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你的孩子,请关掉手机

11-23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陪伴你的孩子,请关掉手机”,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陪伴你的孩子请关掉手机

看到过国外电影一个这样的镜头,一个父亲正在陪两个孩子玩,突然他的手机响了,他连声地对孩子讲,抱歉,哦抱歉我忘关机了。然后,这位父亲接通了电话,但他没有聊天谈事,而是非常明确的给对方说:很抱歉,这会正在陪孩子,晚一会回过去。看完我很感动,因为在那一刻,孩子在父亲的心目中是第一位的,我相信孩子一定能感受到这种至高无上的爱。

再看一个在我们家里面经常可能发生的场景,依然是一个父亲在陪孩子玩,突然手机铃声响起,父亲接起电话,然后给孩子讲:你自己先玩,爸爸要接个电话处理点工作的事。于是父亲走向阳台,孩子一个人留在了刚刚还充满欢声笑语的房间,我想那一刻孩子内心一定会有对话:工作比自己重要,那份亲子之爱就这样在这种无意中走失。

我昨天从杭州飞南宁的飞机上,和我一个走廊相隔的是一个年轻的带着一个两岁左右孩子的妈妈,由于飞机空中管制,空姐提前把飞机餐发放,我看到那个小孩子抓起东西就开始吃。她不时的要这个拿那个,但我发现她的妈妈一直的在玩手机,任凭孩子怎么给她互动,她头都没抬,只是应付式的回应:宝宝乖、宝宝自己吃,直到孩子情绪失控了,她才急匆匆把手机放下,我算了一下时间,几乎有三十分钟,那一刻,手机真的超越了一切。我不知道,孩子如何看待她的妈妈,这位妈妈如何看待孩子的,我不能否认,这位妈妈爱孩子,但孩子能感受到这份爱吗?

是的,生活中我们真的可能无法离开手机,但我想发给很多的父母讲到。当你陪孩子的时候,请把你的手机关掉,因为这一个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纯粹的爱,孩子需要与父母有高质量的互动时间,不要让孩子的心慢慢从你们手边溜走。

波士顿医疗中心参与研究的行为儿科专家拉德斯基说,如果成长过程中父母紧盯着手机,孩子自己的玩具也是各种数码设备,这样一来孩子们很可能失去其社会性,对正常的交流、阅读失去耐心,也不屑于对他人的表达做出回应。

所以在这里张健老师给各位家长朋友建议:

1、在家里用餐、给孩子讲故事时,孩子要睡觉时,请把你们的手机关掉。

2、在家里某些特殊的日子或时间或地点,可以把手机关掉,比如:孩子的生日,六一节日,晚上9点后,卧室关机等等,这不仅仅能促进亲子关系,还能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的与人交流谈话。

就在这片短文写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我的一个朋友,北京明日航空的兰玉总经理。她曾经给我说过,她每次回到家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要关掉手机,她说我们工作一天了,到家就是孩子的时间,孩子很期待这段亲子时光。其实我想说:这就是一位智慧母亲选择,我们很多父母已经走在回归家庭的路上。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爸妈,请不要再在我面前玩手机!


有一种病叫“离不开手机综合症”。病症如下: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或出没到一个无信号区域,就整个人不好了,心里七上八下,没着没落……但是作为家长的你到底知不知道,总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对孩子的伤害究竟有多大?从下面分享的这个小故事里寻找答案吧!

▊我和女儿起了冲突

忙碌了一天,下班刚回到家,就接到了女儿的班主任文老师打来的投诉电话:“思思很不像话,上课让她起来回答问题,她就当没听见。问她原因,她也爱理不理的。”

女儿向来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这一点也不像她能做出来的事。我疑惑地望向她,从她脸上看不出任何端倪。我只好向老师道歉:“文老师,我这一时也搞不清楚状况。我先和她好好谈谈,好吗?”

