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启蒙应该怎么进行?如何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本能,让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关于科学启蒙的书籍有哪些?作为蒙氏教育及奥尔夫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当当妈为大家解惑。
1、您好!我儿子今年幼儿园大班,这半年幼儿园教了一些小学的内容,如学拼音、练听算、学珠心算等,这应该算提前教育,而不是早期教育吧?这样做好吗?
当当妈: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直到掌握为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幼儿阶段孩子的主要活动是探索周围的世界,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对科学的兴趣。我经常和一些妈妈交流,她们说有了孩子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如此贫乏,天文地理都想知道,但是要工作,要带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掌握各种知识。其实,幼儿的科学学习最重要的不是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一种探索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有位科学家回忆童年对他影响最大的事情,是发现自己放在小瓶子里的蚕竟然结了茧,后来变成了飞蛾。这一事件,给他带来的冲击,使他终生对自然充满浓厚的兴趣。童年的经历造就了一个科学家。反观我们现在早教中,老师带着孩子养蚕,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全过程,而不是等到孩子自己去发现。
2、那什么时候进行知识的灌输最合适?我的孩子喜欢玩土、玩石头,不喜欢看画报怎么办?
当当妈:活的知识任何时候都不是灌输的。孩子需要第一手的关于世界的体验,而不仅仅是通过书报得到的二手资料。在蒙氏教育中,关于自然的部分,我们尽可能带孩子去见实物,去摸实物,然后孩子才能形成概念,进而对书报中的知识感兴趣。玩土玩石头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呀!孩子接触不同材质,对重量、形状等等有了真实的感觉,就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的第一步,这也是蒙氏教育的最根本。
3、贝贝妈:当妈好!我儿子快6岁了,喜欢看科学类的电视节目,比如《蓝猫淘气3000问》和《比克曼的世界》。一个是传统的演示说教,一个是闹哄哄的有趣实验,你觉得哪类更好?你有什么好节目推荐吗?
当当妈:坦率地说,我不是很喜欢蓝猫,太灌输了。比克曼可能六岁以上的孩子比较喜欢,对小的孩子来说有点太闹了。其实,对比较小的孩子来说,有机会和自然接触,和动植物接触,对它们感兴趣,了解一些概念,就可以了。只在五六岁之后,才会对其中的逻辑关系感兴趣。我推荐一套图书,山东画报出版社的《亲亲自然丛书》,很适合亲子共读。但孩子的第一手经验是最主要的。
我觉得不少妈妈还是想给孩子一个唯一的、最正确的答案。但实际上,首先幼儿需要得到的不是这种答案,而是你对他的探索的鼓励和允许。而且,许多事情科学上并没有最后的答案。
给大家讲个故事:上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美国的费曼,讲过父亲是如何给他做科学启蒙的。他父亲经常带他在树林里散步,在别的孩子的父亲忙着告诉孩子这是一只什么鸟,那是一只什么鸟的时候,他的父亲鼓励他去观察小鸟为什么有某种举动。然后提出假设,再去验证。这是费曼在科学研究中终生使用的方法,他没上学时,父亲就在树林里教会了他。所以只有费曼成了科学家,而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的孩子却没有。
情绪易焦虑的小儿,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认生的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
正常小儿在发育过程中都有一个认生的阶段。一般从生后5-6个月开始认生,8-9个月逐渐明显,12个月达高峰,并持续一段时间,所以1岁以后的小儿显得更认生了。随着长大,幼儿增加了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认生的情况渐渐好转。
不同的婴幼儿认生的程度有很大差异。有的见到生人,只是愣一下神儿,或有片刻的安静;有的表现出拘谨、退缩;而有的见到生人就恐惧地哭起来。这是由于小儿的先天气质(神经活动的类型)所决定的。比较内向的,情绪易焦虑的小儿,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认生的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当在客人面前表现出害羞、退缩的时候,父母则认为“没出息”,斥责孩子,极大地损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重了焦虑和紧张。时间长了,有可能真的变成没出息了。
因此,当您有一个比较认生的孩子时,要注意照顾他的心理特性,给一个愉快、宽松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当家里来客人时,允许他慢慢与客人接触,鼓励他向客人问好,而不要逼着他在陌生人面前做这做那。通过恰当的诱导和鼓励,认生问题就能逐渐克服。
整理分享一些教育学者的孩子教育心得,希望可以对爸爸妈妈们正确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指引,下面分享教育方式:引导孩子计划小习惯,等于引导孩子走向成功。
昨天我在论坛里分享了一些知识和观点,其中有一位家长朋友也提问到“我一定行,这句话怎么让孩子从潜意识里接收到?”这种潜意识的激励我们家长朋友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如果太过生硬、身板,就有可能会是一次失败的“激将法”,倘若多次失败的“激将”后,孩子有可能就会给自己种下这么一个限制性信念,你们大人说的都是大道理,不一定能成功!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引导、教导孩子呢?
