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必要的育儿经验,很多刚刚做上爸爸妈妈的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谓是想什么就是什么,在无形中可能已经深深的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以下18个习惯,就是足以毁掉孩子一生的坏习惯!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
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使孩子产生罪恶感。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
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
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
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
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
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
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8、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
这让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9、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10、避免对孩子说他犯了错误,免得孩子有时候会感到内疚。
这样他将来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会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11、把他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
这样他会养成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12、不论好坏书刊,任其自看,不闻不问,更不予干涉。
而家里倒是收拾得干干净净,餐具也做了彻底的清毒,但就是不管孩子的脑袋里装了多少垃圾。
13、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
这样,将来父母感情破裂,离婚时,孩子不致于感到意外。
14、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钱都照给不误。不要让自己干活挣钱,也别叫他节省,如何让他和父母当年一样受苦受累呢?
15、对他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无理要求,总是姑息迁就。否则万一他生气了,着急了,那可不得了。
16、当他和邻居,老师或警察发生冲突时,家长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边,让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对你不公平的。
17、当孩子闯了大祸以后,慎重地声明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18、当众出孩子的丑。前17条都是在中级阶段前,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一条才是杀手锏。
你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您掌握了以上18条,就基本上毁掉自己的孩子了。
如果你不想毁掉孩子,那么就不要做上述的无聊举动了。
一、模具制造型
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微博],大有人在。此类家长,属于自以为是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误,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对孩子的要求极严,孩子的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方式,到读书的范围方法、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微博]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导。
殊不知,人是万物之灵,人最大的长处,是善于思想,善于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创造,而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之中,就抹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在这种模式之下,不否认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人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在这些克隆产品中黯然消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这种模式之下,恐怕龙凤老鼠的后代,都是“老鼠”了!
二、温室培养型
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培养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给予孩子最好的学习与成长条件,弥补自己少时的缺憾,这是生在艰苦年代的家长的普遍做法。
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孩子的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的爱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交往;孩子的学,更要操心,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却没有料到,人的思虑有限,自然的造化无穷!这样的做法,制造了许多肥胖儿童与厌食者,制造了免疫力极差的孩子,制造了庞大的厌学者队伍,制造了离开父母一无所能的孩子。温室的花朵,禁不住一点点风吹雨打,“温室”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却无法适应于社会,最后父母只好哀叹自己无法与天地同寿了!
三、极力压榨型
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之中。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的特殊性之间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势下,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没有普及,大学生的就业率很低,迫使家长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够上一所名校,有个较好的前程。
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未必让孩子减负,连小学生的作业,家长都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而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教师面临的考核压力,也使学校的减负成为镜花水月。在平时,孩子们都被迫学习到晚上10点以后,而假期,更有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在等待着被压榨得灯枯油尽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设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家长们,不设法补救,却推波助澜,成为扼杀孩子天性与创造力的同案犯。
四、经济刺激型
物质的社会,造就物质的方式,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产业化,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钱看”!考第一,奖励多少,考前十名,奖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为制度!许多家长基本上都是以钱来“遥控”孩子。小小的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庞大的“钱”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拿钱来;帮你做作业,可以,拿钱来;帮爸爸买包烟,可以,拿钱来。
五、原始放牧型
这类模式多出现在打工家庭或者问题家庭,父母忙于打工挣钱,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当然也有现实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读书也同样可以挣大钱,甚至成为黑社会的流氓,也一样“出人头地”!干脆就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模式的后果,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现在虽然有“教育万能”的理论,这世界上却没有万能的教师!