接完电话之后,我忍不住问女儿:“老师说的是怎么回事?”我试图理解女儿的行为,“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妈妈知道你不是不懂礼貌的孩子。”女儿抬起小脑袋,瞅了我一眼,没有吱声。

“妈妈只要一个解释,又不是要怪你。”女儿依然沉默。我叹口气道:“那你先想想。”

直到吃完晚饭,女儿仍然没有想和我说的意思,跑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了。我在她旁边坐下来,陪她看了一会儿,等动画片放完我耐着性子问:“可以和妈妈聊聊吗?”女儿嗯了一声,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的广告。

“今天为什么不理睬老师呢?”我尽可能让声音听起来温和些,“是心情不好吗?”

“嗯。”女儿漫不经心地回答,眼睛依然盯着电视。

被人忽视的感觉让我非常难受。一直以来,我尽量平等地和女儿对话。女儿曾开心地告诉我,小伙伴们都羡慕她有个通情达理的好妈妈。而这次,我只需要一个理由,她却视若无睹,当我的话是空气,难道我平时太过于和蔼,反而丧失了家长的威严?

一股火从心中腾地烧起来,我轰地站起身,一把夺过她手里的遥控器,啪地关上了电视,居高临下地对着女儿吼道:“你是怎么回事!”

女儿吓了一跳,目瞪口呆地看着我,眼里闪过一丝惊恐和受伤。我心一疼,但依然保持着大人的威严,下命令:“马上回你的房间里去,想清楚你到底要干嘛!”她从沙发上弹起来,身影消失在门后,马尾辫一甩一甩的,全是伤心。

我沮丧地坐在沙发上,一直没说话的老公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冷静点,你最了解女儿,应该相信她!”

是啊,我最了解女儿,她并不是冷漠的孩子,一定事出有因。我站起来,深呼吸,冷静下来后写了一张纸条:“宝贝,你不理妈妈,妈妈很伤心!之前冲你发火了,对不起,希望你原谅我。”我敲了敲门,然后把纸条从门缝塞了进去。

▊事情的真正原因

两分钟以后,门开了,女儿站在门口,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看到我,她立刻扑过来,抱着我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抽抽噎噎地告诉我事情的原因。原来,今天一起床,女儿就决定做一个实验—一谁的话也不理。

我一边轻拍她的背,一边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实验?”女儿从我怀里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妈妈,我不理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很不开心?”

我点点头,女儿又问:“我看电视的时候,不认真和你说话,你是不是也很不开心?”

“是的,妈妈感觉非常难受。”

女儿小声地埋怨说:“我也经常不开心!妈妈,你总加班,没时间陪我玩。”我叹口气道:“妈妈最近太忙了,但妈妈周末带你去公园玩了啊!”

女儿眼里噙着泪花,扬起的小脸上满是委屈:“你没有陪我玩,玩滑梯的时候,荡秋千的时候,你都在一边玩手机!”

女儿的话如霹雳划过我的心田。现在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我也爱机成瘾,机不离手。很多次带女儿出去玩的时候,等得无聊,就拿出手机刷微信,发信息。不知怎的,想起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我带她去公园玩耍。她和别的小朋友玩得正开心,一次次大声笑着向我奔过来,阳光下汗水晶莹剔透,满眼都是兴奋,上扬的嘴角全是快乐,跑到我面前对我傻乐。直到我微笑着对她点点头,她才又像快乐的兔子一样蹦开了。

我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紧紧地把女儿搂在怀里。孩子是那么爱妈妈,渴望妈妈的随时回应,快乐玩耍时也期待和妈妈分享。后来,女儿大了,我以为她不需要了。也许,女儿已经很多次向我投来期待的眼光,但都被我忽略掉了。

我忽然明白了:“你做这个不理睬人的实验,是想让我也尝尝被忽视的滋味,对吗?”女儿点点头,怯怯地看着我。我忍不住笑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方法的确让我感受深刻。

我拉着女儿的手,弯下腰,平视她的眼睛,真诚地道歉:“妈妈玩手机是不对。你能想出这个方法说明你很会思考.也很有自己的主见。你让妈妈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但是,下一次,你可以直接和妈妈沟通,别采取这样极端的办法,好吗?”

