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下孩子的对,忘却孩子的错

01-29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记下孩子的对,忘却孩子的错”,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天天犯错,而且还屡教不改,惹人恼火。为了让孩子守规矩、听大人话,有家长甚至选择将孩子每天做的好事与坏事都记下来,督促孩子的进步。为了孩子的成长,每个家长可谓是呕心沥血。可是,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

我们“采访”了几位绘画心理乐园的小会员,当妈妈向别人例数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是什么感受。孩子们会说: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妈妈总是喜欢翻旧账!有的会说,我已经改了,为什么妈妈还要记下来,有时候还总是提起我的糗事!纯真的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妈妈总是不原谅自己呢?

记功不记过,发现孩子的优点

我们可以在孩子的成长笔记中,记下孩子每一天的进步,每一天的功劳。但不可以记下孩子的过错。孩子与成人一样,都是需要得到更多的认可与鼓励的,不喜欢天天被打击、被批评的。我们记录下孩子的成长中的点滴进步,会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向前走。而写下他们的过错,虽然能起到惊醒作用,却让孩子时刻都觉得自己就是总犯错的人,错误也会相应的得到加深巩固。

原谅孩子的过错

孩子的认知体系、行为管理体制等都是无法达到成人的标准的,因此成长中有“不合适”的行为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接纳和认可的,在不同场景下,可以怎么做,同时引导孩子寻找更为合适的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探索世界。而不是纠缠于孩子目前的错误,而不做引导,否则,只会让孩子更加不知所措。

别再开启“咒怨”模式

谁都会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孩子也是。当自己的爸妈总是揪着自己的小辫子不松手时,这不是在帮助孩子的成长,而是在前方设置了路障,无法获得通行证的孩子,也就只能望而却步,甚至去走那些弯弯曲曲的小路。总唠叨孩子的错,只会拖住孩子的后退,让他动弹不得,并且,在努力挣扎的过程中,父母还会站出来说:你怎么不争气、总犯错!恶性循环,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吗?

拔掉你那不信任孩子的根!

很多家长会认为,只要家长不提醒,孩子就永远不会改正错误。这就相当于给孩子判了无期徒刑,永远都得不到爸妈信任的孩子,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也会等待着,不愿做出行动,这也是另一种对家长的反抗与不满。所以,家长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的历练,孩子是有能力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不要再不相信他了,给他自由与自信,才是最好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犯错误中进行的。从犯错到发现再到改正,就是孩子成长的轨迹。家长们,请学会包容孩子的丑,赞美孩子的好,同时做到正视孩子的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别错怪了孩子!——孩子不爱读书,孰对孰错?


很多家长问过我一个问题: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

那我问,当您把一本陌生的读物放在孩子面前,如果他问您:我读它干嘛?请问您能回答么?

所以请不要错怪孩子,孩子不是不爱阅读,而是他们不知道阅读的目的。我在这里给家长三个方法建立目的性。

1、陪伴阅读

适用人群:父母陪伴较少的孩子

目的:建立"可以通过阅读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快乐"的目的。

方法: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读给您听。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孩子会很珍惜这段时间,从而为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而渴望阅读。

2、适当示弱

适用人群:性格外向,自尊心强的孩子

目的:建立"我要帮助爸爸妈妈和老师"的目的。

方法:通过示弱,例如提问"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你能去书里找一找告诉我么?""妈妈也想知道这个故事,你看完了来告诉妈妈好吗?"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产生帮助长辈的目的和成就感,因为在孩子眼里,长辈都是无所不知的,所以这样的感觉非常奇妙。

3、挖掘探索

适用人群:性格内向,爱思考的孩子。

目的:建立"我要学会"的目的性。

方法:不停地提问,例如"龟兔赛跑的故事知道么?""这个故事出自哪本书呢?""他的作者是谁呢?""能给我介绍这个作者么?""这本书还有其他什么故事呢?"孩子不会就让他回去自己寻找答案。孩子的阅读兴趣就随着一个个不知道建立起来了。

