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识以后,就会有愤怒的情绪。如果孩子长期把愤怒的情绪压抑在心中,慢慢地,就会演变为抑郁症中的一种,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家长要及时让孩子宣泄自己的愤怒。
当孩子在发泄愤怒情绪的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一些正确合理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发泄,而不是任由孩子胡乱地发脾气。家长不仅是孩子学习上、生活上的老师,更重要的是孩子情绪上的导师。
用小纸条写下反击的话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释放怒气的做法是:在手纸或者是纸巾上写下愤怒反击的话,且只给自己看。孩子可以在自己的房间或者是一个人独处的地方写下这样的话,比如:“我讨厌你,讨厌你让我留下来值日”“我知道是你在我背后贴小纸条的”…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他写下的内容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之后,家长也要告诉孩子处理这些便条的方法,就是扔掉它们,顺便把自己的“敌人”也扔掉。而很多时候,孩子都喜欢用水冲走便条或者是撕掉便条。不管怎样,一定要帮助孩子及时地把这些便条处理掉。
让孩子学会投掷飞镖
家长可以在孩子卧室的墙上挂一个飞镖盘,当孩子有了愤怒情绪却又不想和你诉说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回屋扔飞镖。你会发现,孩子在玩飞镖的时候会说出自己愤怒的原因,过了几分钟之后,孩子的愤怒情绪也会得到很好地发泄。
选择这种发泄方式的时候,最好是孩子一个人在场。如果家长也在场,那么孩子就会有所顾忌,从而他的愤怒也不会得到很好地发泄。
让愤怒和气球一起飞起来
孩子小的时候都喜欢吹气球,看到气球飞到天上的时候,孩子就特别兴奋。很多家长都觉得气球是孩子的一个玩具,其实它还是孩子发泄愤怒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去吹气球,并告诉孩子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愤怒吹到气球里面去,然后再把几个气球捆在一起扔出窗外,让孩子的愤怒也随着气球一起飞走。
放飞气球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在气球飞走的那一刻,告诉孩子:“宝贝,不好的情绪都飞走喽,我们没有坏心情喽,快乐万岁!”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被你感染,露出微笑。
当孩子在发泄完情绪的时候,家长适时地开导还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把愤怒发泄完了,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实际上,孩子发泄的只是他当时的愤怒情绪,他心理的压抑还需要家长进一步地开导。比如:问问孩子为什么会愤怒,和孩子及时地谈谈心,劝解一下孩子等。
“子不教夫之过”,但是过于严厉的管教方法,也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一定影响。那么,家长如何判断管教孩子的方法是否过于严厉呢?
几乎很多父母都抱怨过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服从管教。如何管教孩子于是成为了很多父母,尤其是那些初为人父人母的人常常讨论的话题。管教过严又怕孩子反感,管教过松又担心孩子不听话,想要把握好这个度,就得先测测你的管教是否够严厉。如果管教过严了,又应该如何管教孩子才正确呢?
通过孩子的这些表现,判断父母是否管教过严
1、孩子太乖巧、太安静或孩子不敢表达负面情绪。
2、孩子对于很轻微的批评都会表现出极度敏感。
3、孩子不会用出轨行为来探测你的底线。
4、孩子没有幽默感或快乐感。
5、孩子经常表现出烦躁和不安。
6、孩子在吃饭、睡觉或如厕等其他方面表现出有压力,比如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从前婴幼儿时期的行为特征。
7、一个进攻性比较强的孩子,有可能会学你的行为,对他的兄弟姐妹、同伴或宠物泄愤。
如果孩子有3项以上的表现,或者只有一两项,但经常出现,而且表现非常明显,家长就要反省自己的管教方式了。
如果从测试中得知,你管教过严了,你就得重新调整尺度。
那么,如何管教孩子呢?