女儿重重地点头:“明天我就去向老师道歉!”

那个懂礼貌的女儿又回来了,我决定,陪女儿玩的时候关掉手机,享受高质量的亲子时光。

▊家长是什么?一种称呼?一种天生的权力?是的,但......家长更是一种职业!

你以为在陪孩子,孩子却发现手机抢了他们的爸爸妈妈!

别以为你一边看手机,一边坐在孩子边上就是陪孩子了。

也不要以为你开着电脑玩着,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

陪孩子耽误了你的时间,你却耽误了孩子一生。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

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谁更重要?答案是都很重要。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

▊每天给孩子15分钟,你都做不到?

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高品质关系的建立,需要每天专注的陪伴孩子15分钟。所谓高品质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父亲或母亲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动,心无旁骛没有跑神,没有想着工作,没有想着压力;固然这些都存在。

▊陪伴:寻找一起做的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或打球;

可以是一起听段音乐唱唱歌;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讲解大自然的知识。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观察小动物、小花儿、小草树木。

▊陪伴:倾听+身体接触

接触可以是不加评判、没有指责、没有轻视、没有打击、没有打断。只是很单纯、很欣赏、很专注、很幸福的,静静聆地听孩子诉说。

在聆听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有的是:嗯、哦、哇、是哦、然后呢?还有呢?接下来呢?等回应。在陪伴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拥抱孩子等等。

还有,很欣赏的眼神也很重要。方法还有很多,而最关键的就是:在那个片刻为人父母的你是否是——全身心的同在。

▊无论你是否相信,家长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

家长这种“职业”的特点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也许你事业有成,但育儿网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无论儿女,孩子不是母亲一个人的,孩子的成长教育,你只有一次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手机可以50年如一日陪你,和孩子和亲昵时光却会一去不复返

送给父母的话:请把手机放一边,如果我们现在30岁,如果我们一直到80岁,我们还有50年的时间可以和手机在一起;只要我们拿起它,它随时在我们身边;听我们召唤.....

如果我们的宝宝长大了,如果他们长到10岁、12岁、16岁,家庭教育你就会发现:他们就会渐渐地越来越需要自己的空间;他们不再咿咿呀呀地“纠缠你”;不再会“无理取闹”地让你陪他;不再会像小宝宝一样扎到你怀里撒娇;不再会拉你在床头,不再会像儿时一样央求你讲个故事陪她入眠;你会发现:在孩子身上,很多和你最亲昵的时光,一旦错过了,就再也不回来......

所以,那些——陪伴手机多于陪伴宝宝的父母们:请把手机放在一边,用更多的时间,拥你们的宝贝入怀;慢慢地体味,真正拥有宝宝的这些年吧。

请放下你的手机,与孩子一起游戏吧


请放下你的手机,与孩子一起游戏吧这个周末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了,根据国家的放假规定,这个周日是需要正常上班的。而且,这个周末又赶上北京难得的一个好天气,温暖如春,阳光灿烂的,因此,上午在户外活动了一上午后,中午和**商量说是下午要早点起床,带他去金源燕莎的地下一层去玩。

说起金源燕莎,我要特意的多说一句,以前从来没有带**来过金源燕莎,也不知道这里有个室内的儿童游乐园。知道这里,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本来是要带**来这里吃饭,因为时间还早,就在商场里逛了一会,非常偶然的来到了这里,又非常偶然的看到了这个游乐园,结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彻底迷上了这里,经常喊着要来玩。

这里的游乐项目很多,价格也偏贵一些。和**商量了一下,他依然选择了他平时经常玩的搭积木的项目。

因为是周末,这里的小孩子不少,孩子们在一起互相追逐,互相嬉闹,一起搭房子,一起拆房子,一起运砖头,忙的不亦乐乎的。

我陪着**一起搭了积木,累了一会房子,后来**忙着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赛跑了。我则在旁边找了个椅子坐下来休息一会。

闲的没事,我扭头看了看其他的在一旁等候的家长,发现他们的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玩手机,另外一类是在互相聊天。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目光全部都专注在他们自己的事情,而没有在注意在场地中间玩耍的孩子。我实在是有些不理解,难道是说带孩子来游乐园家长就可以完全的放心了吗?难道他们觉得把孩子放在游乐园里面孩子就可以自己玩耍自己找乐趣了吗?

