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军、窦桂梅等4位京城名校长谈“教育经”

12-19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王殿军、窦桂梅等4位京城名校长谈“教育经””,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

李烈、王殿军、窦桂梅、刘可钦四位超级名校长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到如何实现家校联动,为您分享最独到的“教育经”。

好的教育需要尊重差异,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

李烈: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只有遍尝人生百味的孩子,才能适应能力强、经得起风雨。

以爱育爱,是17年前我做校长之初提出的“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的主旋律。通俗地讲,就是以教师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和爱的智慧,培育出学生的爱。

育出的学生之“爱”,既包括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格,又包括对知识与未知、对探索与尝试的热爱,以及愿以一己之力为周围世界带来改变的使命之爱。

拥有这种“爱”,方为走向未来、健康快乐的大写之“人”!

所有的“好关系”,都源于尊重

好的教育,一定基于好的师生(亲子)关系;建立好的师生(亲子)关系,是好教育的起点。温暖、支持、理解、包容、信赖、体贴、关怀……

这些都是“好关系”的显著特征。M.Yjs21.cOm

在我看来,这些“好关系”的特征都源于两个字:尊重。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尊重首先表现为对差异的尊重。

任何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或“决定”爱或者不爱某一位学生。这就是“有教无类”的要求。

父母也是一样,少一些“前一位妈妈咨询,怎么让自己内向的孩子活泼好动起来;后一位妈妈咨询,怎么让自己外向的孩子安静听话”的现象;

少一些横向的比较和竞争中只做赢家的追求;

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有价值的”,相信“差异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将有助于教师和父母对差异的接纳与尊重。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失败,困苦,委屈

其次,尊重表现为对规律的尊重。

除了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之外,还有对“真实的成长环境与成长过程,必然会有不尽如人意”之生态属性的尊重,和对“孩子是未成年人”之限制的尊重。

不要强求孩子按照我们的规划前行,孩子属于我们必将会被淘汰的未来;

不要过度关注总是在孩子身边担心地问这问那,自主独立的孩子才有能力有担当;

不要帮助孩子扫平所有路障,没有了沟沟坎坎的柏油路只有单调的体验。

尊重错误、拥抱失败、享受困苦、正视委屈,都该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

只有遍尝人生百味的孩子,才能适应能力强、经得起风雨,而且多彩人生中懂得珍惜何谓幸福与甜蜜。这就是给孩子一份拥有生态属性的真实的成长经历的意义所在!

“孩子是未成年人”,寓意孩子需要保护的同时,也会因为交往主体之间成熟性的不对等,提醒我们要懂得限制孩子的权利和引导孩子的需求,这也是教育之爱的有机组成。

曾听闻一位6岁男孩的父亲炫耀:我们家特平等,今天儿子当家,明天我当家,谁当家听谁的……

我不禁忧虑这位6岁孩子对权威的认知,以及上学后对集体生活的适应。

从幼儿园到学校,从小朋友到小学生,社会角色的逐渐形成从这时开始,学业的完成、规则的建立、纪律的遵守等,是此时孩子面临的成长,对孩子保护的同时需要对其行为指导、限制和约束,如此才是对规律的尊重。

急功近利的教育,教不出“聪明的孩子”

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做教育不要太急功近利,单纯以考试为核心,考试外的事情一概不参与,其实是牺牲了孩子们变得更聪明的机会。

教育无处不在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但学校不是唯一的育人平台,学校有围墙,教育无边界,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无处不在。

在清华附中,我们秉承这样的观念,特别喜欢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

我们带着学生一路坐着火车到敦煌,走一次丝绸之路;

我们在国庆节期间还要带孩子们去远足,增长他的见识;

我们到内蒙古去放飞热气球,放到三万米的高空,把物理知识全部用上;

我们有一门课程叫《走进圆明园》,把课堂搬到圆明园,将历史、战争融合进去;

还有一门课程是《走进联合国》,把孩子带到联合国总部,和外交官进行交流……

每一个学科,每一种学习方式,每一部分内容对孩子的大脑来讲都是一种营养,省略了一门课程孩子就缺失了这个营养,他的大脑在这个纬度上就不聪明了。

做教育不要太急功近利,单纯以考试为核心,考试外的事情一概不参与,其实是牺牲了孩子们变得更聪明的机会。

尊重孩子天赋很重要

尊重孩子的天赋很重要,不要把他的天赋作为老师、学校的工具,做教育要没有功利心,为孩子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着想,不能只顾眼前的一点利益。

