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自己提问,树立与增强课程意识

04-26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向自己提问,树立与增强课程意识”,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导读:试探性的询问孩子与主题相关的问题,了解孩子对这个话题的知道程度和参与热情。

作为一名工作在幼教工作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名师称号不仅意味着荣誉,也代表着期望和压力。二期课改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勇敢地走在课改的风口浪尖,才能跟随课改步伐。

在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下,在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在幼儿园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投身于上海市二期课改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实践,让自己逐步向一名更加成熟与理性的教师发展。

经过了“二期课程”的实践锤炼,我深深体会到,逐步树立与增强课程意识已经成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课程意识包括理解课程理念、熟悉教材结构与内容、自主制定各类计划,科学设计一日各个环节、善于整合各类课程内容等。而成为有课程意识的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教师。

回顾我在二期课改中的成长过程,我发现,自己的摸索总是与“问题”相伴随的。我敢于正视问题,不断地把问题提给自己,这,是一个思考伴随实践的过程。“问题”和“提问”是伴随我体验二期课改理念与实践的基本线索,它们见证和帮助了我逐步树立与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

在这里,根据我作为一名教师的工作实际,将我的“问题”按照课程实施的时间段分成三类,一、为主题实施搭建框架阶段、二、细化与实施课程具体活动的过程阶段、三、主题完成后的回顾反思阶段,现在我就将其中的做法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为主题实施搭建框架阶段

1.主题对孩子的价值是什么?

每一个主题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对于孩子来说就有不同的价值,套用一句俗语“好的不一定适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主题的价值也是这样。我的做法是:找和理

找:就是把主题中可能涉及到的孩子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有用的价值都找出来,越全面越好。

理:就是从找出的众多价值中理出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班级实际的有效价值,“推动”幼儿发展。

比如说“我们的身体”就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主题之一,它的价值是可以“认识身体主要部分的外部特征,体验它们的作用;运用测量及比较的方法,体验自己在长大,并为自己长大而高兴”,除此之外,我发现,试着保护自己的身体和营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是对孩子们有益的价值,而且可以自然地转入到下一个主题“好吃的食物”。理出这些有效价值之后,我就要考虑接下去的问题了。

2.孩子对主题已有的经验是什么?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的做法通常是:

试探性的询问:试探性的询问孩子与主题相关的问题,了解孩子对这个话题的知道程度和参与热情。

趣味性的开始:选择几个孩子们可能会感兴趣的活动和话题作为主题的开始,调动起孩子的参与热情,充分掌握孩子的兴趣指向,事先估计他们清楚什么,需要了解哪些,为下一步思考主题的价值作铺垫。

3.结合教材与孩子的实际,我可以预设的主题网络是怎样的?

主体网络预设的过程就是规划主题价值如何实现。体现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对应、整合和扩展是我在思考主题网络结构中较常用的做法。

1)对应,就是将教材中的现有活动与理出的主题价值相对应,选取适合的,除掉不适合的。

2)整合,是将生活、游戏、运动以及我园的园本课程、数学和英语的特色等众多活动内容,整合进主题中,充分考虑到综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互动与渗透,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

3)扩展,预先估计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感兴趣的话题等一些与主题价值有关的内容补充进网络中。

与选择内容同时思考的还有教学方式,“我用什么方式实现和接近主题价值?”。

1)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正规活动与非正规活动)联动

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两种方式都可以为实现主题价值服务,主题中整合进的各项活动内容,生活、游戏、运动以及我园的园本课程、数学特色都可以这两种方式来进行。

2)达成预设与接纳生成同时兼顾。

我用自己作为教师的理性来预设达成孩子基本经验的主题结构与内容,但也总为自己和孩子在实施课程中不可预知的可能性保留一些空间。因此,我习惯以“问题”来设计每个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并不断锻炼自己根据孩子的实际来现场判断课程走向的能力。

3)园内课程与园外辅助有效搭配

我认为,孩子的活动要重在过程和体验,我非常愿意组织和引导孩子们走出幼儿园,走进大社会、走向大自然,诸如,春、秋游;亲子活动或者是某些专项活动等往往能整合多项内容,活动之前,我总是对活动进行框架与布置,让孩子们带着思考、有准备的参加,有收获的归来。

举例“在秋天里”

4.主题实施过程中家长可以做什么?

家园互动,家园共育在二期课改中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的确,有了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课程开展可以事半功倍。

我在发动家长参与课程中坚持“提前”和“合理”原则。

1)提前告知家长:让家长有时间准备

2)合理的配合:这些信息是家长都力所能及的,没有很大的难度,操作性强。

比如主题“我爱我家”

我会对家长这样说:请你和家长一起看看宝宝刚出生时候的录像和照片,念念和说说宝宝出生日记,讲讲自己当时的感受。通过这样操作性很强的提示让家长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

二、细化与实施课程具体活动的过程阶段,我通常向自己提5个问题。

1、活动的目标指向明确么?平衡么?