六、自家萝卜型
俗话说,自家萝卜天大个,是啊,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长眼里出天才,自家的孩子什么都好,稍微的出众,在有的家长眼中都是天才的举动,即使有不好,那也是别家的孩子不好,是老师学校的不好,是社会的不好,自家的孩子绝对不会不好!这种情形,相信读者也曾见识,其中危害,就不赘述了。
七、崇尚暴力型
“棍棒下出孝子”,仍然有部分家长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特别在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在气头上,对孩子拳脚相加的,仍然大有人在。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逆反心理以及长大后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恶劣影响,很难消除。暴力调教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别强,要么特别懦弱,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
八、《大话西游》唐僧型
这部分家长相对比较温和,但又失之偏颇,当语言说服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难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话西游》的唐僧念经,两个小鬼实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杀了。现实之中,有的家长的确过于唠叨,但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对孩子的教育于事无补,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由于缺乏必要的育儿经验,很多刚刚做上爸爸妈妈的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谓是想什么就是什么,在无形中可能已经深深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以下9个习惯,就是足以毁掉孩子一生的坏习惯!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使孩子产生罪恶感。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8.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这要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9.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每个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
但是过分宠爱孩子,就成了溺爱。溺爱对孩子来说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很多父母溺爱孩子而不自知!大树老师告诉你,当孩子出现以下5种行为,说明他正在被溺爱,爸妈都要注意了!
01
试图左右父母的行为
王哥老家在东北,夫妻俩带着女儿在外打工,一家三口就租住在我家隔壁。
别看王哥一东北大老爷们儿,对女儿是“言听计从”,就算是小姑娘要天上的星星,恐怕都得摘给她。
有一回,我们约好第二天一起带孩子去水公园玩,行程门票什么的都订好了。谁知小姑娘一听,不是去动物园,立刻就翻脸了——
“爸爸,我不要去水公园,我要去动物园。”
“宝贝乖,动物园我们下次再去,这次跟阿姨说好了,你可以跟大宝一起玩啊!”
“不要!我不管,我就要去动物园……”
小姑娘一看爸爸没有听自己的,立刻就躺在地方大哭大闹起来。王哥安慰无果,只好抱起孩子先回家了。
显然,小姑娘已经习惯了父母听自己的,一有不如意就无理取闹,试图左右父母的行为。
这是典型的被溺爱的表现!父母平时对孩子百依百顺,把孩子的话奉为“准则”,要什么给什么,这都有可能使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
02
不懂知足
不懂知足,简单来讲就是“白眼狼”。
现在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不论条件如何,都尽力给孩子最好的,以至于出现了“全民富二代”的现象——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全都过得跟富二代一样。
父母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家长盲目溺爱孩子,自己吃苦也要把最好的给孩子,却没有在给孩子的同时教会他“知足”两个字怎么写!
相关的新闻,其实并不少见——
父亲在工地打工,月入2000,孩子开学却要求手机电脑都要买苹果的;
父母省吃俭用,孩子在外却挥霍无度,还一度埋怨父母给的不够而大打出手……
然而,几乎每一个父母都是一边溺爱孩子,允许他们无尽地索取;一边感叹自己养了个白眼狼,怪谁呢?
03
没有与人分享的意识
大宝幼儿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孩子特别蛮横,不仅自己的东西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还经常抢别人的玩具和零食。
有一回,老师要求大家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去学校,跟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分享各自的喜悦。
大家都很开心,叽叽喳喳地扎成一堆,你给我玩,那我就把我的给你,每个人都默默地遵守着游戏规则。
只有那个孩子,一把抢走了大宝的机器人,却仍然把自己的陀螺拽在手里。在这之前,已经把还几个小朋友惹哭了,但他丝毫没有察觉自己哪里不对。
后来我去接孩子,听老师说,这个孩子是父母老来得子,家里都宝贝得不行,所以平时就宠坏了,从来都不跟别人分享,只能自己拿别人的。所以,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意跟他一起玩。
你把孩子宠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分享,只会害了他。这个世界,已经不流行唯我独尊了!
04
经常当众让父母下不来台
孩子在公众场合撒泼打滚,在亲戚朋友家里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下不来台这样的事,相信每个家长都遇到过。
小的时候,可能是还不懂;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类似的情况还是隔三差五地出现,那家长就要注意了,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被宠坏了!
