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父母,你焦虑孩子成长吗?

03-12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年轻父母,你焦虑孩子成长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于杭(化名)的工作很忙碌,她查了一周的行程表,只能拨出一个午饭的时间接受采访。这样的工作强度到了周末也不停歇,自动转为育儿频道。周六早上要带着4岁的孩子从北京的西四环开车到东三环外上雅马哈音乐课,中午在车上睡一个半小时的午觉,下午继续上美吉姆的运动课和艺术课,如果是不上艺术课的下午,孩子就要去上范阳画室的绘画课。周日上午要学一个小时的太极拳,下午全家到郊区租种的农场种地。虽然于杭自己也认为周末的早教课程在所有参加早教的孩子里面算多的了,可是她并不认为这是盲目。她告诉记者,孩子周末的繁忙行程,是根据“自己经济情况和孩子的接受情况综合判断”。

育儿焦虑的源头是亲子之爱。在近代,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和市场专业分工的细化,各种针对孩子能力开发的市场产品多样化,给亲子之爱增添了新的内容:培养理想化的完美孩子。当这个伴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被商业力量催生出的豪迈理想,与生育低潮导致的“一孩家庭”结合时,亲子之爱的负面效应被放大了。在商业力量和生育低潮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一代过度焦虑的父母。

“独一代”和“独二代”同堂m.yjS21.COM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它创造了减少相当于一个欧洲人口的控制奇迹,也创造了1。6亿左右的独生子女。至今对这一生育政策的社会评价,多集中在新生儿减少造成的人口红利降低、社会结构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等经济、社会问题,但如果结合成熟工业社会的心理学研究,可能会发现,当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成为父母时,他们所经历过的育儿模式,会对他们今日的育儿心理产生强大的影响。

国家人口计生委前主任张维庆曾表示,“十一五”时期(2006到2010年)中国面临着第四次生育高峰。这一次婴儿潮从2005年开始,大约将到2015年后结束。相比前几次婴儿潮,这一轮新生儿高峰在绝对数值上并不引人注目,但特殊之处在于,父母大都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出生,这正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起点。这意味着,中国的家庭结构中,第一次普遍出现了两代独生子女同处一室的局面。

在父母的保护下,几乎未经风浪的“独一代”们,因为育儿,要经历一个严重的经济危机的考验。根据中国社科院2009年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除了香港澳门外,白领收入最高的内地城市是上海:5550元/月,北京白领的平均收入为5200元/月。在CPI指数连年上涨的情况下,白领的平均月工资仅比2007年上涨200元左右。我们姑且以这个不太准确的平均数据作为基础,来计算一下育儿在这些年轻白领父母的家庭开支中占据的比例。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青年研究》曾刊发了著名社会学家徐安琪的《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报告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的子女的总成本达到49万元――这可以说,抚养子女的总经济成本是惊人的。但是这个成本计算却被舆论认为低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养儿成本,如果算上孕产期的支出以及从孩子孕育到成长过程中父母因孩子误工、减少流动、升迁等自身发展损失的间接经济成本,孩子成年前的总成本估计要达100万元。一个数据经常被用于描述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国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5年的36。7%。但对一个生活在北京或上海的白领家庭,一个孩子的增加,每个月单奶粉费就要达到上千元,可以立刻让我们在恩格尔系数上的社会进步消弭于无形。

不管是从育儿的经济成本,还是从和上一辈的感情联系来看,让老年人帮助育儿都成为城市白领普遍采纳的一种方式。按照一项在线数据的调查,尤其在北京上海这样消费成本居高不下的超大型城市,老年人帮助育儿的家庭占到70%~80%。

三代同堂,其中两代都是独生子女,这是中国目前比较特殊的家庭结构。从好的方面看,两代人共同养育孩子,这有助于育儿的安全和健康,以及整个家庭财富的增长。但这种模式在积累两代人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两代人的焦虑――它们将共同作用到对同一个孩子的养育过程中。

紧缺之困

“独一代”的父母,和“独二代”的孩子之间相差了约30年。在这30年间,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资源的种类与分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生产,喂养,上幼儿园,上小学……看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育儿链条,但如果再循着传统的路径走,会发现意想不到的阻力。

孙杨是北京人,受过高等教育,在一家颇有声誉的传媒公司上班,不是举目无亲、全无资源,但当她从2010年开始怀孕后,她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焦虑感。

