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孩子之间如何和睦相处?

04-14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幼儿园孩子之间如何和睦相处?》,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案例:欢欢是小班上学期新来的孩子,这个孩子长的特别帅气,有一双京剧里常看到的丹凤眼,我很喜欢。由于是新来的,似似乎还不知道怎么和同伴相处,他总是用推人和摸别人的头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友好,发展到后来是很喜欢用掐小朋友的脖子为快乐,常常弄得这个孩子哭,那个孩子告状,经过小小班一年的集体生活班上二十来个聪明伶俐的孩子,都能友好相处,只有这一个孩子有攻击力,而且欢欢的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处于一种没有开发出来的状态。跟他说什么都是头一闪就去忙着捡地上很细小的一点点小线头或者几乎看不见的小垃圾,吃饭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除了豆腐干就好像没有他爱吃的菜,吃饭要喂不说,而且是喂小半勺进去,吐一半出来,常常是小朋友都已经午睡了,老师在边守午睡边在喂欢欢吃饭,于是班上两位老师都有一半的精力在这个孩子身上,渐渐地有些烦恼。

像欢欢这样特殊的孩子,也许我们在整个教育生涯中遇上的不会很多。但是一个足以让我们“头疼”了好一阵子。但我也想起一个故事:曾有教授做过一个实验:先出示一张白纸让大家看,问大家看到什么?大家齐声说一张白纸,然后教授在白纸上点了一个黑点,接着又问大家看到什么?大家又齐声说:一个黑点!教授说你们只看到一个黑点,它其实还是一张白纸只不过上面有一个小小的黑点,现实生活中,往往都是这样,只看到一个点,而看不到全面。

这个故事常在我的脑海里出现,确实是这样,我就劝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想想那些没有攻击力的孩子,他们是多么的可爱,这样也许可以冲淡烦恼,加深快乐,也希望引导这个孩子早日学会和小伙伴友好相处,早日学会吃饭,早日学会和大家用语言交流,因为这本来是我们幼儿园教师的工作。

分析:

1.通过家访交流,来园离园的交流,以及自己的观察,了解到欢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孩子,他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家庭教育是相关联的。由于小时在外婆在长大,外婆是一个干净的人,欢欢接触什么都说“脏死了,不要去碰!”安全起见,总是让他在家里一个人独处了,上下楼梯都是要抱着,外婆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对欢欢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用原来知心姐姐讲的一句话那就是:“大人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这些状况也造成欢欢对奶奶接来就上幼儿园两个陌生的环境储多的不适应。

2.在学习方面,一方面是因为他从未上过幼儿园,确实不具备某些方面的能力。另外,他的情绪刚刚稳定下来,让他坐下来学东西或许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过程的巩固,再另作要求。

对策:

1.家园合作:首先和家长沟通在吃饭、和小朋友相处的方面达成共识。

2.我告诉他喜欢和小朋友玩可以拉拉手。记得上学期有一个孩子也是这样的,我用同样的方法使那个孩子交到很多,希望欢欢早日交到很多朋友,但渐渐的我也发现这招没用,于是改变了策略,我告诉班上的小朋友如果欢欢再有攻击性行为,可以将他攻击你的小手推开并和欢欢拉拉手,和欢欢说一句“小朋友,拉拉手”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招还是比较管用,既防止了小朋友被攻击,又形成了一个好的班级氛围,

3.吃饭方面,开始我们尽量喂,渐渐要求自己吃,菜从少量要求吃到至少一半吃完。

效果分析:经过两年的观察与指导欢欢已经进步多了,现在已经没有攻击行为了,吃饭能自己完成,菜除了少数的种类不吃,几乎都能吃完,虽然有时会吃的很脏,但是没关系,小朋友在一起玩时总能看到他笑眯眯地跟在大家队伍的旁边很开心的玩着,虽然他不能整齐地排在队伍中间,但他知道要不远不近地跟在队伍旁边,像个快乐的小精灵,通过对欢欢跟踪观察、悉心指导的这一过程,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爱心、耐心、细心”是种多么不可或缺的品质。也让我联想到了“剪冬青的联想”--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冬青,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提高跟孩子相处的质量


如何提高跟孩子相处的质量

如果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当然质量越高越好。但是不能把这个概念绝对化,因为你不可能把太少的时间规划得很好,比如你只有一小时的时间,而孩子正在睡觉或者正是看动画片的时间,你又怎么来提高质量呢?所以质量时间也不是万能的。

父母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呢?

