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被同学起外号,父母该怎么做?
“妈妈,我要改名!”女儿气冲冲地跑进厨房,对我大声嚷嚷,小脸通红,眼里汪着一团泪,眼看就要滚落下来。
今天是女儿升入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经过了一个暑假,孩子们又聚在一起,估计打打闹闹寻开心。我把煤气灶关上,把菜盛到盘里,放到饭桌上,然后心平气和地问:“哦,为什么要改名呢?”
“他们给我起外号!”女儿说着,声音哽咽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我把女儿搂进怀里,拍了拍她的背,“我们以前上学时也都互相起外号,每个人几乎都有外号呢!”
“可我就是不想让人起外号!”
“哦。好。妈妈支持你。那咱一块想想怎么办。”
女儿一听,立马从我怀里挣脱出来,擦干眼角的泪痕,满怀希望地看着我。
“嗯,第一个办法,谁给你起外号,你也给他起一个外号!让他知道咱们的厉害!”
女儿眼里一亮,但很快黯淡下来,“可是,我不想那么做,我不想和他们一样。”
“那第二个办法,就是装作没听见,该干嘛干嘛!”
女儿眼里的光更暗了,“可我做不到,我心里不舒服!”
“好吧,那就试试第三个办法。试着和他成为朋友!”
“什么?他给我起外号,我还和他做朋友?”女儿瞪大了双眼,不相信地看着我。
我拉起女儿的手,轻轻拍了两下。“对,孩子,谁给你起外号,你就努力和他成为好朋友。你想啊,如果你们是好朋友了,他还会给你起外号吗?说不定,有人再给你起外号,他还会挺身而出去阻止呢!”
女儿陷入了沉思。她显然没想到,妈妈会给她提出这样的建议,本来她以为,听了自己的控诉,妈妈会去学校找老师或者找学生家长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她知道,有同学的妈妈就是这么做的。
“第一种办法,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而且表明了你的态度——我不是好欺负的!很过瘾是吧!”我看着女儿逐渐阴转多云的小脸,试探着问。
她点点头。但是眉头还是紧锁着。
“但是,效果呢?”我顿了顿。“最后大家都有了外号,好像扯平了,但是大家心里都不舒服。结果呢是两败俱伤,大家都输了。”
女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第二种办法呢,需要广阔的胸怀。对你要求太高了,很难做到。而且太委屈自己也不行,咱不能当软柿子,没有立场,不知道捍卫自己的权益。而且纵容了某些人,是不是!”
女儿底气十足地抬起头,看着我,然后声音洪亮地答道:“就是!不能让他们横行霸道!”
“那么,咱试试第三种办法。化敌为友。哪有好朋友给对方起外号的,对不对?”我看了看女儿多云转晴的小脸蛋,抛出了最后一个球。
“每一种问题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就看你用哪一种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你看。前两种也算是解决的办法,但是第一种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暴制暴,只能两败俱伤。一时冲动,结果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多不聪明啊!”