不爱阅读,不要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引导的方法对不对也是重点,我的方法,不妨一试。

孩子,错的是我们……


小学生都懂,蜜蜂是人类的朋友。因为蜜蜂的工作是传授花粉,而90%的果树是靠蜜蜂授粉的,若没有了蜜蜂,果树授不了粉,也就结不了果实;而如果花柱授粉不均,果实长大后,更是大多会长成歪瓜裂枣。

这就好像孩子的成长一样。一个孩子,从出生时的一张白纸,到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人,和一颗完美的果实的生长路径很一致。

最近遇到了不少和孩子有关的事。上周三,我参加了一个在莞城举办的留守儿童的夏令营开营仪式,开营前,有工作人员在舞台上指导台下的小朋友们彩排,彩排的主要内容是鼓掌和起立。

你可能奇怪了,鼓掌和起立谁不会啊,为什么还要彩排?可是再结合实际想一下,您就会发现这并不难“理解”。当下在社会上,凡是举办活动,最不能缺的便是领导。

而领导来了,最不能缺的是什么?是鲜花和掌声。自从“八项规定”颁布后,“鲜花”这个东西已因带了“奢侈品”的性质而很少出现在会场上了,但“掌声”则作为朴素且安全的会场必需品被保留下来。且正因其又朴素又安全,所以还被大张旗鼓地发扬光大起来。于是,“领导”出场时,掌声整不整齐、热不热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工作人员为什么要把鼓掌这事都要事先彩排的原因。

搞明白了之后,你会想到:这不就是形式主义嘛!对,这就是形式主义,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某些成人灌输了形式主义的观念。

还有一个事,发生在上周五。我们有一个“圆梦计划”,就是帮助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完成心愿。那天去采访了一个11岁的小朋友,母亲说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而小朋友却当场反驳:“我一直跟你住在一起,怎么成了‘候鸟’了呢?”她母亲急了:“你怎么不是‘候鸟’啊,你1岁以前在老家住过一段时间的。”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只能很无奈地说:“你说是就是吧。”

家长为了得到资助,在孩子面前公然撒谎,我不知能否说这是善意的谎言,但这事看起来着实让人痛心,11岁,心智尚未成熟,要知道,这时候耳濡目染的效果是巨大的。

不由想起了教育,如果说孩子是果实,那教育便是那勤劳的小蜜蜂,是孩子结出完美果实的最基本的保证。

狭义上的教育指的是在课堂上受到的教育,广义上来讲,则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孩子刚生出来,是一张白纸,周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都属于教育的范畴,这所有的一切都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习惯、行动。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从词源上说,西方的“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

假若上述的排练为领导鼓掌、母亲在孩子面前撒谎等都在孩子面前不断地影响着他们,那么长此以往,孩子所固有或潜在的素质也会被引发出来,那时候,鼓掌则成了麻痹孩子的一个动作,不诚实恐怕也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习惯之一。

上周,同样因为“圆梦计划”,同事曾经采访过一个女子,她被丈夫抛弃,5岁的女儿由她一个人拉扯长大。母女俩经常被人欺负,绝望之际,女子上楼准备跳楼自杀。当她抱着女儿站在天台上准备往下跳的时候,女儿问她:“妈妈,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没有见过那个小孩,但此时此刻,我只想说:孩子,你没做错什么,错的,是我们……

孩子自私小气不是错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着意培养,更需要我们了解孩子为什么自私,以及如何让孩子自愿去分享。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与交往经历的增多,孩子会慢慢走出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学会分享。因此,当我们在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小气鬼时,不妨先考虑一下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天生有利己倾向,利他思想与行为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养成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等待。当然,不失时机的引导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这样来分享

那么,在孩子学习分享的道路上,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1.再耐心一点

家长必须明白,无论孩子是不是独生子女,无论你对孩子实施了多么高明的教育,孩子都会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化到去自我中心化的发展阶段。从自私到无私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成熟,逐渐从只能关注自己到能够自我满足并有能力去关注别人。

