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压力,就是最好的教育

01-20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没有压力,就是最好的教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事一。

周一晚上,陈老师给皮皮提裤子的时候,发现裤子鼓鼓的。

陈老师:皮皮,这是什么啊?

皮皮:没什么,真的没什么。

陈老师:让老师看看吧,都装了些什么啊?

皮皮:……(皮皮不敢给老师看,小手一直压着裤兜)

陈老师:你担心老师会说你,是吗?

皮皮:嗯。

陈老师:老师特别想知道你装的是什么?不管你装的是什么,老师都不会批评你的。

皮皮听到这里,点点头,慢慢地把手从口袋里拿了出来,一看,是一大把彩泥,还有娃娃家的珠子,项链,纸叠的飞机等等。

陈老师:哇噻,皮皮,你的口袋里这么多的宝藏啊,老师都惊讶了,看来你的口袋真是百宝箱啊。

皮皮:嗯,我就是想玩这个彩泥,我想把它拿回家去玩。

陈老师:嗯,你可以拿回家,之前请先和老师说一声,好吗?老师找不到了,会着急的,别的小朋友想玩的时候找不到了也会着急的。

皮皮:嗯,陈老师,那我现在就跟你说,我想把彩泥拿回家玩去。

陈老师:你实在想把它拿回家去玩吧?

皮皮:嗯。

陈老师:好,咱俩做个约定,老师同意你今天晚上拿回家去玩,但是明天早晨一定记得要把它拿回来,要不然明天小朋友要玩的时候找不到了,老师就没有办法帮助小朋友了。你看这样行吗?

皮皮:好吧。

陈老师:皮皮,还有这么多别的东西呢,这样,你一天选择一样,可以拿回家玩,其他的放在幼儿园,可以吗?

皮皮:嗯。

最后,皮皮还是选择拿彩泥,把项链等送到娃娃家去了。

第二天一早,皮皮很遵守约定,把彩泥拿回来了。

故事二。

有一天上午,窦老师发现小齐兜里装了很多气球,挨个给大家发,边发边说: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发给你们,每人都有份。M.Yjs21.Com

窦老师心想:好大的手笔啊。

下午的时候,窦老师准备明天的课,需要一些气球,她打开储物箱后发现,原来的一大袋子的气球,已经所剩无几了,窦老师这才明白了小齐的大手笔是怎么回事。

窦老师把小齐叫过来,平静地说:我准备明天上课,和小朋友一起玩吹气球的游戏,可是,你看,现在气球都没有了,我很着急,怎么办啊?

小齐倒是敢作敢为:老师,我拿了,我已经帮你发给他们了,每人都有,你就不用再发了。

窦老师哭笑不得: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玩气球啊?

小齐:是。

窦老师:那咱们把明天的课,改到今天,每人一个,其余的气球,请你帮我收上来,还给我,好吗?

小齐:好的。

小齐去要气球,有的孩子很好说话,一要就给。

有的孩子则根本就不给,说你送给我了,就是我的东西了,你就不能要回去。

小齐就来找窦老师求助,窦老师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你自己想办法吧,还有10分钟时间,你抓紧吧。

小齐只能自己想办法,下面是他的办法的集合:

其一:你先还给我吧,等我妈妈买了,我再给你,明天我就让我妈妈去玩具店买去。

其二:你同意还给我,我就给你当金刚(铠甲勇士里的),不给我,我就不承认你是金刚。

其三:我马上就要过生日了,你还给我,我就请你去我们家吃蛋糕。

其四:你还给我,今天吃饭,我不站第一,我把第一让给你。

……

孩子们啊,有的是办法。

故事三。

幼儿园给学前班配了一大盒彩笔,这盒彩笔是全新款式的,跟以前的都不同,不仅环保,而且外观精致,非常好看,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上手工课的时候,一会就被大家领光了。

每天,放学离园之前,小朋友们都要把书啊笔啊玩具啊等都归位的,可是当天晚上,张老师发现,盒子里面的彩笔,只剩下几支了,其余的则不见踪影。

过了一会,泽子妈妈拿来了两支笔,说在泽子的书包里看见的,不是他们家的,估计是幼儿园的,就给送来了。

张老师感谢了泽子妈妈,但是,其他的呢?还差好多那。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张老师说:老师有一件特别伤心的事情,大家看看这个盒子,本来这个盒子里面的笔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但是现在就只剩下它们这几个了,孤苦伶仃的,它们肯定特别伤心,你们愿意把其他的笔送回来,让她们团圆吗?

孩子们纷纷说:愿意。

孩子们有掏书包的,有掏兜的,把笔都放回来了。

这回大多数的笔都回来了,但是,还是不完整,还差四支。

张老师说:哪里还有呢?笔笔们还是没有团圆啊?

这时本本说,我这还有两支。

哦,这回就只差两支了。

张老师看看大家,大家都说:没有了。

张老师说:哎呀,大家看看啊,盒子的家族成员还是不齐全啊,这样多可怜啊。

泽子看看张老师,然后说:老师,我兜里还有两支,我妈昨天没还完。

这盒彩笔现在还在学前班里,一支不少,我想,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吧。

孩子们真是可爱啊。

花径寄语:

大家可能会问,这几个故事里面孩子明明是在撒谎啊,为什么老师没有指出来呢?在无分别的爱看来,根本没有“撒谎”这回事!

因为

当你认定孩子会撒谎时,撒谎就一定会存在。

当我们不这么认为的时候,它也就不存在了。

也许,对很多伙伴来说,这样说可能有点不好理解,那么,我们来换个说法。

先来问大家一个关键的问题:

撒谎是怎么产生的?

