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成绩总上不去?

01-18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为什么你的孩子成绩总上不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明明很认真、很努力地学习,成绩却总是没有提高,最打击人了!!!不仅孩子觉得累,家长也很苦恼……其实,不同学生的备考方法不同,对症下药才有效!1.基础不实型症结所在:解题方向不明确。具体分析:从学生自身来分析,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对于简单题,掉以轻心,漏题丢分;对于中档题,分析不清楚,模棱两可;对于复杂题,自身知识结构和做题技巧不到位,缺乏分析能力。解决办法:学懂学透夯实基础,多做题目触类旁通。2.粗心大意型症结所在:失分全是“粗心”惹的祸。具体分析:“真粗心”属于“偶然性”发生的错误,下次稍加注意即可改正。“假粗心”属于“经常性”发生的错误。此类学生在处理问题上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无法“完美”地答题,追根溯源是知识结构和脉络掌握的不是很清晰。这就需要巩固基础知识,加强训练,并通过心理疏导来彻底杜绝粗心。解决办法:确定自己是“真粗心”还是“假粗心”。3.基础薄弱型症结所在:缺乏自信,学习底子不牢。具体分析:此类学生多是因为没有掌握前期课程的知识点,导致恶性循环,成绩长期处于班级下游。由于这部分学生长时间对成绩缺乏信心,缺乏向上的决心,因此除了需要夯实基础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提高自信心。解决办法:基础薄弱型的学生,很容易通过专业辅导来提高成绩。薄弱在学科上,不要薄弱在心里。4.苦学无效型症结所在: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效率不高。具体分析:“苦学无效”困扰着很多中学生,学得累又考不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该类学生是因为没找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技巧,导致效率较低。解决办法:通过学科诊断,找准个人症结所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5.动力不足型症结所在:被动学习,学习目标不清晰。具体分析:此类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属于被动学习,而且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上制定的计划也无法实现,浑浑噩噩地上课,对学习和考试缺乏热情和动力。解决办法:从兴趣出发,培养持续学习热情。6.知识生疏型症结所在:学习上只求一知半解。具体分析:此类学生一般智商都不低,大多因为缺乏学习兴趣,而导致在学习上比较懒散,课堂上没有把知识吃透,一直堆积问题,知识生疏,基础薄弱。因此,这类学生在考试中会出现在基础知识的送分题上丢分的现象,由于缺乏基本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力,遇到稍微难些的题就卡住了。解决办法: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多做多练熟能生巧。7.情绪波动型症结所在:心态调控能力不强。具体分析:此类学生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考了高分以后,表现出自傲、自满、激动等情绪;另一种是考了低分以后,表现出焦虑、急躁不安、自卑、迷茫甚至惶恐等情绪。解决办法:此类学生需要老师多给予爱心和耐心,制订出调整方案,一步步进行纠正。帮助学生由易到难重拾自信,增强自我管理能力。8.缺少思路型症结所在:做题太少,需要强化训练。具体分析:此类学生主要体现在看到试题后不知如何下手,也不知道如何审题、如何运用知识点来解题。他们往往感觉课堂知识都学会了,但是一考试就蒙了。解决办法:培养快速切题能力,拓展发散思维。此类学生要在平时加强审题的训练,学会快速判断题型,并且能够确定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建议深入做些经典题,培养自己快速审题的能力,拓展发散思维。看到帮答的后台提问里面经常有家长问道;“孩子特别老实,学习也很刻苦,但是考试就是考不好怎么办?”,其实家长看到的只是表象,学习不仅仅是努力就可以学好的,努力只说明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而孩子的基础牢不牢?学习方法对不对?是需要家长全面的了解。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为什么你的孩子总生病?


有些年轻的爸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的孩子老是生病,每个月总有十天半个月要病一次,真是头疼。不得不说,养育孩子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的家长从容不迫,孩子却活泼健壮;有的家长紧张兮兮,孩子依然三天两头生病。可见,缺乏正确的养育方法在年轻父母的群体中还是很明显的。孩子体弱多病,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纵容孩子偏食的坏习惯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简直到了极端,在饮食上偏执的迎合孩子的口味。每次都准备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不喜欢吃的食物根本不上餐桌。要知道,长时间的偏食容易导致体内营养不均衡。对于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更不利于骨骼和肠胃发育。

一妈建议:想要帮助孩子改掉偏食的坏习惯,首先在吃饭的时候,家长不要过多的唠叨孩子偏食这件事,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愉悦的就餐环境。其次,家长可以提高菜肴的色、香、味,让孩子对不感兴趣的食物有新鲜感。箱仔是个典型的肉食动物,对青菜的抗拒让我苦不堪言,后来我就把蔬菜剁碎用来做肉丸子,没想到小家伙还挺爱吃。

不限制孩子吃零食

孩子的肠胃还没发育完善,没有节制的吃零食对肠胃真是一大灾难。不少孩子把洋快餐中的油炸肉类当主食,把饮料和汽水当开水,这不但增加了肠胃的负担,还有肥胖的风险。其次,中医认为,常食燥热的食物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肝旺脾弱”的现象,而这种体质最容易被感冒光顾。

