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平时学得不错啊,为什么一考试就出错?

12-08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觉得平时学得不错啊,为什么一考试就出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或许同学们怀着找寻灵丹妙药的心情点开了本文,但是大良老师首先要告诉你,这是个伪命题,在我们这颗小星球上从来不存在什么“学的不错,考的不好”的情况,如果考的不好,就一定是有问题存在。而且说明这些问题还非常隐蔽,我们没有意识到,以致于使我们产生了“学的不错”的幻觉。顿时这个问题仿佛就要终结了,但是既然同学们点开了文章,我一句话不说也不好,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洗洗澡治治病,把这些“隐蔽的问题”抽丝剥茧,分析清楚。

1.引领式思考与独立式思考的区别

课堂上听讲,很多同学感觉自己听得懂,所以就推导出考试也应该能拿分的结论,但其实这个逻辑是有漏洞的。因为课堂上,是老师逐步铺垫,多方暗示,一步步带着你走,而考试当中,则是你完全独立的思考,没有任何引领与接应。当我们学骑自行车的时候,虽然一开始需要扶,但如果一直有人在后面扶着,那你骑一百次也没用,因为你始终是在借助外力保持平衡,等到考场上没了外力,就很有可能摔了。所以,如果只靠听,即使听懂了也有可能考不好。(更何况没听懂,对吧)

2.照猫画虎空仿形,楼起沙滩未得精

上面讲了只听课不行,但有的同学则表示,自己并非只有听课,也有练习,平时的例题,家庭作业都能完成,有学有练,怎么还是考不好呢?首先,考试题的难度,一般会略高于课上例题及作业题,因为考试本来就是为了帮大家提升的。此外,平时做对的题,很有可能只是在机械模仿例题的步骤,而并没有搞清楚步骤之间的联系,以及每一步的意义究竟何在。换言之,只是模糊的记住了某类题的答案貌似都是某个样子,做题时照猫画虎,而没有搞清楚答案内部的逻辑对应。这样等到题目变式了,而你看上去感觉差不多还是那道题,继续去生搬硬套,自然就错了。这种情况其实本来就是一直没学明白,只是还没遇到能把你识破的那道题。但是不着急,相信你很快就会遇到的。

3.易题盲刷,缺乏拓展,思维固化,难以应变

如果上述两点都没问题,那就意味着你是一位成绩不错的娃,优秀同学在考试中的失利主要有两种:在考试中忽略了某个小细节,或者在某个小地方被卡住,考完后听别人一说恍然大悟,“当时怎么就没想到呢?”一般这句话往往还伴随着捶胸顿足、拍大腿等动作。其实优秀的同学面对的主要矛盾,就是其日益增长的做题需求和落后的习题质量之间的矛盾。优秀的同学虽然很会做题,但是毕竟没到很会出题的程度,而平时的习题、作业题对你们来说太过基础,很快做完了你又觉得不踏实,所以就多刷一些,但你手上的常规习题基本上一个套路,缺少拓展与变式,于是你就流畅的把思维定式给刷出来了。你平时做了十道题都是这样解,结果等到考试的时候,或者你发现它变了,或者你没发现它变了,于是悲剧就产生了。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同学们在学习当中很难意识到的问题,也是“平时学的不错,考试考的不好”这一错误认识产生的根源,既然问题已经挖出来摆清楚了,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了。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解决问题,不止是学习,同学们以后遇到的很多事,其实都可以归结到这个思维小模型。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把题讲一遍,注意不是老师讲,而是你讲。

就像学骑车一直被人扶着,效率其实是很低下的,需要自己独立骑才有效,同理,花费同样的时间,如果只是在听讲,效率同样是低下的,不能总是被动的接受引导,还需要主动思考,主动思考的最佳模式:第一,独立做一遍,第二,把题讲一遍,如果不方便讲给老师那就讲给同学,或者给家长讲,不要觉得费时间,讲一遍比写一遍快,而且是对思路的高效梳理,只要能给不会的人讲懂,那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如果再能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那这道题就一定掌握好了。