很多伙伴认为,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撒谎嘛,那一定是道德品质的问题。

是啊,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我们的孩子就遭殃了,连带我们自己,也会遭殃。

花径的答案是:

撒谎是怎么产生的?

有压力,就必然有谎言。

压力,才会导致谎言,没有压力,又何必有谎言?!

有了压力,原本自然本真纯净的心,就会在压力下,渐渐扭曲、变形,当心灵扭曲变形的时候,所谓的道德问题、所谓的谎言,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所以,从根本层面而言,哪里有什么道德,而是人性的规律如此,如此而已。

压力从哪里来?

有分别、有好坏、有对错……

有分别的爱,是压力的源泉。

有分别的爱,你认为孩子不够好,她就一定不够好给你看。

无分别的爱,你认为孩子好的不得了,她就一定好的不得了给你看。

这不仅仅是信念的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性的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决定的。

无分别的爱的形式,看起来是如此简单,说到里面的内涵,就是人性的至深的规律和法则,她不是某个人的爱好,某个人的理想,而是源于不易的普遍的人性的根本的规律和法则啊。

所以,根本上,没有什么道德堕落,没有什么好人坏人,而是人性的根本的规律在起作用,如此而已。

所以,人性的规律告诉我们:没有压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花径和大家分享:没有压力,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所以,花径和大家分享:都是好,都是善,都是真,都是美。

所以,花径和大家分享:无分别的爱。

再回到说谎问题,生活中充斥了谎言,为什么?

各位啊,不是没有压力的原因,恰恰是压力太多太大的原因,恰恰就是所谓的有分别的爱,恰恰就是所谓的道德、所谓的好坏、所谓的对错……造成的。

各位,好好问自己一个问题:

没有压力(的话),我们需要撒谎吗?!

像上面所讲的故事和情景,在不懂生命教育、在实施有分别的爱的成年人手中,是很容易演变成一场侦破与反侦破、斗争与反斗争、恐吓与反恐吓、说谎与反说谎的战争的,并且,我们还会给自己一个崇高的标榜:教育!其实,这只是人性被尘封的生命基于自身的鄙陋无知而上演的一个拙劣的把戏,如此而已。

只是,我们的可怜的孩子,说谎只是其不多的可供选择的反抗方式之一,只是其不多的可以选择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若是连说谎都不被允许,这个孩子,也真不知道是怎么样才能够“活”下来了。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啊,此时此刻,我们不仅要可怜我们的孩子,更要好好地可怜可怜我们自己啊。想想小时候,如果没有谎言的帮助,我们真的能够从这样或那样的压力下“活”过来吗?

真是好可怜,好可怜,好可怜啊。

所以,感谢老天,赐生命以谎言吧。

谎言,还是真实,有分别吗?有好坏吗?

谎言真实无别,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没有压力的生活,看起来像世外桃源,其实,只要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当下就是了。所以,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孩子,既然我们相遇,过去的就过去了,不管现在的你,现在的我,扭曲还是本真,变形还是自然,玷污还是纯净,其实,并无分别。

因为,我们的本心,从来都是一样的自然本真和纯净无瑕,从来都是一样的尊贵智慧和充满力量,从来都是一样的无时不刻地陪伴着我们包围着我们支持着我们,时时刻刻,不离不弃,只需要我们转过身,看着她,和她在一起。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亲爱的伙伴,这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是尽量少给予压力

尽量少给予伤害

尽量少给予分别的

无分别的爱啊。

亲爱的伙伴,就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儿他妈说了算”


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儿他妈说了算”

01

我是一个爸爸,家有4岁男孩。

有小朋友的家庭,教育问题一定是第一位的。

可是几个教育者,面对一个被教育者,在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上,产生分歧那是必然。

在我们家,解决这类矛盾的方法是:沟通讨论,一般来讲,孩儿他妈说的算。

每当我跟人聊到这点,总会被夸赞思想先进,其实,我也是踩过坑之后做出了改变,尝到甜头了才笃定了这样的想法。

以前的我:

孩子要看电视,老婆说不行,我一边说着看一会咋了,一边拿起遥控器打开了电视。老婆气鼓鼓的说我就会破坏她的教育,我心想偶尔惯一下孩子又怎么了嘛。

现在的我:

孩子要看电视,老婆说不行,我也会说不行。老婆跟孩子解释着为什么不让看电视的原因,我心想在孩子面前就是要保持教育的统一啊,一会等孩子走了我再跟老婆沟通下看会电视咋了嘛。

要问我是如何变得这么优秀的?(脸红)

那还得从儿子的那一次闯祸讲起。

02

有一次在超市里买东西,儿子在踮起脚想去摸货架上的东西。

老婆说危险不要乱动就制止他,儿子不愿意有点闹,但是老婆依旧坚持,蹲下来跟儿子讲道理。也在一起的奶奶看到了心疼孩子,把儿子拉到她那边去,嘴里说:“多大点事啊,说他干什么,把孩子都弄哭了,干嘛呀。”

看着老婆一脸忍耐的表情,我打着太极哄她:“咱们去买东西,让妈带着孩子吧。”

说真的,这个时候我心里还是有些不以为意的,摸就摸一下呗。

奶奶拉着孩子往前走了,嘴里还补一句:“没事没事,别听你妈的,奶奶带你玩。”

我心里咯噔一下,看了看老婆的脸色,看她板着脸,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就没吭声。

这时候奶奶带着孩子在前边货架停住了,孩子看到卖绿豆的。大家在超市可能常看到,一般这种旁边都是用袋装绿豆围起来,中间一大堆绿豆。儿子好奇的又要玩,奶奶没管,还扶着孩子让他够着摸,结果儿子玩着玩着把围在绿豆旁边的袋子给弄倒了,中间的绿豆哗啦啦的从缺口处下来撒了一地。