对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们的喜好,支持他喜欢的、最感兴趣的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家庭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

兴趣是人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条件,扩大舞台,走出校门,接触更多的事物,寻找到兴趣点。

舞台有多大,梦就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把孩子带到一个宽广的舞台里,让他有未来的梦。

家校联动,让孩子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我们一定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儿童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家庭的状态。

教育不能只给“糖”,不给“盐和钙”

我们清华附小有一句口号,叫做“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要求附小人必须要成为聪慧而高尚的人,也必须是拥有健全人格、爱国情怀这样的人。

有人会想,会不会我们给孩子的要求太多了?其实不是多不多的问题,而是你要求了什么的问题。

今天,我们都在讲“减负”,都在谈对儿童的“尊重”;今天的家长也都把孩子们当成真正的小宝宝,但爱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一种溺爱;今天动不动就说孩子太累了。

其实,今天孩子的“累”是谁给的呢?是家长额外给的,但是对于孩子自身的要求,本身的立人上还是不够的。

今天的孩子应该给他一些压力,给他一些挫折,给他一些经历。

一个人需要有盐,他需要有钙,他需要有糖,这三个都不能丢,可是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没有钙,也谈不上盐,很缺失。

加强家校互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

我们会经常联系学校的家委会,通过家委会的力量去推动整个家长的工作。

每学期的开学之前、开学之后甚至学期中间,学校有重大的决策或者有个教学理念的探索,课程改革的改变等,都会把家委会成员请来做商议、做研究。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班级家委会委员,班级家委会委员就设在年级里头,这些家长们和相应的年级组长和班长组合在一起。

他们组合在一起干嘛?

实现各个班级里的最优化、最大的一种发展和完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通过家委会和班级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来实现。

还有,让家长们必须要亲近学校。我们要让他们懂得,其实孩子的成长最终还是离不开家庭教育的。

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如果一个人出现了问题,没有一个人会说,他的小学老师是谁,他的中学老师是谁,他们一定会说他的家教出了问题。

我们一定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儿童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家庭的状态。

我们就让家长们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比如来听课;

比如每半个月家长要和老师进行一次沟通,我们叫沟通日;

再比如早晨起来学生家长们要当义工,轮流在校门口挂着袖标、标语,做值周、值勤工作,来维持交通;

再比如周末的学校图书馆,再加上平时早上起来的阅读微课堂,我们都有家长义工来帮助儿童阅读。

其实是让家长知道在校园里他的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原来校园里是这样一个教育的生态,家长应该做些什么,要理解和心疼学校。

家长这样理解、心疼,就对学校有认同,也就认同学校的理念,也会觉得学校提出的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是有道理的,会去践行。

陪伴孩子成长,需要不断学习

刘可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从家庭教育看,孩子的行为中总有着父母的影子,同样的道理,从学校教育来看,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班级、什么样的学生。

师生之间是应该相互学习的

有这样一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学校中有一位姓何的班主任带班经验十分丰富,当学校要求老师用iPad进行教学的时候,何老师由于操作不熟练急需学习。

何老师没有按照惯例到电脑公司接受专门的培训,而是选择让自己所带的五年级班中的学生来教自己。

每次遇到问题,老师就提前预约,而每次学生给老师“上课”的时间就规定为五分钟。

通过这种方式,何老师不但熟练地掌握了iPad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向学生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师生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的。

家长需学会有效与孩子沟通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陪伴孩子成长都是需要学习的,而家校之间更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家长在孩子三岁之前学习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学习的愿望反而越来越小,其实孩子越大,越需要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家长不断地去学习。

作为家长要学会问孩子三句话:

今天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

今天你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

通过这三个问题,家长可以体察孩子的价值观,知道孩子眼中的好事情和不好的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他的同伴和班级,并在问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别等错过了名校才后悔!断送高分的四大“恶习”!


