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校长的育儿方略是什么?

04-27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美校长的育儿方略是什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汤姆.赫靳斯(TomHawkins)先生有一个大家庭:妻子玛歇尔(Marcia)、大儿子扎克(Zach)6岁、二儿子乔(Joe)5岁、三儿子萨姆(Sam)3岁和小女儿嘉比(Gabby)1岁半。夫妻俩来自美国,一直为国际学校工作,足迹遍及土耳其、挪威和中国。在土耳其工作期间,他们生下了大儿子扎克和二儿子乔。在挪威工作期间,他们生下了三儿子萨姆和小女儿嘉比,直到去年7月,他们举家来到了中国。作为北京国际学校校长,管理和安排好4个孩子的生活对汤姆.赫靳斯先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妻子玛歇尔作为国际学校的资深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在对幼儿的照料和早期启蒙上,也颇有见地。

和孩子多说话m.YjS21.com

也许身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妈妈玛歇尔深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对孩子的重要性。从老大扎克到老小嘉比,孩子们1岁以前,玛歇尔就喜欢和他们说话,喜欢说出孩子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当孩子在桌子附近玩耍时,妈妈就亲切地叫着孩子的名字:“嘉比,看一看这是桌子,桌子是棕色的。”小嘉比听见妈妈的话,眼睛一闪一闪地看着妈妈说的这个方方正正的大东西,小脑瓜里印下了“桌子”这个词。虽然嘉比不一定马上重复妈妈说的话,但她理解了。有时,妈妈会用语言让孩子去完成一个小任务,比如“嘉比,给我拿一个球”,嘉比会乐颠颠地去把球递给妈妈。这种在前语言期,和宝宝充分交流的方式,既让孩子提前做好了开口说话的准备,又让宝宝感受到了妈妈的关爱。

而作为一位主管高中部学生的中学校长,爸爸汤姆在育儿的细节上也十分专业。他说当孩子刚刚呀呀学语时,由于发声和使用词语还都不熟练,孩子往往用眼睛望着你,小手拉着你,想把你往某个地方领。这时汤姆就会问:“你想要什么?告诉我,你想要什么?”这样就给了孩子时间和机会,练习说出他想要的东西。孩子会用语言表达他的意愿了,当他和别人交往时,就更少发生争执,避免因表达困难而在交往中感到沮丧。

当孩子们已经会较熟练地使用语言后,每当他们从学校、幼儿园回到家,妈妈玛歇尔就会和孩子聊聊一天来各自生活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她会告诉孩子们今天班里某个学生给大家讲了关于战争的故事,而孩子们也会告诉她自己在幼儿园、学校中见到、听到的趣事。语言的功能是与人交流,那么首先在家里,就发挥起语言的这个重要作用,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与家人沟通的习惯。

你能行!

孩子出生后的头一年里,父母要给予孩子很多照料。但随着孩子身体的成长,他们的能力和信心也需要有一个成长空间,而不能被过多的照料所掩埋。恰当而适时地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机会,能使孩子的自信心树立起来。拿亲眼所见的实例来说,1岁半的嘉比对放在桌子上的圆珠笔产生了兴趣。她拿起笔,在手中转来转去,一不留神,把笔帽给转开了。弹簧“啪”地一声,把笔帽弹到了沙发后面。小家伙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了。爸爸汤姆没有替女儿去捡起笔帽,也没有任由笔帽躺在沙发后面,他把沙发轻轻推开,让女儿走进去把笔帽捡起来。女儿犹豫地看了看爸爸,汤姆充满信心的对女儿说:“你能行!”小嘉比在爸爸的鼓励下,走到沙发后面,捡出了那个笔帽。爸爸立即把圆珠笔各个部件组装成一个整体,父女俩相视而笑。这样的事例在他们一家的生活中,十分常见。

妈妈玛歇尔中午领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吃了一顿美美的午餐。吃完后,妈妈没有自己一个人大包大揽,或让阿姨帮着收拾所有的碗盘,而是告诉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拿一些东西回屋。”老大扎克和老二乔把盘子收拾了,端进屋;老三萨姆把刀叉拿进了屋;1岁半的老四嘉比并没有分派上什么任务,可她却主动把地上的一个塑料碗捧进了屋。哥哥们看见了,都高兴地夸她长大了。嘉比也为自己能为大家做一点贡献,而不只是需要照料的小婴儿而自豪。

汤姆和玛歇尔都坚持一个观点:一定要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自我服务,同时参与家务劳动,他们会明白支撑一个家庭需要投入多少辛苦和劳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情商是什么?