一般认为和学龄前儿童在一起的质量时间就是坐下来和他们玩拼图游戏、给他们读故事书,总之是适合他们的年龄的活动,越有点教育意义越好,但这并不一定正确。

在一个父母都有繁忙工作的家庭中,孩子缺少的不是和大人一起玩游戏的时间,而是给大人当“学徒”的时间。因为他每天9小时的时间都是在和幼儿园阿姨们玩这样那样的游戏,学这样那样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接触社会,去看邮差投信,看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看小学生上下学,他们缺少的是和你一起买东西,一起清洗汽车、给花园浇水,甚至就是和疲倦的你一起在沙发上躺着。

如果你坐下来和3岁的孩子玩拼图,孩子会很清楚并不是你喜欢玩,你只是作为一种责任。相反,离开你一天的孩子,如果你让他跟着你参与你正常的活动,他才会真正感到妈妈是喜欢和我在一起的。这一点对于和孩子相处时间更少的爸爸更加重要。“小家伙,给我帮忙除草去!”大多数孩子听到这句话,都会兴高采烈地跟在你后面。

怎样平衡质量时间和孩子的自我娱乐?

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在自我娱乐方面有很大差别,想自己玩的孩子自然就会自己玩,这不用教,但值得鼓励。

为了适应孩子的自我娱乐,你可以让孩子在你旁边玩他的东西,而你干你的事,单独的孩子游戏室对7、8岁以下的孩子并不一定合适。因为他们不愿意完全离开你,他反倒会因为经常想找你而打断他的游戏。当你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把孩子的玩具抽屉摆在冲着厨房门的走廊上,孩子会聚精会神地用彩笔画画。

还要注意不要打断孩子的自娱自乐,比如孩子的积木还剩两块就摆完的时候,你就催他去洗澡。不能完全指望孩子的活动符合你的时间安排。

很显然电视和录像带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何合理地处理这个问题?

大多数父母都抵抗不住把电视和录像带作为孩子的“保姆”。也难怪工作一星期的父母,堆了一星期的活等到星期六来做,恐怕也只有一盘录像带能带来40分钟的平静。我们中恐怕没有人不这样做过,应该注意的是这个做法很容易上瘾,星期六放了一盘,星期天再放3盘,平常的晚上你也会发现放着录像做晚饭多快,这时你恐怕早已忘记了“质量时间”。

电视并不是完全不好,你应该了解什么时候演什么节目,为孩子提前计划好,插入孩子的时间表内,如果有时间可以尽量和孩子一起看,避免孩子看到他们不该看的东西。

计算机是不是孩子的好伴侣?

不应该让小孩子过多地停留在任何屏幕前,因为有很多事情等着他们去做。他们需要在院子里玩耍。掌握灵活运用他们的身体;他们需要和人交谈、看大人做事,通过“过家家”来扮演各种角色,学习各种生活的技能。当然社会在发展,孩子也在变化。这些现代化的东西过早进入孩子的世界是好是坏,谁也没有定论。

弹性工作制的产生,使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但他们发现陪孩子很枯燥、疲劳,怎样才能使父母真正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对每个父母来说这个问题恐怕有不同的答案,但如果你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不是一种享受,那么你的孩子肯定也没有从中得到快乐。

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你把成人和孩子分得太开:什么时间是我自己的,什么时间是看孩子的。这样你和孩子在一起显得很被动,注定要产生不满足感。

想想你总想做,但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其中有没有孩子的位置。大人们喜欢周末悠闲地整修花园,孩子也是一样。不要把孩子排除在你的世界之外,再专门抽出时间走进孩子的世界。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跟我一起做饭。来兴趣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做上好多储藏起来,现在他已经是个小烹饪能手了。

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孩子,只有能主动地去接受、去体会,才能得到其中的享受。

家长应该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


家长应该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

1.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2.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6.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7.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据程桂英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如何让孩子和同伴友好相处