慎用“不”字
父母应慎用“不”字,因为这个“不”字只是否定孩子当前想要做的事,并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孩子只好依照原来的想法坚持下去。比如,孩子扔沙子,父母如说:“不许扔沙子!”孩子想不出不扔沙子还能怎么玩。父母如用正面指导的方法说:“你可以用沙子来挖地洞,堆小山……”孩子就会被父母的新方法所吸引,而停止扔沙子。
善用商量口吻
有些3岁的孩子还不能把自己的玩具拿去和小朋友们分享,父母若硬性要求,孩子会又哭又闹地极不情愿。例如,冬冬有一个布娃娃,娜娜想玩一会儿,冬冬就是不肯。这时,父母可以和她商量:“冬冬,假如我不给你买这个布娃娃,你高兴吗?”孩子一般会说:“不高兴。”“你看,娜娜没有这样漂亮的布娃娃,可她也很想玩儿,她心里也会不高兴的,你是不是应该让她玩—会儿呢?”这时,冬冬一般是会愉快地把玩具让给娜娜玩的。
巧用“帮”字
有时,父母叫孩子做某件事情,如不要把房间搞得太乱,要孩子喝牛奶,孩子就是不听话。父母最好把“帮”字常挂在嘴边。父母可以这样说:“我的牛奶喝不完要坏的,请你帮我喝一点儿。
宝宝是个好孩子,最愿意帮助妈妈了,对吗?”“我的房间太乱了,请你帮我收拾一下,宝宝最喜欢帮爸爸做事啦!”用这种方法,孩子会高兴地去做。
令出必行
如果父母用了“不”字,就要求孩子一定遵守。如果父母一边大叫“不许”,一边又不真正制止,孩子就会依照自己的做法继续下去,养成和父母对着干的坏习惯。
看过各式各样的亲子班,你可能感觉有点眼花缭乱:小时活动、半日活动、特色班……选择什么样的好呢?先听听几位带宝宝上过亲子班的妈妈们是怎么说的吧。
1.家长的态度决定一切。也就是说带孩子去亲子班的目的是什么。
2.老师永远是最重要的,正好说说我们招亲子老师的要求
3.课程设置:现在有很多混龄班,混龄从培养孩子的社交行为上讲是对的,但是孩子越小发展越快,8个月的孩子跟1岁半的孩子是无论如何不能一起进行精细运动训练的。
4.当然,距离家的远近,教室环境,教具是否专业,来亲子班孩子和家长的生活圈子同自己是不是一致,费用的高低也都是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更多妈妈在说:
选亲子园,首先要看看收费是不是能够承受得了。
园址离家不要太远,这样可以免去路上的奔波之苦。
定课程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时间安排,因为有些课程安排在工作日,中途不上课是不退费的,有的还要求家长请假。
活动室最好宽敞一些,可以让宝宝充分玩耍。而且,最好阳光充足、通风好。
一般的早教机构都会安排免费试听课,最好带宝宝去看一看,看宝宝在里面玩得是不是开心、愉快。毕竟,每家只有一个宝宝,他们需要玩伴,妈妈们需要有交往的场所。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彼此需要一些人造的“自然”的环境。
亲子班中两三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只是育儿生活的一点餐后点心。在孩子的成长中,别忘了孩子生命的活水源自你的血脉、你的家庭、你的亲情、你的所有作为。
处理亲子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要维护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心理健康,要求爸妈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爸妈要多为子女着想,努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像。
爸妈要"善为子师",首先在夫妻关系上要和睦相处,力求给孩子留下1种安全的感觉和美好的印像。安全感是1种大部分的心理需要。孩子缺乏安全感,成天担心爸妈争吵或离婚,在这样的动荡气氛中,孩子的心理又怎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呢?许多研究表明,子女看到爸妈不和,甚至比父亲或母亲的亡故还要痛心,心理反应也更为复杂,这说明在子女的心目中,爸妈之间的感情该有多么重要!因此,爸妈应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想,多1分爱心和责任感,或许那些因区区小事就吵架闹离婚的爸妈,会从中得到启发和醒悟的。
爸妈要"善为子师",就应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为子女做出榜样,使子女学有目标,行有示范。比如,要子女形成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习惯,爸妈自己在公共场合就要注意个人的1言1行,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弱病残"要主动让座,当遇到他人有艰难的时候,要热情地给予帮助,这样才能使子女耳濡目染,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1位名叫博萨德{Bossard}的学者这样指出:爸妈的言行举止,是悬于子女眼前的1面镜子,家庭的生活方式,是1份丢不掉的家庭遗产。这话确实令每1个爸妈深思。
爸妈要"善为子师",还需注意各自形像的自我调节,使父亲与母亲的作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传统的家庭教导,从总体上来说,重视母爱,忽视父爱,强调父亲管教中的严厉的1面,忽略母亲教养中的娇宠的危害。这种"严父慈母"的旧观念、旧形像,其实应当改变。在对子女的教导中,既应重视母亲的作用,又应重视父亲的作用,而在有些情况下,父亲的教导效果,甚至比母亲更为有效。比如,雷丁{Radin}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温暖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提高。对于童年期儿童的个性来说,父亲比母亲似乎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当然,就总的情况而言,爸妈双亲对子女的教导是同等重要的。假如爸妈能够密切配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形像,使得慈爱与严格,教导与养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教导的合力,更好地发挥出家庭教导的整体功能。
二:爸妈要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办法教导孩子。
子女的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1样的,即使在同1年龄阶段,也还存有性别上的差异以及其它身心差异。1般来说,未成年的子女在家庭中都有1些相同的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渴望交往,喜欢活动;喜欢游乐,兴趣广泛。对未成年子女的这些大部分的心理需求,爸妈应当心中有数。并积极采取措施,适当地加以满足,及时地进行引导,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导效果。
三:爸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素养,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
爸妈的心理素养提高了,家庭中的心理气氛也随之得到改善,这样就会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家庭中爸妈要有养儿育女的正确动机;要有深厚稳定的教导情感;要有耐心细致的处事风格;要有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要有开朗善良的性格等等。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