一妈建议:家长尽量要让孩子少吃零食,并且对零食的种类要严格把控。糖果、碳酸饮料、油炸食物、膨化食品等种类尽量少吃。肝火旺的宝宝应多吃一些降火的食物,如谷物、绿豆汤等。脾弱的宝宝在饮食上要减少辛辣、寒凉等刺激性食物。

睡眠时间和质量不达标

小儿的睡眠时间比成人要长,不少父母自己有晚睡的习惯,也纵容孩子跟着熬夜。要知道,早睡的孩子往往都是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而晚睡不但会影响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还会导致精神状态极差。

一妈建议:家长就算有重要的工作要熬夜,也必须要先哄孩子入睡,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睡眠要求,保证时间和质量。睡眠足,热爱运动的孩子,可以有效的提高免疫力。箱仔也是个睡前爱折腾的孩子,不过在入园之前,箱妈就严格执行晚上九点之前睡觉的计划,不但避免早上赖床,还让孩子更有精力参与户外互动。

给孩子穿的实在太多了

最近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有一种冷,是我妈觉得我冷”。想想也是醉了,家长总担心孩子感冒是不是穿少着凉了,却从不认为其实是穿多流汗了。给孩子多穿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孩子活泼好动,穿太多容易流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感冒了。

一妈建议:相信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不少家长还在执迷不悟吧?小儿的衣服的确要随着温度的改变实时增减,但千万不要担心宝宝着凉,就拼命给孩子裹的太厚。孩子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可以了,冬天要注意肚子和脚部位的保暖。

喂养过于“科学化”

虽然我们倡导孩子均衡饮食,肉、蛋、蔬菜水果尽可能多样化。可不少家长却过度推崇“现代西化营养学”的文章,严格按照指标来喂养孩子。殊不知,西化营养学最大的问题只分析食物的成分,却忽略了属性。比如,深海鱼虽好,但却是寒性食物,长期食用会出现腹泻、湿疹、咳嗽等状态。

一妈建议:小儿饮食要营养均衡,这本没什么大错。不过,家长在给孩子补充营养素的时候,要考虑到宝宝的身体状态。比如,多动的宝宝不适合吃鸡肉和羊肉,湿疹、哮喘、腹泻、咳嗽的宝宝不适合吃水果酸奶等凉性食物。

一生病就用抗生素

很多父母一看宝宝生病,就立刻想到用抗生素或者激素。其实,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只能祈祷杀菌作用。如果宝宝生病是有病毒引起,抗生素不但不能摧毁病毒,反而会杀死肠道内的正常细菌,导致病情加重。

一妈建议:孩子出现腹泻、发烧、咳嗽等病情,要谨慎只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次数,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同时也降低儿童肥胖的可能。如果医生建议吃抗生素,要严格遵循医嘱。

滥用补品和营养剂

小儿发烧咳嗽是常见的病症,不少家长总觉得孩子生病亏了身体,于是病情一好转就开始给孩子大补。其实,此时孩子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肠胃消化功能也相对薄弱,急功近利的滋补方式反而不利于吸收。其次,网络上不少洗脑的“育儿科普文”,让更多的年轻妈妈热衷于给宝宝补钙、补锌、补铁......

一妈建议:我从来都不主张给孩子吃补品,家长在给宝宝大补之前先要了解,宝宝真的缺吗?你给宝宝吃的补品,真的可以增强免疫力吗?明明正常饮食都可以吸收到的营养素,偏偏通过剂品来补充。我见过很多宝宝一喝液体钙总就拉肚子,也有因补充带腥味的铁剂出现呕吐的情况。此外,有些成人的补品含有性激素,切勿给孩子食用。

学习至深夜 为啥成绩上不去


一位焦急的母亲向教育心理学专家道出了心里的苦衷:自从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我们给他“装备”了最好的学习条件,从钢琴到电脑,还有大学生家教,孩子也蛮用功的,常常到深夜还要看书,但成绩却没什么进步,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专家具体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后,较肯定地回答了这位母亲:问题就在学习方法上。许多情况下,方法比钢琴、电脑和家教还要重要。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可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爱因斯坦总结出成功的一般公式:A(成功)=x(艰苦劳动)+Y(正确方法)+Z(少空谈)。学习是一种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依赖于孩子自身的探索、教师的辅导,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因为家长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兴趣与个性,更有可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通常,父母可通过协助孩子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来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孩子由于年龄不大,自控能力和计划协调能力较差,因此,父母与孩子一起协商每一阶段的学习安排非常必要。每天复习些什么内容,在什么时候起床和就寝,甚至休闲时间作何安排都是学习计划可以考虑的内容。

除此之外,家长可以对学习计划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查,许多专家建议星期天晚上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好时间,既可以和孩子在这一时间回顾一周的学习情况,检查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以在轻松和谐的气氛里配合孩子制定新一周的学习计划。家长虽然不是教育专家,但通过参与孩子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也可对孩子学习情况获得比较全面的了解。

