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班3岁的孩子来说,做任何事情一般只会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由于他们思维能力所限,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以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是幼儿的思维特征。
今天区域玩积木的时候,浩看到家新已经搭好,他就故意把家新积木给推倒在桌子上,并顺手拿走几个。家新是个安静内向的小男孩,眼泪汪汪的看着我。而浩满不在乎的继续在玩他的积木。
浩是个很自我的男孩,通常玩完积木送回筐里的时候,他也是高高的举起故意摔进筐里,看着积木四处溅落,开心的咯咯笑。老师每次都会耐心的和他讲解玩玩具游戏规则,可他总是不在乎的用眼睛瞪着别处,无动于衷。
对于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想怎样就怎样,不懂得和小朋友好好相处的孩子,教育方式经常的让我头痛,比如浩,老师善意的提醒和故事引导对他根本无济于事。
我这次什么也没有说,静静过去把他的积木收走,他马上站起来去抢身边小朋友的。我制止住后浩委屈的开始哭,趁我不注意把家新的全扔在地上,我让家新到另一张桌子上玩,剩下浩大声的哭泣,哭声心碎的让我想妥协。当他的哭声转为抽噎,我抱住了他,帮他擦干眼泪:“宝贝,老师为什么收走你玩具?抢小朋友玩具对吗……?”这次的浩变的温顺而乖巧。
对待不会分享、轮流玩的孩子,老师除了偶尔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私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鼓励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让小朋友玩,把自己爱吃的东西分给小朋友吃,使孩子自私的行为逐渐减少,树立一个为大家着想的整体观念。
其实自私是每个小孩子的天性,每个小孩子成长中都有一个自私的过程,作为老师,有责任抓住每一个机会教育孩子,针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也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除了给孩子讲道理说明原因,让他慢慢的自己想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体验其他幼儿分享带来的快乐,才能真正懂得与他人分享的重要性。找准“病症”,因爱施教,相信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老师也可通过网站、开家长会、离园时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园合作一起解决难题,包括让家长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生活中要相互尊重,相互谦让、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让孩子处处感受爱、和谐的重要,为幼儿树立榜样,同时让父母在家中实施。为幼儿做出榜样,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学会了与人分享的快乐。
溪溪是我们班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不爱主动与别人交往,在任何活动中,喜欢安安静静的在一旁坐着倾听别的小朋友交流,偶尔才会跟旁边的小朋友讲几句话,交流却并不多,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小朋友小的时候开始性格就比较偏内向,爷爷奶奶带的居多,极少到户外的活动也少有同龄小孩子的接触,在幼儿园中作为老师,我们也会格外关注一些溪溪,因为有的时候像是小便或者提裤子,系带子之类的,溪溪想让老师去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只会用眼神去望着老师,但是老师不一定每次都能注意到,所以像小便这种会造成溪溪尿裤子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要让溪溪自己主动起来能够开口。
个性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除遗传基因、周围环境影响外,父母的教育态度、生活方式、孩子的成长经历对其都有很大影响。家长在孩子的人格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一些积极个性特征。家庭给予真心关爱:家庭的关爱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父母工作比较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孩子比较孤独。家长要做的就是多多陪伴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学,在孩子睡前亲亲孩子、抱抱孩子等。孩子最开心的就是玩游戏,家长不妨采取一些游戏的方式来增进亲子关系,比如一起画画,讲故事,去动物园等等。家长细心发现,耐心教育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孩子在学校的时候想上厕所但是不敢说话,家长可以利用讲述故事的方式,以故事人物为榜样,让孩子得到学习。此外,游戏作为孩子们最为喜欢的一种的主要活动内容,可以调动他们“说话”的欲望,家长可以在游戏中充当某种角色,以此来亲近孩子。