有情感灵心还不够,还要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感情的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都要真实的表达,无论是正面的情绪,还是反面的情绪。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在宽容中失掉认识他人感受的机会。
真实的表达情绪,带给孩子的是真实的人,相反,就把弄虚作假带给了孩子(在表达真实情感的同时,自己的不断提高和改进对孩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当孩子拥有了情感灵心,又了解父母的真实需求的时候,孝顺之道也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虽然这件事过去了许多天,但婆婆的攀比始终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一道难以抹去的痕,从儿子的言语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得到,有时儿子做好某件事后,就会问我,“妈妈,你说像这件事某某小朋友会比我做得好吗?”又或者说:“这件事某某小朋友会做吗?”孩子在忧心着,他担心有人做得比他好,你更想知道别人做得怎么样。听得让我心酸,才多大个孩子,就承受着这般的压力。
我一直反对拿孩子做攀比,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去和别人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每个孩子都该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人孩子的复制品。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自己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我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孩子的基石。孩子需要的是一位可以给他们方法,来帮他们“成长”的家长,而不是用攀比做鞭挞,攀比只会把自己的孩子越比越没。
科学胜过经验
参加去年某育婴师培训时,陈太太才刚刚结婚,正在为生孩子做准备。她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两人对家务事都不擅长,更不要说带孩子这么复杂的工作了。于是她抽空报了这个培训班,和其他计划将来成为职业育婴师的学员不同的是,她只是想学会做一个合格妈妈。
80后妈咪的科学育儿观
点评:华东师范大学“合格父母育婴培训班”参与者,九成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儿童心理咨询与潜能发展师证书班”也有不少妈妈学员。相对于父母代代传承的育儿经验,80后一代人可能会有不少源自科学的育儿知识,网络、专业杂志、父母培训班、月嫂……这些都是他们丰富而科学的育儿知识的来源。只是80后们在理论水平上能达到一定高度,可在父母眼里,更多的不过是“眼高手低”吧。
投资情商胜过智商
在孩子才一岁半的时候,陆先生就给自己孩子报了个辅导班,这个班不是学钢琴,也不是学围棋,而是让孩子玩游戏。实行全英文外教,两、三个孩子一起上,一节40分钟的课价格在150元左右,上课的孩子还真不少。根据陆先生的说法,这叫情商投资。他小时候,父母重视的自然是学习成绩,对于个人性格发展和社交能力是不太在意的。而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以及情商远比考试成绩和智商来得重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学会合群,善于融入群体,社交能力是要从小开始培养的。
点评:情商,对于陆先生的父母这一辈来说,这个词似乎有点陌生。那时让孩子吃好、学好,这就是他们的心愿。可是如今,关于孩子的各种培训都多了起来,情商、潜能、思维训练……可谓花样繁多。据沪上一家早教中心的人介绍,他们的培训对象除了薪资丰厚的中产阶层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希希5个月的时候,希希妈就开始在育儿博客网上连载“希希的精彩生活”了,希希妈觉得,对自己来说,育儿博客的写作过程也是年轻父母不断成长的过程。在网上,提出的问题总是会得到其他热心父母的解答。孩子生病了,孩子要买新衣服了,要上幼儿园了……总会有过来人指点,网络都能轻易地拉近距离。而对希希妈这样的全职妈妈来说,育儿网络交流更是让她和社会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
点评:网络改变生活,网络自然也随之改变人们的育儿理念。相对于通过书信、电话或者面对面交流育儿经验的父母那代人,现在的“80后”有了更便捷的条件,经验不多没关系,可以虚心求教。而这也是育儿博客、育儿网站人数激增的原因所在吧。
喜欢《育儿观:家教》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家教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