一个好的答题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在考场上赢取考试时间,也可以为孩子的考试提升一定的分数,所以养成一个好的答题习惯非常有必要。看看你孩子的答题习惯是不是有以下这几种情况吧

一、卡题,和一道题目较劲,白白浪费时间

往往这类同学容易被卡在第一道题,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其实,一张卷子的题目的难易基本上的随机分布的,一道题,特别是第一道题一下没有做出来太正常不过了,在一道题上耗费过多的时间,往往会牵扯到我们解简单题目,让我们在这些题目里出现马虎的现象和犯超低级错误,这样我们就不能不说那道题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让我们在考试后对此后悔不已。因此做题一定讲究技巧,在规定的时间内我们将题目答完就好,不一定非得按题目顺序哦!

二、盲目求速度,做题漏洞百出

这在中等程度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这让我们经常在:审题,表述上吃大亏。

先说审题:我们读题的时候,很多同学有的时候做过类似的题目,因此就想当然的往下做,但事实上,这种题目的考点也就在和陈题的区别上,我们丢分也就出现在:题目没看清楚啦。

看题,画重点;应用题,画出数量关系。一定保证开始要对,否则,一道题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再说表述,很多时候,我们不经大脑,动笔就算,好像什么题目“一想就会”,但往往是“一做就错”,对题目,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可以在草稿上写出,画出,理顺了,我们再往上写,一方面保证正确率,另一方面保持卷面整洁肯定不吃亏啊。

三、做题偷懒,能懒则懒

在老师阅卷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的书写上有一定的问题,比如说计算题的过程偷工减料,书写歪歪扭扭,填空题数字写得四不像,数字与数字的间隔模糊等等,实际上如果不是知道答案的老师阅卷,这些答案是很难判断的,严格来说甚至都是错误的。在这上面丢分,就是煮熟的鸭子飞了。

四、完全没有检查习惯

掐着时间做到最后一题,匆匆扫一遍,便以为万事大吉了,就等交卷。实际上,这有个良好的检查习惯也能得到不少分。按照我们的习惯,可能有题我们跳着做了,该回去补了;一个简单的题目可能有好几个答案哦;应用题除不断可能有问题哦;这道题,我们的答案可以反带回去,顺着解一遍或许会和题目的数据对不上哦…,检查出一两个问题,或许你的卷子就是满分了。

名校老校长的8点建议,让孩子爱上学习!


我们都知道,家庭类型多层多样,不能一刀切,没有一把万能钥匙的。我们也不能以能否进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不过,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一位名校老校长从这8各方面给了我们建议:

1、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

我以前带学生去农村学农,看到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了,递到手上,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对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没兴趣;又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2、承认差异,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

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第一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

家长要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长处。人有差异性,要承认差异,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方面更有潜力,更有优势。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逼着孩子读书,在压力下读书是做不好的。

3、别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米袋子”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只有100分的是好孩子?如果孩子为人很好,动手能力很强,常爱提问题,那也是好孩子。家长要寻找、激发孩子的优势项目,在这方面多鼓励孩子。

其实家长要想明白,你是要培养一个装知识的“米袋子”,还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识型的还是智慧型的?

如果是要培养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输,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问,你还要启发他问。提早认识ABCD不如让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

4、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13岁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模仿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学语言最合适。比如小学背古诗就比大学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起来了,再学数学等学科会更容易。

5、让孩子体会成就感

我个人觉得,家长在学习上不要大包大揽,但是在培养孩子自信自强这方面要有意识的作为。

莫言为什么会喜欢写作?他自己回忆说,就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很喜欢他,把他的文章当做范文读出来。

我为什么会喜欢数学?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老师从讲台上奔过来,摸摸我的头问,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一颗糖还高兴?我说是的。从此以后就喜欢上了数学,认为自己数学行啊。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小孩子要鼓励,要给他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会有兴趣。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还有一点可以做,就是让孩子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6、帮孩子解决具体问题

对家长来说,只有鼓励也不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你只是在旁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义不大,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刚进小学时做数学口算题目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分解动作”的做法,40道题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长可以把题目分成8组,每组5道题,做完一组再做一组。

可以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对5题的时间记录比较,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他10分钟看他做对几道题。这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这样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教师和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

7、用孩子喜欢的方法激发好奇心

保护和激发好孩子的好奇心对于激发学习动力也非常重要。

我记得小时候,生物老师教我们养小球藻,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上自来水,每天往水里吹气,慢慢水的颜色变绿了……我觉得像变魔术一样,因此很喜欢生物课。