家长对孩子作息时间的管理,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的父母在孩子深夜伏案用功的时候,常常感到十分欣慰,却忽视了长期晚睡晚起,会使孩子的学习效率下降。大脑生理学研究证实,高效的学习时间,小学生大约持续40分钟,初中生为45分钟,高中生为50分钟,长期“疲劳战”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损害大脑。家长除了帮助孩子控制适宜的学习时间,保证孩子八小时以上的睡眠之外,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在复习过程中采用交叉、间隔复习的方法,例如可以交替复习理解记忆科目(如语文)和计算推理科目(如数学),合理使用左右脑,以提高学习效率。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是家长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方法时不可忽略的一项任务。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作业由学校来管,与家长没多少关系,为孩子买电脑却不懂得监督孩子正确使用电脑,以至电脑变成孩子看黄色电子出版物的工具而家长还一无所知。

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的同时也应配合相应的“时间投资”。孩子的作业一般分为复习类和预习类,我们更赞成家长培养孩子“先复习,后下笔,最后预习”的习惯,预习作业常被家长忽视,其实指导孩子花一定时间预习,有助于孩子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得更好、更快。

培养一位成绩优异的孩子,需要父母持之以恒的爱心和毅力。

当我们接近孩子,认真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时候,你会发现真有那么多的学习方法,需要家长参与,对孩子辅导。孩子开学的时候,需要家长协助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孩子放假的时候,需要家长指导安排休闲时间;孩子考试的时候,需要家长配合消除考试焦虑等。“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孩子即将步入新世纪的时候,细心的家长,请帮助孩子寻找学习方法这把成功的金钥匙吧。

为什么孩子很聪明,成绩却不好?


有些家长很疑惑:为什么孩子明明很聪明,成绩却不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又该怎么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为什么孩子很聪明,却学习不好?

小辉这学期刚刚升入五年级,他的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下水平:全班48个孩子,小辉排在35-40之间。妈妈为此很焦虑。更令她抓狂的是,小辉写作业非常拖拉磨蹭,才开学不久,每天晚上要到快11点才能写完笔头作业,根本没有时间预习就洗漱上床了,早上6点20就要起床,严重睡眠不足。小辉妈问我有没有办法让孩子写作业快一点,成绩好一点。她说小辉从小聪明伶俐,人见人夸:上幼儿园就认识好多字,还会背诵不少古诗。那时他开朗大方,见人都主动打招呼问好。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情况开始越来越糟:一年级时他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二年级变成中等,然后每况愈下。孩子开始变得不自信,宅在家里不外出,见人也不爱打招呼了。

老师说小辉上课老走神,写作业动作特别慢。

每天没有时间预习和复习,人家学三遍他只学一遍,这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呢?

生活中像小辉这样的孩子很多,他们并不笨甚至还很聪明,可就是学习成绩不好。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注意力出了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不专心听讲,写作业时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去厨房拿个水果吃,一会儿又回头跟妈妈说句话。”这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真实写照。

百里挑一的学霸或者必须智商出众,就大多数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努力程度而言,还根本没有到拼智商的程度。

2、注意力不集中的常见原因

(1)生理原因智力落后、多动症、自闭症等患儿,由于大脑神经发育方面的原因,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信息接收方面存在一些特殊性。比如有的孩子对于听觉不敏感,对于视觉比较敏感,他们“听”课容易走神,但是看书或者动手做实验,则不容易走神。有的孩子则正好相反,更依赖听觉获得信息。孩子的身体状况也会影响注意力,如孩子生病了或者严重睡眠不足,注意力自然难以集中。

(2)外部环境老师讲课的方式比较单调枯燥,无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室外面有突发事件发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突然有人大喊一声,大家条件反射地都会转过头去看一眼。视线范围内有过多的物品,或者是环境过于杂乱无章,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的内容太难或者太简单。太难了孩子听不懂,自然容易走神,太简单了孩子觉得很无聊,也容易走神。

3、孩子自身的原因对学习目标不认可,学习缺乏主动性。

有很多孩子,每天需要父母不断催促才愿意写作业,他们总以为学习是父母的事情。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有的孩子偏科比较严重,喜欢的科目,上课时能认真听讲,作业写得又对又快,不喜欢的科目,上课则时常走神,作业也完成得不理想。

孩子的情绪状况,也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焦虑、缺乏安全感、抑郁的孩子,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学习时容易不专心。

4、孩子养成了“坏习惯”以下事情,对孩子的注意力伤害很大:

(1)看电视或打电子游戏电视节目或者电子游戏的画面和声音都在不断地变化,对孩子来说,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属于强刺激,如果孩子较长时间看电视或打游戏,那么他的眼睛和耳朵,就习惯了这样快速变化的刺激。而上课时,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授课,无论画面还是声音都不可能快速变化。那么习惯了看电视和打游戏的孩子,就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很慢”的刺激,自然容易走神,他们也很难安静地看书或者写作业。这就好比一个人习惯了重口味的饮食,再去吃清淡的饭菜会觉得没胃口。

(2)家长不断“打扰”有的家长爱子心切,在年幼的宝宝学习或者玩耍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打断孩子的思维活动。询问孩子问题:你看见什么啦?这个是什么颜色的?你搭的是高楼吗?督促提醒:你要认真一点!你动作要快一点!这里涂红色更好看!总担心饿着或者渴着孩子:吃个苹果吧!你要不要喝点水?

