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小孩子缺乏自信心,不爱表现自己,在陌生人面前扭扭捏捏...相信不少孩子都有这种情况,这其实是孩子不自信的一种表现。自信让人美丽,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变,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乐观!
建议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第一点:要做自信的爸爸妈妈
自信的爸妈可以是孩子们的好榜样,这样孩子们在自信的父母的熏陶下,也会成为自信的人。所以爸妈平时记得要自信哦。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笨,羞于迎接挑战。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学你的行为。家长不仅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积极的榜样。
建议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第二点:良好的环境很重要,切忌攀比
如果孩子们所处的环境非常压抑,那么孩子们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变得害怕,变得不相信自己。所以爸妈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要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家庭。平时多和孩子交流,多让家庭洋溢着欢乐。爸妈如果有时候想要孩子自信,千万别去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别的孩子比自己孩子差,那么只会让自己孩子更加自负;如果别的孩子比自己孩子厉害,那么会伤害了自己孩子的自信。
每个人都喜欢自己是自信的,孩子们也是如此,所以爸妈要努力让孩子自信起来。
没有父母会想自己的孩子有自卑的情绪,但现在很多孩子都缺乏自信心,作为父母有责任来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心。具体怎么做,还不快来看看。
建议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第三点:批评孩子要有度,多夸奖孩子
有些爸妈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想孩子事事都能够拔尖,要知道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孩子们不可能样样都行。所以要把对待孩子的要求适度的降低。当孩子无法达到爸妈的要求时,记得不要过分批评孩子。孩子们都是有自己的自尊心的,一旦自尊受伤,能自信才怪。
孩子们都是喜欢被夸奖,所以爸妈在平时孩子们做出小成绩时,应该积极主动的夸奖孩子,让孩子意思到自己的有用之处。孩子经常受到爸妈的夸奖,想不自信都难。
如果家长在没有人的地方表扬孩子,那么这种表扬的话通常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是当家长在亲戚朋友面前称赞孩子的话,孩子会感到更加自豪,更愿意接受表扬。适度的吹捧自己的孩子有好处,你要证明自己不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自尊心,而是你真正的相信他们。
建议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第四点: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自信的人一定要有所为。如果孩子们一事无成,毫无成就感,孩子们的盲目自信又有什么用呢?所以爸妈要培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比如要让孩子们做家务,比如洗碗、倒垃圾、拖地等,首先让孩子们有自理能力;然后可以在孩子们的兴趣上出发,让孩子们学有所长,孩子们一旦觉得自己厉害了,自然就会自信起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醒:父母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把其他的情感都割裂了,孩子变成了分数机器,这时危险就快发生了。表面上看,他们学习成绩好,掌握很多技能,但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冷漠、视别人为地狱的人,他的目标仅仅就是超过别人──
“家庭教育是情感教育,没有情感就成了冤家。”
4月1日,留日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因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并拔刀刺伤母亲。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在疑惑,这个23岁的男孩究竟为了什么会伤害自己的亲人。而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看来,从1991年留美博士生卢刚杀人案,到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留日学生刺母事件,这些屡屡发生的极端恶性事件背后,都能找到一个共有的因素:家庭教育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割裂了其他情感。
“父母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把其他的情感都割裂了,孩子变成了分数机器,这时危险就快发生了。表面上看,他们学习成绩好,掌握很多技能,但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冷漠、视别人为地狱的人,他的目标仅仅就是超过别人。”孙云晓说。
在孙云晓看来,情感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它有两个层次:第一,父母给孩子真正的爱,其中包括物质关心与精神关怀;第二,父母引导孩子学会爱。“因为儿童的学习是观察学习,儿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孙云晓说,尽管家庭教育中一定会有说教,也有许多知识和技能的教导,但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说理的教育,而应该是情感教育。
然而在现实中,情感教育的地位却在动摇。
在很多家庭里,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不是你该干的事。”
孙云晓认为,在这一问题上,父母要负主要责任。造成孩子情感缺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父母错误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对孩子的培养“重智轻德”,家庭关系变得像钢管一样封闭、坚硬、冰冷,而且没有其他选择。另一个原因,则是对孩子物质第一、没有原则的爱,孩子变得任性,为了自己享乐可以去践踏别人。
“有时在一个孩子身上,会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情况。这都是爱的误导,对爱的剥夺。”孙云晓说。
上海某小学一位老师曾经给孙云晓讲了这样一件事。
在四年级某班,一次数学考试中,一个数学成绩非常好的女孩突然缺席,老师说因为女孩的爷爷去世,她去参加告别仪式去了。
话音刚落,全班居然响起一片欢呼声,有人说:“她爷爷可死了”,还有拍桌子和跺脚的。原来,女孩的爷爷是数学教授,经常辅导她,这些孩子认为,如今她爷爷去世了,他们终于可以超过她了。
还有一次,在江苏讲课时,一位妈妈等到听众都走后找到孙云晓:“我的孩子太可怕了,我已经离家出走半个月了。我丈夫在北方打工,我在家带孩子,孩子一点孝心都没有,管我要钱,乱买东西。我说他,他居然打我。”
对他人的冷漠,对父母的粗暴,这样的事情孙云晓听过不止一次。
