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直对我们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怎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呢?并不是在位置上站在和孩子相同的高度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感受到孩子的想法,探触孩子的世界。
在进餐前,我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
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
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
稍稍维持秩序,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听的配乐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
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
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
当我走近时,孩子们的笑脸凝固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惶恐、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罚的表情。
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那组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
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班的录音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楚录音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己玩起来了。
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释然了。
向孩子道歉之后,我轻轻的放大录音机的声音,随后又坐到孩子的位置,听一听声音是否合适,问一问旁边的小朋友,这样能听到吗?回答是肯定的。
这一事件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教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
另一方面老师或许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还是要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时换一个位置,站在孩子的位置聆听孩子的声音或许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换一换位置,站在孩子的位置聆听孩子的声音或许会受到不一样的效果。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个一直讨论的话题,怎样蹲下来呢?不是在位置上站在和孩子相同的高度,而是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感受到孩子的想法,探触孩子的世界。
在进餐前,我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稍稍维持秩序,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热闹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听的配乐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当我走近时,孩子们的笑脸凝固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惶恐、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罚的表情。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那组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班的录音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楚录音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己玩起来了。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释然了。向孩子道歉之后,我轻轻的放大录音机的声音,随后又坐到孩子的位置,听一听声音是否合适,问一问旁边的小朋友,这样能听到吗?回答是肯定的。
这一事件给了我很多启发。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教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第二、老师或许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换一换位置,站在孩子的位置聆听孩子的声音或许会受到不一样的效果。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认真聆听。我们注重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好习惯,却忽略了自己是否做到了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教师,在很多时候,容易不耐烦,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却不自知。若不是发生这件事,我很难意识到自己不是个好听众。
这件事发生在周一的上午,小朋友们都穿好了园服,排好了队伍,准备升旗。唯独,然然不紧不慢的溜达。然然平时就是慢悠悠,跟不上节奏的孩子。别的孩子叠被子,他开始穿衣服。别的孩子洗手喝水,他还在叠被子。等所有的小朋友吃完水果要活动,他才开始喝水了。队伍出发了,他落在了后面。我赶紧过去找他。然然说,我不走,我要换衣服。我告诉然然,你看小朋友都穿着园服出去了,大家都穿的一样啊!基于我对他的了解,他脾气很犟,不换衣服他一定不会出去的。看着队伍已经没了踪影,我一边很着急,也很生气,我心里想他一定是觉得穿着自己的大棉袄很帅气,很时尚。我一边给他换衣服,一边没好气的说为什么非要穿你的大棉袄,你是不是觉得你的衣服很帅气?然然说,不是,因为穿这个出去我会冷,我怕冷。听完这句话,我的火变成了懊恼。看着他穿上棉袄,高高兴兴出去的样子,我觉得很惭愧。如果,一开始我不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误解然然,我就不会生气。如果,我知道孩子仅仅是因为生理需要怕冷才换衣服,我又怎么可能火大。
这件事发生后,我想了很多。这绝不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思维断定孩子的想法,只不过以前未曾发觉。在教育中,我们过分强调了孩子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却忽略了孩子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太自以为是了,认为我们认为的孩子就是孩子本身,不知不觉中思维变得定势,视觉变得狭窄,在心里为每个孩子贴上了固有的标签。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宁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孩子,也不给孩子一个说话解释的机会。静心倾听,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我的教育格言。
