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别再被“分数不重要”所误导了!

教育孩子笔记 升中班了教育笔记 01-25

这是一个以分数论英雄的人才选拔时代。不要再说分数不重要。孩子要想读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无一不和分数相关…

我们活在一个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为标准选拔人才的时代。不论是上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以分数来分配教育资源。分数高成绩好,就进入好的学校,甚至是名校,享受的都是最好的师资、最先进的设施、最优雅的教学环境。成绩差自然就不用我说了。

哪怕孩子不参加国内高考,选择出国留学,托福、雅思分数也是必不可少的。

读大学,仍然是大多数普通孩子要走的一条路

或者你还会问,“一定要读大学吗?那么多不读大学的人,不也功成名就,混得好好儿的吗?”

当然,孩子未来的路不只有读大学一条。如果你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那么恭喜你,你完全可以因材施教。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孩子,甚至到了填大学志愿表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么,对这些孩子来说,知识储备就成了他未来生存之本。

择校已经事关孩子的生命安全

择校,不仅是为了增加孩子进入高等学府的机率,更是出于他们的生命安全考虑。

当下社会有点浮躁,孩子们的思想和认知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价值观主要受身边的环境所影响,最主要来源就是父母、学校和网络。

家庭教育先不说,网络信息比较复杂,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是不好的。很多孩子为了获得身边人的关注,往往盲目的崇拜一些含有暴力的比较酷的个人英雄主义,从而引发了很多校园暴力事件。

普通学校往往存在很多老师不负责任,学习风气差等等,不仅不能很好的引导孩子思想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助长孩子的不良风气,学校的逃课上网、打架斗殴现象很普遍,没有人管。孩子的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名校有更优秀的老师,他们懂得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去引导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学习与成长的小环境。

所以,我们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不仅是为了孩子前途,更是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

分数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标准

要读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无一不和分数相关。分数如此重要,然而有的专家却天天说:素质教育比分数更重要、综合能力比分数更重要、情商比分数重要、人际交往比分数重要......

其实我真的很想问问专家——“素质教育的好坏用什么来衡量?综合能力高低用什么来评比?情商高低有考核标准吗?”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只要有选拔,就一定有比较;只要有比较,就一定有衡量标准。

我们不否认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很多普通的家庭相对环境好的家庭来说,孩子要获得好的资源,得到好的资源培育,减小权钱交易环境下的差距来说,分数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我们没钱没权,只能拼孩子、拼分数。

我们宁愿分数成为重要且唯一的衡量标准,这样至少能让孩子有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有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平台。

道理谁都懂,但当社会无法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时,请不要再说分数不重要。万一孩子哪天真的考砸了,没能进入好的中学、好的大学,你们是无法为他们的人生负责的。

考高分也是一项重要技能

我们要告诉孩子的,不是分数不重要,而是分数很重要。考高分与培养品质、能力、情商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当然,孩子有可能确实拿不到一个理想的分数,但我们接纳这样结果的前提是,孩子你必须先努力。

我们不能因为某些高分低能的案例,就否定分数对学生的重要性

不要再说分数不重要。分数的重要性从来都不与品质、综合能力相对立,反而是相互促进。学习能力也是孩子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不能因为某些高分低能的案例,就否定分数对学生的重要性,也不要不加研究地去说那些高分低能的案例是被应试教育逼出来的。

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教育的眼界,决定了孩子是否高分低能。更多高分高能的案例,足以证明:分数、品质、情商、素质,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这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这也应该是社会和教育界努力的目标。

只有学霸的家长才说分数不重要

自严师学堂开设以来,也不乏有天生就是学霸的孩子。在我们焦虑孩子分数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焦虑孩子天天只知道学习,没有娱乐没有玩耍,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找辅导班也是为了让孩子能换个环境,希望老师能多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当然无需对其强调分数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分数不重要。所以,圈子里的人都明白,说分数不重要的,都是学霸的家长。

在我们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人才选拔时代,分数真的很重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妈妈,我们关心孩子分数,就像领导关注我们业绩一样。分数决定了孩子能不能进入好学校,业绩意味着我们能不能升职加薪。

当下,时髦的教育理念是:孩子回家后,家长不要问作业,考试完后不要问分数,以免给孩子带来过大压力。

家长确实可以不问,但社会要问,学校要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家长不问,有几个能做到?