孙杨和丈夫遭遇了育儿链条上第一环的资源短缺。以协和医院为例,“产科只有一、三、五开诊,而且每天只有5个号”。孙杨的丈夫马宇驰对记者说。资源的绝对短缺,还在网上催生了协和医院产科挂号攻略这类信息指南。“那些早就等在大厅的人是前一天晚上医院下班后就去排队的,每人按先后顺序给一个排队的号,然后不能回家睡觉,因为整晚隔些时候就会有人出来点名,不在的人就被划掉了。像马宇驰那样第二天早上才去的,不管多早都是连进大厅的资格都没有。”孙杨对记者说。马宇驰为此开了一个“一切为了孩子”的微博,他说:“我觉得我们就是现在最典型的父母,城市里长大的‘80后’、独生子女、有一份收入还可以的稳定工作,如果我们生孩子都这么难,北京城里那么多外来打工的,可怎么办?我开一个微博是想跟朋友们交流、分享我的心情,也想记录整个生命诞生的过程。”

如果把育儿焦虑症的爆发点分为几个阶段,生育难不过是第一个门槛。婴儿潮通常被用来解释――70年代生人的平均生育年龄推后,导致与“80后”的生育高峰出现了重叠。但这种解释可能夸大了生理上的不可抗因素,而掩盖了我们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实际上,产科挂号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的产科大夫严重短缺。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王琪告诉记者,作为医疗纠纷的重灾区,产科工作辛苦,风险较大,而待遇却很低。产科医生24小时接诊,夜里常被叫起,精神长期紧张,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导致产科医生流失严重。一些大型三甲医院产科床位不足40张,有些甚至与外科共用手术室。由于高级人才短缺,很多医院产科缺乏处理疑难杂症的经验,不愿接收危重病人。于是,大量产妇集聚专科医院,出现了就医难。

相似的情况出现在育儿链条的下一环。2007至2009年,北京市的新生儿有41。575万人。他们将从2010年开始陆续进入幼儿园。而从2009年北京市合法幼儿园的在园人数看,北京能提供的幼儿园学位数约为24。8万人。这意味着,北京的幼儿园学位缺口,约为17万名。当然,在已经市场化的学前教育领域,选择收费在5000元以上的高档幼儿园,可能会让竞争减少,但会遭遇到老一辈父母生活经验的质疑。要知道,在他们养育“独一代”的80年代,正是计划经济下公共资源的巅峰期。街道幼儿园、机关幼儿园、企业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各种形式和主体的学前教育琳琅满目。从全国范围看,80年代光街道幼儿园就有10万所(这一数据在2007年变为2万所),而且收费低廉。一个学期的学费两块钱,这是让上一辈父母念念不忘的收费标准。如果选择众多正规体系外的“山寨”幼儿园或者家托,在食品安全与治安问题频发的今天,体制内有监管的尚不可靠,体制外的更难以信任――谁来为你孩子的安全负责?

这是中国育儿焦虑症的核心。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最重要的上升通道,但如果循着上一代的既有路径,却要遭遇即便拿钱也难以解决的激烈竞争。

选择之难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育儿的必需品,中国的年轻父母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困境,那在育儿的副产品上,他们面临的则是选择太多的焦虑。

一句有关育儿深入人心的说法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合“独一代”的成长史,这句话足以成为鞭策新一代父母的警世恒言。70年代人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在竞争中长大并在竞争中持续前行,他们承受的压力,是以前年代的人所无法相比的。虽然每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都会认同,孩子不应该成为标榜的工具,但如果孩子的竞争力就是父母文化程度和教育力量,以及对孩子负责程度的竞争,那么把孩子当成自己一件伟大的作品互相炫耀攀比,似乎也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70后”“80后”的父母大多经历了自己父母望子成龙、考试激烈竞争的少年时代,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被应试教育和功利性学习所压迫,极力强调培养的是孩子们基本素质和能力,可这些基本素质又包括绘画、音乐、体育等许多方面十八般武艺。于杭觉得,自己和丈夫都是体制内的人,体制内有体制内的好处,但是她希望自己的宝宝将来除了工作有自己喜欢的领域,还能自由度大一些,而这些都是以这些课程所培养的素质为基础的,这又是另外一种望子成龙。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教育孩子你是外行父母吗


家庭是个环境,孩子就像生长在其间的植物。环境里的土壤营养是否充足,水分和阳光是否适当,都会影响到孩子这株“植物”的“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给“外行”的父母当孩子,就像是植物生长在土壤或者光照有问题的环境里,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发育不良。