拜读了《善于与学生沟通》后,感触颇深,我深深感受到教师与学生沟通是一种艺术。
在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下几点:一、善于耐心倾听学生的讲述。
也许学生的讲述是天真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教师耐心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提高学生自信心,达到师生心灵沟通的效果。
因此,教学中不管面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都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尊重他们的见解,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适度的评价,这样的沟通就会有成效。
二、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居高临下”。
教师与学生沟通一定不能摆出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
要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要以为教师是在教育学生,是为了学生好,就不注意说话的语气,用生硬的语气与学生交谈,这样使得学生难以接受,也使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是老师在批评我,老师不喜欢我,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也一愿意跟老师交谈,这样,与学生的沟通完全无效,反而使学生反感老师。
因此,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及时、准确、和蔼地教育和引导他们,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
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幼儿民谣教学之“聆听重复”策略
一、民谣歌唱中重要的策略元素
1.聆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可以有效帮助幼儿建立听觉表象,从聆听入手,乐入心灵。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内涵。聆听是民谣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首要策略元素。我们要充分创设聆听音乐的环节和策略,让孩子安静听、愿意听、自然听、专注听。充分感知音乐的各种元素,多听少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语言使用,呈现一个听者为王的音乐课堂。如情境中听,游戏中听等。
2.重复
在艺术中,从母体作的最简单的变化方式是重复,所谓重复,就是换一种方式(位置)再来一次,重复是音乐学习,有效积累音乐听觉表象的保障。重复是艺术形的特点之一,适宜的重复能让心有安全感和舒适感,有效的重复能有温习的价值,这种重复应该是螺旋上升,蕴涵审美趣味的的重复。我们要避免单一的“炒冷饭”,机械的重复,主张渐变、丰富、趣味的重复。如:不同的聆听场景,韵律动作的空间变化、不同音色的歌唱。
3. 递进
渐进,表达的是一种学习的秩序与智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学习的内容与难度,我们称之为“上楼梯”策略,上楼梯策略首先传递的是一种秩序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种有序的学习模式与学习步骤,让老师有效处理各元素与策略关系,头脑更清晰。如以下递进原则:旋律在前。歌词在后(歌曲注重旋律的重复聆听);清唱在前,伴唱在后;聆听在前,韵律在后;韵律在前,图画在后;静在前,动在后等。
4.韵律
韵律就是借助手指、身体的动作,一起来感知和表现音乐。我们要巧妙挖掘音乐中的韵律元素,根据音乐的形、情、力、序,编织简单、趣味或美好的动作,用动作传递歌曲(音乐)中的情感、旋律、运动线条和故事,全身心感受和体验音乐。
5.情境
由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情动于中,故形成声。音乐是情感的世界,生生不息,唤醒听者无尽的想象和联想。情境就是根据音乐创编有时间、有人物、有情节、有冲突的故事,情境中学习,无疑是音乐学习最适宜的场景。我们要根据歌词或音乐的标题,在反复聆听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作,关注生活性与游戏性,编织有意味,有情趣的故事场景,吸引幼儿自然走进音乐的聆听、对话与表现中。
二、“聆听重复”四部曲
听,不能简单的听,重复,不能单一的重复,聆听重复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民谣的策略和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幼儿建立听觉表象,并快乐歌唱。在策略实施中,我们抓住“情”“问”“做”“玩”四字。尝试研究和思考:
1.“情”中听
情境中的聆听带有模糊和浪漫性,它是激发幼儿自然“竖”起耳朵,让音乐流入,在心中激起表层涟漪的一次聆听。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音乐故事,依托简单的情节和角色,容易让孩子找到这种自然入耳的浪漫阶段。
如:在歌唱《小老鼠上灯台》活动中,我们编织了《可爱的小老鼠》的音乐故事情境,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自然进入音乐。吱吱吱。吱吱吱,我是一只可爱的小老鼠,从我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天天听见老奶奶哄着她的孙子胖墩唱着一首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小老鼠心想,我又没偷过油吃,到底油是什么味道的呢?甜甜的、酸酸的、成成的……我真的好想尝一尝啊!一天,小老鼠悄悄地爬上了灯台,边上还边哼起了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哇,油好香啊,真是美味的好东西啊!小老鼠正吃得香呢,突然听到“喵喵喵”的声音,吓得它“叽哩咕噜滚下来”了。逗的胖墩咯咯直笑,老奶奶也觉得挺有趣,也跟着笑了起来。小老鼠可难为情了,这时,老奶奶抱着胖墩又唱起了那首“小老鼠上灯台……”
(教师讲述故事时,以哼唱旋律、清唱歌曲为主,刚开始歌词可以不太完整,有模糊的特点,逐渐走进有伴奏和完整的歌唱。)
2.“问”中听
自然浪漫的听,不需要理智的参与,它强调的是享受音乐的浪漫和自然,浪漫之后,我们进入音乐学习的“概括阶段”。在这里,我们紧扣“问”的策略,以问带动听,用猜想、解惑、论证三步骤进行:
猜想:音乐里,谁来了?(关注人物)
解感:到底是谁来了?它在做什么?我们再来听一听!(关注情节)
王**是我班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的宝宝,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说话的口齿不清晰,表达不完整,加上她十分内向的个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能听到她说话,更不用说参与活动中的讨论了。
