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在教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要注重纪律的培养

12-12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早期教育:在教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要注重纪律的培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在教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要注重纪律的培养,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刚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孩子会开始不断探索他们的世界,同时爸爸妈妈也要给孩子设定一些规则规定孩子的行为。虽然纪律孩子不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选择可以供爸爸妈妈来选。设置规则和保持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会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给予尊重

在你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要尊重孩子,跟孩子讲述期望的时候,要礼貌一些,孩子现在还小,所有,都是通过玩乐来学习的,所以,在你看待孩子的“调皮行为”时,你试着想一些更好的办法。

你要知道的还是,孩子在专心致志地玩着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非常享受的,就算是你觉得孩子玩乐的方式不对,孩子也是很开心的。

在确保孩子安全的状况下,你可以让孩子享受玩乐。如果孩子出现把水不小心洒开来的行为时,不要突然的制止,试着找另外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你可以尝试下让孩子去一个特别的地方玩水,比方说浴缸里面。在合适的地方让孩子玩耍,如此一来会减少蹒跚学步的孩子乱发脾气。

给宝宝定好规矩

跟孩子在家的时候,你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一些限制,让孩子知道他应该遵守规则,同时让还只知道什么样的规则是一样要遵守的。刚刚设定规则的时候,蹒跚学步的孩子或许会有脾气、哭泣或者尖叫,不过你要告诉孩子的是限制是制定好的,你哭泣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有时候,爸爸妈妈的限制和规则也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要是你能够先让孩子理解制定的规则,孩子也会知道在什么领域是能够自由活动的。M.yJS21.COM

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很多爸爸妈妈在经历了孩子一天到晚躺在床上,然后偶尔会小小翻身的日子,就会来到宝宝能够自己慢慢在地上爬,然后带着好奇心探索世界的时候了。等到过了这段时间,宝宝就是开始慢慢学会走路了。

学习走路不是宝宝能够在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学会走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宝宝还是学习的时候首先是先开始学习翻身、接着宝宝慢慢地就会自己学会了坐立、爬行,最后当宝宝腿部肌肉足够强大的时候,然后就能够慢慢尝试开始行走了。

在孩子走路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这一点对孩子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在你看到孩子出现不好的状况的时候,你试着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把他的注意力放到别的事物上保持他的兴趣。

比方说,孩子总是会喜欢拉扯狗狗的尾巴,你不放问问孩子“现在我们要出门了,你是要和狗狗留在家里吗?”孩子们都会想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这样就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开了。

最后,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比方说,孩子跟别的小朋友吵架了,孩子不道歉,别的小朋友就不跟孩子玩了,去找别人玩了。

遇到这种情况的话,你就可以跟孩子说:你的行为是错误的,你伤害了别人,所以你失去了一个朋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行为习惯:在教孩子上厕所的时候,这五点要谨记


整理了行为习惯:在教孩子上厕所的时候,这五点要谨记,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孩子2岁之后,就要开始逐渐给他脱掉纸尿裤,同时要带孩子进行一些如厕训练,这样孩子才能够慢慢学会自己上厕所。如果你希望让自己2岁孩子的如厕训练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那么你一定要好好阅读下面的文章,更深层次地了解什么是有效的行为,哪些行为是没有用的。

1.等孩子准备好

关于宝宝什么时候准备好开始使用便盆没有确定的年龄界限,有的宝宝在18至24个月就已经发展好必要的生理和心理技能,然而有的宝宝却要等到4岁。爸爸妈妈要仔细注意孩子生理、认知和行为发展的迹象,以此来判断孩子是否准备好进行如厕训练。

如果孩子正面临着诸如新学校、新兄弟姐妹或旅行的变化,最好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再进行如厕训练。一旦你开始训练,如果训练3个月仍未成功,则说明孩子还没准备好,你需要重新观察孩子准备好的迹象,再重新开始。

2.做出必要的计划

在给孩子买儿童便盆之前,你一定想好如何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计划。另外,一定要准备好随机应变。一般情况下,你无法提前了解孩子会对如厕训练做出何种反应,什么样的训练方法最适合孩子。

所以,你要明白的是如厕训练和大多数发展里程碑一样,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成的。在训练的时候,孩子说不定就在进步一点之后又退回原地。