父母溺爱孩子有一个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只要孩子稍一要求或者哭闹,父母就弃械投降,满足孩子。
久而久之,父母想管也管不了了,即使在公众场合,孩子也依然不管不顾,经常让父母难堪。
05
要孩子帮忙做事需要求他
周末在姐姐家吃饭,因为我要看着几个孩子,就只有姐姐一个人在厨房忙活。
突然有人敲门,姐姐满手都是面粉,我手里抱着正在睡觉的小外甥,所以就让大宝去开门。
“大宝,快去开下门,看看是谁?”
“妈妈,我算是帮你的忙吗?要我帮忙应该请求我!”
这孩子是在逗我吗?让他开一下门竟然要我请求他!
敲门声又适时想起,不得已,我只得请求大宝去帮我开了门。事后,我反思自己,是什么让孩子变成这样?
除了溺爱,我想不到别的:
帮孩子包办一切,吃饭帮忙盛好饭,刷牙帮忙挤好牙膏;
从来不要求孩子做什么,养成了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孩子从来不认为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反而认为父母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
父母的哀求和纵容,让孩子渐渐变得“目中无人”!
溺爱无处不在,稍不注意就可能“毁”了孩子!
在日常的生活中,爸爸妈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把握了溺爱和关爱之间的度。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溺爱的毒果子,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去培养他们独立,别再当他们的附属品和依赖的拐杖!
孩子教育是父母最关注的话题,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尽量在教育中避免失误!怎样的教育对孩子不利,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
后果: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2.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
后果: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3.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后果:将来的他绝对思维错乱,没有底线。
4.避免对孩子说他犯了错误,免得孩子有时候会感到内疚。
后果:他将来即使犯罪被捕,也会感到是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是受害者。
5.把他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
后果: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6.不论好坏书刊,任其自看,不闻不问,更不予干涉。
后果:家里倒是干干净净,就是不知孩子脑袋里装了多少垃圾。
7.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
后果:将来父母感情破裂离婚时,孩子一点都不意外。
8.孩子要多少零钱都照给不误,也不要自己干活挣钱,千万别节省,别像父母当年一样受苦受累。
后果:他习惯了不会挣钱,只会要钱时,千万别烦恼。
9.对他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无理要求,总是姑息迁就,万一他生气了,着急了,那可不得了。
后果:他可离不开你了,千万别让他独立生活。
10.当他和邻居、老师或警察发生冲突时,家长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边,让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对你不公平的。
后果:他的一生永远都会生活在不公平之中,你信不信?
11.当孩子闯了大祸以后,慎重地声明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后果:别羡慕,别人的孩子为什么都能过着平安幸福的生活,自己的却不行。
前段时间,幼儿园举办的一次中秋演出,成了邻居小敏的一个心结。
小敏的女儿然然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安排了一场歌舞表演,其中,需要两个小朋友一起唱歌。于是,老师就想到了颇有唱歌天赋的然然。
可是,然然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老师和小敏私下沟通了这件事,小敏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就开始劝说然然,可是然然怎么都不同意,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小敏追问原因,然然哭着说:“我不去,我一定唱不好的。”
小敏和我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叹了口气说:
“这孩子做什么事都不积极,特别不自信。平时一点小事都总要爸爸妈妈帮忙,一有事情做不到也不肯自己想办法,就是在那哭。”
“在幼儿园里,老师提问她也不会主动回答,我和他爸爸也不这样啊?”
02
为人父母,我们都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具备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是勇气的来源,也是行动力的开端,拥有自信的孩子,也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多人生的可能。
可是,我们却常常发现,孩子不知道何时开始变得胆小退缩,不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
追根溯源,其实往往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言行,向孩子传达了“你不行”的暗示。
来看看这些话会在你的家里经常出现吗?
“来,宝贝,我帮你。”
“别去,别碰,危险!”