于人的一生来说,少时的分数确实不那么重要。但是,在学生时代,在升学的节骨眼上,分数却又无比重要,它是大多数普通孩子,唯一可以用以证明自己,为自己争取到更好机会的筹码。

当我们的孩子还未觉醒,还未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努力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有责任督导他们学习,所以不可能不问分数。

当然,当我们过问孩子分数的时候,也要注意技巧。我们要帮助他分析可进步的空间,帮助孩子树立新的目标,肯定他现在的付出,而不只是纠结于一串干巴巴的数字。

中高考备战,已经开始!

每当有人说到:“时间还早,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的时候,我都会为我们的孩子捏一把汗。初中三年,只为能考个好的高中。

高中三年也只为上个重点大学!我们不能只把精力压缩到初三和高三这一个年级阶段,中高考的战争也不是从考试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才正式开始的。作为学生不知道时光短暂也就罢了,最可怕的是我们很多家长也不去督促孩子。无数初三的学生家长给孩子焦急的找辅导班的身影已经给了我们警告。

从初二的中等生到初三的差生转变让很多父母花费了很多额外的精力和金钱去弥补过失。种种案例都告诉我们,中高考考的不是初三、高三,从踏入新初一、新高一开始,我们已经是处于备战期了,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个最关键的备战期,我们让毫无准备的孩子去参加中高考,就好比是让赤手空拳的战士去前线和全副武装的敌人去厮杀,可想我们的战果会多么惨烈!

所以,我们希望家长能在忙碌之中抽出时间,做好父母应该尽的责任,为懵懂期的孩子点亮一盏通向远方的明灯。在这个知识就是金钱的时代,别让孩子拿着低分去中高考的战场厮杀,更不要让孩子拿着低学历去社会经历那些本不该经历的磨难!

期中考试,只是为了找到问题!

科考制度在中国已经施行有千年之久,现今社会已经演化为白炽化状态,考上名牌大学更是成为很多家庭光宗耀祖之事。考试成绩也成为一个学生学业是否合格的标准,不能否认的是,分数对于升入名牌大学、重点高中的重要性,但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分数的作用除了对学业结果进行测试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的分数问题。

但很多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家长自身知识储备原因导致孩子的学习问题一直没有被深挖出来。一味的责怪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能通过本次考试把孩子学习上的问题点暴露出来,并解决掉,才能让孩子走出考试阴影。

找准问题,才能掌握方法!

众所周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出现成绩下滑,很多家长会归责于学习习惯问题。但习惯并非万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果对于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能找到的话,那么再好的学习习惯也改变不了知识的欠缺。

习惯需要很长时间来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所以要想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家长能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才是关键。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孩子学习自信上升,再对孩子学习习惯进行疏导,便会容易很多。

严师学堂,一所专门“提分”的学校!

没有那个家长会希望孩子学习不好,分数不高,也都是在无奈之下叹息“只要孩子能健康成长,考多少分多都无所谓!”其实在无所谓的背后隐藏的更多的是对于孩子学习的无奈!面对家长这些无奈,其实孩子的无奈才更让人心酸。

没有一个孩子会在年少时愿意放弃学业,但更多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关系、学校关系、甚至是同学关系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学业,首先在不考高分,不拿名次的情况下还能得到家长认可几乎不可能,其次在学校里由于性格原因,缺乏积极主动性的学习态度,也会导致孩子的成绩下滑,长时间以来就会导致孩子的学习信心受到打击,而这些情况还不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认同,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主动放弃学业,从虚拟网络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在经历了无数的孩子从放弃到重拾学习自信的经过,我们更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分数”真的很重要,对孩子、对老师、对家长都非常重要,所以爱孩子就别再为他找借口,多帮助孩子找对方法,让他重拾学习自信!

我们愿意做一所疯狂的学校,让“分数”回到它应有的高度!