后来物理老师教我们做矿石收音机和晶体管收音机,自己装的收音机接收到广播那一刻真的很兴奋,我又想做无线电发明家。

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做些小实验,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习惯非常有用。此外还有一些用游戏学数学的方法,比如小一点的孩子搭积木,从中可以了解三角形、长方形、园、半圆等图形概念和红、绿、黄等颜色概念,还能养成观察、记忆、想象、合作等习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扑克牌算24点,等等。

8、家长做榜样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条途径:自我学习,同伴合作,专家引领。“专家引领”的这个“专家”对小朋友来说,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家长。

现在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我发现学生当中凡是发展的比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较民主平等的,家长和孩子是讨论式的,启发式的,不是灌输式的,压制式的。家长有什么事情会和孩子讨论,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是良师益友。这种家庭氛围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一位德国母亲的4个教育细节


我租住的是一栋三层小楼,房东名叫玛丽,是个寡妇,一个人带着儿子约翰尼生活。一天,我到玛丽房间交房租,看到约翰尼正热火朝天地坐在电脑前玩射击游戏。玛丽好像对此并不反对,一边和我聊天,一边关注着“前线”的战况,及时为约翰尼颁布口头嘉奖令。

在妈妈的鼓励下,家伙越战越勇,捷报频传:报告妈妈,我又过了一关!报告妈妈,我换装备了!就在这时,玛丽突然对儿子叫道:“约翰尼将军,请马上停止战斗!”约翰尼马上按下暂停键将游戏定格,扭过头来一脸迷茫地望着妈妈。我也十分不解,只见玛丽脸上毫无笑容、严肃地说:“刚才那架飞机,明明一枚导弹就能将它击落,你为什么要用3枚导弹?你知道一枚导弹的价格是多少?至少300万马克!你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饿着肚子等待救济?你……”

约翰尼的脸涨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眼看就要大哭起来,可妈妈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我连忙说这只是游戏而已,不必那么认真。“打游戏也要节约子弹。”玛丽根本不买我的账,一直到约翰尼低头认错并且保证以后打游戏不再浪费时才善罢甘休。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以为只有我们中国人才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正如台湾著名企业家喻世伟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父母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往往抓住孩子生活中的过失,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决不姑息和迁就,因为他们的教育针对性强,很少空谈大道理,所以往往更具实效。

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有段时间,约翰尼对中国的毛笔书法产生了兴趣,天天求我教他写毛笔字。我自然不愿放过这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于是欣然答应。这天下午我和玛丽带他到一家华人开的书店去买宣纸和毛笔,刚走到街头,就见到一位乞丐蹲在街角正对着约翰尼笑。约翰尼犹豫着掏出口袋里的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把买笔的钱送给这位叔叔。”还没等玛丽说话,我连忙抓住他的小手说:“别这样,约翰尼,这些人都是骗子。”约翰尼疑惑地望了我一眼,轻轻挣脱我的手,继续对母亲说:“妈妈——”还没等他说完,玛丽就微笑着鼓励道:“去吧,约翰尼,你让妈妈感到骄傲。”

望着孩子的背影,我忙将自己在国内的种种被骗经历告诉玛丽。玛丽一直很认真地听着我的话,等我说完了,只见她对我抱歉地一笑,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认为约翰尼的想法应该得到鼓励。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有很多乞丐好吃懒做,专门装出一副可怜相骗取大家的同情,可是如果我们禁止约翰尼这样做,他就会错误地认为人与人之间是自私和冷漠无情的,毕竟,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约翰尼的劳动节

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约翰尼都要自己带着拖把、抹布等劳动工具在楼道打扫卫生,从不间断。在国内时经常听说欧美国家的很多孩子为了挣零花钱,常常为自己的父母或别人打工。我以为约翰尼也是如此,可一问才知道约翰尼这样做完全是义务劳动。这让我既惊讶又感到迷惑不解,顺便说一下,“约翰尼将军”只有9岁多一点,左脚有点跛。平时空手上下楼都不大方便,拖着重重的劳动工具更是摇摇晃晃举步维艰,每次都累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让人于心不忍。可他偏偏拒绝任何人帮忙,生怕别人把他的“美差”抢走似的。天下哪有这么狠心的母亲,请一个清洁工不就完了吗,干嘛非要这么为难自己的儿子呢?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去找玛丽理论,谁知玛丽的一番话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母亲她当然最明白儿子行动的不便和劳动的艰难,但决不能去帮他,否则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因为他宁愿自己困难也不愿别人因为脚跛而可怜自己。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约翰尼因为脚跛,会失去很多优势,因此必须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百折不挠、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精神。而且,打扫卫生的任务还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还将这两天定为自己的劳动节呢!