如何让孩子和同伴友好相处

张莉萍

孩子的小伙伴是孩子的小老师,小伙伴的聪明、勇敢,会启发、激励孩子;孩子的小伙伴也是一面镜子,从小伙伴身上,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孩子的小伙伴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小太阳,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但是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过程中难免有点小磨擦。有些父母怕孩子受委屈、受欺负而不让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玩。这种做法往往造成孩子性格的孤僻、怯懦、胆小,以自我为中收的毛病。利于孩子成长的办法是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教给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

1、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能与家里的长辈、同辈相处融洽,能与邻里搞好关系,这就为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此,家长首先要能与尊长、邻里、同事搞好关系,对孩子的小朋友要热情、尊重。

2、鼓励孩子多串门多让孩子串串门,可以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合群。孩子在串门的过程中会逐渐学到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法。当然,对串门的时间、地点和礼仪规范,家长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控制。

3、教育孩子平等待人,不可以自我中心同伴之间的交往原则是平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多为别人着想。比如,吃饭时,不要将自己爱吃的菜端到自己旁边独占;家中有人生病时,家长要让孩子不要吵闹,为病人着想。教育孩子适当地为别人着想可以使孩子减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4、家长如果要让孩子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好的性格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可对孩子百依百顺,过于娇纵;要教育孩子在解决矛盾时,要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要给孩子讲道理。

5、家长要给孩子以温暖和关怀,不要用强制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幼年缺乏父母之爱和家庭温暖的孩子容易形成破坏性、攻击性的性格倾向;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往往被孩子仿效。

因此,孩子怎样与同伴交往常常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方法的反映。家长最好用民主的方式(如尊重孩子,听孩子合理的建议,给孩子讲道理、参与孩子的活动等)去教育孩子。

如何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问题?


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冲突中有枪支刀具等较大危险,原则是大人不应干预和评判,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病态性指的是一方有严重的人格问题,如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会没有底线的伤害比自己弱小的人并从中获得快感。)

为什么不干预?难道孩子以打架等“错误”方式表达情绪,大人不应该制止,教会孩子什么是有教养的正确人生观吗?那我们就来看看家长干预会造成什么结果。

孩子们之间常见这种情况,发生冲突,情绪能量急剧上升,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彼此口角甚至扭打和哭闹。通过这些过程,情绪能量逐渐耗尽,第二天又毫无芥蒂的玩到一块去了。这就是身体自动释放创伤的过程,人类如此,动物也如此。童年是自发体验各种体验的过程,既有温暖地支持理解,也有激烈的口角冲突,嬉笑怒骂,童年百态。孩子本身对各种体验没有评判,全然经验过,就会即不执着也不恐惧任何一种状态,发展出真正理智和自由的心智。

自然界中的动物也会遭遇创伤,比如生命受到威胁、争斗、失去伴侣等,但少有野生动物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因为它们会在应激状态过后,通过吼叫,抖动,奔跑等肢体动作自动消耗过多的激素,释放恐惧愤怒悲伤等能量。只有最聪明的人类才会长期在某个创伤中停留,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拥有头脑,会评判和干预自然的能量流动,并形成潜意识的限制性信念。比如两个孩子打架,大人发现后,及时制止并且各自拉回去教育。本来在哭闹扭打中的孩子,不得不停止肢体动作,忍住抽泣,进入“平静”状态,这种平静不是创伤释放后的真平静,而是能量冻结,既创伤的能量卡在体内。

第二天两个孩子相见,因为体内冻结了应激能量,见到对方会再次引发创伤感受,虽然还在一起玩,却无法如从前一样亲密。所谓心理疾病,就是未释放的创伤能量长期累积固化而成,也是生理疾病的根本成因。

我们再看看限制性信念如何产生。A父母很严厉,回去揍了孩子一顿,警告孩子以后再打架惹事,下场就是挨打、禁止玩游戏等惩罚,后果很严重;B父母较温和,告诉孩子打架这种行为很没教养,让父母感到为难伤心,以后要学会克制谦让。

A长大成人后,公司做得很大,有一天发现合作伙伴有不诚信行为,A内心愤怒,但为了大局考虑,选择忍让,只是小提醒一下,期望合作伙伴自动改正。后来合作伙伴越来越离谱,严重损害公司利益,二人发生激烈冲突,彻底决裂,公司损伤惨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在童年冲突被父母介入的过程中,A潜意识里被写入这样的信念:“我若和别人发生冲突,会遭受更严重的惩罚。”这个信念,导致A无意识的回避冲突,同时引发更严重的冲突,再一次“重温”童年的创伤感受,无论事业还是亲密关系,都容易重复这样的模式。

