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英语的学习是要从字母认知—词汇(单词)开始的,作为象声文字,和汉语不同之处就在于英文单词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名堂。所以对于习惯了汉语象形文字思维方式的同学,记单词是十分必要却又十分头痛的事情,往往记住了发音忘掉了含义,记了前面忘了后面,尤其是刚接触英文的宝宝们。
如何让孩子轻松有效的学会单词,成功迈出英语学习第一步,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事情。
带着这个问题,小编去了曹曼娜老师的秋寒班课堂。爱心提示:以下内容妈妈可自行在家可教宝宝。
第一, 语言环境、情景入题
语言环境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总是能理解的比能表达的要多。曼娜老师课堂就采用的全英式教学,虽然孩子不能完全听懂,但是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不经意表达出来。
另外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从动画片、游戏等引入单词,也是很奏效的方法,比如曼娜老师这节课要讲的是字母“a”相关的单词,她从豆家里的小花猫“cat”抓老鼠“rat”着手,老鼠钻进了帽子“hat”,而帽子又在地毯“mat”上,从动画片里引出了一系列的单词“a cat on hat on rat on mat”。
第二, 单词认知,动作记忆法
根据孩子的思维特点,国际上有一种教学方法,叫“全部动作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是让孩子边听边做各种动作,配合肢体语言这种方法对宝宝非常有效。比如曼娜老师教孩子“t”在单词中的发音时,让孩子跟着一起读“踢踢踢,特特特”,同时用脚做出“踢”的样子;“t”的时候是用手学习猫咪的样子读“诶诶诶,哎哎哎”,然后引导孩子连起来读,孩子自己就会读出“at”这个音了。再配合动画及图片,孩子能直观的体会到单词的含义。
【家长小贴士】回去要带孩子温习学过的单词,采用课堂上教的肢体语言,配合图片,让孩子产生联想记忆。
第三, 重复记忆,游戏加动手操作
经过上面的训练,宝宝已经认识了本节课的单词,之后就需要重复记忆才能够记牢。那么什么样的重复记忆方法更有效呢?
不妨和孩子们做个小游戏,曼娜老师拿出一张漂亮的毯子“mat”,小盆友们围着毯子“stand up”,比如老师说“hand on mat”,就迅速地把手放在毯子上,“foot on mat”就迅速把脚放在毯子上,看哪个小朋友的反应速度最快就可以得到奖励哦!小游戏结合肢体语言非常奏效,让单词记忆变得愉快又简单。
下课的时候,有个宝宝恋恋不舍的问妈妈,我能再玩一会吗?家长们跟曼娜老师请教宝宝英语学习的方法,小编也讨教了几招,在这里都跟大家分享了,虚此行!希望对看帖子的您能有所启发,就当抛砖引玉,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都可以晒一晒哦!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模仿。模仿从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就开始了。通过模仿,孩子不仅能够复制行为,而且也能对模仿的行为进行加工,有所创新。人们经常把模仿描述成“学习的捷径”。模仿涉及到拷贝某个具体的行为或是某种类型的动作,可以使孩子非常快速、有效地学会一系列的身体技能。所以,模仿是孩子进行学习的第一步。
模仿--孩子学习第一步
经典实验回放:
1999年,科学家梅尔特佐夫让一个18个月大的婴儿观察一位成人从事一种不成功的行为,并让婴儿也来尝试这种行为。如果婴儿只是模仿示范者实际操作的内容,那么最后模仿行为就会失败。第一步,婴儿在一旁观察一位实验人员将小哑铃拉开并成功的过程;第二步,实验人员给婴儿一个过大的塑料小哑铃,让他尝试拉开。婴儿使用示范者的方式,用两只手去抓小哑铃,并做出向外用力的动作。但是,小哑铃对婴儿来说太大了,婴儿模仿不了示范者拉开哑铃的动作。后来婴儿尝试了新的解决方法,他把哑铃放在桌子上,使用两只手来拉另一端。结果他成功地拉开了小哑铃。这个实验说明,孩子能够通过模仿学习并进行自我创造,因此模仿是孩子进行学习活动最有用且有效的工具。
模仿从婴儿开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对婴儿的模仿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中,婴儿就已经具有模仿能力了。那时的婴儿模仿的是张开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里动舌头。
大一点儿的婴儿能够通过模仿学习三种类型的行为。其一,婴儿能够跟随成人一起到处走走,到新的环境中进行探索。这个时候,婴儿也有能力跟随着一个移动的玩具,并自己摸索着返回。其二,婴儿模仿已经熟悉的社会行为,如分享玩具,通过模仿能提高这类行为的发生。比如和婴儿一起玩“平等交换”的游戏,他随后就会想到要把玩具送给其他人。其三,婴儿通过观察其他人,能够模仿学会一些新的行为并且有自我创新。比如上面实验中拉哑铃的例子,婴儿自己发明了把哑铃放在桌上,用两只手拉同一端的动作。这类模仿行为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来说,是很需要的。孩子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并进行迁移和创新,学习新的词汇。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每年春节,孩子们都能收到很多压岁红包。随着现代人财富意识逐渐觉醒和增强,压岁红包不妨成为孩子财商教育的第一步。
孩子财商教育的第一步
首先,家长不妨利用压岁钱,给孩子开设一个儿童理财账户,定期让小孩看到自己储蓄账户的金额。同时,给他制定一些小计划,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和储蓄的收益。而且,还可以不断地设置一些“小恩小惠”奖励,让孩子养成节俭并有计划的消费习惯,学会储蓄。储蓄账户,可以算是激发孩子们理财兴趣的第一步。