那场面,简直了。

超市的人都看过来,我们都傻眼了。。。。。。

后来怎么处理的也就不提了,又尴尬又花钱的。

当时我心里就在后悔:“早知道听老婆的话不让他乱摸就好了。”

03

这事之后,我就在思考平日里我们对家庭教育的这种不统一所存在的问题。儿子闯的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的确看到了他身上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态度不统一,孩子也明显的会看人办事。比如在我老婆面前表现就好些,在我和奶奶面前就会比较任性。但是我们都在场的时候,他就会仗着有人帮他,也越来越不服管了。

后来,我看到了一段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中国台湾著名教育学家洪兰的节目采访视频,深觉有理。

洪兰博士在采访中说:

我们现在看到,因为时代不一样,他的观念不太一样。

最大的问题是,家里比方说是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父母亲,是六个人养一个孩子。这六个人的教养观念不同。

爷爷奶奶苦过了,所以孩子要什么就给他吃。

可是这样会宠坏孩子对不对?

我们家庭需要的是一个沟通,就是全家只能有一套教养的方式,当然这决定权是在母亲身上。

因为将来这孩子长大好不好,是母亲的责任。

她有这个责任,她就有这个权利。

这孩子我希望怎么教,大家同在一个家庭里面,希望大家能够遵守这个母亲的规矩。

我们看到很多的妈妈不喜欢孩子在吃饭之前吃零食,可是你也看到很多的公公婆婆就这样塞。

塞的时候多半还讲一句话:

不要给你妈知道

这就是欺骗。

简要来说就是:全家只能有一套教养的方式,决定权应当在母亲身上。

04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大多“隔代亲”,又没有年轻父母那么认同科学育儿,还有心里那种“我曾带大你们”的优越感。

于是他们有时很固执,有时很强势,不愿听从年轻妈妈的教育理念。

但是,这很不好。

就像我家儿子,已经呈现出负面影响,若不及时调整教育模式,之后的发展只会更差。

之前我也想过,反正大家都是爱孩子的,怎么教育都无所谓。

可真的当我静下心来客观的思考,才发现这样确实对孩子非常不好。

1不利于身体健康

很多老人非常操心于孩子的照料,却与年轻爸妈有着不同的观念。

我们说,孩子饿了自然会吃饭,完全不需要也不应该追着去喂;

而老人却说,孩子不追着喂饭怎么会好好吃呢,不吃到大人心里的“饱”,那他一定还是饿着的。

我们说,纸尿裤除了烧钱之外全是好处,万万不能让孩子穿着开裆裤,露出屁股隐私全无。

而老人却说,那红屁股都是纸尿裤捂出来的,小小孩子露个屁股又有啥关系。

我们说,孩子的用品要选有品质保证的,安全永远是考虑的第一要素。

而老人却说,那些洋品牌都是骗钱的傻子才买,几块钱的东西一样用的蛮好。

科学喂养与老式观念常有碰撞,若是老人固执的按照不科学的理念教养孩子,显然并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

2学会欺骗

“你妈不让吃零食?咱们偷偷吃不让她知道!”

“你妈不让玩充气城堡?现在我带你去你别告诉她!”

孩子在愉快接受提议的同时,还接受了“背着妈妈做”,“不对妈妈说实话”这种欺骗的性质。

仔细想想,确实,一面口中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一面行为上展现给孩子对待欺骗轻描淡写的态度。

孩子会更容易趋向哪种发展?

毫无疑问是学会欺骗。

因为欺骗本身就由于可以带来利益而具有巨大诱惑。

加之对于孩子来讲,教育者行为比语言上的展现,更具有模仿力和说服力。

3不利于是非观的建立

在孩子妈教育他时,当面提出不同意见,指出她说的不对,这是我曾犯过的错误。

这样有很大的问题:影响孩子建立明确的是非观。

对于年幼的孩子,心智尚不够成熟,是非观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也就是说,需要从大人的言行中,明确的接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一个2岁的孩子,倘若对颜色还没有概念,那么如果妈妈告诉他苹果是红色,他就会相信这种颜色是红色。

这时如果爸爸出来,告诉他妈妈说的不对,苹果的颜色是黑色,那么他就又会相信这种颜色是黑色。

或者孩子干脆就很迷茫,分不清这种苹果的颜色到底叫做红色还是黑色,产生颜色概念的混淆。

年龄大些的孩子,对于是非的分辨也是如此。

同样是家里至亲的人,却表达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妈妈说好吃的东西可以和好朋友分享,奶奶说全都是你一个人的你别给别人吃,让一个孩子凭自己的理解去分辨对错,太难了。

在规则感及是非观建立期,家庭教育者明确而一致的观念输出,更加有益于孩子直接的认知和接受。

05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做到家庭教育方式一致呢?

1有效沟通

如果家里的教育者很多,那么沟通对象必须从我们强有力的“爸爸后援队”开始,再延伸到更高的层级——老人。

夫妻俩什么话都好说,妈妈们有理有据的去说服,沟通的难度不大。

并且爸爸们也应该明白,妈妈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妈妈的建议非常值得倾听、思考,和接受。

另外,本着谁的爸妈谁去说的原则,姥姥姥爷的沟通工作由妈妈来做,爷爷奶奶的沟通工作由爸爸来做。

在我们家,当我明确意识到家庭教育要“孩儿他妈说的算”之后,就是如此和老婆分工去说服家里老人的。

方式为:转发育儿文章到家庭群,灌输育儿知识,把老婆的教育观念说成是某某专家说的;另外,多说些别人家的事例给老人听。

“某某专家说了啊,得从小就给孩子培养隐私意识!”

