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刚开学不久的一天,周孙浩小朋友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们连忙跑过去,问他怎么了,他边哭边指着手说:"他咬我”,只见周孙浩手上一个深深的齿痕,别的小朋友见浩浩哭了,也都跑来看热闹。这时何一沙也跑来告诉我"这个人也打我,还抢我积木”。只见桂佳俊小朋友若无其事,正在玩刚抢来的积木。
分析:
桂佳俊小朋友是个胖胖的孩子,很可爱,而且比较任性。但就是这样一个小男孩,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把什么玩具都归为己有,人家要玩,他就打,就咬,吓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事后与该家长沟通,才发现原来该幼儿他要什么总是事事依着他,使他养成了自私,好攻击的心理。这样的孩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育呢?
首先,我们通过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性格,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我们通过入园、离园时与家长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第三,我们指导家长用恰当的语言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帮助,使孩子全面发展。
反思: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幼儿园里应该多培养该幼儿的自控能力,比如说在体育活动中为达到游戏目的,幼儿必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互助,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游戏,来促进自控能力的发展,如设计游戏"木头人”,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发展自控能力.游戏中教师鼓励幼儿要尽量把坚持不动的时间拉大一些,对于自控较好的幼儿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游戏使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希望通过我们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认识到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家长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给孩子以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模仿父母过程中,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孩子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了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的幼儿,记录下所有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学步孩子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扭斗(如他们争执说“这是我的”;“明明已经有汽车了”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的幼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攻击行为发展的如下年龄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幼儿往往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孩子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行为;
4.攻击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孩子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长孩子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从表面上看,孩子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敌意性攻击随年龄增长却越来越多。原因是年长孩子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推断别人的意图,一旦确信别人是要伤害他们时,便予以报复。
6.在对攻击性意图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园、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判别一个孩子推倒同伴搭的积木塔的意图是偶然的还是敌意性的破坏,或是亲善行为(如为了打扫房间)。结果显示,能正确判断行动者真实意图的幼儿园儿童还不到一半(42%)。二年级儿童判断正确者达到57%,四年级儿童达到72%。
7.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研究表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心理学家对600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性攻击)。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10岁时爱发脾气、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后大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8.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都具有稳定性,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世界各国一百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不仅在身体性攻击方面,而且在言语性攻击方面也高于女性。
案例背景:
萧萧小朋友是一个比较孤僻的孩子,虽然平时在班里并不是很会说话,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他会说英语,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很着迷,他的知识面很广,而且经常能在不经意的时候表现出来。但是在在日常的生活中缺少爱心,不愿意为老师和同伴帮忙,相对而言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看到眼前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也会默然走开。对这样的孩子,如果能全面发展,用自己的爱心来对待每个小朋友,将会非常出众,。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展开对他爱心的培养。
时间
案例描述
分析与反思(教育策略)
2月25日
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陆续都回到了幼儿园,一个寒假没有见面,他们很多个子都长高了,见面的第一天,他们象小鸟一样唧唧喳喳地围着老师说个不停,这个时候,萧萧来了,他没有多说话,自己径自走到位置上,摊开一本宇宙的奥秘开始看起来,也没和任何人说话。我走过去和他打了个招呼,他也没有多说话,等我一再要求时候,他才向我问了个好。(由此发现萧萧好象做什么事情都是很淡然的,对周围漠不关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所以我想以后对他要多加提醒,也许会又收效。)
3月1日
开学两个星期了,从早上来说,萧萧见面会和你问个好,但是,好象都是处于义务,而不是由心而发的向你打招呼,而问好结束,就开始看他的书,我发现他看书的时候是很认真,而且带来的书大都是宇宙的奥秘,自从上学期进行过宇宙的主题之后,我知道他对宇宙很着迷。(于是,我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宇宙开始进行和他的交谈,他对于兴趣的东西完全是两种反映,所以我想这个也许是拉近我和他关系的地方)
3月18日
我们上课的时候要把桌子上西湖的图片架移开,于是我指定了陈雨瑞来负责,今天上完课以后,忽然看见萧萧迅速从位置上站起来,然后准备把图片架子放回原来的地方,但是雨瑞马上就说到,这是我的事情,萧萧说,我只是想帮帮你,于是悻悻的走开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是高兴的,说明他并不是冷淡于一切,帮助别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表扬了他,鼓励了他。但是他的表情却显得无所谓。)
4月19日我们最近在进行七彩世界的主题,主题进行到今天,我们尝试做了一朵七色花,当问到你会怎么使用七色花的时候,有小朋友说要买很多玩具,要有很多吃,也有小朋友说要帮助别人,帮助生病的小朋友,当问到萧萧的时候,他说他有了七色花要让妈妈的身体更好。(我听了以后,觉得他其实是一个会关心别人的孩子,只是不善于表达,好象都放在心里,我马上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他表情上告诉我他很开心。)
5月17日
中午在吃饭前,别的组都很安静,惟独霄霄一组声音很响,等我走过去的时候,我看到他和天天已经手和手扭在一起了,我想,应该是和他们有冲突了,我有点生气的和萧萧说,“你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说:“天天没经过老师的允许就开始吃饭了,老师还没有请到他呢”(我一听,马上批评了钟天逸,但是我也同样批评了萧萧,他觉得有些委屈,就眼睛直直的望着我,我就和他讲起了道理,最终萧萧服气的点点头。)
5月31日
在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各自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萧萧也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带的是一辆半机械的塑料自行车,在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在我的跟前不停的晃来晃去,有时还故意在我的面前把法条一拉,让“自行车”滚到的脚边,这时我明白了,他是在引起我的注意,我立刻捡起地上的“自行车”,装着很欣赏的样子问:“这是你带来的”,他点点头,“这个玩具怎样玩,你教我玩好吗?”那一天我看见他会心的笑了。
6月8日
今天,萧萧的妈妈告诉我,萧萧与以前有了变化,发现他的班级荣誉感强了很多,以前对班级的事情是丝毫不关心的,但是,前几天,他请求妈妈帮他买瓶洗手液,原因是班里没有洗手液了,我听了很高兴,赶忙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我看的出他很开心。
6月21日
中午,他在教室里玩汽车,突然风风哭了起来,我一看原来是萧萧玩的汽车压到了他的脚,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他马上就向徐道歉了,而且棱棱的看着我,似乎我要批评他,如果是以前他一定是自己就走开了,(我看到他的进步没有多批评他,反而安慰徐风起,并一起得到他的原谅。)
小结
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交往,幼儿的交往是他们社会化行为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像萧萧这样的幼儿在各个幼儿园为数也不算少,他们由于某些客观的环境影响,使得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与同伴之间有差距,因此交往起来就有了一定的困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进行交往时多倾向于那些有能力的人,而对那些反应慢、行动迟缓;生性怯懦、胆小,遇事无主张,只会随大流的人,会避开他们,不愿和他们呆在一起。因此,幼儿对人对事的态度,往往又是成人对人对事的态度的翻版。通过这一学期的观察,及鼓励,萧萧的进步应该说是很大的,从对周围的漠不关心,到现在的爱心涌现,很多地方体现出他有爱心的一面。在平时的教学、游戏中,在集体的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克服自卑感、孤独感及消极情绪,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这种良好的个性更容易被别人接纳。让我们的老师都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受小朋友尊敬的,喜爱的老师,让那些可爱的孩子不再受冷落。
建构区的一角,我们提供了八根长条形的积木,一个标记用的夹子和一块宝丽板,鼓励孩子们比赛搭高楼,看谁的楼房搭得更高,规则是楼房不会倒,并且积木都用完。由于孩子们刚开始进行大型积木的建构,很多孩子缺少垒高的经验和技能,大多只会平铺或者堆砌,镂空竖向垒高的情况很少,我们因此而在建构区添加了这个“叠叠高”游戏,一来可以帮助孩子练习垒高的技能。同时也能锻炼孩子的开放性思维。孩子每成功一次,就可以把标有大拇指的夹子夹到同等高度,下一次操作,再看看是否能超过这个标记。
活动实录