我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同时,文章中也特意强调了这个陪是指家长放下手中全部的事情,和孩子一起看电视,一起听故事,一起做游戏,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主义。

这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我也试图按照其中所说的那样认真的去做。我发现,当我和**一起看熊出没的时候,他会格外的投入,当我和**一起听故事的时候,他会格外的专注,而当我和**一起在客厅里踢球追逐的时候,他则会格外的开心,笑声和尖叫声也会不绝于耳。多次之后,我发现,孩子实际上是需要家长陪伴的,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家长是他们的知己,是他们的依靠,因此,惟有了家长的倾心陪同,才会有孩子的彻底开怀。

因此,我奉劝一下天下的父母,既然你们生养了孩子,就一定要对他们负责,一定要为他们付出你的时间和精力,而非金钱和物质。

惟愿孩子的笑脸一直陪伴着他们。

对比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结果吃惊


对比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结果吃惊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上到75岁的老爷爷,下到5岁的小娃娃,都能拥有智能手机。

虽然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不久之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公布了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这位科学家在10年前从全国各地的中下阶层的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10年后,调查结果如下:

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另外50名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三名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帮工。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可见,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手机是如何毁掉孩子的呢?

1

智能手机影响儿童健康

智能手机伤害孩子视力,导致孩子失明或者伤害孩子颈椎,导致孩子颈椎变形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伤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见为实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伤害。孩子临睡前玩手机,手机画面过于明亮,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导致睡眠障碍。

另外,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2

手机让孩子患上抑郁症

有专家表示,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

这是因为智能手机能够快速便捷地让孩子得到满足感,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让人越来越感到厌倦,所以过度使用手机会让人容易抑郁。

3

手机损伤脑神经

孩子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形态与成人不同,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电设备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人,过度接触电磁波辐射对儿童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4

手机耽误孩子学习

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学习感到鼓噪乏味,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

手机可以方便快捷地寻找习题答案,很多学生面对难题不再查找书本,深入思考,完全依靠手机搜索答案,导致了孩子产生思维惰性。

考试没有答案可查,一个不喜欢思考的学生是不会有好成绩的。

每个孩子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精力也是如此,整天沉迷于手机世界里,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必然下滑。

孩子玩手机危害多多,但是这种习惯却是屡禁不止,归根到底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养成的。

希望家长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多多陪伴孩子做些体育活动,免得孩子去手机里寻找被爱的感觉。

当然了,现在是网络时代,不可能要求小孩子一点都不玩手机和游戏,因为不太现实,孩子的同学、周围的朋友都在玩,他不玩感觉跟不上潮流。再者说了,手机已经是当代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网络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渠道,如果家长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只是强调一下,稍微玩一下也是对学习适当的放松,但一定不能痴迷游戏。这就得看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合不合理,家长能不能先自律,再让孩子也自律了。

陪伴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现代社会我们都在说做自己,追随我心。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听到这个声音。你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别人期待的路人甲。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你的孩子长大以后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会为了生存而被迫选择一份工作。那么我想他已经成为了他自己;当你的孩子与相爱的人过着幸福的婚姻生活。不再因为周围的人都结婚了,自己倍感压力。然后奔赴各种相亲会。无奈之下选择与一位自己并不愿意共度终生的人结婚。之后他们的生活可能充满矛盾,争吵成为了家常便饭。怎么努力都还是够不到幸福的边缘;当你的孩子能够与父母真正的分离,从而在经济上,心理上独立时。那么孩子在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等着你为他买房子,再看着他结婚,并且还要为他带孩子。此时父母不能安享晚年,孩子要忙于工作,还要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