举例:蛋宝宝

1)通过照看鸡蛋一天的活动,体验做父母的各种感受。(这一目标更多是情感上的体验)

2)尝试用语言、图示等方式对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以及采用的解决方法进行表述。(这一目标既有对孩子语言大胆和完整表达的要求;又让孩子借助绘画的方式表现心中的感受;而且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更是对孩子在交往、协作等社会能力的要求)

2、活动内容贴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吗?有趣吗?

今天的活动是一个体验活动,活动内容的选择非常吸引孩子。大班孩子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具有喜欢模仿成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乐于迎接挑战等年龄特点;加上我们班又是情感比较丰富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结合年龄特点和班级特色我设计了让孩子们做一天“父母”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看似简单的过程中体味困难与辛苦,并了解树立责任感的重要性。

3、与活动内容相配套的环境和材料准备有哪些?

除了活动中需要的材料之外,我们教师常常忽视通过环境创设来营造活动气氛。其实,照片、图片、孩子的作品、相关内容的墙面布置都可以为活动增色不少。

活动环节设置合理吗?

活动环节层层递进么?如何满足不同层次的孩子需要?

层层递进:看录像回忆——描述和讨论发生的各种问题——表达内心的感受

满足不同孩子需要:首先,观察孩子是了解孩子年龄特点的前提,只有仔细观察孩子才能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其次通过观察,我基本将班级的孩子分成三类,能力强、能力一般、能力相对较弱的,在每次活动时总是根据每种孩子的特点细化活动要求。以“乐于表达”这一个目标,我就有不同的设计:

1)能力较弱的孩子能重复其他孩子的话,并乐于说说自己当时的行为。

2)能力一般的孩子能清楚的复述录像中孩子的行为和当时自己的行为。

3)能力强的孩子能表述行为背后的想法,适当总结,进行语言示范,如:录像——午睡,有了蛋宝宝就睡不好,因为总是担心蛋宝宝会有事等。(不能睡个安稳觉)

4、活动最后的延伸部分是怎样的?

这个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怎样向另一个活动过渡?(延伸)

延伸部分通常可以是:活动的补充、活动的递进、或者向另一个活动的过渡

举例“蛋宝宝”

请孩子把这个活动的感受与家长分享,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情感,也可以和家长共同照顾或者抚养一个小动物培养责任感和关心照顾他人的能力。(活动的递进)

将孩子活动录像在区角活动时对有兴趣的孩子播放,将孩子的作品张贴出来便于孩子相互分享与交流。(活动的补充)

家长的感想或者饲养小动物的方法(向另一个活动过渡)

三、主题完成后的回顾反思阶段

1、主题中活动的预设是否有效?

每一次的课程设计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它总是我和孩子的互动中成长和变化的。我常思考:每一项活动是否都有价值?主题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无意义重复和偏、漏么?将多余的活动从主体网络中删除,保留成功的活动,力求用较少的活动实现更多的价值。

2、活动后孩子是否有所获得?

我看到了班级孩子整体和每一个个体的表现和成长了么?

我常常回顾,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孩子们整体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哪些方面还待加强?

我是否能回忆出每个孩子在这个阶段中的某些具体表现(包括兴趣、语言、作品等等),特别是对那些能力一般的孩子的有没有更多的认识?他们是不是有机会在所有孩子面前获得过老师的肯定,有过积极的体验?

例如通过活动和观察我常发现:内向的孩子在情感上往往更细腻和敏感;安静的孩子则做事仔细,认真;性格稳中的孩子有时会语出惊人。

我会将孩子个别的成长或者闪光点记录在成长手册中;然后与家长沟通孩子不同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通过表扬和赞美孩子的长处来鼓励孩子克服和改进身上的不足,已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二期课改”是一个放大的空间,让我们在理解“以幼儿发展为本”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与孩子一同来搭建他们成长的阶梯。教师的课程意识是监控我们教学探索的有效工具。伴随着思考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就是课程意识萌芽和形成的过程。

我想,我的思考和积累就象一个不断放大的圆。思考越多,圆越大,圆周就越大,接触到的空白就越多。我愿意和我的同伴、我的孩子一起去面对和探索更多的未知。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树立品牌意识,争创优秀教师


近日向社会各界提出了推进品牌战略,打响“湖州制造”的口号。要求社会各界提高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品牌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一个职业教育者的生命。在21世纪的今天,教师不再是永远高高在上,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经落伍了。上海市的学校已经推出了新的课堂守则,允许学生在上课途中插嘴、睡觉和去厕所。教师们受到了巨大的考验,这时候教师们之间比拼的是:谁才是真正优秀的教师,谁上课才是真正吸引学生的。如何去打响自己的品牌成为孩子家长信任的老师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我认为一个品牌教师应该改变落后守旧的教育观念,接受新理念挑战新要求。