其次,家长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长期成长性的优质蓝筹股作为“红包”送给孩子,开启孩子的财智教育。与此同时,股票作为一种新型红包,还能够早早地让孩子明白父母挣钱的艰辛,也让他们懂得除了工资以外,还可以投资股票让财富增值。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并为孩子将来成年后的生活所需积累一笔财富,都有极大的好处。
最后,一些家长选择将孩子的压岁钱存在一个特定的银行卡中,并与定投账户绑定,每月扣除,为孩子“定投”基金。“压岁定投”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习惯,一旦孩子需要花钱,也可以从银行卡中取出,操作也简便。而且,家长还可以利用压岁钱制订不同的理财方案,让孩子学习财商、提高财商,基金定投也是培养孩子理财习惯的良好平台。
理财专家指出,现在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多数是重视智商、情商的培养,而忽视财商培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孩子很有可能变成“高智商的穷人”。作为父母,可以在为孩子打理年终奖的过程,给孩子讲解相关的财富知识,逐步的积累有助于帮助孩子渐渐熟悉“投资”的概念,成为培养孩子财商的第一步。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不乖难管,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毛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承担孩子思想教育及智力开发的主要作用,应主动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与孩子一起抵御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健康活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必要条件。教育孩子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第一要弄清角色。以往,家长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一切都是家长说了算,家长具有最大的发言权。而随着社会民主、开放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家长做一个通情达理、善于沟通、善于自我批评和调适的人,既是家长,又是孩子的朋友。作为家长,过分的严厉和过分的宽容都是不可取的。
作为家长,要想在家庭教育中少走弯路,应注意一下几方面:
首先,发现孩子错误,应及时引导,忌大加谴责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总爱大加谴责、恐吓。其目的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探索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的危害,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当发现孩子的错误时,心平气和地引导其认识并改正,也许效果会更好。其次,发现孩子优点,应积极肯定,忌视而不见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鼓励孩子。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有的家长却信奉“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的观点,往往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这是完全错误的。
再者,培养良好习惯,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们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这很好。需要注意的是,执行这些规则时,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否则,也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总之,教育需要严格,但更需要宽容。
再次,作为家长,应明确规则、善于引领。有的家庭,父母事无巨细、过分照顾,过多地干涉了孩子生长的空间和自身人格的建立;有的家庭又过度放任,任由孩子兴之所致,两种极端态度都不足取。家长不应见到孩子遇到问题或预计到会出问题就频出“援手”,这样会挫伤孩子自主能力和自信心的建立。有的家长还经常说“你应该这样”,而不喜欢问孩子“你怎么看?”“你准备怎样做?”我们应该在孩子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再进行指导,这样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教育要以方法引导为主(),要让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具体的学习方法是方法,而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等的训练和养成更是一种方法的教育。有学者研究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诚然重要,情商更是关键。