“啊!新闻里有个小孩因为穿开裆裤屁股被小虫子咬了!”

跟老人这样沟通,比说一万次“不能穿开裆裤”都还要管用的多。

2强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真的是无法和家里老人达到教育观念的统一,那就着力强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有次同学聚会上,一个女同学带了她孩子来,她孩子很闹,于是她吃饭时一直在抱怨,她们家孩子被奶奶惯坏了,一点规矩都没有。

当时我就很奇怪,女同学一边抱怨一边默许孩子在饭店的沙发上蹦来蹦去,碗筷敲的叮当响,那时奶奶也不在场啊。

这又怪谁呢?

她明明可以告诉孩子怎样做是会打扰到别人的,怎样做是有规矩的。

她明明可以让孩子在一次次的正确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冲淡和奶奶在一起时的没规矩。

采访中洪兰博士提到“将来孩子长大好不好,是母亲的责任”。

是的,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大可不必也不应推责于老人。

强化父母对孩子的正向教育,就一定会看到,孩子成长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06

当然,作为爸爸,我也会想:

家庭教育都“孩儿他妈说的算”,妈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不会全是。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就我所看到的大多数情况来看,妈妈永远是对孩子教育最上心的一个。

也许她的一些观点不是那么正确,但是我们需要给她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一起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

绝不是什么都听妈妈的,一旦出了点啥事就全都指责妈妈:“你看,都是按你说的做,结果出错了吧。”

在育儿这条路上,没有人是一直正确,我们都有试错和磨合的过程,即便是妈妈也一样。

养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只是我们应该更尊重孩子妈妈的意见。这种尊重,不是甩锅让妈妈承担所有的责任和义务。而是听孩子妈妈的意见,贯彻执行她的理念,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也不是出了问题就让老婆背锅,有不对的地方我们一起承担责任,有问题可以再商量,然后再统一执行。

当妈的不容易,日夜操劳,但她们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听妈妈的话,就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

END

遇见孩子就是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请你一定相信,遇见了孩子,就是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大学时的好友假期出游,顺路来看我,就在家中住了几天。正遇上老公出差,孩子感冒,我忙得不可开交。几天下来,她感慨道:“看见你这样忙忙碌碌、身不由己,我是决不敢要孩子了。”我一愣:“你都看见什么了?”她同情地说:“看见你一日三餐,洗煮烧煎,比保姆做得还辛苦;看见你冲锋陷阵,又接送孩子上学,又忙工作,几乎变成机器人;看见你凌晨两点还不能安歇,要给孩子喂药喂水,像个苦役犯;还看见你的皱纹与眼袋,看见你无穷无尽的付出。”

她叹息:“女人最好的年华就这样交付掉了,人生还有什么乐趣?你看我,工作时无忧无虑,出游时无牵无挂,多好。”我笑了,对她说:“你什么都看见了,可唯独没有看见我的快乐和幸福。”她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半开玩笑地说:“你不是在自欺欺人吧?”

我告诉她,儿子刚上幼儿园,第一次吃到了鸡翅。才两岁半的他,将鸡翅藏在白衬衣的袖子里,晚上带回来要与我分吃。我至今记得,他津津有味地吸吮那半截鸡骨头的馋相。每每想起他衣袖上留下的那片鹅黄油渍,我心里就会有一片淡淡的温暖。朋友若有所思,脸上不再是戏谑的表情。

我告诉她,走在路上,小小男子汉的儿子,懂得让我走在他的右边。他说:“妈妈是近视眼,我是千里眼,我来保护你!”过马路的时候,他会冲着车流大喊:“你们通通地,快让开,我妈妈要过马路了!”仿佛我是至尊至贵的女王,所有人都得谦恭礼让。母亲,就是孩子心灵的国度里最值得敬爱的女王。朋友爽朗地笑起来,她说:“好羡慕你,女王陛下。”??

我告诉她,去年五月的一个中午,儿子很晚还没回来。在外环路上,我找到了他。这一路,槐花开得纯白如雪,幽香扑鼻,儿子正专心致志地往树干上写字,一棵一棵地。他对我说:“今天是母亲节,我没能买到康乃馨,就来到了这里。”花开得那么好,却有人采摘,儿子就用水彩笔写下了这些稚拙的留言:“这是我送给妈妈的花,请让它好好地开,不要摘。”望着这一路盛开的槐花,我知道,这是最好的母亲节礼物。牵着孩子的手,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听到这里,朋友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

我告诉她,就在前天,我和儿子一起去医院验血。当医生宣布儿子和我是相同血型的时候,他一下子欢呼起来:“太好了,如果以后妈妈生病需要输血,就可以抽我的了!”旁边验血的人,还有医生,都感动地说:“有个这样的孩子,真好。”我平静地陈述完这些片段,朋友的眼睛却在刹那间湿润了。我对朋友说:“你没有看到,我在辛苦的同时享受到多少甜蜜,你也无法感受,我生命中最深的温暖。但请你一定相信,遇见了孩子,就是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朋友郑重地点了点头,露出了赞同的微笑。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孩子健康的身心,比父母的面子更重要。

天下有多少望子女成龙凤的父母,奢望自己的孩子既做得顶天立地的栋梁,又能开繁花结硕果。最好事事抢先,样样过人,才心意满足。

我们的欲望有多深,孩子便有多累。

工作太忙,学习太累,生活有太多纷扰……在这些借口之下,我们不再关注与己无关的人和事。我们都忘记了,轻轻握一下那双求助的手,唱歌的是两颗心;微笑地靠近一双期盼的眼睛,温暖的是两个人。我们冷落了被人的同时,也冷落了自己,所以我们的心灵感冒了。

他只有8岁,我们却贪婪地渴望他有18岁的心智,有28岁的志向,这怎能不让他心生惊悸?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亦不能承受之重。天使的翅上缀着无数的欲望,你教他如何飞翔?

