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招人烦?熊父母更可怕!

12-31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熊孩子招人烦?熊父母更可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我们现在常常说的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当熊孩子在网红界火起来之后,他们就泛指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那么熊孩子让人无法忍受的表现都有哪些?下面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熊孩子如何教育?

1.允许“熊”,但要有度

“熊”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作为大人应该允许孩子有“熊”的行为,但不能没有限度。孩子在“熊”时,也在观察大人的底线,如果一味溺爱放纵,只会让他们变本加厉,养成孩子的不良习惯。

2.转移孩子注意力

当孩子要表现出熊的一面时,家长应用其他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是孩子讲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破坏物品,也免除了与孩子的正面冲突。

3.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闹别扭,总有些内在的特殊原因,此时父母就观察分析,找对原因。可能孩子受了委屈,心里不痛快,无法释怀,就借机向父母发泄,事事和父母对着干。

4.家长要赏罚分明

家长必须赏罚分明、言出必行,平时给孩子订好规矩、做好榜样,言传身教的讲正能量传递给孩子,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5.给孩子立个规矩

要给熊孩子立个规矩,让他从小就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个意识在宝宝头脑中扎下了根,就会成为他的行为准则,形成自律。宝宝需要一个界限,这个界限给他展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6.需要循序渐进

绝不可急于求成,切不可因为孩子的出格举动当众严厉训斥或体罚,应该将其带到没人的地方再进行耐心教育。孩子虽然小但是自尊心很强,这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很强,或许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性格。要让熊孩子真正有所转变,需要平时长期的训练。

孩子的天性不能磨灭,可是一旦“熊”起来,反而让人避而远之!所以各位家长,为了自己可爱的宝宝人见人爱,一定不要让孩子往“熊”的方向发展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01-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早就让孩子输了

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的教育,早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们家长最喜欢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多大岁数算是起跑线呢?十岁?已经晚了。小学六、七岁?也晚了。所以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识字,就要学英语,就要上补习班。

某些国家让幼儿园不准教识字、不准教算数。为什么不准呢?是因为孩子的心智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发育起来,不要给孩子压这么大的负担,而是要让他玩耍、让他自立。

在不该的年龄认字、在不该算数的年龄算数,美其名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最后的结果,也许会输在起跑线上。

-02-

教育是一条长线,别把“及格”污名化了

念过书的、教过书的、当过家长的,没有人不懂得这两个字,但我们现在已经忘记了“及格”的原初意义。其实及格是一个大的达标,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及格。我们走到了这样一个误区,把“及格”污名化了。

其实在有些学习项目上,及格了家长就可以释然、可以放心,不需要太高,因为教育是一个长线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要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把一个学期学习的生字98%、99%都要记住呢?以后学新带旧,慢慢总会认识的,学习是个长过程,这个实在是个无所谓的事情,及格了就可以。

基础教育阶段,把各学科的基本道理学到手,及格了就挺好的。

大大地超过了及格,达到了99、100分那又怎么样?时间久了总会遗忘的,不要苛求也没有必要苛求,大概东西掌握了,至于最后走哪个方向,在以后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过程中就会加固知识。

-03-

读书是个童子功,晚了就培养不好了

读书兴趣的培养跟一些生理上的其他的喜好的养成很相似。你的食谱有多宽?你喜欢吃多少样东西?是不是偏食?大家知道牛奶的养分非常高,也并不太贵,因此西方人牛奶的摄取量非常大,一天喝一公斤甚至更多,不分时段,早晚都可以喝。

可我们中国人不成,我们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消化牛奶,很多人喝多了腹泻。为什么呢?不完全是先天的,很多是后天的原因。我们胃里缺少一种酶,小的时候多喝牛奶,就能够开发这种酶。如果小时候不怎么喝牛奶,到年岁很大时再喝,胃里就没有能够消化牛奶的酶。

读书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道理,小时候如果不开发广阔的兴趣范围,大了就费劲了。童子功是非常之要紧的。

有一次我去哈尔滨参加农场总局成立20周年庆典,有人接站,我上了一辆小面包车。在车上司机说:我是车队队长。多年不开车了,负责调度。今天我正喝酒呢,喝了二十多瓶啤酒了,忽然来了电话说找不着司机了,叫我安排。怎么办?我出车吧。

