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铭:教育需要追求高贵的品质

03-22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刘长铭:教育需要追求高贵的品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导读:课堂无小事,教学关人生。这句话的寓意十分深刻。今天的教育关乎着人类的未来。越来越喜欢四中,不是因为它的高考成绩多么出众,而是因为:很多我30多岁才明白的道理,这个学校在人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去教了。。。

在思考今天发言的时候,我记起了前不久的一次教师文化沙龙。那次的主题是关于教育与人性的,沙龙从晚上一直延续到第二天的清晨,讨论中还涉及了其他有关历史文化和人类信仰的问题。当沙龙进行到深夜时我说,我相信此时此刻,在全中国只有我们这些人在讨论教育和人性的问题。其实当时在我脑子里还有一句话没有讲出来,这句话就是“高贵的灵魂总会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我想今天就用这句话作为发言的题目。

“高”本身是一个距离的概念。没有这个距离,“高”就显现不出来,没有“高”当然也就无所谓“贵”。我之所以想到这句话,是由于我忽然觉得高贵这个词在今天看来,仿佛距离我们十分遥远,显得十分陌生,以至于我们今天很多人不理解它,读不懂它。也许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很多人都太现实了。这里不妨借用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的着者)的一句话:他们是多少事情的奴隶啊!

我们的教育需要追求高贵的品质。

李明赞老师平日不善言辞,但在今天的文章中佳句迭现,妙语连珠。凭着我十几年来对他的了解,我肯定地说,这是他思想深处文化积淀的自然流露。我想,我们很有必要强调他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以使我们对教育有更多地思考。他说:

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注重主观情感,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

历史在学生眼中已经不仅仅是一堆知识,而是一种精神和理想……是一把丈量人类精神世界的尺度。……学生透过历史看到的不仅仅是物化的过去,更是对今天和明天的求索。

让学生……将个人智慧与历史智慧相碰撞,唤起对良知、生命、人生目的新的追索。

历史学科的定位,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不能强求所有学生都十分钟爱历史,但希望历史教育对所有学生都有所启迪。

历史知识既要塑造学生厚重历史传承品性,又要塑造学生开放的现代人文精神品性。

北京四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情教育,突出开放共融国际意识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格教育和人生观教育。

……

我很赞同李明赞老师的这些观点。我以为,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这是远远高于技能训练的价值追求,这也正是教育的高贵品质的一种体现。

李老师说,课堂无小事,教学关人生。这句话的寓意十分深刻。今天的教育关乎着人类的未来。也许我们都读过一位美国校长写给教师的信,“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境:毒气室是有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杀,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您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当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时,读、写、算的能力才有真正的价值。”

也许我把话题扯得太远了,还是说近一些的事情吧。今天在座的五十多岁的人,大多数都经历了四十多年前的社会动荡,甚至有些是那场浩劫的幸存者。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在课堂上连回答问题都怯生生的少男少女,却突然在几天之中性情大变,能够冲到街头,抢劫破坏,残害生命,甚至用难以想象的手段折磨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和无辜的人。每当回忆起这些,我深信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中一定出了问题。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仍没有多少人从教育的角度和文化的层面上去对这些历史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

也许我说的还是太远。大家还记得数年前社会上流行的关于狼性的讨论吧。有不少人认为,我们中国人在近几百年之所以备受欺辱,是因为在我们的身上缺少狼性。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这样的观点在社会上盛行,如果是人们的身上都具有狼性,那么,我们对于那些漠视亲情,漠视生命的现象,对于大学生沦落为杀人犯或者残害动物、残害生灵的事件还有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也许大家认为我列举的都是过于极端的事例。那么我可以引用一位作家所记述的他亲身遭遇的一件事情:

有一回,我的怀孕的妻子发热到40度,住进我家附近的一所医院。因为青霉素皮试过敏,那个值班的年轻女医生便一筹莫展,入院数小时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征得她的同意,我通过电话向一家大医院求援,试图从那里得到某种批号的青霉素,我的妻子当天上午曾在那家医院注射过这种批号的青霉素,已被证明不会引起过敏。可是,我的联系很快被这个女医生制止了,理由竟是这会增加她们科的电话费支出。面对高热不退的妻子和吉凶末卜的胎儿,我心急如焚,这理由如此荒唐,使我无法置信,以至于说不出话来……我感到寒心的是,虽然他们名义上也是知识分子,我却觉得自己是面对着一群野蛮人。直觉告诉我,他们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生活的,因而我无法用我熟悉的语言对他们说话。……我只能期望,有一天,在我们的医学院培养出的医生中,多一些有良知和教养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少一些穿白大褂的蒙昧人。

生活中这种冷冰冰的事例我们绝对能够遇到和想象得到,它反映出了我们的教育所留给人的全部痕迹中所缺失的东西。历史学科是承载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但是我并不认为人文教育或者人性的教育仅仅是文史类学科教师的责任。这应当是全体教育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着名物理学家费曼曾说,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打开那扇大门,则取决于人文的指引。我还不能对什么是人文精神进行完整的概括,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学者。但我知道,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应当表现出他对人特别是弱者的尊重,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表现出对公众利益与规则的尊重,表现出对人类道德普适价值的追求,表现出对生活中真正美好事物的发自心灵的向往。但是,有许多事实告诉我们,这种人文精神与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限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不得不使我们对今天的教育产生忧思。我常想,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都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课本里,为什么还要通过老师的嘴来说一遍?其实这个问题,李明赞老师已经作了最好的回答:“课堂,本来是师生共同营造的一方天地”。学生在这方天地中不仅要完成他们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完成他们生命的一段历程,享受这段生命历程中的情感生活。经过这段生命的历程,他们应当变得成熟,丰富、热情、善良、富有情感和人性,而不是相反。实现这个目的,绝不仅仅限于掌握书本中的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其说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不如说是传递教师的精神、情感、态度、理想和价值观的过程。这首先需要我们教师能成为一个精神丰满的人。这也正是直到今天,尽管数字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如此高的程度,但仍不能取代教师的原因。尽管人文教育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评价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的今天显得无足轻重,但这的确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坦率地讲,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实际有效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教育者的良知以及一所学校的品位,反映出作为教育者的那些人的灵魂与世俗之间的距离。

我对社会未来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已经认识到了在教育以及在我们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但我觉得我们的反思精神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在未来我们能不能避免再次出现人类曾出现过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的工作,用李明赞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是做人师,还是仅仅满足于做一个经师。

对于李明赞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前些年,我想请李老师开设新的历史选修课,他爽快地应允了,但是提出要用一年的时间查阅和收集资料。我当时颇有些不快,觉得准备十几个课时的内容,大可不必如此小题大做,磨磨蹭蹭。现在看起来,这正体现出他对学问的一种态度。也许正是在他这种精神的带动下,四中历史组才充满浓厚的书香,而且我知道他们读的书内容庞杂,涉猎广泛,有些老师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这使得他们在讲课时游刃有余。这也许正是四中历史教学颇受学生青睐的原因吧。这使我联想到当今的一些治学风气,我们姑且把这些做法统统称为治学。我总觉得今天有不少人的所谓治学太过追求“短、平、快”,仅仅注重窄专业的发展,使得他们缺少个人学养的厚重。我们应当多读书,但读书不能追求功利,更不能为了拼凑论文而读,这样拼凑出的论文不会有真实的情感和生命的活力,也就不会具有真正的价值。我们需要一些“形而上之学”,我们的灵魂需要与现实保持必要的距离。我觉得一名老师读书应当杂一些,涉猎面宽泛一些,但正如李老师所说,一定要读大家之作。一个文科教师如果完全拒绝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我不能想象他的讲课能体现出令人信服的逻辑之美;一个理科教师如果不曾熟读几本名家经典,我也不能想象学生能从他的课堂上享受到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果教师没有超乎现实世俗之上的高贵的心灵,我更不能想象他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真正的良师益友。因此,每一位老师要适当地超越自己的学科边界,吸取更广泛的知识,在不同的领域开设课程,使自己的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就会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韵味,使我们的文章更加丰满,使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更加丰富。我们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且做出成果。学校将积极鼓励和支持老师出版个人学术专着。如果每一位老师不仅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并能成为这一领域里的专家,我想这就是一流的教师队伍。北京四中有了这样的教师,距离建设世界一流学校的目标就会更加接近。