所有类似的行为都是在打断孩子,使得孩子的注意力从任务上转移到父母的问题上来,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品质就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孩子上幼儿园总哭


宝宝在幼儿园闹哭,究其生理、心理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生理上的问题

和一般所认为的单纯情绪上的问题不同,生理上产生病痛也会让宝宝出现哭泣的行为,如感冒、发烧、肠胃不舒服时,宝宝因为疼痛、难过而哭泣。

2.生活习惯被打乱

2~3岁的宝宝很敏感,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程序,而去幼儿园突然打乱了他原来熟悉的生活程序,新的生活程序和原来的又天差地别,这让宝宝感到恐惧和不安,所以会哭闹。

3.不适应陌生环境

从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宝宝无法对周围的食物产生安全感,而且他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人相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通过哭泣来发泄自己害怕的情绪。

4.产生挫折感

宝宝在家是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和照顾着的,家里的大人都围着他转,但是到了幼儿园,不再是唯我独尊,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共同使用玩具等,老师要同时照顾好多小朋友,不会对他特别关注,宝宝能敏感地察觉到各种"待遇"上的差异,从而产生挫折感,并通过情绪反应出来。

5.精神不好,想睡觉了

宝宝想睡觉了也是会哭泣的原因之一,宝宝在家的活动时间是非常自由的,基本上累了、困了想睡觉时是不会有什么阻碍的,但是在幼儿园不一样,也许正在上课时宝宝想睡觉了,但潜意识里他知道不可以,所以就会开始哭。在宝宝上幼儿园后,家长要保证宝宝晚上的休息时间和休息环境。

6.个性原因

除了这些原因,有时候也是宝宝的个性使然,如有的宝宝本身就比较胆小、内向,或是不喜欢与他人相处,这样的宝宝在幼儿园哭泣的几率会更高。

7.逃避处罚

宝宝做错了事,不知道如何面对来自老师的"处罚",只好先用哭来对付。有时候,当宝宝想要向家长或老师提一些要求时,也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为什么家长越“不管” 孩子成绩越好?


不知道诸位家长有没有注意过一个现象,有些父母看似不怎么“关心”孩子学习的,孩子的成绩反而很优秀,越是紧张孩子学习的家长,其孩子的成绩倒是越学越不理想。

据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自信心,给别人的感觉是,这些孩子什么补习班都上,却越学越不好。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你的过分干预正让孩子越学越差

一天,孩子的老师接到电话,电话那头是家长焦急的声音:“我的孩子,都上五年级了,成绩老是上不去,把我和他妈可急得呀!我们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头发都要急白了!你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孩子的成绩怎么就上不去了呢?”

其实很多家长因为很害怕“输”,所以就特别紧张,因为紧张,大脑的弦就整天绷着,思维和眼睛的焦点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寻找孩子身上各种可能导致“输”的弱点和缺点。

而正因为害怕和高度紧张,他们的判断和思考神经就很容易会出现偏差甚至盲从性,孩子学习上的每个细节都要干预,从而给我们的教育智慧蒙上阴影,让家庭教育陷入盲区甚至黑暗区。

彻底摆脱八大错误的教育方式

孩子成绩不好,作为家长你是否有以下这些行为:

1.唠叨式

很多孩子说,一听父母唠叨他就烦。做父母不妨自己想想,如果夫妻之间对方老唠叨,那你们烦不烦?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因此,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数落式

有的唠叨式同时就是数落式。总是数落孩子,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样啊?总是在那儿数落。数落比唠叨更恶性,因为数落常常有谴责性质。数落式家教往往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给压制住了。

3.训斥、打骂式

训斥打骂都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不仅不会使孩子成绩提高,而且会使孩子更加厌学,甚至逃学。父母因为几次考试失败,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严厉点训斥,就能改变结果。结果却是孩子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4.达标式

规定孩子下次考试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这叫达标式。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积极性的一种家教方式。先给孩子制定了一个标准,使孩子心理上特别紧张,而孩子往往是越担心越达不到标。

5.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家长再增加学习时间,学习题目,这就是疲劳式教育。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负荷学习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最终只能是欲速不达,从而导致孩子越来越学不好。

6.包办、陪读式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都替他操心,问长问短,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这样孩子的学习自主能力没有了,另一方面,很容易让孩子误会学习并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依赖性大。

7.催促式

"你该做作业了,你该复习了",这样的催促很多妈妈喜欢反复地对孩子强调,如果孩子听烦了,他们可能会说:我本来想学,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学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大了。

8.愁眉苦脸式

老为孩子操心,所以也叫操心式。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是有很大的影响。当孩子回到家里时,如果面对的是一张数落自己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孩子也许会从根本上失去在家庭中学习的乐趣。

如何放开手,帮助孩子提高成绩

唤醒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积极主动地求知,而不是在督促下学习,但是很多孩子都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是在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下被动地学习,这就需要父母放弃监督,唤醒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世界上任何一个取得成功的人都不是靠强制逼迫培养出来的,所以要教育孩子学习时不依赖他人,不受他人的控制和干涉,自己判断,自主学习。

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自信心、自律性和责任感,这是自主学习能力所必需的。所以要学会让孩子懂得怎样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自主完成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这四个完整的学习步骤。