“这有什么难的,来像爸爸/妈妈这么做。”
……
过度热心的帮助,让孩子觉得“我不行”。
好友琳最近找我聊了与婆婆共同育儿的一段“小插曲”。
琳的婆婆是个非常能干的女人,不仅家里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而且非常细心,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更是特别周全,琳常常向我夸赞婆婆的好。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却让琳觉得要和婆婆好好沟通一下了。
原来,琳的女儿柔柔前几天学着自己扣鞋带,刚扣了几下没扣上,奶奶马上跑过去手脚麻利地帮着扣好了。
之后,柔柔看到茶几上有刚刚洗好的桃子,便伸出小手过去拿,想要放在嘴巴里面啃。奶奶见状忙拿过柔柔手中的桃子,说:“来,奶奶帮削削”,然后迅速削皮并切成了小块。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琳发现很多次柔柔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被奶奶抢先做好了,而柔柔则越来越失去了做事的主动性。
其实,过度的包办,打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积极性。在每一次成人的“替代性完成”发生时,都在像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到,你需要我来帮助你。”
密不透风的保护,让孩子陷入无助。
当人在接连不断的受到挫折时,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是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一个著名发现,叫做“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的一次次尝试被制止后,他会逐渐认可自己是无法掌控环境和事物的,自己的行为总是会被阻止的,从而失去再次尝试的欲望。
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孩子陷入长期的自我否定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看不见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否定自己。
当孩子做一次尝试遇到困难时,身边的陪伴者常常会为了鼓励他,对他说这样的话:“宝宝,这个一点都不难,你再试试”,或者“这个很简单,你像我这样做就对了。”
可事实上,很多件事对于孩子而言真的很难,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东西需要艰难的努力,才能够去习得。
可怕的是,身边的大人却总能轻松驾驭在他们心中很难的事情。
而如果此时,大人们无法看到孩子内心的无助感和焦虑感,而是告诉他这一点都不难,可想而知,孩子的内心是崩溃的。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放弃,同时去否定自我的价值。
03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见证一个生命走向独立的过程。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一天独挡风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一些父母会在孩子的错误和问题面前,用非常激烈的言行指责、羞辱孩子,试图通过“打击式教育”的方式激发孩子做的更好。
比如对孩子说:“你真笨”、“怎么这都做不好”、“别人都比你强”等等。
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不仅难以达到帮助孩子改正的预期,更成为了摧毁孩子自信心的“强力武器”。
长期在父母的指责、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陷入深度的自卑之中,并且相信父母口中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失去表现自我和挑战未知的勇气。
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往往意味着保护他们对事物的主动性,增添孩子从容面对人生的动力。
自信心的培养,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原则是,我们要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能力,感知到自己的力量。
想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信,我们可以这样做:
1、放手让孩子去体验。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强调过“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孩子们是通过亲身的体验来学习事物的,这些知识是经过他自己验证才获得的,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实,在孩子发现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越来越多时,他们也在通过体验,建立着自身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不是他人能够赋予的,只有孩子亲身获得,才最有激励意义。
2、给孩子正确的鼓励。
鼓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的鼓励要更加深入而具体,让孩子感受到真诚。
不要仅仅是停留在“你真棒”上。而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能力和美好的特质。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
“宝贝,我看到你自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努力的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放弃,做的特别好。”——赞扬孩子的坚韧性和解决问题能力。
“宝贝,我看到你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了小妹妹,你特别有爱心”——赞扬孩子的品质。
3、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一些父母会把“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殊不知,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其实也是在否定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
这种不平等的感觉,会渗透到孩子心理的方方面面,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大人的互动,来感知自己的能量的。
当他们的话语得到回应,当他们的选择被尊重时,更能够获得内心真正的自信。
4、做到充分的接纳。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必须要做的是接纳。要知道在努力尝试的过程中,“犯错”是必经的过程。
孩子需要意识到“做不到”、“做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想要习得一项新的技能并没有那么容易。而比“做到”更重要的是不断自省和改进的态度。
当父母充分接纳孩子的时候,“出错”不再是令人恐惧的,而是充满契机的。这样也能够帮助孩子快速的重新积蓄勇气,有信心投入到新一轮的尝试之中。
人生总难免有艰难险阻与磕磕绊绊,当孩子满怀欣喜的开始探索人生旅程,愿我们在背囊里为他装满了自信与勇气,这份爱终将陪伴他们的一生!