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培养他的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对成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正面教育外还要适当给孩子提供一些艰苦环境的体验,采取适度的责与罚,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当孩子遇到利益冲突时,帮他们学会明辨是非,所有这些都是更重要的方法培养。最后,家长应做好榜样作用。以良好的言传身教,教育和感染孩子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就是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方法与途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孩子是主动学习的人,他们有天生的好奇心去探索周围环境。玩,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不能分开。孩子正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来学习的。而家长不放手让孩子去玩,客观上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主动探索的机会。但有一些家长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的玩,认为孩子的学习和玩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认为玩是没有明确目的、随意、闲散的事,孩子在玩的时候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家长的这种认识和态度,说明他们不了解孩子应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那么,孩子究竟是怎样学习和发展的呢?孩子以玩中会学到什么孩子从玩中会获得对自然和生活的初步认识,学习到生活技能,学习到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法。这些都是孩子长大后独立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必须习得的。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在他们常玩的一些游戏中可能会学到什么
找东西。这是家长和1岁左右的孩子常玩的游戏。就是当着孩子的面把玩具放在毛巾下面,让孩子找。在这种游戏里,孩子开始感觉到物体是客观存在的,是相对不变的。这是孩子开始学习的重要基础。
捉迷藏。孩子学习与他人一起共同做一件事,学习根据线索分析、寻找和发现目标等。
玩球、扔沙包、滚铁环。孩子从中锻炼了跑、追、接、捡、扔、踢等动作,以及准确地把握方向的能力,大一些的孩子还会学习制定和遵守规则。
玩水、玩沙土。孩子可以从中发现很多自然现象,并去探索软硬、干湿、流动、沉浮、多少、变和不变、守恒等科学和数学的道理。
过家家。孩子开始关注生活和模仿别人(模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样也发展他们的想像力。
涂涂画画。孩子在涂涂画画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同时也学习并练习握笔及绘画的技能。
孩子们从他们平时玩的游戏中,学到很多的经验和能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们起着重要作用。家长除了要为孩子提供充分玩的机会外,更应关注孩子玩的过程并加以正确引导。因为孩子在玩中对自然和生活的好奇、模仿只是他们学习的起点,要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深入发现、探索、思考,家长的关注、支持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只会使孩子的玩停留在表面的操作和摆弄上。家长该怎样做给孩子提供充分玩的机会和时间家长首先应树立这样的正确认识:玩是孩子的权利,玩是孩子发展的需要,孩子是在玩中学习的。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玩的机会和时间,并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等。
利用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向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和素材我们可以看到
,孩子喜欢玩的活动以跑、跳、爬、玩球、做手工、玩民间游戏(滚铁环、捉迷藏、抽陀螺、跳房子)等居多。家长不必非买一些高档玩具,而应帮助孩子多玩一些以卫生安全的自然材料(如土、水、木棍)、家庭废旧材料为主的玩具。
孩子们操作、运用这些材料,使他们更多地在贴近自然和生活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有更多的切实解决问题的机会。
家长们应利用当地自然、生活资源,给孩子提供丰富、安全和可操作的玩具材料;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如民间故事、民谣、图书和游戏等,与孩子一起讲故事、说儿歌、看图书、玩游戏等,引导孩子开展语言、阅读和游戏活动。
家长还应该和孩子一起用各种材料自制玩具,促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各种材料的来源、功能、性质和变化,并学习用这些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等。如,孩子喜欢玩球,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用编织带编成空心球,球心里放上小铃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