玛丽的语气很平淡,可是我却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我们中国的那些小皇帝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稍微照顾不周就大吵大闹,很多孩子读到高中了却仍然让父母为自己洗内裤洗袜子,相比之下真是令人既担心又汗颜。更可贵的是,约翰尼义务劳动既无老师命令也无家长要求,纯粹出于自愿,非但如此,还别出心裁地将周六周日作为自己的劳动节,可见是真正以劳动为乐,绝非心血来潮、沽名钓誉,而这得需要玛丽多少潜移默化的教育啊。想起在国内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为了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习惯,经常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公共场所义务打扫卫生,并且要家长签字。可结果如何呢,不但一些学生敷衍塞责、草草打扫应付了事,就连很多家长也是表面赞同内心不以为然,说我多事。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都能克服重重困难再度迅速崛起,同时我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奔驰车呼啸而过,耳边似乎传来世界杯赛场上德国队横扫千军的呐喊!有这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德国的繁荣和强大是理所当然的事。

那一夜,我失眠了……

八点四十一分

有一次玛丽和我约好礼拜六去市政厅广场玩,临出发时玛丽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请她帮忙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再用传真发过去。没办法,玛丽只好请我带着约翰尼先走,说好八点四十分在市政厅广场东边第二个长椅处会合。

我带着约翰尼到广场后,一看已经是八点二十分了,心想查阅资料那么麻烦,玛丽肯定不能准时来了,于是便和约翰尼痛痛快快地到处游玩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看了一下表,八点四十分,回头向马路上望去,只见玛丽正一路小跑往这边赶。我心里好笑,干吗那么着急呢!这不正好嘛!这么想着,也领着约翰尼向第二个长椅走去。

这时玛丽也跑到了我们面前,只见她两腮通红,额头挂满了汗珠,气喘吁吁地对我们说:“上帝保佑,总算没迟到。”说完抬腕看了一下表,这一看不打紧,只听她啊的一声尖叫,我心里一惊,心想难道她有什么重要的事忘记了?正琢磨,见玛丽深深地给我和约翰尼鞠了个躬,充满歉意地说:“真对不起,到底还是迟到了一分钟。”我看了一下表,分针刚刚移到八点四十一分的位置,心想这有什么呀,不就一分钟嘛!于是就很随意地说:“没关系,一分钟而已。”可是玛丽并不放过自己,仿佛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似的,连声向我们道歉,直到我假装要生气了才罢休。

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怪不得以前听人说德国人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做什么事说好什么时间就什么时间,就像瑞士的钟表一样准。由此看来,果真如此。我突然又想到,玛丽今天的行为绝不是为了教育孩子或故意做给我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习惯性行为,这将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啊!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教育者如果只口头要求自己的学生和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而自己却不给孩子树立榜样,怎么会让孩子服气呢!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不阅读的孩子,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博尔赫斯说:天堂是一座图书馆的样子。阅读,不仅是对孩子语文学习的熏陶,让孩子直接体味母语的美和力量,更是精神上的提升。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的潜在差生。今天给孩子最好的与您分享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的演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文究竟可以有多美。

▽我们的母语,你们把它搁哪去了▽

苏步青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我为什么把语文叫母语,这个我反反复复地讲过。因为我们没有权利不热爱自己的母语。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界定了他的民族语言和一生的精神格局。一个人语言的涵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他的文化素养。

我们现在对语文的理解和敬畏,都还缺一点点。我们孩子也发生过一些小故事和笑话,比如用“陆陆续续”造句,学生说:“下班了,爸爸陆陆续续地回家了。”你到底有几个爸爸?同时,还有“我弟弟长得欣欣向荣”这样的笑话。

我们的语文还是有些问题的,我个人觉得,数学还是比较热烈。现在我们在改革,是特别有必要的,比如文理不分家。我来北京十几年,语文是必须要大幅度提升了。语文不能再单篇碎片化教学了。

