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的亲子阅读
3岁半的西宝贝,一个温文尔雅的小男生。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骑车路过西宝贝身边,不小心碰到了他的球,他很生气,举起球看着小朋友的背影说:
“我不和你玩了!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我永远也不和你玩了。”
有一次,西宝贝和一个小朋友同时拿到一块大积木,西宝贝几秒钟就放手了,对小朋友说:
“我不和你玩了!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我永远也不和你玩了。”
西爸爸和西妈妈是高知识分子,从小西宝贝就是在书香里泡大的,三岁宝贝的阅读量已近上千本绘本,西宝贝在绘本阅读中,发展了超强的语言能力,一件事情发生了,西宝贝能想出好几种表达方式去描述这件事情。
在幼儿园里,西宝贝最喜欢的事情是坐在图书室阅读,能专注很长时间。他跟老师互动最多的是请老师讲故事,问老师一些语言类的问题,例如“流血(xie)还是流血(血)啊?”
看到西宝贝这样的表现,你一定会说,西宝贝的语言发展的真好。这是早期阅读的成果。
同时,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西宝贝没有想着怎么解决问题,而是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用语言去描述事情,孩子的语言是发展了,而解决问题的方向被屏蔽了。孩子发展的方向走偏了。
养成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是一件好事儿。但早期阅读孩子获得的,都是间接经验,而6岁之前的孩子,是靠感觉学习的,孩子最重要的发展是通过丰富直接经验获得的。当您孩子的生活被大量早期阅读占满,您为孩子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高兴的时候,请一定要审视,孩子的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发展是否充足:孩子有足够的大运动吗?孩子有发展精细动作的机会吗?孩子跟环境、跟成人、跟小朋友是怎样互动的?等等等等。
只有孩子的生活是丰富的,早期阅读才是锦上添花。
如果孩子的生活完全被早期阅读填满了,孩子离“小学究”的模样就不远了。短期内,您会觉得这样的孩子有趣,好玩,说话很有意思;等孩子慢慢长大,随之而来因直接经验不足导致的认知困难、处理问题能力不足等情况,就会慢慢凸显。
儿童似幼苗,健康成长需要合适的阳光雨露。然而,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存在误区,导致他们对孩子过度开发,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思维馆提醒您:过犹不及,早期教育需要适度,不要让幼苗背负难以承受之重。
第1大误区:
热衷让孩子“上镜”
儿童真人秀、童模大赛、儿童访谈……近年来,电视上的各类儿童节目增多,一些家长热衷于培养孩子的才艺,绞尽脑汁让孩子上电视节目。这些行为引发社会担忧:究竟是在挖掘孩子的艺术天赋,还是在加重其身心负担?“有的节目把孩子的天真当卖点,把孩子的幼稚当笑料,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南京长江路小学校长宋红斌说。
“热衷让孩子上镜,也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徐州市新城区幼儿园园长韩芝红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四岁的乐乐原来性格开朗,喜欢唱歌。家长为了让乐乐能够上电视,让孩子每天练习唱歌、跳舞,把孩子一些休息时间也用在排练上。半年后,乐乐对表演产生了严重的逆反情绪,性格也变得内向,不爱和别人打招呼,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
一些儿童节目涉及成人话题,不仅对参加节目的孩子成长不利,对观看节目的孩子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韩芝红告诉记者,她曾在幼儿园听到四五岁的孩子们讨论:“你能和我结婚吗?”“我们以后生个什么样的宝宝?”等,一问才发现,这些话都是从电视节目上学的。
“尽管有的孩子确实有表演和艺术天赋,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展现在公众视野下。”韩芝红说。
儿童节目过热,一方面与媒体追逐收视率有关,另一方面与商业利益推动有关。南京鼓楼幼儿园园长陈静告诉记者,她经常接到电视台的电话,要求到幼儿园挑选孩子参加节目。为此,电视台要求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最后只有少数孩子获得上电视的机会。
【专家说】“过早开发儿童,有可能毁了儿童。”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表示,科学证明,儿童的身体和心智还未成熟,早期教育应以培养兴趣为主,过早进行高强度的专业训练,不仅会消耗孩子的兴趣,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比如过早练舞有可能伤害身体,过早练歌则会损害嗓子。
第2大误区:
健康保护过度,常年吃药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家长的关注。记者采访中发现,部分家长对孩子生病过于敏感,过度用药现象普遍,在一些幼儿园,给孩子喂药成为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抗过敏药、感冒药、咳嗽药、抗生素……南京市玄武区一所省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如今的孩子身体素质不强,有的家长常年让孩子吃药,“遇到季节交替,有的班级一半以上的孩子需要喂药。”
为了方便给孩子喂药,南京市凤凰和鸣幼儿园配备了一个小药车。一位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吃药的孩子分布在不同年级,所以采用流动小药车,穿梭于各个班级之间。
过度用药的背后是家长的过度保护。南京八一医院儿科一位主任医师说,这里有不少孩子是“老面孔”,空气不好、气温变化明显的时候,儿科住院部经常是“一床难求”。“事实上,很多症状并不要到医院吃药吊水,只要适当注意饮食、衣着就可以了。”
孩子不能亏着,不能受批评,老师必须特别关注自己的孩子……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呵护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十年前,我经常带孩子爬紫金山,游玄武湖,可是这些年很少带孩子走出幼儿园,因为家长们反对。”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邵萍说,家长的过度呵护,容易将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专家说】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校长高峰认为,一个人成长需要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包括荣誉感、羞愧感、挫折感、痛苦感、幸福感等,过度保护不仅造成孩子体质下降,更让他们失去了情感发育的机会。
第3大误区:
重智轻体,忽视人格塑造
今年5月以来,各地幼儿园报名陆续进行。记者在南京走访发现,一些幼儿园面试中,有的孩子已经掌握认字、运算等小学阶段的内容。超前教育的背后,是家长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作祟。
“很多孩子还没有进幼儿园,家长已经开始教小学课程。”陈静说,有的孩子不仅能从1数到100,还能进行百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运算,而这些都是小学课程的内容。令人遗憾的是,孩子在提前学知识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被剥夺了,比如游戏的时间、交朋友的时间。
过度认字、做奥数题、大量背诵……一些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让孩子“学到东西”的需求,纷纷对幼儿进行超前教学。有的让孩子大量背诵唐诗宋词,有的课堂上充斥着加减乘除,甚至还有的将奥数元素提前引入幼儿教学中。
重视智育而轻视体育。目前,体育课在学校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如文化课,“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也很难保障。
近期公布的2013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情况显示,全省7至22岁年龄段学生的近视率为75.5%,乡村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近视率增幅明显。
更令人担忧的是,忽视德育、美育,后果比较严重。高峰表示,儿童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如果剥夺孩子的情感体验,也会产生个人及社会问题。比如人际交往中高度自我、不会合作,宅男宅女、啃老族不断增多。
【专家说】“书本不是儿童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儿童真正的书本。”江苏省特级教师仲广群认为,针对儿童教育中出现的一些误区,从家长到学校,都应该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理念,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论。好好琢磨琢磨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二块也没问题哦!)和“你可以吃一块饼干,不过,不能再要第二块。就这样。”
2.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这些规矩
规矩就是规矩。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不能再吃第二块饼干,可是之后又会劝告自己其实没必要这么苛刻。这里的窍门是眼光要放长远。也许这一次吃第二块饼干确实没什么问题,可是你真的想要每次你设定了一个规矩之后就来反悔吗?如果你第一次反悔,可能以后都会反悔。
3.不要对孩子的乞求让步
这很好理解——一旦你这样做了,就等于是告诉你的孩子乞求这招儿好使,不是吗?
