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孩子为何梦寐以求上哈佛

03-29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媒:中国孩子为何梦寐以求上哈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导读:许多中国人希望进入美国顶尖学府滦造并不只是图个名声,而是看重它们的教育方式,例如能在选择主修科目之前尝试不同的领域,能够与教授进行互动,更为开放的学术讨论等。

美国《洛杉矾时报》6月5日文章,原题:对中国人而言,考上哈佛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就在常帅接到美国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一个礼拜之后,就有出版商登门拜访邀请其出书了。

这位出版商的手中早已准备好了故事梗概,即向世人透露,这两位上海家长是如何将他们的女儿培养成才,过关斩将打败美国本土的优秀竞争者进入世人景仰的哈佛大学的。

当地的报纸也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神奇女生常帅:跳舞“跳”进哈佛》的文章向人们介绍了这位上海女孩是如何凭借舞蹈团成员身份成为哈佛“新星”的。

哈佛大学是中国莘莘学子心中最崇高的学府。每每说到哈佛,人们总是带着敬畏的语气。在中国,随处可见跟哈佛有关的字眼:“哈佛幼儿园”、“哈佛美容学校”、“哈佛艺术学院”等等。关于哈佛的书也不在少数,例如《你也能迸哈佛:美国名牌大学招生秘笈》,以及2000年出版的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m.Yjs21.cOm

“现在,中国的富人们越来越愿意将子女送到美国读书,特别是美国名校,”专门从事留学咨询的朱军(音)说。

他在上海的咨询公司便是专门针对这一小拨富人群体的。这些家长不惜出30万美元让孩子上5年预备补习班,为的就是考上常春藤大学。“家长们都想让孩子进哈佛,但我们不能打包票。我们毕竟不是神仙,只能说是竭尽所能。”

许多中国人希望进入美国顶尖学府滦造并不只是图个名声,而是看重它们的教育方式,例如能在选择主修科目之前尝试不同的领域,能够与教授进行互动,更为开放的学术讨论等。

常的同学说:“在中国大学里根本不用怎么费心学习。考大学很难,但一旦考上了,接下来就轻松了。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有钱的话还是去美国深造比较好。”

目前在哈佛大学念书的中国学生有36人(在哈佛读研究生的中国人当然更多)。哈佛新一届入学人员为2110人,其中至少有9人来自中国。

同样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沈岱波说:“中国高中原来抱有这样的担忧:如果尖子生都报考国外高校而不用备战高考,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质量。但现在,学校一般会对此加以鼓励。”

沈岱波说,她遇到的那些申请进入哈佛大学的学生通常都不是数理化尖子,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进入美国学府深造而找到将来在社会上位置的人。然而,也有人抱不同观点,认为中国人想上外国名校纯粹是为了毕业后能赚大钱。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想进入常春藤盟校深造可谓难上加难。尽管包括哈佛在内的许多美国名校称招生时并不会考虑学生的经济能力以及他们的口语能力。但要想土美国名校,着实还是需要一大笔钱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外国父母为何为中国教育点赞?


当很多中国家长纠结于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不惜代价把孩子送出国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把孩子送到中国来接受教育。

近日,网络热传一篇名为《美国夫妇:我们为什么送女儿来中国上学?》的文章,文中,美国籍父亲和中国籍母亲,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中国。由此引发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思考。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南京,也有不少中国教育的外国“粉丝”。

网络热帖:《美国家长,为孩子选择中国教育》

《美国夫妇:我们为什么送女儿来中国上学?》说的是小姑娘Kay的美籍爸爸和中国籍妈妈,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中国。Kay的爸爸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计算机专业;妈妈毕业于北大英语言文学专业,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文学硕士。两人对比了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一致更认可中国的教育。

美好的校园回忆、更为公平的中国教育制度、中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Kay的妈妈列出了她的三个理由。

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的他们表示,现在有一种潮流,国内媒体倾向于宣传国外中小学作业少,下午三点放学,孩子多么多么快乐。其实在西方,上私校的中学生也是下午三点放学,然后开始上各种课外班,补课到晚上八九点,好学校的年级越高,学生压力越大。