再看看B的未来会发生什么?B长大后果然成为父母期盼的温文尔雅的人,但常被女友抱怨缺乏男子气概。有一次女友和别人发生冲突,分明是对方欺负女友,B却选择克制,安慰女友说咱们不跟那些没素质的人计较,为小事发生冲突不值得。女友感觉很憋屈,抱怨B胆小,不够爱自己。B解释说,我不是胆小,本来事情不算大,如果对方威胁到你的人身安全,我肯定挺身而出,为你献出生命都不怕。女友意识上也觉得有道理,但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和男友心里距离越来越远。

为什么B并不胆小,也不是不够爱女友,却经常选择忍让,不像男人一样挺身捍卫女友的尊严呢?因为B的潜意识在童年被植入这样的信念:“发生冲突会让爱自己的人伤心,而忍让则会使大家都高兴。”在这种信念的操控下,一发生冲突B就选择忍让,哪怕实际上让女友伤心。

潜意识里的限制性信念,像木马程序一样,左右人的行为,人被控制却不自知。我们会用头脑的各种说法合理化解释自己的行为,以为自己的行为是理智选择的结果,比如B会以为忍让是有教养的明智选择。

限制性信念还有一个严重漏洞:情况越危急,越执着于固有信念。B的女友最终难以忍受他的退缩,要和B分手,结果B却变得更加“温和”,更加回避冲突。有一个女性来访者说老公要和自己离婚,理由是嫌自己太依赖,事事都要请教老公该怎么办。老公明确指出再这样我们就离婚,可来访者却变得更加弱小无助,连家里换一桶水都要问老公怎么办。这就是潜意识信念的运作机制,越危急,越不能转弯。

潜意识的限制性信念,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够解决矛盾,但不是成熟心智的主动选择,能量始终被阻塞。如果B能意识到自己的制约,哪怕下一次面对冲突依然选择有教养的,不发生口角的方式,但能量层面并不堵塞,不会让女友感到憋气委屈。

孩子的能量像天然流动的河流,一会平缓,一会湍急,有平流有漩涡,一切本是无常的体验,但父母长期的评判,会让无常的能量表达固结成恒常的心理创伤。孩子的各种生命状态,难免让我们已经充满制约的头脑焦虑不安,若能自己去面对那份不安,不评判干预孩子,可能再一抬头,孩子已经转换到其它状态了。忍不住自嘲:孩子本无事,父母自扰之。

家庭气氛和睦,孩子更聪明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和睦温馨的家庭里,孩子过着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幸福生活。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4000名独生儿童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家庭气氛和睦,常有笑声的家庭中的孩子、智商都比不和睦家庭的孩子要高。”

父母常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郊游、逛公园、听音乐等,这些都有利于孩子接受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之父母在生活上的悉心照料,这样氛围中的孩子一定健康又聪明。

如果夫妻感情不和,经常吵嘴打架,甚至闹离婚,家庭气氛紧张,父母无心照料孩子,使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受压抑,变得忧郁、惶恐、胆小、自卑,天真活泼的天性黯然失色,造成个性孤僻、缺乏积极性。处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其智力和健康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因此,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愿年轻的父母们,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使儿童健康成长。

宝宝该如何与同伴融洽相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与人相处的能力,成为生存的一项重要本领,它也是决定人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年轻人包括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往往因与人相处不来而感到孤独,或因工作关系过于紧张而束缚自身才智的发挥,有些人甚至选择了死亡。

研究发现,幼儿阶段孩子就已表现出交往能力的差异。

A受欢迎儿童:性格开朗,有一定的交往技能,会玩,“点子”多,会解决纠纷;

B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爱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的活动;

C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能加小朋友的活动,也不去攻击别人,但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

后两种交往类型的孩子就是不善于交往、交往手段不恰当的孩子。

了解孩子的交往类型

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你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再向老师询问一下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的情况,或与孩子交谈,看看孩子大体属于哪一种交往类型,在交往中有什么障碍。

“对症下药”

如果你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老师也喜欢,可小朋友们却不太愿意跟他玩,那么,他与其他小朋友们交往起来可能有些傲气、霸道。你该教育他:尊重他人,团结同学。

如果你的孩子爱打人,属于攻击型的,你该怎么办?攻击型的孩子有时是以攻击的形式引起老师、同伴对自己的重视。因为他生性地动,但由于某种原因 又得不到父母、老师的关注,因而只好动“武了”。家长应给他多一些关注、温暖,表扬他的长处,鼓励他扬长避短,教给他正确的交往方式,指出不正确的交往方 式,并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如果孩子常常被别人忽略怎么办?给孩子创造机会,表现自己,恢复自信!