和性格内向孩子说话时注意口语、速度要慢、要有亲和力,让孩子随着家长的引导进入角色,让他们用所扮演的角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孩子感觉到自然、快乐、随意。他们越放松,表现的也就越自如。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有效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可以与邻居亲切问候,积极参与所在地区的各个活动等,做出与人和谐相处的表率给孩子看。交流的时候要看着孩子的眼睛与之交谈,告诉孩子注视对方的眼睛意味着愿意与其建立友好关系。邀请孩子的朋友及家长在周末或者是孩子生日时前来做客,开始时先让孩子与两三个小朋友接触,待慢慢习惯后,再逐渐增加共同玩耍孩子的数量,并告诉孩子“当没有人和你一起玩耍的时候,你可以学会主动去找小朋友玩。好朋友是自己去争取的,而不是别人给予的。妈妈/爸爸相信只要你去寻找,一定有很多小朋友愿意和你做好朋友。
“台上表演的是不是我们儿子呀?”这话可是我老公看完儿子在“实幼三节同庆”活动上,孩子表演后回家第一句问我的话。我还真有点被他问闷了,想了好长一会,我明白了他问这话的意思了……呵呵,原来他也为儿子在台上自信、活泼、大胆的表演而自豪了,自豪的同时又有疑问,因为台上的儿子和在家时表现完全不一样的啊……于是,我想了一想笑咪咪的回答:“台上表演的不是我们的儿子!”这样一回答,老公也闷了!我急忙接着说:“台上表演的是他老师的儿子,呵呵,你看,我们的儿子在家可不会给我们表演这些呀,即使有表演也不会那么精彩啊,只有老师有这个能耐……”而后,和老公相视后一笑,又摇了摇头,心里应该都想着:原来孩子都愿意听老师的话呀,即使在我们这个父母都是老师的家庭中也一样,无奈啊!……
晚上,孩子在台上精彩的表演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虽然儿子天生就活泼,但没想到在台上当着台下这么多人会这么大胆、这么自信、自然,真为孩子感到高兴啊!真希望孩子这份自信、大胆会跟随孩子到永远。但在为孩子高兴之余,还是得深思一下孩子为什么在家和在幼儿园不一样呢?“实幼是我的家,老师就像我妈妈……”不错呀,在幼儿园里,孩子是把老师当成了妈妈,非常听妈妈老师的话,这很好呀,但在家里也应该听我的话呀,但为什么孩子有时候却跟我有仇似的,要跟我作对呢?请他做这样事他却要做那件事呢?请他快吃饭,他却总想办法磨蹭着呢?而在幼儿园里却总把饭吃成班里的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呢?……想了一想,肯定是我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还不够,方法不妥吧。所以,得和老公把这个问题好好谈谈,别以为孩子有老师教,自己教学生教得够累了就可以偷懒了,这个懒是千万不可以偷的,要不以后后悔应该也来不及了吧,……
宝贝,我们会让你更棒而努力了!一起加油!
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都有个适应的过程,特别是那些从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孩子,想第一天就快快乐乐地上幼儿园是不太可能的,要让孩子爱上幼儿园,父母是需要动动脑筋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要顾及孩子的感受,慢慢引导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试试这几招,也许会帮助家长和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适应期。
一、缓解分离焦虑
家长应试图改变关注孩子的方式。以前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孩子生理的需求,现在就要多关注一些心理需求,这时候把我们在生活照料中形成的那种快速反应,就是说水、吃的、大小便生活照顾上的这种快速反应要收一收,让孩子学会自己的这种能力以后,我们引导他做更多的游戏,帮他学会应付困难,孩子掌握了能克服困难的那种品质,是入园的准备工作之一。
发展孩子的同伴。可以把小伙伴请到家里来,这样会在相对放松的环境下为孩子建立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到幼儿园去可以形成他一个很好的依托,就是说两个孩子之间会相互照顾,因为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熟悉起来的,在这个新环境下如果其他的安全感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这个孩子、这个伙伴就是他建立安全感的一部分。
妈妈可以跟老师商量,把孩子平时喜欢的东西带到幼儿园里,以减轻孩子的不安全感。二、顺利度过适应期
送孩子态度坚决
当老师接过孩子以后,父母最好马上离开,不要在幼儿园逗留,更应避免出现孩子在里面哭、父母在外面“哭”的情况。有的父母离开后,又偷偷回来看孩子,一旦孩子发现父母也在园内,定会产生依赖情绪。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哭闹,拒绝参加任何活动。请相信,老师肯定会尽职尽责地带好每一位孩子。父母们,请克制自己的感情,送孩子入园时态度要坚决。请记住:你心软的表现只会导致孩子变本加厉地哭闹。高高兴兴地送、高高兴兴地离开,才是明智之举。
尽量早接孩子