和孩子的儿科医生、保姆,家人等商量一下孩子的如厕训练计划,听一下他们的意见。他们都是有丰富经验的人,会给你一些改进措施。等到了你确定了某种训练方式以后,就要让其他照顾孩子的人也要采用这种方式,这样孩子才不会迷茫。

3.一定要慢慢来

掌握复杂的上厕所过程其实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一些孩子可能几天就能够学会,但大部分的孩子都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去掌握,特别是做到在晚上不尿床是有点难度的。

不要强迫孩子快速掌握如厕技能,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一点点适应这一新的、复杂的过程。孩子有着自己的速度,能够自己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因此,爸爸妈妈最好是能够温柔地提醒、鼓励孩子,如果孩子拒绝,你也不要生气。

4.经常表扬孩子

在进行如厕训练过程中,孩子对正强化会做出反应。在孩子取得了一点进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夸奖孩子,跟孩子说他做的很棒,他的进步让你非常骄傲。不过,也不能够表扬过火。太多的表扬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害怕失败,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进步。

5.接受意外事件

在完全掌握如厕技巧之前,训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意外情况。不要对孩子发火或惩罚孩子,因为孩子的神经系统刚刚发育成熟,在接受膀胱和直肠的感觉时,无法有效控制肌肉“憋住”。

早期教育要唤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目前在早期教育中的普遍现象是,衡量一个孩子聪明程度的标准,主要看孩子是否在入学前接受了"提前教育",是否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并会数许多数,能进行简单加减运算,至于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情感品质及性格特征怎样,就较少过问了。这是对学前教育和儿童学习的狭隘理解,曲解了学前教育的本意。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学前教育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正规"教育,其作用是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使智力得以显现,身体、情感、智力、意志当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二、唤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有着神秘的色彩,乐趣无穷的世界之中,使她们获得一种快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其不断求知的欲望。三、娱教育于游戏、游乐之中,不必过早地将孩子捆绑在书桌前,让他们象小学生一样认字识数、练琴等等。根据他们无意注意和无意识记的优势的特点,要不断地变换教育手段方式,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谈给孩子的早期教育


