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复叨唠自我诉求 家长要替孩子减压

02-05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孩子反复叨唠自我诉求 家长要替孩子减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案例

微信公号粉丝提问:女孩7岁,一年级,对自己某些诉求得不到答应时,一直翻来覆去地说自己的诉求,有时抓住人的手或衣服,有时要叨叨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比如学校要组织画画比赛,老师对孩子讲,参加比赛要选拔画得好的参加,如果你不努力就参加不了,孩子有时就会反复说:“我要参加,我要参加……”像这样的孩子,这种行为原因是什么?作为老师和家长,该如何做,才能帮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求赐教,谢谢!

专家观点

北京市东城区西总布小学校长李静华:由于没有跟孩子有过直接接触,对她情况的了解仅限于有限的信息,很不全面,因此有些想法不一定完全符合孩子的实际,故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对于孩子在“自己的诉求不能满足时就反复地说,有时可能出现抓住别人的手或衣服,唠叨个不停”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浅析及对策:

其一,孩子在以往的生活实践中有过自己的诉求不满足时,通过“反复说”“抓住别人的手”“唠叨不停”而获得成功的经历,在她看来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对这种行为进行矫正可以采用“讲清道理,规范行为”的方法解决。让她知道诉求能不能得到满足关键在于它的合理性,与“反复说、哭闹……无关”;告诉她表达诉求取得应允的正确方法,对她平时在这方面的正确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建立正确的行为导向。在出现“反复说”的情况时,可以采用“冷却”的策略,以平时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减轻其对现有诉求的关注度,不急于“规劝”。

其二,由于孩子对提出的“诉求”有很强的期待,达不到时就产生了焦虑,需要释放。对这种易产生焦虑,又不会用正确方式减压的孩子,首先家长和教师都应注意与孩子交流谈话的方式。还以参加画画比赛的话题为例,可以告诉她“有一个画画比赛,要选画得好的参加。你平时画得很好,这次咱们还要努力,画得更好,争取自己的作品能入选参赛”。谈话中给她的信息是“有画画比赛,要努力,一定能参加”。我想这样如果她还要叨叨的话,可能是“我要努力!我要参加!”其次在她出现了“反复说”的时候,应该尽快转移她的注意力,不要让她总是说着一个话题,可以“打岔”说些别的,也可以给她一些平时喜欢的玩具,喜欢吃的一些食物,喜欢看的图书等,有条件的可以给她放点舒缓的音乐听听。在日积月累中教给孩子一些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其三,要观察孩子其他行为,进行综合分析。个人认为家长和教师能及时发现孩子或学生的问题,及早采取应对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毛病”,还是心理或精神问题,都要从孩子本身的情况,教育环境创设,教育方法的使用等多方面综合考量,进行客观的分析,训练、干预、矫治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操之过急;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点滴进步和改变都要给予鼓励;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会看到孩子的变化。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西城区家长替孩子做值日?


西城区的一所小学最近出了件怪事:家长轮流排班去帮孩子做值日,为此,家长们不得不编造各种理由向单位请假。

事情发生在这所学校二年级的一个班。家长们反映,排班去学校做值日是从上学期开始的,张罗这件事的是家长委员会。当时,家长们发现刚入学的孩子不太会做值日,黑板总是被擦花,地面也经常残留着纸屑和饭渣,脏兮兮的。于是,有家长提议每周一次轮流去班上大扫除,从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干净的学习环境。“一开始觉得这事有点儿别扭,但看到教室里真的挺脏,考虑到孩子年龄小,也就同意了。”一位家长说。

“我去做过两次,每次都是利用倒休时间去。”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和爱人平时工作都挺忙,经常加班,哪有时间去做值日?但是,看别的家长去了,觉得自己不去不合适,怕孩子在学校因此受影响,只好硬着头皮跟领导要求倒休。

和其他家长沟通后,这位家长才知道,敢情很多家长都有难言之隐。轮到自己做值日的那天,工作繁忙的家长们不是跟单位领导谎称自己病了,就是说家里临时有事……总之,以各种理由从单位溜出来去孩子学校做值日。幸好全班有40个孩子,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孩子的家长也就被排两次左右,尚能坚持。

由于是家长的自发行为,学校老师并未对此事进行干涉,只是对参与做值日的家长表示感谢。

这学期开学,又有家长提起做值日一事,没想到,引发了质疑和激烈讨论。有的家长认为,一年级时孩子小,家长们去学校帮着做做值日也就罢了,进入二年级还要替,就有点儿说不过去。有的家长不解:孩子在家里干活干得欢着呢,怎么在学校就干不了呢?反对之声铺天盖地,一时之间,家长替孩子做值日一事,暂被搁置。

对此,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认为,家长疼爱孩子之心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卫生做不好可以重做,一次、两次甚至十次都可以,就是不能包办代替。”他说,孩子除家庭生活外,还要面对社会,必须学会社会规则和生活技能。所有的技能都是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如果家长非要帮忙或代替,就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孩子养成依赖性。“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尊重家长们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应该说服家长,以免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因缺乏生活技能而被社会抛弃。”

疑问:学校的墩布能小点儿吗?