-->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情商没有明显的先天差别,情商的高低更多是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情商对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情商是可以通过全面系统的课程培养提高并且改变的。学龄前期形成的情感物质,对孩童以后的表现,无论是学业成绩或人际关系,均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注重学龄前孩子的情商教育,是相当必要的。

1、有助于孩子认识自身情绪:使孩子更能观次与认识自己的情绪,更能了解各种感受的前因后果,能认知感觉与行为的差距。

2、有助于孩子妥善管理情绪:使孩子更能忍受挫折,更值得经解愤怒,较少与人发生口角,打架或破坏课堂秩序。较能适当表达愤怒而不必诉诸打斗,较少被休学或退学,较少表现出攻击性或自暴自弃的行为。

3、有助于孩子自我激励:对自我、学校及家庭较具正面观感,较善于缓解压力,较少感到孤独自卑或焦虑,善于将情绪导向正途,更负责、更能专注眼前的工作,较能克制冲动。

4、使孩子认识他人情绪:较能从别人的观点看事情,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较懂得倾听。

5、使孩子能够进行人际关系管理:对人际关系的分析与了解能力增强,更懂得解决与协商纷争,较懂得解决人际冲突。沟通时更清晰,有技巧、较外向,较有人缘。与同学关系改善,朋友较常邀约,较能体贴关心别人。较合群,更懂得合作、分享与互助。与人交往时更懂得互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成绩与在校表现的改善。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底线教育

第一个底线教育:身体底线。

作为父母,就是一定要告诫女儿:

不要为任何事情出卖和伤害自己的身体。

第二个底线教育:生活底线。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女儿考上大学后,父亲给她寄钱。

“1200元够不够?”

女儿回答:“够了。”

父亲又说:“想买什么就买,别亏自己。”

女儿听了,半天不作声。

父亲觉得奇怪:“怎么了?”

女儿说:“室友和我一样,每月家里也是给1200元,但她生活质量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周都去麦当劳……”

父亲说:“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误学习。”

“她没有打工,是在谈恋爱。

有一次她约会回来对我说,其实她不喜欢那个男生,只是喜欢他替自己买单而已。她还说我傻,可惜了这张脸,如果她有像我这样漂亮的脸,根本不用向家里要钱。”

父亲放下电话,立即给女儿打了1500元,回家又给女儿发了一封邮件:

“从这月起,我每月给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买零食。还有,如果你恋爱了就要告诉我。我每月再给你500元,作为恋爱经费。请你一定要记住,每次约会,都不要忘了带上自己的钱包。”

这位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他在给女儿灌输一个生活底线——要有经济独立能力。“经济独立的女人,是最有尊严的女人。经济不独立,人格便不独立。人格不独立,爱情便不独立。”

第三个底线教育:感情底线。

第四个底线教育:生命底线。

给男孩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

有一个14岁的男孩,放学后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扭送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还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

很快,孩子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 然后,父亲就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说:

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男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教育,受到社会过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陷入阴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阳光教育,教会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一个阳光教育:冒险教育。

教育家理查德说得好:

缺乏冒险精神的孩子,往往习惯于墨守成规,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创新。

第二个阳光教育:规则教育。

作家林曦讲过一个教育故事:

孩子与同学打架,回家后大哭。

我问他:“你很委屈,很生气吗?”

孩子说:“嗯,我要报仇。”

我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电视里一样,用剑刺他。”

“好,这样很解气,爸爸帮你准备一下。”

过了一会,我抱着衣服和被子下楼。

孩子一脸惊讶:“你怎么拿这么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会被带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个月,所以要给你带换洗衣服;如果用剑的话,就要呆很长时间,肯定得准备被子啊!”

孩子红着脸说:“真的会这样吗?”

我回答:“嗯,法律规定是这样。”

“那我们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气吗?”

“其实我也有错,我不生气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持你。”

在“冒险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得增加一个“规则教育”,

用规则来平衡冒险。

我特别喜欢这位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往最坏的结果想一想,这个最坏的结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试一试。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第三个阳光教育:挫折教育。

第四个阳光教育:独立教育。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如果不放手,不狠心,一直将孩子保护在羽翼之下,那么有朝一日当他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时,将无所适从。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选择让孩子从小独立,那是一种最明智的爱,苦尽甘来。

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男孩和女孩在生活中会面临不同的危险和挑战,父母能够做的,不是为他们预知每一次风雨,而是教会他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能以合适的方式去解决。

社会上常说穷养儿富养女,其实不然,穷养出来的男孩成长后也许很容易被物质诱惑,而富养出来的女儿或许也会太天真。

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特性引导孩子,对于女孩,告诉她们做事的极限,对于儿子,让他们减少被影响同化的可能性,这才是我们对于孩子最需要教会的。

亲子顾问的意思是什么?