我希望他有一个从容快乐的人生—到30岁时,依然有兴趣在夜里去访梅花;40岁时,还能在周末正午,读一段自己喜欢的诗,听一首自己深爱的歌;60岁时,能像那对美国老人,在出游途中遇见一个小小少年,热切地交谈;甚至,80岁时,偶尔忆起童年,脸上划过的是温暖的笑意。

岁月生香,一树一树的繁华,绿也轻盈,黄也自在。我的孩子正在成长,他渐渐变得结实,变得聪明,他慢慢学会许多不懂的知识。在岁月的清空里,在温存的等待中,这小小的天使将凭借轻灵的翅膀,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世上做妈妈的总有太多的小心,有太多的不许,老把孩子当花瓣,当珍珠,当脆弱的瓷器,捧他们在温暖而逼迫的掌心,在这样的呵护里,我们的孩子又怎么会长成青松,长成磐石,长出百折不挠的勇气?

漫漫人生路,若是没有一颗快乐心,那孩子的未来会成什么样。内疚直涌心上,如果时光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做一个“怨母”,好在我还来得及给孩子一个新妈妈。

我们骑车去郊区,六月的清晨,草是绿的,麦穗是金色的,蚂蚁在田埂上来往。仿佛有什么被轻轻唤醒,那应该是幸福的感觉。儿子坐在树杈上,大声唱歌,把所有会唱的歌都唱了一遍。原来,快乐是会传染的,我也不由自主开心起来,我还发现,只要快乐的歌都好听,只要快乐的孩子都会唱歌。

孩子,感谢生命,让我们在这个绚丽的红尘里相遇,携手且同行。是你,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正真的快乐。

与你同行,单调的风景充满诗意,平常的日子变得新鲜,天地都变得空灵而明净。掬水在明月,弄花香满衣,有了你生活变得无比可爱,仿佛每个清晨,每个黄昏,都能与快乐牵手。

快乐在左,你在右,而我就走在你们的中间。这是天上对一个母亲最好的赐予。

教养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为何找不到最好的教养方法?

走在地下书街的路上,翻起琳琅满目的教养书籍,让我不禁想起了往事。

自从领悟了教养这档事,坚持对孩子“不打、不骂、不批评、不指责”,从那之后开始思考且摸索着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方法。于是我看了相当多的教养书与亲子文章,心想这些都是专家学者的呕心沥血之作,照着做一定不会错。

后来,我看到一本是教怎么与孩子讲道理的教养书。于是从泽泽两岁之后,我就开始与泽泽讲道理。

哭闹了,我讲道理给他听;生气了,我讲道理给他听;耍赖了,我还是讲道理给他听。然而,却发现讲完道理之后没多久还是会再做同样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我的好言好语就立刻明白懂事。

于是,我讲道理的时间~越来越长,深深地认为我不打不骂,至少我可以把道理灌输在泽泽的脑中吧。

有一次,泽泽与小朋友借玩具不成,一生气就出手打了对方一下。哭声传开了,大人跑来关心了,我也把泽泽抓来讲道理。我严厉地看着他:“刚刚发生什么事情?”泽泽小声说:“我打人。”我一听到泽泽又打人,整个心就烦躁了起来。“爸爸已经跟你讲过很多次了喔,不可以打人,打人对方会痛会难过。而且这个东西是他的,我们都要问。如果对方不借,我们可以想别的方法,我们可以交换、可以轮流等很多方法,就是没有打人啊。知道吗?”我讲完这么一大串后,就看泽泽点了点头说:“知道。”我立刻反问:“知道什么?”泽泽愣住了,一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模样。我接着说:“没关系,爸爸再说一遍。”就这样,一遍一遍再一遍,直到泽泽可以自己说出了些重点之后,我才让他离开,最多有长达20分钟之久。

此时我心想,我的道理已经深植在泽泽的脑中了,那记得就应该可以做到吧。此时,我才刚走回客厅不久,又听到孩子的哭声,我转头往孩子玩的地方一望,只见泽泽两眼哀怨地看着我,手中拿着玩具像现行犯般的被我抓到。我叹了一口气,心想:“我不是已经不打不骂了,还都照着书上做,为什么找不到最好的教养方法呢?”

先了解孩子,再来对孩子做教养

直到有一次,我叫泽泽过来讲道理的时候,泽泽起了身往我这边走过来的同时,居然翻了白眼,一脸很无奈的模样。我没有对着泽泽大骂“你这是什么态度。”我反而开始反思“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后来我懂了,我自认为对他好的讲道理方式,对于他却是一种啰嗦与处罚。我自认为是灌输观念给泽泽,其实当时才快三岁的他,不管是词句上的理解力与时间上的专注力而言,都无法承受我这种长时间的轰炸,所以理所当然还是会一犯再犯,因为当时被我讲道理的泽泽,满脑子应该只想逃离吧,难怪会有翻白眼的无奈表情。

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在教养孩子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孩子。

因为“了解孩子比教养孩子重要”:了解孩子每个时期所发展出来的能力;了解孩子以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了解孩子与我们长期相处的习性。

了解孩子之后,进而找到最适合彼此个性的方式来处理。我领悟了之后,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孩子的角度与高度来做适性教养,而非一味的把看到的理论套用在我跟孩子身上。