你用刀割他,他能不痛吗?你用火烧他,他能不焦吗?你把他放在冰天雪地里,他能不冻僵吗?你用恶劣的语言去说孩子,就是用刀去割他,他的心就会留下伤口;你不去疏导而去激怒孩子,孩子的理性就会在暴躁中烧焦;你让孩子感不到任何爱,他的心就会冻僵。

观察孩子,要着重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因为性格和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如果把孩子比成一部汽车,那么,价值观就是这辆车的方向盘,孩子的性格和智力就是车的性能。我们应该既要锻造孩子的良好“性能”,又要避免让孩子走错方向。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应该仅仅注意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更要注意观察一些成年人身上的缺陷,要注意从成年人身上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因为那才是童年环境、家庭教育所产生影响的最后结果。从孩子身上看问题,很容易一叶障目,因为孩子身上的每个具体问题都让父母挂心,这些问题分散了父母对孩子的真正问题的注意。教育孩子目光要长远一些。

一个孩子就是一份“试题”,时时处处都在考验着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一个成年人就是一份“答案”,处处时时都体现着父母对教育试题的回答。孩子是教育的“开始”,成年人是教育的“结果”。分析“开始”,我们作出的往往都是些主观的预测和假想;分析“结果”,可以让我们更客观地借鉴这个人所受的家庭教育的利弊。所以,对于成年人的分析和观察,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更多的借鉴意义。在此,我们简单地列几种成年人身上常见的问题,供家长朋友们在教育子女时借鉴。

一、丧失生活的快乐

人生虽然不是一场欢宴,但是,也会有很多美妙的感觉供我们品味,对于孩子来讲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很容易满足。但是,在功利心强的父母眼里,快乐并不值得追求。每当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地沉浸在游戏中时,他们就会想,要是孩子能把这时间用在学习上该有多好。其实,学习、玩耍、沟通、与家人相处等活动都有其各自的快乐,然而,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感觉学习是负担、玩耍没自由、沟通很压抑、相处很无聊,只有摆脱父母跟小伙伴们在一起时,才能得到些许的快乐。

许多父母情绪化严重,高兴起来什么都好,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烦躁起来,孩子一身都是错。喜怒无常使孩子无所适从,快乐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只有当生活在孩子眼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时,孩子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兴趣,才能形成开朗、乐观、主动的性格。

二、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紧张,情绪起伏大,要么盲目轻信,要么无端地多疑。事到临头,他们很容易既拿不起又放不下;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也常常缺乏自信,患得患失。虽然这样的人当中也不乏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们很少能够感到真正的踏实和满足,缺乏安全感的状态是他们一生的负担。安全感是否健全充足,由孩子0~6岁的经历决定。家庭的重大变故、父母的感情破裂、教养方式的暴戾都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

三、没有能力

有些人上学的时候学业失败,成年后,也会出现做事情没有思路、分不清轻重缓急、效率低下等问题。并非所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长大后都没有能力,这里指的是很想学习,却总是不得法、没效果的那一部分人。缺乏能力的人除了极少数是因为智力不足之外,大多是因为父母过分的保护和指导,打破了他们内在的节奏与和谐,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眼界狭窄、思维刻板、缺乏自信。

四、情商过低

情商低的人在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把握机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很多时候,情商比智商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不懂得宽容、忍耐和克制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要比情商高的人低得多。过分的溺爱和娇惯,以及父母本身的情绪化过分严重,往往都会造成孩子的情商发展滞后。

五、缺乏主见

有些人毫无主见、遇事不自信,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习惯于听从别人的帮助和安排。这样的人遇事犹豫、言行保守,个人成长和发展都十分缓慢。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缺陷。没有主见很多时候就意味着没有自我,这样的人是很可怜的。支配型和专制型的父母教导出来的孩子容易缺乏主见;相反,在民主的、宽松的、支持型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有主见。

六、刻板书生化

有些学生把学业的成功作为唯一的价值来追求,一味地死读书,对那些在其他方面才艺突出、但是学业落后的同学非常轻视,言行刻板、不苟言笑。他们的阅历单一,仅限于学校和家庭;交往圈子狭窄,仅限于几个要好的同学。这样的学生虽然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缺乏必要的适应和变通能力,看问题很容易绝对化、理想化。父母刻板的“学业至上”的价值观,是这种书生化人格最主要的成因。

七、聪明自恃

许多成年人特爱耍小聪明,从来不踏踏实实做事。这种人做事很难成功,交友也很难长久。很多人感觉这不算什么,还称赞这些人聪明。其实,这种有机灵就抖的人很可怜,舍近求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他们最常见的结局。这种爱耍小聪明的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相关。其实,在孩子刚开始露出这种苗头的时候,父母如果能够及时地制止他们的行为,并生动地举出这样做的害处的话,这种错误是很好纠正的。怕就怕做父母不仅认识不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反而以此为荣、以此为乐。果真如此,孩子的这种倾向就将与日俱增。

