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侄子乐乐非常喜欢画画,一有空就趴在小桌子上涂涂抹抹。哥哥和嫂子高兴地一连给他买了好几大盒最棒的水彩笔和油画棒,但却从来看不到他拿出一幅像样的作品来。在哥哥嫂子的眼里,几乎每张图画都是各种颜料的堆积,色彩缤纷却不知所云。尽管如此,哥哥嫂子一点也不着急,心想:孩子还小,让他慢慢练,早晚会有出息的。没想到,乐乐的一幅“妈妈肖像”把哥哥嫂子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这天,我们全家都在家看电视,乐乐说要给妈妈画肖像,还煞有介事的学着画家作画的样子,让嫂子打扮一下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不要动,自己在一旁拉开了写生的架势。嫂子忍着得意,老老实实的为儿子当了一回模特。好不容易等乐乐画完,哥哥抢先拿过去欣赏起来,只见他连连点头、大声叫“好”,乐的快岔了气。可是嫂子呢?不看这张画还好,一看火气随之而起,忍不住质问乐乐:“我就长这样啊?我的嘴有那么大吗?”她啪的一下把画拍在桌子上,接着,嫂子又愤怒的转向幸灾乐祸的哥哥,说:“你笑什么笑!” 我把那张画拿了过来,仔细的一看,原来,乐乐画中的妈妈长着一张大圆脸,眼睛画在脑门上,一头秀发只剩几根毛毛,脸上的色彩又蓝又绿,一张红红的大嘴巴格外突出,嫂子一向引以为荣的细长的弯眉毛却没有了,耳朵也不见了,总之,样子怪里怪气,别提多难看了。 乐乐本来觉得自己把妈妈画的特别漂亮,正等着大人夸奖自己呢,没想到妈妈会这么生气,吓得赶紧溜到自己的小屋里搭积木去了,半天不敢出来。 在我看来呀,嫂子真的是错怪乐乐了。 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还比较差,手腕和手的动作不灵活,把画的形象画的歪歪扭扭、怪模怪样是很自然的。在色彩运用上,幼儿喜欢选择对比强烈的高浓度颜色,把自己觉得好看的鲜艳的色彩,随心所欲的涂抹在画纸上,至于这些大红大绿和真实的颜色是不是一致,他们才不管呢。而这,恰恰是幼儿真实心灵的流露。 当然,最最引起妈妈不满意的是她的眉毛和耳朵没有了,嘴巴却大得出奇,简直像个怪物。这就要说到幼儿想象的特点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乐乐是在写生,实际上,他是把平日对妈妈的印象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在画纸上,这里的写生对乐乐来说只是一种好玩的形式,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在孩子看来,最生动的是人的嘴巴和眼睛,因为它们经常在活动,所以孩子肯定不会把他们漏掉,而眉毛和耳朵(特别是后者),几乎看不到他们有什么作用,把他们省略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乐乐把妈妈的嘴巴画的又大又突出,应该算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家长朋友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事呢?我们不妨为有这样的宝贝而感到骄傲吧!
一会儿姚博文跑过来说:“宋老师,王薪凯打我!”我一瞧,王薪凯撅着嘴,一脸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王薪凯,注意点啊!”显然我的语气有些不耐烦,因为王薪凯平时总爱招事。
又过了一会儿,宋键睿跑过来对我说:“宋老师,王薪凯拧我。
”“怎么又是王薪凯?”我心里嘀咕着。
当我看到他时,他只是低着头,像是等待我的批评。
我扪心自问:“我是否应该采用另一种教育方式呢?”于是,我轻轻叫过王薪凯:“凯凯,刚才怎么了?”他理直气壮地说:“他们都抢我手里的玩具,我不给,他们就抢。
我就不给!”我看看他手里的玩具:“呀,真好看,我也想跟你玩,好吗?”他高兴地点点头。
我一边和他玩,一边自言自语:“如果想跟你玩的小朋友都加入进来,咱们就更开心了。
”王薪凯听了我的话,很快就把刚才那几个孩子找来一起玩了起来。
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我为刚才的教育取得成功感到很欣慰,同时我也意识到:这又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玩具好玩吗?”孩子们齐声说:“好玩。
”“王薪凯有玩具让大家玩,咱们谢谢他吧。
”于是,许多幼稚的声音一起说:“谢谢王薪凯……”王薪凯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件事让我思考着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我们每天可能都在处理类似的问题,但每次我都没有认真想过:我平时的教育行为是否有问题?是否让孩子接受?孩子是迫于老师的严厉接受的,还是心甘情愿接受的?“王薪凯,你注意点啊!”这句常说的话不是批评却暗含批评,暗中已经将王薪凯放在“犯错误”的位置上。
一时的效果换来的却是孩子与老师的陌生感,这样的教育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
我们确实要思考:批评不要随便出口!