老师们!今天的研讨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四中继世纪庆典之后,对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再次的回顾和挖掘。我们每一位生活和工作在四中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四中这片沃土对自己的养育,我们的成长和成熟都离不开四中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的滋润,我们的发展都离不开同事的热情帮助,离不开学生的促进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经验和思想,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富,也是四中的财富,是全体四中人的财富。我接触过不少年轻教师,尽管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业务还有待成熟,但有很多人已经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具有独到的、精辟的见解,这些都值得总结出来供大家分享。我们利用研讨会的形式,将这些财富挖掘和整理出来,将个人的经验和思想贡献于群众、贡献于四中,这是每一个四中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决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因此,我们希望包括青年教师在内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勇敢地突破传统文化观念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展现和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华,使四中这片沃土更加丰沃,使四中这颗大树更具活力,使四中的教育品质更加高贵,使四中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作更多的贡献。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快乐是需要培育的品质


快乐是一种态度,习惯对烦恼微笑的态度;快乐是一种能力,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的能力;快乐是需要精心培育的品质。你的孩子快乐吗?

妈妈的话:我觉得女儿比较快乐的,因为她学会了包容,在楼下玩的时候,遇到很自我的孩子,她会让他们先玩。我们平时经常跟她说:“人没有完美的,发扬自己的优点就可以了。”所以,即使遇到有人对女儿不够好,她也很容易忘记怨恨。当然女儿也有不快乐的时候,譬如前段时间她会时常拒绝练钢琴,我就用朗朗等人激励她:“要弹好琴,就得天天练。”现在她已同意这个观点。不过,遇到她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会把弹琴的时间缩短一些。我觉得,一个孩子整天笑并不一定就是快乐,快乐是她能够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整天都遇不到困难。

专家分析:孩子的快乐不是来自有漂亮包装的礼物。事实上,过度溺爱孩子,给他买很多玩具、不让他有任何不好的情绪,到了青春期他反而会有更多叛逆、更不开心。评价快乐的最好标准是来自于内心。因为,在未来成长的路上,孩子还要面对竞争、面对压力,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使他们不开心。所以,快乐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孩子内心战胜困难力量的大小,他与人的关系如何以及他对待世界的态度。内在的力量和智慧,会使孩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保持快乐。

建议1:

教会社会技能

社会技能在生活中可以时时学习。譬如父母扮孩子,让孩子扮演老师或者他要沟通交流的人,示范给孩子看他该如何做;或是父母扮演老师,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这样以后当老师再和孩子交流时,他就不会害羞了。当孩子做对了,就要及时给予恰当表扬,有时只是因为他表达清楚了一句话,或者说对了一句词。尤其要为孩子创造融入团队游戏的机会,让他与小伙伴们充分沟通和交流,哪怕是发生争执,也是一种锻炼。

提示:如果孩子缺了去图书馆的那一课,让孩子自己向老师请求能否补上。需要告诉孩子的是,学会请求也是一种技能。

建议2:

帮助建立自信

越早让孩子知道自己被需要越好。要让孩子知道,自从有了他,你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研究发现,喜欢体育运动的孩子可能成为一个主动而身体力行的人。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热爱户外运动和参与身体锻炼,这对孩子确立自信是很有益处的。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能和力量,还能有机会让他开心大笑,有助于舒缓压力。音乐、舞蹈、美术都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快乐和更多自信。