我女儿2008年高考,当年我把一些考卷拿来做分析,这是一个学了12年母语的孩子闹的一个笑话,“当俞平伯为钟子期摔琴之时,他所寻找的是高山流水,琴声是他的愿景”。俞平伯1994年才去世,钟子期2500年的事,俞平伯还给钟子期摔琴。还有像“居里夫人发明了鱼镭”、“尽管司马迁多次遭受宫刑,但他忍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等笑话。

真是着急死人了,所以有时候我老说,别拿母语不当回事。好在现在一直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丢了母语,你还知道自己是谁么。母语现在越来越单调了,一看电视全在耍贫,不是调侃就是娱乐。娱乐至死,你就在那开心吧,但啥都得不到。画面代替了大脑,形象代替了思考。

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这十年儿童的智力下降了10%,这是全世界的数据。原因是少了想象力了,大家用画面、媒体代替了一切。所以怎么办?靠我们自己去阅读。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如果你自己不看书,让你孩子看什么书!

▽读些什么书?▽

清华附小每天早上都有晨诵,但晨诵不是读经,我们不提倡死记硬背。

给大家看看我们学生诵读的一些诗——

《沙发》

人家都说,

我的模样好像表示

请坐请坐。

其实不是,

这是一种

“让我抱抱你”的姿势。

你看多美!咱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啥样:同学们我们要写关于“沙发”的作文了。老师问:“沙发有什么好处?1、2、3……”一点都没有情怀。

你们发现没,孩子一回家,刚进门就把那鞋使劲往外撇。但你看看台湾作家怎么脱的鞋?

《鞋》

我回家把鞋脱下

姐姐回家把鞋脱下

哥哥爸爸回家

也都把鞋脱下

大大小小的鞋

是一家人

依偎在一起

说着一天的见闻

大大小小的鞋

就像大大小小的船

回到安静的港湾

享受家的温暖

我带班的时候,曾经让一个孩子回家要求他给他爸爸朗读三遍下面这首诗,让他爸爸写出听后感,他爸爸根本没理我。我就又去找他爸爸,他爸爸回说“老师,我知道您意思了,问我儿子我的表现还不行么,别让我写听后感了……”

“每次听到您,

下班回家的脚步,

我心中的快乐,

就像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幅拼图。

爸爸,我们这个家的拼图,

是一块也不能少的……

多么温暖啊,语文没有创新,语文就是组合。我务必告诉大家,一定要把语文学好,高考文理都不分家了,高考语文在做大力度的改革。

生活中,这些也都能用得到。我们北方女同志一般比较强势,所谓温存不够,平时声音也比较刺耳,“在哪呢!咋还不回来!!!做不做饭了!!!”你丈夫要真还不回来,那你可不就没完了。

我在家、在学校都使用的是一套语言系统,你也可以像我这样用教学方式试一试。当你老公回家时,刚脱完鞋,你就用读诗的方式说“每次听到您,下班回家的脚步,我心中的快乐,就像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幅拼图……”你想象一下结果会怎么样?

第一种情况,你可能从来没有这么温存过,结果是“你没病吧?”第二种情况,听懂了!对母语有感觉,“我真的要注意了,今天我家这位怎么表达得这么好!”第三种情况更精彩,他遇到好的语文老师,可以马上抬脸说,“好的~我一定按时回家。”

▽日有所诵,必有收获▽

《母亲节》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

真的,每逢这个日子,

我的眼泪就不听话。

每逢这个日子,

老师就要我们画妈妈。

每逢这个日子,

弟弟就画我的脸,

再画上妈妈穿过的衣服。

弟弟说,这就是妈妈。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

真的,每逢这个日子,

我就更思念,

睡在荒野中的妈妈。

我给学生们读这首诗,是好几年前的事了。有一个孩子读了这首诗后,第二天没来上学。下课后,他妈妈来电话说,“老师我求求你给我儿子说句话吧。”我说你儿子怎么到现在还没来上学,她说她儿子死活不让她下床,哭得死去活来说,“怕我睡在荒野中”……他妈妈就觉得他肯定是在撒谎,不想去上课。

我一听,原来是这首诗惹的祸,我就和她儿子说,“诗里的妈妈不是你的妈妈,但我懂你对妈妈的爱,你来学校我再和你讲讲田野里的故事”。

我后来和这位妈妈说,你务必把这件事记下来,将来您儿子结婚那天,如果我还活着,我一定参加,我一定要讲讲发生在他6岁时这样的故事,我要让他妻子知道,这么一个有童心的孩子是错不了的,她的选择是对的。谁说我们就是为了学一首诗而已呢?