还有媒体报道,定居纽约近40年的美籍华裔马雪亚一家在最近达成了共识,把两个小孙女送到北京上幼儿园。他们冀望孩子拥有“中国式智慧”。

“洋爸爸”送“洋娃娃”在南京公办小学读书

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课间随便走走,就能看到长得很萌的“洋娃娃”,说着很溜的中国话。校长李子贵说,目前在校的外籍学生有50多位,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韩国。李子贵说,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和中国孩子整合在一起,学校也把他们分散在各个班级插班。

来自境外的学生(中小幼):3300多人

据悉,现在在南京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境外学生有3300多人,2007年的一次统计,只有2000人出头。现在,除有近千人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读外,其余境外学生分布在全市7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其中七成多选择进入普通学校,和中国孩子一起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他们至少来自40多个国家,这些学校的教学语言一般以中文为主,执行本市中小学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

澳洲教师爸爸眼里的中国教育:有挑战,学到更多知识

“howoldareyou?”当现代快报记者尝试用英文跟来自澳大利亚的小朋友瓦拉西聊天时,小伙子轻松地用中文脱口而出,“8岁。”“你喜欢在中国读书吗?”“喜欢,这里的老师对我很有帮助。”金发碧眼的瓦拉西忽闪着眼睛,跟身边的小伙伴们手握呼啦圈,追逐打闹着。瓦拉西说,每天放学后,会在学校再跟小朋友玩一个小时。除了上课,瓦拉西在学校选修了十字绣、轮滑等课程。

瓦拉西的父亲James是澳大利亚墨尔本人,是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班的一位外教。去年8月,他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中国,“我想让孩子学习中文,让他来读书,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此外,中国课程的难度让James觉得,儿子在这里的收获将更大。

“作业多吗?”记者问,“不多,就是难一点。”小瓦拉西说,但在James看来,这不是坏事。“例如数学稍微难一点,这更具有挑战性,更能开发孩子的潜力。”

埃及爸爸眼里的中国教育:艺体兴趣班多,语言能力提升快

来自埃及的欧玛现在是南理工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表示,在这里读书不会感觉累。课余时间,欧玛参加了跆拳道培训班。除了培训班,他有时还会跟中国的同学们一起踢足球。

欧玛的同学阿贝多也来自埃及,阿贝多的父亲Hossam在2011年来南理工读导博士,随后也把儿子带到中国上学。Hossam说,这里学校的基础设施比埃及完善,有很多兴趣班,孩子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音乐、艺术、体育等课程,“如果在埃及,孩子们就很难学到跆拳道了。”由于工作原因,Hossam今年10月份就要回国,不过他表示,自己在回国之后会把孩子送到埃及的中文学校继续学习汉语。Hossam说:“中文很难学,在中文的环境下学习,语言能力提升得很快,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拓展,现在他已经会说阿拉伯语、英语、汉语3种语言了。”

韩国爸爸推崇中国教育:一个家族,有五个孩子在南京学习

近10年间,来自韩国的洪先生的家族里,先后有5个孩子在南京读中小学。一个是洪先生自己的女儿,其他4个孩子是洪先生亲戚家的孩子。他们都由在南京定居的韩国人洪先生照顾。

洪先生的太太是南京人。当年回太太娘家探亲时,发现南京的巨大变化,全家萌生了在这里定居的念头。随后,5个孩子先后来到南京读书,其中4个孩子先后就读于南昌路小学。现在孩子们仍在中国读书,最大的已经进了大学。洪先生说,尽管在中国读书也辛苦,但是相比韩国教育,压力还是小了很多。花钱少,不太用上补习班,成绩就不错。而且,他们看重中国的工作机会多,孩子们将来就业有优势。

引发深刻思考:东西方教育正在相互借鉴融合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国来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家长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负担相对重,愿意去一个轻松些的教育环境。事实上,东西方的教育正在相互学习。融合、借鉴才是关键词。

中国基础教育扎实

南京南昌路小学校长华萍表示,这些年学校前后接收过十多个外国孩子。除了一些是因为父母都在南京工作外,大部分是因为看中中国基础教育扎实,加上父母一方是中国人,希望子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浸染而来。华萍也跟这些孩子的家长有过深入交流。她表示,“家长们普遍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很扎实。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有很大帮助。”