谈给孩子的早期教育对于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大家都是有共识的,市面上相关的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到底如何去实施却是广大父母们心里没底的事情,有的时候资源多了并不见得就是好事情。2011年中,在女儿1岁多的时候,我开始寻求答案,经过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列课程,带着女儿参加十来家早教机构试听课,以及在艺术学校半年和幼儿园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一些心得,在此同大家分享。首先,早期教育重点在父母。广义的早教指对0-6岁孩子的教育,狭义则只针对0-3岁。而3岁前的孩子基本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老师灌输式的教育基本无效。虽然3岁以前是孩子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然而这段时间孩子大部分的记忆都会渐渐淡忘,以知识作为教育目标显然是错误的。有些父母会得意孩子可以背多少唐诗,唱多少儿歌,试试看一段时间孩子不背就会很快忘记,除非是那种有超强记忆的。除了知识以外还可以教什么,其实是很多的,而重点应该在培养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基本能力、习惯方面,再提升一些就是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些是孩子可以终身受用的。谁能教孩子这些呢?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就是父母了。只有父母成为专家型父母,你的孩子才能够不落于平庸,孩子的起跑线是在父母这里的。圣经上说要把根基建立在磐石上,具备丰富育儿知识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父母就是你孩子的磐石。你的言传身教无不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推荐爸爸们阅读《卡尔.维特的教育》这本书,推荐妈妈们都松田道雄的《育儿百科》,一起分担协作来把孩子培养成才。千万不要认为给孩子从0岁起就报这样或那样的班就可以把孩子培养好,那是极大的误解。纵观欧美这些发达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这样热炒早教班的,抛开早教班课程的质量和师资水平不谈,光是教学的目标就有很大问题。因为在整个早教行业里,用心做教育的就不多,大部分都是商业活动而已。真心爱你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表现高度敏感、激励孩子的哪怕一丁点的进步、管教孩子不良的行为,这些哪家早教机构能替代父母呢?而当父母给孩子报班之后,往往就从心理上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寄托于早教机构,这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事情。不要为了事业、学业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带,隔代教育有着天然的局限,只能作为配合而不可成为替代。也不要让保姆来长时间带孩子,否则你会发现孩子的行为、性情会越来越像保姆。0-3岁是建立亲子依恋的关键期,错过了就再也弥补不了了。我曾相识一对错过机会的父母,在弥补的过程中就不得不承受痛苦的磨合与眼泪;也见过几个可怜的孩子,他们在人生的初期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奉劝父母们再困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打好了基础等孩子大了以后自己就轻松了。否则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面对网游的诱惑、早恋的伤害、竞争的压力和罪恶的侵蚀,又如何来帮助他们?管教如果没能建立在爱的关系的基础上就会引起更大的抵触。“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刘卫华在这方面确实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卢梭在他的教育巨著《爱弥尔》中开篇就讲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上帝所造的孩子是最接近祂心意的人,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保护你的孩子远离各种罪恶,特别是来自电视、网络和不良的环境。在孩子接触之前,请为他们把好关。其次,按着天性来教养孩子。箴言里讲“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这里的“当行的道”不是我们父母设定的,不要把我们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但是可以跟以前进行纵向比较。要知道你孩子“硬件”的方面(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水平、潜力大小)百分之六七十都是父母直接遗传决定的,剩下的就是后天教养和环境影响的。在“硬件”方面比较的话最好可以让自己进行“自我检讨”。幸运的是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已经设定好一个终身发展的系统在亚当的体内,通过DNA遗传给后代。这个系统就是孩子的“操作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全自动运行指令集。会在生命时间到了的时候自动开始执行,比如孩子生下来就知道通过什么方法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或者告诉父母他/她要吃奶还是换尿布。三个月后就要去看外面的世界,六个月就要爬来爬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岁就要学着大人吃饭,要自己拿勺子使筷子……当这些指令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就需要敏感地察觉,然后帮助孩子去实现。比如小宝宝刚开始学爬的时候就让他们爬,哪怕搞得脏兮兮的。宝宝爬到时候就自然要站起来走了(爬行对宝宝的大脑和肢体发育等非常重要,千万不能跳过。不要使用什么学步车之类的辅助工具,不要怀疑孩子的能力。),会走路是很开心的事情,他们宁愿自己慢慢走也不愿大人抱,喜欢爬楼梯,爬得不亦乐乎。这时父母就需要让他们尽情地锻炼小肌肉,等到他们掌握了熟练了反而不愿意再练习了。这个指令集很有意思,就是它会让宝宝学会本领,完成任务之后就不工作了,这时父母应该继续鼓励他们锻炼。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这样的,你会发展自己的孩子有一天就突然会说什么、做什么,或者要做什么。抓住机会让他们里面的动力发挥出来,去探索世界。丰富的刺激会帮助孩子大脑的快速发育。每个孩子都是“神童”,因为如果他们大脑潜力的10%被有效利用就很厉害了,传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利用率是12%,而我们一般人是8%。我个人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之前把握好两个方面,第一是让孩子的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运动也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在幼儿园里,可以明显地发现一般很活跃的孩子都比较聪明,老师心里清楚,虽然某些孩子乖,但是关键时候“派不上用场”。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尽量多的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穿脱衣服、做简单的家务活。要让孩子的大肌肉和小肌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感兴趣的父母可以看一些有关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书,一定会很有收获的。第二是让孩子的心理“肌肉”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让你的孩子感觉到你对他/她的深厚的爱和完全的接纳,父母是他/她完全可以依靠信赖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模型理论,一个人只有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内驱力,并最终渴望自我实现。孩子也是这样,在焦虑的时候你不能指望他们学到什么,而在他们感到轻松愉悦的时候,他们内在的求知欲就会自然涌现出来。此外让孩子经历适当的挫折教育也是必要的,比如跟别人抢玩具失败了、摔倒了、要求不被满足了等等。上帝也是这样做的:“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3岁以后的幼儿就可以正式学各种本领了,除了幼儿园里老师会教一些,父母也要言传身教的,特别是帮助孩子提高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自我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可以不时带着孩子做点疯狂的事情,比如黑夜探险、爬树、跟假想敌搏斗去拯救世界……最后,创造适合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环境对幼儿而言是非常的重要,包括孩子能够看得到的、听得到的、摸得到的、闻得到的都要注意。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展现对美的追求和渴望,他/她会对人的面孔有更长时间的注视,对母亲的气味产生更多的愉悦;大一点后就喜欢鲜艳的颜色,喜欢让帅哥美女抱,喜欢欣赏悦耳动听的音乐;小朋友喜欢木质、棉质的玩具多过塑料的,喜欢天然的多过人工的。好的环境可以说是孩子的除了父母和幼儿园老师之外的第三个老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榜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国古人传承了很多的教育智慧,只是在方法方面比不上西方,美籍幼儿教育专家蔡伟忠就建议采用中体西用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他的书,挺受用的。