2.拆分题干,学会读题

读题,这个话题确实是老生常谈,但很多时候,问题恰恰就存在于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在考试中,虽然没有老师的引导,但大家也并非孤军奋战,每一道题的题干,就是你得分的最佳助手,如果不懂怎么读题,即使一次做对了,以后也终将是个不稳定因素。给大家提供一个练读题的方法,把自己做过的大题,重新读一遍,试着勾画一下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标答,找出标答中的主要步骤在题干中的对应来源,同类型的练上十道,再看题干时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过去你看到的是一团文字,现在你看到的则是一副层次清晰的骨架,看到的是一些信息点的组合,而标答的主要步骤,就是来源于这些主要的信息点。

3.练习,但前提是把前两项做好之后

虽然我相信大多数同学,还远没有做到前面两项,但是为了防止你将来的骄傲,大良老师还是要提前给你痛快的泼一盆冷水——即便你把前两项做好了,很可能依然考不好。做好前面两项的意义,在于帮助你找到正确的方法,接下来还有一个大型任务,就是在题目中大规模应用推广,通过正确的方法打牢基础后,适当提高练习量和题目难度,不用担心找不到对应难度的题目,因为那是我们老师们的任务,我们会帮你找到对应的拔高题。要想拔尖,一定量有难度的练习是必须的,试想一下,如果别人做了一百道提高题,你只做了一道简单题,然后你还比人家考得好,那你说老天爷的眼镜度数,是不是略微有点高。

4.淡定,用实力克服考场上的紧张

淡定,源自实力。淡定是一种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沁人心脾的魅力,它的配料包括两项,经验和智慧。丰富而规范的解题经验,以及由此沉淀出来的智慧。你从来不会担心明天吃饭不会用筷子怎么办,但是却会担心下次考不好怎么办,这就是区别,因为在夹筷子方面,你可以傲然面对全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口,充满着经验和智慧,散发着源自实力的淡定。学习上,你就也向着这个目标进发就可以了。有时间,就拿来做道题,如果你平时总是担心考不好怎么办,那么考场上你对这个思想就会越发轻车熟路。m.yjs21.COM

读书不能只会闷头学,要边学边思考,时不时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已经熟悉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有没有缺陷,能否再改进一下,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在正确的方法前提下努力奋斗,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同学应该具备的素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你为什么觉得家庭教育特别难?


我们大家都知道教育不仅存在于各种教育机构和学校中,还存在于对孩子早期能力和心理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十分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注重早期孩子的心理和能力发展。甚至花费很多的资金去学习如何更好的进行家庭教育。但是,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有时依然对孩子的引导束手无策。

最近和一位6岁孩子的妈妈沟通时,我们也谈到这样的问题。这位妈妈告诉我,关于孩子的教育书籍没少看,相关的培训也经常参加。但是孩子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她感觉特别疲惫也很没有自信,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了。我觉得这位妈妈的苦恼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做怎样的准备才能让家庭教育变得容易起来呢?

一、爸爸妈妈需要先调整自身的创伤经验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的心态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就更为重要了。很多父母在童年时有过与自身家庭教育相关的创伤经验。这种创伤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童年那些无助而又可怕的记忆就会反复出现,让他们仿佛重新回到童年体验当年的创伤。这些父母就很难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父母的引导作用,也很难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进行及时反映。这种家庭教育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孩子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受伤的小孩需要在我们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之前就安抚,很多时候对我们自身的创伤经验的处理比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更重要。

二、有效陪伴比教育理论更重要

我接触过很多对家庭教育充满信心的家长,有些家长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学习各种科学教育理论,却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陪伴。这往往有一些得不偿失,如何在获得科学的教育观念和陪伴孩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那就是首先做到有效陪伴。

有效陪伴往往是指能够以和孩子互动的方式陪伴孩子。教育方法有千种万种,但是哪一种方式最适合自己的孩子,需要我们父母先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效陪伴就是最好的去了解孩子的方法。通过有效陪伴我们可以详细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和能力发展情况,比如:孩子和他人互动中的社会交流沟通能力,孩子的精细动作和大动作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

三、家庭教育需要一颗平常心

我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父母,他们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坎坷,都非常的焦虑和担心,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时常活在“孩子这样可怎么办”“再这样下去这孩子肯定就毁了”的恐惧中。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成长中的那些挫折,那些失落让我们快速的成长。如果不想孩子变成温室里脆弱的花朵,我们就需要放开手让孩子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家庭教育对于每位父母来讲都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家庭教育也绝对不是难到没有办法解决的地步,需要每一位爸爸妈妈付出很多努力。

我为什么要断奶?