用赏识促进孩子主动学习

孩子学会自主学习,既能使孩子走上成才的道路,又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成功的体验极其重要。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会把寻求这种愉悦感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所以父母要创造机会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让孩子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比如可以在孩子自主学习之后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赏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孩子自己完成了家庭作业,自己完成了预习、复习后,都可以给予积极肯定,孩子会在家长的赞赏中更加主动地学习。

相信孩子自己能够学好

每位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父母的引导和启发能够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创造性地探索,主动地进行自我潜能的开发。想要真正把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首先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学好,接收到父母的这种心理暗示,孩子会受到鼓舞。

在相信孩子的同时,也要和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鼓励孩子,让他们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促进其自信心的建立,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了,学习起来就会干劲十足。

不要让孩子滋生依赖心理

有些父母坐在孩子身边,看到孩子有不会做的题时急着把答案告诉他,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独立思考的坏毛病。在以后的日子里,当他一碰到稍微难点的题目时,就会不动脑子坐在那里等待着旁边的人给他帮助。这其实就是依赖心理的产生。

给孩子主动学习的自由

不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溺爱,会为孩子包办很多事情,比如上兴趣班,上补习班,都不征求孩子的意见,无形中孩子的自主意识就被抹杀了,学习中也会缺乏自主意识,不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而是选择逃避或求助于他人。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独立的人,所以父母要大胆放手,鼓励孩子积极地去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把跟他学习和生活有关的事情交给他自己来选择,逐渐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

独立自主的意识是自主学习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孩子具备了这种素质,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多的帮助。

总之,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不管”并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放任自由,相反,摒弃一切事无巨细的“管”,有目的、有成效地“管”,才是父母们科学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吃苦,懂得坚持,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目标,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使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能够更自主学习,这才是众多父母心中神秘的成功教育秘诀!

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


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

总有一些人,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陪一个弟弟在日本北海道旅行。我问他玩得是不是开心。他告诉我,他和弟弟不是一路人,所以旅途并不是很愉快。

他细细跟我讲道,弟弟缠着爸妈要去日本玩,他妈不放心,便邀请我朋友跟着弟弟过去。

他的弟弟,家境不算富裕,刚上大学也没有能力自己赚钱,却有着挥金如土的本事。就拿一件小事来讲吧,日本物价很贵,一片哈密瓜要30人民币左右。

朋友问我:“你能够认同自己还不能挣钱,家里也不是很有钱,眼都不眨只是因为口渴了,不肯买水却一口气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吗?”

这孩子,让我想到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身边这样的人,挺多的。

我另外一个朋友,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日子过得很“高级”。

她嫌单位盒饭难吃,每天中午出去下馆子,下午还必定订一杯十几块钱的奶茶外送。和她一起出去逛街,她总会拉着我吃人气很高、价格也很昂贵的餐厅。和她旅游,她对景区里各式物价虚高的食物和纪念品,向来都是潇洒地买买买,花钱如流水。臭豆腐不算好吃,她尝了一块,吐出来,嫌恶地皱皱眉,扔了。

我都不敢劝她花钱别太大手大脚。每次试图奉劝她,她都不服气地斜乜着眼,搬出她的有两句名言,理直气壮地开腔。

第一句,“女孩子,要富养”;第二句,“出来玩,就一定要开心,别太在乎钱。”似乎我要是劝她适当地节约,倒显得我太抠门太小气了。

我本以为她必定家境殷实,直到有一次去她家里。她住在城郊的民房里,老旧潮湿,又窄又小,从一楼上二楼,要从一个很陡峭的楼梯爬上去。

她的奶奶穿着她高中时的校服外套,坐在家里拣菜。她问奶奶怎么不去打牌,老人家说道:这两天输了几十块钱,今天不高兴去了。

我借用他们家卫生间,奶奶不忘嘱咐我,要用桶里盛的洗过拖把的水冲,别按按钮,水一冲哗啦啦的,浪费钱。

正是这样节俭的老人,却把自己靠卖菜一块一块攒来的积蓄,尽数交给孙女,任由孙女挥霍。

中午和她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她爸表态,不指望她赚钱养家,她赚的那点工资,给自己吃穿用度就好了。

后来,那位朋友约我假期一起去旅游,向我提起冬天上下班很冷,她准备买车,家里人也同意给她买。听到这些,我都只能笑笑,不知道该回应些什么。

有句笑话这样说,“我视金钱如粪土,爸妈视我如化粪池。”

我们这一代,不少人如此。

前段时间网上讨论孩子究竟该穷养还是富养,提倡富养的人问:男孩要穷养?你孩子跟你多大仇啊?

我也想问问那些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挥霍无度的子女:孩子要富养?你爸妈欠你多少钱啊?

我认识一个男生,他从上大学后到工作前的所有花销,都是向父母打了欠条的。偶尔出行旅游花的钱,也是靠自己兼职打工赚来的。工作后,他就从每个月的工资里抽钱一笔笔地偿还父母。

孩子成年后,父母已经没有了抚养义务,压根不必探讨穷养、富养的话题。可现实情况是,不少人结了婚,还让爸妈背房贷。

如果你和我一样,出身于平凡的家庭,那么你应该很清楚,父母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很不容易。

当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满头大汗地从事体力劳作时,当父母在小小格子间里腰酸背痛地从事脑力劳动时,你一顿大餐就消费掉他们一天的薪水,真的不会有一丝丝愧疚吗?