首先孩子的行为习惯是按习惯行事的
并且“改变”孩子原有的不良习惯的是一个令孩子不舒服的过程
但是孩子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不断重复
一个人习惯的养成,也是与潜意识的力量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此附带介绍一下习惯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表明:一个孩子一天的行动中5%是非习惯性的,95%是习惯性的。
21天以上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习惯的形成:1-7天----刻意、不自然到7-21天----可以、自然;21-90天----不经意、自然如果您对改变孩子的坏习惯没有信心,您可扪心自问:我要选择成为成功的家长还是失败的家长?不改变就意味着失败。相信只要有决心,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但家长朋友也应客观看待孩子的习惯,不可强制性地逼孩子去做一些孩子不愿意做的改变。只要您把焦点放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上,我想坏习惯终有一天会自动萎缩。
孩子的性格其实就是一堆习惯,是若干习惯的组合体。
卓越的孩子就是因为拥有诸多良好的习惯,所以一旦孩子养成了卓越孩子身上的所有好习惯,您会发现,孩子要想不卓越都很难,因为习惯成自然。
像我的儿子“达达”我就通过对他科学的了解后,对他的生活、学习习惯进行引导,刚开始孩子也会觉的不舒服,但是你们知道吗?不知不觉的,有时候在我们大人忽视的时候,孩子会自己跑过来说:爸爸,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有没有少了什么?应该去做什么事情?你会猛然发觉孩子开始给自己安排事情了,有自己的见解,甚至从做事上,有自己的目标了。
好的习惯印到孩子骨子里后,是伴随一生的,孩子将会终身受益!一些不良的习惯,哪怕是平时最不起眼的,都有可能在孩子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刻起到最大的影响。
之前和大家分享了我们应该如何科学的指引孩子人生目标,打破一些固有的限制性信念,并应用SMART法则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今天又和大家分享了小习惯的重要性。各位家长朋友们我们不妨可以稍微在生活中应用以下这十二个问题引导自己和孩子在生活中规划和总结的习惯。相信各位家长朋友将会从中受益,也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小小的支持和帮助。
清晨六问:
1.孩子,你今天的目标是什么?
2.孩子,你的核心大目标是什么?
3.孩子,你今天最重要的是3件事是什么?
4.孩子,你今天准备学到哪些新东西?
5.孩子,你今天准备在哪些方面进步一点点?
6.孩子,你今天如何更快乐些?
静夜六思:
1.孩子,你今天是否完成了小目标?
2.孩子,你今天是否更接近了大目标?
3.孩子,你今天又学到了什么?
4.孩子,你今天在哪些方面学得还不够好?
5.孩子,你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6.孩子,你明天的目标是什么?
孩子都喜欢童话,童话和他们有一种缘分,一种天然的契合。在童话里,孩子可以想到鸟兽的欢歌,想到昆虫的语言,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并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他们可以边玩娃娃家边和枕头对话,可以乘坐月牙儿船去摘星星。可以说,孩子一方面创造着自己的童话,另一方面又生活在童话的幻想中。
在孩子眼里,可能或假设的幻想世界与现实存在的世界同样真实,没有什么区别;在孩子的观念里,没有不可能或办不到的事情,死去的小鸟可以复活,奥特曼欲变则变,鱼儿可以在天上漫游,人和小兔可以对话……孩子的思维总是处在这样一种无所不能的童话世界中,而当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他们又不能自己从童话世界中走出来,于是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很弱很弱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他们主客体不分,主观情感和客观认识合而为一,总是以感性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而童话世界中的物我不分、幻想与现实不分的情境氛围和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协调一致。利用童话固然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在让学前儿童欣赏童话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引他们面对现实,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带孩子参观,让他们接触更多的实际生活,在生活现实中多观察、多体验,从而既欣赏童话,又能够认识童话只是童话,从童话世界中走出来,逐次走向现实世界,获得知识,增强能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