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03-01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我们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的,这说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为他不满足于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丛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还表现为对自己现在时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和否定,一致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M.yjS21.COm

唤醒,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信任,要有更多的期待。相信我们的学生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他们就会显得聪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那么,教师就不要总是叮咛他们,检查他们,监督他们,审查他们,甚至因为学生暂时的不好、不开窍而失去对他们应有的信。俗语说:五个手指头伸开还不一般齐呢。何况活泼可爱、聪慧调皮的小学生呢?

在每一个班或多或少都有后进生,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教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人说“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那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去关爱后进生,去关注他们每一点的进步。我们要用满腔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用爱去填补他们心灵的鸿沟,用爱去消除他们情感的障碍,用爱去找回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生打开心扉,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

唤醒,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要知道学生的灵性和欲求,总是发生在不经意之时,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善与发现这种灵性和欲求,就失去了唤醒的有利时机。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不时的去感受,去贴近学生;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处。再加上赏识教育,再说一句关爱的话,再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再多一次信任的微笑,这样就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就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家长这种职业的特点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也许你事业有成,但事业的成功也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的成长教育,你只有一次机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真正的教育中有一个词叫“唤醒”


今天,给大家分享新的教育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1

周末的时候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夫妻俩在厨房忙活着晚餐,我坐在客厅沙发上用手机看新闻。

朋友10岁的女儿非常乖巧,怕我无聊,把她的玩具和喜欢的绘本都抱过来放到我面前,说:“叔叔你玩玩这些玩具,看看书吧,可有意思了!”

我冲这个萌宝微微一笑,说:“谢谢你啦,小朋友。我们一起看书好不好?”

于是,女孩跑到我的跟前,打开色彩斑斓的绘本,给我津津有味地介绍每个故事,让人感觉非常暖心。

我们看了大概50分钟左右的绘本,距离吃饭还有1个小时,于是,我提议一起去逛逛楼下的超市。

超市的人很多,有一个推销员在奋力推销花生酱,她到很多人面前推销花生酱的时候,别人基本上都是直接无视她。

当她来到我和女孩面前推销的时候,此时女孩的举动让我惊呆了。

她非常耐心地听那个推销员说完,然后很真诚地对她说:

“不好意思,姐姐,我对花生酱过敏,不能吃。你等一下,我问问叔叔要不要买噢。”

我在一旁偷偷看着她认真说话的神态,很有礼貌的样子,简直萌翻了,心都要融化了。

然后,她扭头问我要不要买。我对花生酱不过敏,也喜欢吃,于是就从那个推销员那里买了几盒。

我们出超市的时候,她买了一些QQ糖和酸奶,我准备把她的东西拿过来和我的一起结账,但是女孩坚决不肯,她从口袋里面掏出来钱,自己买的单。

教养这么好的孩子,真是让人心生羡慕。

02

朋友家里墙上贴了很多他女儿的奖状,几乎每张奖状的成绩都是第一,没想到她的成绩还这么好。

吃饭期间,我问朋友:“女儿成绩这么好,又这么懂事,应该花了不少心血培养吧?”

朋友咧嘴嘿嘿一笑,说:“我说出来可能你不信,但是其实我们真的没有花什么太多心思来培养她,基本上都是顺其自然。”

刚开始我不信,后来我对他的话坚信不疑。

朋友是一个文化人,喜欢看书,家里到处都是书,尤其钟爱历史哲学书籍。他爱人是老师,也喜欢看书,开朗爱笑,弹得一手好琴。

他们家很少看电视,吃完晚饭后就出去散步1小时,回家后就聚到一起读书,也有时候听爸爸讲有趣的历史故事或听妈妈弹琴。

朋友家里的酒肉朋友很少,基本上来往的朋友都是学者,他从来不会在家打麻将或者摆设酒局。他见朋友的时候一般都会带上女儿,朋友对于知识的崇敬和痴迷的态度,对女儿的影响非常大。

女儿有独立的银行卡、独立的房间、独立的书桌、独立的行李箱等,父母进她房间之前必须敲门,处理和女儿有关的事情也必须取得她的同意,非常尊重她。

朋友夫妻俩也都是知书达理,有礼有节的人,在这么好的氛围下长大,女儿教养好、学习好,再正常不过,实在是不需要刻意培养啊!