爸爸妈妈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心理特点。听懂了孩子的语言。那么一路温馨的陪伴也就开始了。这将是一次奇妙的旅行。

也许有父母说,正因为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真正的需要什么。那么爸妈就需要仔细观察了,从孩子喜欢什么东西,愿意做什么事情慢慢的去了解孩子。孩子也就会告诉你他的需要。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爸妈能全身心的陪她吃顿饭。带她出去有一次难忘的旅行。或者是陪她参加一次有意义的家长会。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事情,然而却是需要父母用心的去做。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世界很纯净,如果父母没有过多的进入他的生活,并且对孩子有恰当的引导,那孩子自然会朝着他本该成为的样子前进。生活原本很简单,陪伴孩子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愿你的孩子能够成为他自己!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手机党成为孩子的冷暴力


手机党成为孩子的冷暴力暑假带xx宝回外婆家的日子里,或许因为是山区,有时候信号不好,当有急事找人的时候打不通电话真着急,xx宝总说没信号真不方便啊!确实,现在是数码科技横行的时代,电话、电脑、电视、手机等等成了生活的必须品,这些设备通过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榜样、方向和角度上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沉迷于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兴趣爱好越来越单一,更主要的是我们不论是工作原因还是个人原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手机党,从而亲子游戏和聊天的时间不再有、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也没能及时发现并引导,长时间没参与到孩子当中和没有沟通这也是对孩子的冷暴力,久而久之与孩子的心越离越远,最终无法踏足孩子的内心深处!

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真正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xx宝爸更忙,只有周末的时间会多一点,家里只有xx宝一个孩子,孤单啊,所以更粘着我和xx宝爸,孩子渐渐大了,可是总粘着也不行,除了每天的亲子游戏时间,在家里也应该让孩子主动点去发现兴趣,做小贴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做力所能及的小家务等等,虽然孩子每天都会想玩游戏和看动画片,但我俩约定好每天半个小时,周末的时候可以时间稍微长一些,以前没放暑假的时候一直坚持用最佳的状态陪伴xx宝成长,使用手机也是在xx宝睡觉的时间或不需要我陪伴的情况下使用,可渐渐的,我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成了手机党的一员,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个暑假看动画片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和xx宝沟通的时候她说:为什么你总是盯着手机看,不陪我下棋也不陪我一起看书、也不陪我一起玩,也不理我,就差没贴上冷暴力的标签了,是啊,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动画片看了一集接着一集,游戏也是玩完一个接着一个,这样视力下降速度肯定快,我们不做好榜样,怎么能去要求孩子呢?

时间在手机的页面上不停的流失失,同时流失的还有陪伴和参与孩子成长的机会,也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成长方向偏离正轨,越来越不健康,必须警惕自己成为手机党的一员,杜绝对孩子的冷暴力!

家长,请耐心的对待孩子


家长,请耐心的对待孩子前几天,跟原来一起的一个朋友在QQ上聊起来了,她问我,你家**现在怎么样啊?我说还是老样子,她一直都这样,不过现在可能是因为我怀孕的原因,比原来要懂事多了,现在能帮我做很多小事情了。她非常羡慕的说:还是你家**好啊,一直都那么听话,我家XXX一点都不听话,做事磨磨蹭蹭的,我现在烦死了,我实在没有耐心了,天天打她,可是她还是不听。现在都快崩溃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朋友的小孩长的很漂亮,人也很乖巧,嘴巴也特别甜,比较惹人喜欢。但是有时候脾气确实是很倔,有时候也会是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到手的那种。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吧,反正是如果她想要什么东西,她要是得不到就会拼命的哭,一直到她满意为止。不过以前跟我们一起的时候我们都会跟她讲道理,然后她也会慢慢的改变。孩子嘛,毕竟还是小。只要好好教育了还是会比较听话的。

