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时,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做第一,但绝大多数孩子只希望自己是唯一。第一和唯一的区别,在于为了做第一,往往要牺牲自己,才可能让他人跟随自己;如果只是做唯一,那就意味着只要有了自己,也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他人只是自己的配角。当你是第一时,表面上人人都会听你的,他们为什么听你的呢,是因为你要照顾到每个人的想法,你得满足每个人的利益诉求。当你是唯一时,你既不希望别人来影响你的想法,你也不愿意为别人有想法。作为普遍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众星捧月的待遇,不但为孩子们在家做唯一提供了条件,而且还潜在地培养了孩子们在社会中做唯一的意识。
在孩子的用语中,他们最喜欢用的,也是他们较早掌握的语言,就是“我的”。他们较晚时才会说“你的”;一直到现在,我们也很少说“我们的”或者“他们的”。至于“大家的”或者“公共的”,我们到现在都不习惯于说,更别说这样去行动了。当一个人只会说“我的”时,对孩子来说,我们认为他有了自我意识;对于我们来说,则认为这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当这个人会说“你的”时,我们就觉得这个人开始成长起来了,他开始步入社会生活了。因为有了“你的”这个词,就意味着在孩子的心目中,已经开始接受“我的”和“你的”的区分,这就有了最起码的规则意识。因为我的是属于我的,你不能侵占;你的是属于你的,我不来霸占。到了孩子们心目中有了“我们的”或者“你们的”时,这就有了集体意识,有了组织归宿感,其实只有你融入了这个组织,并对这个组织负起责任起来,你才成了组织人,换句话说,你才有了团队,你才有了平台。
对于有着“唯一感”的孩子,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规则意识。不管是对待权利,还是对待义务,他们不是从规则的角度来理解与遵守,而是从自己的感受或者利益的角度,来理解与实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们把“个性”理解为“任性”。在教室里,他就是要吃东西,你问他为什么要在教室吃东西,他们的道理非常简单,饿了就吃呀,要是你不允许他吃,他反到认为你侵犯了他吃饭的权利,而丝毫不觉得他破坏了社会规则。要让孩子们很好地融入社会,一方面要让孩子们有更强大的实力,另一方面就是要足够的尊重社会规则。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实力再强大,也达不到赢者通吃的程度;而且,当你实力强大时,往往你的对手也是具有强大实力的人,所以靠实力是很难走得远的,因为和你旗鼓相当的人,总是站在你的对面。
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规则意识,不是让他们害怕规则,而是让他们知道有些事情是要通过努力来改变的,但有些事情是不可能改变的;要让他们知道有些利益是应该追求的,而有些利益是需要放弃的;要让他们知道对自己负责是应该的,但有的时候对他人负责,或者不去伤害他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遵守规则,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并被他人接受;使用规则,让我们可以团结他人,建立更有力量的组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照顾他们;但在照顾他们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为他逐步建立规则及规则意识,而不是通过破坏规则来教育他们。规则范围内的照顾,是爱心与关心;超越规则的照顾,是纵容与怂恿。
豆豆发现数学老师改错了一道排序题,我该怎么办呢?
题目是:请按生长顺序给下面的四幅图填上正确的序号。第一幅图:一只大头短尾巴的蝌蚪第二幅图:一只小头长尾巴的蝌蚪第三幅图:一只没尾巴大个子的青蛙每四幅图:一只有尾巴小个子的青蛙
豆豆填写的序号是:2143老师用红笔改成:2134
和另一个女生家长讨论了一下这题目,真的是老师错了。女生的爸爸建议发到微信圈里,我觉得这样做不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回想20年前一次开学摸底考试中数学老师改错了题,我当面指出后,老师对我的态度并不好。就这样算了吧,又怕影响孩子。
老师给打了一个大大的对勾后,又用红笔改掉了原来的排序。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估计老师都蒙了,要不然咋那么犹豫呢。
听其它妈妈说大青蛙也是有尾巴的,现在在怀疑是不是老师真的对了呢。
若现在不是冬天,真想赶紧去河里抓里青蛙来仔细看看。
观点一:“一定要提出来,错就是错,对就是对,还孩子一个公正”。
观点二:“我觉得老师改的是对的,最后那个青蛙明显比第三个成熟,眼睛和脚蹼都很清晰了。无论老师改的是否正确都可以让宝宝去跟老师讨教,让老师解释修改的原因,老师都喜欢爱提问的宝宝。”
观点三:“拜托,老师是对的,第三张图只是看不到尾巴而已,你看看手脚就知道了。至于短尾巴,建议到自然界中看看,实际是有一点的。”
观点四:“先帮孩子减轻心理负担。我记得小时候我做卷子,有一道题有歧义,很困扰,我家有个亲戚说,对于出的不严谨的题,你做对做错都没事儿,以后大考都不会有这样的题的”
观点五:“我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孩子主动跟老师沟通的好机会。先不跟孩子说老师的对错,而是跟孩子一起看看小蝌蚪变青蛙的图片,然后让孩子重新做下这道题,然后呢,家长也发表下看法。
明天放学的时候,可以提前跟老师沟通下确认下,目的不在这道题的对错,而是在于她怎么跟老师沟通的……
千万不要当哑巴妈妈,跟老师沟通很重要哦。
后续进展:
怕孩子说不清楚,我和他一起找老师了。老师说下次上课时改正。
豆豆说老师承认豆豆是对了,但没承认老师是错的。
我说老师承认你是对的就行了,她已经改正错误了。
瑞士挫折教育:注重培养自立能力
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以免长大后成为不能独立生活的无能之辈。
日本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吃“苦”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美国挫折教育:认识劳动的价值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当然,家长也要相应付给自家的孩子“劳务报酬”,体现按劳取酬。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14岁的詹尼佛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虽然她也可以选择在家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尼佛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理能力
俄罗斯挫折教育:注重培养独立意识
漫步在俄罗斯的街头和广场,无论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是在海参崴,都难得见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在大街上,在台阶下,经常见到一些两三岁的小娃娃走不稳摔倒了,甚至跌得眼泪汪汪。而他们的父母亲,却连拉都不拉一把,只是停下脚步,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中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泪。父母亲看见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伤痕,轻轻擦几下,然后就让他们站起来继续玩,仿佛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于孩子要做的,父母亲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德国挫折教育:注意培养责任意识