我一听就觉得今天可是倒霉了,一个喝了二十多瓶啤酒的人给我们开车。他接着开始吹牛,说他从16岁开始开车。车上坐着的“侃爷”周孝正老师,马上跟我们打了眼色说没事,绝对安全,人家童子功。果然人家车开得极其利索,一点事都没有。这就是童子功。所以你要现在开发读书乐趣,实在是够晚的了,你现在还不开发就完了,就废了,开发不出来了。

-04-

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贪玩儿说明孩子对一个游戏有热情,如果一个孩子对于任何一个游戏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老师让干什么干什么,一点不贪玩儿,对其他事情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因为日后的发展是要靠人的兴趣来指引我们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完全不贪玩儿的人久了以后就没有兴趣。

我小时候是一个极端贪玩儿的人,虽然那时候空间比现在要大很多很多,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受压抑,我觉得日后有出息的人其实小时候都是比较贪玩儿的。

贪玩儿是对某种东西热忱高涨,这是一件好事,如果都循规蹈矩那就完了。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


最近微博上有两个闹得很凶的关于熊孩子的事儿。一个是在埃及留下到此一游的熊孩子丁锦昊。另一个是乱翻网友电脑被放A片看的倒霉孩子。

仿佛一时间惹人怜爱的小正太小萝莉全变成了网友眼中的熊孩子,其实大多数成为熊孩子的宝宝无疑就是家长陪伴的时间太少。小盆友们都是一群好奇宝宝,模仿力又强,没有家长在身边陪护指导教育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一些陋习。

如何避免自家孩子变成熊孩子呢?

首先,你得陪孩子看电视。很多家长自己很忙就把孩子放在电视机旁边,孩子模仿电视机里做一些不正确的事就把错误归给电视剧、电视节目。基本不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但你想想,你陪在你家宝宝身边一起看,每当看到宝宝可能模仿的危险动作就即可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危害,相信宝宝也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其次,就是腾出时间陪孩子玩。大多数家长都老是抱怨自己没时间没时间,其实时间都是可以挤出来的。像洗衣服,很多妈妈都觉得洗衣机洗得不干净喜欢手洗,但是手洗很费时间,你就可以买那些去渍能力强的洗衣液快速把衣服洗干净,腾出更多时间和宝宝玩。像做饭的时候,实在挤不出时间,你就可以让宝宝何以一起洗洗菜、捏捏肉丸什么的相信宝宝们也很喜欢和你呆在一起做事,同时也能培养宝宝的家务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能防止他无所事事到处乱翻。

最后,尽可能地带宝宝出去玩,最好是郊外、公园。但是一定要带好宝宝,像丁锦昊那样明显是父母监管不利,教育也有问题。去到一个地方,不是一屁股坐地上让宝宝自己去玩,而是带着孩子一起打打闹闹、放放风筝什么的,让孩子玩出美好未来。

在沙雕大师的巧手之下,一堆平淡无奇的沙子竟变作一幅幅令人称奇的3D立体大作。令每一个看到的孩子都“玩”性大发,一起和沙雕大师们玩得不亦乐乎。你说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无论是创造力还是联想力会有怎样地提高呢?

与此同时,和宝宝一起玩时,也要时不时为其树立良好形象,因为孩子总会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悄悄地开始模仿你,所以,时不时地给孩子一些小忠告,小叮嘱,小建议孩子就会变得更优秀,更讨人喜欢。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玩出美好的未来,需要父母亲用心的呵护。

请拥抱你的“熊孩子”


家有“熊孩子”,父母是时刻都不能省心的。对于处在3-12岁的孩子来说正是好动的年纪,这不免就会给家长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些许的“麻烦”,着实是件令人头疼的问题。但是对于“熊孩子”,家长们请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怀,让自己的家庭充满爱,毕竟家才是我们休息心灵的港湾,不要泯灭孩子的天性,张开手,拥抱你的“熊孩子”吧!下面,我们给大家分享一篇家长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文章来自作者——浮云听风原创,请勿

【文章分享】

借着国庆假期,我读完了心理学家武志红的那本《为何家会伤人》,感觉受益匪浅,其实,在刚刚读完第一章时,好像是被人点到了任督二脉上的大穴,整个人都随之一震。

为何家会伤人?这是一个好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被这个问题问住,家不是所谓的归宿和避风港么?可是再细想,有的时候,的确我们也会有想要从家里逃离的念头。这是为什么呢?