当父母被领导大呼小叫的时候,当父母被客户呼来喝去的时候,你却在呼朋引伴、潇洒度日,真的不会于心不忍吗?

当你穿着一身说得出名字的品牌,一双鞋就要几千块的时候,父母却在穿着被你淘汰的旧鞋,他们不懂你说的品牌,你还笑他们落伍;

当你觉得你的知识、素养、视野都远超父母,因此嫌弃父母“没见过世面”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正是父母托举着你到更高的地方,你才有机会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别在缺钱的时候才想起父母,他们不是ATM,他们胸膛上有温度,他们心跳里有感情。

——爸妈爱我们,爱得不容易。

在远方的,给母亲打个电话吧,跟妈妈说声感谢不丢人;在身边的,记得回家吃饭,如果再能买个小礼物,相信妈妈会逢人念叨好久好久……千万别忘了,也问父亲好。

许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

星期天的晚上,饭菜已经上桌,我呼唤女儿:“吃饭啦。”“等一下”,她答。

我先吃了。几分钟后,女儿走过来,看了一眼桌子,问:“我的饭呢?”伴随着的是一副忿忿不满的神情。

我心里一惊。她的表情,她的诘问明明在告诉我:你应该为我盛好饭的,为什么不给我盛饭呢?

7岁的她有一双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饭,为什么觉得我理所当然得替她盛饭呢?

我立刻找到了原因。虽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但是我仍然和许多母亲一样,不知不觉替孩子做得多了点。

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饭,以至于她认为盛饭这件事是妈妈应该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来替她盛饭,反而因为今天没给她盛饭而不满起来。是啊,既然是妈妈应该做的,她怎么会感激呢?

我意识到这是在助长女儿的“受之无愧感”,“受之无愧”是指,某人觉得别人欠了他东西,或者认为别人必须给他特殊待遇。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别人(尤其是亲近的人)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别人给了,他觉得那是人家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别人没有给,他就认为别人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

我看到许多父母不知不觉中在培养着白眼狼。他们替孩子做得太多,上学或放学路上,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都由父母背着,孩子心安理得空着手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干家务,只要搞好学习;物质享受被过分满足,许多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

这些都是在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今天他认为你应该为他背书包、买手机,明天他就会认为你应该为他找工作、买车子、买房子,如果某天你给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

做父母的要谨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你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么?


你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么?

你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吗?如果是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宝宝是一个拥有探索精神的人,这种精神将极大地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正确地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是家长必修的功课。如果你的孩子很少问为什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如何面对“为什么”

小明今年5岁了,他的问题特别多,整天缠着大人问个没完没了,“为什么火车要在铁轨上跑?”“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为什么会结冰?”等。小明的这种情况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

,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多加鼓励,积极引导 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肯动脑筋,耐心倾听孩子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回答。不要嫌孩子缠人,这样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嫌烦而不敢再提问题。而一个没有问题的孩子本身就是个“问题孩子”。

明察动机,莫落“圈套”孩子的提问有时仅仅是表达一种愿望而不是真的要你解答。如“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不能看电视?”这类问题其实是在询问作出禁令的原因,你若顺着这个思路去回答“因为宝宝不睡觉就会……”那就错了,最聪明的回答是“宝宝到了应该睡觉的时间了,应该上床睡觉了。”

举一反三,引发联想孩子的思维简单,很难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联想,以减少同类问题的反复提出。例如猫为什么不穿衣服?我们不仅要回答他的“为什么”,还要告诉他“狗、羊、牛等同类动物也是一样的。”这样既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又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总之,为人父母者应该保护孩子爱提问的天性,并多加鼓励,或许你会发掘和造就一个神童。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哭?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哭?

“一听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让他不要再发出任何声音。”

很多人在面对孩子哭时,常常会萌发这样的情绪:

不想听到孩子哭,听到就烦。

于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停止哭泣:

不许哭!不要哭!别哭了(制止)

哭什么哭?哭得烦死了!(厌恶、反感)

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否定)

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埋怨)

你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威胁)

要哭你回房间一个人哭去。(冷漠)

就知道哭哭哭,真没出息!(打击自尊)

可是,很少有人会抽丝剥茧地问自己:哭泣那么正常的事情,我为什么会讨厌孩子哭啊

01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儿子八个月大。有一回不知什么原因,哭个不停,怎么哄,都哄不好。

“真的好烦躁啊!”她说。

当时就像被孩子的哭声点着了一样,她的火气一下子窜了上来,啪啪打了孩子几巴掌。

打完,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她也后悔得直掉眼泪。

“他的哭让我觉得自己好无能。”她后来跟我说。

孩子出生后,她辞掉了工作,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人帮忙,她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常常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她说最怕孩子哭,因为很多时候,她连孩子哭泣的原因都找不到,这种无力感让她心烦、挫败,甚至愤怒。

就像这位妈妈,很多时候,我们讨厌孩子哭,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处理孩子哭”的能力。

孩子一哭起来,我们就觉得“麻烦”又来了,“无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

这时,我们发自本能地去保护自己的自恋,避免自己的“无能”,而不是去看见孩子的哭泣背后的需求,去安抚孩子的情绪……

我们的应对方式就像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制止、埋怨、冷漠、威胁……

02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孩子笑,不喜欢孩子哭——觉得哭不好,笑才好。

说到哭就想到哭丧着脸、撕心裂肺等悲惨画面,希望孩子尽快摆脱痛苦。

四岁的萱萱放学回到家,闷闷不乐。妈妈问她怎么了,她一下子趴在妈妈的身上哭起来。

妈妈马上紧张起来:“宝贝不哭,宝贝不哭。”

孩子越哭越厉害,妈妈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宝贝,你想不想吃冰淇淋啊?”