父亲应多与孩子相处


做父亲的,请不要以为只母亲一个人带孩子就足够了。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的多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无关系。与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一般智商比较高。父母与儿女相处时,父亲比母亲给于孩子的协助较少。比如孩子作业上的错误,母亲常会直接指出并帮助纠正,而父亲则只是提醒,让孩子自己找出错误并纠正。

当儿女回答问题或做功课时,母亲总想帮忙让孩子一举成功或怕他出错受挫;儿女答对时,母亲又急忙夸奖,使小孩真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得多。父亲则比较冷静,会给予比较中肯的称赞,如“这次做的不错”或“还可以”等,不会使孩子过分沾沾自喜。

所以,由母亲带大的孩子一般依赖性较强,而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因为母亲有较多的时间和耐心与小孩子谈话或听其说话。而从小由父亲照管的孩子,则独立性较强,也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不过其语言表达力较差一些,这或许是与男人说话只“重点表达”有关。

对孩子既需要有母亲的感性教育,有需要有父亲的理性教育。所以父亲应尽可能增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

育儿心得:如何看待小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育儿心得:如何看待小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工作一直是我们老师的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很多孩子由老人带、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小班幼儿入园不适应状况呈现出很多状况。而哭闹是小班幼儿入园最常见的外显现象之一。我们要从小班幼儿初入园的哭闹现象入手,分析了解了哭闹的原因,就能从中解决、缓解幼儿哭闹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的顺利过渡。

一、现象描述小班新生入园是其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一个新的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其外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的哭闹现象。

1.持续型哭闹有的妈妈早上送来宝宝园后即偷偷走掉了。宝宝在发现妈妈离开后立即开始哭闹,要找妈妈。教师百般哄劝均无效。午睡时宝宝在床上哭着睡着了,醒来后继续哭,直到晚上妈妈来接才停止哭闹。

2.间歇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幼儿园很乖,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午餐时,宝宝突然哭着要妈妈。老师去哄他,宝宝不哭了。到了睡觉的时间,宝宝又坐在自己的床上哭了起来,怎么都不睡觉。老师把他带出来,他不哭了。下午吃点心时,宝宝又看着点心哭着要妈妈。

3.感染型哭闹有的宝宝早上来园后很平静地跟妈妈说再见,后来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跟着老师做游戏。旁边的小小一直在哭。一开始宝宝看着小小脸上的神情也变了样。不一会他也张开嘴巴哭着要妈妈了。

4.分离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教室后,发现家长有要走的趋势,立刻大哭向门口跑去,被老师拦住了。所以宝宝就一直在教室里哭着跳着。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存在持续型哭闹、间歇型哭闹、感性型哭闹和分离型哭闹四种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一)小班新生幼儿的年龄特点

1.心理依恋性较强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幼儿来园的哭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2.情绪化,易受感染小班幼儿较情绪化,因此其情绪易受他人影响,也特别容易转移。因此一些不哭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哭闹后很快就哭了起来,一些本来哭的幼儿也会因为其他注意力的分散而很快转移注意力,不哭了。

3.自我中心小班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他人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同伴在,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

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我很容易就和**进入权利斗争的状态。因为我有一个模式,觉得一定要“制”住他,这样才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但现在我的新体验是,真正的大人,恰恰是不一定要孩子或者别人听自己的,能容得下别人听和不听,甚至反驳、对抗自己。这样的好处是,孩子会因为自己被尊重和重视而特别愿意听你的。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听大人的话,那大人先听孩子的。

但孩子知道的不如大人的多,让大人由着孩子去,岂不坏事?我发现坏不了事。一是孩子想要的只是个“我按我的想法试试”的权利,另一个是孩子如果发现按自己的想法行不通他会愿意听大人的(在大人不评判抱怨的情况下),而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听孩子的,并且陪他一起按他的办法尝试,及时地提供帮助。这样孩子的自主性和开创性也能够慢慢培养起来。双赢。关键是,大人愿意先放掉对“权利”的掌控权吗?事实上只需要放掉对孩子的权利的掌控权。大人自己的权利还是照样得行使。如此才能既独立又和谐,达到互相尊重的状态。