我为什么要断奶?**问我,为什么决定断奶?

第一,孩子吃母乳已经到一周二,我觉得吃的时间够长了。

第二,孩子有些母乳依赖。表现在,只想吃母乳,但对别的食物一点也不想尝试。

第三,我的乳汁减少了。

事实上,断奶我也非常犹豫。我是在犹豫中做出的草率决定。为什么犹豫?

第一,现在是毒奶粉时期,买不到安全奶。

第二,断奶后我得重新探索和孩子的相处模式,这样很劳累。

**还问:我该不该断奶?

我的回答:完全不必要!你的孩子才四个月大你就断奶,我认为,不管是孩子还是你个人,都完全没做好这个准备。可是不断奶,怎么办?

首先,我觉得你的情绪非常非常焦虑。但焦虑的情绪对哺乳妈妈而言非常糟糕,越是焦虑,奶会越少。你需要好好休息一番,而不要每天关注孩子到底吃了多少奶。

其次,调整你的饮食。

再次,多给孩子吸。

宝贝:为什么我一定要听话 ?


孩子六七岁是自主意识增强的时期,一方面,孩子入学使他的生活圈子扩大了,外部信息也加大了,孩子不再把父母当做权威,而是把老师当作了权威。这一时期的孩子信奉老师的话,而轻视父母的话,他们会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甚至经常用老师的话来搪塞父母。由于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大大增强了,所以这时候的家长会感到孩子的理由很多,喜欢以种种理由拒绝父母,还经常强词夺理。许多孩子会质问父母“为什么我一定要听话?”实际上他们在向父母的权威挑战,是自主意识增强的体现。

另一方面,父母习惯了自己说了算,在孩子面前说一不二,长期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更不知道留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过多的压制与限制,使得孩子无法心悦诚服。两种矛盾一结合,孩子不听话也就在所难免了。

周末家庭聚餐,在午饭时。

妈妈:“好孩子听话,先吃饭,吃完再看电视。”

孩子说:“我想先看电视再吃饭。”

妈妈:“先吃饭再看电视,听话。”

孩子:“好妈妈,等吃完饭动画片就演完了。”

妈妈:“那也不行,必须先吃饭。从小要养成好习惯,好孩子听话。”

孩子:“听话听话,为啥我一定得听你的话呢?”

妈妈:“因为我是妈妈。”

孩子:“是谁规定的孩子一定要听妈妈的话?”

妈妈:“......”

妈妈的苦衷:

孩子,听到你说“为什么我一定要听话!”,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妈妈知道你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你很气愤。可是妈妈不是你想的那样,什么都想让你听我的话。其实,妈妈没有你想的那么专横,妈妈就是想让你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去做。就像今天,你听妈妈的话,复习完功课再下去玩,你会玩得很痛快,这个道理,妈妈已经给你讲过了,你为什么偏不听呢?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听话的孩子会走很多弯路。妈妈是过来人,妈妈有许多人生的经验可以无私地传授给你,妈妈希望你少走弯路,长大做个有出息的人。孩子,妈妈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你还小,好多事情还不懂,你需要虚心听妈妈的话,如果你现在不听话,不好好学习,长大会后悔的。孩子,你能理解妈妈的苦心吗?