八、怨天尤人

这种人,上恨父母没根基,下恨儿女不争气,除了自己没有他不抱怨的。弄砸了事情绝对不是他的错,犯了错误他也是无辜的。凡事总是找借口,丝毫不能忍受别人说他不对,嘴上永远不服输,不停地抱怨、矫情。这种脆弱无知的表现,通常是由家庭的娇惯、缺乏要求造成的。

九、紧张型人格

这种人太在意别人和外界的看法,生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别人的要求,被人指责、鄙视。举轻若重,事情很小,心里还是搁不下,明天来个客人,今晚就睡不着觉,稍微有个场合,手脚就不知道往哪里放。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要么就压抑,要么就过激。做事唯唯诺诺,墨守成规,害怕冲突与冒险,回避尝试。这样的人大多是从小就被父母过分管制,泯灭了自己的个性,除了服从,没有胆量和习惯坚持自己的想法。

十、无所事事

这种人胸无大志,没有任何追求,为了“生存”而生活,生命对他们而言,除了被动地度过外,没有任何主动的方向。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分,可是,在早期的生活中,没有优秀的榜样供孩子借鉴,家庭生活中,精神世界过于贫乏,没有精神追求和个人见解。因此孩子内心的火把得不到点燃,最终熄灭。

十一、道德败坏、趣味低级

有的人精神空虚,缺乏修养,追求感官刺激;惟利是图,居心险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巧言令色,好耍手腕……这些性格缺陷,都与父母的生存风格和价值追求直接相关。

你溺爱孩子吗?


什么是溺爱?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每个家庭都响应了生一个的号召,一个家里就一个孩子于是大家视作掌上明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七大姑八大姨都把孩子捧手心,一不小心就溺爱了。大家的关注都在孩子身上,舍不得孩子哭,不让孩子受丁点委屈,物质方面更是给与最高标准的满足。不管在哪里都是有人随从服侍。满足孩子的所以要求……

现在每个学校放学时的门口家长们翘首期盼,孩子一出校门,家长赶紧接过书包递上各种好吃的……这些都是溺爱孩子。

溺爱的不同表现

1、给孩子特殊待遇

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小孩,于是这个掌中宝在家中处处享受特殊待遇。好吃的好玩的通通只属于孩子一个人,让孩子的地位远远高出长辈。这样的孩子经不起挫折。

2、无条件满足孩子各种需求

孩子总能够随心所欲的要求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必须得到。很多小学生就开始用手机、平板电脑,穿着要名片开始了虚荣攀比的生活。孩子渐渐的失去吃苦耐劳的精神。

3、生活随意懒散

大人的约束不到位让孩子为所欲为,缺乏劳动精神过着奢靡的生活。长大以后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

4、祈求孩子

为了让孩子多吃口饭,或者让孩子加快写作业的步伐而央求孩子,比如:你吃完饭妈妈给你5元钱等等。这样只会让孩子在面对不情愿的事情时更加扭捏作态。也让家长的威信完全丧失。

5、代替包办

任何事情都怕孩子办不好或者怕孩子累着、吃苦,于是家长就全部代办。这样只会让孩子什么也学不会。

6、过度担心

怕孩子摔跤,担心孩子怕黑...结果孩子就真的怕黑,也从来没有摔跤然后自己爬起来过。这样的孩子更加的娇气懦弱。

7、剥夺独立权利

家长们为了保证孩子万无一失的安全而剥夺他们的独立权利,让孩子不能自主的行动。渐渐的孩子变得胆小丧失自信心。

溺爱导致的心理问题

1、溺爱让孩子只会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会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也失去了来自体验劳动的乐趣。

2、孩子总是有种不被信任的感觉,因为父母总是不让它们亲自动手,这样让他们失去自信心。

3、孩子变得没有主见,他们习惯了听父母的,即使他们有自己的意见也不会被允许。失去主见也会让他们变得懦弱。

4、各种无原则的溺爱让孩子也失去了原则。在他们的眼里任何事情都没有规则,他们会变得不讲道理甚至无理取闹和社会格格不入。

父母爱唠叨,孩子易焦虑


核心提示: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今年读四年级的男孩大军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心理咨询中心看病。心理师在聊天后发现,大军的母亲特别爱唠叨,在诊疗室她就没有停止过说话。据大军说,相同的话母亲每天会重复几十遍,不厌其烦。因为母亲的唠叨,大军的父母关系并不好,大军的父亲经常在外面喝得醉醺醺的才回来。看到丈夫喝醉酒,大军的母亲就开始数落起来,有时候能说几个小时。因为受不了母亲从早到晚的唠叨,从今年暑假开始,大军就整日沉迷于打游戏,不愿意回家。开学后还经常逃学,与同学打架。