东西方教育开始互学

对于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带到或送到中国来学习,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力研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说,以前东西方教育是两极化的,现在则变成了东方向西方学,西方向东方学。这也是社会多元化的表现。现在美国加强对学生成绩的测试和质量管理,而中国的学校增加更多的活动。一些国外的家长,认同中国的教育,认为学知识很有必要,所以选择中国。同时,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让更多外国人愿望把孩子带到中国,交中国朋友,学汉语。在对孩子培养的目标上,大多数美国家庭首先要孩子幸福,在幸福快乐的基础上能成功就成功。而很多中国人第一要成功,要优秀,再是快乐。

孩子为何开始隐瞒秘密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们心中那五花八门的“秘密”,是一片童话般的自由王国,是一方“非请莫入”的心灵圣地。面对孩子的“秘密”,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秘密从哪里来

0~3岁: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

4~5岁:感受秘密。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只能说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仅此而已。如果问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可能回答,“我已经告诉别人好多秘密了。”可见,他还根本没有办法保密。

学龄期:为秘密困惑。

大部分6岁的孩子会为该不该把秘密说出去而发愁。尤其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成人的要求相抵触的时候,他学会了“阳奉阴违”,由此产生了“见不得光”的想法或做法。一方面他希望追求独立,通过保留自己的秘密而获得独立自主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又会为自己保留了秘密而内疚。

青春期:守卫秘密。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自主的意识迅速提升,孩子心灵的空间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似的,秘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他们要更广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生,于是开始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来隐藏属于个人的秘密。比如不少孩子开始转向记日记,在日记中倾吐自己的“秘密”。同时,他们已经意识到要为他人保守秘密,这表明他已经逐渐具备责任感。

孩子隐瞒秘密的原因

孩子有了“秘密”,却总是瞒着家长。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且听他们道来——

1.暂时保密,给大人惊喜

安安(5岁,男):每次我用在故事或电视里学来的方法,故意不把“心里话”告诉爸爸妈妈。等到过一阵子才说,有时看到他们开心和惊讶的样子,我就觉得很好玩。

点评:孩子的这类行为其实是为了给家长一个惊喜而暂时保密,并且想以成人的惊讶换取心理的愉悦,具有良好动机。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不可烦躁恼怒。

2.不顾阻挠,暗地行事

娜娜(7岁,女):父母总对我说很多事情不要做,可是我觉得自己是真的喜欢做那些事情的。所以,我只好偷偷地尝试,不想让他们知道。

点评:这体现了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发现后,应以民主的态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她一定的活动自由。

3.害怕批评和嘲笑

凯凯(6岁,男):放学回家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断练习体操动作。因为我想顺利通过筛选,成为六一儿童节体操比赛的队员。不过,爸爸妈妈对我很没信心,所以我不想让他们知道。虽然他们很好奇我每天在搞什么名堂,但我总说:“什么都没干。”

点评:这说明孩子不愿暴露缺点,而在维护“自尊”。家长应多肯定孩子的进步,耐心帮助他,不要对孩子提过高要求,更不要讽刺挖苦他。

4.隐瞒过错,保护自我

肖啸(5岁,男):昨天我玩爸爸的牙刷,不小心掉到马桶里了,我不敢告诉爸爸,用水把牙刷冲了一下后放好了。哈哈,他没有发现。

点评:为了逃避惩罚,孩子通常会隐瞒一些事实。原因多是家长过分严厉。家长平时对孩子应理解、宽容,心平气和,耐心说服,教育孩子勇于认错。

5.性格内向,少言寡语

覃芹(8岁,女):尽管我总觉得有很多话想说,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有时老师或父母怪我“不坦诚”。这样我就更加不知道如何说了,只好把那些话藏在心里当作我的秘密。

点评:内向的孩子往往少言寡语,似乎“心事重重”,这主要与腼腆、羞怯、被动的个性有关。家长应耐心疏导,培养其活泼开朗、乐于交往的良好性格。

6.我的秘密我做主

闵亮(12岁,男):我已经3天没有和妈妈说话。因为她偷看了我的日记,我很生气。虽然她说那是为我好,可是日记里面有我的秘密,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

点评:父母负有监护孩子的责任,但应以尊重为前提,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不偷听孩子的电话,不强迫孩子说出不想公开的秘密,并且通过科学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独立面对秘密并从容、恰当地处置。

秘密是成长的养料

近30%的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被家长偷看过。有些家长甚至理直气壮:“我们是孩子的监护人,看看他的日记和信件算什么?”这表明很多家长包括老师并不希望孩子有秘密,而希望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事实上,很多家长忽视了秘密就是孩子成长的养料。