亲子咨询师是为当代父母量身订做的一套系统亲子沟通体验式培训。该培训用系统化的训练方法来帮助父母学习教养子女的技巧,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营养,培训孩子的高情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提高学业成绩、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自己也成为了沉着应对、自信乐观、阳光心态、教育在行、更加成功的父母。

职业背景

在经济危机辐射和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在职人员重新择业遇到了压力和难题。而亲子咨询师领域在全国却有近60万的职业空缺,需要充足的专业人员来填充。为此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了《亲子咨询师》岗位培训,机构拥有多年幼儿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获得承办亲子咨询师岗位培训项目。

针对对象

目前我国0-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大约3,000多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出现厌学、依赖、退缩、恐惧、软弱、撒谎、攻击、急躁、偏激、倔强、自卑、网络成瘾等情绪与行为方面的问题,需要心理辅导。目前,我国具有专业素质的亲子辅导专业人员不足2万人,这与我国60万专业亲子咨询师的需求相距甚远。 为补充社会对于此类专业人才的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正式启动“亲子咨询师”培训。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的真爱。

要知道娇惯、溺爱或“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孩子都不是爱孩子的表现,只有从心底里尊重孩子才是对孩子的真爱。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爸爸妈妈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保护他的眼睛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在此,笔者介绍几个便于你灵活运用的小招数。

第一招:倾听孩子的诉说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因此,年轻父母应该每天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诉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也许只要花30分钟,父母自己也可以轻松一下,就能给宝宝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1至2岁的宝宝也许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真正学会倾听,多鼓励宝宝大胆地说话,既能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亲子关系,使宝宝感觉受尊重,以促进宝宝心理健康。

另外,父母要耐心地对待宝宝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在他表达不清时,你可以与他进行充分的目光接触,但不要打断他。

宝宝与你讲话时,你不但要认真倾听,还要注意倾听的方式。不要总是站着,居高临下地说话,这不仅使宝宝感到他有一种压迫感,所以你要尽量弯下腰或蹲下与宝宝说话,与他的眼神交流,这既是一种亲密接触,也是对孩子尊重的具体表现。倾听宝宝的心里话

禁忌用语:

“问这问那,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正忙着呢,问你们老师去!”

“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分析:

这一类的语言会使孩子觉得您在“打发”他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以后可能不愿告诉你他内心的想法。

第二招:冷静对待宝宝的过失

年轻父母可以从宝宝1岁左右起,为宝宝建立一套简单、明了、容易操作的行为规则,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给他一个宽松而具有规则的环境,使他逐渐学会自律。

宝宝如果犯的是同一种错误,这也很正常。正确的做法是:你可以对宝宝说明自己的感受,并以一种关心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当你做某某事时,我感到……”,如“当你把玩具扔到小妹妹床上时我感到很生气,那样做会碰伤她的。”请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内容,既要让宝宝明白自己错在那里,又要保护他的自尊心。惩罚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禁忌用语:

“你这个坏孩子!”

“我没想到你会干出这样的蠢事,你令我很失望!”

分析:

这样宝宝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情绪,他会觉得很难受。有的宝宝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招:珍惜宝宝拥有的玩具与物品

珍惜宝宝的东西,是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宝宝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意义的事情。宝宝年龄虽小,但也拥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衣帽鞋袜、小碗筷、小桌椅、小被子、毛巾、枕头,有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小房间,有钢琴、电子琴、小运动器械等。这些物品无疑都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但“产权”已属于孩子。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有关物品取放的规则,但不能随意摆布和挪动孩子的物品。有小客人来时,也要经小主人的允许,使用他的玩具或物件。最好的办法是鼓励他自己将玩具给小朋友玩。

有的父母不经孩子允许丢掉宝宝喜欢的小东西,比如小树叶等,这也会使孩子很难过。父母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招:鼓励宝宝发展独立性

你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创造环境让宝宝自己作主。

有时候,不适当的帮助也是一种犯,会伤害他的自尊。小宝宝也需要刺激和挑战,你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当他需要帮助时,你要指导和协助他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取而代之。比如在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时,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碗筷的摆放、日用品的收拾的方式。当宝宝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出现了争执和冲突,你要给宝宝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禁忌用语:

“这件事你干不了。”

分析:

当孩子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时,千万不要干涉他,如说“这件事你干不了”等。这类用语会导致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胆小、自卑。让宝宝独立自主也要从小事开始做起。

小贴士

1.不要一味地表扬、奖励、赞许宝宝,这会使宝宝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以及慎重的处罚也是一种对孩子尊重方式。这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

2.防止对宝宝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经常采取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话,这绝不是尊重而是纵容。对于宝宝的无理要求父母要坚决拒绝。

亲子阅读是什么?