墩布重得拖不动,扫帚大得抡不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校工具不适合孩子使用,成为造成孩子值日做不干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大部分小学为学生提供的墩布、扫帚、簸箕等工具都是成年人使用的,而非为孩子们量身订制,一、二年级学生使起来特别费劲。比如,小手抓不紧扫帚的把儿,墩布沾了水后会很沉,如果厕所离教室远,涮墩布就会更吃力。

此外,现在的课桌椅都是可调节高度的那种,比较沉,通常一二年级女生一个人搬动起来不容易,做值日时要想把桌子下面的垃圾扫干净就更难。

为此,有家长建议学校买些小号工具给孩子们使用,“像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塑料扫帚和簸箕就挺合适,价格也不贵。”一位家长说。

家长要怎么教育孩子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首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形成,到底起到多大影响?有个答案,我记忆至今。

“20多岁时,当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无奈。”

你的三观里,其实藏着孩子20岁后的样子。

是的。父母的三观,从来都是一个家庭的三观,它会彼此传染,会对孩子言传身教。

每一个孩子,在成年后,都会或多或少变成父母的样子。

1

自己没做好,拼命逼孩子

你的健身器材在墙角扔了快十年,蜘蛛网都更新好几代了。你觉得很正常。

但是你儿子不练琴,你不能忍,你觉得他好过分。

为人父母,身教永远比言传重要。

孩子都不傻,都能在冥冥之中明辨真伪。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家长的行为,而非听信他们口中的道理。

你懒惰浮躁毛毛草草,你希望孩子勤奋自律样样都好,怎么可能?

要求孩子之前,先做好你自己。

2

一点都不可爱,还抱怨孩子不爱你

你家都成猪窝了,他当然不愿意回。

你一个月不见他一面,他当然跟你不亲近。

你心情一不好就凶他,他当然讨厌你。

真的,孩子对你的所有嫌弃、疏远、不合作,都必有原因。

请自省。

别总是上来就给孩子定性“你怎么这么特殊”。

99%的时候,不是孩子冷漠无情不知好歹,是你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不赖孩子,就赖你。

3

自己哪儿都对,错全是孩子的

一出事儿就劈头盖脸骂孩子。

从不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期望没道理。就算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必须强词夺理。

仗着自己是大人,欺负小孩嘴笨说不过你。

这种幼稚、虚荣、不讲理的父母,必然遭到孩子发自内心的鄙视。

到他对着你呵呵那天,你可别觉得冤。

4

让孩子为不幸婚姻背锅

口口声声爱孩子,其实并没有给孩子提供真正美好的生活。

连“不当着孩子面吵架”这种小事都做不到。

婚姻搞得无可救药,还死拖着不离婚。

明明是因为自己懦弱无能迈不出这一步,还非得一口咬定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而忍辱负重。

其实这种鸡飞狗跳苦大仇深的家,再完整又有何用?孩子不稀罕。

真为孩子好,你要么经营好这个家,打理好夫妻关系,别天天冷战热战,让孩子心惊胆战。

自己不敢离就大方承认,别拉孩子背锅。

5

热爱养巨婴,乐此不疲

一般来说,西方父母会认为孩子18岁以后就是大人了。

但中国父母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所以事无巨细要照顾,大小要求要满足,三四十岁的人了,打个喷嚏你还是立刻去给他找外套。

一个人被呵护得这么严实,他怎么独立?

而几十岁了还什么都让妈妈做主的男人,很难想象能在社会、工作、家庭中能有什么担当。

中国父母就是忍不了跟孩子分离。

可孩子必然得离开你,自己过日子啊。

不分就会畸形。巨婴很丑的。

坚持让孩子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是大部分中国家长欠缺的一节必修课。

6

总以为“那种事”孩子自己就能懂

中国孩子接受的性教育少得特别可怜。

大人们对所有跟生殖有关的器官和行为都讳莫如深,以致有些孩子被性侵了都不知是怎么回事。

更奇葩的是,当学校试图认认真真教点性知识,还总有家长去投诉,说太露骨了太可怕了你们怎么能教孩子这个呢。

实在是仁者见仁,淫者见淫。

该你教的你不教,别人好好教你还不让,而那些知识他又必须要了解,于是他就只能通过歪门邪道去掌握或者以身试法去探索了,那岂不是更糟?