孩子焦虑父母爱唠叨是主因

没有办法,大军的母亲只好带他来做心理咨询。医生诊断,大军患上的是焦虑症,而母亲的唠叨是儿子发病的主要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爱唠叨的家长还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往往沉浸于表达自我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说,看到孩子在看动画片,不去做家庭作业,父母就会反复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其实孩子早就说过,“看完这一集后就去做作业”,但因为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就生出了厌烦心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了。

当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不能做到就事论事,而是喜欢翻旧账,把此前孩子做错的许多事都拿出来说并唠叨不停,结果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其实,孩子犯一些错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父母应当一事一议,不能乱说一通,更不能反复去唠叨。

在孩子身体发育的阶段,有些事情会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不良心理反应,唠叨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唠叨中,孩子会产生很多心理疾病。要么在唠叨中沉默,变得越来越孤僻自闭,要么在唠叨中和唠叨的父母一样,慢慢也变得唠叨起来。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大事小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当孩子犯了错,他们反复劝说,也很累、很辛苦,但是孩子却往往不领情。这是因为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逆反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专家支招

父母爱唠叨,后果很严重。反正父母爱唠叨,什么事都要管,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在孩子年幼不懂事的时候,父母的唠叨会使其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父母唠叨过多,孩子就算听从父母的话了,也会在内心产生抵触或怨恨等负面情绪,让亲子关系受到破坏。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很了解儿子。现在看来,这样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尽管他还不到七岁。

今天,本来是要儿子就他昨天不礼貌的行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说,在你道歉之前,我不会理你的。

儿子撇撇嘴说:“不理就不理,反正你也不喜欢跟我讲话!”说着竟流下委屈的泪水。

我惊愕了:“我什么时候不喜欢跟你说话了!”我的职业就是说话,决不至于吝啬和儿子交谈。

“走路的时候,你一老跟爸爸讲话,很少陪我说话。”说到这里,泪水更奔流得厉害了。

一种愧疚汹涌而来,儿子说的是事实。有时儿子走累了,落在后面玩着画片或者吃着零食。我们意识到儿子丢了很远的时候,才会停下来催促他快点。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任何解释都是狡辩。我巴巴地望着儿子,乞求他的原谅,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不肯原谅我。

老公打圆场说:“那时本来是爸爸妈妈有事,你又走得慢些,况且妈妈给你讲那么多故事,又没有给爸爸讲过,我还不是不吃醋。”

可这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丝毫不能减轻儿子的委屈,孩子还不懂得换位思考。

老公又说:“也许是你太矮了,爸爸妈妈的耳朵离得近些,说话方便些。东烨,你有话可以跟我们讲,我们会听啊”狡辩里有黔驴技穷的无可奈何。

儿子依然执拗地说我不喜欢跟他说话。跟盛怒和悲伤的孩子讲理是白费力气的。我挪过身子,搂着他的肩膀,差不多是讨好地说:“你什么时候觉得妈妈不喜欢跟你讲话的?”

“很久了……”哭,大声。

我原以为,儿子是可以自得其乐的。原来还有着这样深沉的委屈,这真是我不可原谅的错误!

“我们今晚就去散步,爸爸妈妈都和你说话,我们三个手牵手好不好?”

“我不去,你们下次就不记得了。”

“我们都记着,好不好?”

“不好,现在记得,明年你又不记得了!”儿子说得那样肯定,使我的难受又加了一层。

大人以为孩子是不可理喻的,而孩子却以为大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我不知道我哪里给他留下这样的印象,尽管我还算讲信用,但是百密也难免一疏,答应了却做不到的时候一定也不会少吧。

有时候,会觉得对孩子讲信用是一柄双刃剑:不守,伤了孩子,蒙受欺骗的感觉多了,孩子会渐渐远离父母并且关上沟通的门;坚守,累了自己,追求每个承诺的兑现,意味着时间金钱还有心灵能量源源不断的输出。作为老师,我得以了解孩子的心声;作为母亲,我更能体会父母的无奈。这个命题,很重要,但谁也没有把握求证出通行的法则。