03

在我们教育行业,有一句很经典的老话叫:问题学生往往来自于问题家庭。曾经我们做了大量的家访工作也证实了这一点。

问题家庭一般情况是:父母离异、无限制溺爱、体罚、缺少陪伴,这样的家庭往往是问题学生的来源。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条河流的话,家庭教育是上游,学校教育是下游。上游的水质如果已经污染的话,流到下游也已经是坏的。

老师遇到问题学生,如果不追溯到原生家庭的话,问题一直都不会解决。

很多老师遇到问题学生往往会对家长说“麻烦家长配合”,其实家长也不知道怎么配合,往往回家把小孩打一顿,这样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很多家长孩子没有教育好就埋怨老师没有教育好。你自己造成如此糟糕的原生家庭,请你原谅老师这登天之难好么?

听过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你要努力读书啊,不要像我一样,我当年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现在才怎么怎么样,然后自己一边打麻将一边督促孩子把作业做完。

还有很多家长把小孩关到卧室里面做作业,然后自己在客厅看武侠剧看得如痴如醉,或者干脆自己边玩手机边盯着孩子做作业。

此时小孩会怎么想?你打麻将我做作业,你看电视我做作业,你玩手机我做作业,凭什么?

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你的好与坏他都会复印下去,他最开始的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是自己的父母。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04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单亲工人家庭的孩子,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家里非常穷困,孩子成绩非常差。

家长会上,老师找父亲谈完话之后,父亲苦闷思索,抽了一晚上的烟,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孩子每天放学后,把老师教的内容,要求孩子重新教给自己一遍,自己和孩子一起参与学习!

结果这个办法效果显著,孩子觉得自己每天的学习意义非凡,一直到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父亲才终止了这个方法。

坚持的这些年,父亲也从文盲变得懂了很多东西。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真正的教育不是什么都管,也不是什么都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还有一个词叫:唤醒。

家长须知:教育孩子的根本在于劳动


教育孩子的根本在于劳动——劳动最光荣

在很多人的心里,也许劳动是卑贱的。所以在单位被要求劳动,就会心里不平衡;在家里,就会觉得自己像佣人。在整个的人生中,就觉得享受才是根本。劳动是教育的根本,更是生活的根本,每日都离不开劳动,劳动最光荣。

在群空间里的慧性教育歌曲中,有劳动最光荣这首曲子,非常美,适合小孩子学唱。

《劳动最光荣》

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

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

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青青的叶儿红红的花,小蝴蝶贪玩耍。

不爱劳动不学习,我们大家不学它。

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我以前听过海涛法师讲过一个故事:

阿难出家前是佛的堂弟,相貌英俊,身材魁伟,其妻也非常美丽。阿难随佛出家后,心中却常常想念妻子。

有一天散步,佛对阿难说:“你说你妻子美如天仙,我带你去见一见真正的天仙吧!”于是,佛以神力使阿难升上天宫,在那里,阿难见到许多仙女,美丽惊艳,超凡绝俗,远非阿难妻子可比。阿难十分惊奇,问其中一人:“你们是谁,在干什么?”仙女答道:“人间有个阿难,现在随佛陀出家,以其修行的福德死后升到天宫,我们都是他的妃子,在这里等他到来。”

阿难大喜,回到人间,立志修行,求升天上享福。

佛知道阿难的心态,随后又以神力带他到地狱参观。阿难看见地狱景象十分恐怖,酷刑惨不忍睹。此时,有夜叉在烧一口油锅,锅油鼎沸却还空着。阿难就问道:“谁会到此受刑?”夜叉说:“人间有个阿难,随佛修行,死后升天,被声色所迷,天福享尽后,堕入地狱,就到我们这里受刑!”

一日,妙妙问我说:“你说过,福享尽了就该受苦了。那是不是,苦受尽了就该享福了”。

“是啊,阴阳交替生生不息”。

我们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福报。

劳动是创造福报的方式,享福是消耗福报的方式。

与人结善缘。但却不随意接受回馈。就叫做惜福。

所以我们的一生,看似很辛苦。因为精进学习如何造福于人,因为珍惜福报不舍得把福气用光。其实我们的快乐来自于别人尝到了你所赠予的“糖果”,满脸流露出来的欢乐。

中美教育的差别在于时间段


最近了解到的美国教育,我觉得中美教育在时间段上有明显的差异,美国孩子至少在9年级之前是轻松教育,而中国孩子至少在5年级已开始强化训练。

这个差别会造成致命的后果,从更长时间来看,中国教育将输给美国教育,为什么?

