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习惯性的对电视深恶痛绝,提起孩子看电视的坏处,说起来真是滔滔不绝: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视力……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看电视,家里甚至都不买电视机。
看电视对于孩子真的这么一无是处吗?
英国《泰晤士报》的一份报告指出:看电视可以让小孩子增长见闻,学习各种良好的社交和学习技巧,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要适度!美国儿科医学会一直呼吁家长将儿童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每天1到2小时。其实,看电视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不是吗?
孩子们看电视,最爱的莫过于动画片。陪着孩子一起看一些优秀的动画片,可以在轻松的娱乐中加深沟通,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同时增强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优秀的动画片,可以陪着孩子,和他一起分享?
生活总会有点不顺意,我们都会犯错。天性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改变。——《疯狂动物城》
告诉孩子: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告诉孩子,做错事没有关系。改正了就好。
做个好女孩,就像你从前一样。——《冰雪奇缘》
告诉孩子:你也是个好孩子,每一天的你都很棒!
你一定要有想象力,还要有决心。——《美食总动员》
告诉孩子:想象力很重要,有坚持的决心更重要。
成长需要五颜六色。——《头脑特工队》
告诉孩子:成长总是有欢笑,有泪水的。
为了你,我什么都会去做。只是有时候我笨手笨脚的,能不能不要怪我呢。——《超能陆战队》
告诉孩子:我们很爱很爱他,只是有时候心急了,不小心伤害到他们,请他们要记得原谅我们。
不要躲避,不要害怕黑暗,向着太阳,你就能找到明天!——《疯狂原始人》
告诉孩子:遇到困难,不要逃避,多去做些尝试,总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我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勇敢,勇敢并不代表你要到处闯祸。——《狮子王》
告诉孩子:可以去尝试,可以去探险,但探索未知不是随意的任性。
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千与千寻》
告诉孩子:有些事情父母不能够帮你做,只能你自己去面对,比如写作业。
有一天,你要是够坚强,够勇敢,就能驾驭它。——《大圣归来》
告诉孩子:我们要慢慢变得强大起来,这样才能自由享受生活。
我不希望你变成我,我希望,你变成你自己。——《功夫熊猫3》
告诉孩子:他是独立的,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看动画片,一定要记得和孩子分享动画片中的价值观。同时,也要问问他收获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孩子眼中的动画片,和你眼中的动画片想法不一定相同,请让他尽情表达所想。小信相信,有好的动画片相伴,我们的亲子时光一定是快乐的!
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看动画片
好心好意帮他人脱离困境,没想到却落入预设的骗局;找人理论,却遭一通狂扁;苦练本领好容易才获得胜利,没想到却遭遇诬陷面临牢狱之灾……面对题材广泛、风格各异的动画片,幼教专家表示,播放机构选播动画片时一定要严格把关,而家长在孩子观看动画片过程中确实要加以引导,但不必太过苛刻。
家长质疑动画片思想内容
几天前,周大姐陪儿子上网看动画片,以前,观看这个系列的动画片时,周大姐总是一笑了之,这次,她却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儿。原来,主人公买完东西回家时,发现路边有东西被压在大树下面,主人公用力拨开大树后,一个人却跳出来拎起他刚买的东西跑开了,这时,主人公才发现树干下面赫然凿着一个大洞,显然这是对方预设的骗局。主人公气呼呼地找对方理论时,却被对方暴打了一通。于是,主人公开始苦心练武,终于学有所成找到对方报仇。没想到,他刚把对方打跑警察就赶到了现场,而此时地上摊放的恰恰是对方偷窃而来的名画……
周女士告诉记者,看完这集动画片后,她在儿子的哈哈笑声中陷入了沉思:主人公好心好意给别人帮忙,却遭遇一场骗局;找人说理,却遭到一通狂扁;苦练本领,却在刚刚取得胜利的时候面临牢狱之灾……这让她觉得,这集动画片宣传的主题思想有问题。因为动画片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动画片宣传的是这种好人无好报、愚弄人找乐的思想,对于孩子的思想观念肯定是消极的。
针对动画片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影响的话题,记者走访了部分市民,原来对于动画片有话要说的市民还真不在少数。市民普遍认为,尽管随着电脑特技提高、3D技术应用,动画片在视觉效果上越来越逼真,但其蕴含的思想内容却日渐萎缩。市民李先生认为,近些年的动画片绝对数量虽然很多,但能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的优秀动画片实在是少之又少,“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像什么《哪咤闹海》、《黑猫警长》、《葫芦娃》什么的,连大人们都能看得入迷,现在的动画片,我纯粹就是陪孩子热闹,你就拿喜羊羊来说吧,实在看不出里面有什么精彩的地方。”谈到是否会对孩子观看什么样的动画片有所限制时,大部分市民表示动画片对孩子来说娱乐的成分更多,除非内容太不合适,否则不会给孩子太多限制。