学做家务让早期教育更完善


“教育孩子”的话题,是所有家长们都关心的话题。要求早期教育有“让孩子干家务活”的内容,已不被现在的许多家长接受,这样的教育内容似乎违背家长让孩子识字、计算,促使才华早露的心愿,也与社会上辅导孩子学绘画、练弹琴的潮流不合。其实不然,尽早教孩子学干家务活,使之习惯于动手操作,这样的早期教育才堪称是全面的,完善的。

我们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不仅是让孩子读诗、识字,培养他们储存信息的能力(即记忆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加工信息的能力(即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即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从小锻炼、培养。

国外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早就十分重视家务劳动的训练。进了小学,家务劳动就被列为一门正式课程,如联邦德国的小学,除了主要课程之外,还特别设置了几门生活技能课,如做饭、劈木柴、织毛衣等;美国的小学生,平均每天要参加1.2小时的家务劳动;而我国的小学生仅有0.2小时。这种从小就缺乏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的恶果,现在已开始显现出来,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在早期教育中训练婴幼儿动手操作,最简便、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家务劳动,从玩玩具、过家家、给娃娃穿衣穿鞋、洗脸洗澡开始,到把玩过的玩具收拾整齐,吃饭时摆摆桌子、拿点东西,洗衣服时让孩子送送肥皂、拿拿衣服等,对孩子都是极好的锻炼,他们也乐于去做,这样做有三大好处:

一、孩子从小就可以从家务劳动中体验到责任感、自信心和独立性,逐渐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帮助父母从事这个小集体的建设,不能总让父母伺候自己。长大了就能意识到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有信心有力量去完成应该完成的工作,能自立,不依赖别人。

二、家务劳动可以使孩子从小养成勤劳的习惯,磨炼坚强的意志。一个幼儿从生活上依靠父母照料到能自理,是要克服许多困难的,这正是对孩子的极好的锻炼。朱德同志从小就跟母亲学干家务活,八九岁时不但能挑水,还学会了种地,由于从小受过劳动磨炼,后来在漫长的革命斗争生活中,没有感到过困难。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三,家务劳动需要动手,而动手操作可以使孩子更聪明。“手是脑的老师”、“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都是说让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使智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在人的大脑里,各种不同的皮层区域控制着不同的功能,主宰运动系统的相应皮层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当儿童劳动时,手的灵敏动作,能使大脑皮层的很大区域产生良好刺激,脑细胞得到锻炼。如果是需要手脑协调的的复杂劳动,效果尤是明显,更能够促使智力发展,使孩子变得更聪明。

总之,让孩子从小干点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的家务劳动,会使他锻炼得手巧、聪明,坚强、耐劳。

早期教育:性格培养放在首位


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如今备受年轻家长关注,但目前多数家庭教育仍停留于传统的育儿经验上。早期教育一定要改变旧观念,家长要像关心孩子吃饭穿衣那样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尤其应把孩子的性格培养放在早期教育的首位。

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堪称“根基教育”,能让孩子充分吸收知识的养料。早期教育的主教育场在家庭,父母应该承担起孩子早期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有四大规律可循。

第一规律:

别错过最佳期

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0-6岁。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往往于事无补。就拿听音乐来说,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听觉十分发达,可以分辨钢琴上88个半音的音调,错过了音乐开发的最佳期,到少年的时候再去听钢琴,只能听准44个半音。而到了中年,几乎就是“五音不全”。

第二规律:

两个“生命”要同时养育

我们把身体健康当作孩子的第一生命。对于第一生命,家长照顾得无微不至,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少生病,但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把心理健康当作孩子的第二生命,如果心理不健康,将很难成才。从小实行胎教,多参加体育运动,学习与他人交往,学习音乐舞蹈、美术造型,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活动可以让孩子受益无穷。

“学习交往”可以让孩子做到“半岁不认生、周岁会串门”;“音乐舞蹈”则能培养美感;“种植饲养”会让孩子学会热爱生命;“体育运动”让孩子变得开朗、乐观、勇敢、合群等,这些都是第二生命的“核心”。

第三规律:

看图识字,阅读广泛

“孩子太小,教他看图识字太难,等上了小学自然就会了。”这是家长的普遍观点。一些专家认为,认字和阅读对婴幼儿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将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况且识字阅读并不难,因为对于婴幼儿来说,认东西和认字是一回事。只是因为父母天天说,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因此不到一岁就熟练掌握口语了,但认字和阅读训练的机会少就需要家长有一点技巧和耐心了。

专家主张用生活渗透法、趣味阅读法、游戏活动法帮助孩子认字和阅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像学会认物、走路、说话、听音乐一样,会在不知不觉中三岁脱盲阅读,五六岁博览群书。

第四规律:

把性格培养放在首位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是人生成功或成才的保证,是智力发展的动力。因此,性格培养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塑造一个人,就要从性格培养开始。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在三岁之前性格的第二次孕育(第一次是在胎儿期)。

在家庭教育里,从小应注意培养孩子“七大优良性格”———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精神、长大了做大事的英雄气概。

好孩子并不是打骂出来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爱、父母的言行都是影响孩子发育发展的“潜在力量”。没有一个孩子能在父母的抱怨下成才,也没有一个孩子会在父母的打骂下学好,培养一个孩子依靠的是潜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楷模。

此外,积极暗示同样重要。消极言行往往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对孩子要多鼓励,多给予支持。

把孩子的早期教育交给谁


《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正式出台,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学前教育的地方法规。也就是说人接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过去的3岁一下子上推到呱呱坠地之时的0岁。究其深远意义,有人称之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如今已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比父辈们接受了更多的教育的年轻一代发现,再也不能按照自己父母们那—套老理儿培养教育下一代了,不科学不说,还容易让孩子在成才的路上走弯路。 

但是,实际生活中早期教育的现状,却让多少位对子女寄予厚望的年轻父母的理想打了水漂。 

小保姆和老人难以胜任孩子的早期教育 

北京工运幼儿园和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属实验园

,在京城均是有口皆碑的上好的幼儿园,能送孩子进这类幼儿园的父母学历、收入在社会上都不低。但据介绍,这两所幼儿园的孩子入园之前,绝大多数不是被来自农村的小保姆看管过,就是被爷爷奶奶照顾过,或是被小保姆和爷爷奶奶们共同养育过。 

谁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现实中却有多少有着大学文凭,甚至是带过硕士帽、博士帽的人,也不得不把自己第一任教师的位置,拱手让位于没有多少文化的小保姆以及自己的父母。许多女性在休息完国家或本单位规定的产假后,不得不上班去了,孩子小的三五个月,大的七八个月就被小保姆或爷爷奶奶们照顾了起来,直到两岁多才可能进入托幼园所,接受到正规的、科学的教育和保育。 

被爷爷奶奶们和来自农村的小保姆带大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呢?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负责学前教育的有关人士介绍说,被小保姆看管的孩子,一般没有什么文明礼貌而言,小保姆进城后看什么都新鲜,喜欢上街,所以带上孩子哪儿都去,根本不管要去的地方适不适合这么小的孩子,吃饭也是自己饿了,才想起来做,并且常常和孩子混在一起你一口他一口地吃,卫生和营养很难考虑周全。 

让爷爷奶奶带过的孩子绝大多数溺爱有加,科学养育不够,大人包办代替过多,孩子被惯得缺乏生活能力,上幼儿园后,不会自己吃饭,全凭老师喂,有的学会了拿勺,却不会找自己的嘴,而是拿勺子当玩具。尤其是被老人在家宠过的孩子,入园后适应集体生活慢,并且大多独处,不会和人交往,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而这些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不会和别的小朋友追逐嬉戏、只愿独处的孩子,由于运动少,自身动作难以协调,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大脑及智力的发展。凡事也有例外的,据幼儿园反映,一些身为老知识分子的爷爷奶奶照顾过的孩子品行都不错,只是有这样条件的孩子太少了。 