家长的育儿有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另一种是对孩子严格管理,但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的是非观念。
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豆豆今天不小心踩到了小玉的脚,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我点了她的名子,并希望她向小玉道歉,可豆豆的眼泪夺眶而出并委屈的说:“你总说我做的不好,你就是不喜欢我。”我大吃一惊。豆豆怎么会误解我不喜欢她呢?是不是我的方式不对。于是我连忙说:“豆豆,你是个乖孩子,如果李老师不是故意撞到小朋友
,会先说对不起,是不是?”豆豆想了想点头表示同意。我接着说:“所以,李老师和全班小朋友都交成了好朋友,老师希望豆豆有更多的朋友,才要你及时向小朋友道歉。”这时,豆豆止住了哭,及时向小玉道了歉,俩人拉着手去玩了。
这件事情在一天的工作中虽然显得微不足道,但却让我深思。每个孩子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老师的批评应讲究艺术,这样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保护了幼儿的自尊,使幼儿能更真实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使其进步,让幼儿能更好的健康、快乐成长。
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具体,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而不是空洞说教。
巧巧小朋友既调皮又好动,上课经常走神,特别是画画的时候常常在纸上随意画几笔就算完成任务了,我一直想跟浩浩有更多的交流,以便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更好地发展,所以,平常我会细心地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揣摩他的心理。
有一天的绘画活动的任务是画出我们美丽的家园,巧巧小朋友拿到纸后,只见他画出了一个长方形正想和边上的幼儿说话。此时,我假装不经意地与她旁边的一个孩子说:“巧巧画得可认真了!他的长方形很象高楼房,只是还缺了窗户和阳台。”这时,我发现巧巧的表情有所变化,他抬头地看了我一眼后马上就开始在长方形上画窗户和阳台了。于是,我转了一圈,仍然装作不经意地走到他跟前。这次,他头也不抬只见他正在房子上画屋顶,意识到我在边上之后,马上对我说:老师,今天我画的房子你觉得漂亮吗?我便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并微笑着用力朝他点点头,“你今天画的房子很奇特屋顶是圆的,阳台是正方形的,画得真棒!只是房子周围的环境不太好,怎么没有绿化的呀?听到老师的表扬后他冲我点点头笑了一下。然后马上开始在房子周围画了些大树、小花和小草。是呀,正如最近一直在学的指南,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具体,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而不是空洞说教。
第二天早上区域活动中,巧巧选择了绘画活动,只见他画了一间很大很大的房子,房子里几个小朋友在玩,画好后兴奋地跑来对我说:老师,我今天画的是我们的教室,在得到我的肯定后我又对他提出了一些建议,让他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些什么,然后再添画上去。
最近几天,每到画画课的时候,巧巧总是很认真,与我的交流慢慢多了起来,我也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呀,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孩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有效帮助孩子。
这个班幼儿60人,男小朋友占幼儿总数的70%。
他们大多数较调皮,常常在课上说话、做小动作,总是不能安静下来认真地听一堂课。
我一边摸索一边总结,结合理论和实践,谈谈几点自己对待调皮孩子的办法:1.加强培养幼儿的常规让幼儿明白上课要安静地听老师讲课,课余是孩子的时间可以自由玩.上课时间不能长,整顿好纪律,马上讲课。
你的课要提前做好准备。
要生动,拟人化,要把孩子吸引住。
在讲的过程中,要动用全身器官,声音、表情,动作都要吸引孩子。
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稍微有孩子要乱了,你要用手势去制止,不要用声音。
不要因为一个小朋友不注意,而分散了大多数小朋友的注意力。
2.让幼儿有事情可做孩子们都是一样的,爱玩爱闹。
常规固然很重要,但是孩子们吵的原因是他们没事情可做啊,你应该让幼儿有可以做的或者是想的,这样他们才不会去闹啊,方法很多。
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特性,你就会发现很多。
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安排好他们的学习、游戏时间,孩子会配合老师的,常规自然就会好起来。
3.及时分析原因大班幼儿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对孩子的吵闹现象,我们应该及时分析原因。
如今天的活动内容是否合适,活动准备是否恰当,对幼儿的指导是否清晰等等。
有时候往往是一个小的细节,影响了整个活动。
有时当孩子做错事了,如果是小事,我通常不先说什么,而是先没有表情的望着他,他就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若是打人、疯闹,我也会先看他几秒钟,然后再问他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做的对吗?他说不出,就先问旁边的孩子,再让他自己说。
孩子大了,都懂事了,可以让他们自己判断对错,学习自己管自己。
写了这些,看看好象有用,可是在实际中可能又都成了纸上谈兵。
不管怎样,个人认为坚持大方向,针对个别,给予修改和调整,在整齐划一和个别对待的相辅相成中,相信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懂事,班级常规也会逐渐改观。
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言逆耳利于行。为了治好病,又不苦口,药剂师发明了糖衣片。那么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能否找到一些“糖衣片”,让孩子吃了,乐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呢?