幼教专家:
家长正确引导播放机构严把关
对于周女士遇到的问题,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龚蓉教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告诉记者,动画片是少儿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片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和道理,所以,孩子们观看的动画片应该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但是,动画片对孩子们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娱乐作用,很多在大人眼中毫无意义甚至可谓是无聊的动画片,却能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兴趣,所以,家长们也无法对动画片的细节过于苛求。
就拿这位周女士来说,其实,她的孩子在观看动画片时极有可能就是看个热闹,看完之后不会过多考虑是否该帮助别人这方面内容,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强调的话,反而会增强孩子对此的疑惑。所以,一部动画片是否适合孩子,也在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观看、强调哪些内容。而在动画片把关方面,龚教授认为最为关键的环节并不在于家长,而在于网络、电视等播出方,她认为这些播放机构一定要对所播放的动画片认真负责,严格把关,确保动画片能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积极的作用。
目前,动画片已经成为幼儿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幼儿痴迷于动画片,有时甚至可以为看动画片而放弃其他一切活动。动画片对幼儿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关键在于我们要正确理解幼儿喜欢动画片的原因,并积极地加以引导。
一般认为,幼儿喜欢动画片,是因为动画片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奇妙大胆的夸张及快节奏的动感等特点。然而,丰富奇特的想象、奇妙大胆的夸张在其他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快节奏的动感在一般的影视片中屡见不鲜,为什么幼儿只喜欢动画片呢?其实,幼儿喜欢动画片,应该从幼儿对世界的理解、幼儿的认知方式及动画片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去寻找原因。
幼儿对动画片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幼儿对世界的理解与看法。在此,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理论家J?托尔金提出的“第二世界”理论值得我们借鉴。托尔金认为,幻想是人类的自然活动,幻想的物力能把我们带到现实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去,做不平凡的旅行。在那里,人类的一切梦想都不难实现,任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第二世界中也能当作事实来体验。按照无限的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比我们所居住的第一世界还准确、还真实,能够窥视到人生幽微深处。这一理论向我们揭示了这么一个真理:在幼儿的眼中,实际上有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第二世界存在(其实成人心中也有,只是隐藏得更深罢了)。在这个世界中,一切变化都是可能的,所有的夸张只是一种常态:汽车压过身体,身体应该会变成如一张纸那样薄的一片;人从方形的管子中钻出来,那头与身体一定会变成方形,这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世界,也是一个可以按照每个幼儿的想象与要求而改变的世界。幼儿由于尚处在主、客体互渗期,所以对他们而言,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常常可以融为一体,他们可以和花草讲话,能感受到桌椅被损坏后的疼痛等。他们理解与感受到的世界,就是一个现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的世界。由于现实与幻想融合,使许多成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在幼儿眼中成为可能,因此成人觉得这是想象奇特与丰富的表现。其实,对幼儿而言,这并不是想象丰富与否的问题,而只是能否将这一世界全部表达出来的问题,认为动画片具有想象丰富、大胆奇特等特点,只是成人的看法,对幼儿而言,这应该是世界的原貌。正因为幼儿理解与感受到的世界是一个现实与幻想相融的世界,所以将现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进行表现的文学作品便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动画片由于在技术上所具有的优势,使得它能够充分展示幼儿所理解的世界,因此成为幼儿最喜爱的文学形式。