“第二种是要求太高了,需要海阔天空的胸怀,一般人很难做到,而且会纵容某些人。关键是太委屈自己,心情不好。”
“那么,第三种就是最好的办法喽,双赢!你还多了个好朋友!”我伸出一只巴掌,女儿也兴奋的伸出一只手,然后“啪”地一声,女儿的脸绽开了一朵花。我多么希望,从此,当女儿碰到难题时,她会想起我的这番话,她不会再一味地伤心,难过,犯愁,而是理性的分析,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包容别人,成就自己。
人生路漫漫。为人父母,我们总希望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总有一天,她要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长夜漫漫,愿我的话会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女儿前行的路,让她勇敢坚强地走下去。
文/清风明月
下了晚自习,女儿打来电话。她的语气很激动还数次哽咽,似乎受了很大的委屈。问明缘由,原来是英语老师误会她自习课时讲话了。并且把这次期中考的成绩拿出来说事,孩子很难过。同桌和后面的同学讲笑话,她听到了笑了一下结果被误会了,跟老师解释不通还说是找借口。孩子在校一直很本份,平时也很注重操情评分。对于老师这样的误会非常在意,并且她不搞不懂为什么跟老师就解释不通。听到孩子这样说我也不知道如何帮助她。最终她自己说明天找班主任调坐位。
放下电话我考虑了很久,孩子这么在意这件事,如果不成功解决了说不定会成为她心里的一个疙瘩,那样肯定会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上网搜索了下这方面的资料。
其一、开门见山法。这需要孩子有胆量,敢于在关键时刻表达自己的想法。譬如,当老师认定孩子说谎时,告诉孩子不妨直截了当地说:“老师,我说的句句都是实话,请你相信我。”开门见山的好处是一针见血,老师能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风险和副作用,往往会令老师难堪,甚至下不了台,激化矛盾。因此,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场的情况,这时提出效果更好一些。
其二、迂回法。在处理被老师误会的情况时,迂回法也不失为一种较稳妥的应对方法。例如老师误以为孩子抄了同学的作业,开门见山法可能会使正在气头上的老师认为孩子有顶嘴之嫌,辩解不成,反而错上加错。针对这种情况,告诉孩子不妨采取迂回法,等到老师气消时,再对老师说:“老师,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抄作业不对,但这作业真是我自己写的,不信您可以出题考我。”当然,这种方法要想取得成功,还需要孩子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婉转的表达方式更能让老师易于接受,并反思自己的言行,因此在公众场合,不妨使用迂回法。
其三、默认法。让孩子理解,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被老师误会了,也用不着跟老师一味地争辩,否则就算老师发现误会了孩子,也会觉得孩子过于吹毛求疵、小题大做。有些误会可能只是一时的,事实如何也许很快就会被老师认识到。过于斤斤计较,反而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因此,适当地使用默认法,可以使孩子在老师眼中的形象变得更好。
其四、不承认法。如果在较为重大的问题上,老师误会了孩子,那么要让孩子明白,他可以沉默、可以迂回,甚至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但就是不能承认。遇到其他来自老师的较为严重的误会,也不能因为害怕而自己把自己推上“被告席”,这样非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多困扰。
家长平时多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如果与老师发生误会,不妨采取以上方法,或许可以“化险为夷”。当然,仅仅死记硬背方法和套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与老师进行沟通,“双赢”。
后来又给孩子去了电话,按照网上搜索的内容跟她沟通了一番,孩子平静了很多。希望她能很好的处理些事。
内向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内向的人也被贴上了各种负面标签,让人感觉内向是种缺陷,需要修复。当这种思想主导了家长,孩子就开始遭殃了。
小时候,在我妈的意识里,外向的孩子善于表达、乐于交友,是十足的未来之星。自打我出生,她就不遗余力地灌输给我这个观念。但老天好像刻意跟她作对,我从小到大都是非常内向的那种孩子,以至于她总怀疑是不是在医院抱错了孩子。