因为在9、10年级之前,人的思想还没有进化到自觉阶段,或说很少孩子能出自内在动力去进行学习。因此美国人选择让孩子们尽情以玩为主,而在高年级后人的思想开始成熟,来自本身动力会占主导作用,而且随着时间过去,这个动力会越来越大。

而中国正相反,由于中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需要在每一个门槛上较量,小升初,中考,高考,现在甚至是幼升小。孩子在9年级之前的自身动力不容易支撑这些要求,因此外在动力成为主导。当孩子们升入大学后,本应该产生的自身动力反而越来越小,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所以,美国高阶段名校教室图书馆的灯总是亮的。而中国大学里很少听到勤奋的故事和标志。这种故事在中学里已经演过了。

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到人们的创新力,而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创新力。

我想这才是中美教育的差别。

美国学生为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美国学生一向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应试教育未必是真正的根源


我们的应试,较之英美是小巫见大巫

我总是在想我们教育的根本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从前儿子在国内读书时,我会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可是儿子在英国三年,加之美国大学的申请过程,我最深的感受是,其实到了高中这个阶段,无论哪个国家的教育“应试”氛围其实都很浓烈。

就大学录取而言,我们的所谓应试,较之英美的应试那是小巫见大巫。因为英国的好大学,学生们还要过面试这一关,绝不是一考定终身,要几考才能定终身呢。美国的大学就更不必说了,他所考核的方方面面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一味地迁怒于应试教育,未必是找到了真正的根源所在。

帮助他们建构一个强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我儿子在北京读小学时,正是小升初竞争最惨烈的时期。我身边的家长们挖空心思地要孩子进名校。那真是一段惊心动魄的记忆。在我的感觉,对一部分北京家长而言,孩子未来要是不进北大、清华,就好像没考上大学一般。

曾有一度,我几乎也被裹挟其中,迷失了方向。我不知道坚持自己,会将孩子的未来导向哪里。但最终令我冷静下来的,是我眼前的这个孩子。我知道他的所长和不足,我没有办法牺牲他的才华,让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课本知识的学习,在无止无境的做卷子中浪费生命。放弃北大清华,又何妨?

其实,在我的身边有很多家境条件非常好的家庭,他们完全有能力送孩子去国外接受教育,但他们说,北大清华,是积攒人脉的地方,孩子到了国外,失了人脉,是重大损失。

对此,我不以为然。我始终认为人的一生,活得好抑或不好,其实是依赖自身的内在力量。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有能力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帮助他们建构一个强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远远比一个貌似纷繁的外部世界更可靠。

我们是中国教育的消费

我很平常心地面对孩子的小升初和中考。我不认为我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得到真正有助于他生存的东西,我始终认为他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更有效的帮助,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和做事风格。

我在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心理质量。我尽可能少用老师的标准学校的目标来要求孩子,更多地以我对成年人生活的思考,来衡量我孩子此时此刻的生活方式,是否有益于他的一生。

我的孩子有充沛的时间阅读,有固定的时间消耗在网络游戏中,还有和小伙伴交往的相对自由。我以为一个未成年人在成年人的指导下,养成这些生存习惯,远远比离开我们的视线后才开始,会更少走弯路,更接近幸福人生。

从这个角度,我思考教育的致命问题,其实是我们做父母的,是否有足够的判断力,来确定孩子成长中的得失。中国教育,在体制问题无从撼动的前提下,家长们自救的办法,就是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我们是中国教育的消费者,我们水准的提高,才是整体教育质量改善的重要前提。

杨澜:教育重点在于成长而不是成功


导读:杨澜说,教育是否成功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孩子是否能从学习、动脑中得到乐趣;教育的目的是让那些小小的脑筋成为一个喷泉而不是水库。

日前,著名媒体人杨澜做客北京史家小学“史家讲坛”时表示,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成长上而不是成功上。

杨澜说,今天的孩子与孩子之间似乎不那么亲热了,因为他们彼此间都是对手。但我们应当思考,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了?孩子们有必要这么早就进入对立竞争的关系中吗?

在杨澜看来,成长是不断地完善,成人要允许孩子犯错,并能挖掘孩子们的潜能空间,让他们感觉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有良好的自我认同,并且能与周围伙伴融洽相处。

孩子是有差异的,成人不应用同样的目标要求所有的孩子。杨澜表示,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性的选择,最终却形成社会极不合理的荒谬的取向:别人上奥数,我们也不能落下;孩子们不停地超前学习,初一就要学初二的课程,初二又赶初三的课程……重压之下,是孩子的疲倦、厌倦;是他们身体素质的不断下滑,没有朝气;是情商、想象力的欠缺。

作为家长,要寻找和孩子分享成长快乐的机会。杨澜说,教育是否成功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孩子是否能从学习、动脑中得到乐趣;教育的目的是让那些小小的脑筋成为一个喷泉而不是水库。

喜欢《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