在他看来,这都是由于情感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情感教育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教育的本质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获得发展,而不是所谓的成功。单纯追求孩子在某一个社会位置的成功,这只是阶段性的成功。”他说。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提出,对每一个孩子和成年人都应该有一条教育底线,即绝不伤害别人。在孙云晓看来,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急需为孩子建立这样一条道德底线,在孩子10岁之前应该完成道德智能的培养,也就是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孩子两岁前,要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建立安全感。这个时候父母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或者孩子身边的人不稳定、不固定,孩子很可能没有安全感。2岁-4岁这个阶段,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这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迅速,是需要建立是非规则的时期。当他出现不良行为,比如打人、骂人、独占,一定要对他说不。5岁-10岁,要继续培养品德习惯。10岁以后的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特别是到了青春期。”
孙云晓认为,情感教育其实可以从很多家庭生活的细节中开始。在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调查时他发现,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比较随意,40%以上的父母给零花钱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挂钩,而日、美、韩三国的高中生,半数以上获得零花钱与其在家中从事的劳动相关。而且中国父母给零花钱后很少检查,而日、韩、美三国的家长则比较重视指导。
孙云晓认为,实际上,零花钱就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好的线索:“洛克菲勒给孩子零花钱,一星期就给1美元50美分,而且要遵从3个三分之一的原则:三分之一可以自由花,三分之一要储蓄,还有三分之一要做慈善。仅零花钱这件小事,就能培养孩子的公益心和自制力。”
另一个故事来自中国。一位母亲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孩子小时候,一家3口都喜欢吃橘子,这位母亲每次买橘子都按3的倍数买。每次晚饭后都让儿子拿来3个橘子,全家分享。而且,每个月给爷爷奶奶汇款,母亲都带着儿子去填单子办手续。
“习惯养成是有规律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一种行为持续21天就能成为初步习惯,如果能坚持90天,就能养成稳定习惯。”孙云晓说。
人的一生之中,友谊是必不可少的。从幼年到童年,再到成年、老年,每一个年龄阶段,人都离不开友谊。因此,友谊是人生中一道华丽和温馨的风景,失去了它们人生就会失去色彩。那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快乐交友呢?
1、给予孩子友谊的空间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像以前五六十年代那样,孩子之间可以自由自在地沟通和玩耍。就算是同住一个小区单元,对面邻居是谁都可能不认识,这也就导致了孩子的友谊空间狭窄,父母应该想办法扩充孩子的友谊空间,他们才能有机会找到友谊。
2、告诉孩子要学会分享
现在孩子的成长的有着空间受限,因为孩子生长在一个单一的家庭环境,家人以他们为中心,他们也就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分享,更不会说谢谢和感恩。这就导致他们到集体环境之中也以自我为中心,友谊自然也就会离他们远去。要想孩子快乐交友,父母们就要从小教会孩子学会分享,把自己喜欢的食物、书本、玩具、快乐等分享给大家,友谊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牢牢建立起来。
3、助人为乐搭建好桥梁
孩子如果是一个自私自立的孩子,那么友谊离他们很远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是一个文明有礼,助人为乐的好孩子的话,他们一定不会缺少友谊。因此,家长们要从小引导孩子学会讲文明、有礼貌,懂得助人为乐。这有助于他们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帮助。
4、良好行为习惯有帮助
对于一个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不止是同龄的孩子不喜欢他们,连大人也不会欢迎他们。有些孩子不讲卫生,做事拖拉,没有礼貌,乱拿他们物品等等,都是不受友谊欢迎的。因此,父母们从小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一样也不能少。
佑仔现在上中班,幼儿园的确没有教认多少字,基本是以玩为主,还有让孩子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我前两天有意识的试着让佑仔认字,但是效果不太好,下一步试着变着花样跟他做游戏的方法让宝宝认字,这样效果是否会更佳呢.现在最担心的是,如果识字少上小学后会不会真的很吃力.
对于5岁宝宝认字不敏感如何引导呢,我想首先应该激发孩子对学习写字的兴趣,比如昨天晚上写了一个漂亮妹妹的名字,或者让孩子看多一些有关学习识字、写字的动画片,我要做到对孩子要有充分的耐心,如果一味地让孩子识字认字,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厌烦及恐惧,往往适得其反。努力做到激起孩子的兴趣,学习认字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编有话说:许多托、小班幼儿洗手时喜欢玩香皂、玩水,这种情况并不
少见。先让我们来分析幼儿洗手时玩香皂、玩水的原因。喜欢反复地操作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多次重复做一件事,是3岁左右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直接的感官刺激很感兴趣,一切的活动都有可能是他们的游戏。洗手时,香皂和水对他们而言是新的刺激,激起他们探索的兴趣,导致他们不断地反复去摆弄,这时候他们是意识不到这样做是不好的,而成人的提示对于自控能力较弱的幼儿一时还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试一试这些方法:
(1)给幼儿玩肥皂、玩水的机会。
开展专门的玩水、玩肥皂的游戏。 比如,“吹泡泡”的游戏,即让幼儿在水里将肥皂化开,自己制作肥皂液吹泡泡。还可以引导幼儿在沙水区玩水。在游戏时,要告诉幼儿现在可以玩水、玩肥皂,但洗手时要节约用水,不能玩水。
(2)用拟人的方法引导幼儿。
当幼儿不断地捏香皂,捏得到处都是泡沫时,告诉他们:“小朋友总是捏香皂宝宝,他都哭了。而且,香皂宝宝会越变越小的,他就不能和我们做朋友了。”
(3)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或玩具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对于经常玩水、 玩香皂的幼儿,教师可以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玩具吸引他们,帮助他们摆脱香皂和水对他们的吸引力。在洗手前,告诉他们洗完手可以去玩他们喜欢的玩具,当他们按要求洗完手后夸奖他们,并满足他们的要求。
(4)奖励法。
顾名思义,对不玩香皂、节约用水的幼儿给予奖励。每次洗手后,教师的夸奖、拥抱或者奖励的小贴画对幼儿来说很重要。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相信持之以恒的引导一定会有效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