也许是家长注意到宝宝的这一弱点,每天早晨来园,她总是在阿婆的逼迫下和老师打招呼,说声老师早,有时甚至不说。那么是不是她不喜欢老师呢?阿婆告诉我们,其实当王**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嘴上就自言自语的不停地说老师早。阿婆问她:你为什么在幼儿园里不叫老师早呢?是不是老师对你不好?“她说:“不是,老师喜欢我的。”就是面对老师她表达不出来。
由于孩子特殊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对她的做了特意的观察。发现她虽然不爱说话,但是却和其中一个叫磊磊的孩子走得特别近,她会主动的叫他的名字,还会主动和他玩。从父母出了解到,磊磊小朋友是和她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由此可见,要取得孩子的认同,必须和她建立起熟悉的感觉,让她觉得和你说话不陌生,比较有亲切感,因为造成孩子的这种内向的行为,主要是从小就阿婆带大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和孩子交流的较少,一起出去的机会几乎没有,造成孩子与外界接触更少了。孩子进入幼儿园不知道怎么与小朋友、老师进行沟通的心理行为障碍。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能以平常心对待,更不能强迫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导致孩子的心里会闭得更紧。于是,在阿婆又一次催她叫老师早时,我与阿婆进行了交流,请阿婆不要再逼迫孩子这样叫老师早,因为这样没有效果,等到孩子心里真正想叫老师早的时候,让她自己叫出来。就这样每次早上看到她,我还是主动和她打招呼,也不介意她是否回应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给予她关注,鼓励并交给她与人交往的方法,但是不对她施加过多的要求,只要她能和大家一起开心的参加活动一起开心地玩就好。也许正式在这中平和、自然的氛围中,一天来园后她主动和我说:老师早。早已习惯了其他孩子的问好声,对于她的这声问好却觉得那样的珍贵,真是不容易呀。
孩子一旦向你敞开心扉,接下来的交流就变得那么随性和自然了。碰到问题,她会主动找我帮忙;有人欺负她了,她会向我告状;只要我提示她哪里做的不好,她会立即改正,不仅如此,她和小朋友的交流也多起来了,把看到的动画片的画面和旁边的孩子说说,和别人一起玩娃娃家的游戏。虽然,她还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我们的讨论活动,大胆地在小朋友面前表现自己。但是,我相信时间会改变一切,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不断给予她鼓励和支持,增强她的自信心,相信她慢慢会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宝贝。
?导语:“奇妙的声音” 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经常会操作的认知活动,各个年龄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有所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了解,我发现我们班里的孩子想法非常丰富,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非常强,特别是声音这样的主题,表现得更是突出。一般化的教育目标对于他们来说,显然太浅了。而他们的问题是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做事只顾自己,观察不仔细。
?如何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来开展关于声音的教育活动呢?
活动一开始,大家一起讨论生活中的声音。幼儿们积极踊跃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孩子说出了各种动物的叫声、汽车的声音,有的孩子说到了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雷声。
欣欣大声说:“我还听到过树叶飘下来的声音!”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于是我紧接着问大家:“你们听到过树叶飘下来的声音吗?”回答不一。“那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能听到呢?”
欣欣着急了,抢着说:“树叶飘下来有声音,我真的听到过,很小,要安静的听!”
其他的孩子愣了一下,我立刻神秘的说:“那我们安静的听,看我们还能听到什么小小的声音?”
一只小鸟正在窗外的玉兰树上鸣叫,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我听到了!有小鸟的叫声!”“我还听到了小猫的叫声!”“还有别的班小朋友说儿歌的声音!”
我笑了:“你们是怎么听到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安静!”
接下来的活动孩子们表现得非常兴奋,在模仿最大和最小的声音时,孩子们能清楚的比较出很大和很小的声音:雷声和小鸟叫声……并且能够理解声音的大和小是对比出来的。
操作环节中,孩子们积极探索,用自己身上的器官和身边的东西制造出声音,很多孩子想出了用嘴巴、牙齿、拍手、跺脚、拍腿……
乐乐说:“老师,肚子也会发出声音,饿了的时候就会咕咕叫!”孩子们都哈哈笑了。
可儿说:“拉拉练也有声音。”立刻就有孩子反对,那我们就来试一试。试验的结果有的孩子说有,有的孩子说没有。到底有没有呢?我请可儿再拉一次拉练,小朋友认真看,认真听。孩子们一下安静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听到了!拉拉链有声音!”那为什么刚才没听到呢?鹏鹏说:“刚才小朋友说话的声音太大了,拉拉链的声音小,所以就听不到了。说话声音没有了,就能听到拉拉链的声音了。”孩子们已经从自己的探究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了安静倾听的意义。
彤彤说:“老师,我的舌头和牙齿也能出声音。”彤彤打起了响嘴、磕了几下牙齿,这次其他小朋友都安静的听着。等彤彤做完了,有的小朋友说:“我没听到。”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把问题提出来以后,小朋友开始了讨论。丫丫说:“他离彤彤远,就听不到;我离得近就听到了!”孩子们又知道了距离的远近和声音大小的关系。
一连串的的奇思妙想使这节活动更加丰富,气氛始终十分的热烈,超出了预想的目标。并且随着活动的开展,我发现孩子们从最初活动时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状态,慢慢的转变,别的小朋友发言的时候,自己能闭上嘴巴,看着发言幼儿认真听,有的孩子还会伸出食指比划着“嘘”来提醒身边的小朋友安静倾听。
?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各种动物的声音、马路上汽车的声音、好听的歌声、好玩的玩具发出的声音等等。孩子对各种各样声音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日常活动中,他们喜欢自己制造出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会兴奋得大喊大叫、会用力的跺脚拍手、会大声的挪椅子、高声讲话……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所造成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体生活地进行。
?如何引导幼儿感知辨别生活中各种声音,引发孩子关注周围人与事物的兴趣,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呢?