其实,我知道孩子不会真正理解我此时的心情。我现在很担心,担心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逆反了。如果孩子真的这样,那可就坏了。最近一段时间,有许多事情已经暴露出这样的苗头了。我们有时甚至不敢再坚持原则了,是担心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如果他真的不愿听我们的话了,那可就麻烦了。然而,我们听之任之,也不是个办法,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建议支招

换个角度想孩子出现的问题。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假如爱迪生听话,那么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怎样?假如伽利略听话,假如哥白尼听话......假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听话......也许这一切无法无法再做假设,可人类的历史进步是离不开无数人的不听话的。

冷处理,巧限制。

强制休息片刻。对于过于兴奋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关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的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转移注意力。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放在房间的门上设一只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的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子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听话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制定计划或列表,白纸黑字记录等,久而久之,他会学会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多沟通拉近距离。做一个真心了解孩子的父母吧。不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不要因自己不喜欢就断然加以拒绝,要多和他们商量,想办法,问问他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把她当朋友看,他就会拉近与父母的距离。因此,下面的话要经常说:

孩子,你想怎么做呢?(让孩子学会选择,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的意见妈妈能接受,但你能听听妈妈的意见吗?(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这样做对你来说没什么,但我是不敢这样做的别人会批评妈妈。(让孩子明白,孩子是有某些特权的,孩子与成人是不同的)

哦,那正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做做看。(让孩子尊重自己,享受受尊重的权利)

妈妈,你为什么要抛弃我?


孩子3岁了,应该上幼儿园了。虽然很多家长们会有些舍不得,但大多数会坚持为孩子选择大众的成长方式。我们儿童绘画心理乐园中有个小会员,在应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上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在幼儿园被老师和学生们孤立,孤独无助的他,在学校常常一言不发,跑回家中又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尤其擅长绘画,她的画都是在讲故事!但在幼升小时,学校一度怀疑孩子有自闭症,进而很难入校就读,无奈之下,只能作为编外生来上学。

孩子在上了几次绘画心理课之后,自我表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有次她竟主动的问妈妈:“我3岁的时候那么小,你为什么非让我上幼儿园?我哭得那么厉害,你为什么不管我,任由老师把我拽进去?!”“妈妈你为什么抛弃我?”,面对这一连串的发自内心的疑问,任何一位妈妈都会为之心碎吧!

上幼儿园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上学就意味着要和妈妈分开,就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是踏入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面对未知的环境与事件,自己最亲爱的妈妈却不在身边,肯定是妈妈不要我了!哭闹、不去上学是常有的事,有的孩子甚至会通过躯体化的反应,比如生病这样的方式作为对抗方法。

对于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孩子会怎样?

我们知道上幼儿园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因此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会厌烦、会无奈甚至愤怒,同时,有些家长更愿意将这个烦人的小孩交给老师,让老师去解决他,自己稍做安抚,就赶紧抽身离去。接下来,就是孩子最痛苦的时候了,他一方面要应对周围陌生环境,一方面还要处理自己被抛弃的焦虑。长期不被关注后,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收到严重打击,他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敏感多疑,他无法集中注意力,有的孩子只会自己跟自己玩,有些可能会特别粘腻大人。无论哪一种,长大后的他们都是无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的,当自己为人父母之后,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是个特别不愿意上学的宝贝,我们需要的是有耐心,接纳孩子的状态,理解他内心的苦楚,不厌其烦的向孩子证明我们是爱他的,每次上学的时候跟孩子约定好时间,做到了就给予精神鼓励,帮助他熟悉老师、熟悉环境、熟悉小伙伴,让他知道幼儿园是安全地带,可以自由玩耍。无论他的反抗持续多久,我们都要去理解他,如果你不接纳他的状态,对他不耐烦,他就会认为妈妈抛弃了他,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

其实跟孩子交流并不难,孩子只是想要确认妈妈爱我、妈妈永远不会抛弃我,只要我们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他就会快快乐乐的去玩耍了。

为什么我们觉得对孩子是好的,孩子却不领情?


中秋节小假期,再加上秋高气爽,很多父母都带孩子外出玩耍。

在放假的第一天,我就见到小区的一对父母带着3,4岁的女儿要到公园玩。出小区门口前面不远处是一个长长的花坛。小女孩走上了花坛上窄窄的水泥堤,就像走平衡木那样,好几次由于身子摇晃踩不准掉了下来。

旁边孩子的爸爸生气了:“你到底还去不去玩啊?磨磨蹭蹭的。”孩子的妈妈也在一旁催:“快点!这孩子怎么不懂事!”