妥协在育儿过程中其实非常有效。但我过去常觉得如果妥协了,就意味着我“输”了,我就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最担心的是,会乱了规矩,变成溺爱孩子。有心试的话,会发现,往往,大人刚有一点妥协的意思,孩子就会乖乖地放下“武器”,和我们合作。而且,就按孩子的意思办,大人的面子一点也不丢,小孩其实也更讲规矩了,因为这些规矩他都有参与,他会因此而知道规矩只是为了让事情更圆满而不是来束缚他。

确实,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会和好多人相关,比如好几个人一起参加活动,各有各的想法,那就商量。“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是这样啊,那我们还有一个情况也需要考虑,我们商量一下……你看这样行不行啊?”

有不少时候,我们提出的商量方案孩子并不认同,因为他们难以延迟满足。我碰到这些情况时非常为难,常常就采取强制措施:“我说了这个玩具就只能明天拆!今天不许拆!”结果孩子委屈大哭。之后,我想,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过程就是先充分满足。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饱”,他就会一直很饥饿,并很急切地去索取,但假如他是饱的,或者有过很多饱的经验,他就有余力承受偶尔的饥饿,并慢慢知道饱和饥饿都是要学习和体验的。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也很容易让人担心会变成溺爱,我划分重视和溺爱的一个模糊标准是:孩子提的要求,是否超出我的承受能力范围。

这样的时候也是设置界限的好时机。我的体会是,想要关系和谐,必须要设好界限。当然,如何设置界限是很大的功课,以前我倒是说得很分明,界限清楚的样子,其实关系也损坏了。我想好的界限是双方都接受,双方都感受到彼此的爱,即一个方案是对两边都有益有照顾的,如果是有一边有损失,那也是完全愿意而另一边充分认可的。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也容易让孩子合作。“**,我们说好要去公园玩,你想玩一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零十分钟?”

和好。我和**内讧后常说的话是:“**,我们和好吧?”多说几句的话是:“刚才我那么拍你的屁股,我错了,你打我的头我也很不高兴,但现在开始我们做好朋友,行不行?”这话作用很大,每次都使我和他冰释前嫌。

由于我常会压制**,他就会大怒,发脾气,踢、打、捏、掐轮番上阵,用严厉的话来制止效果差,不过,如果我说:“妈妈错了,你很生气,妈妈抱抱你!”反而能够有效制怒。

我越来越想“接地气”,希望早晨晒太阳,假日去爬山,最好每天带**进行一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但现实是早晨赶上班,假日想睡觉,天天只能将**往幼儿园赶。同样,回到家后,我们都显得懒散,同样没劲陪**玩。孩子无聊,注意力就会盯在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和IPAD上。我为此很是忧心,现在想尝试的是,换一个方式来休息,回到家后想想能做些什么比较有“正能量”的事来休息。比如一起做菜一起看书一起听音乐。毕竟现在我不能指望**这么个年龄会完全独立去“找乐子”不要大人陪。所以,我想大人可以常常邀请孩子与自己一起做事一起玩。

有人打过孩子,然后说孩子,其实我心里是爱你的。昨天我忽然想,我是相信这个说法的,心里爱,但是行动上展现的却是非爱。如果一时做不到行和想一致,那分步走,先把心里爱面上打换成面上爱,心里打可能还好一些。

教养孩子常会讲到习惯问题。习惯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习惯会形成习惯,是因为我们的需要一直通过某个固定的模式来满足。所以要改了习惯,就要先看清习惯背后的需要是什么,然后选择更合适的方式取代原来的做法。按这个思路,我在想,我为什么训斥**成习惯?因为我需要孩子迅速合作。知道了我这个需要,我就打算用商量取代训斥。

我总结的和孩子的相处之道关键词包括:尊重、重视、满足、自由、转换、取代、商量、邀请、选择、妥协、界限、陪伴、合作、和解、拥抱(亲吻)……这些“道”,其实通用于每一种关系。我慢慢练习一番。:)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孩子之间如何和睦相处?》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