当今社会,亲子阅读已经被很大一部分的准家长们所认可和推崇。相信很多家长都有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科学有效的和孩子一起阅读呢?父母应如何正确选择孩子阅读的书籍呢?亲子阅读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准父母们快来一探究竟吧!

什么是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孩子和父母通过书和阅读建立联系,增进沟通,丰富孩子的课外阅读。宝宝与父母一起阅读,可以共同汲取知识,共同进步,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增加了,感情也会递增,可以共同收获读书带来的欢笑与共鸣。通过亲子阅读,可以让孩子更勇敢、有自信、对知识的渴望,最后收获快乐的果实。

亲子阅读的好处

关键期:

3-6岁是父母培养儿童阅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言能力开始慢慢形成,孩子开始接受新的知识,认识他们眼中的社会,所以父母要有效利用这一时期,充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当然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可以适当阅读,但是要慢慢培养,不可过分要求,太心急。

好处:

1.亲子阅读可以有效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口才和表述能力,拓宽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情操,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爱好和习惯。

2.亲子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独自思考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在小时候就奠定了基础,对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3.亲子阅读可以让小朋友更喜欢与父母交流,体会到他们对自己的亲情和爱,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的伟大,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这对宝宝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4.亲子阅读可以通过很多方面开发孩子的脑力。阅读不但可以增加阅读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全方位的激发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起着启蒙的作用。

5.亲子阅读可以促进思想乃至心灵上的交流,产生共鸣,从小培养,到长大后,孩子会更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思想,更愿意交流。

亲子阅读的现状

1.对亲子阅读的理解有偏差

有研究结果表明,不到一成的父母认为亲子阅读只对学龄前的儿童有效果,孩子上学念书以后,会自己学习,所以父母不应该陪伴,不然会造成过度依赖父母。因此大多数父母在孩子上小学前会一直和孩子一起阅读,等孩子一毕业,父母的读的参与和热情就会大打折扣而逐渐消失。

2.读书的氛围和环境不够

现如今,大多数人讲究装修的好看和高贵,华而不实。而书房则过多的起着装饰的作用,缺乏实用性,导致孩子不能安静的学习,所以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服、光线充足的阅读环境非常重要。可以选择一个采光很好的位置,摆放一张书桌和一个孩子够得着的小书架,供孩子自己选择和阅读,尽量营造一个轻松安静的氛围,孩子会更有兴趣阅读。

3.阅读材料的选择不科学

父母为孩子挑选阅读的书籍,应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需求,还应挑选这个年龄段孩子可以看得懂的书籍,不要以为可以无限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而盲目选购过于专业的书籍。可以带儿童一起去选购,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在这基础上,再自己判断可否购买。选择的书籍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某个方面。

4.共读的时间不够

如今,随着世界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父母也不断增加对孩子的教育与能力培养的投入。报名各种课外班,学习奥数,舞蹈,乐器之类,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但是越来越少的父母能花费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有时候常常会被一些电子设备所取代。所以,父母每天应保证不少于10分钟的共读时间,与孩子一起进步。

5.父母共读的方法不科学

父母时常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决定是否共读,导致了共读的不稳定性。有时候兴趣高涨,心情好时,会愿意花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然而比较劳累或者没有兴致时,常常会出现拒绝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情况。父母应多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应认识到共读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读书方式。只有坚持,才能收获共读带来的好处。

如何选择亲子阅读书籍

选择阅读书籍应根据宝宝的年龄划分:

1周岁前

1岁以前的婴儿还是懵懂时期,拿到什么就喜欢塞在嘴里,喜欢乱扔,所以应选择清洗方便和灭菌的无毒合成树脂或布制成的书籍。这些书籍也比较结实,不容易被撕破。这时期的婴儿对颜色的灵敏度很高,喜欢彩色的书籍,所以父母可以挑选那些文字不多。但是有很多鲜明的图案和插画的书籍,他们不但能培养孩子的语言水平,还可以引起婴儿的注意,增加他们的兴趣。

2周岁前

父母可以买一些耐翻阅的卡片式书籍给孩子,文字较少的儿歌类图书,或内容简单的童话书都是合适的选择。

3周岁前

3岁的宝宝已经有着不错的理解能力,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认知,这时期应该尝试给孩子选择情节较丰富但容易理解的故事书,最好还有注释。开发孩子脑力和动手能力的图书或者启发性的书也是可以选择的。

3-6岁

这时期的孩子已经逐渐开始懂事,也有自己的思维了,对事物有着自己的想法。可以尝试着挑选较为复杂的书籍,百科全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亲子沟通是什么?


什么是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是

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学会同理孩子的感受,

及时纾解孩子的情绪。

为什么要亲子沟通?