小女孩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但还是听话地从水泥堤下来,牵着爸妈的手走了。

想起去年,有一次我带孩子外出,也是经历了上面这对父母的情形,虽然我的催促没那么粗暴。当时我也在催孩子赶紧走,刚好路过的一位老人过来关切地问:“带孩子出去玩吗?”

我说是。

“既然打算带孩子玩的,孩子走水泥堤也是玩啊,说不定他觉得走水泥堤比上公园更好玩呢。”

老人的话让我怔住了,原来我的心思一直放在我认为好玩的公园上面,忽视了走水泥堤也是孩子快乐的时光,既然已经计划了整天陪孩子玩的,为啥当孩子在玩的时候我却不停地在一旁催呢?想想真是愚蠢至极。

有多少父母,一直把自以为的“好”推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正在享受中的他们认为的那些“好”呢?

有位老师说,有一天他看到儿子和邻居小伙伴在足球场踢球,两个孩子站在球门前面轮流踢,玩得不亦乐乎。

他觉得两个孩子可能是不懂踢球,体会不到真正踢足球的乐趣。他参与到两个孩子的踢球中,告诉孩子们一些踢足球的规则,然后跟他们踢球、传球、射门。

没多久邻居小伙伴走了,他儿子“哇”一声哭了,说再也不跟爸爸玩。

他觉得莫名其妙,在多次追问后,儿子才说出了原因,因为孩子觉得爸爸的踢法不好玩,爸爸破坏了他们的乐趣,他们觉得站在球门前轮流踢更好玩。

记得有个电视剧,说的是一位奶奶买了一个玩具回家,打算送给前来庆祝自己生日的孙子小图,没想到在外地旅游的外孙小豪跟爸妈也回来了,两个孩子一看到玩具便争抢。

正在大人们打算再买一个玩具的时候,小图决定不要玩具,而是要玩具的包装纸,是那种两手轻压会噼啪作响的透明的塑料纸,他将玩具给了跟自己争抢的小表哥。

回自己家的路上,妈妈说小图蠢,只选了包装纸,还说孩子爸爸的家人欺负小图老实。

孩子爸爸听得有点不耐烦不理会妻子,而是回头轻声问小图:“告诉爸爸,你觉得玩具好玩还是包装纸好玩?”小图说包装纸更好玩。

面对小图的回答,妈妈还是不相信,说小图一定在撒谎,因为太懂事所以把玩具让给了表哥。

最近有个妈妈说,她6岁的儿子交了“坏朋友”,这个“坏朋友”调皮、捣蛋,还喜欢捉弄人,有一次竟然用剪刀给她儿子剪了个癞头,头皮都被刮伤。

这位妈妈很生气,不准儿子再跟那个调皮的小男孩玩,还竭力让儿子跟邻居一个文静的小男孩一起玩。但是她儿子觉得文静小男孩太无趣,还是一如既往地跟“坏朋友”玩,让妈妈很抓狂。

孩子的爸爸也因为担心儿子,便找儿子谈话,儿子说“坏男孩”不坏,他虽然调皮捣蛋,但他很有趣,会说精彩的冒险故事,还勇敢、讲义气。其他小朋友跟“坏男孩”一起玩也总是很高兴。头皮刮伤是因为跟“坏男孩”玩开发廊的游戏不小心自己弄伤的。

爸爸叮嘱儿子以后不要玩刀具后便不再阻止。

有一笑话,说的是一农民到城里拜访亲戚,被富裕的亲戚请吃饭,点菜时亲戚跟服务员说吃鱼翅,农民一听不悦,认为亲戚太吝啬,趁亲戚上厕所时,偷偷把鱼翅改成了鱼肉,还让服务员撒谎说鱼翅卖完了。吃完了鱼肉餐后,农民还暗自庆幸自己聪明。不要用大人的主观判断破坏了孩子心中的兴致,把自以为是的“好”推给孩子,跟农民盲目地把鱼翅换成鱼很相似。

大人眼里的“好”,在孩子看来,可能远不如大人认为的那样好,相反,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关注点和乐趣,虽然这些“点”在大人看来可能无趣、不值得一提,却是让孩子沉醉其中、忘我投入的大乐子。那是因为孩子们独特的视野和探索精神,让他们源源不断地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快乐。所以“己所欲亦勿强加于人”,否则父母便变成了变相的野蛮人,带给孩子们的,将是心灵的束缚。

尊重、不强加,尊重孩子的想法、看法、做法,不以成人的目光批判孩子的行为,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经常感同身受地感受一下孩子们的小快乐。我们可以不认同,但我们不能不理解。做个宽容和善解人意的好父母吧,保护好孩子的精神世界,并让他们乐在其中。

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做饭?