我知道朋友的性子,其实她自己一点耐心都没有,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小孩怎么就那么乖巧呢?别人家的孩子认识了多少字,而且又多听话,多懂事。她家的小孩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小孩。每次都问我,你家**怎么那么厉害啊。这么小就怎么怎么样之类的。我跟她说,你家孩子一样那么好,你要多看看你家孩子的优点啊,你看她人那么漂亮,而且嘴巴特别的甜,你看这些人见到你家孩子谁不喜欢啊?你自己一点耐心都没有,孩子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好的脾气呢,每次都不好好跟她说,你怎么对她她就怎么对你,其实她就是你的镜子。而且,你不要总是打她,你打她只会让她更叛逆,你觉得你家孩子在你打完以后就好好做事了吗?从此就听话了吗????也许她这几分钟是听了,可是再过几分钟呢?还听吗?你现在本来就是全职带孩子,你要是觉得她做事拖拉,就给她定个时间表,哪怕你就放下手中的一切都不做,先陪着她把事情做完了你再来做你的事情,比如她放学回来后,你先看她有没有作业,如果有作业,你就先陪她写,写完了再来做饭或者做别的,盯着她,这样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她自己就会遵守了。朋友说:我哪有那耐心去陪她写啊,她写个作业要两三个小时,我没耐心。我说你自己都没有耐心了,你怎么让她有耐心呢?你总想着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总盼着她做事利落,孩子本来就是喜欢玩,没人监督了自然就懒散了,别说小孩了,就是大人不也这样。

听了我的话,朋友说:也是啊,看来我还是要对她好点,现在小就这样,等到大了就麻烦了。我说:是啊,现在她还小,还有机会改正,再大一点就定性了,你最好坚持,每次说了你以后你能坚持几天,过几天又开始不耐烦了。所以你自己也要做好,只有你做好了,孩子才会做的好。

做有趣的父母陪伴孩子


做有趣的父母陪伴孩子

1

在亲子阅读交流时,有妈妈问我,“我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讲绘本,更讲不好故事,因为我无法想象更多的东西,感觉自己讲得没有趣味,孩子不爱听。”

还有妈妈问,“能不能给孩子读童话?”

我看到这样的问题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这种担忧呢?

原来她们是怕童话故事太美好了,孩子在现实的世界里吃亏。

真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如今的我们变得越来越怕,是骗子太多了,还是世界变了味呢?

很多父母竟然将圣诞老人和小仙人们从孩子的世界里赶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假的,而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孩子狼外婆才是真的。

其实,童年一定要有童话的滋润,心灵总需要一些特殊的养料来滋养的。

我们不能高尚地视金钱如粪土,但是金钱真的无法滋养心灵。

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世界的残酷,但是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我们总还是需要一些空间来安放自己的心灵,让自己与自己对话。

把一个孩子的童年时光不断压缩,养育更多“成人版”儿童,似乎成为了很多父母的追求。

要知道,童年有童年的趣味和美!

2

没有想象力的人生实在无趣。

为什么你跟朋友在一起聊天总是无话可说,跟孩子在一起有时显得呆若木鸡?

有一种父母就是这样的,他们非常排斥想象力,不管做什么总是强调事实,甚至将圣诞老人和小仙人们都赶出屋子。

干巴巴的生活没有任何的情调,这种生活的态度非常容易影响孩子。生活在一个无趣的家庭里,孩子的想象力很难得到发展。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远远比成为一台会挣钱的机器要强得多。

贝鲁泰斯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人生的肉,如果没有想象,那人生不过是一堆骸骨。”

一个人小时候如果想象力没有得到发展,那他也许会一事无成,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太多的东西需要靠想象力。

而拥有想象力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感到快乐。

特别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能让他避免很多的伤害。

曾看过一部电影《美丽人生》,记忆深刻。

片中讲述了意大利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父亲不忍年仅五岁的儿子饱受惊恐。

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慈爱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存有战争的阴影,利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每个人必须接受集中营中种种规矩以换得分数才能赢取积分获得真正坦克作为奖励。