没有亲子沟通,

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有了隔阂,

此心和彼心之间就有了距离。

您和孩子之间,

没有亲子沟通哪来爱的升华?

没有爱的升华哪来圆融亲情?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

70%是情绪,30%是话语。

情绪不对,

爱的话语也会被扭曲。

没有积极的情绪,

孩子的心里话不愿倾诉,

您的金玉良言孩子也置若罔闻。

说话凶神恶煞,

让孩子误以为是训斥。

情绪一旦失控,

亲子沟通瞬间转变为暴力相向。

亲子沟通,贵在心平气和。

平和的情绪,关切的语气。

控制得了情绪,

你就是情绪的主人;

被情绪所控制,

你就注定是情绪的奴隶。

不要让情商成为硬伤,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用大果情商工具调整好情绪。

千万不要让孩子

因为你的低情商而受伤!

千万不要让孩子

因为你的暴脾气而遭殃!

良好的亲子沟通

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情商

对于家长

无异于凤凰涅槃式的成长

现在孩子缺的是什么?


“现在孩子缺什么”,相信这个问题会让许多家长好好思考一番。是啊,不愁吃,不愁穿,各种玩具一大堆,大人围着孩子转,还缺什么呢?

缺批评和惩罚

鼓励表扬能让孩子充满自信,“拇指教育”一段时间被奉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但过度过滥的表扬会渐渐让孩子对此麻木、失去感觉。听惯了顺耳的话,时间一长就听不得批评,即使做错了也不能批评。

因此,对孩子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无原则的赞美会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踾。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孩子只能批评不能表扬,只是表扬要掌握分寸,孩子确实经过努力取得了成绩,就要肯定赞美,注意不要泛泛夸奖,而是要明确到具体的事和行为,也不夸大其词。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如果错误比较严重,批评还可更严厉些甚至可以是惩罚,这样有助于提供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教育的不同内容,学会选择运用不同的“指头”,赞贬交替,各有侧重,既尊重孩子,有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缺锻炼和饥饿

体育锻炼的缺乏,衣食无忧的生活,饮食文化的繁荣,让孩子吃饱吃好的心愿,让他们没有了饥饿感,因此孩子不愿吃饭、吃得不多成了不少家长的心思。事实上,适当让孩子有饥饿感,能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正餐,吃得更香,并且养成少吃零食的好习惯,也能调节肠胃功能。当孩子偶尔提出不想吃饭或吃得太少时,勿需大惊失色。只要确定孩子身体健康没病,家长可以让他少吃点或者不吃,只要自己坚持让孩子多活动锻炼,不贪吃零食,孩子终会觉得饥饿,自己要求吃饭的。

缺劳动和自立

父母或爷爷、奶奶辈的精心照顾和疼爱,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得孩子缺少劳动和自我服务的机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苦能力差,肢体懒惰,不仅阻碍身体的发育,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建议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必要的自我服务技能,适时的帮助和提醒,肯定鼓励的话语,耐心的等待,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管理自己的玩具物品。孩子大一点后,还可以让他在家适当的分担家庭劳务,如拣菜、修理草坪,浇水,喂养小动物,整理衣橱等,从小培养为家庭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时可以有意识地锻炼他们,让他们参加一些野营活动,接受挑战,战胜自我,长大才能成为独立、有责任心的人。

缺正确的自我意识

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一味的以孩子为中心,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主角都是他,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旦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比如进入幼儿园,他就很有可能由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有时会被忽视、不被重视,这时孩子可能会有失落感、挫折感。因此怎样让孩子适应其中角色的转变,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长要学习时常进行中心点转移,不事事以孩子为先,让他适应新的变化,慢慢学会及时调整心态,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缺同伴和合作精神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劲,没人和我一起玩。”“太闷了。”建议家长可以从同事、朋友或是邻居家的孩子中挑选年龄相仿、合得来的小伙伴,定期搞些聚会、郊游等活动,甚至还可以尝试让孩子互相在同伴家做一天小客人,这样孩子不会老是觉得寂寞,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促进交往,培养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分享、公正等社会性意识和行为,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对电视、电脑、游戏机的热衷,各类兴趣班、特长班的活动,加上钢筋水泥的城市,使得现在孩子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亲近大自然,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成人精心设计好的世界里,物质虽然富有,但孩子们往往并不满足、开心,回忆起自己的孩提时代只是玩沙玩土,没有很多玩具和好吃的食物,但经常觉得很开心,至今脑海里一定还有几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看来“在蜜罐里泡得太久就觉不出甜味了”。带孩子们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吧,光脚接触泥土,在阳光下、草地上追逐,到田梗旁认认各种蔬菜、农作物等等,相信从大自然这本教科书中,孩子们会学到很多书本上、电视里学不到的知识,受益终身。

教育孩子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问题一:小孩爱玩手机、上网怎么办?