因此,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当孩子不具备分享的能力时,我们需要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2.拒绝也可以

勒令孩子让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或干脆替孩子做主分割属于孩子的“财产”,对孩子无疑是一种伤害。只有当分享出于自愿时,才会感到快乐,而不是来自父母或外界的压力。“自私”也可能因此而变本加厉。

当孩子面对分享任务时,拒绝或接受都是应该被允许的。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这种选择。

3.每个人都有

如果有一个适合分享和鼓励分享的环境,孩子的行为会更倾向于分享合作。

孩子的无私往往建立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让出自己手中唯一的东西是很难的事情。但如果相同的东西有很多时,他也许就会考虑分给别人一些。在孩子共同游戏时,同类的物品应准备得充分一些,并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懂得,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而能获得很多的快乐。

4.接受孩子的分享行为

溺爱是孩子不良品行的来源之一,也是独生子女养育中遇到的最大障碍。缺少兄弟姐妹,现在的孩子比过去更难学习分享。

不少父母主动地将好吃好穿好玩的全部让给孩子,以此来表达对孩子的重视和爱。不料,这样的行为却养出了一个个独食独占的小霸王。因此,当孩子偶然表现出分享行为时,成人就不应该再矜持着“大爱”情结,做出不必要的推辞,说出类似“宝宝自己吃”“我们不要”等话语。这样做只能强化孩子的独享意识。

5.做慷慨的爸爸妈妈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一边在教育孩子要大方,而自己却又表现得很自私,那自然也不会养育出一个大方的孩子。如果父母行为慷慨,对邻居热情,对弱小的人会报以关怀,对遇到困难的人总是不吝啬帮助,这对孩子而言是无形的教育财富。即使没有刻意去教孩子如何无私,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个慷慨的人。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着意培养,更需要我们了解孩子为什么自私,以及如何让孩子自愿去分享。

孩子满口脏话,是谁的错?


孩子满口脏话,是谁的错?xx最近和我说话总是屁、傻B、你妈的、傻子刚开始,我纠正、我引导,当时是改了,可过一会,又来了,从她的语气中感觉到是随口带出来的、带有小小的自豪情绪(每每这时,我真心郁闷),也可以理解为并没有恶意的脏话,但也不能总是满口的脏话啊,长久下去对孩子的品德和身心发展都没有好处。

我想,孩子讲脏话,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家庭氛围的影响,当大人互相交流、孩子与大人交流的时候多用文明的词语,比如请、谢谢、对不起、、、、、、,孩子在家听习惯了,在外面和任何人沟通自然而然的就会把这些词常“挂”在嘴边,大人以身作则了,在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熏陶、去影响,孩子就会跟着学;二是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昨天xx和我说:妈妈,同桌的小朋友帮我起了外号,叫我傻B,我不想理他、不想跟他玩,他还总跟着我叫,烦死人了,我又不想骂他。当时我是这样回答她的:那你暂时不要和他玩。聊了一会后,闺女说那以后我也叫他傻B。虽然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会有些冲突,但是由于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所以,我只能尽量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能控制的环境内给她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三是孩子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无心之中就学会了,周末的时候三三二二的小伙伴,有比xx大的,也有比xx小的,在一起讨论个小问题或遇到一某件有趣的事情,其间年长的小朋友说个屁,然后孩子们就跟着一起闹啊,玩啊,想想一下那个热闹的场面

在孩子总是喜欢说脏话的这个期间,还不敢总是纠正,越纠正越逆反,慢慢引导吧!