一个周末,张先生的孩子找同学玩,很久没回家,夫妇二人提心吊胆,到处乱找。天黑了,儿子才满身泥巴回到家。原来他和同学去河边钓鱼了!张先生非常生气,把儿子狠狠地“揍”了一顿。儿子不服地说:我只不过多玩了一会儿,有啥不对的,再说又不是我一个人!说着,他钻到自己的屋子生气去了。停了好一会儿,张先生推开儿子的房门,坐到他身边,温和地说:“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交往能力强,老师经常表扬你,我之所以对你要求这么严格,是因为你比一般的孩子更优秀。既然这样,我对你的要求就一定比别人高。今天你回来迟了,你不知道我和你妈妈多么担心,再说你们去河边玩也十分危险,以后想去我们一块去。”这时,孩子的眼里已经噙满泪水。
孩子犯了错误,可根据情节做出相应的责罚,但要给孩子一定的冷静和反思时间,并说出责罚的原因。当你的话能让孩子留下泪水,证明他已经理解、接纳了你,相反,当孩子歪着头,或斜着眼跟你顶牛时,千万不要再给他讲道理,这个时候他根本就不会理睬你。孩子个性千千万,教育方法也千千万,只要能找到适合孩子个性特征的方法,我们的教育就轻松自如了,孩子的成长也就轻松愉快了。
《人民教育》2013年第7期发表了湛卫清的一篇文章《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亟待三个“转向”》。其中第一个转向是教育价值取向:从“形而下”的关注到“形而上”的追求,而“形而上”的教育追求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的“属人”性。二是尊重教育的教育性。三是尊重教育的整体性。这三个大原则,我认为都是值得思考的。不过在论述“尊重教育的‘属人’性”的时候,举了一个案例,窃以为不恰当。这个案例是这样的:
某全国优秀班主任对待所谓的“调皮”孩子,从不气恼,而是包容。她常说:“七八九,嫌死狗。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吧:“老师,他打我了。”“谁打输了?(老师笑呵呵地问)”“我。”“谁叫你不好好吃饭,个子长得没他高呢?(老师)”……长高了他就不敢打你了(老师)”孩子真的从此开始认真吃饭了,但他绝没想着是为打赢那位高个子。家长也宽心了。
乍一看,这个案例中的教师不卑不亢,处理问题充满智慧,并且取得了圆满的结果。然而,细一想,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基于这个常识,处理儿童之间的纠纷的时候,第一个原则是心平气和,第二个原则是包容。这两个原则,案例中的老师都做到了。然而还有第三个更重要的原则,就是“分清是非。”
面对孩子的告状,老师扮演的既是一个调停者的角色,也是一个裁判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以及隐含在处理过程中的道德判断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对于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案例中的老师,面对两个孩子打架,开始的时候不气不恼,做到了心平气和,值得称道。问“谁打输了”,然后嫌被打的孩子不好好吃饭云云,还勉强可以说是幽默。但事情到此为止,戛然而止,就不是教育,而是“和稀泥”。
两个孩子打架,肯定有原因。这原因往往是鸡毛蒜皮,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然而,在孩子看来却是大事儿。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地处理,矛盾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有可能酿成更大的矛盾。更进一步说,个子长得高矮,牵扯到很多因素,并不是仅仅靠好好吃饭就解决的。老师这么说,孩子心里不会太好受。案例中说“孩子真的从此开始认真吃饭了”,我觉得也不大可能。教育一线的老师大都知道,所谓“一句话改变孩子的一生”云云,往往都是美好的梦想。因为孩子的任何一样陋习,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变孩子的陋习,不经过长期的充满智慧的矫正,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一句话就能使孩子“幡然悔悟”“洗心革面”,那教育工作也未免太好做了。
回到这个案例本身。老师即便是在处理问题开始的时候转移话题,缓和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也是一种教育智慧。但话题绝对不能到此为止,也不能顺着这个话题走下去。我认为,接下来应该是话锋一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综合分析,一碗水端平:对的就是对了,错的就是错了,不能含混不清。这对于养成孩子正确的是非观,至关重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教育不应该是“和稀泥”。面对孩子之间的纠纷,正确的做法是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的基础上,认真帮他们分析,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然,断非教育之幸。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