后来,我用零食来行贿,儿子才好不容易从悲伤中回过神来。

今天晚上这件事,在一般大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通过这种认为,可以很准确地判断出大人的不了解孩子。

送儿子上学时,我常常会望着他的背影注目许久再缓缓离去。我看到,他和许多其他孩子一样,慢慢地走向学校,走向他将要呆上一整天的地方,走向他将要面对竞争和挑战的地方;我希望,他的老师会像我们一样关心他的心情包容他偶尔的小脾气,他的同学能够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帮互爱接受他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但是,我知道,儿子虽然是家里耀眼的太阳,是众星捧着的月亮,但是,在集体里,在社会里,他可能连小行星都算不上一颗!

世间所有的爱,恋人、朋友、甚至师生,都是以接近为目的的,只有亲子之爱,指向远离。纵使不放心,也要放手!纵使不甘甜,也要甘愿。成功的父母之爱,要给孩子远行的力量!

而那时,我们将更不了解我们的孩子——那个脱胎于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的小小人儿!

你会教育孩子吗?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父母为孩子的婚事、工作殚精竭虑?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孩子逆反甚至忤逆父母呢?答案很简单,问题出在了教育上!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一些缺陷,我们很少能看到如何让孩子面对挫折、面对仕途、面对婚姻家庭方面的教育,所以现在很多孩子遇到问题茫然失措,比如:工作不顺利我该如何应对?夫妻之间的矛盾怎么处理?如此等等,很多时候,不能怨孩子,因为从小就没有人真正的去教他们这些,再加上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在生活、事业、婚姻等方面都欠缺足够的应对能力。今天杨老师就和朋友们谈谈这个问题,也想问问年轻的父母们,你们真的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出生之后其五行气场就已经定型了,都有着自己的喜、忌、生、克,如果孩子在一个适宜于自己的命理环境、风水环境中成长,命理存在的缺陷得以补救,有利的需要能够得以生旺,能够扬长补短,那么这个孩子的成长就是正常的。但是由于一些做父母的过多的用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刻意的改变孩子的成长轨迹,“精心”为孩子打造了一个并不适宜的成长环境,却反而导致了孩子的性情、性格等方面出现扭曲,最终与父母的意愿背道而驰,甚至给自己和父母带来灾祸。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是不是这样呢?其实不然,有的孩子身弱,生性胆小,缺乏自信,往往会表现的怯懦或没有主见,这样的孩子家长就应该是多多鼓励,多多表扬,树立其信心,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自信。但是有的孩子本身就是自主性特别强,凡事喜欢自己拿主意,甚至个性特别张扬独特,这样的孩子如果夸赞太多,往往会导致其骄纵张狂、盲目自信、固执己见甚至严重逆反。由此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培养孩子,并非一定要采取某种固定的套路和模式,而应该因人施教,因人而异。

这些年,杨老师处理过很多各种各样的孩子教育方面的案例,深知“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内涵,但是,我仍旧对很多父母的“爱心”持不赞成的态度。孔子提出,人有三知可以立世,知礼、知命、知言。我想,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如果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命理、了解了孩子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知晓哪些对孩子是有利的,哪些对孩子是不利的,那么在教育和培养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就像有的父母不断的尝试让孩子去学音乐,不成了再去学舞蹈,再去学美术,再去学……一事无成百不堪,一转眼孩子长大,还有的父母让孩子一年又一年的考公务员,结果进入仕途却如笼中鸟,直到工作也没有搞清楚孩子适合做什么,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但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又有几个人能完整的回答这些问题呢?我想,这样的父母的确是“可怜”的。在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在父母的意志下走入了弯路,蓦然回首两相伤。

杨老师是研究命理和风水学的,因此就从专业的角度来给朋友们一些建议:

1、要了解孩子的命理。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知命”,应该了解孩子的五行喜忌,了解孩子的性情特点,了解如何去抑制孩子的短处,如何补救孩子的缺陷,了解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了解孩子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作为父母如果掌握了这些,那么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就会非常明确而有针对性。比如孩子的性情急躁易怒,那么从小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和传授一些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

2、给孩子打造适宜的成长环境。这里包含有两点,一是周边的人际环境,一个是周边的物质环境。人对人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要分清哪些人对孩子会有坏的影响,哪些人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促进。古有“孟母三迁”,其实就是说明了周边人际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再有就是风水环境,并非物质条件充足就好,最重要的是适合孩子,在适宜的环境气场里,孩子生活的心情舒畅,学习也会事半功倍,这些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过不少的描述,朋友们可以参考。

这里不妨给家长朋友们留几个小问题,就算是对你们做父母是否合格的一个小测试吧。

1、你知道孩子喜欢什么颜色吗?孩子喜欢自己的名字吗?