同一问题孩子为何一错再错


同样的错误,错了一次还再错第二、甚至第三次。这样的错误,当然是难以让人容忍的。不过,这样的态度,你如果用在孩子身上,错的就是你了。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错误,孩子可以一犯再犯,一错再错,以至于让父母火冒三丈乃至抓狂。训斥、揍打也就时有发生。但之后又会发现,骂、打是没用的,孩子还是照旧。其实,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父母们没有找到这个办法而已。

分析

三个原因导致孩子“一错再错”

一是孩子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个合理的需求最常见的就是父母的爱,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得不到满足,但孩子又不懂得用正常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直接跟爸爸妈妈说多陪我、爱我这样的话。他就用犯错来引起关注。

一般来说,做得好的时候和做得差的时候都能引起父母关注,而且做差时父母的反应会比做好时更强烈。所以,孩子有时会有意识地做一些“坏事”,以此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同样是写字,写对时,爸爸妈妈没说什么,写错时就常遭到父母的批评。对于孩子来说,批评也是一种关注,他们宁愿要批评,也不愿父母不关注他。

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紧张、害怕,甚至恐惧。他害怕犯错,因为之前类似情况曾被爸爸妈妈严厉批评过,所以,当再面对类似的事情时,他会紧张,他担心自己再犯错的话,肯定会被爸爸妈妈训。但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是担心出错,就越是会犯错。

最后一种情况是,孩子对父母的某些决定不接受,但又没办法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他就用一错再错的犯错来表达。这类型孩子跟上面不同的是,做错时他没有恐慌感,他是有意识做错的,是故意的。

对症下药

知道了孩子会犯错的原因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来处理和解决。

对第一类孩子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改善亲子关系。

不管孩子犯的是什么错,父母都应给予包容,不能把错犯无限扩大,上纲上线批评孩子。父母可以指出孩子的错误,但指出错在哪不等于批评。对孩子来说,犯错是合理的,是正常的,父母要用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错。而在孩子一错再错时,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告诉他爸爸/妈妈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处理。

对第二类型孩子

父母要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关键不在犯错,而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有更好的方式去做。教他经验,跟他说:没有关系的,慢慢来,你一定可以做好的。鼓励他朝好的方向做,而不是一看到一点苗头马上就发火。

对第三类型孩子

同样要教他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处理,同时引导他自己总结经验,以避免下回再犯同样的错误。

此外,跟第二类一样的做法是:多欣赏孩子好的一面,引导他把注意力放在做得好的事情上,并引导孩子想想这次为什么做得好。

专家强调,父母跟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的话,孩子一错再错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案例1

难道孩子不怕剃刀伤手吗?

小阳四岁多,小阳上次跟妈妈去理发店时,对店里的剃刀很感兴趣,拿起来,一不小心割破了小手。妈妈一看,立时非常生气,一边跟小阳包扎一边训斥他。上个星期,小阳又跟妈妈去理发店,这一次,他照样对剃刀很有兴趣,又拿起来玩,这次,照样伤到手了。妈妈一看,气得马上开口就骂:上回割破了你都不怕……骂了整整有半个来小时。

小阳妈很郁闷,为什么同样的错误,孩子就能一错再错呢?为什么孩子就不能吸取上次的经验呢?他是忘了上次的痛了吗?

●专家分析

孩子寻求父母关注的方式

于东辉表示,孩子不是忘了上回玩刀受伤的事,而是一种故意的行为。上次玩剃须刀受伤后,妈妈特别紧张、特别关注,虽然这种紧张与关注是以生气、训骂的形式出现的,但孩子并不在意,他会觉得:看,我这样做,妈妈就会关注我。他寻求的只是得到妈妈的关注而已。

可以想一下,平时他跟妈妈去理发店,妈妈一般就顾着理发、聊天,对孩子是不注意的。而所有孩子的一大特点是:时刻想成为爸爸妈妈的焦点。他玩剃须刀,受伤后,他发现太厉害了,妈妈一下子就把注意力放到了自己身上,不再关注别的了。所以,当他有机会再这样做时,他还会尝试。

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妈妈平时就要多关注孩子。理发前可以给孩子一些事做,如书、玩具等,要先安排好自己理发时孩子干什么,这样理发时孩子有了事做,就不会想着让你关注他了。他只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做,你只要偶尔关注一下他,比如看一下他,冲他笑笑,或者偶尔叫唤一下他,就可以了。

案例2

5岁的孩子怎么就那么唠叨?