其实何至于啊。孩子问,你就简简单单实实在在说说。

小孩子不会那么认真,你告诉他生殖器的名称,他会觉得像胳膊、脚丫那么正常。

这点事儿真没那么复杂。是我们大人想太多了。

7

强求孩子做圣人

你们夫妻俩不争不抢和平友好,是因为你们早有准备,报纸买两份。

要是就一份,你俩也得抢,对吧。

那凭啥要求孩子守着一个玩具互相谦让不打架?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想象成圣人了。强求他们必须爱人如己高风亮节。

自己做的时候抓心挠肝,说孩子倒是云淡风轻。

其实孩子天性都有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甚至野蛮粗暴的一面,素质绝对不会比大人高。

你可以要求他们好好做人。但如果他们没做到,你得知道,那才是正常的。

8

自己不正,还指望孩子不歪

很多家长,心里是想教孩子好,嘴上也一直冠冕堂皇一套一套的,但行动上反差太大。

嘴上教孩子要正直勇敢善良,但碰上个三五块钱的小便宜,马上就现了原形,根本经不起考验。

偏偏又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在孩子心里高大英明一身正气,还奇怪孩子为什么不像你。

殊不知孩子像的就是你。

装得再像也没用,真实的你什么样,孩子就会学成什么样。

父母的人品会像病菌一样往下传。最后孩子的三观和行为模式,保证都是你骨子里的精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特别是小时候,家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孩子天生白纸一张,你画花他就开花,你种瓜他就结瓜。

你的行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笔。

装的不算。真正影响孩子的,是你的真实面目。

所以,你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未来。

陪孩子长大,不要替孩子长大


现在家庭条件优越了,很多孩子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生活在蜜罐里,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是家里的小公主,父母的小天使,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心肝宝贝,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受委屈,事无巨细,勿需孩子动手,全部包办代替,以为如此就是给孩子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和甜蜜的康庄大道。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作为家长,不要越俎代庖地替孩子长大,而要陪孩子长大,遇到事情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思索,去尝试,去体验……在尝试中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体验中感觉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当然,父母不能“置身事外”,要善于发现,积极引导,做智慧的父母。

1、告诉孩子:“你能行!”

生活中,多给孩子展示锻炼自我的机会。孩子一次做不好,可再做两次,三次,四次,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做好!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第一次做不好,就放弃让孩子去尝试的机会,父母可包办孩子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次,但你不能包办孩子的一生,日久天长,就容易会让孩子养成惰性心理。

2、锻炼孩子的耐挫能力

欣赏、鼓励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可过度的赞赏会让孩子“飘飘然”,一旦遇挫,孩子没有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力。没有批评,表扬就显得很无力,所以,在以激励表扬为主的同时,孩子做错事情,要让孩子勇于自己去承担后果,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感。父母没有原则地包庇袒护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的意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挫折是锻炼。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送给孩子的话: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大家的事抢着做。

送给家长的话:骄生不能惯养,自做必须自受,独立必须自主。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点滴


轩轩是我们班的可爱小天使,每天早晨都是一蹦一跳地像小鸟一样快乐地来到幼儿园,甜甜地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大家可喜欢她了。今天,轩轩也像往常一样拉着爷爷的手来到教室门口,但好像少了一点平常快乐地劲头:只见她头低着慢慢地往教室里走,眼睛不看小朋友,也不跟老师打招呼。我急忙走过去拉住她的小手,然后蹲下身对轩轩说:“轩轩早!”轩轩没着声,爷爷在她的身后赶紧引导着她说:“轩轩快说老师早呀!”可轩轩就是不着声,我看着她的表情不对,于是接着问:“轩轩怎么啦?为什么不高兴呀?”轩轩还是没着声,爷爷抢着帮她回答:“没什么呀!好好的就这样不高兴了。”再看轩轩眼泪也掉下来了,看到她这样的表情,我急忙请她先坐下来玩玩具,让她缓和一下自己的心情。待轩轩的爷爷离开后,我在想:真的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轩轩就不高兴了吗?是不是她爷爷不知道呀!

在孩子们吃点心的时候,我和轩轩的妈妈通了个电话,了解一下今天早晨轩轩在家的情况,是不是有什么事让孩子不高兴了,轩轩妈妈说没有呀,妈妈想了想说:可能是催她快点吃早饭的事吧,因为她上班快要迟到了,所以就催的急了点,至于是不是为了这事她自己也搞不清楚。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又后轩轩亲切地交流了一次,从轩轩的口中证实了妈妈的猜想是对的,同时,我也让轩轩知道是因为妈妈上班快要迟到了,所以妈妈说话的语气才急了点,轩轩是个懂事的孩子,会理解妈妈,不生妈妈的气了。轩轩又开心地笑了。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不然,虽然他们只有三四岁,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会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在乎爸妈对自己的态度,而且爸妈的态度有时会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因此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时刻关注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被自己的情绪所影响,让孩子的童年每天都生活在开心和快乐之中。

家园共育《孩子反复叨唠自我诉求 家长要替孩子减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