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岁前,请不要这样对他

02-15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孩子3岁前,请不要这样对他》,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传说中的3岁分水岭会把孩子定型,可是宝妈身心俱碎的“3岁前”,除了“活下来”,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吗?那么,孩子智力没有得到最大开发怎么办?孩子性格没有培养到最佳怎么办?其实妈妈们也不用太诚惶诚恐了,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咱也记不清,三岁前,只要别做这些事就行啦!爱干净小宝贝刚生下来肤如凝脂,真心怕碰脏了。吃手指?啃脚丫?满地爬?!拜托不要再挑战妈妈的卫生防线了。告诉你吧!在妈妈的眼里,除了那张温软的婴儿床,哪都是脏的,除了躺那看天花板,做什么都是危险的。可是一个身体机能还没发育完全的孩子怎么才能“看世界”,当然就是通过这些吮吸、触碰、各种试探来实现。当你不停地打断他,就是阻碍各种感官的发育。所以,把他的小手洗干净,让他随便吃吧,在地上铺满软垫子,让他随便爬吧,清空“危险品”让他随便试探吧,偶尔遇到小细菌不要紧,疫苗的本质就是病毒啊,碰碰更健康!催命style见过一个妈妈喂孩子吃饭,喂一口,说:“快嚼嚼嚼,快咽咽咽……。”再喂一口:“嚼!嚼完了快咽!”这种急性子妈妈真是没救了。孩子不是机器人,需要输入程序,他是自然人,很多本领会自然get啊,我们大人只需要做一件事——等。虽然我们很忙,虽然我们很着急,虽然我们希望孩子一夜之间长大,但是鸡蛋从外面打破只能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才是生命啊!请不要帮孩子把蛋壳打破吧!看着他自己吃饭,即使弄得满脸都是,看着他自己穿衣服,即使穿错裤腿,请你微笑着,看着他,等着他,这很难吗?立规矩这也算?小孩子不立规矩,简直是要无法无天的节奏。玩具不玩了往地上扔,饭不吃了往地上扣!跟同龄小朋友玩也是连推带打,一不留神就往人家脸上抓一把,见了人也不说话,扭头玩他自己的……不管行吗!可是,这都是他的敏感期在作祟啊,扔东西是他在锻炼手臂肌肉,兼辨别声音,推打小朋友也是他独特的打招呼方式。有一次在游乐场,我看到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打滑梯时突然打了旁边小朋友一下,他的妈妈急忙上来道歉,被打的孩子妈妈说:“没事没事,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就是这个特点。”比起那种因此而破口大骂的情景,这是多么有爱、有知识、有涵养的画面啊!尊重他的成长方式,这与礼貌和教养无关。仅此而已。以孩子为中心我常常想,在可以“家有九凤”的年代,孩子们是多么自由啊,哪里像现在的421家庭,六个大人守着一个孩子,都以不甘落后的爱“保护”着他,用自以为是的理论彼此争吵。而孩子,就像一株闷在真空罩子里的温室花朵,被窒息的爱禁锢着,看似金贵,却缺少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可惜寸步不离的结果不仅是赔光了时间,还帮了倒忙,当有一天孩子发现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颗不起眼的小星星时,他会无限失落的。所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不失陪伴的尺度内,让他自己玩吧,不打扰、不指挥、不亦步亦趋,据说这对他专注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过分表扬孩子的任何进步在爸妈眼里都是大事,但是,动辄就说“宝宝好棒!”“你好厉害!”的结果是孩子会慢慢认识到自己其实根本没那么厉害,习惯了鲜花和掌声的孩子根本承受不了散场的落寞,于是他们越来越在乎别人的眼光,承受力越来越差,甚至长大后也不惜一切代价来证明自己。挫折教育也是教育,让孩子学会适当认输和鼓励他们努力上进一样重要。“我的孩子好棒。”这句话不必一直挂在嘴上,放在心里偷着乐就好!最好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最好的管制是无为而治。三岁前,孩子的大脑会迅速发育,我们无需拔苗助长,唯一要做的就是给足孩子自由、给足他们成长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给足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当然了,这一切都基于对自己强大基因的信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知识:孩子3岁前,一定要舍得对他说“不”


在孩子1岁前,通常会用哭闹来表达自身的痛苦感觉,在这时,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