德国的父母们从来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子女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情。简单来说,一岁的时候父母就会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会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再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更难的事情。这样,当他们走入社会时,在别人的眼里就不会成为低能的“废物”。不仅父母们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法律也有这样的要求。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国人常说,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
小编总结:以上是国外一些挫折教育的小妙招,瑞士,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这些国外的一些挫折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有借鉴的意义。这些有利于孩子培养独立的能力,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等等,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父母们。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是有了“素质”;考出高分数,上了好学校,就是“成才”。其实对个人的成长而言,一些被传统教育忽略的人文素养才是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石。生命认知……事实据新华社2001年10月30日报道,中国每年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少年儿童的轻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杭州市儿童青少年行为心理纠正热线透露的消息更令人震惊:一个六龄女孩对妈妈郑重的说:“妈妈我想跳楼,我觉得很苦很累,我想自杀。”妈妈大为震惊,几次询问,孩子都很严肃地回答:那么苦,活着没意思。还有一例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
,平时非常淘气,一直带他的奶奶不耐烦骂他两句,一天奶奶午睡时,男孩跑到厨房拎出菜刀,爬到奶奶床上,用刀背在奶奶的额头来回的切,奶奶惊醒后吓的一阵狂叫。小男孩则得意的说:“你要是再骂我,我就把你杀掉!”人文观点对于上述现象,专家普遍归因为社会压力过大,却很少有提及生命意识薄弱的问题。而这正是我们教育中长期匮乏的东西。许多父母也会知道说珍爱生命,但若不是以一个牢固的生命认识做基础,我们的真爱能否抗的住压力、经受住挫折仍是个问题。西方一个哲人曾经说过:“Deathdestroysaman,theideaofdeathsaveshim.(死亡可以消灭一个人,而死亡观则可以拯救他)”在美国关于“911”的报道中,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在告知孩子们父亲的突然死亡时,她解释说他们的父亲已经变成了天使,在天上注视着他们。这个女人未必是教徒,但她对死亡的诠释则将生命的美传承给了孩子们。建议
生命信念的树立和内化,都是要从小抓起的。当孩子们第一次提问“我是从哪来”的时候,应被视为他对生命的最初探究,这样的时候,父母最好和孩子进行一次深谈,除了告诉他,他是父母爱的结晶以外,还要告诉他,对于他的出生,父母有过多少梦想,祖辈又有过多少期待。他出生的时候,全家人是怎样的激动,祝贺的人是怎样的踊跃,他的第一次走路、学说话、生日……许多充满人情味的珍贵细节,都是让孩子确立他在这个世界的坐标,感知生命的珍贵和欣喜的“基础教育”。当孩子对小猫小狗甚至小乌龟小知了施虐的时候,你也应该将之视为生命意义教育的良机。要告诉他,再幼小的生命也有尊严,而且“无论是狮子还是刺猬;雄鹿还是蝙蝠,都有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有了这样的感知基础,孩子便不会因为觉得什么人丑陋或者不顺从自己而去伤害他
,更不会因为自卑而残害自己。共情……事实曾听北京的一位幼教专家讲过一件事情,他们到北京朝阳区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时,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冻的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没有一个孩子主动回答。老师只好点名,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第三个孩子说:“弄脏了怎么办?”第四个孩子说:“我怕弄丢了”。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听到孩子们让人心寒的回答,一位幼儿园老师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叫来自己4岁的儿子问道:“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的哭,你正在吃早点,你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回答的十分干脆。
如果你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帮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所以,请稍稍克制你“想帮他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了解挫折的机会。
春游的时候,妈妈和三岁的女儿一起走在狭窄的山间道上。山路坑坑洼洼,对一个孩子来说很难应付。但妈妈并没有马上拉起孩子的手,而是任由她跌跌撞撞地走了一会儿,甚至看着她差一点被小石子绊倒。这就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她懂得如何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
大一点的孩子有时会主动拒绝尝试新的或者是他们认为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确定的目标只是“试一试”而不是“成功”,那孩子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6岁的朋朋起初很害怕参加学校的钢琴比赛,但是妈妈告诉他:“你不一定非要得名次,我们只是去学习如何在有很多很多观众的时候演奏。”最后朋朋高兴地去比赛了,而且成绩还很好。聪明家长的技巧就在于:即便是一次失败的努力,也让孩子觉得从中有所收获。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一道营养全面的“挫折菜谱”》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一周营养食谱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