1. 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是自己认可的行为,都是无法获得积极效果的。要改变沉迷手机的现状,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控”手机的危害,并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这是戒除任何成瘾行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家长要通过平和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和孩子达成共识。不要情绪过激,也不要危言耸听,否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效果。相对于其他成瘾行为,手机成瘾只要能够认识到其中的危害,并能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还是比较容易戒除的。

2.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

越是枯燥空虚的时候,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大,只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并且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其中,又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时候,对手机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

作为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各种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尤其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可以和同龄人良性互动的团体活动,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3.约法三章,坚决执行

孩子毕竟是孩子,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无法和成人相比。因此,在戒除手机成瘾的过程中,家长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家长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如果孩子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做好了又有什么奖励,赏罚一定要分明,执行要坚定。

孩子的自制力实在是不行的话,帮孩子换个传说中的“老人手机”也未尝不可。要注意的是,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的改变,需要家长充分的耐心、爱心和鼓励,千万不能着急。

4.利用同伴的力量

留意孩子的交友情况,鼓励孩子和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少用手机短讯和QQ。当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的时候,手机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同时,也可以请孩子的朋友们充当监督员,在孩子违规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醒,甚至联合孩子的好友与其家长,共同参与到戒除手机成瘾的“活动”中来,当“戒手机”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控”也就不复存在了。

问题二:如何告诉孩子;父母离婚的事情?

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离婚,到孩子上学的年龄依然没有告诉孩子父母之间离婚的事。很多单亲的父母困惑该如何和孩子说这件事呢?

首先,父母离婚前应把如何对待孩子商量清楚。要让孩子知道只是父母之间的关系断开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依然持续。其次夫妻关系不能持续时,要多与孩子沟通,听听孩子对父母有没有其他要求。孩子的悲伤可能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对孩子有更多的陪伴。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偏差,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问题三: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如何处理?

凡事要透过表面去看本质,当家人或朋友无意间做错了某件事时,我们要理智对待,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而忽略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学会用爱心去包容爱心,家会让你感觉自己的周围,时时洋溢温暖的阳光,这种信任和理解真的很重要。

往往,在和孩子互动过程中,我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孩子是否改错,关注孩子是否优秀,而我们忽略了关注孩子本身,这些都是打着爱的旗号伤害着孩子,但我们往往认为这就是爱。请牢记,孩子本身最重要!

问题四:孩子知错后;家长如何应对?

当我们说出“我原谅你”这四个字时,这代表我们选择放下生气和其他激烈的情绪,继续向前。

每个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都不同。有些孩子的喜怒哀乐,你一眼就能看清;有的孩子则会把情绪深埋在心底。

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当我们向孩子表达原谅时,我们允许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在发现错误之后重新开始。当我们向孩子表达我们的原谅时,我们也以身作则地教育他们要向其他人表达原谅。

那天,儿子听完我的话,和我一起手拉手走下了楼梯。他看到他的姐姐在楼下等他,于是他们说了“对不起”和“我原谅你”,然后拥抱在一起,不介怀地笑了。

说到底,挑战父母的极限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成长为与众不同的人的一个过程。我们经常教孩子说话,但有时候,我们自己都忘记说该说的话。让我们说该说的四个字,向孩子表达原谅,教会他们这样的道理:生活是一条漫长的路,而走错一小步真的不算什么。

问题五:每个阶段的孩子心理特点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

1、0—3个月

此阶段的孩子,更多是用感官感觉来生活的。我饿了,就需要吃到奶水;我渴了,就需要喝到水;我拉了尿了,不舒服了,其他人就需要帮我整理;我冷了热了,就需要帮我加减衣服和被子。呵呵,我才不管其他人怎么样,他们要以我的需要为己任,全面呵护我的需要。

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营养是:

(1)无条件接纳。

(2)NO.1 in life(生命中至重)。

此阶段的心理营养更多是妈妈给予的。在生养孩子后,妈妈体内就分泌两种物质,一种是荷尔蒙,在奶水中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一种是本体荌,会让妈妈有满足感: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最伟大的,这种物质三个月后就会消失,这样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

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

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2、4个月—10个月

在生理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慢慢要学会爬行。爬出去爬回来——主动选择离开,需要安全时自己就会爬回来。此时心理营养是妈妈要允许他爬出去爬回来,很自然的离开,很自然的回来。如果妈妈自己没有安全感,她在此时期最恐惧。如果这个阶段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就会导致孩子有分离焦虑,例如进入幼儿园或者新环境,有异常表现;谈恋爱失恋,情绪反应大甚至自杀。