面对才快三岁的泽泽,词句上还无法有太深的理解,所以我用泽泽这年纪可以听懂的方式去说明;三岁孩子的专注能力本来就比较短暂,于是我缩短对泽泽讲道理的时间,待泽泽再大一些的时候,再慢慢的拉长到我与孩子都可以接受的程度;理解三岁孩子的情绪控管尚未稳定,愿意等孩子情绪发泄完了再继续讲道理;知道泽泽属于忘掉比记住还容易的个性,于是把泽泽发生的每一个状况都当成第一次,不会因为孩子一犯再犯而生气。

我试着改变与调整之后,这个效用出乎意料的强大。因为~我更加了解孩子了,也更加知道怎么与孩子沟通,再摸索出最适合我与孩子的教养方式,让我们与孩子之间,不会因为管教上的“想要为孩子好”,却反而让“关系变得不好”。只有“先了解孩子,再来对孩子教养”,才可以既让孩子好,也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好。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个性

泽泽长大了,妹妹花宝出生了,花宝也到与泽泽当时相同的年纪时,我发现没有办法直接把对泽泽的这套放在花宝身上。花宝的语言能力比同年龄的泽泽发展得快,我在跟花宝讲道理时,花宝会辩解、会找理由也会故意讲反话想让我动怒。花宝在个性的坚持度上,比同年龄的泽泽更加的具有持久力,往往泽泽哭闹的5分钟的事情,花宝可以坚持到10分钟甚至20分钟。一开始,的确会有泽泽比花宝好带的想法,会对花宝失去耐心,甚至说出“哥哥以前都不会这样”的比较话语。

于是我再次回到“先了解孩子,再来对孩子教养”的心态来看待花宝,恍然大悟般地自省,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所以面对每个孩子就要用不同的教养方法,即使是一起生活的兄弟姐妹也一样。

换句话说,我要与花宝重新一起磨合出最适合我与她的教养方式。而非把对哥哥的公式套在她身上。

教养,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我们听到、看到、读到或学到的教养法,相信都是好的,但不一定全然都可以百分之百套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毕竟这些教养法,是从教科书或是作者自身的经验上所得来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与孩子。然而并非就不需要再看教养书了,而是我们要从这些教养书及文章上,学到教养孩子的观念、大方向与大原则。

“不打不骂,对孩子讲道理”是个大原则、“引导孩子”是个大方向、“有了孩子之后才开始学习怎么当父母”是个观念。这些绝对都是正确的,但实际的做法以及细节的调整,依然要靠着我们与孩子在相处上去磨合及摸索。相信着通往这条正向的道路上,有着各式各样的风景,一个孩子就属于一种景色,至于要怎去欣赏,就要看我们父母自己喽。

所看到的教养法,我们都当作参考,因为最真实的人,就在我们面前;最真实的拥抱,就在我们怀中;最温暖的亲子之情,就在我们的相处与陪伴。看懂孩子且了解孩子,教养不是拿本参考书来照本宣科,而是依着我们自己与孩子的个性,找到那最适合我们彼此的教养方式,那就是世界上最棒的教养法了。

因为~教养,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


咖啡店里,一对外国夫妇坐在我斜对面。夫妻俩正在低声聊天,不知说到了什么,丈夫突然拉过妻子的手,放在唇边吻了起来。妻子笑着,脸上泛着微微的红晕,眼睛闪亮,他们沉浸在幸福中,旁若无人。

他们的小女儿在咖啡店里四处走,走到我面前时,站住了。我对她做鬼脸,她捂着脸害羞地笑。我拿起笔,画了一个中国古代的美人像给她看,她走过来,小胳膊很亲昵地放在我的腿上,靠着我。我把笔递给她,让她也画,她在纸上胡乱画了一些线条。

我问她:“这是什么?”她说:“是你!”“啊!”我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她更开心了,咯咯地笑出声来。

不远处,也坐着一个小男孩儿,抱着一杯冰淇淋,用勺子一点儿一点儿地挖着奶油吃,神情木然。

他的妈妈背对着我,正在和丈夫说话:“你这样躲着我,算怎么回事?即便是离婚,也得见面解决吧。孩子你也不见,有你这么做父亲的吗?”说到孩子,女人明显哽咽了。

男孩儿看了看难过的妈妈,又把目光转到别处去。我一直看着他,等他的目光和我相遇,然后立即见缝插针地给他一个微笑。他显然是吃了一惊,看了看我,在自己的座位上扭了几下,就把身子缩下去了,再也不肯与我目光相接。隔着那么远,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小小内心世界里的灰暗和胆怯。

两个孩子,差不多的年纪,但给人的感觉却如此不同。因为他们的母亲是不同的,一个沐浴在爱中,一个正承受着丈夫的冷漠。一位父亲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爱他们的母亲。因为生活在丈夫的爱中,女人的心柔软而舒畅,温润而又安定,她会宽容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会制造出愉悦、温馨的家庭氛围。

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我们,我们爱爸爸妈妈。

刘墉: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找到自我!


刘墉,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同时也是一名成功的父亲。

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博士,小女儿刘倚帆毕业于美国长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在教育方面,刘墉有着自己独到而鲜明的“教子“观。

蜘蛛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这是对已经获得强大能力的人来说的,但对于一个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才对:责任越大,能力越大。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因此,人不是在“爱”当中成熟,而是在“施”当中成熟,而且给予别人的愈多,愈会去关怀,越容易得到成长。

今天我们来看看刘墉是怎么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向成熟的。

你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叛逆吗?

那是因为他找不到自己在哪里?

“你知道我高中时为什么那么叛逆吗?”刘轩对我说,“因为我觉得我长大了,不该什么都听你们的。所以你叫我往左,我就偏往右,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该找到自己在哪里!”

“你找到了吗?”我问他。

“还在找。”然后他头一歪,很不服气地说,“因为你不让我自己去找!”

“你自己要怎么找呢?”