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集体中,而且一呆就是一整天,这时他心里也许会委屈地想,是不是父母不要我了。为了减少刚入园时的恐惧心理,在第一个星期可以稍微早点接孩子,让他感受到父母并没有忘记他。回家路上,最好用关爱的语言与孩子交流,询问他在幼儿园进行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分享他的快乐,使他从内心感受到被爱。
帮老师多了解孩子
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父母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便于老师更多地了解孩子,更好地照顾孩子。例如,有的孩子一哭闹就要小便,有的孩子要成人摸着耳朵才能入睡等等。另外,最初父母最好坚持接送孩子入园,鼓励孩子积极融入幼儿园的生活。
做好精神准备
首先,要让孩子充分了解幼儿园不仅有游戏还有其他活动,但活动时间有一定限制。其次,不要将幼儿园描述的过于理想。老师人数毕竟有限,要同时照顾很多孩子,难免出现不周到的时候。如果孩子觉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很大,就会产生失落感,从而引发哭闹等行为。再次,父母应积极地与老师沟通联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时的状况,帮孩子轻松度过分离焦虑阶段。
提高孩子身体免疫力
提醒孩子多喝水,养成随渴随喝的习惯。当你发现孩子的尿液不是清亮透明的,就更要注意让孩子多喝水了。如果孩子一开始不喜欢喝,可以一次少喝点,一天多喝几次。如果孩子生病了就接回家积极治疗,但痊愈后还应该坚持送到幼儿园。这是一个增强孩子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的过程,只是再回幼儿园的时候,要跟老师密切沟通,让她知道孩子最近的情况,并加强保育工作。避免包办代替,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不要怕他做错。鼓励孩子什么都要吃,保证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配合幼儿园的生活,即使节假日也要坚持早睡早起,不要打乱孩子的生活习惯。坚持锻炼身体,经常带孩子做些适当的消耗体能的运动,不能总是“静坐”。三、家长要调整心态
不要把孩子的哭闹看得太严重
有很多孩子分离时哭得泪人一样,而在家长离开他的视野之后,很快就又开心地玩了起来。那些面露不忍,一步三回头,甚至抱了孩子离开的妈咪,她们的孩子往往哭闹的时间更长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呢?要知道,孩子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直接看到的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发现:哦,我一哭,妈妈就能多和我呆一会儿!结果,妈妈的犹豫变相地奖励了孩子的哭闹,他当然越哭越起劲了。既然知道了其中的奥妙,那么妈妈应该理性地处理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孩子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大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孩子刚进入幼儿园的表现看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步,平静而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
以正确的方式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孩子入园之初,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园表现时,可以向老师提问,或查看幼儿园的家园联系簿,幼儿园也应该主动向家长说明孩子的情况,但家长最好不要一见到孩子便立刻问长问短,显得格外焦虑。曾经有一位小朋友,适应得比一般孩子慢。后来和家长聊起来,才知道原来孩子的奶奶很不放心,每天孩子回到家,妈妈都要当着孩子的面给奶奶打电话,报告孩子今天哭了没有,看上去情绪是否低落等。家长如此紧张,对幼儿园如临大敌,家长的这种焦虑情绪当然会传染给孩子,进一步引起孩子的紧张情绪。
让孩子坚信上幼儿园是他的责任
当孩子在家哭闹,不想上幼儿园时,如果您确信这只是孩子不适应的反应时,可以淡然处之。入园期间,妈妈可以多陪陪孩子,与孩子多一些身体接触和抚慰,但一定不要随便哄孩子说:“好好好,我们明天不上幼儿园。”妈妈可以简单向孩子说明:“宝贝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妈上班一样。”然后就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对上幼儿园的问题不再讨论,也不深究。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认识到,妈妈的决心不是哭闹可以改变的。这种处理方式反而能缩短孩子哭闹的时间,减少大人孩子的痛苦。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关键是让幼儿“爱”书。爱书的孩子才会对书有特别的感情,真正爱书的孩子应该是“爱看书”也会“爱护书”的。一、“三有”让孩子爱看书1、有适宜的阅读环境在幼儿园里,我们可以创设温馨、安静又明亮的阅览室或读书角,投放孩子喜欢的书,供幼儿自主取放。让幼儿园成为书香幼儿园。在家里可以设有书房、书柜、书桌,有专门的区域放孩子的书,让家成为书香家庭。