小蒯第一次玩这个“叠叠高”游戏,游戏一开始,他就把积木一根一根垒起来。十公分左右的积木一根接一根竖着垒起来,重心很高,积木一次又一次地倒塌下来。小蒯很有耐心地不断尝试,一次、两次、三次……在经历了大约六七次的失败之后.他终于改变了方法,把最底下的三根积木横过来放,然后再垒高。这样,积木的重心降低了,小蒯终于获得了成功。我当时想,他会不会由此受到启发,想到更多的方法呢?但是很可惜.随后,小蒯就放弃了这个游戏,去玩多米诺骨牌了。
小俞过来了,他也把积木一根一根竖起来首尾相叠,显然,小俞要有经验得多,当积木达到一定高度,他发现积木不太稳,就把其中一根积木横了过来,再继续往上垒,很可惜,这一次尝试还是失败了。紧接着,小俞换了一个方法.先用四根积木在底部搭出一个组合,再把剩下的积木一根根垒起来,这一次,他很容易就成功了。第三次,小俞又在底部减少了一根积木,用来增加“楼房”的高度。刚开始,“楼房”倒了,小俞略微进行了调整,把最下面一根积木移到上面保持平衡,果然,“楼房”稳稳地“站”在了地垫上。紧接着,小俞又减少了一根底部的积木以增加“楼房”的高度。这一次,楼房更高了,搭的时候更不容易,“楼房”一次又一次地倒下来。小俞不断地尝试着“一根横、七根竖”的方法,努力让“楼房”不倒下来。
游戏分析
小蒯一开始使用了最直接的方法,把积木竖向连接进行垒高。在他的思维里面,这种长条积木这样搭是最高的,想法很准确,操作却有很大难度。小蒯平时比较好动,能专注一件事情并坚持这么长时间,很不容易。他的坚持让我看到了他行为模式的一种变化,也看到了他思维方式的改变与突破,显然,这种突破比游戏的成功与否更有价值。在终于获得了首次的成功之后,他变换了游戏。对他来说,成功就像一颗非常诱人的糖果.当还差一点点就能够着的时候,是他欲望最强烈也是最积极主动的时候。但是,当通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得到之后,他却会停留在自己的成功点上。而不愿意去破坏这一份满足感。由此可以想到,一个游戏的难易程度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游戏难易要适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
与小蒯相比,小俞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反映出自身所具备的一些品质。他的建构经验比较丰富,在建构的全过程中,小俞经历了三次失败,但他对失败的处理方式更积极而有效。什么方法容易得到成功,他会再试一次.什么方法比较难,他会马上进行更换,或者留到最后。小俞在建构过程中有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来自于他以往的建构经验,这正是小蒯所欠缺的。其次,小俞的思维灵活清晰并有策略。整个探索过程,小俞不断变换建构的方法让“楼房”的高度达到更高层次,并且每一次都是依循一定的轨迹采用逐步递减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建构过程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一定的计划性。如何让“楼房”达到更高的高度,在他的头脑里有非常清晰的概念和思路。与小蒯相比,小俞坚持的时间更长,不断获得的成功激励着他的探索行为,让他乐此不疲。在这个过程中,游戏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技能上的学习、思维上的锻炼,更是良好学习品质的促成:主动、积极、坚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创造新的行动,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现在与将来的学习。
回应策略
观察到两个孩子不同的情况,我在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去做。如果不给小蒯提供一定的支持,他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玩这个游戏;如果让小俞在集体面前来介绍他的游戏方法,那么其他的孩子将失去自己的探索过程。我想,给小蒯的支持只能是个体的,单独进行的。趁着游戏还没结束,我煽动小蒯去和小俞一起玩。
一开始,小蒯只是看着小俞玩,并不参与,看他用不同的方式不断尝试把“楼房”垒得更高。终于,小蒯忍不住了,凑上去帮小俞一起搭。小俞也很乐意让小蒯帮忙,两个人你搭一根我搭一根,在几次失败以后,终于成功地搭出了“一根横七根竖”的“最高楼房”。我发现,当小蒯把最后一根积木放上去的时候,他非常谨慎,他知道,这最后一根积木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他成功地把积木放了上去!我希望这一次合作,能够帮助他重新建立起玩这个游戏的信心,也能给他带来更多的灵感。
对于像小俞这样的孩子,这个游戏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多可玩的空间了。我可以为他们投入第二层次的材料,选择一些大小长短不一又足够高的积木,让孩子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前提下比赛谁能搭得更高。在这个基础上,或许还可以投入弧形积木,让孩子挑战更高的高度,挑战积木的组合,挑战弧形积木的平衡……
全班幼儿
观察资料: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又向往日一样三三两两的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等到大部分孩子都来了后,我说:"小朋友,我们准备走圈圈了"同时,录音机里放了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只见孩子们很快的到了走线的开始处我走在了前面,一开始,还听到了后面有孩子们推挤或说话的声音,很快,就很有序的跟在了后面构成了一个圈,我们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时而左跑,时而右跑,时而向中集中,时而变回圆圈孩子们开心极了。之后,我们进行谈话活动,这天我们的题目是开心的事我先说了起来,之后让孩子们挨着坐的顺序起来说,观察了这天分享愉快经验后,我让孩子们互相找朋友拥抱,但有个要求,多找几次,多和同伴们拥抱,而且还要说:"我喜欢你"孩子们很快的与同伴拥抱起来,一开始,有的小朋友还很小声的说,但很快的就大方起来许多孩子在拥抱同伴的同时也主动与我拥抱,连平时经常挨批评的唐一还一次又一次的主动过来与我拥抱,一次又一次的在我耳边轻轻说:"杨老师,我喜欢你"这是些多么可爱的孩子呀!
观察反思:
作为老师,我们要乐于观察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老是以一种老眼光看待孩子的表此刻每一天,我都看到孩子们给我的惊喜,他们每一天都在成长,都在进步在这天的活动中,每一个说的孩子都那么认真,主动的说,没有往时的吵闹,每一个听的孩子也都那么专注,就连平时老是喜欢抢玩的唐一都学着尊重同伴,虽然想玩,但还是默默的站在后面看着等待,这难道不值得我为他的表现鼓掌喝彩么!这给了孩子们一个表达爱的机会,向同伴、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爱。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