一、教师要学会尊重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每一个幼儿个性、能力结构与学习特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和其教育过程,特别是对教育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尊重。阳光幼儿园的澳大利亚女外教老师为了显示其对幼儿的尊重长跪一个多小时为孩子上课。她认为对待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其次才是爱。中国的民众向来是含蓄的,我们也许觉得外国教师太夸张,也许认为用跪着来教学是不必要的,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她所推崇的尊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首先教师要走近幼儿、走进幼儿、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内在需要、情感特征、个性表现,把幼儿看成是一个大写的“人”,时时关心他,处处爱护他,和他建立一种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其次,

教师要理解幼儿,理解他们的童趣、童真,关注他们的关注、惊奇他们的惊奇、感受他们的感受,真正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接纳、关怀、支持的良好环境,以促进幼儿自信、自尊的成长。再次,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既要捕捉幼儿发展的“寻常时刻”,又要把握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相信每一个幼儿都会获得很好的发展。

二、教师要学会反思。

教育活动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教育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的过程。因此,学会反思是教师用来提高自己专业素养、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树立自我品牌的有效措施。学会反思,教师要思考、反省、探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要学会跨越专业知识,跨越岗位局限,跨越现状思考,站在未来的角度来反思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我来说一个教学活动结束后并不意味着终结,课堂实践的效果,幼儿的感兴趣程度,幼儿的掌握程度都是我关心的问题。我重视每个孩子交来的学习反馈情况。无论是一首儿歌,一段故事,还是双语练习册,我都仔细的查看,以便更多的了解孩子。我知道只有学会反思,教师才能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地实践、反馈、调整、再实践,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成为幼儿最为“合适”的教育。教师也只有学会反思,才能使自己由单纯的教书匠、孩子王变为研究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或发展型

教师。

三、教师要学会合作

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更趋向于合作。学会合作,是品牌教师的又一基本素质。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学会从与幼儿的“共同生活”、“共同活动”中来形成和探究合作型的师幼互动共同体,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教师要善于和幼儿建立富有人文色彩和平等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善于欣赏幼儿,愿意看到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愿意为幼儿的能力赞叹,愿意向幼儿学习,愿意和幼儿共同探究、共同成长。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与幼儿合作。

同时,教师要学会与同行合作。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看到每一个教师个体的优势和弱势,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与同行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另一方面,教师还通过与家庭的合作,充分利用好幼儿园和家庭的资源,让幼儿逐步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扩大视野;充分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优势,不断向家长宣传、渗透新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幼儿获得和谐、一致的教育。

四、教师要学会支持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学会尊重、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最终要在

幼儿学习、生活、游戏、运动过程中能给予支持,使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游戏、运动。因而,优秀的教师要学会支持幼儿的好奇探究行为、幼儿的交往合作、幼儿的表达表现、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既要在物质环境上给予支持,还要注重幼儿精神上的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探索机会,感受到自己所进行的活动的重要性,体验到活动的快乐与成就。

五、教师要学会减压

近期我填写了一个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问卷,感觉到作为教师要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摆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建立良好的心理机制,减少心理的压力也是置关重要的。因此我尝试着制定适当的目标。每天工作都心中个小目标,有了目标,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但这个目标一定是要符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智力能力,高低适中,易于实现,有成功感,能增强自信心的。对自己的工作实事求是,发现自己的价值,肯定、发挥自己的优点,剖析、克服自己的缺点,以长补短,在工作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要过份苛求自己,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避免使自己引发沮丧、过度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我还保持了一定的幽默感。将幽默感适度发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松弛的机会,这有助于自己摆脱精神紧张的困境,使情绪得到正常发泄,缓解过度的心理压力。

打响一个品牌是艰难的,保持住这个品牌更是艰巨的。摆在我面前的困难需要我拿出勇气和信心,付出我更多的爱心和汗水。我要坚持在2004这个品牌年中推进我自己的品牌战略,打响优秀教师的称号。

“草根式”课程理念与课程管理


课程的真正生长点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由幼儿园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和讨论。课程建设的这种民主决策精神与开发行为,被国外称之为“草根式”参与。“草根式”课程理念主张国家要赋予学校课程决策自主权,从改革上、措施上给予学校以弹性空间,学校则一方面要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或建设的权利和责任,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知能,另一方面,也要赋予家长、社区人员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利与机会。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是课程建设的“根”。这是“草根式”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只有在学校这块土壤中播下改革的种子,改革才会生长和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动者;教师是和孩子直接交往和亲密接触的人,教师最了解孩子具体的、特定的需要;教师希望能够发表自己的建议,通过参与课程决策过程,会更深刻地理解课改,并在行动上自觉进行研究与实践。这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建设特征和“参与性、专业自主性、民主决策性”等课程管理研究特点,给我园管理带来了新变化。

一、建立课程项目实践研究群体

借鉴“草根式”理念,我园首先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由过去的科层式“金字塔”形状向“组织分权”管理方式转化,将管理重心下移。积极探索将园长与教师团队、教师团队与教师个体之间决策权力和职责下放,形成职责再分配过程,使教师获得课程决策权和实施经验,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为了避免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的课程决策带来的课程实施整齐划一的弊端,我们自下而上地根据教师的经验、特点和个人兴趣,采用自行报名方式,成立了课程专题研究团队——“项目小组”,每一“项目小组”在组长带领下,通过共同设计项目计划、共同开展课程实践、共同参与课程决策与评估,来开展课改实践。

