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还手,对很多家长来说确实是个很纠结的问题.如果告诉孩子不许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当她受欺负时一直忍让,而导致经常受欺负,结果只会导致她胆子越来越小,性格越来越懦弱;如果告诉孩子,被打了给我狠狠地打回去,以后他就不敢欺负你了,又会担心她以后遇到事情只会简单粗暴的动手来解决.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恍然大悟,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有孩子的思维,我们仔细观察下孩子的世界会发现,那些爱打人的孩子,他可能在当下这个环节获胜了,但是,往后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再和他玩了,容易被小伙伴们冷落和排斥。这样说来,只能算“赢了一招,输了一局”,还是得不偿失。慢慢他发现其他小伙伴们一起玩的很开心,而他没有玩伴,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慢慢他会知道动手打人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
当然也有些孩子遇到被打
,一时就懵了,只会下意识的忍气吞声,忘记了保护自己,这时家长就要进行一些引导了。告诉孩子,发生争执时,第一招是用语言交涉;严肃的指出对方打人是不对的,需要道歉。如果对方不听,旁边有大人或老师的话,则启动第二招——申请“仲裁”;如果对方还是蛮横无理,就拿出第三招,“走为上策”,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理出这个思路,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孩子善于沟通的话,基本第一二招就能解决问题。因此,要不要还手并不是大问题,本质上,还是要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不能小瞧了孩子的智慧,有些孩子被人欺负时,懂得联合小伙伴们来和对方沟通,让对方承认错误。所以,我们只提供一个思路就可以了,让孩子学会审时度势,自己想出解决办法来。沟通能力强了,需要还手的事情就少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有些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感统失调,但是说到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很多家长还只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今天小编就来给家长们百科一下。
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
1.触觉统合失调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触觉统合失调又可以细分为:触觉敏感型和触觉迟钝型。触觉敏感型的儿童胆小怕事,走路会撞到墙,容易自己绊倒自己,经常打破玻璃杯等.特别容易紧张,因此表现出很不合群。触觉迟钝型的儿童就会表现出笨手笨脚的,做事情总是比别人慢。
2.本体感统合失调
本体感又称为身体地图或身体形象,是肌肉、关节运动神经组织、身体神经组织和大脑长期互动联系过程中,协调出来的自动自发的能力。
本体感统合失调的儿童方向感很差,通常处理不好自身和地心引力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协调身体的动作,因而常会无缘无故的摔倒。
3.视觉统和失调
儿童可以长时间的看电视,玩电动玩具,但是却不喜欢阅读,即使读书也是经常跳行,多字少字,甚至顺序颠倒。
4.听觉统合失调
儿童的听觉功能统合出现问题时,会经常忘记老师讲的话和布置的作业。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常常把别人说的话当成耳边风。
一位妈妈说,她一段时间以来都很苦恼。
孩子4岁半了,在幼儿园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园非常顺利,一点也没有哭闹,只有一次,接他时晚了几分钟,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时哭了。
一个月以后,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入园,而且非常爱掉眼泪。孩子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大声哭闹过,有了委屈会掉眼泪,会哽咽着说话。
问过做幼儿教师的朋友,说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告诉他必须去。
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生病,几乎每个月一次,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去不了幼儿园(以前他很少生病),再送去的时候,感觉孩子明显不愿意,说还想生病。
春天来了,带孩子去公园玩,见到孩子班的一个小朋友,才无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小孩子欺负。
孩子很知道谦让,如果有别的孩子和他抢玩具,他总是撒开手,自己则去玩别的。从没有见过他和别的孩子争过玩具,也没有见过他动手打别的孩子,看见过别的孩子向他动手,他总是怯怯站着,从不知道躲闪,打疼了叫妈妈。一次被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抓破了脸,一年多了,肤色也没有恢复正常,而那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后来被妈妈们看到就躲,也一直没有别的玩伴。
原以为孩子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总有一天他会学会面对,最起码学会躲开,结果并非如此。
问孩子别人打他怎么办,孩子说:“我告诉老师了,可是老师没有批评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一位妈妈说得更甚:“我直接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从不吃亏,也锻炼了孩子的好胜心。”
于是也告诉孩子别人再打你你要还手,你还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开始几天,孩子每天还是会说谁谁打他了,告诉老师了,老师没批评他,问他为什么不还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样子。又过了几天,孩子说:“我还手了,他还打我。”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本想告诉孩子继续还手的,可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