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做饭?

“妈妈,为什么你不做饭给我吃?别人家都是妈妈做饭。”儿子大口嚼着爸爸做的饭,漫不经心地问我。我心里咯噔一下,大脑快速运转起来。

第一个闪念,想告诉他,我做饭不好吃。但这无异于打自己的脸,作为一个现代妈妈,“自信自立自强”是最根本的人生准则,总要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如果没事儿就自我贬低自我检讨一番,就会大大降低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所以绝对不能这么说。

第二个闪念,想告诉他,男人做饭是家族传统。我家都是男人做饭,爷爷姥爷爸爸,都做的一手好饭菜,奶奶姥姥和妈妈,最多把菜做熟,色香味绝对不能保证。可这么说,也是在贬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呀,不仅我这一辈,还捎带了上一辈,这事让两个妈知道就麻烦了。

儿子见我半天不说话,抬头看了我一眼,我急忙整理好思绪,深呼吸一口气,不想在儿子面前露怯。无论现实的原因是什么,我都要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为他以后家庭生活打好思想基础。以下是我认为相对正确的话,也正好能对他说。

我问他:“家庭事务的分工原则是什么,是平均分配吗?比如家里有十件事,爸爸分五件我分五件?”他摇摇头说:“不行,力气活妈妈做不了,精细活爸爸不会干。”

我又问:“或者抓阄,抓到哪个算哪个?”他回答:“不行,怎么跟玩游戏一样。”

“家庭是一个团队,每个人擅长什么就做什么,才能发挥团队的最大作用和优势。比如我擅长理财和清洁,家里的钱就归我管,扫地擦灰就是我的事;爸爸擅长做饭,他就负责做饭,保证我们的健康和营养。如果交换一下工作,让我做饭,我没法做得健康又美味,爸爸又没法把家里收拾干净,那我们家就一团糟了。所以不要看到别人家妈妈做饭自己的妈妈不做饭就感到奇怪,做擅长的事才是正确的。”我为自己不做饭找到一个多么好的理由呀!

也许对一个孩子来说,上面这个解释足够了。可是对于成年人来讲,谁做饭或者不做饭,真的可以上升到婚姻生活的更高层面。多少年轻夫妇因为做饭这样的家务事闹得差点离婚,多少家庭因为过年去妈家还是婆家而费劲脑筋,真真过个“年关”?看起来无非是选A还是选B的问题,怎么就这么难?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心里。只要出于对另一方的爱和包容,问题不难解决。你不想做饭我就试着做做,也许能激发出我的厨神潜质;你不喜欢打扫房间,我就帮忙打扫,感受下“你挑水来我浇园”的浪漫。只有这样的付出和真心,才能赢得对方的爱,使婚姻生活更加长久幸福。

女儿为什么不喜欢我?


公公婆婆和老公带着女儿走亲戚去了,临走了我实在没心情就一个人留在家里,哭。

两岁半的女儿,语言能力还不错,基本自己的意思都能表达出来。正在为他的语言发展开心的时候,这两天时不时跟我蹦出一句“哼,我不理你了”,或者“妈妈,我不喜欢你了”“我不喜欢妈妈”这样的话,开始以为是开玩笑童言无忌,虽然多少有点不爽但是也就一晃过去了。

问题是昨天晚上她睡到半夜,半梦半醒的哼唧哭,我哄她居然推开我,迷迷糊糊的说了几个字“不喜欢”,我立马警觉了一下追问“你说啥?”这次小妮子在迷迷糊糊中清清楚楚地说了句“不喜欢妈妈!”