在书店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领略浓浓的阅读氛围。2、有适合孩子读的书书店里的书多而杂,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来选择幼儿能看得懂的书。教师还要教给家长选书,选择图文并茂的书如绘本等,避免选择一些粗俗、低质的书影响孩子阅读。在幼儿园里要按不同的年龄层次或按不同种类分类摆放书籍,便于幼儿查找。书放久了,也会熟视无睹,可以先收起来,过段时间再拿出来。适时增添新书,刺激幼儿的阅读欲望。3、有正确的引导方法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教给孩子看书的方法,引导孩子认真仔细阅读,最终被书所吸引。多鼓励幼儿不懂就问;允许并鼓励幼儿轻轻讲述;大胆发挥想像力。常用的引导语如:“书上有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幼儿园里要鼓励幼儿与同伴间互相轻声交流,同时懂得看书时要安静不影响别人。
1、让孩子爱上小制作
我园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具有良好的办园条件,并验收通过了省级示范幼儿园。多年来,我园一直在探索利用废旧的材料设计制作教育教学中的玩教具,我们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废旧的材料(易拉罐、酸奶瓶、瓶盖等)自己制作一些小玩具很感兴趣,而且孩子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谁也不骚扰谁,班上的纪律非常好,个别调皮的幼儿也非常安静的坐在座位上利用废旧的材料制作。通过实施这个活动,以发展我园教改特色,深化我园教育改革。,给孩子们讲述了普通人苗家女孩戴瑛瑛、林恒韬、张霄波等的小小发明家的精彩故事,农民周尚文驾着自制的飞机朝天上“飞”了上去的故事,让孩子们觉得发明创造并不那么难,只要有志气,肯动脑,勤奋学习,人人可以做个小发明家。(二)、创设环境,激发孩子创造欲望。我们幼儿园的小制作,都来自于老师的创意,来自于家长的参与,来自于孩子的创作,在园内设置了小制作长廊,作品屋,班班设有制作角,让孩子们欣赏老师的科技小制作,或其他孩子的作品,了解创造的过程并不神秘,从而激起他们的创造欲望。
2、户外活动中的添加剂
土生土长的孩子们在土里滚打跌爬,体育器械是陪伴他们的最好游戏材料。我园地处农村,有丰富的资源,我们和孩子一起用玉米皮编成垫子,用两个油桶再加上一个小棍制作了挑山工用的工具,用易拉罐做成了高跷等,在户外孩子们可以用自己制作的玩具来锻炼身体,既适应了幼儿好玩的天性,又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玩中做、做中玩的理念。
3、快乐地离园
每天快到放学的时间,孩子们总是按捺不住想回家的心情,一个个变得不“听话”起来,老师就算喊破了喉咙,他们也像没听见一样,在教室里乱跑。这种情况之下,老师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我让孩子们每人做一个小制作,让他们给自己的家里人做一个礼物,放学后送给他们,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之情。他们会很听话的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开始忙起来,一直忙到放学时间。孩子们都拿着自己亲手做的礼物在园门口送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我们每天都坚持让孩子在离园前半小时做,不仅锻炼了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而且增进亲子关系。同时,我们还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让他们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好的作品我们会把它放到园里的制作长廊中进行展示。
4、如何培养孩子的节俭
当今许多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太优越,尤其是父母溺爱,过度注意,过度保护,尽情让孩子享受,他们所需要物质的东西太容易得到,精神方面的需要则相对不足;孩子只要轻轻一说就能获得来自家长“大方的施舍”,但他们忽略了物质的需要再多,也只能快乐一时;而构成一个人长久幸福感的,却是自己内心的优良品性,和对他人的感恩与爱。孩子的物质需求来得这么容易,他们当然也就没有机会去体验节约的快乐;孩子节俭意识淡薄,随手丢弃食品或者还能再用的学习用品,也就“情有可原”。面对这些“大方”的孩子,我们要做的自然不是他们丢我们捡,而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对幼儿进行节俭教育的“五部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日常教育中,让孩子知道节俭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有意识地把“节俭”的道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诗歌、游戏等形式让孩子知道节俭。例如:孩子们爱看动画片、爱听故事
教育随笔:如何奖励孩子