也许是受我妈的影响,小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是个有缺陷的孩子。我也暗下决心转型---我要变得更加外向,更加优秀。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我变得不再羞涩、变得乐于交流、变得敢于表达。在人群中,和外向的人无异,但我依旧内向---善听不善言,喜欢一个人独处。
后来,看了一些书,认识了一些人,我对自己内向的性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发现,我妈从小灌输给我的“外向=优秀”“内向=缺陷”的思想本身就是错的。优秀和外向、内向和缺陷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认识一名律师,专门从事谈判、沟通技巧的顾问工作。教别人怎么有效的表达自己。但她自己就是一个典型内向性格的人,但是她的工作确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在和别人辩论的时候,或是在谈判的时候,会突然变的特别强,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所以,善于表达、善于交际其实都是一种能力,可以后天习得,与内向外向无关。
我曾经看过的,对性格描述最为形象的一句话是:性格这东西有点像橡皮筋,它天生有一个长度,但也会随遇到的环境发生改变,但是它有一个本来的天生的长度,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它会回到原来的长度。
国外的一个调查显示,内向人和外向人的比例是1:3,内向人属于这个世界的少数,所以内向不可能成为主流的价值观。另外,外向人较内向人而言,更乐于展示自我价值,显示自己的优势。所以,我们的文化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扬外向文化。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内向性格的人就变得很痛苦。痛苦来源并不是表达能力、社交技能的缺失,而是来自于想要变的外向,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即使现在我工作了,每次回家,我妈都要唠叨我几句,说我在工作中要变得外向一点,还时不时翻出点旧账,数落我一通。我不会去纠正老妈几十年的错误观点,但我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内向不是问题,也不是弱点,你需要做的是该出手的时候能出手,该上台演讲就要有模有样。回到台下,你还是原来的你。
其中一位家长提出了这样一个意见:组织孩子的活动不必要特别多,每一个活动能够让孩子充分融入活动,享受乐趣的过程,当然这就需要必要的活动时间。
看完这条意见,我和xx老师都很欣慰,家长是从孩子的需要这个角度提出的意见。孩子需要什么?孩子有他/她所需要的游戏活动吗?孩子有参与游戏的充足的时间吗?的确,孩子的一天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区域游戏,有教学活动,户外活动……他们的确很“充实”。但是,我们害怕孩子“被充实”。
玩能玩出什么名堂?事实上充分的游戏,高级的游戏正是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的耐性,孩子探索的持续性……这些品质是上升到更高一级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没有时间的保证,孩子无法充分的游戏,无法持续的探索。但是,有多少家长能认同这些,能坚定的信任这些,能在教养过程中体现这些呢?
中心的作息时间表和活动安排是预成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是灵活的,此次半日开放主要还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中心有哪些活动,平日里我们也会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调整我们的活动计划,尽量满足孩子持续探索和充分游戏的愿望。
感谢家长给我们宝贵的意见,我们愿和您一起反思教育。
孩子从黑暗的子宫里来到这个明亮的世界,伴随着天然的害怕。婴儿时期,当孩子触碰到任何一物体时,都会紧紧的抓住不松手。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3岁以后的他会害怕一个人睡觉;会害怕强大的个体;会害怕受委屈等等。当他面对如此多的害怕时,作为他最信赖的爸爸妈妈,我们可以为他做些什么呢?
害怕独自睡觉
3岁时,优优上幼儿园了,我开始让她独自睡觉。那天,我告诉优优说:“优优,你现在长大上幼儿园了,要自己单独睡觉了。”优优很不情愿地说:“不要,我一个人睡会害怕的,我要你陪着我!”于是,我对优优说:“好的,妈妈可以陪着你,直到你睡着以后我再走。”优优勉强同意了。接下来,我带着优优布置了一间特别温馨的儿童房,墙上有漂亮的卡通画、床上有舒适的被子和可爱的洋娃娃。睡觉前,优优坐在床上,我坐在旁边,我们一起阅读绘本。优优困了以后,我便在旁边轻拍被子,轻哼睡眠曲,他很快就安心入睡了。优优怕黑,不让我关灯,所以他睡着后我还是给他开着小夜灯。有这样的陪伴,优优很快适应了独自睡觉。