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制定课程计划,编写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实施方式、评估要求,然后由项目小组带着问题进行实践,以连环跟进、问题驱动、研讨等形式,完善课程方案,调整课程计划,决策课程实施内容与形式。将课程决策理念转变为鲜活的实践,建构教师团体及教师个体自身的创意和创造力自律自主驱动的主体意识,改变了教师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课程决策方式,形成“自下而上”的以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受教育者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

在课程决策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递进式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反思、专家引领和骨干示范等方法,通过“个体设计—互动对话—分析调整—现场观摩—互动对话—形成课例’的环节,对课程实施的内容、方法、原则、评价等进行重新调整或选择,形成了具有系统性、操作性、合作性、分享性实践操作载体——“共享课例”。

我园的“共享课例”以某一主题为引领,划出学习、阅读、生活、游戏、资源、环境、材料等板块,每一板块均列出与主题有关的活动目标、内容、途径、策略与方法,有相关集体活动和个别化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案。考虑到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限制,共享课例中还专门列出由骨干教师撰写的设计意图、教学建议和课后反思,供大家学习、借鉴和研究。共享课例用开放、滚动的形式,将课程的40%空间留给教师自由发挥,使教师的课程实践经验得以及时补充进课例中。

课程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面临着课程实际情况对已形成的课程决策内容进行再判断和选择。这期间,园长与教师团队在课程项目实践中的关系是:前者是导向、服务和激励,后者是开放、对话和重构。园长帮助教师团队明确课程选择方向,引领教师基于新课程的“研究性”“生成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班级层面上边进行教育活动、边进行课程决策,激励教师在课程活动的实际情景中自主、灵活地决定和开发课程。

而教师团队通过彼此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研讨氛围,在对话交流中重构课程知识结构和课程实践体系。园长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教师团队和教师个体较大的自主权。

二、完善课程实践研究的矩阵组织

在管理权力重心下移直至面向问题的课程专题项目研究群体的情况下,园长管理重点是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课程实践生态环境和学识氛围,创造一个智慧共享的条件。因此,我园在课程管理中建立了柔性化的矩阵结构。矩阵结构是一种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既讲分工又讲协作,将集权化与分权化结合起来的、以工作任务为目标的组织结构。(如图所示)

在课程实践研究的矩阵组织结构中,纵向为领导层面的信息流,横向为教师研究层面的信息流。纵向的领导信息流方向一方面体现为管理的方向及其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支持和服务功能,努力为课程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为那些面向问题的课程专题项目研究组创造研究平台;横向的研究信息流则主要围绕课程开发实施的目标,有机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从事课程实践创新和课程发展。它是从面向问题课程专题项目组作为课程实践创新活动的基本细胞或单元,事实上是一个课程研究实践共同体。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拥有一个共同的关键点,共同致力于能解决一组问题并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他们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课程。

三、落实草根式课程组织运作的基本策略

建立矩型组织结构只是管理的起始阶段,我们设计了相关策略保证其有序运作。

(一)目的导向策略

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管理根本目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建构和形成具有我园特点的、适合孩子发展的幼儿园课程体系。第二,重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实现幼儿园的课程创新,形成幼儿园办园特色。

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首先,在编制课程的深度、广度上既考虑到幼儿当前的实际需要,又考虑到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其发展,使现实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等矛盾在课程中得到妥善处理;设置多样化课程,赋予幼儿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满足幼儿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在推行课程管理过程中始终倡导教师成为幼儿园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让其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参与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从而改变教师只是规定课程的执行者角色,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

再次,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根据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与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满足幼儿园发展、教师发展和幼儿发展所需的园本课程,形成幼儿园办园特色。

(二)原则运行策略

“自下而上”的课程实施方式是在协调、优化和整合幼儿园课程关系的基础上,对幼儿园课程、班级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合理开发。

1.以幼儿发展为本原则

课程是幼儿发展的载体,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是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在保证幼儿基本的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将浦南幼儿园原有的早期阅读课程与二期课改共同性课程相融合,开发并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适合不同孩子多方面发展需要的课程。同时,根据“幼儿发展”这一原则,在课程编制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幼儿的认知方式、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使现实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等矛盾在课程中得到妥善处理,以此体现浦南的课程为每个孩子提供开发个性、潜能的天地,使浦南的每个孩子“能说会道、能想会做,拥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为其一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权利分享,责权统一原则

“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是我园课程权利的一次再分配,是充分给予每一位教师课程决策的权力,同时也相应地给教师加了一份责任。幼儿园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又有自身的园本特色课程的实施方案,因此,我园建立了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

第一,明确“标准”。课程管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关注教育对象、关注活动反思,教师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做到三反思,把标准溶化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进而使标准成为教师“有的放矢”地践行课改,真正把课改标准落到实处。