“去流浪。”他大声地说,“你知道吗?我有个同学,英国的贵族,伊顿中学毕业的。在伊顿,平常都要穿燕尾服,算是管得够严了吧!可是他去年居然独自到澳洲去牧羊了。我还有两个同学,今年背着背包,到印度自助旅行了。刚才接到他们的电话,说好不容易活着回来了。他们一到印度,就遇上大雨,街上的水淹过膝盖,到处漂着人粪和小动物的尸体,他们上吐下泻了两个礼拜,居然还跑到一个无人岛上住了几天,过瘾极了!”

“过瘾极了?差点儿送命!”

“当然过瘾,毕竟这是他们自已的旅行,不是跟在父母后面,住大饭店,坐黑轿车,吃大馆子。他们寻找自已的定性,他们找到了!”

我怔了一下,笑笑:“好!今年暑假交给你自己,你自己去找吧!正巧,今年要为台南的德兰启智中心募款,你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参加活动。你不必再跟我一起演讲,完全自己挑大梁!你也不用住在家里,自己去找地方住!”再强调一句,“去不去也由你自己决定,跟我无关!”

你可能一辈子都脱不开别人的阴影,

但最重要的是,千万别活在自己的阴影里

6月20日清晨,刘轩搭飞机到达桃园中正机场。我没去接,他自己坐车到台北,中午又上飞机去高雄,在文藻语专演讲。然后赶到台南跟主办募款活动的水长流公司开会,并搭最后一班飞机回到台北。

大概前一天太累了,他脸色不大好,我问他一个人出去应付的感想。

他居然又是一副不太服气的脸色说:“奇怪了!大家都叫我刘墉的儿子,为什么我总要活在你的阴影里?我还是没有自己!”

我又一笑,拍拍他:“记住!你可能一辈子都脱不开别人的阴影,但最重要的是,千万别活在自己的阴影里。”

又隔了两天,他跟我吃中饭。

“你找到自己了吗?”我问他。

“你一天到晚用BB Call叫我,我怎么找自己?”他还是那个表情,“你能不能不要一天到晚打听我到哪里去了?我已经22岁了!”

我想了想,可不是吗!他马上大学毕业,我在他这个年岁,都结婚了。

从那天起,我再也不查他的行踪。后来知道,他在台湾的一个月,居然大部分时间在台南。除了到学校演讲,还去瑞复益智中心见习,再到德兰启智中心做义工。更令我惊讶的是,当我和他应邀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举行座谈会时,他居然带着十几位义工,表演了一场舞蹈。他不但从纽约回到台湾,而且完全融入那个社会,甚至本地话都学会了不少。

要一个年轻人寻找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主动地参与社会、关怀别人、贡献自己

最让我高兴的是,他说他已经不再活在我的阴影里,他找到了自己!我将永难忘记,7月10日那天,在文化中心座谈时,他作的结语

他提到在玉井乡的日子,提到那群智障的孩子。当他讲到离开德兰那一天,看着孩子们的交通车开走,孩了向他挥手时,当着4000多观众,他居然在台上泣不成声。

而那个跟我总是一毛、两毛,斤斤计较零花钱的他,竟把在台湾赚到的7万块钱,都捐给了台南德兰和高雄的观音线。

回到纽约,全家都觉得他一下子成熟了,更有礼貌、更关心家人。父亲节,他送我一个颈部的按摩器,送给公公一副听音乐的耳机。当我们要带他去大冒险乐园玩时,他宁愿留在家里,陪80岁的奶奶。

更妙的是,他不再跟我“算小钱”。他的心胸变宽了,仿佛天地也宽了。

我突然领悟,要一个年轻人寻找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主动地参与社会、关怀别人、贡献自己。因为只有成熟的人懂得关怀,只有独立的人能够贡献,人不是在“爱”当中成熟,而是在“施”当中成熟,而且给予别人的愈多,愈会去关怀,我们做父母、师长的,常忘记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已经长大,大到不再需要我们的呵斥与监督。

玩,便是最好的教育


说到“玩”,你知道吗?我觉得不懂得“玩”,确实是一种缺点。怎么说呢?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

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作者,叫沈从文,我觉得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杀人、农民头颅滚地……这给他呈现的是人生百态。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

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带他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

现在,他大了。自己去巴塞罗纳,去看建筑,看雕塑。

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谈亲情孩子的“离开”是去开展他自己

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儿子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儿子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我知道:和儿子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他离开,对着他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儿子上中学,看着他冲进队伍,不再羞怯;儿子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他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他回头一瞥,他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儿子正在离开他的朋友们,他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他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他同时也正在离开我。这,是一种永远的离开。

但我明白,儿子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他自己。所谓父母,就是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那些人。

谈工作孩子的快乐最重要

我要求儿子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他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他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他的工作在心中有意义,他就有成就感。当儿子的工作给他时间,不剥夺他的生活,他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儿子带来快乐。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儿子有否成就,而是他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第一,它给他意义,工作不把他绑架,不做工作的俘虏,第二,它给孩子时间,容许他去充分体验生活。

我不介意儿子是否平庸,但要儿子找到快乐的自己。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限期的。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的有效了。要认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实。我突然很感叹,我告诉我自己,我必须要在黄金时期内帮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因为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针对现在整天接受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孩子而言,应该培养哪些好习惯呢?