一些家长头疼无法知道孩子为什么大哭大闹,不明白孩子为何特别淘气,不清楚孩子为何忽然好动。总之,一连串的问号让家长甚是无奈。从早教角度而言,之所以出现种种困惑,是因为家长没有读懂孩子的行为语言。
专家认为,孩子的哭、笑、闹、淘等等诸多行为都是其心理的直接反映。在孩子语言能力尚未完全发育之时,孩子的“哭、笑、淘”就是一种行为语言。为科学健康地抚育孩子,家长朋友们必须要用心分析,读懂孩子的行为语言。好育园早教专家认为,要多角度理解孩子的“哭、笑、淘”等诸多行为语言:
1、孩子的哭闹,有生病不舒服、饥饿、寻求安全感等多重含义
孩子的哭,有的是因为生病不舒服引致,或者是因为饥饿所致。同时,当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他也会大哭。比如,当孩子睡醒后,一般会大哭,这时,千万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是饥饿了,此时的孩子可能是因为睡醒后没有感觉到安全感,希望通过哭声引起父母或大人的关注,寻求大人的爱抚。因此,当孩子睡醒后大哭,家长一定要用抚爱或轻声的哄爱来给孩子安全感。
因而,当孩子哭闹之时,家长一定要分析好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让孩子的心理述求得到满足。
2、孩子的笑,是一种幸福与满足的表现,也蕴含希望得到大人肯定的期朌
有些孩子在得到大人的逗弄时,往往会报以开心的大笑,此时,家长一定会认为这是孩子内心幸福与满足的表现。诚然,家长的抚爱会让孩子内心得到幸福与满足,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考虑,这也是孩子内心期待得到大人肯定的体现。孩子在用行为语言“鼓励”家长给予其更多的关爱和肯定。此时,家长可以适时对孩子说进行一些爱抚式的言语,对孩子进行行之有效的早期教育。事实证明,当孩子幸福地笑的时候,家长进行爱抚式的早期教育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孩子的淘,绝对不是简单的不听话,也是渴望关注,或是动手能力或运动能力发育的表现
有些家长很头痛幼儿在生活中的“淘气”,似乎孩子淘气,是一种不听话或者不乖不懂事的表现。孩子们往往喜欢在家里乱扔东西、喜欢乱拆家里物什,或者故意和家长逗玩,这不是简单淘气。
比如,当孩子在大人没有关注到他时,会故意捣蛋,这时,家长千万不要过多责骂孩子,这是孩子用自己的“淘气”来吸引家长或大人的关注,以期获得更多的关爱,此时家长要反省自己是否对孩子关爱不够了;而当孩子在家里乱拆家里的玩具之类的物什之时,家长也轻易不要生气,这是孩子智力发育的一种表现;而当孩子在床上或地上乱蹦乱跳时,则更有可能是孩子运动能力在发育的具体体现。
4、对于孩子无理由乖张的行为,家长必须引起重视
以上,我们分析了孩子种种缘由内心或自身发育的行为语言,提醒家长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庭教育。但对于一些无理由的行为,比如无缘无故不吃东西,无理由的拒绝抚爱,则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这些不正常的行为很可能是孩子身体不适,或者心理受到伤害的表现,家长们一定要从日常行为中找到此中原因,以为爱抚孩子寻求因应之策。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18种行为可能毁掉你的孩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