4.让你的孩子说服你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某样东西,而你还没想好要不要随他,那就让他给出充分的理由来吧。他想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如果他说他的作业都做完了,钢琴也练完了,你就完全可以放心地答应他嘛。
5.要求孩子做完家务活儿以后才可以玩
什么家务活儿都不会干,对你的孩子来说没有一点儿好处。有研究表明,能把家务做好并有责任感,有助于孩子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
6.不要害怕让孩子失望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可能总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学会接受失望,会让你的孩子受益匪浅,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
7.让孩子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争取
很多专家都认为,如果想要的东西得到太容易,孩子们就会被宠坏,因为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如果你的孩子想要一辆新自行车,你就可以建立一套表现好的奖励机制,让他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挣。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种象征的意义: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由于历史上的犹太人不断地遭受迫害,财产被抢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屠杀,因此,追求知识成为犹太人的一种防卫机制。
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在本世纪初,美国工业管理委员会发现,犹太母亲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其他民族,她们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大学。而当时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对美国的教育疑虑重重,他们把孩子当作田里工作的好帮手,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剥夺。由于看不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其结果是:逃学多、辍学早、成绩差、少年犯罪率高。而犹太儿童则因为学习成绩好、听话和总的行为良好,被老师所喜爱。
在其他民族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的时期,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大。
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教师和有智慧的人享有很高的声望。在古代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纳税,因为大家认为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心力,对这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必纳税,而且还要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使女儿能嫁给学者也是值得的;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
在犹太社会里,教师甚至比父亲还要重要。假如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而且仅能救出其中一个人的话,孩子就会决定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里传授知识的教师非常重要。
以后,当学者的声望从宗教学问转向市俗学问上时,大学里的学位特别是高学位就成了犹太学生追求的目标。对每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个或几个博士更为荣耀的了。因此,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其人数之多,占人口比例之高,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
他们还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意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中去。无疑,犹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力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是不无关系的。
书本是甜的
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知识即智慧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钱或财物,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重视才能
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犹太人家庭由此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从以上几点可以管窥犹太人“教育为本”的兴邦谋略,其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颇值得我们去探究。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
此次《指南》分两个部分,一是提出学习与发展目标,二是教育建议。客观而言,《指南》为幼儿园和家庭,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培育幼儿的情感提供了不少意见。但不论是教育建议,还是发展目标,在现实中都可能难以落实。而且,《指南》中提到的有关学习与发展目标还可能演变出新的问 题。
比如,《指南》建议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在越来越提前到来的学业竞争压力下,家长就是看着孩子哈欠连天,还要送他们上各种培训班、兴趣班。有调查显示,我国超过70%的中小学生都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
《指南》提出5~6岁的孩子“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在“幼升小”的压力之下,很多幼儿早在3岁就达到这一水平 了,如果到6岁还只有这一水平,是很难赢得择校竞争的。而《指南》提出的一些新标准,还有可能成为“幼升小”的新考题,比如,《指南》认为孩子需要有初步 的归属感。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一些学校以此出题考学生,还可以拿《指南》作依据。
虽然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指南》提供的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并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 尺”。实际上,鉴于我国存在“幼升小”择校热的事实,以及学校(幼儿园)管理的行政化特点,这些标准很有可能演变为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尺”。
除了上述问题外,《指南》所设定的一些目标,其实还存在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幼儿的问题。《指南》中有“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 等标准,这本身就与同在《指南》中“6岁要学会倾听和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的标准不符学生完全可以对家乡不好的变化感到不高兴,有不同的意见。