2、你知道孩子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一起玩吗?

3、你知道孩子头朝哪个方向睡觉最安稳踏实吗?

4、你的孩子在春、夏、秋、冬哪个季节最活跃,哪个季节最低沉?

5、你的孩子在同龄人中人缘好吗?孩子在别的同龄人眼中是什么样的?

6、你们最不欣赏孩子性情中的哪一点?

相关的问题会有很多,这只是举出的其中几个,但是我想有不少做父母的会忽略这些问题,而恰恰这些就是孩子的命理的外在表现和对外部环境的真实反映。最后我希望父母们都能认真的思考和分析,究竟自己的孩子应该如何去教育和培养,才能让孩子成长与生活的平安、快乐、幸福。

孩子的天性可以刺激大脑的成长,你知道吗?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熊孩子”呢?

一眼没看住,变成了一条泥鳅回家。

一眼没看住,挖煤去了。

一眼没看住,鸡蛋当橡皮泥。

一眼没看住,鱼缸变浴缸。

……

以上情况,在孩子幼年时期,想必各位家长都是很头疼的吧?但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孩子的天性却是对他们的未来大大有益的。

记得熊孩子2岁半时的某天,我从厕所出来差点晕倒,因为我面前不远处站着一只不明小生物——熊孩子嘴里一边咬着我的唇膏,一边抱怨“不好吃”,眼睛涂成了大熊猫、嘴巴涂成了小丑唇,脸上、胳膊上、大腿上、镜子上、墙上、床上都被涂了橘红色的唇膏。

看到我出来了,小眼睛盯着我一声不吭,一副紧张兮兮的样子。

第一反应是这熊孩子太逗比了,狂笑一阵后,开始心疼我的唇膏,老娘挤牙缝的钱一咬牙一跺脚才狠下心买回的橘红色唇膏呀,就这样香消玉损了。

但看着熊孩子仍旧小心翼翼地看着我的样子,顿时母性大发,100支奢侈唇膏也顶不上我一个熊孩子哪。

我蹲下来,戳戳他的小脸:“你是不是见妈妈有时候涂?所以也想试试?”

熊孩子点头,看到妈妈没有责怪,情绪放松下来了。

我给他演示了如何用唇膏:“你看啊,唇膏只涂抹在嘴唇上,一点点就够了。”

“但是唇膏不能涂床上、镜子上,也不能涂在身上,鉴于你的错误使用方法,惩罚你帮妈妈清洗干净。”随后我跟熊孩子一起把有唇膏的地方用毛巾擦除,最后帮他洗了个澡。

后来虽然他还会偶尔“使用”我的唇膏,但再也没有把自己涂成不明小生物了。

拯救了唇膏,其他的破坏行动继续进行。

3岁时,打碎一袋鸡蛋连壳加葱放在冰箱急冻层要做芝士蛋糕;冬天担心鱼被冻坏,把鱼从金鱼缸捞出来放阳台晒太阳……

4岁,将键盘拆了个稀巴烂,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个会唱歌会跳舞还会写字读诗歌的小人儿;家里纸巾没了,创意般拆出妈妈的卫生巾给刚吃完冰淇淋的小表妹擦嘴……

他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蛮劲蹂躏着周围的世界,什么奶奶的锅铲酱油、爷爷的烟斗裤衩、爸爸的剃须刀游戏机、妈妈的胸衣脱毛机……统统成了他的手下孤魂。他一点一点认知在一具具可怜的家庭用品的尸骸的长城上筑起了知识的城堡。

难怪人家说,每一代人的成长,真的是一段可泣可歌的历史呀。

其实,“搞破坏”是所有孩子2~6岁阶段的主要特征,他们由于认知贫乏、生活经验欠缺,他们在向周围环境学习时,一不小心就使用了“蛮横”的手段,这大概也是因为他们尚不懂得如何“怜香惜玉”,不仅是对于外界的事物,还包括对待他们自己。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蛮劲”,他们才能一点点地认识着这个世界。

另外,班杜拉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他们会重复大人的行为举止,但由于他们的那么一点可怜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们经常东施效颦,做出让人啼笑皆非的行为。

当孩子出现一个个“捣蛋”行为时,在保证孩子生命安全和家庭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姑且两眼一闭,让他们逗剧去吧。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快乐探索和成长更重要的事情了。

孩子们在捣蛋过程中获得了什么?