当然,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就要培养孩子同情心,要注重别人的情感,及时纠正孩子不友善的举止。

提示:如果孩子出现有些问题,父母如果试图帮助孩子改正或“收拾”残局,反而会损害他的自信心。

建议3:

鼓励独立性格

从系鞋带到安全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独立的里程碑。平时不要假设孩子什么都不能做,其实只要父母给孩子尊重和关注后,孩子就可能做很多令人惊喜的事情。父母可以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或游戏,也可以让孩子参与择菜、搅鸡蛋等家务活,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当孩子告诉父母他能做什么时,要认真倾听。但绝对不要无视孩子所犯的错误,尤其是父母听到有关孩子的负面评价时,不要沮丧,更不要喋喋不休;当孩子遇到阻碍时,父母要帮助他分析和判断,让孩子说出解决的方法;当孩子听到不同意见时,父母要给予自己的观点,让孩子判断,以增强他的自我意识;当孩子觉得他有能力解决问题时,自然就会带给他快乐和成就感。

提示:身心健康的孩子,他们会为自己所能完成的事情而骄傲,而不会为自己长得怎么样或穿得如何而焦虑。

面对追求完美细节的孩子


面对追求完美细节的孩子“怎么了?怎么了?”这是儿子面对他钟爱的大锅不干净发出的无奈感慨。见我们不理他,他又加重了语气,提高了声调。“怎么了?怎么了呀!”小贝爸快速跑过来:“怎么了,儿子?”“这看这锅怎么了?”儿子指着大锅底上说。“啊呀,你还是个完美主义呢?这锅底是正常现象,受热后鼓起的一个小包!没事儿!”在小贝爸的眼里,那简直就是吹毛求疵,不算什么,可儿子认为,那是坏的!前一段时间儿子也经常这样对他喜欢的东西进行挑刺,弄得全家人都紧张兮兮地解释来解释去。后来我想起这可能是儿子追求完美的一个敏感期,到书上一查,果然是追求细节的敏感期到了。但是到了这个敏感期家长该如何做,好像没有答案呢,我归纳一下觉得‘面对追求完美细节的孩子’我们应该这样做较好:

1、肯定他的感受,理解他的行为。

此时我一般都会抱住或搂住儿子说:“锅底变成这样,你一定很伤心,妈妈摸一下确实有一个小包,它不光滑了呀?”因为顺应了儿子的感受,小家伙都会安静下来。

2、趁机提问题,让他思考如何去做?

“现在大锅锅底都这样了,怎么办才好呢?我们想个办法吧?”我首先提问出问题。“那妈妈帮我擦一下吧?”儿子开始回应。“行,我们试一试用抹布擦一下!”我拿抹布来但没擦掉:“看来这是大锅起毛刺了,需要打磨一下!”我说。“儿子,你知道什么是打磨吗?”我又问儿子,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儿子已经没有功夫发脾气了。“想想,大锅刚从炼铁厂生产出来时,有毛刺了怎么办?”我启发儿子,因为以前给他讲过大锅毛刺打磨的故事。果然儿子想起来了,激动地说:“我知道了,用磨石磨,加水凉下来!”儿子的回答令我很激动,我比他还高兴,收到效果了呀!

3、告诉他生活中的不完美性。

面对追求完美主义的孩子,除了赞赏他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积极态度之外,还应该让他知道生活中的不完美一样具有美的性质。现在他未必知道,但是这是生活的必定遇到的事情。“儿子,妈妈很高兴你喜欢美好的东西,但是东西用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可能坏了,不好用了,这时我们发脾气是没用的,要想办法去改进它,让它变得美好起来!知道吧!”“知道了,妈妈!”儿子好像真懂了似地回应我。“另外,儿子,妈妈告诉你,表面不光滑的东西不是不好,一样可以用!只要我们擦一下就可以了呀!”再深下去说教我没敢说得太多,我担心儿子这个年龄消化不了,但是我相信有的话即使他现在不懂,只要说得真切,他的小脑袋里一定会留有痕迹下来的!