一、秘密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对于孩子来说,秘密意味着他自我意识的成长。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应该感到高兴,这意味着孩子诞生了内心世界,他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珍视一颗童心的成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拥有一份独自担承的内心秘密。

二、秘密是孩子内心的一种珍贵体验。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虽然孩子越来越不满于凡事受父母控制、摆布的局面,但是成人世界的强大力量又令他们心生忌惮,于是秘密成为孩子作为弱者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这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独享的体验,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个体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三、秘密帮助孩子走向独立和成熟。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向独立,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秘密是孩子迈向独立和成熟的必经之路,而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与教师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哈佛博士谈孩子到底该不该打


家长教育孩子,到底该不该打?29日,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做客西安时语出惊人,“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而且应该用‘杖’打,但一定要讲究打孩子的艺术”。

为何打让孩子反思做的错事

“把你的棍子闲置不用了,就会把你的孩子宠坏了。”为了说明孩子是可以打的,王涛开场便引用了这句美国谚语。

在现场,王涛专门举了一个例子,一名成功的美籍华人企业家,教育儿子也用“杖”打,但发现儿子就是不听话。有一回他发现儿子又违反了规矩,便问儿子怎么办?结果小孩子轻描淡写地说了两个字“打呗”。这位企业家很简洁地告诉孩子,“爸爸是你的教育者,你今天做出这样的行为爸爸有责任,今天我来接受这个规矩”。然后,他将“家法”打在自己身上。结果他第一次打自己的时候,孩子冷漠的脸就消失了,第二次打的时候孩子下跪了,边哭边求爸爸打自己。此后,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彻底改变了。

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能有愤怒,愤怒会让家长失去理智,“这时应该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该打孩子”。王涛说,打孩子要区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另外一种是“做规矩”。如果是为了“做规矩”就可以打,此时打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是让孩子反思自己做过的错事。

如何打打孩子时要用“杖”

“打孩子绝对不能用手,需要用‘杖’(我国古代的家法)。”王涛说,因为用手打太显随意,同时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可以让自己有冷静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父母想打他,而是因为他破坏了规矩,父母不得不打,特殊的工具对孩子也有一定的震慑力。

王涛说,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打孩子之前要和孩子有语言的交流,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打他。最后一点也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打孩子是因为爱。很多的家长是在打过孩子之后才心疼,而在打的过程中只是觉得非常解气,这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感觉是,决定打孩子之前很心疼,真正打孩子的时候是更加心疼。

当天,这场以“规矩与爱之情商的培养”为主题的教育讲座,共吸引了1000多名家长,也给家长和孩子们送上一份别样的六一节礼物。

【相关链接】:“中国虎妈”式教育引发热议

说“虎妈”是当下世上最知名、最富争议的妈妈并不为过,这位美国的华裔母亲、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因其严厉的逼子成才教育方式而席卷了全球知名媒体的版面。

“虎妈”热潮的背后,有着中美两国国势一扬一抑,以及美国教育颓势引发国民不满和危机感的大背景,也因为“虎妈”教育方式本身,引发了教育科学领域的重新认识和检讨。不过,“虎妈”的话题一开始就注定要跃出单纯的教育领域,成为一桩“比较文化”事件。其中,被大量讨论的是“中国式的严厉”与“美国式的宽松”对子女人生道路的影响,话题也必然引向更深入的如何理解“成功”、“幸福”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会发现,正是对这些大问题答案的不同,造成了所谓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差别。

孩子屁股为何打不得?


一般父母体罚孩子都是“打屁股”,认为“小孩屁股打不坏”。但是专家提醒,打屁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孩子的健康并影响智商。

“打屁股”导致孩子高烧

王先生早早赶回家,想给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进行考试前的功课辅导。但他赶回家时,儿子不在家,打听了一圈才得知儿子躲在一个同学家不愿回家。王先生将儿子强行带回家,冲着孩子屁股一阵猛拍。“当天晚上,孩子臀部红肿,高烧38.8℃,就连忙去了医院。”王先生很后悔,“医生说孩子发烧与打屁股有直接关系。”

经常被体罚的孩子智商低

最近,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专家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在806名2~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9岁的儿童,差距是28分。“有些父母动不动就用‘打屁股’来教育孩子,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打屁股’会造成孩子臀部周围血肿、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另外,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身体各个器官也比较娇嫩,一旦受到外力撞击,很容易出现出血和心脑肝肾等器官的损伤。”

为何孩子的屁股打不得?