第二,开展园本教研。将教育研究重心下移到每一位教师,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我们在教研组中研究“课程均衡性与特色性”,并通过专题项目小组予以具体的实践研讨。这一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既解决了教师观念层面的问题,又解决了教师实际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

3.合理均衡原则

新课程与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构成了幼儿园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方面促进幼儿发展。因此,在幼儿园课程管理过程中,我们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园本性与科学性”、“创新性与法规性”,坚持“合理均衡”原则,充分体现各类课程对幼儿发展的综合价值。

4.丰富资源原则

我们立足于本园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园内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努力把蕴藏于教师、家长社区中的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转化为服务方式,提高使用效率。在合理利用基础上注重开发园外课程资源,重视实践积累。注重发挥家长、社会资源的作用,我们的幼儿园网站成了家园互通的桥梁;社会教育实践基地成了幼儿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窗口。

(三)组织保障策略

幼儿园课程管理需给予人员、组织、设备与经费、制度等方面的组织保障。

1.人员定位。幼儿园课程管理涉及到园长、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园长是主要决策者和责任人,中层管理人员承担幼儿园课程管理、常规工作,包括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组织、安排、指导、协调等工作。我园充分调动师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家长及社区人员有课程管理的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并有责任为幼儿园提供各种资源上的支持。

2.组织保证。幼儿园设立由园长、各部主任、教师代表、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员参加的“园课程管理审议小组”,负责审议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决策。

3.设备和经费支持。幼儿园加强活动室、图书室、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园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幼儿园还设立专项资金,主要应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培训、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4.制度保障。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基本制度可以包括: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培训制度及激励制度等。幼儿园各类人员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以上的四方面构成了我园课程管理的保障系统,保证课程管理的有序运作。

“草根式”课程理念与课程管理带来的效益是:

1.相应决策权下放,实行了集权与分权较优的结合,有了直接对项目负责的人和团队;能够以项目为导向,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克服职能部门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

2.形成课程实践与开发的生态化环境和课程整合、共生的氛围,建立多种项目,有效运作的格局。

3.推动课程研究发展的开放型。各项目组之间的边界变得灵活和松散,减少管理权利对项目组织交流的阻隔,使得研究流活跃,管理流顺畅。

4.提高课程实践创新的绩效。灵活、弹性、自主的组织结构,能使课程实践创新活动保持一种高效状态,使项目研究组能始终聚焦课程问题,进行持续和深入的研究,而不要一些其它因素所干扰。

我们认为:课程实践与开发是一类创造性活动,急功近利和命令式的管理是无济于事的,它需要的是一种学习实践研究氛围和自由、宽松的环境这种课程建设才能显现生命活力。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幼儿园课程与教师的课程开发


对于幼儿园教育课程的理解,正如它的上位概念──课程一样,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它指语言、常识、计算、体育、音乐、美术六大学科,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异常活跃,大多已改变了过去六科的分科课程结构而代之以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领域(广域)课程(有些地方正在实行的综合课程也基本是这五大领域的简单组合)。

以上的分科和领域课程均是由部分教师和教研人员设计好的,并用纲要加教材或教师指导用书的形式体现出来,里面一般包括详细的课程目标,安排好了内容、进度、课时等,“有的甚至把每周、每天,甚至上、下午该做什么都替教师安排好了。”(见冯晓霞文《弹性计划──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学前教育》2000年第4期)因此,它是一种典型的目标模式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使用者,主要作用是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和教材内容需要发出一定的行为,引起幼儿在规定范围内的反应,然后教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控制系统内实现对幼儿行为的目标控制,努力塑造成人期望的标准化的行为和反应。各个不同的教师虽在教育过程即活动进行中的处理有所变化,但也基本上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处理,教师注重的不是课程开发,而是教学改进,对幼儿园来说,即是活动指导上的改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的主体性品质,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培养完整的、和谐发展的人逐渐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作为“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需要也成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特别是幼儿园的教育课程。因为幼儿园身兼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是基本的教育宗旨,从而使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课程形态有别于中小学的学科课程,在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灵活度要大得多。在此背景下,国外,如意大利产生了著名的瑞吉欧“生成课程”,美国有“自然发生”课程,英国有开放课程等。究竟实质,这些都是过程模式的课程形态,即课程设计不以事先规定好了的结果和程序为中心,而是以过程为中心,并且这一过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育活动不一定按事先规定的统一目标进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随时调整目标,并将这种目标转化成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幼儿更主动、更自由地去参与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探索、创造,以促进能力形成和个性发展。正如英国课程论专家、过程模式的倡导者斯腾豪斯所指出的:真正的教育是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引导”。