“来互相伤害呀”

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来互相伤害呀”,品一品,其实这话挺有意思,看似调侃,实则却道出了本质:人和人之间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互相帮助和取暖,而是有意无意的互相伤害。

武志红曾在天涯论坛发表过一个帖子“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反响非常强烈。

这个帖子看似和我们的基本认知甚至是和我们的三观是相悖的,但是读后却不得不说,它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人们总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因此似乎注定了“爱”这面旗帜在父母这里能够屹立不倒,可是,要知道,有多少个家庭,有多少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在伤害孩子,却仍觉得自己是伟大的,无私的。

想必会有人反对,认为这些都是个例,个别变态的家长,以爱之名,折磨孩子,虐待孩子,而多数家长都是正常的,并没有伤害孩子,是真的爱孩子,一切为了孩子。

我多么希望,这是真的……

然而,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当你的孩子淘气闯祸、任性不听话时;

当你的孩子不听讲,不写作业,被老师告状时;

当你的孩子学最基础的东西,可学了好几遍还是不会时;

当你的孩子第一次撒谎被你发现时;

当你的孩子和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被对方家长找来时;

当你的孩子迷上了上网,聊天,打游戏,就是不学习时;

当你的孩子……

当这些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

这么说也许你不信,但,遇到以上情况,多数家长的处理方式,其实,就是在伤害孩子……

“摧毁熊孩子”

最近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讨论的很热闹,拥有两万五千多关注量:“摧毁一个熊孩子有多困难”,类似如何摧毁熊孩子的问题似乎都挺火爆,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个与此唱反调的问题:““摧毁熊孩子”这种病态问题为什么能一直被推荐?”,而它的关注量却只有50多,并且回答的内容里仍有一部分是如何治熊孩子,甚至还有抨击题主的。

于是,一个问题随即涌上心头:熊孩子该拥抱还是该摧毁?

为此,我特意搜索了一下“熊孩子”这个词,在百度百科上,对熊孩子的定义是: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

由此显而易见,在小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使得孩子变为熊孩子的根本原因,那么,当您下次再抱怨家里怎么有个熊孩子时,请反问自己,家里出了个熊孩子该赖谁?是熊孩子还是自己?

熊孩子养成记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对于初来乍到、白纸一般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神奇的,随便一个小事都可能激起孩子无限的好奇,因此,探索,即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然而,对于孩子来说,探索,是一件毫无头绪的事情,没有步骤,也没有方向,因此父母以及家人的陪伴与指引就成了探索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前行的方向。

可是,有一些父母或长辈,要么过于溺爱,觉得孩子还小做什么都没关系,要么就是太偷懒了,没有在孩子朝着错误的方向进行探索时及时的加以制止和修正,于是,孩子便认定此路通畅,于是,从此大胆前行,也由此走上了熊孩子的奇妙旅程。

每个孩子降生时,都如同一个刚刚落入凡间的纯洁的天使,安详宁静,笑颜盈盈。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如果说学习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那么,熊孩子长成之路也是如此,当一个孩子慢慢蜕变成熊孩子后,真正该受到责备和斥责的,是孩子吗?并不是……

曾听到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小的孩子,甚至可能还不懂自己说的是什么的时候,某一天突然学着大人的样子说了一句脏话,这时,家长的反应是什么?居然是觉得很有意思,就笑了,且在笑过之后,也未加任何的教育和制止。而这样的反应只能让孩子明白,这么做是好的,可以让大人笑的,于是,重复并将其发扬光大就会成为孩子心中正确的方向。

请拥抱你的熊孩子

有人说,学前的孩子熊,那是调皮,那是淘气,觉得可爱,可以适度放纵,上学后的孩子熊,那是恶劣,那是问题,觉得惹人厌,必须严厉管教。面对这样的家长,我只想问两个问题:

1.是谁告诉您孩子探索的天性到了上学的年纪就自动停止了?孩子就已经对世界和人生形成了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别忘了,18岁才成人啊,成人前就算到了初中高中,他们也仍就是个孩子。还是孩子,探索就是他们的天性,探索就代表着会朝着各个从未涉及过的方向进行尝试,而此时,仍然需要家长的陪伴与指引。

为什么家长容易觉得熊孩子越大越招人厌呢?那是因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能力逐渐增强,可探索的方向也越来越广泛,也许从很小的时候只能探索:香蕉和苹果哪个更甜?慢慢开始变为:我想要那个玩具,使劲哭的话妈妈会不会答应?再到后来:忘了带作业编一次瞎话会怎么样?再随着成长,也许能探索的便是抽烟和喝酒哪个更刺激了。其实,对于孩子,甚至是对于成年人,探索的本质没变,只是探索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因此闯祸、给父母添麻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2.小时候熊孩子犯熊脾气您觉得可爱不管,大了以后熊孩子犯熊脾气,您还管得了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熊孩子的养成之路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后万分痛苦,怎么管教孩子都几乎不起作用,那是因为家长早已错过了与孩子一起养成教育和被教育,引导和被引导,以及双向沟通的黄金时期,已经无法有效的管教孩子。然而,家长前期的放纵欠下的债,迟早,还是要还的。

因此,家有熊孩子,若怪只能怪这一路走来家长的懈怠和放纵,可是太多太多的家长却又将所有的责任反推到孩子身上,无法为自己辩驳的孩子们,似乎就成了此事起始和终止处的双重受害者。

如此说来,各位家长,你们是不是欠自己的孩子一个深深的拥抱呢?回到家里,抱一抱你们的熊孩子,告诉他们:不怪你,是我错了。

拥抱你的熊孩子吧,和他一起慢慢去揭开这世界的面纱,去领略着世界的精彩吧,他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面对“熊”孩子,我们不妨学学丹麦警察


娃娃玩“子弹飞”,药店频频受伤,工作人员是苦不堪言。如今小肇事者被抓并被扭送到了学校,校长表示会通知家长。接下来这些“熊孩子”会得到什么惩罚?很有可能是老师的严厉批评,乃至被要求写检讨,家长的大声呵斥,乃至送上“竹片子炒肉”。这难道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

有这样一个让人备感温馨的小故事,一位丹麦警察在巡逻时看到一辆自行车飞驰而来,警察测速后,发现车速居然接近汽车的速度。警察驾车追上了这辆自行车并拦了下来,骑车人是一名中学生,说自己要迟到了,不得不骑飞车。警察要求孩子留下了学校和姓名,并叮嘱他先去上学,路上慢点骑。不久后,那个孩子的学校收到一封自行车俱乐部的来信。信中说,欢迎那个叫斯卡斯代尔的孩子参加他们的俱乐部,信中还夹寄着一张警察测定的车速。几年后,丹麦出了位奥运会自行车赛冠军,他正是斯卡斯代尔。

一次温情惩罚造就了一个冠军,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这耐人寻味。咱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处罚“熊孩子”时,能否学学那位丹麦警察的做法呢?平心而论,孩子投掷玻璃片、铁皮等不仅会损害人家的财物,也不安全,大人确实应该教育。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孩子这么做是出于对网络游戏的迷恋,主观上并无太大恶意,而爱玩也是孩子的天性,大人如果只是严厉斥责,或许反倒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收不到好的效果。

因此在这一问题上,老师和家长在进行必要的教育,告诉孩子这么做的危害性,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后也可以考虑进行必要的疏导。孩子们不是爱玩“让子弹飞一会”嘛,那不妨搞一个校园版游戏。如在校园内举办擂台赛,组织爱玩这一游戏的孩子们比试一番,看谁用沙包打气球或靶子更准,优胜者有奖励,并邀请家长现场加油。孩子玩得痛快,还会再在校外用玻璃片、铁皮乱砸东西吗?