花是不会飞的蝴蝶,

蝴蝶是会飞的花。

蝴蝶是会飞的花,

花是不会飞的蝴蝶。

花是蝴蝶,

蝴蝶是花。

想想我们小时候背的那个诗,“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背完了,我们有孩子说“窦老师,我上了庐山咋看也没看出来!”但你看这首哲学的诗,很简单,花和蝴蝶孩子都见过。看似简单,但是这首诗是很深刻和经典的。

我和我爱人讲一件事,怎么讲都讲不明白,我突然就想起这首诗了,我就马上来一句“花是不会飞的蝴蝶”,他回“你说什么呢!”我就觉得太好了,正好让我来第二句,“蝴蝶是会飞的花”,他说“你给我再说一遍!”把我乐的,正好让我说第二段,他回“你到底在说什么?!”我说“花是蝴蝶,蝴蝶是花”,我爱人理工思维,啥也没法弄了,没招了。这就是生活,有时候解释不清,但是有这样的意象可以感受。

这诗还很有意思,孩子拿来套各种东西,比如旋涡和龙卷风、月亮和香蕉。有个孩子做了首《护士天使》,“护士是不会飞的天使,天使是会飞的护士……”这诗让他妈妈心动的,说“我儿子是天才,我儿子太有创作才能了”,我没告诉她实际情况。

有个孩子特别有意思,现在是北大中文系博士,非常了不起。小学五年级时,期末考试考作文,没考好,因为他写成了一篇驳论文,他认为作文题目“记件有意义的事”非常没有意义,建议以后不要再出这样的题。我把他批了一顿,第三天他送了我一首词,是他自己创作的,叫《独笑傲》——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我至今还珍藏着这首词,那时候他才11岁啊。大前年,我们见面,他个头高,一下给我抱了起来,然后把手搭我肩膀说,“最近看了你博客啊,比以前有进步了,继续努力啊”。我就想起陶行知那句名言,“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我真的好崇拜我的这些孩子。

还有太多太多好的诗篇,我希望家长也一起来好好品、好好学习,能不能睡前在床头领着孩子读一读。日有所诵,必有大获、必有大德。我希望希望,拜托拜托各位家长,你就这么坚持坚持,您孩子的语言就是他思维的外壳,他的语言就是他的情感态度。

一句话,琅琅书声,就是孩子的朗朗乾坤。

2020一位4个博士的母亲谈家庭教育


明星语录: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我并不刻意教育我的孩子一个个成博士,我只是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李振霞教授已经去过17个省市,都是邀请她传授家庭教育的经验,社会上也已经有一本书和一套影碟来专门介绍她和她的博士孩子们。但邀请函还是一个接一个,讲学日程一直排到了12月。

已退休的李振霞是中央党校的兼职教授,但人们更感兴趣的却是她作为四个博士的母亲这一身份。

李教授的三个儿子,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一个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一个是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博士,而大女儿金萤则是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的博士后。

“老实说,我们并没有刻意要把孩子培养成名成家,我们只是用爱心、信心、恒心、苦心织了一张网,谁料到它们竟给我网回了四个博士。”说到这儿,李教授找出了一张手绘仕女图递给记者,已经泛黄的纸页上记着这幅幼稚作品的诞生时间:1971年10月5日。“怎么样?我女儿画的。”言语间流露出慈祥、爱意和骄傲。

“我们给她取名叫‘萤’,希望她像萤火虫一样,能自己照亮自己就够了。”结果呢,金萤上学时书读得好,下乡时猪养得好,做医生时手术做得好,出国后又逐步成为霍浦金斯大学基因工程研究的骨干。

身教重于言教。李教授非常喜欢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句话:“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在四个孩子眼里,父母嗜书如命、忘情工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和书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孩子们成了博士,而他们的父母也成为业界翘楚,双双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无言的行动有力地传达出做人和做学问的真谛。金萤说:“小时候,我们家很清贫,在物质上,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丰厚,但他们给予了我们一个求学与做人的根本,那就是——健康的心灵。”