近两年,我国幼教界也出现了类似主张。如赵寄石教授在1999年接受《学前教育》杂志记者的采访时指出,21世纪幼教改革的核心是建构每个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具有真正的师生互动(见《综合、建构课程、师生互动》,《学前教育》,1999年第1期);冯晓霞教授也撰文指出,幼儿园课程应是师生共同建构的具有弹性的课程(见《弹性计划──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学前教育》,2000年第4期);李季湄教授则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条件,提出了将课程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结合、两者并存并用的主张(见《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几个问题》,《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在过程模式的课程思想指导下,教师不是课程的使用者(curriculumuser),而是集课程的实践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于一身的课程的创造者(curriculummaker)。教师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和幼儿的关系也不再是主动与被动,传授或教化的关系,而是互动、对话的伙伴。这与今天国家对教育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致的。不过,在目前中国的社会和师资条件下,许多人会认为这好是好,就是太过理想化了,很多教师并没有能力与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即使受过这方面训练的教师,可能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运用这种互动性的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教学,对许多教师来说只是工作而非使命,即使有教师能将教学当作自己的使命也难以与全班二、三十名幼儿展开对话和因人而异的互动。还有,3~6岁的幼儿,并不知道进行什么样的探索和学习对自己最好,很多时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他们干什么。那么,在目前我国的社会意识、教育条件和师资状况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课程能做到哪一步呢?我认为,可以将课程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结合使用,各施其长。目标模式课程比较具体,便于操作,教师容易把握每一次活动的具体任务,从而有效地处理活动过程。因此,在课程决策和设计(即活动具体实施之前)的环节可以较多地采用目标模式,制定出国家、地方以及本国、本班的课程目标,有的层次还可给出内容和指导方式建议。只是这种目标和建议均是指引性的,不可写得太细、太具体。以使不同水平的教师在活动前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但由于目标模式容易把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不利于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与指导过程中的创造性以及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建议在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即在幼儿园的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应较多的使用过程模式,使教师在活动过程里能根据幼儿的情况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指导方式,以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指导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需要具备相当的课程开发能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课程开发。

1.开发地方幼教课程。

即在国家的一般性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指引下,和本地区的教师、教研人员、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一起确定适合当地特点的课程目标、指导纲要,它属于国家一般性课程目标的下一级目标(也可以叫地方课程指引)。如有必要,还可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指导性建议,这些内容既可以选用国内较好的教材,也可由地方的幼儿园教师和教研人员共同开发,或者选用和自行开发相结合。但这种课程应该是开放的,是一种弹性的框架或建议。以利于各个幼儿园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补充和修改。

2.开发园本课程。

幼儿园教育是以发展孩子丰富的个性作为目标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对他们的成长负有责任的幼儿园和教师作为创造的主体,应该开发出各具特色的园本课程。这也是兴办特色园的关键。著名幼教专家赵寄石教授就多次强调指出:“我所提倡的改革是每个幼儿园总结自己散在的经验,从目标、内容、组织形式、评价等方面,合、建构课程、师生互动。”

目前国内有些师资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已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但还不能说已十分成熟或成型。由于教师的研究水平有限,看单个的教育活动有的虽具有一定的特色,但太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是停留在感性的、经验的水平上,缺乏深入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的后劲。还有,已有的较具特色的课程也不一定是全园教师共同拟定的,从而导致有的教师并未完全理解设计的宗旨、理由等,也许会影响这些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发挥。为了让教师能很好的理解课程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恰当、有效的发挥,最好是全园教师参与讨论。为了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还可邀请家长和本社区的人参加。具体即在国定的一般性课程目标指引下,参考地方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建议,拿出本幼儿园自己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真正具有本园特色的幼教课程。不过,每个班的教育内容不能定得太死,活动的进行也不能写得太具体,不能限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发挥。

3.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适时调整计划,灵活开发新的课程。

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实际中,每个园一般都制定有学期、月、周的课程计划,里面包括目标、内容和指导方式,很多园还细化到了日。这是一种典型的目标模式课程设计,教师一般都严格按计划中所写的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以下两个突出的问题(参见冯晓霞文《弹性计划──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学前教育》,2000年第4期):一是教师预先选择的课程内容常常不符合孩子当时的兴趣,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却不能及时纳入到课程与教学中来;二是教师预先设想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程序、进度、重点等与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不一致。为此,教师不得不经常想方设法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忽视或排斥幼儿提出的问题和想法,以调动他们对计划内容的积极性。教学过程成了展示课程计划的过程。这在大力倡导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关注其内在需要和个性发展的今天,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面对以上情况,教师如果仍作为课程的使用者,教育活动只按照别人预先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是很难让幼儿接受的。“活动的进行不仅依靠开始的假设(计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学前教育》,2000年第4期)。为此,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课程模式,从设计课程的高度认真研究,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和指导形式。

首先,在教育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善于从各种“教材”或“指导用书”中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和特点的课程内容(因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每个活动都由教师亲自设计或在教育活动中自然生成,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目前国内有多种幼儿园课程指导用书(通常简称教材),里面大多有详尽的课程计划和教育活动设计。这些计划安排和活动设计是否适合自己班的幼儿,教师应基于自己的课程设想和幼儿的实际进行分析和选择,适合的为我所用。