幼儿需要自救教育


突如其来的危险和灾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孩子们不知所措的行为也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原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会进行自我救护呢。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看图片、录象等方式,让孩子们知道在遇到危险或灾难时是怎样做的,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保护自己。

二.提高幼儿心理素质:遇到危险时,大多数幼儿惊慌失措,失去了最宝贵的自救机会。因此,我们应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通过教育与训练,使孩子遇事不害怕,勇敢沉着,积极想办法逃离危险。

三.锻炼幼儿的体能。体能的锻炼与自救有很大的关系,遇到危险后,能跑能跳有坚持力的孩子自救的机会就大,体能差的孩子在遇到危险后,能够自救的几率几乎是零。

四.自救练习。对孩子来说,简单的说教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带孩子做一些自救的游戏,使孩子身临其境,亲身去试一试,在这种环境中用什么方法能够保护自己。让孩子通过游戏方式得到锻炼。

自救教育对于幼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容易被我们所忽视。所以,家园应共同关注这个话题。

隔代教育擅其长、避其短


高节奏的现代生活压力下.许多年轻父母整日忙于工作,把照顾和教育孩子的大事全权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老爷。

面对这一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幼儿的早期教育阶段,如何做才能既克服隔代教育中容易出现的弊端,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又能够方便年轻父母腾出精力更好地投入工作,打

拼出一番事业呢?

认清问题的弊端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对孩子一生来讲,个人品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0~7岁。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特殊的宠爱泛滥

,就会对其身心发育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例如:

由于老年人对隔辈的孙儿女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有些年岁大、不爱运动的老年人还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扬长避短是良方

当然,隔代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不少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事实证明,也有不少爷爷奶奶抚育的孩子成就了大业。关键是如何擅用其长,以避其短。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的爸爸妈妈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身的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的。比如:每天晚饭后和孩子作游戏、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孩子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育儿的读物,与老人交流学习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对老人宠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既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总之,一切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解决矛盾纠纷,争取隔代教育取得双赢!

家庭教育需要“补位教育”


“补位”一词作为术语,屡见于足球比赛等体育项目,引申推广到教育领域,笔者认为可指在对青少年教育上不能出现“盲点”和“空白”。正如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需要均衡、协调的营养,青少年的成长也需要全面、协调的教育。

它是一项特殊而又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全员参与,全天候关注。既需要社会各方面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又需要通力配合,加强协作。

一、知识素养“补位”

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既需要科学素养,又需要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具体实践中我们要鼓励教师丰富学识。教师要通过“充电”来丰富自己。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渊博的多科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充分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把学生引领到一个广阔的知识世界;大力推动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对全校学生开放学校阅览室,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图书室,各年级开设节次不等的阅读课;积极渗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积淀,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应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利用“国旗下讲话”,课外活动开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唤醒民族意识,强化人文素养;加强艺术教育,开设各种音美兴趣小组,增设艺术欣赏课,开展“学生才艺展示”等。

二、实践能力“补位”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但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无不映射着社会、学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缺位。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实践,这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不合拍。江泽民同志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使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们多次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学习,了解工农业生产;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使其感受大自然之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以致用,勇于实践等。

三、情感思想“补位”

良好的思想品质、完善的个性心理、健全的人格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但是我们也看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位,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思想心理障碍。为减少或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开展心理咨询,进行感恩教育,传递“爱心祝福”,做好“亲情补位”,利用榜样示范,开设专题报告等。

总之,未成年的教育关乎民族未来,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希望,需要社会各界、学校、家庭、政府能够携起手来,加强协作,消除教育“盲点”,创造良好环境,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负起责任,托起祖国的明天。

中国的家庭教育需要创新


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

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因此,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来回答,需要每一个人来回答!