一: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

【最是书香能致远,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就像是一个宝库,可以从其中挖掘无尽的财富。阅读不仅可以让孩子通过书籍增长知识,还可以使孩子的大脑不断吸收营养成为最富有的人,当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无需家长的监督,孩子也能自主的吸收知识。

二:培养孩子运动的好习惯

现在的孩子每周都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剩下的时间还要留给一日生活。甚至是手机和电子产品。

家长陪孩子锻炼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所以多带孩子出去运动,跑步、球类、爬山等。增强体魄,放松身心。

三:培养孩子劳动的好习惯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的意识逐渐薄弱,让孩子去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让孩子学会了生活技能,知道劳动的意义,还能从小培养孩子孝顺的美德。

四: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话题:孩子用作业帮APP你怎么看?

孩子为什么想要去“抄袭”呢,一方面是孩子思考独立思考了,做不出来然后网上求助,这是一个学习方法,另一反面如果孩子一做作业就去求解,自己不独立思考,这样周而复始,后果就严重了。

所以当孩子想要寻找答案时,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思考,去学习例如:

让孩子在独立行动中自己动脑,用完成故事结尾启发孩子进行思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教孩子多角度考虑问题等。

五:培养孩子分享的好习惯

现在很多孩子都有自私、冷漠的行为,对同伴会自私,对家人会自私。让孩子学会分享很重要.

分享行为是孩子与他人共享某种资源的行为,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分享可以帮孩子赢得伙伴,在交往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还可以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六: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人无礼则不生,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最基本素质,对于孩子尤为重要,文明礼貌包括仪表文明,举止文明,语言文明,精神文明,从小让孩子学会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告诉孩子微笑是最好的礼物,最美的姿势,时时讲礼貌,事事讲礼貌,会给孩子创造不一样的人生。把爱和规矩同时传递给孩子。

七:培养孩子自信的好习惯【告诉自己我能行,我很棒】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好多家长总喜欢对孩子进行比较、批评指责,埋怨,微暴力,精神惩罚等,孩子的自信被外界慢慢收购.其实培养孩子自信有以下方法: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多说“你真棒”,创造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自信心。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八、培养孩子感恩的好习惯感恩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孝心是感恩教育的先导!

感恩教育是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感恩不见得是要对父母以后的养育要有回报,而是孩子心灵的一种滋养,孩子能够懂得爱,珍惜爱,传递爱。知道爱自己,爱别人。

感恩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总之,好习惯不是一时养成的,需要日复一日,不断坚持。好习惯,一旦养成,受益终身;坏习惯,一旦养成,改之不易。习惯也是一把双刃剑,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要做主人还是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货一种命运。家长们,用你们自己的行动筑梦孩子的美好未来吧!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底线教育

第一个底线教育:身体底线。

作为父母,就是一定要告诫女儿:

不要为任何事情出卖和伤害自己的身体。

第二个底线教育:生活底线。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女儿考上大学后,父亲给她寄钱。

“1200元够不够?”

女儿回答:“够了。”

父亲又说:“想买什么就买,别亏自己。”

女儿听了,半天不作声。

父亲觉得奇怪:“怎么了?”

女儿说:“室友和我一样,每月家里也是给1200元,但她生活质量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周都去麦当劳……”

父亲说:“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误学习。”

“她没有打工,是在谈恋爱。

有一次她约会回来对我说,其实她不喜欢那个男生,只是喜欢他替自己买单而已。她还说我傻,可惜了这张脸,如果她有像我这样漂亮的脸,根本不用向家里要钱。”

父亲放下电话,立即给女儿打了1500元,回家又给女儿发了一封邮件:

“从这月起,我每月给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买零食。还有,如果你恋爱了就要告诉我。我每月再给你500元,作为恋爱经费。请你一定要记住,每次约会,都不要忘了带上自己的钱包。”

这位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他在给女儿灌输一个生活底线——要有经济独立能力。“经济独立的女人,是最有尊严的女人。经济不独立,人格便不独立。人格不独立,爱情便不独立。”

第三个底线教育:感情底线。

第四个底线教育:生命底线。

给男孩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

有一个14岁的男孩,放学后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扭送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还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

很快,孩子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 然后,父亲就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说:

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男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教育,受到社会过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陷入阴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阳光教育,教会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一个阳光教育:冒险教育。

教育家理查德说得好:

缺乏冒险精神的孩子,往往习惯于墨守成规,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创新。

第二个阳光教育:规则教育。

作家林曦讲过一个教育故事:

孩子与同学打架,回家后大哭。

我问他:“你很委屈,很生气吗?”

孩子说:“嗯,我要报仇。”

我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电视里一样,用剑刺他。”

“好,这样很解气,爸爸帮你准备一下。”

过了一会,我抱着衣服和被子下楼。

孩子一脸惊讶:“你怎么拿这么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会被带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个月,所以要给你带换洗衣服;如果用剑的话,就要呆很长时间,肯定得准备被子啊!”

孩子红着脸说:“真的会这样吗?”

我回答:“嗯,法律规定是这样。”

“那我们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气吗?”

“其实我也有错,我不生气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持你。”

在“冒险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得增加一个“规则教育”,

用规则来平衡冒险。

我特别喜欢这位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往最坏的结果想一想,这个最坏的结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试一试。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第三个阳光教育:挫折教育。

第四个阳光教育:独立教育。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如果不放手,不狠心,一直将孩子保护在羽翼之下,那么有朝一日当他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时,将无所适从。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选择让孩子从小独立,那是一种最明智的爱,苦尽甘来。

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男孩和女孩在生活中会面临不同的危险和挑战,父母能够做的,不是为他们预知每一次风雨,而是教会他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能以合适的方式去解决。

社会上常说穷养儿富养女,其实不然,穷养出来的男孩成长后也许很容易被物质诱惑,而富养出来的女儿或许也会太天真。

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特性引导孩子,对于女孩,告诉她们做事的极限,对于儿子,让他们减少被影响同化的可能性,这才是我们对于孩子最需要教会的。

相信《没有压力,就是最好的教育》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