我想这是需要我们教师下一番心思的。不仅仅是一次声音的活动,每次教育活动对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掌控能力都是一次考察和促进。我们要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千篇一律,更不能生搬硬套,要充分考虑班级幼儿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制定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和需要的教育目标,并且在活动中善于利用教育互动中出现的闪光点,根据这些教育契机,灵活机智的调整教育方式,使活动进一步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服务。
孩子们听到的是身边环境的声音,我们需要的是倾听孩子来自心灵的声音。每一个单词、每一句对话,都是一个教育的基点。一首和谐的乐章不正是由一个个平凡的音符谱写而成的吗?我相信,教师用心的倾听一定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的和谐美好,让我们的孩子唱响明天最美丽的歌谣!
俗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孩子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不够的。孩子的兴趣已否,决定了孩子学习的积极精神。兴趣是孩子们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兴趣可分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实际活动当中,幼儿的直接兴趣和间兴趣是可相互转换的,有时甚至是互为一体的。因此,不管是为发现和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生成”的活动,还是培养激发幼儿间接兴趣“预设”的活动,都是受幼儿欢迎的,是幼儿当前需要的,有益于幼儿积累经验。能适应于幼儿发展的活动。如何发现与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和激发幼儿的间接兴趣,就此我结合工作谈谈几点。
一、参与幼儿活动发现和满足幼儿直接兴趣
1、做孩子的伙伴,倾听孩子的看法。
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孩子们对某事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应随着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会表现出异常激动和专注的神色,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活动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孩子们的表情,洞察孩子的心思和动机,引领他们去寻找活动的兴趣。如开展体育活动时,老师发现孩子们对玩纸飞机没有刚开始时那么兴趣,有的还把这撕了扔了,缺少点什么呢?这时教师结合飞机特技表演设置穿越障碍,提出飞机着落的远近距离为胜负时,并给予奖励,那一定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2、跟踪孩子的行为,捕捉“生成”教育的契机,拓展孩子的知识。
在活动中,教师可采用延伸幼儿兴趣而生成教育,在追踪幼儿行为时,教师对幼儿的一些不易理解的行为保持审慎的态度,注意对其先前和后继的行为进行追踪,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意想不到把捕捉“生成”教育的契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拓展孩子的兴趣为了培养幼儿思维流畅性,引导幼儿兴趣的拓展并使他们能够从中获益而应采用适当的生成策略。
二、注重培养和激发幼儿的间接兴趣
1、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趣味性、真实性与挑战性相结合。
教师在为幼儿创设趣味的活动情境时,使他们“身临其境”,在活动气氛中产生兴趣。因为在活动中大量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可感触,富于变化的情境理更易吸引幼儿的注意,例如如何开展“寻宝”探险活动,让幼儿像一位探索家那样,爬过“山地”,越过“小河”,走过“森林”,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解开图中之迷,最后寻得“宝贝”,这比一般的看图讲解要好多了。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不断地发展,当代幼儿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再满足于做假戏,他们更喜欢体验“假戏真做”的真实效果,
2、设置悬念是探究活动的催化剂。
如果一项活动能让幼儿探究各种问题和现象,让幼儿有机会解除一个又一个悬念,那么幼儿便会觉得此项活动“其乐无穷”。
3、设计的活动应注意具有选择性。
幼儿对自己能够选择的活动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学习风格、特点、爱好等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不同性质的活动供幼儿选择。我认为教师在提供可选择活动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①活动材料的可选择。教师围绕活动设置的材料应是丰富多样的,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成品的、半成品的材料或自然物进行活动。②活动内容的可选择。幼儿在选好材料后,同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活动。③活动难度的可选择。幼儿可根据自己活动能力选择难度不同的活动。④活动方式的可选择。
总之,教师应注重孩子兴趣培养,用孩子好奇、积极探究的精神去打开智慧之厅的钥匙。
教育笔记《聆听专家声音 打开美丽思路》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声音幼儿园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