孩子出生以后,靠与母体的接触、熟悉的气味、熟悉的面孔来获得安全感。家长开始让孩子独自睡觉时,孩子难免会害怕,不要妈妈关灯、不要妈妈离开、缠着妈妈讲故事等。这时,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孩子独自睡觉,并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和陪伴,大多数孩子都能从要父母陪着睡觉顺利过渡到独自睡觉。
害怕强大的个体
记得有一次,我带5岁的优优去上亲子课程。课间休息时,优优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绘本。突然一个7岁左右的高大男孩一下子跑过来,抢走了绘本。当时,我看到手足无措的优优愣了一下,继而走到男孩旁,不敢言声地看着男孩手中的绘本。此时,老公爸爸想去干预此事,被我制止。我叫来优优说:“你是很喜欢这本绘本吗?”优优点点头。我说,“那你去和小哥哥说这本绘本是我先看的的,请你看其他的。”然而,优优想了想说:“我不喜欢这本绘本。”于是,我开导她说:“你是害怕和哥哥讲,是吗?”她看了看我,点点头,没有说话。我拿起另一本绘本,告诉她说:“优优,你拿着这本绘本,去跟哥哥说‘你抢走的绘本是我在看的,请你还给我,你可以先看这一本。’爸爸妈妈在这里,没有关系的。”于是优优想了想,终于鼓起勇气,拿起新的绘本走到哥哥身边换回了自己喜欢的绘本。
当孩子面对强大个体时,会产生惧怕感,采取逃避的状态,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管控自己的情绪。当孩子面对上述困难时,父母往往会觉得没有面子,会觉得孩子受欺负,从而会失去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方法。很多时候孩子的感受是瞬间的,而经过父母的强化,反而起到了负作用。另外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要理解孩子的害怕是必然,甚至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童年时也是如此,来降低孩子的羞耻感。最后不要帮助孩子出面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孩子思考、建议孩子行为,并且在旁关注,让孩子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独立解决问题。
害怕老师的责备
学前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完善,面对委屈,很难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优优3岁半时,参加了一个儿童表演剧团的夏令营,他是团队最小的学员。一天回来,优优哭着说,再也不要去夏令营了,不喜欢那个老师。细问之下,我才知道,因为夏令营老师说有小朋友告状说优优将海洋球扔到了外面。老师要求优优承认,优优说没有。老师便将他一个人关在一间小黑屋里。听闻此事,我的第一反应是心痛,第二反应是要去找老师理论,怎么可以如此不负责任。可是我仔细想,此事的处理关系到孩子对于学校以及老师的认知,关乎未来优优上幼儿园的心理影响。父母无法为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我应该教给优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我和优优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你演告状的小朋友,我演优优。”他一听非常高兴。游戏开始,我拉着他的手说:“哥哥、哥哥,你原谅我好不好。”优优很快入戏,便说:“不好,你不好好上课,还把海洋球扔到外面。”我说:“哥哥、哥哥,我知道了,下次我不把海洋球扔到外面了,你原谅我好不好。”优优想了想说:“好吧,看你主动承认错误,我就原谅你吧!”游戏结束,我问优优:“明天你还要去夏令营吗?”优优说:“去的。”我说:“那你不害怕哥哥生气了吗?”优优说:“哥哥生气,一会儿就会好的。”在后来的结业演出中,3岁的优优登台表演了两个儿童剧,非常成功。那个老师还跑来告诉我说她非常喜欢优优,优优聪明可爱,很有表演天赋。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问题是多样的,这个过程恰恰也是修炼父母的时候。当孩子面对害怕、面对委屈时,与其责备,与其挺身而出,不如智慧引导,我们所需要给予孩子的是独立面对未来的力量
总体说来,我们家xx是个省心的娃,但要粘起人来,那功夫也是了得啊~平时虽说我们一家三口在家,但xx粘我的程度要比爸爸略微大些。心情好的时候,自己可以随意找乐子自顾自地玩儿上一阵儿;稍微玩得没意思了,但心情指数还尚可,爸爸陪着玩也是可以的;但肚子饿了,玩得不在兴头上了,那肯定就非我不可了!