但是,孩子到2岁之后,哭闹常常伴随着孩子想要达到的某种目的。

比如:想要买玩具,家长不给买,就哭。

每次只要孩子一哭闹,很多家长心都软了。哪怕觉得不合适,也禁不住折腾,然后投降了,于是孩子就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哭闹=妥协。

父母总是狠不下心对孩子说“不”。

很多父母总是不以为然:“没事的,这次就放任他。”

结果孩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中,不断放任自己,也开始变得不讲道理,渐渐变成一个自私无赖的”小霸王“。

01

3岁前说“不”,是一项重要的早期训练。

有些家长认为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一点没错,孩子的成长需要“爱”。

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不仅仅是给予和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还包括给孩子立规矩,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秩序,教他明辨是非。

孩子小的时候,要求得不到满足,最多不过撒泼打滚、哭闹一番,还是离不了父母。

可是当他大了,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有可能做出各种极端行为,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直接动手打父母,更让人绝望。

2015年,廊坊一男孩因母亲拿走手机不让玩后,从9楼阳台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2017年,广州一男孩因不满母亲不给玩手机,便连续抬脚向自己的亲妈飞踹...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只会在教育上越来越被动。

因此,孩子0~3岁间,当父母发现他的哭闹伴随着目的性时,就要有意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就不要满足。

这是对孩子的一项早期训练和意志上的磨砺。

02

但是,如何对孩子说“不”,也是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

说“不”的频率别太高

当我们看到孩子某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行为时,总是忍不住一直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许”,渐渐甚至都成了口头禅、顺口溜了。

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他不可能一开始就能事事做得完美,样样不出差错。

总是禁止、否定孩子行为很容易打击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孩子会变得畏手畏脚、遇事容易退缩;

或者走入另一个极端,对父母感到厌烦,事事和父母对着来。

在那些不违反原则、无伤大雅的事情上,放轻松一点,不要给孩子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

说的“不”要有道理

不顾后果地对孩子说“不”是危及安全的,对孩子有难以承受的损害的。

比如:孩子在厨房玩一些危险的厨房用具时,妈妈就要严厉制止,但是如果宝宝只是想要自己选择穿的衣服,妈妈为什么不同意呢?

先共情,再说“不”

孩子虽然小,但是也需要被理解。

有时候,严厉的斥责、批评对孩子说“不”,这种强硬的方式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倔强、逆反心理,你说的他偏不听。

这时候,共情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比如:当宝宝想要晚上吃糖的时候,妈妈要先同意宝宝想要吃糖的这个观点,然后拒绝不让宝宝吃糖,但是一定要把原因解释到位。

这样做会让宝宝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尊重和接纳,心理上会解除对父母不信任、抵触的防线,从而顺利接受父母的信息。

坚持而不是愤怒

最初孩子学会对父母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这个时候,父母只要态度非常坚决,孩子就会逐渐放弃让家长顺从自己的想法。

但是如果家长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只要尝到了一次甜头,孩子就会抓住父母的弱点,继续用任性执拗的方式让父母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因此父母一定要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做到不心疼、不妥协。

耐心解释原因

纽约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听到父母说“不”时,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而且当孩子被拒绝时,常常会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为什么总是不同意,我恨他们”……

失落、沮丧、怨恨,等等负面情绪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而且,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被阻止,还会反复出现类似的行为。

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孩子说“不”时,要尊重和关注孩子的感受,通过孩子可以理解的有效话语,告诉他爸爸妈妈为什么会说“不”。

很多家长会觉得,跟孩子讲道理实在是徒劳之举。

其实不然,这些道理会不自觉地带动孩子思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主观认知,最终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孩子也并非毫不讲道理,当他明白了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带给别人的感受,会学着规范自己,接受父母的教诲。

对孩子说“不”,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也让他知道我们关注他的感受,再让孩子明白你拒绝的理由。

这样的良性沟通,才会更好地化解说“不”所带来的消极情绪,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不,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回答,更是一种教养策略。

原则就是: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弱化错误的行为,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不仅仅是给予和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还包括给孩子立规矩,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秩序,教他明辨是非。

帮孩子控制他们的欲望,是爱孩子、关心孩子和引导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你想成就孩子,请一定在3岁前,舍得对他说“不”!

孩子15岁前一定要告诉他!