不言而喻,文明礼貌的灌输、良好习惯的教育、适应能力、自立意识的培养等等,这些在孩子刚刚迈进人生的门坎时,就不应该疏忽的做人、做事的教育,就这样被无情地错过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追踪1523名婴幼儿成长达20年,得出国际公认的结论:如果以17岁智力成熟作为100%的话,50%的智力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 

显然,当今中国大多数婴儿在父母的怀抱中便丧失了生命最初几年开发潜能的黄金年华,有教育学者指出,这不仅对孩子本人、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都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托幼园所大多不收3岁以下的孩子 

既然,早期教育在家庭里的这条路走不稳,换个思路,另寻他途,是否可行?比如说送子女进托幼园所。 

但目前得到的信息也不容乐观。北京市东城区1999年统计3岁以下幼儿入托率为16.31%,比1998年下降了4.95个百分点,该区2000年统计3岁以下幼儿入托率为15.44%

早期教育:妈妈要读懂宝宝的手指语言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妈妈要读懂宝宝的手指语言,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宝宝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们已经开始在试图和外界交流了。他们虽然不会动,但是可以通过眼神、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和外界交流。有的妈妈认为宝宝太小,什么都不懂,就忽视了宝宝的手指语言,其实这是不对的。在宝宝试图和外界交流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做出回应。

那么,宝宝的手指语言,妈妈你读懂了吗?很多宝宝手舞足蹈,父母不知道宝宝在说话,其实,父母只要对宝宝仔细观察,就能很轻松地读懂宝宝的手指语言。

宝宝在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学会说话,当宝宝不会说话的时候就会通过手指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所以,父母只有读懂宝宝的手指语言,才能给宝宝更好地照顾。

现在,专家来总结宝宝常用的几种手势和语言,供妈妈们参考。

当宝宝小手张开、手指向前伸展时,表示宝宝现在的心情很愉快,他在邀请身边的父母或者亲友陪他一起玩。这时妈妈可以拉拉宝宝的小手或者塞给宝宝一个玩具,让宝宝玩。

当宝宝小手的指头呈放松状弯着,手臂也松软地耷拉下来了,这说明宝宝累了,想睡觉了,妈妈这时可以把宝宝放在一个安静地环境中,哄宝宝入睡。

当宝宝小手捏成松松的小拳头,这说明宝宝正在做梦,你可以看见他的眼球在眼皮底下轻轻转动,有时宝宝还会发出轻轻地鼾声,这说明宝宝睡的很香,妈妈不要吵醒宝宝。

当宝宝的小手紧紧地握着拳头,这说明宝宝精神紧张。当宝宝看到陌生的人或者呆在陌生的环境中时,宝宝就会做出这样的动作,当宝宝身体不舒服时,也可能这样。

当宝宝的手臂放松,小手轻轻地握着时,这说明宝宝正心满意足地自己呆着,不愿意被打扰。

总结:宝宝是我们的小天使,他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他的心理和思想已经紧紧和我们围绕在一起,他很想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甚至迫不及待。所以,当宝宝用手指语言和我们交流时,父母一定要及时做出回应,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给予宝宝更好地照顾和关怀。

美国早期教育的内容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是美国幼儿教育的权威机构,为了指导教育者对婴幼儿实施正确的早期教育,他们制定了若干早期教育的指导原则。

按照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定义,早期教育是指对0~8岁儿童实施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早期教育特指0~3岁儿童的教育或者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指出,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不仅对于儿童日后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有影响,而且对于他的整个一生都会产生影响。比如:当前的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大脑和认知发展有着短期或长期的影响。从婴儿期一直到10岁,脑细胞不只是形成了联结,而且在这段时期它们有着最大的适应性,可以通过积极的大脑刺激改变大脑的结构。同时在人生早期,对孩子积极的养育过程,似乎不仅是对于认知发展,而且对于健康的情绪发展和社会性能力都非常重要。此外,入学前的这段时间是发展基本的运动技能、语言技能以及其他终生受益技能的最佳时期。