3、10个月—16个月

孩子在生理上开始会走,父母要支持他去冒险,如果此时得到妈妈支持和照顾,孩子就会获得实际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孩子将来不会怕陌生人,并且愿意去探险、胆子大,但不是不要命的那种!因为他知道哪里安全哪里危险。

4、16个月—2岁

“可怕的两岁”,这个年龄阶段最难教养:一面是非常的依赖,一面又非常的独立,经常说不要。这是锻炼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时候,不要的时候要为自己的决定去承担后果。例如不吃饭,好,就饿你一顿,呵呵,孩子可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我们该怎么做?心疼孩子就放弃自己当时的决定,这就是溺爱,我们的做法是:温柔的坚持!这个需要力量和决心,所以这个阶段的妈妈会觉得自己特别的累,这就需要爸爸的支持!

5、2岁—3岁

稳定自我的建立。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形成这种认识:我有时看不到妈妈在,但我知道妈妈的爱在。

玩的游戏是:捉迷藏。这个时期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重要他人出现,要求是温暖的,安全的,有毛的,柔软的,比如毛绒玩具、抱枕、小被子、衣服都可以。这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如果一直依赖妈妈,不分床才可怕,孩子永远在心理上长不大!

0岁—3岁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获得了被充分接纳,学会安全,懂得该分开就分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有稳定自我形象的心理营养,他们就很快适应新环境,社会化速度快!

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妈妈的照顾支持和帮助。如果缺乏心理营养,一遇到给他心理营养(也许有意也许无意)的人,他会立即被吸引,比如早恋。这和如果三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脏不脏就喝;如果七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有毒没毒就喝一样的道理。

安全感的来源:

(1)爸爸妈妈夫妻关系稳定。即便有争吵,有冲突,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自己有能力去解决的。

(2)妈妈的情绪稳定,越稳定越安全。妈妈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有的妈妈会认为孩子是惹你有情绪的人,其实这不是真相,也许是其他原因(夫妻等问题),孩子没有能力和责任帮助妈妈解决情绪问题!

其实人有情绪时一定是找安全的人发的,孩子在承受着社会最底层的情绪垃圾,爸爸在单位,妈妈在单位,甚至夫妻关系问题产生的情绪,如不及时疏导处理,孩子是最终的出气筒!尤其是妈妈的情绪,孩子吸收更多,不忍心不吸收啊。也许妈妈的焦虑成为孩子的焦虑。

6、4岁—5岁

有了“我”的记忆,人一般有四岁以后的记忆,真正的人类出现,新我:我是谁?我有价值吗?我可爱吗?

此时的孩子需要从爸爸身上获取这些心理营养,所以变得跟爸爸亲近,喜欢爸爸。现在的妈妈就很落寞,感觉自己的孩子很陌生,曾经粘成一个人似的,现在陌生了,有的妈妈就骂自己的孩子没良心,可能在心理上不适应很寂寞。此时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鼓励、认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有底气,遇到挫折时有力量去面对,是孩子心理上是守护神!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1)人生价值观,(2)自我概念,(3)性别认同。前两项妈妈也可以代替爸爸做,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需要一致性表达。性别认同只有爸爸可以做。要对女儿表达:我很高兴你是我的女儿(女性认同),女儿16岁之前称呼女儿为女儿;要对儿子表达:你是我的好儿子,你真像我啊(男性认同)。同性恋的出现固然有社会因素,但我们的家庭似乎有更大的责任啊。

爸爸对孩子的承诺是:

(1)孩子,需要我时,我就在你的身边,不要怕。

(2)孩子,我允许你犯错!

最伤害人的两个场所: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家庭。让孩子成为一个人,安全感的来源,妈妈很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价值感自信心的来源,爸爸很重要!

孩子如果容易发火、行为偏差,原因大部分来源于夫妻关系恶劣,亲子关系问题包括母子、父子关系!情绪在孩子内心深处难于消化,积累了很多情绪,也可能导致晚上睡眠不好,失眠梦多。

中国的爸爸是爱孩子的,但不一定和孩子亲近。没有时间交流沟通,但一见面就教导!此时关系比教导更加的重要!

孩子如果和爸爸的关系差的话,导致孩子的自我感不强!