动画片是通过活动的图画,并运用光影技术来表现事物和讲述故事的。这更符合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幼儿的接受特点。活动的、连续的图画,构述了一个故事,那种画面的活动性本身就可以将幼儿的注意长久地吸引住,这就是幼儿为什么能长时间地观看动画片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动画片的画面具有相对的概括性,常常详细地表现重要部分,而对次要部分则简化处理,幼儿在观看动画片时,不会因为背景部分的繁多而分散注意,再加上图画这种形式可以将人内心所想的任何东西都形象、直观地画出来,所以它自然成了表现幼儿第二世界的最好形式。
幼儿认知是以身体──动作为基础的,而动画片主要用动作来完成故事讲述,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图画的直观性及影视的活动性,能将幼儿内心的第二世界形象、直观、动感地表现出来,使幼儿内心已有的这一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体验与复现。这样,幼儿喜爱动画片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了解了幼儿喜爱动画片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了。
首先,许多家长与教师常常为无法将幼儿从动画片中拉出来而苦恼。其实,家长与教师不必为此着急。因为每个人,尤其是充满好奇心的幼儿,他们都急于想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若幼儿过分沉迷于这一幻想世界,家长和教师可用其他同样表述幻想世界的文学形式,如图画故事书、故事讲述等,适当地分散幼儿对动画片的注意,让幼儿从其他文学形式中去体会、观照幻想世界,这样,便可减少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程度。在幼儿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更为客观时,他们自然会走出动画片所构造出来的幻想世界。
其次,许多家长与教师在幼儿看完动画片之后,急于让幼儿回答一些问题或复述故事,当幼儿讲不出来时,便十分着急。其实,这也大可不必。动画片有不同的类型,有些是直接表达幼儿在第二世界中的情感体验的,如迪斯尼的《猫和老鼠》等,打打斗斗,热闹非凡,幼儿能得到情绪上的放松与愉悦;有些则用来表述第二世界中发生的曲折离奇的故事的。我们不妨称前一类为抒情型,后一类为叙事型。对幼儿而言,这两类动画片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教师或家长在指导幼儿观看抒情型的动画片时,只要让幼儿得到某种情感体验便可,而无需要求幼儿从叙事等角度进一步发掘。如《猫和老鼠》,幼儿通过观看老鼠如何机智地摆脱猫的追打,在焦虑──释放的接受模式中,快节奏地体验急速焦虑(老鼠被凶恶的猫追得无处可逃)与迅速的焦虑释放(老鼠突然一拐弯,猫撞到墙上,成了薄片,而老鼠则胜利逃走)所带来的快感,从而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由于这类动画片本身的重点也放在娱乐上,因此让幼儿去复述其中的情节变化过程比较困难。我们可以让幼儿带着兴奋、快乐的情绪,用胶体语言把动画片中的某些细节表达出来,进一步强化这种快乐的情绪,这样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对幼儿的情感发展也会有帮助。
教师或家长在指导幼儿观看叙事型的动画片时,应该将重点放在要求幼儿有序、完整地复述整个故事上,从而达到训练其思维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的目的。这类动画片有完整的叙事结构,故事性较强,而且其中表现的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极为接近。这类动画片以完整的形式将幼儿的第二世界表达出来,加上其中的情节发展往往曲折生动,情节结构又非常完整,幼儿在看完后,会产生一种与别人进行交流的愿望,以印证自己的感受,这时,成人如果能顺势加以引导,幼儿会乐于接受。而幼儿要将情节变化讲述清楚,就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整理,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可以起到训练思维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的作用了。
第三,对同一动画片,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理解与表述也会有所不同。以《猫和老鼠》为例,小班幼儿欣赏后,只要他们体会到了热闹的气氛,能调动其情绪,感到愉快便可。而大班幼儿,因为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因此可让他们在观看后再用言语与肢体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想象,表述自己的感受或续编老鼠斗猫的各种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情绪上的愉快,也可适当地培养想象力与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好处1:开发孩子的想像力。
动画片一般都充满奇思妙想,对儿童想像力的开发非常自然,又为儿童所乐于接受,还可以帮助儿童忘记现实中的不愉快经验。
好处2: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滑稽、幽默是儿童动画片的基本要素之一,儿童受动画片的耳濡目染,就算学不会创造幽默,至少也可以学会欣赏幽默。
好处3:带给孩子快乐。
看孩子们看动画片的痴迷程度,狂热地模仿动画里的人物,谁能说他们不快乐?