最后孩子乘坐在盟军的坦克上寻找人群中的母亲,重新投入母亲怀抱的孩子只当是做了一场规则严厉游戏。

当儿子看见街上很多店铺的窗户上写着“犹太人与狗禁止入内”的标语时,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他又这样告诉自己的儿子:“他们不欢迎犹太人和狗,各有各的喜恶,前面有间五金店铺那里不欢迎西班牙人和马进去,再前一点有间药铺,那里不欢迎中国人和袋鼠,人家不欢迎有啥办法,我不喜欢西哥特人,明天给咱们的书店弄个标语不欢迎西哥特人和蜘蛛”。

这是一种睿智而深沉的爱。

面对厄运,怎么自救?还是靠智慧和强大的心灵。

3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请让阅读来帮忙。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这句话曾经非常流行。其实它的初衷是为了让人重视想象力,爱因斯坦说的时候已经读了不少的书。

因为想象力和知识并不矛盾。

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获取想象力腾飞的知识。

你不要以为靠胡思乱想就能想象出好的东西。我觉得知识是土壤,想象力是上面生长的各种东西。

让孩子阅读,可以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养料,也给他们的人生增添趣味。

父母可以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和神仙的世界。

有人说,神话没有任何的价值。

不敢苟同,依然记得自己小学时读希腊神话和一千零一夜故事时的感受。

《海的女儿》让一个孩子感受爱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而阿拉神灯和飞毯更是让人觉得这个世界不可思议。

同样的人眺望星空,那些相信神话的孩子的感触和不相信神话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有妈妈给孩子读童话或者神话,说有点枯燥无味,总是一样的剧情,一样的结果。

建议你一定要看看给孩子读的是什么版本,什么名师点金版、经典删减版,这些书就算包装再好,也不要拿来读,这些是被人加工之后,嚼过的东西,食之无味。

所以尽量找完整版给孩子读,给孩子读的书不要马虎。

另外阅读也能让孩子从书本中学会勇敢、正直、自律、善良的一些道德品格。

孩子的心灵里,真的需要这些种子。这些东西都是陪伴孩子一生的。

4

孩子们生来就富有想象的天赋,只是很多时候遭到了破坏。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你要小心保护,积极地鼓励。

我发现儿子一个人在家里玩的时候,会将自己的那10多只恐龙在床上摆开,然后开始自己编故事玩。

他的想象世界里,自己是一只棘龙,也是其中的一员。

每次看见他这样玩,我都会小心翼翼地观察,倾听,不去打搅。

他常常玩完后就会将恐龙在桌子上排一列长长的队伍,非常有秩序感。

有些孩子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或者角色扮演的游戏,也常常是孩子自身想象力发展的需求,父母要积极地鼓励。

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会强硬地将孩子搭建的场景拆掉,说是要整理房间,没有打招呼就破坏掉孩子的想象世界。

你不仅仅是破坏了孩子的乐趣,也许还破坏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5

试着让孩子去编故事。

儿子常常会跟我编一些故事,他会讲书本里的故事,但是讲着讲着他就会天马行空地编。

常常有点离谱,但是我知道不能否认他,反而应该去保护。

给孩子读故事书的时候,就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好时机。

每次给孩子读故事,可以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停住,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想象下面的故事情节。

然后再跟孩子一起去看故事的发展,如果孩子猜对了可以鼓励他。如果没猜中,那也可以夸奖孩子“你编的故事跟书里的故事一样精彩,甚至还要好些呢!”

可以试着这样去训练孩子的想象力。

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写不好作文?

一个是阅读量少,没有足够的词汇和语感来支撑,因为这些是作文的骨架和血肉。

另外就是实际的经验少,平时两点一线的生活,很难去真正体验生活。

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想象力。有些妈妈说孩子也读了不少书,还是写不好,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头脑里的概念和思想才是一篇作文的灵魂。

当孩子有充分的想象力,那他才会有好的构思,才会有精彩绝伦的描述,甚至一些出乎意料的神来之笔。

更重要的是,有趣的人离不开想象力,有趣的人生更需要想象力。

做有趣的父母,养有趣的孩子吧!

喜欢《陪伴你的孩子,请关掉手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