这样疏堵结合,尊重孩子的天性,相信孩子不仅能改掉坏毛病,还能从中收获快乐,更加幸福地成长,没准还能从中挖掘几个射击、射箭项目的好苗子。

家长如何“智斗”熊孩子的手机瘾


期末考试一结束,北京12岁的男孩唐轩拥有了自己的第三部手机。

唐轩的前两部手机有着类似的命运:都是因为自己总是用手机玩游戏被爸爸一气之下摔坏了,一次摔在地板上,一次直接甩出了窗外。这次再度拥有手机,是因为唐轩期末考试成绩不错,再加上他已经向爸爸承诺:寒假里每天玩游戏时间绝不超过半个小时。

孩子“触网”已经从“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变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

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近1.7亿,约占全国网民的22.5%。

而不久前由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2017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则做了更为细化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儿童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平均有超过29.1%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使用时间逐渐增加,到了14岁,已有60.8%的儿童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

00后、10后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已经成为事实,“熊孩子”投身网络就像鱼儿遇到水那般游刃有余,而只能称得上“网络移民”的父母遇到网络时则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当“数字原住民”和“网络移民”在家中遭遇,他们之间的不协调便演变成了“手机争夺战”“网络保卫战”,甚至还出现过“小学生玩网游和家长一言不合跳楼”的惨剧。

随着寒假的到来,这样的战争势必更加白热化。

面对越来越智能的手机和无孔不入的网络,孩子能否不被网游绑架?“网络移民”和“数字原住民”之间的“数字代沟”能否填平?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名孩子、家长及专家,试图找到答案。

“爸爸用过的每一部手机都有《王者荣耀》”

“我们班44个人,大概有40个人都玩游戏。”来自广东的初一男孩光亮说,他是班上极少数不玩游戏的,“经常感觉被孤立”。

确实,由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完成的《2016~2017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显示,00后儿童是网游一代。娱乐是儿童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3~9岁儿童周末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娱乐行为(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看漫画等)超过30分钟的比率达48.5%,10~14岁则已达57.1%。3~14岁儿童中平均有33.3%的儿童还会自主研究网络游戏攻略,在13岁就已超过半数,达到51.3%。

“现在的孩子是先学会打游戏,后会系鞋带的。”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说,现在的孩子完全可以称为“游一代”。

手机游戏不可避免地成为孩子和家长间冲突的导火索。调查显示有53.1%的高年龄段儿童曾因为上网问题与父母争论过,到了14岁争论最多,达到65%。

不过,就在人们痛骂手机游戏如何诱骗孩子的时候,一个孩子却这样说:“我爸爸在我们家的每个手机上都下载了《王者荣耀》,他下班回家经常打游戏很长时间,我有时候看着他玩,他玩得入迷了根本没发现。”

无论给00后、10后贴上怎样的标签,都改变不了他们是个孩子这个事实,他们的很多行为来自上行下效。

“我最恨的就是儿子迷恋手机游戏的状态就像着了魔。”唐轩的爸爸唐先生说,期末考试前唐轩腿受了伤在家休息,唐先生帮他制定了详细的在家复习计划,但是,“只要我没看着他,他就会把手机拿出来玩游戏,怎么说都不管用。”后来唐先生一气之下把唐轩的手机扔出了窗外。

唐先生可以这样简单粗暴地对待唐轩,却无法用同样的方法对付唐轩的妈妈。

唐轩的妈妈工作很辛苦,经常加班,所以,回到家后总是喜欢用玩游戏来放松。“有时候吃饭她都拿着iPad在玩。”唐先生说,唐轩玩游戏入迷就是从跟着妈妈一起“保卫萝卜”开始的。

很多专家都明确指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身教”胜过“言传”,其实,唐轩的妈妈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但是,当疲惫袭来时放纵自己的渴望总会战胜做孩子榜样的要求。

显然,面对网络成人和孩子经受着同样的考验。“作为家长来说,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有些家长的态度是自己可以玩手机但不让孩子玩,这绝不是一个好办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这样做只能动摇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同时也可能逼得孩子的上网行为更加隐蔽。

“只要拿手机就以为我是玩游戏”