其次,教师可根据每一教育阶段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调整课程计划或设计新的教育活动。比如,在一学期的课程计划中,既有“认识商店”,也有“认识我周围的人”这两个教育单元,但在计划进行“认识商店”的这一周里,如果大多数幼儿受电视的影响,对勇敢抓坏人的警察叔叔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天天谈论、模仿,并且仅仅模仿一些表面的打打杀杀动作。教师这时该怎么办呢?是想尽办法让幼儿认识商店或超市,还是顺应幼儿的需求,将也许是下几周的教育主题提前,调换为“认识我周围的人”或“认识警察”?如果我们的教育是将幼儿的“学”而不是将教师的“教”放在第一位,就理应选择后一种,即调整课程计划。还有一种情况是,幼儿突发的某些兴趣和学习需求也许与原有计划毫无关系,这时教师就不仅是调整教育内容的前后顺序,而需要设计新的教育活动,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第三,即使在活动前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但当教师带着对某一主题价值的构想和对幼儿的期待进入活动后,仍会出现一些使教师始料不及的情况。比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幼儿并不顺着教师预先设想的答案去回答,而幼儿的答案又生成另一些同样重要的新问题。这时教师又该怎么办呢?是置之不理,转移注意还是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思维,完成课程开发者和教师强加的目标?如果真正从幼儿的“学”出发,教师就应该以参与者和活动伙伴的角色与幼儿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互动,在彼此的交互作用中自然产生新的目标与课程内容,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

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要有相当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既使目标始终保持在教师视野之内,又使活动进行得自然、流畅,充满智慧和创造。

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教师要真正做到以下三个层次的课程开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或教育科研部门就必须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使教师具备将学习者的经验内容从整体去审视和改善的能力。以便将幼儿园课程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有组织地进行调整,从而改进课程的功能,使活动内容更合理、更科学,使孩子们既从课程中的教师那里学习,也从教师中的课程那里学习。此外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重点(参见《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5期)。

第一,为数不少的幼教课程研究者,建议今后幼儿园也培养几个课程“指导”专家。教师可以经常或定期地与各级各类的专家们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因为研究开发的进展和效果与有没有专家的加入是很有关系的。

第二,要和幼儿家长以及当地的人们一起进行开发。要开发课程,首先就应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并且,孩子本身也从内容和指导方法上获得许多有益的帮助。和当地的人交流,也有助于使课程保持地方特色。

第三,将着眼点放在幼儿的兴趣爱好上,随时对幼儿的需求、特点等进行分析。以开发出孩子真正感兴趣的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从而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便于人际交往与互动的崭新的“教──学”新方式。

案例:案例分析与看新课程


在当前科学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早期教育,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对幼儿进行如何让幼儿了解我国古代是怎样传递消息的;怎样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怎样互相传递消息的呢?为此:我园做了点滴的探讨和研究,供同行们参考:

案例:大班科学活动《人们怎样传递消息》

1、请家长与幼儿查阅资料,互相交谈等方法了解人们如何传递消息、

2、教师提供幼儿阅读的资料若干,如图片、书籍、复印的资料等。内容有:古代人快马递书、飞鸽传书、现代的邮政、书报、广告、电视、录音、录音机通讯工具等。

3、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经验。

活动过程:一、以谈话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请幼儿互相展示自己的资料并说出他们的用途及作用。

(分析:通过幼儿用自己收集的资料,互相介绍自己资料的来源来,展示了自己与家长互相配合查找资料成功的喜悦心情。以交谈方式介绍他们的作用和用途,同时培养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语言交流。)

小结:小朋友之间介绍了自己带来的资料很开心。那么如果你有远方的朋友和远方的亲人,你用什么方法和他们交谈呢?

幼儿: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写信

教师:好!今天我们给王老师写信好吗?幼儿:好!

王老师您好,王老师您辛苦了!

我想王老师了,祝您身体健康。

愿王老师越来越快乐!

祝王老师今年每一天都快乐!

祝王老师每天休息好,身体健康。

祝王老师过好日子,每天都高兴……。

(分析:通过简单的一封信,可以看出幼儿对老师的祝福、对老师的情感、对老师的爱。透露出幼儿的天真可爱。)

二、幼儿绘画:

师:小朋友刚才说了许多对王老师的嘱咐语,还有什么方法表达你们对王老师的想念?

幼:我们用画画的方法,画一副美丽的画送给王老师。

师:好吧!