五岁多的豆豆很爱讲话,经常是自己一个人玩一个人在讲话。不过,妈妈发现豆豆有一个罗嗦的毛病:差不多同样一句话,或者同一个意思,他可以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讲、问。妈妈回答了,他还会再问,最让妈妈晕菜乃至烦躁的是,豆豆会不停地问同一个问题。豆豆妈想不通:同样的问题,他为什么能一问再问呢?

●专家分析

也许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专家表示,一是安全感不够。孩子害怕做错事,所以他会反反复复地说、问,听着的人当然就会烦。二是他通过这个方法让妈妈更关注我。在孩子的世界里,是以自己为中心出发的一个世界。人养猫,在人看来,猫是自己的宠物,但在猫心里,你才是它的宠物。父母也一样,孩子觉得父母是我的父母,是来照顾我的人,他没建立起小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这样的游戏规则。

如果是缘于安全感不够这个原因的话,你可以告诉他: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做,妈妈支持你,别担心,别怕。如果是基于想让大人更关注他这个原因的话,那可以告诉他:妈妈知道你的意思,妈妈很想跟你一起聊、一起玩的。但同样的意思,你老是说来说去的话,非但不能让妈妈开心,还会让妈妈烦。

育儿心得:孩子说粗口是谁的错?


育儿心得:孩子说粗口是谁的错?

桐桐妈妈在陪4岁桐桐看电视的时候发现,桐桐时不时说出几句粗口,这在平时是没有的事情,到底是谁教会年幼的他说粗口呢?

孩子模仿电视粗口多

对于小孩子来说,动画片大概是又好玩又好看的东西了。只要给他一个电视,他能看足一整天!虽然动画片可以让宝宝的想象力跟若一起翱翔,还能让他学习到里面的一些道理,同时丰富自己的语宫系统,但问题也来了:动画片里面的人物说的粗口宝宝也学会了。这给很多家长带来困扰.

年幼的孩子没有判断能力,对于动画片,他们只是觉得好玩,并不能对具中的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筛选吸收,而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孩子变得聪明善辩的同时也出口成“脏“了.专家表示。孩子在看动画片的时候最好有家长引导,告诉他这部动画片说了什么,哪些是对的可以学的,哪些是错的不可学的,这样帮助孩子学会辨识,他才能逐渐建立起判断是非的意识。

孩子说粗口怎么办?

1.不要教孩子说粗口.孩子刚学说话的时候,对任何话语都处于模仿状态,大人不要故意引逗孩子说粗口,当其他的亲戚朋友引逗孩子的时候,也要制止;

2.及时教导孩子。发现孩子说粗口时,要明确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话语,但注意语气不要过于生硬,以免强化他对粗口的印象,反而记得更牢;

3.看动画片时家长要多加引导。如果是买的套碟,家长购买后最好能自己过一遍,觉得合适再给孩子若,这样可以从源头扼杀说粗口的行为;

4.让孩子挑选合适的小伙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孩子结交到爱说粗口的小伙伴,他在不知不觉

中也会学会这些粗口,因此,家长应该多和孩子说说什么样的朋友才是好伙伴;

5.家长自己不说粗口.有的孩子说粗口其实还是跟家长学的。家长有时候不太检点自己的言行,孩子省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学会了说粗口,因此,爱说粗口的家长平时要注意自己的用语;

6.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矛盾。粗口其实也是孩子保护自己的一种行为,例如被人触犯时会用粗口恐吓对方。家长要教育孩子用善良、包容之心对待其他小伙伴,不要为小事生气.有矛盾要和平解决或者找大人帮忙。

家园共育《记下孩子的对,忘却孩子的错》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