“我们看动画片好不好?”

“宝贝,我今天给你买了一本新书,你要不要看?”

经过各种哄,孩子终于停止了哭泣,妈妈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看到孩子伤心难过,萱萱的妈妈担心又痛苦,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

“我是个爱她的好妈妈,我要让她开心,我要把她带离痛苦。”

于是,她想尽办法讨好,让孩子远离眼泪。

可是,她没有去考虑孩子为什么哭,而是一味的想要依靠转移注意力,将孩子带离负面情绪。

她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看上去,好像是妈妈为孩子好,但我们回顾一下这个过程,这里面更多的,其实是妈妈的自私。

孩子哭,妈妈会心疼、会难过、会紧张、会焦虑,而当孩子停止哭泣,妈妈是“松了一口气”。

表面上,她是一个好妈妈,可实际上她是个自私的妈妈。

她是在用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来满足自己“好妈妈”的体验。

问题看似解决,但解决的只是妈妈的情绪问题。

孩子究竟为什么哭,是因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还是因为想要什么东西,妈妈都不得而知,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无从培养。

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孩子仍然只会用哭的方式解决。

03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

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孩子哭,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情绪表达出现了问题。

我女儿小鱼小的时候,我也特别受不了她哭,她一哭,我就想马上将这个声音掐掉。

我看了无数育儿书,虽然懂得哭是一种正常情绪表达,可我在情绪上还是受不了孩子哭,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有一回,孩子又哭起来,我母亲在旁边说:“不许哭!”这个熟悉的声音,让我一下子想起来,我曾经就是那个不被允许哭泣的孩子。

小时候,有什么委屈难过,只要一哭,我妈妈就会马上说:“不许哭!”

而且,越哭越打。

挨打的恐惧让我忍着忍着,渐渐不再哭,也变得不太喜欢哭。

这段经历,就像我心头的一道小小伤疤,时不时发作一下,让我感到阵阵疼痛。

而孩子的哭,就像触动伤疤的扳机,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种伤痛。

每当听到孩子哭时,我的内心总会涌现一股憋屈,就像水管冲出的水硬生生地被一只大手堵回去了。

母亲对孩子的制止,让我意识到,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委屈、愤怒的小孩。

当我的孩子哭泣时,我内心的那些情绪被激活了,那个委屈愤怒的小孩也复活了,这让我焦躁不安,情绪失控。

因为长时间的压抑,我的情绪并没有完全走出儿童期,在我系统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只会像个混不吝的大小孩一样对待我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04

很多人讨厌哭,总认为哭是不好的——是软弱的、羞耻的,就算哭也要偷偷的找个地方哭。

在最近的热门综艺节目《幻乐之城》中,大张伟饰演了一个只会笑不会哭的人,他的脸上永远只有笑容,哪怕是被同事嘲讽、被老板开除,也只会笑。

大张伟说:“生活之中痛苦有很多,但是我们要笑着面对,为了不哭大声笑。”

可是明明他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开心、生气、忧伤、愤怒,只能笑,哪怕再痛苦也只能笑。

大张伟的内心深处,究竟有多苦,从我朋友小光的遭遇中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小光说,他小时候无论怎么哭,他的家人都会像没听到一样,无视他。就是为了让他明白,通过哭闹要挟大人是行不通的。

有一回,忘记是什么原因,他一直哭,哭到半夜,家里仍没有一个人理他。

大人们都去睡觉了,他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继续哭。

客厅里没有灯,很黑。就那样,他一个人环抱着自己哭,直到哭累了,也没人理他。

“从此,我就明白,我必须得不哭不闹听话,才能免除被抛弃。”他说。

他时常觉得心里有一个洞,黑黑的,冒着冷气,那是被抛弃的感觉。

儿时的他,害怕一哭就会被打骂处罚,害怕惹父母生气,更怕失去父母的爱。

长大成人后,他在人际关系中处处退让、牺牲自我权益,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关系里乞讨。

孩子哭,是在表达他的需要,是他在跟你说话。

一直说却没有回应,孩子的需要就一直未曾得到满足。

于是渐渐长成一个匮乏的孩子,一个匮乏的成年人,一个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情绪的人,一个精神上伤痕累累的人。