脑组织位于颅腔内,颅骨通过寰枕关节与人的脊柱相连接。如果父母在打孩子屁股时出手过重、过猛,孩子的臀部突然受到撞击,可经脊柱传到寰枕关节,有可能造成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打男孩子屁股时更需注意

父母一般都把孩子按在床上再打,由于孩子挣扎、摆动,有可能被床沿或其他依靠物损伤睾丸,导致睾丸血肿或破损。还有些父母一时气不过,用皮带、鸡毛掸子等其他硬物打孩子,这样会引起臀肌局部血肿,血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

打孩子屁股不但令他们皮肉受苦,还会给他们心灵留下阴影。父母在打孩子时一般会考虑别打坏了要害,却很少考虑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父母的教训也有个心理承受的度。孩子天生脆弱、敏感,极易受到伤害。父母一时的怒声训斥和粗暴行为,往往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严重的还会在自己与孩子之间产生永久性的隔阂。

专家提醒:暴力有伤孩子心理健康

儿童保健专家介绍,“打屁股”等暴力教育手段除了让孩子身体健康受损外,对孩子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朱晓华说,用体罚会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还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对一些性格较为外向的孩子采用打屁股等暴力手段进行教育,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还会让孩子模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对于胆小的孩子采用暴力教育手段,会使孩子变得更缺乏自信、充满挫折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

一些父母除了打屁股,还会用揪耳朵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惩罚方式虽然不会造成耳膜损伤,但在冬季,外露的耳朵容易有轻微的冻伤,这时揪孩子的耳朵就容易造成其耳软骨损伤,出现感染或血肿,父母应尽量避免。

孩子为何爱问“为什么”?


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人活着?为什么我不是男孩……孩子的问题总是那么多,他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星期天,你们全家出去散步。孩子突然拉着你的衣角问:“在没有太阳的时候,地球围着谁转?”尽管你竭力想讲清楚,但是他好像还是没有听明白。孩子的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但有的时候,这些问题表达的是一种担忧。对孩子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好奇,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而无需提问的,他总是会把一个个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抛给你。这不奇怪,因为在他眼里,父母是无所不知的人。而你,自然也不想让他失望。但在此之前,你有必要了解提问背后,他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发现自己

“没有出生之前,我在哪里?死了以后,我到哪里去?”

类似问题:“在你肚子里,我就叫芮芮了吗?”(芮芮,5岁)“有一天你也会不存在吗?”(棋棋,4岁半)“蚯蚓也有妈妈吗?”(小雨,3岁半)

他想说的是:在6岁之前,孩子的问题通常是围绕自己提出的。比如当他问你:“人是怎么生孩子的?”其实他是想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生的,是不是父母爱他才生他……通常,这是对他讲述什么是“爱情”的好时机。这类提问背后,经常隐藏着期望、恐惧和担心。当孩子询问“太阳不见了,地球围谁转”的时候,可能他担心的是当父母消失的时候,他该怎么办。这正是许多孩子担心的问题!

如何帮助他儿童图书是最好的帮手,你也可以帮孩子用图片做一棵“家谱树”,在家谱树上直观地找到“谁是谁”,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从哪里来。

了解时间和空间

“风来自哪里?”“明天是什么时候?”

类似问题:“一会儿是什么时候?”(笑笑,4岁)“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若若,4岁)

他想说的是:孩子完全以自己为中心,他在以自己的想法设想着世界。对他来说,风是具有和人相同的能力和反应。当你的孩子企图知道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物的来源时,同样是一种了解自己的方式。他在寻找自己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定位。有了时间概念之后,他就会使用这样的词汇,但是现在的他对这些还很模糊。耐心一点,要知道,直到六七岁时,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此之前,你要做好准备,回答他的许多有关时间的问题。

如何帮助他在日常生活中,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比如,与其说“我们一会儿再读这个故事”不如说“你先去洗澡、吃饭,然后我们再读这个故事”。

试图解惑

“他为什么和我不一样?”