在某些懒惰不愿收拾残局或极其忙碌的大人看来,孩子们的捣蛋行为着实让人抓狂,但你怎么忍心让他们在短暂的童年全然当一个中规中矩的孩子?并且,孩子们还能从捣蛋中学到了其他“规矩”孩子所不能得到的精神财富:

知识经验的快速积累

一个孩子不接触世界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就像一个狼孩在有限的的生活环境中,只学会觅食和嚎叫,没有任何社会技能和知识一样。

除了父母的拥抱和关爱,幼儿期的孩子需要操作身边的事物,比如操作玩具、操作认知成熟的成年人的物品,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模仿,都能让他们的原始知识经验得到快速积累。

动手能力的质的飞跃

孩子们模仿涂口红、模仿打电话、打手机、拆除玩具用品……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驱动手指和大脑触电、协调操作,促使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否则没有接触世界,宝宝们可能只会停留在咿呀学语、吮手指的阶段停滞不前。

探索创新能力的跳跃式提高

婴儿从摇篮往外的每一步的前进,就是他们探索能力的每一个积累。到了捣蛋的年龄,他们不仅接触物品,还懂得蹂躏糟蹋物品(不建议无节制),甚至还会创造性地使用物品,比如某孩子用牙刷梳头。

有人说,一次“捣蛋行为”带给孩子大脑的激发效果,胜过成年人读一年书,尤其是创新基因的激发。虽然不知真假,但可见孩子“捣蛋行为”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所以,再次严正声明:在保证孩子生命安全和家庭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姑且两眼一闭,让孩子们逗剧去吧。很酸爽?谁让你是孩子的爹妈?

你会倾听孩子吗?


你会倾听孩子吗?开卷有益,书还没看完的时候,我经常有这感觉。因为我面对一个爱打闹,爱发脾气的孩子,一直在寻求方法,虽然自我反省,但做的远远不够。倾听孩子,让我明白了,原来孩子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完满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人的关注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明白这一点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学会倾听孩子,帮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使他们恢复正常的思维能力,从而有足够的注意力来理解和接受成人的正确意见和建议。

倾听也是一种从精神上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在物质丰富的当今,一旦孩子哭闹着要某个东西,很多时候,为了让自己尽快摆脱麻烦,让孩子安静下来,我们会满足孩子,不会对孩子说“不”。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孩子被“宠坏”了。本书第七章节,对孩子说“不”,也让我再次明白,学会倾听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很幸运,让我看到了这本书,在育儿的路上,我们不断的在学习,在探索,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

很赞同,虽然文化背景,国情不同,但对于孩子,我们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我们尽自己所能为他们铺平成长的道路,努力让自己成为好父母。

本书上篇孩子分8个章节,分别是专门的时间,游戏中的倾听、孩子哭泣的时候、孩子恐惧的时候、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孩子愤怒的时候、对孩子说“不”、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下篇听你听我有4个章节,建立倾听伙伴关系:倾听与诉说、再谈有效倾听:有效倾听的第五个原则、培养倾听伙伴关系、如何有效地帮助父母们。最后附录是作者帕蒂的信箱。

我现在也开始尝试用这些理念来对付我那淘气包儿子,希望自己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在成长的路上,让他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关注和喜悦。

育儿心得:你是失败的父母吗?


育儿心得:你是失败的父母吗?

学习内容:从《父母最大的失败:你愤怒,他“淡定”》一文中,对照自己是不是失败的父母?(参考《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卷P95)

每次看到《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之后,感悟都不一样,每一个情节都给我们平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细节一样,只是处理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我家的这位宝宝是个“天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吗?因为每次我说她不好听的话她都会装作听不见,然后不理你说的话。最近发现些小小的细节,老师说她在学校注意力不集中,要叫她好几遍才能听到老师叫她,在家里也是那样,我问她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问她什么都不讲,我就很来火,说要打她这当脾气一上来火气就控制不住了,我拿了衣架要打她,而她呢不理会你,自己该干嘛干嘛,静一下想想是不是我自己所做的行为对她不行,该换一招?在很多事情上宝宝做的事情都让我无法接受然而对她大发雷霆一般,但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不管用!我感觉我就是一个失败的父母,她对我的不尊敬都是取决于我的教育方式所以我承认……所以以后我会经常看下关于教育方面的书本来改变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看看《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这会让我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对于教育方面的一些情况我以后会认真对待。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年轻父母,你焦虑孩子成长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成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