“其实,只要不玩游戏孩子其他方面都挺好的。”唐先生说。

很多家长都跟唐先生一样,以为跟儿子的战斗就是跟游戏的战斗,只要隔离了游戏就是战胜了手机、战胜了网络。

但是对于00后、10后这些“数字原住民”来说,网络和手机绝不等同于游戏。

“我在《我的世界》里重建了一个故宫,”来自成都的初二年级男孩邱晨说,他跟一群“同伴”共同完成了这个宏大的工程,邱晨的工作是负责外围城墙的建造,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什么是斗拱、什么是榫卯。

“我在手机上查各种资料、用手机听歌、用手机记录自己的感受,即使是玩游戏我们经常和世界各地的人联网打,不知不觉就练了英语。”北京的初一女生王瑶说。

“他们一出生就面对着一个无所不在网络世界,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张海波说,他们在网络上娱乐、在网络上交往、在网络上学习,还在网络上表达自己。

对孩子们来说,“虚拟的世界其实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但是,家长们对此有着深深的误解。

“我一拿手机他们就认为我在玩游戏,这让我非常愤懑,有时候就要吵上几句。”邱晨说,为了不让他玩游戏,父母把他的课外时间几乎都占上了,周一到周五中有4天的晚上都要上课外班,“即使这样他们仍然不满意,好不容易上完了所有的课、写完了所有的作业,我刚拿出手机放松一下,我爸就说‘你怎么一有时间就玩游戏呀,去做几篇阅读理解去’。”

家长的这种误解不仅造成了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让孩子们远离父母。

“我妈给我规定了上网时间,每天做完作业可以上网5~10分钟,其实这点时间什么也干不了,连看新闻都看不完。我干脆不当着她的面上网。”王瑶说,每次10分钟到了妈妈让停止她就停止,但是等家里人都睡下之后,她还会偷偷爬起来上网。

有些孩子走得更远。

不玩游戏的初一男孩光亮说,班里面玩游戏的同学下课总是聚在一起,玩得好的同学就被其他同学称为“大师”,“大师”们经常被同学请教,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玩游戏的成功经验写下来,做成攻略,然后抄在一张张纸上,卖给同学。

当孩子有意远离家长时,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光亮说班上有同学为了买游戏装备经常向同学借钱。

互联网双刃剑的剑柄要掌握在家长手中

就在这种“猫捉老鼠式”的互动中,孩子们把家长甩在了后面。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儿童数字化成长有三个显著的关键年龄,5岁、10岁和14岁。”张海波说,他们从一个互联网的“小玩家”变成了“小用户”,最终成长为一个能很好利用网络的“小创客”。

而在14岁这个年龄段上,孩子们在互联网世界超越了父母,成为比父母懂得多的人。

一位多年关注儿童媒介素养的专家举了一个例子:成年人因为以往学习习惯的固化使他们在网络的使用上遭遇了瓶颈,比如同样是学习制作PPT,成年人的学习方式可能是找一本教材,而小孩子很可能在第一次做PPT的时候把页面上的每一个“菜单”都拉下来试着使用一下,“这样做完了第一次PPT之后,他们就几乎完全掌握了要领,而成人则很可能要经过很多次才能学会。”

成年人也感到了这种差距,“我们的调查显示,63%的14岁儿童的爸妈承认孩子懂得比自己更多。”张海波说。

互联网的“后喻时代”就在眼前。成年人的内心感到了恐慌。

“对于网络我确实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王瑶的妈妈狄女士说,但是,要跟上孩子们也真的不容易,“有时候孩子说出的话我都不懂,更别说搞懂网上那些内容”。

不少家长选择逃避,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数字鸿沟日益明显。

其实,每一代亲子间都存在代沟,填平这个鸿沟的关键人物是父母。

“与其把网络这把双刃剑交给孩子,不如把剑柄抓在家长自己手里。”一位一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专家说,因为家长越是远离网络,我们的孩子就越有可能被网络上那些负面的东西绑架。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张海波说,把“反喻时代”变为“共喻时代”,家长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最新脚步,及时理解潮流文化。

当然,这也不是一个家庭能解决的。“一方面国家应该净化网络空间,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要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孙宏艳说,另外,学校也要进行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要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改为媒介素养课,现在的孩子在操作层面的技术比成人要走得更靠前,但是面对信息时的自我保护和鉴别能力还亟待加强,学校应该承担起这个教育任务。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熊孩子招人烦?熊父母更可怕!》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