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学生“减负”问题,我的看法是,学生“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减负”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就是教师和父母要“增负”。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再靠经验来教孩子,应该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

千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家庭渎职,即使有再多的学校、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都将无济于事。(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

教育孩子需要的意识有哪些


家庭教育的七种意识

我们曾经有过很多教育的不成功是因为教育的不一致,父母们觉得教师的教育最主要,教师觉得家长的配合更关键。其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只要不脱节,学校与家庭就不会做“无用功”,教育成功的机率就大大增加。

1、了解学校里孩子的“真面目”

也许父母们眼中的孩子和教师眼中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形象,这也是有些家长与教师沟通时的困难所在。往往有些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是不一致的,当教师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的时候,有些家长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有那样的表现,从而不认可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教师希望家长可以理智接受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从家庭的角度予以帮助,不能盲目地偏袒,也不能随意地否定。

2、不要在孩子面前攻击教师

有些家长都有不满意教师行为的时候,他们会在孩子面前谈论教师,甚至对教师有攻击性言辞,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后也会效仿,这样就对教育孩子不利,就会抑制教师的教育。如果家长对教师有看法,可个别与教师沟通,向教师提出建议或商讨。

3、从学习入手,抓住与孩子沟通的时机

检查孩子的功课或过问孩子的功课是一个家长和孩子了解沟通的好机会,教师希望家长可以通过过问孩子的功课来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不要看到分数就生气,分数虽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它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多家长不理解教师留的的“签字”功课,认为自己也不懂学习的内容。其实为什么家长不把“签字”看成一次机会,一段可以和孩子共处的时间?

4、管教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有些父母并并没有承担好管教孩子的责任,有的孩子和祖父母在一起,有的生活在寄宿学校,有的父母忙到无法顾及家庭,有的家庭破裂没人管教孩子,这使教师无法找到可以讨论孩子问题的对象,使得教育失掉了家庭配合这一环。教师极其头痛这样的孩子,因为他们往往也是问题儿童,希望家长不要忘记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责任,不可以推给别人,更不可放任。

5、正确评价孩子

孩了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完整而全面地评价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和家长往往因为彼此和孩子的接触面不同而对孩子有不同的认识,这并不是一件矛盾的事,反而更有利于认识一个孩子。教师和家长都要公正、宽容而开放地评价孩子,也请父母和老师一起去认识孩子,正确评价孩子。

6、谈谈学校里的故事

很多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会发现,父母们对孩子的校园生活非常陌生,家长们则抱怨孩子根本不和他们谈论学校里的事,这使得父母失去了了解孩子的一个机会。教师建议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谈论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讨论家庭作业或其他的活动情况,谈他与同学,老师的相处等,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7、积极面对教师的教育

在学校里,教师有时会较严厉的教育学生,这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如乱画墙壁的孩子会被留下来清理自己的“作品”,上课不听课还影响别人的孩子会被减少游戏时间补做功课。事实上,对孩子而言,受到“惩罚”也是一个宝贵的学习经验。但有些父母却责备教师.甚至不管什么教育都与所谓体罚挂钩。希望家长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形成“和力”而不是“对立”。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家长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2、家长是有目的进行教育的实施者。孩子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分不开。古今中外众多名人成材的事例无不说明家庭和父母的作用。

3、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这里说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能够满足孩子生活学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适合的场所,可以说是良好的物理环境;由家长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是良好的心理环境。

如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学校的常规往往不同于幼儿园,大多数5岁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如果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机会培养相关的个性品质的话,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教育工作者总结了学前儿童需要培养的个性品质。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

自我约束──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如打人是不对的,他们应该学会区分正确和错误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关心他人──孩子应该学会关心别人,理解他人的感受。

教育工作者指出,在培养学前儿童的这些个性品质时,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超过了幼儿园,因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为家长们提出了建议。

1.让孩子相信自己正在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当孩子得到别人的注意和鼓励时,他们会激动、兴奋;感受到被爱的孩子可能更自信。