碰到孩子有错时,李教授的原则是:不在饭桌上说,不在客人面前说,不在心情不好时说,不在全家人面前说。这方法看似普通平凡,其中却包含着多少爱心、苦心和耐心。一位家长听了李教授的讲课后,深有感触:“多少家长舍得为孩子花钱,却舍不得花时间花心思跟孩子沟通,教孩子做人。”

祖辈教育要定好位


祖辈、父辈合力教育孩子是当前最常见的模式。如果祖辈教育第三代时越位——干扰、替代父辈教育,就会使得代际冲突不断上演。

昨天程的爸爸妈妈抱着4个月大的弟弟来我这里和我谈谈孩子的问题。前一天,我校讯通告诉他们,程在学校里喜欢导乱,请家长多配合教育。孩子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就来学校了解情况了。孩子妈妈其实都知道问题在哪,可是爷爷奶奶老护着,她无法好好教育孩子。她讲了很多孩子在家的事,她说她在家里很无奈,当她要教育孩子时,爷爷奶奶就护着。久而久之孩子已经懂得,只要向奶奶撒娇,奶奶定会护着他。有时,妈妈教育好孩子了,让他从现在起好好做一件事时,奶奶又要过来掺和了。这样比不教育还糟糕。听了孩子妈妈讲的几个小故事,我觉得程身上的坏毛病都是爷爷给惯出来的。二年级的孩子,晚上洗脚爷爷是打好水,左边拖鞋放好,右边拖鞋放好,给孩子洗好、擦好脚,穿好拖鞋。孩子什么事都没,只要坐着就行了。我听了直诧异,这么大人了,爷爷为什么还不放手让孩子做呢?还有一件事是每天早上,奶奶都准备好了早餐(有时面、有时粥什么的),奶奶还要问孩子你要吃什么呀?用孩子妈妈的话来说,就是给孩子调皮的机会。比如是今天下了面,孩子说要吃馄饨。奶奶又去做。看看时间来不及,就要吵着发脾气,奶奶就说,我们去外面吃好了。久而久之,孩子对爷爷奶奶呼之来,挥之去。现在到学校里也不懂得尊重老师,你跟他说一件事,他还跟你讨价还价。因为孩子在家的教育是他想怎样就怎样。

我听了他们讲得事我觉得孩子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希望他们跟孩子的爷爷奶奶好好沟通,爱孩子要爱要心里,祖辈教育要定好位。

家庭教育需要“补位教育”


“补位”一词作为术语,屡见于足球比赛等体育项目,引申推广到教育领域,笔者认为可指在对青少年教育上不能出现“盲点”和“空白”。正如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需要均衡、协调的营养,青少年的成长也需要全面、协调的教育。

它是一项特殊而又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全员参与,全天候关注。既需要社会各方面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又需要通力配合,加强协作。

一、知识素养“补位”

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既需要科学素养,又需要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具体实践中我们要鼓励教师丰富学识。教师要通过“充电”来丰富自己。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渊博的多科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充分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把学生引领到一个广阔的知识世界;大力推动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对全校学生开放学校阅览室,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图书室,各年级开设节次不等的阅读课;积极渗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积淀,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应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利用“国旗下讲话”,课外活动开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唤醒民族意识,强化人文素养;加强艺术教育,开设各种音美兴趣小组,增设艺术欣赏课,开展“学生才艺展示”等。

二、实践能力“补位”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但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无不映射着社会、学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缺位。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实践,这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不合拍。江泽民同志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使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们多次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学习,了解工农业生产;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使其感受大自然之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以致用,勇于实践等。

三、情感思想“补位”

良好的思想品质、完善的个性心理、健全的人格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但是我们也看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位,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思想心理障碍。为减少或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开展心理咨询,进行感恩教育,传递“爱心祝福”,做好“亲情补位”,利用榜样示范,开设专题报告等。

总之,未成年的教育关乎民族未来,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希望,需要社会各界、学校、家庭、政府能够携起手来,加强协作,消除教育“盲点”,创造良好环境,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负起责任,托起祖国的明天。

相信《王殿军、窦桂梅等4位京城名校长谈“教育经”》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4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