类似问题:“为什么我不是男孩?”(露露,3岁半)“为什么天天是男孩还留长头发?”(依莲,4岁)。“为什么外语老师的皮肤是黑色的?”(西西,4岁)

他想说的是:孩子很小时就会对异常的东西敏感。异常的事物会让他害怕、惊慌,因为这会让他觉得陌生,没有安全感。从两三岁开始,他慢慢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肤色,甚至不同的头发长度。他总是非常坚信那些与性别有关的特征,如裙子是女孩子穿的,穿短裤留短发的是男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你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认同,他会认为,同别人一样就是好。

如何帮助他帮助他认同自己的性别。有关伦理的问题需要经常提醒:“不可以,你不能同爸爸(妈妈)结婚!”另外,告诉他人类世界是多种多样的,有高,有矮,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

孩子为何语言发展能力不良


孩子为何语言发展能力不良现在越来越多小孩语言不清、发音不准,一部分原因是本体感发展不良,大脑对口腔小肌肉的控制不到位,另一部分就是家庭喂养的因素。现在的小孩三四岁了还在吃软皮肉类或者含着饭粒久久都不吞下去,不喜欢吃硬的东西,饭菜都偏向于软的,什么水蛋啊,豆腐啊,即使是肉类的都把肉切得碎得不得了。所以小孩压根不需要咀嚼就吞下去了,自然锻炼不到他们的口腔小肌肉。另外溺爱也是其中一个因素,有些家长根本就看不得小孩哭,他们还没怎么哭就去哄,其实哭对小孩的心肺功能的发展非常有帮助,而且也能锻炼口腔肌肉和气流。要知道,呼吸气流的量和呼吸气流的控制是正确发音的基础,呼吸是构音的动力。

呼吸训练的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呼吸引导气流法,即引导气流通过口腔,减少鼻漏气,如吹乒乓球、吸管、喇叭、哨子、乐器、蜡烛、气球、纸张等都可以用来集中和引导气流,也可以训练小孩延长呼气。另外还要训练口腔的肌肉,做构音器官运动操和按摩操,生活上多吃质硬的食物,多咀嚼,口香糖也是不错的选择!

语言能力发展不良的小孩都偏向于内向安静,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被动型。交流主要是以言语为主,姿势为辅,要知道,自信心来源于外界的鼓励和自身能力的提高,自身言语能力不足,肯定影响以后的生活,日积月累会让其有心理压力,越想说得好就越说不好,越说不好就越不想说,最后演变成社交能力的退化。

孩子为何“想当外国人”?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问大班的孩子:“小朋友,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呢?”孩子们有的说要当解放军,有的说要当运动健将,有的说要当歌星,也有的说要当科学家……老师听了很高兴,鼓励孩子们说你们都很有志气。忽然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长大了要当外国人!”

嗯?那孩子语出惊人,老师不禁愣住了,一时不知该怎么表态才好。

不过,老师还算是机智,没有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话表什么态。她冷静了一下,进一步问道:“小朋友,你说说,为什么要当外国人呀?”小朋友天真地说:“外国人有洋房,有汽车,有……”老师并没有批评那个孩子,而是巧妙地循循善诱说:“外国人有的,我们中国人也会有的。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增长本领,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小孩子的话,难免有随意性,不能贸然给孩子“上纲上线”。但是,孩子的这种想法,想必并非偶然,恐怕和身边成年人平时的言行、社会舆论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社会上的确有些人,一谈起自己的国家,就透着那么一股自卑的味道:什么我们国家思想观念陈旧,科学技术落后,服装用品土气……好像我们国家事事不行,样样落后,简直是一无是处,一无所长。而谈起了外国,那情绪就来了,便“如数家珍”似地滔滔不绝,说外国处处完美,事事先进,情不自禁,赞不绝口,推崇至极。

应当承认,外国是有不少比我们先进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习借鉴。但是,我们的国家,也并非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更不要妄自菲薄。正是看到了我们的不足,才需要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们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成年人无意的言行往往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影响,打上了“烙印”。因为孩子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大人的言行和思想情绪的影响来实现的;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大人的感情和态度影响和制约的。

人们常说:“孩子是成年人的影子。”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希望家长朋友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在孩子面前说话,要慎之又慎,让孩子有个好“影子”可以效仿。

喜欢《美媒:中国孩子为何梦寐以求上哈佛》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