所以,要让幼儿健康成长,不让学业负担赶走快乐童年,比《指南》更重要的有三,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学校间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差异,缓 解“择校热”幼儿园的“小学化”都因此而生,家长就算懂得幼儿教育理论,也难以付诸实践;二是改革我国单一的评价体系,给予幼儿发展个性、兴趣的空间,目 前,很多幼儿都被裹挟进“不输在起跑线”、“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的”的洪流中,家长和幼儿园无不关注高考科目的学习,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三是 给予学校办学自主权,只有学校有办学自主权,不围绕行政指标转,老师有教育自主权,才有学生的个性可言,学前教育才会真正关注幼儿健康的习惯养成和情感教 育。
近年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孩子们开始和这些新玩具形影不离。同时,针对低龄人群开发的应用软件激增,不少家长让iPad充当孩子的保姆或早教工具。
iPad做早教机并非不可教你如何防止孩子上瘾
【iPad三宗罪危害儿童】
一宗罪:玩iPad成瘾危害心理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一名4岁女童因iPad成瘾,成为英国已知年龄最小的iPad成瘾症患者。据家长反映,这名女童从3岁起iPad成瘾,正在接受心理治疗。主治医生称,之所以说这名女童是英国已知年龄最小的iPad成瘾症患者,是因为禁止她用iPad玩游戏后,她出现了戒断症状。戒断症状指成瘾症患者在断瘾期间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医生称,这名女童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将在11岁前“病入膏肓”。
二宗罪:玩成“iPad眼”危害视力
据《武汉晚报》报道,华华今年2岁半,近段时间,他妈妈发现孩子看东西常眯眼睛。带到医院眼科检查,发现有近500度的近视。华华的妈妈说,孩子一岁半时就开始接触iPad,大人也乐得轻松,只要孩子哭闹,就拿出iPad给他玩。半年前,华华的妈妈又买回iPad3,下载了许多画画、儿童故事等学习软件,希望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华华玩iPad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医生说,正是由于过度使用iPad,华华才会假性近视。而眼科医生表示,因过多接触电子产品导致视力损伤的幼儿,并不少见。
三宗罪:长玩iPad危害颈肩
据《广州日报》报道,粤东地区一名9岁男童小刚,酷爱玩iPad上的电子游戏,可以一连三四个小时不言倦。日前,他突然开始哭闹不止,不断叫嚷肩膀很痛,甚至连手都没办法抬起来。经医院诊断,小刚患上较严重的颈肩损伤。骨外科医生称,颈肩劳损常见于长期对着电脑的年轻人,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容易损伤肌肉及韧带,患者最主要的感觉就是疼痛和活动受限,还会引起头晕、休息睡眠不好甚至注意力不能集中。出现颈肩损伤要及时就医,否则3个月至半年可致慢性颈椎病。
【如何防止孩子玩iPad上瘾?】
尽管电子产品对孩子有那么多负面效应,但身处信息化社会,电子浪潮还是难以抵挡。专家们为“电子产品控”的父母们提出了具体建议:
1.孩子在两岁前尽量不要接触任何电子产品,包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玩电脑、iPad每天不要超过30分钟,最好分为两次,上下午各15分钟。
2.孩子18岁前,不要用手机。彭瑞云说,青少年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而手机辐射对于脑、心血管、生殖系统这些重要器官的危害最大,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
3.如果孩子一定要用手机,最好只在打电话前开,打完就关掉。开着的手机不要装在衣服兜里。手机在收发信号时辐射最强,因此拨号中和刚刚接通的时候,应让手机远离头部。不要购买辐射性强的“山寨”产品。
4.父母要学会利用电子产品,激发孩子思考问题。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使用电子产品,比如陪宝宝认字、听各种乐器弹奏出的声音、和孩子一起画画等,不要下载太多的游戏,只保留1-2个益智类游戏即可。
5.多带孩子出去玩。家长带孩子出去玩,一方面能培养亲子关系,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增加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千万不要让电子产品把孩子变成孤僻的“电子娃娃”。
【降低孩子“来电指数”】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有好也有坏,电子产品就是这样,它会影响视力,但也可以开发智力,只是如何利用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一位妈妈的做法或许值得参考,她无法让孩子对电子产品“绝缘”,但做到以下几点至少能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来电指数”:
1.自己不当着孩子的面玩电子产品,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
2.不把电子产品作为“交易筹码”,比如“吃饭就给你玩”之类的。
3.尽量减少家里的电子产品数量,或很好地将它们隐藏起来。
4.找一个比电子产品更好的东西推荐给孩子。
5.别让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不然有理也说不通。
心理学研究者发现,行为问题较严重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往往存在着教育过度的现象。古人云“过犹不及”,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中,家长更要注意把握分寸。
所谓教育过度就是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而出现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的现象,即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中,时时刻刻都在对孩子进行说教。
教育过度,青春期易“听觉疲劳”
出现教育过度现象的孩子的父母,往往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孩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通常在孩子出生后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而这样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期后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当父母说话时感到不耐烦,有的会把耳朵捂起来,严重的会和父母争吵……这些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教育过度,从小就不停地在孩子耳边说教,给孩子造成一种“听觉疲劳”。
教育过度现象的产生与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有关,父母往往认为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你教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这种认识的行为表现就是强行灌输。对于家长的这种做法,孩子小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后果,只有到了青春期以后,随着孩子“成人感”的产生才有了明显的表现。而当孩子出现厌烦心理的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也就很难进行了。
留有空间,家庭教育更应潜移默化
因此,在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意教育的适度性。
首先要注意给孩子留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更要注意教育的方式,避免整天说教给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副作用,要注意利用父母自身的言行及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太多的说教易使孩子变得自卑和失去自我认识,而自卑感会掩盖孩子有可能发展的巨大潜力。
孩子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拥有自我和自信,因为有自我的人才会有担当和责任意识,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也才更易成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