01

孩子,我知道你学习压力大

天下的快乐和幸福,没有来之不易的。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制度中,你的父母都看到了,你一直在用小小的肩膀扛起自己的重任。

多少次夜里,你伏案窗前,只为自己的名字能在考试排名榜上更靠前;寒冬的清晨,你不情愿地离开温暖的被窝,踏着自行车小脸被吹得通红,你的爸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可是孩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必须努力出人头地,才能有资格享受果实!

因为成长的道路必须自己走,没有人能代替你长大。我们只能努力地催促你上进,希望你快些长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02

你读书时

父母替你操心了所有事

网上的一句话,让人深有感触:“爸爸必须让你先立起来,免得爸爸忽然倒下了,而你却不会站立。”

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就为了孩子能坐在一个安静舒适的教室学习;寒冬酷暑,不介意出去再做一份短工,想着至少也能给孩子多买几本学习资料;新上市的肉品、蔬菜,挑来捡去,思考着怎么才能给孩子补充到营养;有时候忙到自己生了病也顾不上……

从你出生那一刻起,你的父母就开始了无怨无悔的付出,把自己能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能让他们成长,心甘情愿,不求回报。

03

前途是你自己的

做父母的不求回报

人生只有一次,不可回头。你的爸妈能陪你一时,却不能伴你一生。

你的爸妈深知能留给你的,就是要让你明白:要赢得他人的尊重,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只能努力用自己的能力争取一个美好前途!

因为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财富终不长久,生活会告诉你要靠自己才能真正成功。

而孩子你现在能做的,就是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塑造美好的品格。你的付出,会在未来给你一个回报。

但那个时候,可能爸妈已经两鬓斑白,步履蹒跚。你也会明白,你的爸妈所做的努力,他们最终得不到什么,一切都是为了你。

04

对你严厉批评

只是因为爱的太深切

有人说“慈爱残酷”,可能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爱之深,责之切”了吧!

不许你看电视,限制你上网,监督你作业,克制你的贪玩,甚至你有时候不小心犯了错,怒气汹汹地顶撞起来,气急败坏的父母也会“凶”你几句。

你委屈难过,难道你的爸妈心里就会好过吗?

身为父母,多想让你知道,爸妈对你的责怪和批评都是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地唠叨大道理,都是为了能让你早点儿懂事,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多少年前,当父母也还是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多少不服气,有多少年少轻狂。但是,人都是长大之后才能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是踏着父母的肩膀成长起来的。

05

你为青春拼搏

父母也付出百倍辛劳

青春,是一个美好的词语。

在这个青春的校园里,每个孩子都拥有平等的机会,你可以去编织自己的远大梦想,也可以描绘自己的理想天空;你在付出多少,也必定会收获多少。

在那里,你学习的成果、为人的优异,与家庭无关、与相貌无关、与“拼爹拼妈”都没有关系。所以有人说,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不奋斗的青春,终留下悔恨!

当很多人已步入社会,甚至到了不惑之年,仍在悔悟:原来青春时期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一把,才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而作为你的爸妈,不想让你因为未来而担忧,也不想你成年以后仍抱有遗憾。

他们愿意在你成长道路上,陪你一起面对困难,陪你一起分享喜悦。父母自己的辛劳,从来不轻易说。

亲爱的孩子,作为你生命中最亲的人,愿你能理解到发自肺腑的父母心声。爸妈只是尽自己的努力,陪你一起耕耘。

但你要明白,读书并不是苦难,而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你只有经历了成长,在矢志不渝地发奋学习后,生活才会为你打开幸福的大门。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由苦难组成,只不过每个人的苦难不一样而已。读书是人生路上的经历,人生有经历才得以完整 。

建议:请尽量在孩子4岁前分房睡


现在的孩子成熟的越来越早,甚至还能听到这样的新闻:14岁的男孩还和妈妈一起睡,还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向小伙伴“转播”父母实况!