奖励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孩子心理深层次的需要。孩子的年龄越小,就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懂得奖励孩子,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奖励能让自卑的孩子自信,让自信的孩子成功!但奖励又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才会收到成效。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奖励孩子,提高奖励的效果。
那么,奖励孩子究竟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奖励孩子应有利于促使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不能一味地注重孩子的成绩,当孩子在生活上(例如帮忙做家务)、在品行上(例如尊敬师长、爱整洁)有良好表现时,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健全、更快乐!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奖励方法
奖励的方式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和他们的个性特点,对幼小孩子的鼓励应以精神为主。如果大人和孩子之间已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关系,那么奖励可以采用微笑、抚慰、手势、点头或亲切的话语,及时地说一些鼓励的话:“虽然你很小,但是你很勇敢”,“加油,你会成功的”,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物质鼓励孩子不可滥用
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许多家长就喜欢用物质奖励孩子。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时,家长会答应孩子买这买那的要求。殊不知,这样做会助长孩子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而忽视精神食粮。其实,对孩子的进步,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及时表扬,对孩子的成绩加以肯定,再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进步。当孩子进步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奖励的尺度。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进步的动力,从而孩子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春天来了,好多孩子跟着爸妈到野外去踏青,给班里的带来了好多小蝌蚪,放在我们班上的动物角里,这下我们的自然角里可热闹了,除了一些种子、花草盆景,娃娃鱼。还有黑溜溜的小蝌蚪,可以让孩子们仔细的观察蝌蚪的成长过程。高兴了没几天,问题就出来了:一是没有食物可以喂蝌蚪,二是由于双休日漫长的两天没有及时换水,好多蝌蚪都死了,这让我心理感到很难过,这好事变坏事了。
有一天,阿姨叫小朋友换水,笑笑怕小蝌蚪溜走,使劲的呼喊着我给他帮忙,“林老师,帮帮忙,我不知到怎么给小蝌蚪换水。”“好吧,我跟你一起给小蝌蚪换水吧。”我拿了一个筛子的盆把蝌蚪倒在里面,样的器皿里换上干净的水。这是笑笑发现好多蝌蚪都死了,伤心的说:“它们怎么都死了。”这时好几个孩子围过来看,我趁机和他交谈:“小蝌蚪在我们这里已经住了好几天了,我们都很喜欢它,可是一点东西都没给它吃,你们知道他吃什么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马上抓住机会说:“对呀,小蝌蚪长大以后本来可以为我们吃掉许多害虫,可他住在我们这里却要饿肚子了,多可怜呀。我们怎么办呢?”笑笑接过我的话说:“还是放走它吧,让它去吃害虫。”面对这样的提议,我说:“对,这些蝌蚪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要找妈妈,关在小小的空间里它们就会死去。下次还是让它们回到大鱼池里,你们同意吗?”“嗯。”孩子们都兴奋起来。在不经意中让孩子们传递了让它们要保护小动物。
很多孩子在遭遇挫折后,通常都会嚎啕大哭,但常常会阻止孩子哭:“不许哭,有什么可哭的!”“停住,不许让眼泪掉下来!”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听了专家的讲座,让我感触很深,我们越是去抑制孩子消极情感的表达,越会使孩子生理、心理活动不平衡,越会使孩子常常过于情绪激动。想想还是让孩子的消极情感发泄出来,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会调整自己的情感,提高耐挫能力。
接受孩子的消极情感的前提是,无论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是对是错,我们应允许孩子把消极情感释放出来,其次要允许敢于让他们表达消极情感,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消极情感,无疑是最佳的疏通、调剂情绪的方法,特别是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更要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而成人应该是倾听者。
喜欢《教育随笔:如何让孩子爱上表演》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