05

我们总是将哭与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哭和负面情绪真的没那么可怕。

电影《头脑特工队》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情绪的故事。

影片中,大家都喜欢负责快乐情绪的乐乐,却讨厌负责悲伤情绪的忧忧。

但是,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情绪世界崩塌的小女孩莱利,却因为忧忧渐渐好起来。

正是忧伤让莱莉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改变,以及她已经失去的东西。

我们总认为忧伤不好,但事实上,研究表明,悲伤与更高的生理冲动关联,是在激活身体对失去作出反应。

其实,任何一种情绪,都不是拖累。

因为有了怒怒,莱利才可以敏锐注意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对待了;

因为有了怕怕,莱利才可以更快的远离危险;

因为有了厌厌,莱利才能分辨自己的好恶;

而忧忧的存在,是在引导莱利了解她正在经历什么变化,她失去了什么,她到底怎么了。

所有这些情绪,使孩子们的人格更加完整。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感受,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情绪表达。

就如同鱼能游水、鸟会飞翔、人能感觉,我们有时会快乐,有时会忧伤,有时也会愤怒。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正常情绪,他们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悦、愤怒、高兴、悲痛……这些情绪没有高下、好坏之分。我们喜悦时笑容满面、手舞足蹈,为什么愤怒时就不能怒发冲冠、捶胸顿足呢?

孩子也是一样,有各种情绪,都应该允许被表达。

不一样的是,大人们在经历过生活的重重历练之后,能够很好地排解负面情绪,而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理智思考。

哭成了孩子最直接的排解方式。

所以,不要再讨厌孩子哭了,更不要压制孩子的哭。

要让孩子们勇敢地释放自己,更要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不要试图扭曲、控制孩子的感受与情绪,记得经常告诉孩子:有想法就诉说,有情绪就表达。

你的孩子为什么做事不专注?


您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家的孩子专注力不够?做个作业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上课听讲,总是开小差,课堂效果一点也不好……专注力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非常重点去培养的一种习惯,一些家长甚至可能带孩子参加了相关培训班。殊不知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就会让这些努力付之东流。您的哪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呢?您又该怎么做呢?下面这些小贴士您可不能不看!带孩子出游就不要催促家长带孩子出游,请不要打扰他们的兴致,更不要催促他们,一定要让孩子尽兴地玩,并且不要施加过多的约束。不要小看这些,与其说是让孩子玩得更尽兴,不如说这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一个好机会,“尽兴地玩=专注地玩”。玩具玩法无正确与错误同一件玩具的玩法有千万种,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非要按照说明书去教孩子玩。而有些家长在孩子钻研玩具如何玩时,认为自己是好心,不断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玩、怎样玩就是错误的,殊不知这些家长恰恰是在打断孩子专注力地帮倒忙。不需要帮忙时别帮倒忙孩子在专心地琢磨着如何打开瓶盖,这时一旁的家长看不过去了,说了句“我来帮你吧”。这位自以为是的家长真是在帮孩子的倒忙,如此的“好心”,不但不会让孩子真正学会如何打开瓶盖(缺少自己的动手与钻研),而且还会打断孩子的专注力。亲子阅读减少外界干扰见过很多朋友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时,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趁孩子翻书页或找书之时,自己争分夺妙地看一眼手机信息,或者接打一个电话。这不但打断了自己的注意力,而且破坏了明明的专注力。给孩子讲故事或读书的时候,最好将手机放去另一个屋,而且关静音,如果有信息或电话,可以结束后再回复或处理,没有什么一定要立马解决的问题吧?别打断孩子的自言自语想必很多的同龄孩子都在自己看书时有这么一种习惯,就是边看书边自言自语。虽说都是爸爸妈妈听不明白的火星语,但小朋友们还是说得头头是道。一般这种情况,有些家长则会说,“你这是说的什么啊?我怎么什么也听不懂啊?”或者在旁边嘲笑一番,“什么都不懂,嘴里还念叨个不停”。这也是破坏孩子专注力的一个“最佳手段”,您意识到了吗?别把生活随拍变刻意给孩子做生活随拍,记录他们成长的点滴,成为了现在很多父母的爱好。但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随拍一定要追求完美,也就是拍照的小主角一定要看着妈妈的镜头,但家长的一句“看看妈妈”、“看这里”,就是对于正在专心玩或做事情明明的一种打断,无形中也破坏了小朋友的专注力。水果加餐没必要按时吃在公园玩,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孩子正玩在兴头上呢,便被家长要求回家,理由很简单,“现在是吃水果的时间了”。真心地想去劝这样的家长一句,“孩子玩在兴头上,也是一种专注力的培养,水果加餐没必要一定要按时吃吧?”而且一餐水果没按时吃或没吃,比起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哪个更重要呢?出门之前提前告诉孩子孩子正在玩着玩具或看着书,而爸爸妈妈准备出门了,应该要提前告诉孩子一句“玩完这件玩具(看完这本书),我们就要出去了”。不要轻易以大人的事情更重要为理由而打断孩子的专注力,给孩子一个准备的时间,让其知道下一步将要做什么。虽说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各不同,但对于好奇和新鲜事物的关注是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专注,而是不专注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不专注或经常打断孩子专注力的家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机会,爸爸妈妈们一定抓住这些机会,千万不要做个破坏者,从小培养的专注力将会为孩子今后的读书与工作助一臂之力。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为什么你的孩子成绩总上不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