1、蹦高高
从xx1岁半起就开始喜欢双脚离地蹦,但她蹦不高蹦不远,于是乎她想起了她亲爱的麻麻,双手分别握住我的双手,两人面对面站好,喊着“预备——蹦”的口号一起前后蹦,xx向前,我向后。连蹦几下倒还可以承受,但蹦得次数多了、时间长了,我这老胳膊老腿老腰的就有点不是滋味儿了。可是人家xx正玩着兴头上那,胆敢不陪?但也得从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个时候来硬的肯定是不行了,咱就来点软的。先松开一只手,只牵住xx的一只手,指导她从蹲到蹦的过程,嘴里还一直鼓励着xx“妮宝真棒!”“妮宝加油!”,xx听了鼓励的话,更认为自己了不起,接连二三地蹦。再慢慢的,连最后一只手也松开,站在一旁全程指导她,蹲——起——蹦!xx很得要领,美滋滋地蹦着,蹦着蹦着她自己感觉累了也就消停了~有时面对孩子的粘,妈妈们要有一套应对的方法,最终的结果是孩子玩也玩了,咱自己也轻松了,一举两得~
2、跳跳鹿
xx心爱的跳跳鹿每天都能坐上面骑一阵,你说自己骑就骑呗,还非得让我俩都得齐刷刷地目视着她骑。如果发现其中有人目光木在她身上,就会立刻停下来,冲你大喊“看!”,如果还木看,她就一直喊“看!”“看!”直到你看为止。不信你不看,要知道不看的后果是很严重哒,弄不好这耳膜都得受牵连哇。但是你光看还不够,还要在旁边给人家鼓舞助威,嘴里要很有气势地喊着:“驾!”“驾!”,哦对,还要注意脸上的表情,要喜悦,发自内心的高兴哦!具备了这些,xx才能够开始乐颠颠地骑着跳跳鹿,表现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每天的这个时候,也应该算是我们全家总动员,最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一项亲子运动吧!
3、躲猫猫
从小就爱躲猫猫的xx,到现在也十分热衷。只要看着我坐在电脑前,她就会使出浑身力气将我拽走!不拽走誓不罢休,即便你在电脑前坐着,但也不会消停上网,一会来抱大腿,一会拽鼠标线,总之直到把你拽到她想要带去的位置后才肯松手。躲猫猫很简单,但一个人肯定玩不转,和xx两人围绕着卧室窗帘的前前后后,床边角落里转来转去,别看方法简单,地方小,那也玩得疯着呢。不是你假装找不到她追赶她,就是把自己藏起来等她来找你,疯疯闹闹嘻嘻哈哈!其实也蛮不错,顺带让我回味了下童年的美好。
4、看绘本
一直以来,我们俩都希望xx能够爱上书。没成想在这段时间内,还真是如了我俩的愿,可是眼前这架势确让我俩招架不住了。每天一早醒来xx就直奔书架找绘本,一本一本地拿到你面前,小手指着绘本中每个她想要认识的事物,这时你就需要马不停蹄地说呀说,xx也跟着你一遍遍地重复着,说一次重复一遍,但她一点都不腻歪,重复多遍后再重新翻开时,依然显示出迫切要学习的神情。她没嫌烦,可把我俩腻歪够呛,唠唠叨叨的就那么点东西,整得我俩口干舌燥,但又能有什么办法,看人家如此认真学习的态度,你忍心不教?尤其在看书这事儿上我们一定要积极支持着!腻歪也得挺着!且态度绝不能敷衍!
自从有了xx后,身边就甩不掉这个小模子了,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无时无刻都在我的身边。记得有天晚上做梦,梦见xx爸送xx去幼儿园,xx和小盆友玩得火热,丝毫不顾及我们俩,于是乎我在梦里流泪,舍不得xx,怕xx在幼儿园受欺负,担心她不会说话,老师不懂她要表达的意思,xx着急又说不出来等等。
细想想,谁说只有孩子粘父母,有时候父母也在粘孩子。粘,是互相的。因此我们要好好享受与孩子的这份粘,让这个粘,粘得更持久,粘得更有力吧!
喜欢《当孩子被抓伤后》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