(分析:有的幼儿用彩色的水彩笔,绘画出大高楼、草地、花坛等建筑物;有的幼儿绘画了春天的景象;还有的幼儿绘画了可爱的小动物等。)

体会与收获:

1、以往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忙着找材料准备教具,而幼儿是被动学习,现在是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帮助幼儿查找资料,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学习,在参与的过程中幼儿不由自主的掌握了学习知识。

2、幼儿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3、在写给王老师的信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天真无邪,幼儿对老师情感的真露。从幼儿的绘画中,幼儿的想向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幼儿心中情感的流露体现在最美好的画卷中。

“关于有效提问”的园本教研实录与反思


导读: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活动地点:大班办公室

参与人员:全体大班组教师

活动目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评价与修改,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活动准备:教师收集学习过的有关材料、录像片断、主要问题提示等。

活动设计思路:在当前教育课程正处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关注幼儿的提问、引发幼儿生成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以及幼儿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教师身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教师尚未转变角色,做幼儿学习的支持者、观察者,还是易以权威者自居,鼓励不足,激发不起幼儿探询的愿望,往往压制幼儿质疑的冲动;又如,面对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又很难把握取舍,不善于抓住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随机点拨、有效互动……

本次教研活动我们尝试以微格教研的形式进行,希望利用现代化的手段,通过微格教研这样的一种形式让“当局者不迷、旁观者更清”,更好的提高教育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回应方面的能力。

活动流程:理论梳理——————微格教研——————工作安排

(看录像——讨论——再试——再讨论)

活动过程:

一、理论梳理

1、什么是有效提问?

2、有效提问的方式有哪些?

3、你认为做到提问有效要注意哪些问题?

组员们认为: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有效提问的方式有:

1、开放式提问

(以“如何—”“什么—”“为什么—”“哪个—”方式开头)

2、清单式提问

(呈现出选择、可能性或决择的问题)

3、假设式提问

(让幼儿想象、探求幼儿的态度或观点)

4、重复式提问

(返回信息以检验是否是幼儿的真正意图?检验你得到的信息是否正确)

5、确认式提问

(表达出对信息的关心和理解)

6、封闭式提问等

(得到具体的回答)

▲做到提问有效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把握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

2、要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

3、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4、要学会控制等待时间

5、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

6、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二、观摩研讨

组织形式:微格研讨

研讨过程:

(一)执教者介绍

(录像中活动的目标、活动概况、活动设计思路)

(二)观看录像

(为教师提供了有效提问的评价表以及录像片段中执教者的关键问题提示)

(三)进行讨论

①看了录像以后你对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请每位教师根据执教者的提问提出表扬和建议)

②执教者反思

(能根据大家的发言和自己看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

③分组进行问题方案的调整

(请每组代表谈谈自己调整后的问题方案情况,并说说为何进行这样的调整)

三、对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提出意见与建议

问题与收获:

由于我们的录像没有经过剪辑处理,所以在实施中时间的把握上出了一点小问题。

微格教研能以摄像记录的形式,精确地再现活动,及时地将活动定格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有利于教师进行随机的思维碰撞与观摩研讨。可以说这一次微格教研的活动形式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教研体验,虽然活动中我们的微格研讨交流还很初浅、稚嫩,但我们感受了那一份研讨的实在,因为我们交流了各自的意见,分享了彼此的经验。大家都觉得微格教研的形式好处多多。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研手段

对于我们农村幼儿园,一般较少使用多媒体设备,也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但设备新添置后,也没想着去用。这次活动给予了我们尝试使用现代化多媒体仪器的机会,觉得这也是一项学习的内容。特别在摄像完后,需要对所摄内容进行剪辑处理,组员们不会于是都回家问老公,那劲真令人感动。虽然现在我们都还不会,但也从中了解了相关的一些知识。这是微格教研带给我们的。

二、使研讨气氛更热烈

“微格教研”是用录像来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放像再现及时反馈,供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这种形式可以在大家有争议的地方随时定格,便于我们研讨的深入与透彻,这使我们感到非常的过瘾。因为以往的评析研讨是靠大家记录的、印象中东西来进行。而现在,由于活动前给了大家问题提示,帮助大家理清了思路,再加上前面的教研活动已经学习了关于“提问的设计”、“教师的回应”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使活动的评析重点更突出、评析内容更紧凑了。大家都非常乐意并积极的投入活动,研讨气氛热烈。我们老师在此过程中都有所收获,这其实也是最重要的。

三、对细节问题给予关注

对于我们从教有些年头的老师,活动中自己的行为表现似乎也成了一种习惯,也不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妥。一看录像,这个说:“哎呀,我怎么看上去象在敷衍幼儿。”那个说:“我站立的姿势是这样的吗?”执教老师感想更是深刻:“我的表情是这样的吗?我脸上的表情怎么与孩子的热情这么不相称啊?!”自己都有些不相信。我们都笑了,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提出过,可由于“婉转”或别的原因未引起该老师的足够重视,现在自己看自己,总算“大彻大悟”了……。这中间发现的虽然只是一些细节的小问题,但通过微格教研,很直观、深刻的被大家注意到了,我想对于这些细节问题也不用多说什么了,相信大家都将会自觉的在以后的活动中去注意纠正,因为细节问题也可以事关活动成败。这也是微格教研带给我们的。

第一次尝试微格教研,组员们对此形式的教研活动反响都比较好。应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让我反思如何开展丰富形式的教研活动以满足教师的需要,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好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让教研组对教师更有吸引力。

幼师资料《向自己提问,树立与增强课程意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