好处4: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会越来越大,在看动画片中,他们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而且回答得非常形象生动,易为接受,印象深刻。
好处5:净化儿童的心灵。
优秀动画片都宣扬真、善、美,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模样和行为规范,促进儿童是非观念的形成,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阅读全部:
不同年龄段儿童如何选择动画片
动画片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电视是现代儿童主要的休闲活动,许多父母对孩子终日在电视机前感到忧心忡忡,其实只要适当地选择及揭示,卡通也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为什么卡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进门便坐在电视机前,卡通一部接着一部看。有时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荧光幕;有时边看又边玩起别的玩具,或者四处走动。对于孩子们一直黏着电视看卡通的情形,大人束手无策,实在不懂卡通影片何以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孩子百看不厌。
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看电视是现代儿童主要的休闲活动,其中卡通是儿童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孩子不只在家中接触电视卡通,在幼儿园中,有时卡通影片也是电视教学或是引起动机的主角。为什么卡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幼儿自己看卡通会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呢?
卡通吸引幼儿的因素
根据研究提出,卡通之所以吸引幼儿,有下列几个因素:
卡通片中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以及刺激的突然性、显著变化等,都是吸引幼儿的主要因素。所以影片中外形独特的人物、突然出现的声音或音乐与画面上的显著变化,是幼儿注意力集中的焦点。
幼儿会随着影片中的情境引起情绪上的变化。例如当卡通影片中的人物受到攻击或感觉孤单而落泪时,会引起幼儿生气和伤心的情绪。
卡通内容提供幼儿现实限制的想像空间。幼儿并非完全无法分辨影片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区别,他们知道影片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打斗场面也是"演"出来的;然而这些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和情节却提供幼儿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卡通提供的学习机会
若能善加利用卡通对幼儿的吸引力,则卡通也可以是生动的教材,能给予幼儿下面的影响,不但提供幼儿认同对象及学习复杂的情绪反应,还可促进记忆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和词语的学习。
提供认同对象
卡通人物中,幼儿各有其喜欢和不喜欢的角色,男生偏向于男性角色,女生则偏向女性角色,这无疑也提供了幼儿角色认同的对象。正因幼儿会认同影片中的人物,因此人物的偏差言行,幼儿亦会模仿,造成不良的影响。
语言、词语的学习
观看卡通时,幼儿会复诵影片中出现的词句,或模仿人物说话的声音和动作。如此一来,卡通中出现的词语语法即成为幼儿的语言学习内容,所以我们可利用动画卡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学习更多的词语,但也必须留意其中是否出现不当的言词。
学习复杂的情绪反应
卡通影片中的人物情绪较为复杂,不似幼儿单纯直接,但若人物出现复杂的情绪时,成人应该引导幼儿思考,如:“他会难过是因为……但她觉得很高兴是因为……”让幼儿接触多重的情绪反应,并试着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幼儿则可借此感受复杂的情感。
记忆力及理解力的培养
电视卡通多半以带状方式播出,幼儿不一定会记得上个星期甚至昨天的节目内容,但若能在幼儿看卡通时引导其回想上一集的情节发展,将有助于记忆力及理解力的培养。(
动画片会阻碍孩子培养专注力
动画片是每个孩子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然而喜欢不一定等于十全十美。动画片,也有很多方面,会极大地伤害孩子。
色彩鲜艳跳跃毁视力
动画片的色彩和画面变幻速度会影响孩子视力和视神经发育。首先,为吸引儿童,动画片往往使用鲜艳的颜色、跳动的画面。项奕和吴学东都告诉记者,色彩过于鲜艳、对比度太强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长时间观看,会对孩子的视力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画面频繁变化会引起视觉疲劳。日本动画片《口袋妖怪》第38集快结束的4秒钟内,以强烈的连续红、蓝、白、黑四色闪光制造爆炸效果,造成一万名观众发生昏厥、呕吐、抽筋、头痛、暂时性失明等轻重不一的症状,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大多数动画片每6秒就变换一次画面,超出了幼儿视神经系统的承受能力。研究人员观察发现,常看动画片的孩子容易急躁和神经质。