顿时不再觉得是童言无忌,心被刀扎一样!累觉不爱啊……

所以我说“妈妈也不喜欢你!”背对她睡下,闭着眼泪水从眼睛缝里挤出。

早上起来还是郁郁寡欢,她几次跟我说话都不想理她,没搭腔。后来就干脆说“别烦我”“你不喜欢妈妈,妈妈也不喜欢你。”这是气话。

再后来说着说着就伤心了,面对女儿边哭边说,也不管她听不听得懂,“我哪里对不起你了,你那么不喜欢我”“我整天带你,带出个白眼狼啊”“我养你干嘛,你说说我养你干嘛!”这是我的心里话,我真的在想我养你干嘛!

可能真的是女儿跟爸爸亲!爸爸整天早出晚归还不定时出差两三天,一天接触的时间没多少,可闺女就是跟爸爸亲!晚上睡觉也喜欢搂爸爸,别人问“亲妈妈还是亲爸爸”,她也会说“亲爸爸”。我是觉得爸爸就应该宠着女儿,所以有意无意灌输不准他凶女儿,我可以凶,我凶的时候你更不能凶,给你扮演好爸爸的机会。

好了,现在就是爸爸完全成了好爸爸!妈妈就是凶妈妈!

由于工作性质,我虽然不是全职妈妈,但带女儿的时间也非常多,尤其是年前两三个月奶奶有事不在这边,这几个月我基本就是全职妈妈,偶尔带她上班,其他时间带着她吃喝玩乐,伺候她吃喝拉撒睡。

我承认我有脾气暴躁的时候,一个人带她想到没完成的工作,她反复不听话时我会偶尔爆发发顿脾气,会揍两下,但是发作完我也会后悔会反省,会跟她说"对不起宝贝"。

这几天,老公劝我你跟自己女儿生什么气。可是,我跟别人气得着吗?别人说不喜欢我我无所谓,就因为是女儿,而且才两岁半,她说这话我才伤心。就是最爱的人伤我却最深!

俏妈说:

0-6岁的孩子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判断了。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

一个慈一个严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在严和慈之间,父母要多沟通,达成一致,不能一个单严,一个单慈。

比如,有的孩子晚上贪玩不肯睡觉,他发现求爸爸可以晚些睡,求妈妈没用,长久如此,孩子就知道“爸爸会满足自己”。那么下次孩子想任性的时候,就会去找爸爸帮忙,导致妈妈的严厉也失效了,如果妈妈强制执行,孩子自然觉得妈妈不够好。

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时间久了,父母的教育威信就会逐渐被孩子对利益的权衡所取代。所以,父母双方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定要保持步调一致。

同时,妈妈也切不可因为女儿的一时“不听话”,而大发雷霆甚至动手打孩子,而且还是2岁多的孩子。孩子总有捣蛋烦人的时候,作为妈妈一定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育孩子不一定要用“骂”的方式,事实证明,往往火爆脾气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加不听话。

我常常看到一些妈妈使劲推开孩子:“走开,我不要你,这么不乖!”亲爱的妈妈们,你知道这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吗?孩子是不能打的,当您打了孩子,那当下孩子会认为你不爱他了,他非常害怕这一点。

另外,家里无论谁扮演“和事佬”,不仅要安抚孩子,还一定要告诉他为什么会被批评,解释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且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

最后,劝这位妈妈大可不必把孩子的话那么当真,更加不能因此冷落孩子甚至对孩子说气话,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您的孩子不是不喜欢妈妈,而是不喜欢一个总爱命令人,而且会发脾气的妈妈。

【案例】我为什么不要求孩子分享?


很多人说,现代“独”孩太多,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完全不懂得分享,长大了保不定就是一个啃老族,不仅影响性格、影响成长,还会影响父辈一代的生活。

我觉得孩子懂得分享,那很好;不懂得分享,那也是极为自然的事情——自小就是一个“焦点”,没有学习分享的环境,不会分享那是再自然不过的。

当然,不会分享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希望孩子彬彬有礼、文明待人、乐于分享,但是在让孩子学会分享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孩子的内心情绪变化,让孩子享受着分享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大人的面子或意愿,为了得到表扬而被迫分享。

“被迫分享”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对孩子的发展极为负面。它会暗示孩子,他所拥有的东西虽说现在是他的,但未来不一定是他的,他的认知受到了挑战。