如果处理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的学习力、记忆力、注意力会提升20%。孩子出了问题,也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也许是夫妻关系疏远,也许是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出了问题,也许都有!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什么是最好的药?——个人时间,父母要有时间去给孩子心理营养。

7、5岁—6岁

这个阶段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相处,起到家庭模范作用,具体包括:

①如何处理生活上的难题,方法及态度。

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③如何处理情绪。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8、7岁以后

7岁以后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尊重、信任、自由选择。

9、13—15岁

这个阶段是父母给孩子最后一次补充心理营养的黄金年。因为孩子在12岁之前缺失的心理营养在13—15岁时爆发年,渴求最强烈。

父母的做法是:(1) 接纳他;(2)重视他:花时间和他在一起;(3)模范:让他有时间去模仿父母。这样几个月,孩子就会有变化。

小孩磨蹭的理由是什么


十个孩子倒有9个让家长抱怨磨蹭的,孩子为什么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家长该不该帮孩子改掉这样的“坏习惯”呢?

No.1缺少时间概念

孩子做事爱磨蹭,通常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一样具有时间紧迫感,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一般而言,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也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比如吃饭,成人都会知道,不快点吃饭就凉了,吃完饭还有其他什么事,而孩子不会明白这许多,当然他也不知道吃得慢一些究竟有什么不好。再如,大人们知道,自己上班和孩子上幼儿园都不能迟到,而孩子则不然,爸爸妈妈上班和自己去幼儿园晚了,对他来讲都是无所谓的,他想的只是眼前的事情,这些都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

No.2天生的慢性子

有一些幼儿明显的比其他孩子动作慢,不论在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强烈地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动迟缓,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这类孩子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孩子一生都不太可能改变的先天气质。正所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家长首先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然后再想办法慢慢改变。

No.3注意力易转移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了初衷。正在吃饭时,窗前有小鸟飞过,孩子就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本来要去刷牙,可是走到浴室里发现有一池水,孩子就开始玩起来了,刷牙当然就放在一边了;正画图的时候,忽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孩子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个究竟。于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就出现了边干边玩、慢慢吞吞的样子。

No.4不感兴趣

做喜欢的事动作很快,做不喜欢的事就动作慢吞吞,这是很多小孩的毛病。孩子想到室外去玩,可妈妈非让他把玩具收拾整齐,孩子心里不高兴但又不得不干,自然就会磨起洋工来;吃饭的时间到了,可孩子在饭前喝了许多饮料、吃了许多零食,他一点饥饿感都没有,对吃饭不感兴趣,当然就会磨蹭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落,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在应付家长,你让他读书、写作业,他肯定是疲疲塌塌、能拖就拖。

No.5动作不熟练

有时孩子磨蹭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动作不熟练、缺少操作的技巧。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思维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尚处在发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安排做事的先后顺序,如何以较少的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也可能没有掌握好穿衣、洗漱等的基本技巧,比较“手笨”;还可能在做作业时对知识掌握得不牢,许多题目做起来很困难。

No.6比较胆小

有的孩子胆子比较小,与生人在一起相处会有不安全的感觉,因此这类孩子总是希望与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爸爸妈妈多呆一些时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也会慢吞吞的。比如,有的孩子不愿与学校或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相处,而希望和爸爸妈妈更多地呆在一起,在上学的路上,他的动作就会变得特别慢,以此来延长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

No.7缺乏自信心

有的孩子在做事情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他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错,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越是担心、越是害怕,孩子的动作也就越慢。如果大人这时候再在一旁不断地责备、催促,孩子的自信心又会受到影响,他的动作不仅快不起来,反而会更慢了。

No.8父母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的父母自己做起事情来经常拖拖拉拉、不讲效率,本来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要拖很长的时间,本来应当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后一刻。家长这种做事慢吞吞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养成办事拖沓、磨磨蹭蹭的不良习惯。

No.9家长包办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也造就了孩子的“磨蹭”:嫌孩子吃饭慢,妈妈就把饭碗拿过来喂孩子;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妈妈就帮孩子洗;嫌孩子书包整理的工夫太长,妈妈就天天帮孩子整理。殊不知,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会渐渐养成更加磨蹭的习惯,他的惰性也会越来越强,他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孩子知道,吃饭、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反正爸爸妈妈会来帮他的。

No.10与成人做事的目的不一样

成人做事是为了取得更多、更好的结果,因此成人一般都会自觉地抓紧时间尽快地完成所做的事情。但孩子则不一样,孩子做事在很多时候是为了享受做事的过程,是为了体验做事的过程,他们做事的主要动力是“好玩”,他们更感兴趣的往往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他们花在做事的过程中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于是,在大人看来很快可以完成的事情,孩子却迟迟不能完成。

No.11与家长消极对抗

现在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很少给孩子空闲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一件任务完成了,家长另一件任务又布置出来了,家庭作业做完了还有额外的作业,额外的作业做完了还要练琴、画画,反正不能闲、不能玩。于是孩子便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做事情还不如慢点好,反正越做的快任务也就越多。

相信《北美校长的育儿方略是什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幸福是什么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