著名早教专家Barnett认为,儿童早期的护理和教育能够极大提高儿童日后在学校中的成功机会,参与到高质量学前教育方案中的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留级、弃学、犯罪的可能性大为降低。不过,根据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研究表明,由于早期教育方案良莠不齐,美国只有15%的早期教育方案属于高质量的项目,而那些低质量的方案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反而对他们的健康、安全、发展造成了威胁。处于这种方案下的婴幼儿占总数的30~40%。

目前,全球幼儿教育界基本达成共识,在急剧变化的当今世界中,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善于交流,尊重他人,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

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判断力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

有较强的接收信息的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

能够灵活使用已经发展成熟的复杂工具和技术,如 :计算机;

当条件和要求发生变化时,能够继续学习新的方法、技能和知识。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认为,在今后几十年中,很多人可能会需要比以前更多的读写和运算技能,这些技能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在历史和地理的社会研究,音乐和视觉艺术,体育和健康这些学科中,儿童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学科中体现出来。除了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能力之外,儿童还必须形成自信的态度和性格。他们需要理解要取得成功必须付出努力。一个好的教育方案应该是能够提供一个安全和营养的环境,这样的环境能够促进每个孩子的身体、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同时也要适应不同家庭的个别需要。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对于早期教育的内容特别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发展。而许多家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往往将早期教育做单一的理解。比如:一些家长把早期教育看作是超前进行的学校教育,理解为是认字、背诗、阅读、学特长等智力开发活动。实际上,早期教育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些内容大致为12个方面:

1.大脑与五官刺激;

2.身体素质与身体协调能力;

3.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

4.语言能力;

5.良好个性与人格;

6.良好生活习惯;

7.社会性能力;

8.求知欲开发与保护;

9.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读写算);

10.审美趣味与能力;

11.特殊才能发现;

12.特殊技能培养。

早期教育:新妈妈要了解宝宝的咿呀学语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新妈妈要了解宝宝的咿呀学语,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宝宝到了一定跟年龄就会流露出一些在语言方面的装填,嘴里嘟哝嘟哝的不知道说些什么,这是宝宝在刚刚开始咿呀学语,这些让妈妈莫名其面的话是宝宝学习语言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新妈妈要了解宝宝咿呀学语的小秘密,因为新生婴儿语言发育通常会经历两个阶段,了解宝宝的语言发展也是精心呵护宝宝健康成长的爱的体现。

第一阶段是前语音感知能力的发展。这个阶段婴儿说话十分活跃,无论是在睡觉前、还是在吃饱饭前都会独自咿呀咿呀的讲个不停。孩子天生就有模仿说话的能力,这个阶段必须要靠听觉、视觉、语言的运动系统协调进行活动。孩子有时候是模仿别人的声音,有时候会模仿自己的声音,一听到声音就会将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搜寻发生的物体。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看看色彩斑斓的音乐书,触摸一下发音的键盘,可能对宝宝运用眼、手,唇、舌、脑都能器官的协调运用大有好处。

第二阶段是语言发音的能力发展阶段。2-3个月后,宝宝会开始运用跟语言做出表示,例如高兴的时候,可能会有笑声,或者鼻子发出声音来。家长这时候可以教孩子简单的如何用舌和唇发出笑声,多给与孩子鼓励,如果能和孩子互动对答,那么孩子就会说给不停。这一阶段还要重视宝宝理解语言能力的培养,因为学习语言最后重要的第一步是理解语言。宝宝总是先学会听话,才能学会说,4-6个月宝宝已经能够理解语言中的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在宝宝学习语言的阶段家长应该多鼓励和引导,多领悟宝宝的意思,积极的和宝宝交流,同时注意教会宝宝正确的发音。

总结:新妈妈要了解宝宝咿呀学语的小秘密,因为新生婴儿语言发育通常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音感知能力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婴儿表现出比较活跃,这时候可以让孩子看一些颜色艳丽的音乐书,触摸发音的键盘,这对宝宝,大脑和手、眼、口的运用有好处。第二阶段是语言发音能力的阶段。2-3个月后宝宝可以开始运用语言,家长应该要多鼓励和引导宝宝,领会宝宝想要表达的意思,积极的和宝宝交流,教会宝宝正确的发音。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早期教育:在教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要注重纪律的培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