孩子的这些感受不为大人们所理解,他们被忽略的这些感受会更强烈,进而引发不安定感,对周围的人与事都产生不确定的感觉。在很大的程度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破坏“被迫分享”之后家长跟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

比如,我们夫妻在外吃饭,明明看到一款他十分喜欢吃的菜,也不习惯帮他夹一筷子;孩子的玩具我们明明知道对他有多重要,但是为了照顾对方孩子的喜好,我们也会轻声劝解孩子退让。

所以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做着让孩子承受“被迫分享”的罪魁祸首。在我看来,被迫分享只能让空着杯子的孩子更恐慌,更没有安全感。他会时刻产生一种拥有的物质随时让人占有的感觉,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很不利的。

只有让孩子充分体会到占有权、分配权,让他知道他的决定不会让人轻易左右,才有安全感、富足感,与人分享才能成为一件自然的快乐的事。

一句话,只有孩子自信自强,让孩子的杯子满满的,他才能分给别人。孩子的杯子本来是空的,怎么让他满起来呢?

有个故事很有趣,说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方向,没有水没有食物,濒临死亡之际,他终于找到一间废弃的小屋,屋子前面有一个吸水器,他卖力抽水,可空着的吸水器滴水不出。忽然他看见旁边有一个水壶,水壶里有水!壶边有一张纸条提醒他,让他把壶里的水灌进吸水器才能打出水。好容易才找到水,让他直接把水倒掉?如果倒了之后再吸不上来水呢?他思想斗争了一会,终于把水倒进干涸的吸水器里,如愿抽吸出足够的泉水。

想要吸水,先得倒水,这是一个先给予后获得的故事。

当你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信心和安全时,相信他的杯子很快就满起来,不要强迫把他的水倒给别人,等他觉得足够了,他自己会快乐地跟别人分享,到时你的惊喜与满足一定跟强迫性的分享不在同一级别上。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孩子必须理性,不要顾及面子,不要念及情份,更不要对孩子强取豪夺。

尊重他、引导他,当某一天他乐于分享的行为让你惊讶,你就会欣喜地知道,孩子的杯子已经满了。

我为什么给孩子报拼音班?


虽然知道小学一年级老师会教拼音,我还是给上大班的儿子报了拼音班,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一、朋友叮嘱。

朋友的女儿比我们孩子大,早几年读小学。她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叮嘱我,一定要让孩子在入学前读拼音。她当初没有给自己的孩子读拼音,结果老师开学第一天就问,哪些小朋友没读过拼音,全班只有她女儿一人举了手。后来老师拼音教也是教的,但因为绝大部分小朋友都学过了,所以老师教得飞快。每天都是新知识点,她女儿学起来很吃力。还好她自己是语文老师,每天晚上给女儿补课,总算没在开学第一阶段就落下。这就是前车之鉴!现在大班小朋友绝大部分都学过拼音,如果就我们孩子一人不学,老师照顾全班,调快进度也无可厚非,我们小朋友不就跟不上了?

二、小学随文而教,不系统。

我看过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拼音不像我们读书时那样是单独教的,而是“随文而教”,也就是和课文、生词、笔画等一起教的。学生们又要认生字,又要背课文,分给拼音的精力自然就少了。拼音学得不扎实,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学英语音标也有同样的问题。朋友的孩子三年级暑假去读了专门的音标班,我说学校不都学过吗?朋友说,现在的音标也是“随文而教”,孩子又要背单词,又要学语法,音标就学得不那么“专业”了。时间一长,就“漏洞百出”需要补课了。这样的例子绝非个别。所以早点学、专门学,不是比事后补课更好吗?

三、防止中英文字母混淆。

小学一年级是拼音和英文字母同时学习的。小孩“a、o、e”还没弄清楚,一会儿又变成“A、B、C”了,多混乱啊。还是让他提早学,把拼音这一系统先搞清楚,这样就不会和英文混淆了,以免后患无穷。

总之,我并不是不信任小学和小学老师,但我确实对人家的孩子和家长不放心,谁能保证他们不在外面提前学?

喜欢《我觉得平时学得不错啊,为什么一考试就出错?》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