在严师学堂,我们虽然注重家庭教育、注重习惯养成,但我们更关心“分数”!每周一次同步测试,就是为了确保我们的学生能有所提高,我们补课的方向主要针对“提分点”,我们就是要让孩子“拿到高分”。“严师出高徒”也是我们严师学堂一贯秉承并坚持的校训。

我们就是要用科学人性化的方式来让学生把“分数”提高,让学生家长看重“分数”的重要性,也要让学生明白“分数”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让“分数”重回它应有的高度!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惩罚孩子别说“不要你了”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还手》学习心得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还手,对很多家长来说确实是个很纠结的问题.如果告诉孩子不许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当她受欺负时一直忍让,而导致经常受欺负,结果只会导致她胆子越来越小,性格越来越懦弱;如果告诉孩子,被打了给我狠狠地打回去,以后他就不敢欺负你了,又会担心她以后遇到事情只会简单粗暴的动手来解决.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恍然大悟,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有孩子的思维,我们仔细观察下孩子的世界会发现,那些爱打人的孩子,他可能在当下这个环节获胜了,但是,往后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再和他玩了,容易被小伙伴们冷落和排斥。这样说来,只能算“赢了一招,输了一局”,还是得不偿失。慢慢他发现其他小伙伴们一起玩的很开心,而他没有玩伴,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慢慢他会知道动手打人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

当然也有些孩子遇到被打

,一时就懵了,只会下意识的忍气吞声,忘记了保护自己,这时家长就要进行一些引导了。告诉孩子,发生争执时,第一招是用语言交涉;严肃的指出对方打人是不对的,需要道歉。如果对方不听,旁边有大人或老师的话,则启动第二招——申请“仲裁”;如果对方还是蛮横无理,就拿出第三招,“走为上策”,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理出这个思路,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孩子善于沟通的话,基本第一二招就能解决问题。因此,要不要还手并不是大问题,本质上,还是要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不能小瞧了孩子的智慧,有些孩子被人欺负时,懂得联合小伙伴们来和对方沟通,让对方承认错误。所以,我们只提供一个思路就可以了,让孩子学会审时度势,自己想出解决办法来。沟通能力强了,需要还手的事情就少了。

别再说你不了解孩子的感统失调!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有些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感统失调,但是说到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很多家长还只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今天小编就来给家长们百科一下。

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

1.触觉统合失调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触觉统合失调又可以细分为:触觉敏感型和触觉迟钝型。触觉敏感型的儿童胆小怕事,走路会撞到墙,容易自己绊倒自己,经常打破玻璃杯等.特别容易紧张,因此表现出很不合群。触觉迟钝型的儿童就会表现出笨手笨脚的,做事情总是比别人慢。

2.本体感统合失调

本体感又称为身体地图或身体形象,是肌肉、关节运动神经组织、身体神经组织和大脑长期互动联系过程中,协调出来的自动自发的能力。

本体感统合失调的儿童方向感很差,通常处理不好自身和地心引力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协调身体的动作,因而常会无缘无故的摔倒。

3.视觉统和失调

儿童可以长时间的看电视,玩电动玩具,但是却不喜欢阅读,即使读书也是经常跳行,多字少字,甚至顺序颠倒。

4.听觉统合失调

儿童的听觉功能统合出现问题时,会经常忘记老师讲的话和布置的作业。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常常把别人说的话当成耳边风。

孩子被人打,要不要还手


一位妈妈说,她一段时间以来都很苦恼。

孩子4岁半了,在幼儿园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园非常顺利,一点也没有哭闹,只有一次,接他时晚了几分钟,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时哭了。

一个月以后,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入园,而且非常爱掉眼泪。孩子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大声哭闹过,有了委屈会掉眼泪,会哽咽着说话。

问过做幼儿教师的朋友,说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告诉他必须去。

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生病,几乎每个月一次,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去不了幼儿园(以前他很少生病),再送去的时候,感觉孩子明显不愿意,说还想生病。

春天来了,带孩子去公园玩,见到孩子班的一个小朋友,才无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小孩子欺负。

孩子很知道谦让,如果有别的孩子和他抢玩具,他总是撒开手,自己则去玩别的。从没有见过他和别的孩子争过玩具,也没有见过他动手打别的孩子,看见过别的孩子向他动手,他总是怯怯站着,从不知道躲闪,打疼了叫妈妈。一次被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抓破了脸,一年多了,肤色也没有恢复正常,而那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后来被妈妈们看到就躲,也一直没有别的玩伴。

原以为孩子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总有一天他会学会面对,最起码学会躲开,结果并非如此。

问孩子别人打他怎么办,孩子说:“我告诉老师了,可是老师没有批评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一位妈妈说得更甚:“我直接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从不吃亏,也锻炼了孩子的好胜心。”

于是也告诉孩子别人再打你你要还手,你还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开始几天,孩子每天还是会说谁谁打他了,告诉老师了,老师没批评他,问他为什么不还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样子。又过了几天,孩子说:“我还手了,他还打我。”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本想告诉孩子继续还手的,可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