“如果让孩子早些分房睡,就不会有这些问题,我建议尽量在孩子4岁前分房睡。”11月6日中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善解童贞”公益讲座仍在继续,主讲人胡萍教授说,很多儿童性教育问题正是没有及时分房睡导致的。

胡萍说起之前接触的个案,读幼儿园的小孩经常在幼儿园“转播”父母前一晚亲热的实况,从爸妈都光着屁股开始……

“幼儿园把情况反映到我这里,我见了孩子,也找了家长。孩子妈说‘每次都是等他睡熟了才开始的,肯定不会在他醒着的时候呀。’”胡萍提醒,这样的案例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睡了,实际上孩子在装睡。

“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有的孩子会在同伴身上模仿;有的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导致过早性行为;有的觉得性很肮脏。”胡萍说,西方很多孩子出生后就自己在一个房间睡,在国内这不太现实,建议孩子从小和父母一个房间,但独立睡小床,“2岁时就可以尝试分房睡,最好不超过4岁。孩子越大,这个过程就越困难。”

这么早分床睡,孩子会不会缺少安全感?

“安全感不是靠和父母一张床睡觉建立的,更多的靠白天。给孩子足够的照顾、尊重和关爱,及时给孩子回应就够了。”胡萍说,我们调查过,孩子开始害怕分床睡,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爸妈是不是不要我了,二是醒来会不会就我一个人了。在这个过程,只要家长不忽视孩子,孩子就会发现爸妈还是很爱我、家还是那个家,只是换个房间睡觉而已,就能学着适应。

“从在妈妈怀里喝奶,到离开妈妈的乳房断奶,到离开爸妈的房间一个人睡觉,到离家去上幼儿园……独立自主意识是一步步培养起来的。这不是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是让孩子构建起更好的安全感。”

现在年轻家长大多主张民主育儿,分房前会和孩子沟通:“我们分房睡,好不好?”胡萍持反对意见:这件事上尽量不协商,只沟通,问“好不好”,多数孩子会本能地反对。父母可以提前半年左右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过半年要一个人睡,你想怎么布置房间呢?”这样孩子可以提前憧憬“有自己房间”的喜悦,少了“爸妈不和我睡”的伤感。还有一个窍门——孩子的房间让孩子做主,参与布置。

“跟孩子分房睡,最好有仪式感。”胡萍说,赶上生日最好,让孩子觉得长大了才能独自睡;不是生日,也可以买个小蛋糕之类庆祝下。

开始孩子答应得好好的,往往很快反悔了,怎么办?

“一般来说,3天内孩子就会跑回来和父母睡,这很正常。”胡萍说,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坚决,跑回来,马上抱回去,适当给些安抚,父母回自己的房间。

建议:刚分房时可以多陪孩子一会,到入睡再离开;过一周左右,和孩子说好陪半小时,再慢慢缩短时间。

请不要再以溺爱的方式爱他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无条件的,但是爱得过度了,那也会“淹没”孩子的。

被溺爱大的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合群

孩子在家是小皇帝,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非常溺爱,导致小孩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第一次步入集体生活,但却不尊重老师和长辈、不关心同学,不爱劳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等。

小孩犯错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不先检查自己,尤其是个别的家长还更多的护着孩子,以致孩子很难教育。

都是因为家长给的过度的爱,让他们变成了一个自私难相处的小朋友。

溺爱孩子的危害

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被溺爱的孩子,整天接受着来自外界的爱,整天被别人包围着,那这样的孩子内心就没有爱了,只会接受爱,不懂得付出爱。

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觉得自己就是中心、自己满足就可以了。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

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家长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溺爱使孩子厌恶学习

由于家长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他就发展不起来了。一旦这种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上遇到诸多的障碍,因为他的学习动力,被家长的溺爱限制了。

对照以下行为,你溺爱孩子了吗?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爱孩子不等于溺爱,爱孩子就要从小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让孩子健康成长,严慈并济才是家长的正确选择。

3岁前塑造孩子健康人格


孩子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儿童身体的发育,而且决定着儿童今后的人生走向。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证其人格健康发展呢?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时代。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时间和纪律观念。让婴幼儿按时起床、吃饭,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迟到,而不要迁就孩子。适当的约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意识。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时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3、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不要去嘲弄、讽刺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儿童个性健康成长。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4、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认为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过分依赖,长大了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5、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爱心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学会与人交往。

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父母不应用指责、批评的语言,而应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活泼、开朗。

孩子3岁前必须要改掉的性格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由于性格原因,在很多方面和性格开朗的孩子竞争时,常常会失败。因此,害羞的性格必须在3岁前改掉。

性格一:害羞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要点: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

2.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而实用。

性格二: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要点:

1.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

2.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喜欢《孩子3岁前,请不要这样对他》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3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