2.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喜欢对所见和所闻进行模仿,家长尊重他人、与人分享的行为都能影响孩子;要使孩子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3.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学校。孩子是怀着发现和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来到这个世界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保持这方面的好奇心,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报以热情,如当孩子画了一张画的时候,可以鼓励说:“你画得很棒!”家长的每一份鼓励都有助于孩子对自己的劳动产生自豪感,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家长可在去幼儿园或学校的路上,给孩子讲述即将开始的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手工课、野游,还可以热情地讲述孩子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如读书、测量、称重等。

4.创造让孩子重复的机会。孩子在学习滚爬、发音等过程中需要反复练习。事实表明,孩子们并不会厌倦重复,相反,当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能够用以帮助更年幼的孩子时,他们自然会更自信,对学习新东西跃跃欲试。

5.使用适度的纪律加以约束。那些受到家长纪律约束的孩子通常更易与人相处,在学校中比那些家长一味严厉或溺爱的孩子表现好。

要做到这点,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会指导孩子的活动,不加以不必要的限制或试图进行控制。

·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最好说出理由,例如,对孩子说“请把玩具车从楼梯上搬走,这样别人才不会被绊倒”,而不要说“照我说的做”。

·倾听孩子的话,了解他们的感受,看看他们是否需要特别的帮助。

·家长生气的时候,别忘了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和尊重,批评应针对孩子的行为而非孩子本人。例如,对孩子说“我爱你,可你在墙上画面是不对的,你这么做让我生气”。

·帮助孩子作出选择,解决问题,可以问4岁的孩子:“我们怎样做才能不让凯文推倒你堆的积木?比如这样……”

·对孩子抱积极鼓励的态度,对他们做得好的事情予以赞扬。微笑和鼓励永远比粗暴的惩罚更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

6.让孩子自己动手。毫无疑问,小孩子需要家长的格外照看,但他们更需要学会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自信。让孩子自己动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要事事替他们作决定,而要引导他们自己进行选择。

7.鼓励孩子与他人相处。学前儿童需要接触社会,开始了解他人的观点。事实证明,小孩子上学前如能常和家庭外的成人和儿童接触,上学后更容易和老师、同学相处。

教育需要家长们的一致


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作为我们家长们,有一点是非常值得大家所注意的,那就是教育的一致性。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只要是关系到孩子的教育,我们家长之间一定要有一个一致。

父亲举着鸡毛掸帚追打孩子,孩子向妈妈呼叫。妻子怒目圆睁冲向丈夫,形成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追逐比赛,究竟谁胜谁负,一时还难以裁决。

要教导好孩子,爸妈态度、要求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前苏联教导家马卡连柯说得好:"家庭集体的完整和一致,是良好教导的必要条件。而这个一致,不但仅可能被教导者破坏……它也可能被爸妈的矛盾,被父亲的横暴、母亲的轻率所破坏。谁想真正地、正确地教导自己的孩子,那么她就应当非常好地爱护这个一致。这不但对孩子是需要的,而且对爸妈也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在教导孩子的具体问题上,爸妈会有不完全一致的意见,此时,爸妈要尽可能地求同存异、去异,密切配合,即使夫妻中一方对另一方采取的教导办法不同意,也不应当着孩子的面表露出来,更不能互相指责,甚至争吵,丈夫或妻子,不论谁对孩子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进行干预或变更。此外,爸妈不但教导孩子的态度要1致,而且对孩子前后的要求也要一致,不能忽而亲昵,忽而打骂。

在家庭教导中,爸妈之间有了一致性,就能使孩子感到父亲和母亲是彼此尊重、互相体贴的,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意见,都是必须照办的。只有在这种民主、一致、和睦的家庭环境中,爸妈对孩子的教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会使孩于无所顾忌,恣意任性,结果是谁也管教不了孩子

家园共育《刘长铭:教育需要追求高贵的品质》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