要想保护孩子的眼睛,家长不妨试试下面的4招。1.让孩子在光线明亮的地方看电视,离电视机的距离一定要在两米以上,电视屏幕越大,观看距离应该越远。2.若出现不适,告诉孩子先用手盖住一边的眼睛,再慢慢将双眼闭上。3.孩子看电视时,家长可与他交流,分散注意力,使其不连续盯着屏幕。4.连续观看时间不超过15分钟,若发现孩子出现不适,应让他到窗口或阳台上放松一下。
情节转换太快伤记忆
优秀的动画片情节紧凑、合理,寓教于乐,带给孩子一种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新奇感受,还提供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孩子学会分辨善与恶、好与坏等。但动画片情节太快、过于消极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首先,一些情节转换过快的动画片对5~6岁的低龄幼儿有一定影响。人的认知形成往往在交互条件下才会得到良性发展,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对大脑形成鲜活的刺激。但电视是单向的交流,不会给孩子回应,会使幼儿产生一种依赖,觉得无需动脑,很省事省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恃物情结,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
其次,快情节损害记忆力。美国弗吉尼亚州大学研究发现,美国热播动画片《海绵宝宝》每11秒就变幻一次的快情节会影响幼儿集中精力,解决逻辑难题的能力,危害短期记忆力。蔡景昆说,五六岁以下的低龄孩子尚未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如果画面变幻频繁,孩子就很难对各场景形成记忆,前后联系不起来,就像成人不断背诵新东西,导致心理狂躁。
再次,动画片会阻碍孩子培养专注力。幼儿适应了电视强烈的声光影刺激,就很难再把注意力集中到书上,甚至造成学习障碍。英国研究发现,超过80%的儿童因为看电视导致注意力难集中。蔡景昆告诉记者,这都是恃物情结导致的。
最后,动画片的情节还可能束缚孩子的思维。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听老师讲白雪公主的故事,一组看白雪公主动画片,之后让两组孩子画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结果,听故事的孩子会赋予白雪公主不同的形象、装束和表情;看动画片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全都一模一样。
总之,好的动画片要看情节,像国内外经典动画片《黑猫警长》、《大闹天宫》、《猫和老鼠》、《巴巴爸爸》等都不错,而《蜡笔小新》、《海绵宝宝》之类的动画片可能会对孩子的思维、认知产生不良影响。当然,好的动画片不一定每个情节都好,比如《黑猫警长》中的食猴鹰,长相可怕,给不少80后留下阴影;《哪吒闹海》中有自刎情节,可能引发模仿等。这需要家长的合理引导。
言行暴力肮脏受模仿
很多人认为,动画片里面的对话能帮孩子学习语言,甚至有家长购买英文动画片,希望孩子能学会说英语。但语言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流,而非电视中的单向语言。孩子学说话,除了语言本身,还需感受声调、表情、说话节奏和身体语言等,这些通过动画片是无法获得的。
还有一些动画片情节消极、负面,比如热播的《熊出没》,充斥乱砍滥伐等非法行为,各种打斗暴力行为等,仅10多分钟就出现20多句脏话,让不少孩子学会“见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不雅词语。更有甚者,国内有孩子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用锅烤活羊的情节,将小伙伴烧伤。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语言环境不纯净,就会给他们一个学习源。孩子的辨别能力又差,学到这些脏话、暴力行为,会在生活中运用,周围人会产生激烈的回应,强化了孩子对此的运用。
相比之下,大多数欧美动画影视公司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定位,专门针对幼儿的动画片会严格控制与暴力相关的道具、动作和画面。而国内目前没有这么详细的规定,要靠爸爸妈妈的“火眼金睛”来鉴定。家长最好陪孩子一起看电视,评论与分享动画片。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引导孩子正确分辨理想与现实。
音效尖利刺耳引狂躁
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看动画片可以“磨耳朵”,尤其是英文动画对提高孩子英语学习兴趣特别有帮助。但幼儿期是感觉发育的快速期,这时孩子柔嫩的器官对有害的视、听觉刺激敏感性比较高,所以应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或近距离看电视,同时电视的音量也不要过高。
音效的类型对孩子听力和身心发育影响也很大。比如一些机械的声音、打打杀杀的声音等,非常刺耳,比如《熊出没》中砍伐树木的声音、《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红太狼用平底锅打灰太狼的声音,成年人听了都很难受,对孩子听力的影响可想而知,甚至会诱发孩子产生狂躁情绪。
因此,家长给孩子选择动画片时,声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选择《狮子王》、《天空之城》、《泰山》、《海底总动员》等画面精美,配音、音乐令人陶醉,充满亲情、赞扬善良的作品,有好的价值观的体现。吴学东的孩子小时候也爱看动画片,但他认为要控制适度,以免牺牲孩子的视听觉发育和心理发展。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动画片一定无暴力?家长帮忙把把关!》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老师无道具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